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上海市育才中学张继龙
论文摘要:
高中生词汇量小、搭配贫乏、常常出现误用、错用词语的情况,这是一线教师感觉头痛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词汇输入模式制约了学生的词汇输出模式,即词汇教学一直在脱离目标语文化的环境下进行。语言、文化、教学的关系已为现今的外语教学所公认,本文从教学一线出发,结合课本素材,探讨课堂词汇教学如何渗透文化意识,以期学生词汇学习的原汁原味和语言运用的完整贴切。
高中词汇教学应特别关注那些概念相同但内涵不同的词语,逐渐养成跨文化意识。除此之外,在词汇教学中加入词汇的社会意义和搭配意义则可以保证学生词汇运用的恰当性,防止学生乱用词语。
关键词: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文化意识
一、引言
长期以来,词汇教学都受到诸多关注和重视,但却因为讲解形式单一、操练过程乏味、相互关联缺失、复现率偏低等问题,致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厌倦,却又不能置之不理。尽管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投放到词汇学习上,可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并不见长,经常看到学生因为词汇运用方面的问题而不能很好地完成简单的阅读和翻译等语言活动。常常表现为单个单词吧,都背了,但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却不能正确理解;看似简单的翻译练习,却无法用地道的英语来表达,要么用错词、要么用词不当,更不用说在写作时出现的大量中式英语了。词汇输入模式的局限性影响了学生对于词汇文化因素的吸收,从而造成了许多学习者词汇理解及使用上的偏差,影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上海市二期课改明确提出,英语语言教学需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意识,尊重异域文化和习俗,形成开放包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的非常突出,涉及的面也最为广泛。了解词汇层面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既有助于
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把所学词汇得体地运用于实际语言交流中。但是,当前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还不能很好地将词汇学习与文化浸润结合起来。所以,词汇层面的文化熏陶,能从根基上向学生输送英文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准确得体自如地运用词汇知识表达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综述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 ,1981)在其Semantics一书中提出词义包含七个层面: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因此,如果只是讲解一些基本搭配、仅仅落实词汇的音、形、义这些表面属性不可能胜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了解词的文化内涵。否则,交流中就会犯错误,会引起误解和不快,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相反还会造成负面影响。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词汇这一环节起教师就要注意适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将其融人词汇教学,引导他们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起点处就向学习者输送英文素养,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成有效流畅的交流。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邓炎昌,刘润清,1989)。作为英语构成要素的词汇也被深深地打上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烙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很难在对方语言中找到意义完全对应的词语,即使概念一致,其文化意义有可能相差很远。这就要求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英语文化知识、提供英语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胡文仲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际。所以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及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别的敏感性,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提高实际交流能力。
三、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 在介绍英汉概念意义相同的词汇时,特别注意内涵意义不同的词汇
词的概念意义,亦可称为认知意义,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就无法进行语言交际。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所谓内涵意义,指的是通过语言所指事物传递的那一部分隐含的或附加的联想意义,即“词的所指内容具有某种交际价值”。如“猪、狐狸”在汉英两种语言的
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正好相似,但大多数概念相同的词语其内涵完全不一。如“龙”在中国的内涵就完全不同于其在英语中“邪恶、凶猛”的涵义。
在上海新世纪版高中英语第三册Animal这一章当中,介绍了两个很有灵性的牧羊犬,它们为了回家,克服了重重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成功返回。课文引发很多关于义犬救主的故事,从而让学生学到了好多关于dog的词语,如“lucky dog, watchdog,a gay dog,top dog等等”,再引导学生列举汉语中的带“狗”的词汇,学生自然发现,同样为“狗”,但在英语中常常表达褒义,指“忠诚、诚实”等内涵,而在汉语中则常常表达负面的含义。如“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狐朋狗友等等”。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中英文化方面的深层根源,学生发现西方狩猎社会狗的作用的确大大高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狗的生产功能,由此发展而来,两个文化对相同的概念慢慢加入了截然不同的内涵意义。
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们看到中国馆热烈吉祥的中国红,引发了学生对于不同文化中相同颜色的不同内涵意义进行探讨。帮助学生明白,文化差异同样赋予相同的颜色以不同的内涵。在中国,用“红”字作语素的词一般都包含顺利、圆满、兴旺、发达等受欢迎的意义,如“红利、红运、红包、红榜、走红、开门红、满堂红、红得发紫等”。中国人把结婚称作红喜事。新娘要穿红衣裙,头盖红头盖;新郎要身系红绸带,胸戴大红花;门上贴红喜联,屋内贴红喜字,洞房点红蜡烛。而在英语中red根本不具有汉语中“红”所包含的那些文化内涵,在欧洲国家,新娘的结婚礼服为白色,象征纯洁。在过圣诞节和新年元旦等节日也没有用红色表示喜庆的习俗。
2. 通过情景、上下文,使学生明确词汇的社会意义
词汇的社会意义是指语言所使用的社会环境。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语言使用者、语言使用的场景和语言使用的话题等,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能充分反映出语言的使用环境。
例如,在学习politician时,就必须向学生讲解清楚,在英语文化中的含义是“政客,政治贩子”而不是我国文化里的“政治家”。中文的“政治家”对应的英文是statesman。在西方文化里,政治家指的是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政府高级官员。而politician指的是为谋取个人私利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译为“政客”或“政治贩子”更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