教师必读—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成文于战国末期。
《学记》全文仅1200多字,但内容却颇为丰富,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它是人类有史以来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以教学论为主的教育专著。
一、关于教育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一)关于学制系统与修业年限《学记》通篇论述的主要是大学之道、大学之教、大学之法和大学之礼,但其中也有关于学制系统的描述。
它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层层设立学校的设想。
《学记》指出:“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古代二十五户为一“家”(或称“闾”),二十“家”为一“党”,二十五“党”为“术”(遂),实为各级地方行政区划。
《学记》主张从“家”到诸侯国的国都都分设不同级别的学校,从而构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相当完善的学校系统,实施政教合一的管理职能。
这个设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从汉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是根据这个设想去兴办学校教育事业的。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一家专门从事教育事业的服务机构。
其服务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等。
学记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家长提供可靠的教育咨询和支持,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教育培训和发展。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重,以个性化教育为特色。
一、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工作的对象和中心。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同时,学记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秉承让学生快乐成长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健康、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以教师为重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业务水平和教育思想的创新对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教师为重,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发展机会。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
同时,我们也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以个性化教育为特色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个性发展路径。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个性化教育为特色,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发展需求和特点的个性化教育服务。
我们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分析,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有效的辅导和指导。
在个性化教育中,我们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其发挥自身的特长,开展个性化的拓展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四、注重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教育环境,家长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
学记的教育思想强调家校合作,在学生教育中积极发挥家长的作用,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
我们与家长保持沟通和协作,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需求,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咨询和支持。
我们还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教育,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
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
本文主要论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公讲师侯婷婷带领大家共同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1.教育的地位《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
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
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
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
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1.“善喻”教学法的特点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精心整理)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
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
《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3、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第一,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
第二,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吴宣德1. 《学记》的教学原则继志原则《学记》还提供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
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
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长善救失原则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记》把人在学习上容易犯的毛病归纳为四种:贪多务得、孤陋寡闻、掉以轻心、遇难则退。
这四种毛病,因人而异。
做教师的人如果能了解不同的人的毛病所在,就能够纠正他们的错误。
教的基本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长处,改正他们的弱点。
2. 《学记》关于“大学”实行原则的观点一是“豫”,即在不好的的行为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二是“时”,即能够在人的最佳受教育时间而对他施行教育;三是“孙”,即按照学生的长幼大小实施教学;四是“摩”,即同学之间应当以切磋学问相交往。
《学记》认为,这四者,是教之所以兴盛的原因所在。
但是,如果在不好的行为发生之后才去禁止它,就会相互抵触,难于克服;过了最佳的年龄阶段而去接受教育,就会费时费力而难于成就;不按照长幼大小的顺序而胡乱去教,就会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而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独自一个人学,没有朋友相互切磋学问,就会孤陋寡闻;沉溺于狐朋狗友的嬉戏玩耍,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究心于邪僻之事的搜集传播,就会浪费自己的学业。
《学记》认为,这六点,是教之所以衰败的原因所在。
3. 《学记》关于“学”的价值的观点《学记》认为:单纯在立身行事上循规蹈矩,只不过能获得一点点好名声,并不足以得到民众的拥护;能够亲近贤人并能够关怀不在自己统治范围之内的人,虽然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但尚不足以感化他们。
因此,治理国家的人,如果要想感化民众、改变风俗,就必须借助于“学”。
而要求“学”的根本原因,乃在于“人不学,不知道”。
这个“道”,显然是指一种统治策略。
所以古代的圣主贤君在建立国家、治理民众时,都把教人、学道当着头等大事来抓。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
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
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
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学记》是公元前475年左右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著的一部教育经典,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和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记》的教学思想非常重要,其思想内涵丰富深邃,每个端口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记》的教学思想做出一些浅谈。
一、敬天爱人的教育思想《学记》中体现了孔子重视义理、讲究内外修养,教育思想中的重点是敬天爱人。
行善积德,是日车颠倒而顺行于天,人生必须要遵循的道理。
敬人须敬重父母长辈,尊重朋友,处理人际关系时,应秉持以德治人,体谅人的思路。
二、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学记》中不断强调学习的实践性。
“闻启人以行其言”在教育方法中,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学习和生活的融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倡导学生不断反思实践,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拓展思路,丰富日常生活的感受,从而更有效地将学习融入到生活中。
三、强调对道德的培养对于孔子而言,“教育”和“道德”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强调对道德的培养也成为当时教育的核心。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贤人,使其归一孔子的道德思想。
在《学记》中孔子对“人人可为圣人”这一基本理念进行了具体阐述,重视净化心灵,注重修身养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对道德的培养,实现自我超越,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四、注重对智力的培养除了注重对道德的培养,孔子在《学记》中也强调了对智力的培养。
孔子认为,智力的培养应以识人、思所思、着力学习为三个步骤。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通过认识、学习和跟随已成熟的人来掌握知识。
学以致用,应该把所学应用到实践生活中。
五、重视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孔子在《学记》中强调了针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差异来调整教育方式。
以学生个性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更符合每个学生的需要。
父母与鼓励、引导与残酷之间的平衡对于培养年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总之,《学记》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重视道德培养、注重对实践和智力的培养和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
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
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
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总结《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总结《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家王阳明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该书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包括人性论、知行合一理论、教育的目的与方法等方面内容。
以下将对《学记》中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学记》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王阳明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自觉的道德本能,能够认识善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他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发掘和开发自己的道德意识,使其真正实现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
这一观点对后来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成为了许多教育家的共同追求。
其次,《学记》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
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基础,知行合一是教育的核心。
他主张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强化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
他提倡学以致用,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道德行为与学术知识相统一。
这一理论对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倡导了以问题和案例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再次,《学记》强调了教育的目的与方法。
王阳明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格和正确行为准则的人。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和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塑造自己的人格。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教育方法,强调教育应以个体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其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最后,《学记》强调了教育的社会责任。
王阳明认为教育应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他主张教育家要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和特点,根据社会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他提出“致良知”应成为社会整体道德的基础,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
综上所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人性本善、知行合一、教育的目的与方法以及教育的社会责任。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总结学记中体现的教育思想
总结学记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唐代著名教育家刘义庆所著的一本教育著作,全书总结了作者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体现了他独特的教育思想。
下面将总结学记中体现的教育思想。
第一,尊重个体差异。
学记中反复强调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可一概而论。
作者认为学生的天资、兴趣、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个别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注重素质教育。
学记中提到“学以致用”和“识微知著”等观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认为学生应该获得既有广博的知识,又具备实际运用能力的能力。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等,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注重生活经验教育。
学记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张通过生活经验教育来培养学生。
作者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积累经验,通过亲身实践和感知,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倡师生亲密相处,通过亲身示范和指导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去。
第四,注重人文关怀教育。
学记中提到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并通过人文关怀来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
作者强调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关爱与理解,照顾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倡导学生与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互动,使学生感到被尊重和被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第五,注重教学方法创新。
学记中提倡创新的教学方法,作者通过举例、引用名言、提出问题等方式,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他强调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记是刘义庆的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他在其中阐述了关于教育的多个方面的观点,如个体差异、素质教育、生活经验教育、人文关怀教育以及教学方法创新。
这些观点为后世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借鉴。
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谈谈你对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的理解
谈谈你对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的理解
《学记》是古代的一部著名的教育名著,作者是西汉明令岑晃。
其中有不少与教育思想有关的内容,它们对现代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首先,《学记》提出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探究精神。
书中重申了知识的重要性,强调读书的努力对学生提升素质的作用。
而课堂上“下笔如有神”的努力又能使学生在课堂精湛的书写技巧能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内容,有助于掌握知识。
其次,《学记》认为正确的师生关系对学习是很重要的。
在《学记》中,作者提到学生的主人公君子的上司是一位“颜回”,他能够很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激励,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
而教师在课堂上若采用比较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言,这也能够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发挥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
最后,《学记》还提倡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正如书中所描写的,主人公坚持钻研文学,由一种高超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历史熏陶得益于他的文学天赋,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
同时,作者还特别指出,“多勤苦乃良药,少谗毁行事”。
这句话告诫学生们,学习不仅要勤于,而且也要坚持正直,要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到最后。
总的来说,《学记》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启示,通过正确的教育措施,教师和家长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1780-1840年)是中国教育家、思想家、文字学家、教育
思想创始人。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
为“学记之学”。
学记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他强调人的
自身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才能真正
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应该
先修身养性,然后才能有能力管理家庭和治理国家。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强调个人应该从自己做起,培养
正直、宽容、富有责任感的品格。
学记还注重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渗透式的教育、循序渐进、循理致用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才能和
技能。
他强调教育要注重实践,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此外,学记还主张教育要注重个性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特长和天赋,教育应该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和需要来培养。
他提出
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进行
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的来说,学记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品德培养、实践教育和个性发
展的重要性。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代依然具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面对现实教育问题时,我们可以从学记的教育
思想中得到启示。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一部记述孔子思想和教育观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本文从《学记》中挑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记》中的经典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教育理念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提倡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持谦恭之心,懂得尊重他人的权益、个性和自由。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建立的。
二、学以致用孔子在《学记》中还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追求纯粹的学问,而是为了使所学的知识能够直接用于生活实践中,实现改善个人和社会的目的。
孔子对知识的看法,是把它看作是一种行动的基础,而不是一种静态的事物。
三、实际操作是最好的检验在《学记》中,孔子还提出了实际操作是最好的检验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成功的标志不在于口头上的宣扬,而在于实际操作的效果。
只有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取得实际效果,才能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和人的素质。
四、不断完善自我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还涉及到了自我提升和不断完善自我的要求。
他认为,人的素质和能力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和提高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五、启发人生的奥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启发人生的奥义,他提倡人们在追求知识和智慧时,不断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当人们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后,就会更加热爱生命,珍惜时间,竭力追求人生的完美。
综上所述,《学记》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对于现代教育教学也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更好地引领和教育学生,将其带入成功的道路。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学记》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所著的一部教育著作,它包含了孔子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理念。
这些思想不仅体现了孔子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也为后世的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学记》的教学思想出发,探讨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1. 教育目的的明确在《学记》中,孔子提出了“求仁”、“学习知识”、“忠诚”、“诚信”等教育目的,这些目的都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水平为中心。
孔子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道德品质,而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孔子对教育目的的深刻思考和明确把握。
2. 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在《学记》中,孔子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学而优则仕”等教学口号,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表明了孔子对于教师的核心地位和影响力的认识。
孔子也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体现了孔子在教学中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看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3. 以德育为先,知识教育为辅孔子在《学记》中多次提到“德”、“道”、“仁”等概念,强调了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为首要任务,而知识教育只是作为德育的辅助手段。
这与当今教育界注重德育教育、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趋势相吻合。
《学记》中的教学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十分重大。
4. 以实践为基础,以思考为重点在《学记》中,孔子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重实践和思考,并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
孔子认为,只有实践才能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只有思考才能使知识得以转化和创新。
他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与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念相一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学记》是杨继先先生所撰写的一本教学经典著作,被誉为“教学圣经”,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界。
杨继先先生认为,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在引导学生获得才能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综合健康发展。
他主张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应该在品性、智力、体魄、艺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发展。
为了实现这种综合发展,杨继先先生提出了“以心为本,以身为基”的教学思想。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为基础,通过创造对学生有益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我进步,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他主张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力进行教育和教学,把握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杨继先先生认为教学应该是科学的,方法应该是有效的,因此,他提出了“一思、二尺、三化”的教学法。
一思是指,教师要在教学前认真思考准备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使教学更科学、有效。
二尺是指,教师要掌握好教学前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教学过程中的时间掌握,不仅要保证教学进度,还要避免单纯地“填鸭式”教学和学生的厌学情绪。
三化是指,教师要通过抽象的内容结合生动的例子和实践操作,使抽象内容呈现出具体的形象和实物,教学可感、可着、可行。
通过这种“一思、二尺、三化”的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杨继先先生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并作为教育者积极地鼓励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以便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学习和发展。
总之,《学记》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指导意义的教育著作,其教学思想贯穿了教育界的许多领域,在教学实践中卓有成效。
笔者认为,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借鉴杨继先先生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性、智力、体魄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素质,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我进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学记》是一本以教育为主题的散文集,由清代学者郑板桥所编撰。
该书共分为九篇,内容包括读书、写字、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思想。
郑板桥通过对读书和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教育思想。
《学记》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郑板桥认为读书可以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开拓人的视野,提高人的素质。
他指出:读书要具备专注力,要集中精力、投入心思来读书,不能敷衍了事,这才能真正得到知识的滋养。
要有选择性地阅读好书,对于垃圾文学要远离,要选择有真知灼见的著作。
郑板桥还提到,读书要注重实践,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要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和实践,才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
《学记》强调写字的重要性。
郑板桥认为写字是读书的重要补充,通过写字可以把读到的知识深化消化,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他提出:写字要有毅力,要坚持不懈地写,才能逐渐达到熟练的水平。
写字还要注重规范,要从字的结构、笔画、比例等方面下功夫,形成自己的独特笔法。
郑板桥认为,字迹的美丑不仅仅是形式问题,更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
《学记》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郑板桥认为学习要有系统性,要有计划地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盲目地学习。
他提到:学习要有思考,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规律。
学习要有实践,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郑板桥还提醒人们要善于总结,要经常回顾已学知识,提炼出知识的精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记》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品格。
郑板桥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情操。
他强调:教育要注重家庭教育,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修养。
教育要让人们明白,但为人子儿女的首要任务是孝道,要孝敬父母,要尊敬师长。
只有在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益社会的人。
《学记》中展现了郑板桥深刻的教育思想。
他提出的读书、写字、学习方法等教育思想,对于培养一个优秀的人具有指导意义。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学记》是唐代著名教育家颜师古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著作。
颜师古在《学记》中详细阐述了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后世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传统教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学记》背后的教学思想。
颜师古强调教育是一种高尚的事业,教育者应当以榜样的身份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
在颜师古看来,教育者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品行和言行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格。
这种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记》强调教学要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的潜能和个性。
颜师古在书中提到“务养意,顺其情”,意思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颜师古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潜在的优势和特长,教育者应当以因材施教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潜能的发现和开发上得到最大的关注和帮助。
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思想在当今教育教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我们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颜师古在《学记》中还强调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在他看来,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落实到行动中。
他倡导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和实践,使之成为自己的素养和品格。
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养具有深远的影响,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能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学记》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理念。
颜师古认为,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更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成长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使教学成为双向互动的过程。
颜师古在《学记》中倡导了这种“教学相长”的理念,提醒我们教育者应当不断学习,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成长,使教学成为一种美满的互动过程。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学记》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体现了古代教育家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深刻思考,对后世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记》提出了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教育要顺应自然规律的理念,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教学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学记》的教学思想出发,探讨其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启示。
《学记》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
在古代的教育思想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学记》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顺应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等思想。
这些思想在今天的教学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学记》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规律的理念。
在《学记》中,孔子强调“不违自然”,主张教育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能强求。
这一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样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现代社会,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方法,使教育过程更加科学、有效。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面对自然,并学会适应和保护自然。
《学记》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在《学记》中,孔子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意思是说,教育者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要注重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动态。
这一思想对于今天的教学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实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学记》强调了教育要注重德育的重要性。
在《学记》中,孔子提出了“教无类”、“致学于正”等思想。
这些思想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新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对于今天的教学工作来说,我们同样应该重视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记》中的教师观
《学记》中的教师观
《学记》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著作,对于教师观的描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尊师重教:《学记》强调尊师重教的观念,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应该得到学生的尊重和敬仰。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为学生树立榜样。
2. 爱生如子:《学记》中提出了“爱生如子”的教育理念,即教师应该像父亲一样关怀、爱护学生。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
3. 规范教学:《学记》强调教学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教师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准备充分,讲课条理清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
4. 指导学习:《学记》中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知识。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体来说,《学记》中的教师观强调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了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职责,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指导原则和
方法。
这些教师观念对于现代教育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教育著作,它涵盖了广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本文将论述《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并探索其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
1. 概述《学记》是由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曾参编写的一本教育理论书籍。
它系统地总结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思想2.1 以德育为先《学记》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2.2 尊重个体差异《学记》注重个体差异的教育,主张根据学生的才能和兴趣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这种差异化教育观念为今天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借鉴。
2.3 全面发展《学记》提出了“三继承、四维融”的教育原则,即学生应当继承前人的知识与智慧,发展自己的才能与潜力,并且在培养学生的智力的同时,也要注重身体、情感和社交的全面发展。
这为今天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指导。
3. 教学原则3.1 师生关系《学记》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提倡师者爱其弟子,弟子敬其师。
这种师生关系的亲密和尊重为今天的师生关系建立了基石。
3.2 敦品修业《学记》主张敦品修业的教学原则,即培养学生的品格和学业。
它强调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
3.3 知行合一《学记》倡导知行合一的原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当代意义《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在当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注重德育和个性化教育。
此外,它也提醒我们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扮演引导和榜样的角色。
总之,《学记》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著作,其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将其思想与原则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教师考试:教师必读—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江苏教师考试群: 248628080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内容一般包括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公共知识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时政及其它综合知识。
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专业只考公共知识部分。
专业知识,即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
面试采取说课、讲课的方式进行。
有的地区只说课,不用讲课;有的地区以讲课为主。
具体考试内容参照各地的人事考试网。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会及时发布中公教育最新研发成果,历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及真题,及相关复习备考资料,配套练习题等供考生巩固学习,助力广大考生在2014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
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
中公教育讲师侯婷婷从《学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等几方面进行剖析。
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1.教育的地位《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
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
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
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
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1.“善喻”教学法的特点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为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开导。
《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喻”即启发。
“善喻”即善于启发。
“善喻”教学法包括三个要点:一是“道而弗牵”。
“道”即“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不能牵制束缚学生的思维,拉着他们的鼻子走二是“强而弗抑”。
“强”即鼓励、督促。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以鼓励和督促,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信心。
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我能我行,而不能压抑学生的思维,妨碍发展。
三是“开而弗达”。
“开”即“开端”,指提出问题;“达”即“通达”、“到达”,指问题的结论、答案。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必马上提供答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钻研。
去探究,力求自己解答。
2.“善喻”教学法的核心“善喻”教学法强调“道、强、开”,禁止“牵、抑、达”。
其核心在“道”(导),其目的在“和易以思”,要求在和谐的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这不仅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本质特征。
两手多年来,它一直为教育家们所推崇并付诸实践。
宋朝朱熹很重视“善喻”教学法。
他说:“指引者师之功也。
”又说:“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予始,而正之于终尔。
”朱熹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道”,在于“指引”,而不是“牵引”,这和“道而弗牵”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现在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师应营造和谐氛围,在课堂上当好组织者与指导者,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学记》中教育教学原则1.“豫时孙摩”与“长善救失”《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紧接着,《学记》从反面加以论证。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之所由废也。
” “豫、时、孙、摩”的教育思想包含着四条教育原则。
而一“兴”一“废”,则指出了“豫时孙摩”的极端重要性。
“豫”即“预”。
《学记》谈及对学生教育,应该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
如等到不良行为发生后再制止,就格外费力。
“时”即“及时”。
《学记》认为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教学,便会获得最佳效果。
如错过时机,再勤奋费力,也难以取得成效。
“孙”即“顺”。
“循序渐进”。
要求循序渐进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能好高骛远。
如“杂施”无序,学生学得夹生,只能事倍功半。
原苏联巴甫洛夫曾经再三告诫青年“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就是这个道理。
“摩”即“观摩”、“切磋”。
主张同学之间相互观摩,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
否则,独学而无友,必将孤陋寡闻,影响进步。
当然,《学记》还认为,交友要慎重,不要因为交友不慎,走上歧途。
“豫时孙摩”四条原则方法,置之当今,可以视为教学指南。
“教之所由兴”,在于它符合教学认知的一般规律。
“教之所由废”,在于它不“豫”违“时”、不“孙”无“摩”。
为使教学更有效地进行,《学记》还提出“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长善”即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
这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教育者的明智、技巧和艺术,就在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特有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趣,大胆地让每一个人的才能得到尽量的发展。
甚至是在最平庸的、智力发展上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其实是“长善”的最好注脚。
“救失”即补救过失。
《学记》分析了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毛病,总结出了四种类型。
一为“或失则多”,表现为贪多务得,过于庞杂,缺乏专精;二为“或失则寡”,表现为学习单一,知识面过于狭窄;三为“或失则易”,表现为对学习的艰巨性估计不足,浅尝辄止;四为“或失则止”,表现为在学习中畏难退缩而裹足不前,缺乏积极进取的勇气。
这四种类型的缺点与毛瘸,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张三的,有李四的;有“多”的,有“寡”的;有“易”的,有“止”的,正是“心之莫同也”。
作为教师,就得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2.“教学相长”与“藏息相辅”《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还全面论证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指出了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知识是无穷的。
教学是无止境的。
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这就是“教学相长”。
现在,“教学相长”仍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提倡,只是语意有所偏重,着重指师生之间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而已。
《学记》又说:“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
” “藏息相辅”的原则要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劳与逸相结合。
学习时要尽心学习,休息时要尽心游乐。
这段话深刻的阐述了“正业”与“居学”——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
《学记》认为,课外若不练习好调弦,课内就完成不了乐教的任务;课外若不练习好声乐歌咏,课内就完成不了诗教的任务;课外若不练习好洒扫应对进退这些日常礼仪,课内就完成不了礼教的任务;课外若不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艺活动,就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
“正业”与“居学”是教育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藏修息游”,虽然只有4字,却全方位地探讨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接受知识与消化知识、学习与游乐、亲师与乐友等诸多关系,同时指出它们是相对的统一体,是整个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是很了不越的立体构建,它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四)《学记》中的师生关系论1.“知其心”与“安其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心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
所谓“知其心”,是指以爱心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育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存在四种心理缺点:有的表现为贪多求全,不求甚解;有的表现为知识面狭窄,智力得不到发展;有的表现为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的表现为畏难而退。
这四方面是学生不同心理状态的反映,教师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心之其同”才能做到教之各异.对每个学生做到长其善而救其失。
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差异,学生本身的优劣,才能因材施教,才能补其所知,展其所长,知人才能善教,才能为人师。
正如《学说》所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学记》把“知其心”和“知其美恶”分别看作是教师进行“长善救失”和“博喻”的重要条件,并以此作为教师的重要条件.这是颇有见地的。
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有深浅不同,而且要了解学生资质有高低之分,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差异及每个人天赋上的差异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这样方能为人师,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和谐。
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学生能从教师处有所收获,不能有收获当然很难亲近其师,这里同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