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浅谈小学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学习版浅谈小学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内容提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究竟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扑捉“生活素材”,唤起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一年级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可这样设计:“新学期开学了,大家走进校园,你会看到校门口两旁摆放着许多盆花,你知道每边有多少盆花吗?两旁一共有多少盆花吗?”“今天大家刚来学校,互不认识,你知道我们班的每组各有几个同学吗?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吗?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吗?全校又共有多少人吗?我想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暂时还不知道,我们就要不断地学习,从中了解到会计算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
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
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1.导入的生活化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以下情境:“如图,A、B 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在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 镇人希望建在C处,B 镇人希望建在D 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并在“学段目标”中指出:使学生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作用呢?我们应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在生活中领略数学的缤纷色彩要从现实生活中产生数学问题,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自主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
例如:在一年级的认数、数数教学中,我除了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广阔的校园中认识数,在各种有趣的游戏中数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游戏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在课堂上体验数学的扣人心弦我们应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数学教学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广泛的现实背景下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感受、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过去,通常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学“最小公倍数”——“找倍数→找公倍数→找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在“纯数学”的范畴内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虽然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但学生无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而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
妈妈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2天后休息1天。
有一位远方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
如果小飞的爸爸、妈妈在9月1日同时开始工作,那么在这个月里,这位朋友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这个问题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远方的朋友想在爸、妈一起休息的时候来探望)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融入现实情境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教学体会
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一、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刚接触数学,我们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可以经常想学生问一些数学问题:星期天和妈妈上街买了哪些东西?共用了多少钱?你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大约要多长时间等?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高年级的学生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如要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必须要量出学校的建筑物和操场的实际长和宽,按一定比例才能画出来。
再如,一个鸡蛋大约多少克?你的体重大约多少千克?学校教学楼大约高多少米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与我们的生活。
二、数学用与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起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正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的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让学生计算一下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就必须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适的存款方法。
数学教学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温巧玲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应用于生活。
”因此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认为应体现以下两点: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因以教材为主,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学生对观察自己熟悉的环境兴趣高涨,表述的语言就会更流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就更高。
二、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让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
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以后,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购物情景,进行购物活动,让学生通过购物,懂得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加强学习数学的决心。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牛永斌讲课讲稿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牛永斌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盐津县落雁乡天星小学—牛永斌摘要:生活与数学中表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尊重和承认"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如果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很可能会回到"灌输"的老路上去。
着力实施一种"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数学教学",也正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
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运用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中小学生限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让他们接受系统性强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无疑会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来认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中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在儿童初学数学时,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他们都有一些。
但什么是数学,在儿童初学阶段,我们在引导认识的时候,不可能给出抽象的概念,而只能通过具体的内容,说明我们在使用数学。
二、结合实际,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数学的魅力所在就在于“数学很有用”,这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但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并能做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例,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等活动,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
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
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可以先不回答,而是表扬他们观察的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
数学知识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是通过数学
数学知识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是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的。
这就涉及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纯粹的数学问题,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简称为建模。
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研究和学习数学模型,能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应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数学建模与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提出了明确要求,标准强调“从学生以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强化数学建模的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也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教数学14年了,下面就结合我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谈谈如何在方程应用题的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思维过程。
一、建立怎样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应用题体现了在数学建模思维过程,要据所掌握的信息和背景材料,对问题加以变形,使其简单化,以利于解答的思想。
且解题过程中重要的步骤是据题意更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建模过程的重点及难点就是据实际问题特点,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分析、概括等基本思想,联想现成的数学模型或变换问题构造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如追及问题,工程问题调配问题的应用题的线条或图表模型、利润计算的方程模型决策问题的函数模型等,让学生明白怎样的应用题建立什么模型,来解决这个应用题,我一般教学应用题的常规思路是这样的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一)审好题是关键, (二)设未知量(首先,谈一谈未知量的设置方法1、直接设未知量,即题目求什么,就设什么未知量。
2、设间接未知量,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如果直接设所求的量为未知量,很不容易建模,这时可间接地设一个或几个与所求量作为未知量,进而再求出所求的量。
3、设辅助未知数量。
如果前两种方法都行不通,便可设某个未知量为辅助未知量。
让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让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化教学是数学活动本身的需要,是现实生活本身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然而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和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它的趣味性的缺乏,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学心理,影响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如果能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就能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那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们可从以下几点着手:一、在寻找生活素材中体验数学教学生活化例如:在教学《认识升和毫升》一课时,可要求学生课前在家里或超市里搜集一些标签上使用升和毫升物品,如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
上课时,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饮料瓶、包装盒或标签,介绍标签是从哪里剪下来的、里边装的是什么、用的是哪个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通过交流,学生对新知有了直观认识,明确了这些物品都是容器,知道了升和毫升都是计量液体的单位。
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在创设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教学生活化例如在教学《找简单搭配规律》一课时,可问学生:今天你吃早餐了吗? 吃了些什么? 在数学课,讨论吃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
有的说:“我吃了馒头和牛奶。
”有的说:“我吃了面包和牛奶。
”有的说:“我吃了馒头和豆浆。
”有的说:“我吃了面。
”有的说:“我吃了粥和牛奶。
”……通过交流,归纳得出,学生吃得早餐有牛奶、豆浆、馒头、面包、面、粥。
接着让学生从中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可有几种搭配方法?怎样搭配?这样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经历了对几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发现了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还让大家明白了营养早餐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高中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1、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进数学课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反思研究性学习,改变数学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
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提问、处理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变盲目学习为边用边学。
3、体现尊重学生个性,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要求。
学生的个性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兴趣爱好、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信息的层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各方面反映出来的通过本次活动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提供比较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问题,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达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体现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改变封闭式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一对一关系,也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是在这种网络关系中进行的。
在这种关系中,以各种信息为媒介进行交流,通过思考、表达观点和知识交流进行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因此,在这种形式下,学生不是唯一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人,教师也不是唯一传递知识和信息的人。
他们都依靠相互合作和沟通来满足情感和沟通的需要。
合作学习将封闭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开放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协调、主动发展。
5、体现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指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念去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方法去处理或解决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与生活关系中的一种思维模式。
数学从生活中走来,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变的越来越聪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工具。
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作者:林小红来源:《教学研究与管理》2016年第11期【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引入;理解;体验教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课生活化,引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仪展示平常生活中可见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事物;然后抽去事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就在身边。
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增强了教学实效。
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练习巩固中,数学教师也期望在数学课堂上多一点互动,多增加一点有意义的学习,尤其在这样一个令多数中学生感到畏惧、却步的学习主题下,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下面我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
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
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生动有趣地复习巩固了新知识。
打基础的过程可以培养创造力。
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以问题引导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概念的概括过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基础与创新融为一体。
有效的数学活动是落实“双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
数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数学思维是对人类思维实践的理性总结,也是对思维过程的形式概括,包括概念与判断、辨别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它们既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又是获得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教学中让学生开展数学思维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思维训练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并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因此,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任何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在对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的训练上。
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融合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升华。
例如,在教学“直线和园的位置关系”时,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海上日出”的画面: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圆圆的太阳露出了半边脸,慢慢地离开了海平面……画面终结时,教师提出问题:圆和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因为多媒体播放的内容形象直观,学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前不久我看了一篇文章《教儿子解题》。
文章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儿子上二年级了,拿来一道题请教爸爸,道题目是这样的:3只猫3天捉3只老鼠,几只猫10天捉10只老鼠?爸爸引导儿子:“儿子,你要这样看,把3只猫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它们一天捉了多少只老鼠?”儿子皱着眉头说:“为什么3只猫3天才捉3只老鼠,它们也太笨了。
”爸爸仔细一想,儿子说的也有道理,觉得对于做这道数学题,儿子把无关紧要有东西想得太多了,于是严肃地说:“它们三天捉了三只老鼠,那是不是每天捉了一只?”儿子还是不服气地说:“爸爸,你怎么知道它们每天就捉了一只?你不是讲三个和尚没水喝吗,为什么3只猫就可以捉到老鼠?”爸爸崩溃了。
不知道是现在的孩子想得太多,还是题目出得太离谱,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多少只猫捉了多少只老鼠。
掩卷沉思,且不去探讨这道题应该怎么解,但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问题了。
我在教学中结合了新教材的特点,就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做了一些尝试。
下面说一说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在教学中让学生“说数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教师教,学生学,书本上的知识学到了,却不知道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教学中应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以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根据书上的主题图,我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然后组织了学生进行“买玩具”情境教学活动:教师当售货员,让一组学生参与“买玩具”。
在活动中,让学生根据人民币面值的不同说出不同的付款方式。
如“18元”,可以付18张1元;可以付9张2元;也可以付3张5元和3张1元……按照这样的方式,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数学教学更贴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摘要: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21世纪是一个需要开拓、充满生机的时代,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教育的主导。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因此,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
关键词:新课导入;例题教学;知识运用;生活化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
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个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
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先让学生进行一场比赛:学生甲(班里的‘飞毛腿’)围教室的四周跑一圈。
学生乙围课桌跑一圈。
思考:谁先跑完,为什么跑步快的反而输?学生炸开了锅,纷纷说:“这不公平,因为学生甲跑一圈的长度比学生乙长得多。
”“要两个
人都绕着相同的地方跑才公平……”此时教师顺势引导:一圈的长度即周长,你知道学生甲跑的与学生乙跑的,谁长?你想知道长多少吗?为什么跑相同的地方就公平了呢?只要你认真学习这节
课的本领,你就知道了,想学吗?
又如教师在教学《左右》的时候,课一开始就直接地问:“小朋友,你们有信心上好这堂课吗?请举起你的小手。
”(小朋友很坚定的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此时,教师不动声色,马上直奔主题,问:“你知道你举起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吗?”学生兴趣盎然,很自然地集中了注意力。
然后教师告诉小朋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左右的知识,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能从自己身上举出像这样的好朋友吗?(左耳、右耳,左眼、右眼……)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例题教学“生活化”
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如果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就能降低难度,擦亮智慧之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许多著名特级教师展示的成功课例,无不把课堂创设成一种近似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生活式”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学知识、学本领。
如:《柱体和球的认识》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是很抽象也很难理解
的,生活味不浓,趣味感不强,往往容易与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相混淆。
为此,我在教学时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在重点难点处加以描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在新课前让学生找一找已认识的老朋友们,再请小朋友夹一夹,请老朋友到书中休息休息,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书还是平整的。
接着请小朋友和新朋友打招呼,请它们也到书中休息休息,学生马上叫起来:“不行不行——书长高了,”“书变胖了。
”……此时老师总结新朋友是立体图形,它们的名字中的一个体,把它们夹在书中,书就会长高,变胖。
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
三、知识运用“生活化”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如果能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就能放飞潜能,创造奇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之后,布置学生做“小鬼当家”的游戏:请家长给10——20元钱,小朋友用家长给定的钱设计五种不同的购物方案,要
求不多不少正好用完。
通过这样的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学生直接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很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给我们带来快乐。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学时,用身边的人和事来组织教学,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不那么遥远,数学能学;我们可以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数学有用。
参考文献:
[1] 游臻:《小学数学操作有效性策略初探》《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3月.
[2] 郑小兰:《对当前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中小学数学》,2005年第5期.
[3] 沈正会:《怎样操作才是真正的操作》《中小学数学》,2007年第1、2期.
[4] 赵雅君:《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有效性的思考》,《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第11期.
作者简介:李牧(1980.10--),女,辽宁辽中,本科,辽宁省辽中县辽中镇第四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