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能够描述细胞的组成和分类,并理解细胞的基本功能;3. 掌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能够解释细胞生活活动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2. 熟悉细胞的组成和分类;3. 掌握细胞的基本功能和生命活动。

三、教学内容:1.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等;2. 细胞的功能:营养、生长、分裂、代谢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的动态影像或细胞结构模型,引起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细胞是由什么组成的,细胞的生命活动是如何进行的。

3. 实验: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结构,让学生亲自操作并体验细胞的微观世界。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深入理解细胞生命活动的原理。

5. 总结:复习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让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或阅读任务,巩固学生对细胞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细胞的进一步学习: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并拓展到细胞生物学的更多领域。

2. 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细胞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生物必修教材》2.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活细胞标本等3. 多媒体资源:细胞动态影像、细胞结构模型等八、教学反思:1. 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 不足反思:总结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新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新版

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习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举例说明昆虫激素及其作用。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图片、查阅资料,简述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及应用。

【教学重点】描述昆虫激素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信息激素的调节方式。

【教学方法】1.教师的启发式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新课教师活动:“做茧成蛹,破茧成蝶” ,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指蝴蝶生长发育的那些阶段?学生活动:从蛹→成虫阶段。

教师活动:“美丽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变来的”,那么毛毛虫在变成蝴蝶的过程中经历了那些阶段呢?学生活动:从幼虫→蛹→成虫。

教师活动:那幼虫又是由什么生长发育而来的?学生活动:受精卵。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对以上阶段进行总结,可以得出昆虫一生经历的生长发育阶段。

学生活动:昆虫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教师活动:昆虫的四个阶段的变化中起作用的是:昆虫激素。

什么是昆虫激素?学生活动:昆虫激素昆虫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体液中或体外,对其他器官或同种其他个体具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设计意图:使用学生常见的成语和民谚,引出学生对昆虫生长阶段的思考,使现实生活和生物理论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动物的激素调节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8页知识海洋,完成下列关于昆虫内激素的任务。

任务1:昆虫内激素可以起到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的作用,请同学们总结内激素的相关知识。

教师活动:蝴蝶在幼虫期取食植物树叶,是害虫;而其成虫期能够传播花粉,对植物而言是益虫。

为了减少蝴蝶幼虫对植物的危害,我们能够采取什么措施?学生活动:使用蜕皮激素加快幼虫转变为成虫。

教师活动:对于蚕来说,吐丝是在蚕的幼虫期,那么延长幼虫期就能提高蚕丝的产量,我们采取什么措施能延长蚕的幼虫期?学生活动:可用保幼激素处理家蚕以延长其幼虫期。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38页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关于外激素任务2。

教师活动:人类的交流往往可以使用声音,肢体语言,我们还有一些成语比如: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等是说人类可以用眼神来传递信息。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详细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详细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详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各种体液的调节作用。

2. 理解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掌握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

教学内容:1. 人体内的调节系统2.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3. 人体内部平衡的调节机制教学重点:1. 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2.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教学难点:1. 理解人体内各种体液的调节作用2. 掌握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解人体内的调节系统(15分钟)1. 讲解人体内的调节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2. 介绍人体内各种体液的调节作用。

三、介绍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20分钟)1. 讲解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2. 讲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3. 比较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异同点。

四、探讨人体内部平衡的调节机制(20分钟)1. 讲解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

2.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重要性。

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相关视频或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反馈: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延伸:教师布置拓展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人体内调节系统的更多知识。

教学资源:1. 课件、视频2. 生物教材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及时反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优秀5篇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优秀5篇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优秀5篇高二生物必修3教案篇一本学期,我担任x班的生物教学工作,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下教学工作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所教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并注重学科渗透,课堂教学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体现自己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乐学、善学。

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业批改及时,并做好复批工作。

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

在公开课的课件里,我就采用了《侏罗纪公园》的短片教学,提起学生上课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验操作能力。

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

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同时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其次,为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

例如在校科技艺术文化节上,我要求每个同学制作DNA模型,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篇1: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2、实验步骤及现象3、讨论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4、实验结论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以下。

(结合教材P80图讲解)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共16套)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全册)精品教学案汇总

(共16套)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全册)精品教学案汇总

(共16套)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全册)精品教学案汇总1.现代生物技术开始兴起的标志是重组DNA技术的建立。

2.现代生物科学的三大基石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遗传理论。

3.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标志着生物科学新时代的开始。

4.评价一篇科学论文水平和价值的指标是发表这篇论文的刊物的水平。

5.21世纪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是对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扩大,并向着微观与宏观、基础理论与开发应用等方面全方位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P21.生物科学的发展史2.判断某一学科重要性的依据(1)从事这一学科的工作人数,这主要体现在发表的有价值的高水平科学论文的总数上。

判断某科学论文水平价值高低的依据: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刊物的水平越高→在该刊物发表的科学论文的水平和价值越高(2)一个时期内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如获诺贝尔奖的成果等。

1.什么是热门学科?什么是前沿领域?提示:①有大量科学家涌入,并且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论文的学科必然是热门学科。

②不断出现重大突破的领域必然是前沿领域。

2.评价一篇科学论文的水平和价值的指标是什么?提示:发表这篇论文刊物的水平,即刊物的“影响因子”。

1.生物科学是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的理由(1)从事生物学科的工作人数较多,主要体现在发表的有价值的高水平科学论文总数较多。

(2)一个时期内在生物科学上有重大突破:不断出现重大突破的领域必然是前沿领域,生物学科领域十分活跃,影响越来越大,在21世纪所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活跃的生物学科(1)分子生物学(包括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与生态学被列为当前生物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

遗传学(主要是分子遗传学)不仅当前是生物科学的带头学科,在今后多年还将保持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核心作用。

(2)由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的结合,必然促进发育生物学的蓬勃发展,从而提出发育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新主人”。

(3)神经科学或脑科学的崛起将代表着生命科学发展的下一个高峰,然后将促进认知科学与行为科学的兴起。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精选3篇)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精选3篇)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

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

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

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猕猴桃增产使用的膨大剂(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膨大剂作为悬念,还能为后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埋下伏笔。

苏教版高二生物选修3全套教案5篇

苏教版高二生物选修3全套教案5篇

苏教版高二生物选修3全套教案5篇生物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教版高二生物选修3全套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教版高二生物选修3全套教案11、本节内容的地位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

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

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

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

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 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 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① 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案-新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案-新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案-新版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互动,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3.通过观看图像、动画以及阅读文本,能够描绘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生态因子的种类。

(3)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4)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

三、教学方法1.借用“宇宙飞船”引入本章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使学生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1)将学生分配几个学习小组,调查了山地、农田、淡水、草地等生态系统。

(2)在调查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也可观察家庭花卉盆景的生长状况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2.教师的教学准备:(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伴随着音乐,我先将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将学生引入到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探讨的问题中来,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情境。

(2)问题引领,构建模型接下来在探讨课本中土壤与生物之间关系这一问题时,为了让学生能成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我安排学生先从阅读材料入手,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材料中提到的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词,再去找出这些物质之间的关系。

最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

通过问题的引领,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第4节免疫调节 (17)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群落的构成》教案-新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群落的构成》教案-新版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一、学习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师生交流,能够描述生物群落的组成。

2.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说出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3.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像,能够描述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

(2)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3)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4)生物群落的结构。

难点:(1)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

(2)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3)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4)生物群落的结构。

(5)对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1.以具体的实例来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

2.通过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生存条件的比较,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3.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群落的深入了解,来掌握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的观点。

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深入实地观察周边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特点,并预习学案,初步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2.教师的教学准备: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周边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特点实验设计和实践、课文预习;网络课件发布到校园网的服务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回顾:以生命系统的个体结构层次为起点的宏观层次依次是什么?个体→种群→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生物圈展示幻灯片:在草原上,人们放牧的牛羊是否牛肥马壮,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鹰的数量。

原因是:鹰爱吃田鼠,田鼠爱吃蜜蜂窝中的幼虫和蜜,蜜蜂是三叶草传粉时必不可少的媒介,三叶草是牛马的主要食物。

你知道这些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教师:常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任何一个生物都不可能单独生活,它必然要与周围同种的很多个体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种群。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有数百万种之多,一个种群能够单独生存于世吗?它与周围的其他种群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这些生物如果在一起,又构成了怎样的一个群体?学生:一个种群不能单独生存于世。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教案名称:植物生长的调节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及其调节方式。

2. 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重要性。

3. 理解植物激素对生长的调节作用。

4. 探讨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及调节机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生长的调节机制、光合作用的过程。

难点: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一、植物的生长调节1. 讲解植物的生长调节机制,包括外界因素(光线、温度、水分等)和内部因素(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分组讨论植物生长的调节方式,并列举具体例子。

3. 观察实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放置一些植物,观察其生长情况,并分析调节原因。

二、光合作用1. 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包括光合色素的作用、光合电子传递链、光反应和暗反应。

2. 观察叶绿素提取溶液的光合作用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的效果及重要性。

3. 探讨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以及植物如何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

三、植物激素的作用1. 介绍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等。

2. 分组研究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

3. 探讨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在植物生长调节中的重要性。

四、植物的适应性和调节1. 研究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适应性,如南北向实验、温度和湿度适应性实验等。

2. 讨论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机制,以及如何调节生长以适应环境变化。

3. 分析植物适应性和调节机制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展示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

教学方式:1. 导入新知识:通过提问、展示实验视频等方式引入新知识。

2. 合作学习:分组合作研究不同主题,集体讨论并展示研究成果。

3. 实验教学:开展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总结实验结果。

4. 提出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

5. 总结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展示重要知识点。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基因和遗传
教学目标:
1.掌握基因的概念及其作用。

2.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3.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和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的应用。

难点:基因突变的原因和效果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验器材、复制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外貌特征的动植物照片引入基因的概念。

二、讲解:介绍基因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讲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三、实验:进行基因突变实验,观察不同表型的果蝇。

四、讨论:让学生讨论基因突变的原因和效果。

五、总结:总结基因和遗传的知识点,强化学生的理解。

教学延伸:
1.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基因和遗传的理解。

2.课外拓展:让学生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差异,探讨进化的原因。

教学反思:
1.本课时通过实验的方式展示基因突变的效果,提高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影响,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高中生物必修3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全套教案主题:细胞的多样性与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 深入了解细胞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4.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

3. 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细胞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2.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课堂活动和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节: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 介绍不同类型细胞的种类及其结构和功能。

2. 图示并讨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3.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1. 介绍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

2. 讨论细胞器在细胞内协同工作的重要性。

3. 分析细胞器的功能与生物体内的作用。

第三节: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1. 探讨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解析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

3. 分析细胞在生物体内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课堂活动:1. 观察和讨论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分组实验探究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

3. 分析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课堂作业:1. 收集和整理不同类型细胞的相关资料。

2. 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细胞器的功能。

3. 撰写一篇文章描述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反馈:1. 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3. 设计小测验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1. 组织实地考察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和实验。

3. 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这是一个简单的高中生物必修课程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你顺利教学!。

苏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范文

苏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范文

苏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范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1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我说课的内容是《基因的结构》,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生物教科书选修第三章第二节《基因的结构》。

本次说课包括四个部分: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指出:“高中生物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是理科学生的必选课,要为理科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打下良好的生物学基础。

选修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侧重于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以上选修课教学内容,与必修课内容既不重复,又有密切的内存联系,而且是必要的延伸和提高,力求做到从理科学生升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着重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进展的内容,并且十分重视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我国生产、生物技术及环境保护等实际”。

1.本章教材承接了高中生物必修课中有关遗传学基本知识。

本节是对必修教材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部分知识的补充,并使学生对基因在遗传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

《基因的结构》涉及到DNA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基因的概念、结构,复制及其表达,中心法则等知识,可以使学生对基因及其遗传机理在高二基础上取得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

2.为学习《基因工程简介》打好基础。

本章教材共包括三节:《细胞质遗传》、《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工程简介》。

有关基因工程的内容在本章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基因工程技术是四大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的核心技术.基因工程的学习又是在掌握基因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无论是从其内容,还是从其所处的地位来看,本节教学内容对理解基因工程以至于第四、五章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水分和无机盐的调节。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保持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下丘脑对水分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醛固酮对无机盐的调节。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三、水和无机盐的调节1、饮水来源食物物质代谢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排出皮肤排汗肺呼气排出水汽大肠排便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排出:尿液、汗液、粪便3、水分的调节4、无机盐的调节[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人体产热的原因?2、人体产热的器官?人体散热的器官?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那里?4、人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甚至。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新课引入: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吃的东西过咸,会感到口渴;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以饮料代水”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越喝越渴。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 1、饮水来源食物物质代谢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排出皮肤排汗肺呼气排出水汽大肠排便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排出:尿液、汗液、粪便3、水分的调节4、无机盐的调节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如水的摄入量主要由大脑皮层渴觉中枢控制,水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

当机体失水时,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

相反,当机体含水量增加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平衡的原因。

此外有效血容量的减少也可以引起渴感。

5.水和无机盐在维持细胞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能够调节体温、促进物质代谢(如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起润滑作用(如关节腔的滑液,能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唾液中的水分使食团润滑而易吞咽。

);无机盐能够维持体液的渗透压与水平衡、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和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课堂练习:例1 以下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的叙述中,能准确表达激素作用的是 ( )A.醛固酮可使渗透压升高B.醛固酮可使渗透压降低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析与解本题考查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知识。

当血钾含量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醛固酮(一种盐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

相反,当血钾降低或血钠含量升高时,则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

所以,醛固酮的作用是保持钠、钾在内环境中的比例。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上升,这样细胞的吸水能力就增强了。

答案:C例2 下图是人体对水的摄入、吸收、分泌和排出途径示意图。

请将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胃肠道中的水通过①方式进入内环境。

(2)内环境中的水通过②形式进入消化道。

(3)肾小管内的水通过③作用进入内环境。

(4)内环境中的水通过皮肤的④排出体外。

析与解题中的示意图将人体水的摄入和排出途径全面地表示出来,但要求看图回答的只限于①、②、③、④。

因此,在审题时要把图中与答案有联系的内容看清楚,如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

(1)水由胃肠道进入血液是吸收过程,可见此处要答的是水的吸收方式。

因此①为简单扩散(答渗透也可)。

(2)消化道中的水除饮食摄入外,就是各种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的,如成年人胃腺每昼夜分泌胃液 1.2~2.5L。

消化液中的水是来自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

所以③为消化液。

(3)示意图由细胞外液到肾的部分已标出了“滤过作用”4个字,所以就比较容易回答了。

在尿的形成过程中,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重新进入血液。

因而③为重吸收。

(4)内环境中的水排出体外,通过皮肤的只能以汗的形式排出,汗是由汗腺分泌的,所以④为汗腺(由于题干限制不严格,答排汗也可以)。

答案:(1)简单扩散(或渗透)(2)消化液(3)重吸收(4)汗腺(或排汗)作业布置:导学大课堂中课后训练部分教学反思:2.1(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血糖的调节。

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保持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胰岛对血糖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注意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是一对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四、血糖的调节1、血糖来源的三种途径:食物中的糖类、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2、血糖的去路三种途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非糖物质3、血糖升高时的调节:4、血糖降低时的调节:[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人体水分的摄入和排出途径?2、人体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途径?3、人体的水分调节中枢在那里?4、人体的无机盐调节主要靠什么激素?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新课引入: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3.9~6.1mmol/L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稳态,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激素是最重要的调节因素。

如果人体血糖代谢失去平衡,就会患低血糖病或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食,为什么?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1、血糖是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

正常人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条途径:①饭后食物中的糖消化成葡萄糖,吸收入血循环,为血糖的主要来源。

②空腹时血糖来自肝脏,肝脏储有肝糖元,空腹时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③蛋白质、脂肪及从肌肉生成的乳酸可通过一定的途径变成葡萄糖。

2、正常人血糖的去路主要有三条: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非糖物质3、血糖的调节:4、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是终生疾病,须终生治疗,可出现多种重症并发。

如血糖代谢异常,往往会引起血脂的代谢紊乱,出现高血脂症,血流缓慢,而易形成血栓、动脉硬化等多种严重慢性并发症。

此外,严重的代谢紊乱导致机体产生过多的乳酸和丙酮酸,可引起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和乳酸性酸中毒,这是三种可直接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并发症。

课堂练习:例1 小白鼠在较大剂量注射一种激素后,渐渐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该激素是()A.甲状腺激素 B.雄性激素 C.雌性激素 D.胰岛素析与解小白鼠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说明其缺少能量,而大剂量注射能导致缺少能量的激素是胰岛素,因其大幅度降低血糖浓度,使各组织尤其是脑组织葡萄糖供给不足,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减少,出现低血糖症状。

答案:选D2.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A.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C.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作业布置:导学大课堂中课后训练部分教学反思:2.1(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了解并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认识细胞免疫和淋巴免疫。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体免疫能力,不滥用抗生素。

[教学重点]认识细胞免疫和淋巴免疫。

[教学难点] 细胞免疫和淋巴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五、人体的免疫1、免疫的概念:免疫器官: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免疫因子: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3、人体的免疫: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血糖来源的三种途径:2、血糖的去路三种途径3、血糖升高时主要是那种细胞分泌何种激素来调节?4、血糖降低时主要是那种细胞分泌何种激素来调节?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新课引入:正常人体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而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对某种病原体所具有的针对性的抵抗力。

那么,特异性免疫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呢?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保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2、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等组成。

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脾、胸腺、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

3、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而成的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由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的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还可以形成记忆细胞。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体液免疫的两个关键过程是:①产生高效而短命的效应B细胞,由效应B 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②产生寿命长的记忆细胞,在血液和淋巴中循环,随时“监察”,如有同样抗原再度入侵,立即发生免疫反应以消灭之(二次反应)。

2)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一样,T细胞活化时,也要产生记忆细胞。

记忆T细胞是一部分T细胞在分化发育过程中停止下来而形成的。

它们可以长期存活并保持对抗原的记忆。

当记忆T细胞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就能够产生较强的回忆反应,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具有免疫活性的各种T细胞,并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将抗原消灭掉。

3)在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不仅能清除血液和淋巴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清除效应T细胞作用的靶细胞裂解后释放出来的病原体,还能结合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可见,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互相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课堂练习:例1 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人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

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A.特异性免疫、抗原B.特异性免疫、抗体C.非特异性免疫、抗原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析与解灭毒的蛇毒相当于抗原,抗原物质进入动物体后,可通过免疫反应刺激动物体产生抗体,这一反应具有特异性,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选A作业布置:导学大课堂中课后训练部分教学反思:2.1(第四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