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
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第一步:确定研究目标在进行教育科研之前,研究者需要明确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或目标。
这可以是一个已经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在确定研究目标时,研究者需要考虑问题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实施可行性。
第二步:构建研究框架在确定研究目标后,研究者需要构建一个研究框架。
这个框架将指导整个研究过程。
它包括理论框架、研究假设、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理论框架是一个概念性的模型,用于解释研究的问题和关系。
研究假设是一个对研究问题的预测或猜测。
研究设计是指如何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计划。
研究方法是指具体用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和技术,如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
第三步:收集数据在构建好研究框架后,研究者需要开始收集数据。
数据可以是定量的(可量化的)或定性的(非量化的)。
定量数据通常以数字形式表示,如问卷调查中的五点量表得分。
定性数据通常以文字或声音形式表示,如访谈录音或观察笔记。
数据收集的方法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设计的要求而定。
第四步:分析数据在收集足够的数据之后,研究者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从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并对研究问题进行解释和验证。
数据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方法、质性分析方法等。
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的要求,研究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
第五步:得出结论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者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这些结论可以支持或否定研究假设。
研究者需要解释他们的发现,并讨论其在教育领域的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六步:撰写报告一旦得出结论,研究者需要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通常包括介绍、文献综述、研究问题和目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
研究报告应以清晰、详细、准确的语言书写,并按照学术规范和要求进行格式和引用。
第七步:分享成果最后,研究者应该与学术界和教育界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这可以通过会议演讲、发表论文或撰写书籍来实现。
通过分享成果,研究者可以促进知识交流和学科发展。
教育科研步骤教育科研的基本顺序
教育科研步骤教育科研的基本顺序一般说来,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要依次经过以下步骤:1、选题。
选题时要审度自身所面临的主客观条。
客观条指能给研究工作提供的设备、经费、时间、研究对象和资料等。
主观条指可以投入研究工作的人力和研究者的水平与能力等。
要根据这些条,结合问题的大小与难易度,来选择力所能和的课题。
2、查阅文献。
其主要工作就是查阅与本题有关的重要文献,从中了解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已经做过哪些重要工作?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尚待解决?他人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结论的科学性?只有弄清以上诸问题,才干开始新的研究工作。
除查阅文献外,还要通过调查、访问和观察等手段对有关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了解,目的是要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能性进一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
3、制订研究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应明确规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和其范围,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时间进度等。
根据这个计划,还可以制订具体实施计划。
在实施研究中,可以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完善。
4、搜集并整理资料。
这是指在实施研究计划过程中所得到的大量的新资料。
特别是假如采取实验的方法,那么对研究对象的一切变化现象都要和时观察,形成、积累资料,并要求做到全、实、细,以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实质特征。
5、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就是在已经搜集并整理的资料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脑力加工。
假如发现原有资料尚有欠缺之处,还应继续挖掘资料。
在分析研究中,最关键是下次结论,即把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原则或者作出判断。
6、撰写报告。
即把科研的全过程以和所取得的效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教育科研效果一般有观察报告、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实验报告和优秀论文著述。
第三章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二)
第二节 设计研究方案
㈠总体、样本、取样的基本概念 ⒈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 。 ⒉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 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中所包含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⒊取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 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的 过程。
第二节 设计研究方案
㈡取样的必要性与理论基础 ⒈取样的必要性 研究者要想得出百分之百可靠的研究 结论,最好是考察研究对象的全体。但 由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 的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对 象进行研究。 ⒉取样的理论基础 概率论的大数定律。
第一节 提出研究假设
㈡依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可以把它 划分为三种类型:描述性假设、解释性 假设、预测性假设 ⒈描述性假设 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我们提供关于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 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 的一种描写。
第一节 提出研究假设
⒉解释性假设 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 方面,说明事物原因的一种更复杂、更 重要的假设。 ⒊预测性假设 对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 它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 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 种假设。
第二节 设计研究方案
⑵优缺点 优点:由于它能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 统地抽取样本,因此,与简单随机取样相比较, 抽样误差要小一些。而且,简便易行。 缺点:如果总体存在周期性变化,很可能出 现样本的系统误差。 ⑶适用范围 总体不存在周期性变化,第一个样本必须 随机抽取。
第二节 设计研究方案
⒊分层随机取样 ⑴定义 也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 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 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或 各类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随机抽取一 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进行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
进行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进行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的明确、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研究结论和建议等。
下面将依次介绍这些步骤。
问题的明确是小学教育研究的第一步。
在这一步中,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
研究的目的可以是解决某个具体教育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等。
问题的明确需要通过收集资料和观察实际情况来确定,确保研究的目的与问题紧密相关。
接下来是文献综述。
在进行小学教育研究之前,研究者需要先了解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
通过查阅文献、阅读相关书籍和期刊论文等方式,研究者可以了解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已经有哪些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研究者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使其能够在研究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避免重复和低效。
研究设计是小学教育研究的核心步骤之一。
在这一步中,研究者需要确定研究的参与者、研究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所用的研究方法等。
研究设计需要从整体上构建一个合理的研究框架,确保能够回答之前明确的研究问题。
在研究设计中,研究者需要考虑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数据收集与分析是小学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数据收集之前,研究者需要明确所需数据的类型和来源,然后制定相应的数据收集计划。
数据收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整理和处理,然后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如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者可以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最后是研究结论和建议。
在这一步中,研究者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明确回答之前确定的研究问题。
同时,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可以提出相应的教育实践建议,为小学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研究结论和建议的表达需要准确、简明扼要,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接受。
通过以上五个基本步骤,研究者可以进行系统的小学教育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
(四)整理结果
整理结果是研究工作的最后阶段,要求撰写研究文章, 反映研究工作的全过程。 ❖ 研究报告是对研究内容、方法和过程作全面而简明的阐
述,实事求是地报告所获得的数据和情况,对材料分析 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实验研究写实验报告;行动研究写 研究报告。
① 提出研究问题——简要交待文章所述问题的来 龙去脉。包括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揭示研究这个问题 的背景;国内外研究同类问题的进展和水平;研究的目 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的范围和深度。
② 分析研究结果——提出能反映研究效果的、典
型的、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分析,证明实验的结果,提 出自己的见解,包括统计数据。数据不能简单罗列原始 材料,应该经过统计处理。一般用平均数、百分数、相 关系数、标准差等表示出来,并制成图表,图表说明所 反映的问题;典型事例要求典型、简洁、生动。
③ 讨论问题——凡是与研究内容有关的问题都可以
④ 作出结论——明确交待研究问题所获得的结果,
以及解决问题所达到的程度,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如 果设计中不周到和实施中有失误的地方,也需要毫不掩 饰的提出来,使报告更加完善。有时还对今后的研究指 明方向,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研究论文是对某一研究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或实验,对所获得的数据和 情况,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论证,从规律上、理论上得 出结论。
(二)设计研究方案
设计方案的目的是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实 施计划,使整个研究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 进行,最大限度地降低研究误差。研究方案 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简要分析研 究问题的存在,解决此问题的作用和价 值,并且说明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以及自己研究本课题的先进性和创造性, 阐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旨在促进教育改进和发展的研究方法。
它通
过系统地观察、记录和分析教育行为和环境中的现象,来寻找支持决
策和实践的证据。
以下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是确定研究问题。
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所要探究
的问题,以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第二步是收集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确定采集数据的
方法和工具,并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指南、观察记录表等工具。
收集
到的数据应该符合研究问题的需求。
第三步是分析数据。
研究者需要仔细地阅读和观察所收集到的数据,并进行归类、总结和分析,以便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和证据。
第四步是制定行动计划。
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者可以制
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从而解决研究问题并改进教育质量。
第五步是跟踪和评估。
研究者需要对所制定的行动计划进行跟踪
和评估,以确保行动计划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
教育质量。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时刻保持开放的态度,及时反馈
或修正研究问题、收集数据和制定行动计划。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
现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促进教育变革和进步。
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过程
(二)文献的分类
一级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 等以研究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 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
二级文献: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 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 文摘等。
三级文献:在利用二级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的一 级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 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以及 专题研究报告等。
问题 教育问题 教育科研问题 教育科研课题
思考是问题的土壤
问题是什么
❖ 1.问题是工作中的疑惑。(问题解决) ❖ 2.问题是兴趣、爱好的提升。(个性发展) ❖ 3.问题是一般到规律的探索。 (规律探索) ❖ 4.问题是职业发展中困境 ❖ ……
例1 现象:为了提高较差学生的成绩,我经常中午把他 们留下,给他们听写单词,可一遍一遍地听写,换来 的仍是白纸一张。我经常想,是自己的教法有问题, 是教材的不合理,还是学生的自身素质差? 问题: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些因素与 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程度如何? 课题: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师教学方法相关研究 或高中学生学业成绩学校影响因素研究
二要有事实依据:即有实践基础,选题来自实践,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①所选择的问题是能够纳入教育科学某个知识体系中,加以 研究和处理。如:教育学或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或各学科 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②所定课题是具体的,有明确限定含义的问题,即问题的内 涵准确,外延清楚,不是笼统或模糊,甚至错误。
科学探究是一种诉诸理性、探寻根本、追求创新的 解决问题的方式。科学探究的问题,本质上是人类已有 的认识和实践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或虽有所认识和 实践,但尚未完善的问题,是探索性问题、新问题。
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引言:教育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探索和分析教育现象的过程,旨在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论与讨论。
一、问题提出:教育研究的第一步是明确研究问题。
研究者需要仔细思考并确定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该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研究问题可以从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理论探索或前人研究的延伸等方面产生。
二、文献综述:在进行教育研究之前,研究者需要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
文献综述有助于研究者了解当前研究的进展和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并为研究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者应该查阅学术期刊、书籍、研究报告等多种来源的文献,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和综合总结。
三、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教育研究的核心环节。
在研究设计中,研究者需要确定研究的参与者、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工具。
研究者可以选择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或定性研究方法(如访谈、观察),并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四、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教育研究的实质性工作。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设计选择的方法和工具,收集相关的数据。
数据收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研究者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遵守伦理原则,保护参与者的权益。
五、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教育研究的关键环节。
研究者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编码和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者可以得出结论,并验证研究假设或回答研究问题。
六、结论与讨论:在教育研究的最后阶段,研究者需要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
结论应该回答研究问题,并与前人研究进行比较和讨论。
研究者还可以提出对教育实践的建议,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结语: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论与讨论。
简述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
简述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教育研究方法的第一步。
它包括确定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变量、研究方法、研究时间和空间等。
研究设计的设计要求必须明确,以便能够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 样本选择:样本选择是研究设计中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确定哪些样本最符合研究问题和假设。
样本选择必须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随机性和可控性等因素。
3.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教育研究方法的第二步。
它包括对样本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等。
数据收集的方法可以是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等。
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教育研究方法的第三步。
它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和假设。
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是统计、回归、聚类、因子分析等。
5. 研究结果呈现:研究结果呈现是教育研究方法的最后一步。
它通过图表、报告等形式呈现研究的结果和结论,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除了以上一般过程,教育研究方法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步骤,如研究伦理、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的验证等。
这些方法都是为了确保研究的质量、可靠性和有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呈现等步骤。
这些步骤是为了确保研究的质量、可靠性和有效性,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教育研究中的问题。
教育研究设计的基本步骤
教育研究设计的基本步骤
(1)陈述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
要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研究的问题及研究假设。
(2)确定实验处理
处理即教育实验中所要操纵的自变量的变化,一个实验起码有两种以上的不同处理。
(3)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
群体指样本的总体,实验单位可以是个人、班级,也可以是一个学校、团体,必须独立接受实验处理并作出反应。
(4)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
对因变量的测定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确定所选择的反应变量是能够提供有关研究问题的信息的;第二要决定怎样进行测定,如何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度量单位及必要的技术手段;第三要考虑测量数值的可能准确度。
(5)判定该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选择控制方法,设计控制过程和预测控制的程度
无关因素是指那些在实验研究中除所规定的自变量外的一切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由于不可能做到控制所有干扰,因此要集中考虑会影响实验因变量的主要因素,而对影响不大的因素可不予考虑。
(6)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并提出伴随这个设计的统计假设
教育实验方案的形成是一个从明确研究目的,形成研究假设,确定变量,到决定取样方法,选择实验设计的一系列活动过程。
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一、教育研究的过程教育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
根据预定目的系统地制定研究计划是保证教育研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
(一)制定研究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这里“预”就是计划的意思,计划可以避免失误,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课题一旦确定后,接下来就要全面规划整个研究过程,合理安排研究中的各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是研究工作进行之初所作的书面规划,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研究实施的蓝图。
由于研究本身是件相当复杂的事情,因此,事先必须周密思考,统筹安排。
1.研究计划的作用研究计划在教师的教育研究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提出研究问题后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前奏,同时又是行动前对自身行为所做的系统审视和反思。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内容的细化课题研究会牵涉很多因素,研究不仅要把握重点,也要顾及细节。
研究者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可以使研究的目标、内容、范围、方法、程序等更加明晰,使课题内容更加具体化、操作化。
(2)研究行动的指南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计划是研究实施的指南。
研究计划中必须制定详细的研究程序与步骤,要合理安排研究的资源,还要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案。
有了研究计划,行动就有方向。
有时,一个颇有创意的研究构想,只有在写成研究计划的过程中,才会发现某些不足和预想不到的困难,才会促使研究者努力设法去解决。
有了书面的研究计划,还可以作为与同行间沟通的依据,把自己的设想告诉别人,征求建议与指导,使研究课题更趋完善。
(3)课题申报的形式研究计划是研究者的研究构想,也是课题申报的主要形式,课题申报必须提交研究计划。
科研管理部门主要是通过研究计划的申报、评审来确定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需要立项给予资助。
2.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撰写一份研究计划,首先必须了解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问题:(1)研究什么当人们阅读一份研究计划时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这个课题要研究什么?因此,研究者必须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
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问题,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工作是选择研究问题,对于一个研究新手而言,确定研究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确定的问题的价值,与研究主体的关系,研究问题的条件等;
2、提出假设,所谓“假设”指的是理智的猜测,假设并不是随便乱猜胡设的,而是根据理论,往昔的研究发现,自己的经验或是逻辑的推理而针对问题提出的暂时性解答;
3、设计或选择研究方法,考虑使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较为合宜,研究工具如何设计与实施;
4、搜集资料,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此步骤所涉及的是实际动手搜集实证资料,资料的搜集必须以研究问题或假设为引导,否则所搜集到的资料将失去其意义与价值;
5、提出结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所提的结论必须以所搜集得来的资料作为依据,不可作出超越研究结果的结论。
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一、教育研究的过程教育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
根据预定目的系统地制定研究计划是保证教育研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
(一)制定研究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这里“预”就是计划的意思,计划可以避免失误,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课题一旦确定后,接下来就要全面规划整个研究过程,合理安排研究中的各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是研究工作进行之初所作的书面规划,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研究实施的蓝图。
由于研究本身是件相当复杂的事情,因此,事先必须周密思考,统筹安排。
1.研究计划的作用研究计划在教师的教育研究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提出研究问题后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前奏,同时又是行动前对自身行为所做的系统审视和反思。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内容的细化课题研究会牵涉很多因素,研究不仅要把握重点,也要顾及细节。
研究者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可以使研究的目标、内容、范围、方法、程序等更加明晰,使课题内容更加具体化、操作化。
(2)研究行动的指南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计划是研究实施的指南。
研究计划中必须制定详细的研究程序与步骤,要合理安排研究的资源,还要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案。
有了研究计划,行动就有方向。
有时,一个颇有创意的研究构想,只有在写成研究计划的过程中,才会发现某些不足和预想不到的困难,才会促使研究者努力设法去解决。
有了书面的研究计划,还可以作为与同行间沟通的依据,把自己的设想告诉别人,征求建议与指导,使研究课题更趋完善。
(3)课题申报的形式研究计划是研究者的研究构想,也是课题申报的主要形式,课题申报必须提交研究计划。
科研管理部门主要是通过研究计划的申报、评审来确定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需要立项给予资助。
2.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撰写一份研究计划,首先必须了解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问题:(1)研究什么当人们阅读一份研究计划时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这个课题要研究什么?因此,研究者必须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及研究的基本范式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及研究的基本范式1.选题阶段。
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假设的提出与确立,研究目的与意义的确立等。
2.研究设计阶段。
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样本的抽取,研究方法的选择,时间和经费安排等。
3.搜集资料阶段。
包括各种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包括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的运用,要把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原则或对其作出事实判断。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论,在次基础上按规范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以展示研究成果。
6.总结与评价阶段。
评价首先是要对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进行鉴定,其次是对研究活动的科学性进行评估。
六、教育研究方法及其层次(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教育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探索、发现、揭示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知识以解决教育问题,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构建教育科学理论的一整套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的总和。
教育研究方法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发展教育理论的重要工具。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1.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哲学与教育研究。
哲学是从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去研究事物,提供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方法论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总是与哲学认识论相互渗透,融合为一体。
研究教育,必须把教育问题放在总体哲学思想背景下加以考虑,才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2)数学与教育研究(定量与定性)数学是以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当前,教育研究存在着只关注数学方法、工具的意义,严重忽视研究其方法论意义的问题,应该正视了解、研究现在数学本身的方法论对于教育研究从中吸取方法论营养的重要性。
(3)信息技术与教育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他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教育领域的各个角落。
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上所建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教育研究的直接渗透、移植,并为教育研究手段的变革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条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信息技术发展所引起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对教育研究方法论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2.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的概念和形式(1)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教育研究范式是指教育领域中学术共同体对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和规范的共同认识,其发展历程如下:①经验-分析的研究范式。
关于幼儿园教育研究调查计划和实施步骤
关于幼儿园教育研究调查计划和实施步骤以下是关于幼儿园教育研究调查计划和实施步骤:一、基本动作要领之计划阶段1. 确定研究主题- 首先,你得想一个你特别感兴趣的幼儿园教育方面的主题。
比如说幼儿园游戏教育对幼儿社交能力的影响。
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如果你对这个主题都没兴趣,那后续做起来就很痛苦。
我之前就做错过,选了一个不太感兴趣的主题,结果做到一半就想放弃。
- 这里有个小技巧,你可以观察幼儿园里孩子们确实存在的一些现象来确定主题。
像我发现小朋友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有些很愿意分享玩具,有些却不,那这就可以延伸到社交相关的研究主题。
2. 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 目的其实就是你为啥要做这个研究。
比如说我的目的就是要看看游戏教育能不能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然后要提出具体的问题,像游戏的类型对幼儿社交能力的提升有区别吗?孩子们在游戏中的互动频率和社交能力发展有啥关系?等等。
- 容易忽视的细节是,问题不能太宽泛,得很具体。
如果太宽泛,就像你去大海捞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我以前就犯过这个错误,问题提得大得很,结果做调查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从哪里找数据。
3. 设计调查方法- 有几种常见的方法可以选择,比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如果是调查幼儿的话,问卷调查可能就有点难,因为他们还不太会写字。
这时候观察法和简单的访谈(可以和幼儿聊天似的访谈)就比较好用。
- 小技巧哦,如果采用观察法,可以制定一个简单的观察表格。
就像你出去买菜列个清单一样方便,这样能让你观察的时候更有条理。
4. 选择调查对象- 肯定选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呀,但是你要考虑选哪些班级,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呢?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表现可能不一样。
像我做游戏对幼儿社交能力影响的研究时,就选了中班的小朋友,因为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有更强的社交意识了。
- 这里一定要小心的是,要取得幼儿园和家长的同意哦。
有一次我差点就直接开始观察了,没跟家长打招呼,后来被提醒才知道这样不礼貌,而且可能不符合规定。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
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自愿原则、匿名原则、保密原则、无害原则。
教育研究的意义: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是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
研究论文可分为两大类:实证性的研究报告、理论性的学术报告。
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的因素: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因素的控制程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常用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相关性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研究法。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
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家庭教育的特点: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社会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途径和形式:1、社区对学生的影响;2、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3、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1、相互访问2、建立通讯联系3、举行家长会4、组织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互相联系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教育研究的步骤
教育研究的步骤
教育研究工作包括三个主要步骤:(1)拟定研究计划;(2)收集并分析数据;(3)撰写研究结果报告。
拟定研究计划最为关键,主要说明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
好的研究计划可以作为最后报告的大纲。
研究计划大纲的基本格式
1.研究目的
目的陈述
研究如何建立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将有助于对教育的认识
2.研究问题、假设或目标
研究目的的表述方式
与已有理论框架的关系
3.文献检索
列举叙词
零次文献和一次文献
4.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的类型
内在效度和推广性方面的考虑
5.抽样
研究的总体或现象的特征
选取代表总体的样本或个案的程序
样本容量和子小组
6.变量和数据收集的方法
变量列表及测量编列的方法
关于信度和效度的测量
7.数据分析程序
运用描述性和推断性的统计方法
运用质性分析方法
8.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
研究对参与者可能构成的威胁以及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威胁的措施赢得参与者合作的措施
9.时间表
列出研究的主要步骤以及每一步骤完成的时间。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
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自愿原则、匿名原则、保密原则、无害原则。
教育研究的意义: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是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
研究论文可分为两大类:实证性的研究报告、理论性的学术报告。
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的因素: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因素的控制程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常用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相关性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研究法。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
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家庭教育的特点: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社会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途径和形式:1、社区对学生的影响;2、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3、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1、相互访问2、建立通讯联系3、举行家长会4、组织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互相联系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教育调查研究的基本步骤
教育调查研究的基本步骤
教育调查研究是一种科学的方法,用于了解和改善教育实践。
以下是教育调查研究的基本步骤:
1. 研究问题:确定要研究的问题,例如了解某种教育政策的影
响或评估某个教育项目的成效。
2. 设计研究:选择适当的研究设计,例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
或案例研究。
3. 收集数据:确定数据收集的方法和工具,例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或测试。
4. 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例如使用统计分析或
质性分析。
5. 得出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解决研究问题并回答研
究问题。
6. 向他人传达结果:编写研究报告或演示,并向目标受众传达
结果。
以上是教育调查研究的基本步骤,每一步都需要仔细考虑和实践,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
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自愿原则、匿名原则、原则、无害原则。
教育研究的意义: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是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
研究论文可分为两大类:实证性的研究报告、理论性的学术报告。
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的因素: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因素的控制程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常用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相关性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容分析研究法。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
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家庭教育的特点:教育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社会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途径和形式:1、社区对学生的影响;2、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3、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1、相互访问2、建立通讯联系3、举行家长会4、组织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互相联系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班级的功能:1、班级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2、班级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3、班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4、班级对学生的激励作用5、班级对学生个性的影响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即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方式偏于专断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管理的程度低解决的方法: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问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体地位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班级管理的一般功能:1、有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的里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型、放纵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1、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2、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这些构成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三方面:1、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2、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3、高度发展的控制自我的能力。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容及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了解学生的方法(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对学生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2、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的班集体3、协调校外的各种教育力量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有效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家德鲁克提出的。
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作者是大教学论班主任的中心任务是设计和建设良好班集体。
班级管理的实质是让学生的潜能尽可能的得到开发。
班级管理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它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社会德育是德育的新形势;德育的意义:(中小学学生为甚麽要学习德育;)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德育的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是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德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德育的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马卡连克)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公民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与法制观念的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就是使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关心集体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的教育。
德育过程是按照一定的道德规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是有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共同构成的: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容和德育方法。
德育从容上看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发面交与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中小学生的德育原则:1、社会主义方向相性原则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3、知行统一原则(行知提出的)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原则(又称平行教育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马卡连克)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前联教育家马卡连克所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学校应加强控制和调节各种教育影响,使之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确保学生的思想品德安设会要求健康发展。
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提出了20字基本道德规,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德育的途径:(德育评定有哪些?)1、思想道德与其他学科教学(最直接、中心途径、主要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理教育法(最基本的方法)2、榜样示法(桃不言、下自成蹊)3、冶教育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令而不从。
背诗、)4、实际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肯定或否定的评价)6、品德评价法(奖励或惩罚)运用品德评价法要注意做到目的明确、公正合理,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1、德育目标2、德育容3、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德育工作的新形势: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建立德育基地4、创办业余党校(高中阶段实施的)我国新时期德育的特点:1、社会主义方向性2、全民性和性3、变革性4、开放性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克教育思想的核心。
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
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出版的《道德教育论》,道德论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社会学习论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观察模仿学习)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血洗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意义: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的情况;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2、容准确3、结构合理4、方法适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1、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4、要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课外作业是课作业的继续-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1、作业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2、作业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3、作业布置适宜、难易适度;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5、作业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作业反馈清晰、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