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
教师专业发展导论1-8章
• • • • • •
2.职业的基本特征 (1)产业性 (2)行业性 (3)职位性 (4)组群性 (5)时代性
• (二)专业 • 1.专业的含义:一般认为,专业是指一群 人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和独特 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进 行专门化的处理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 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和 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 •
• (四)教学方法技能 •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 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 包含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以及教与学 的方法。教学方法技能主要包括教学方法 的选择技能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技能。
• (五)教学语言表达技能 •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达思想、传递信 息的主要工具。广义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学过程中 教师使用的教学口语、书面语言(如板书、作业 批语等)、体态语言(如示范性或示意性动作 等)。狭义的教学语言专指教学口语,它是教学 语言的主要形式。有时又把教学语言分为有声语 言和无声语言。教学语言表达技能主要包括教学 口语表达技能、教态语言表达技能和书面语言表 达技能。
•
• • • • • •
2.教师专业化的特点 (1)丰富性 (2)多样性 (3)发展性 (4)多主体性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 一、专业的标准 : • ①其成员的业务实践有系统的理论做依据, 有专门的技能做保证,有不断的研究做支 持。②其成员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 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③其成员的行为 不受外力的限制,有专业性的自主权。
• 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阶段 •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在巴黎召开“关于教师地位的政府间特别会议”。 会议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强调: “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profession)。” •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 际教育大会以《加强变化世界中教师的作用》为 主题,再次强调教师在社会变革中的作
学习《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心得体会学习《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心得体会范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收集的学习《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习《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后,我获益匪浅,尤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为适应素质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文化修养,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能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成为专业发展型教师。
此外,我更坚定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思想,要逐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去做,完善自己,要坚定不移地热爱自己的教学事业。
“做一天蜡烛,就要发一天的光;做一只春蚕,就要吐一寸丝。
”这是我的教育观和思想观。
千万不能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不负责任、逍遥懈怠的思想,有的就是一种教师的使命感。
通过3天的培训,使我渐渐懂得: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
这种付出是需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要以强烈的责任讯作为代价。
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应该勤勤恳恳,无怨无悔。
这也是师德的首要条件。
班主任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激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的接触点,也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是一种含有友情有超越友情,含有父母的爱又超越父母的教育之爱,作为一个教师,要想爱更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即使想爱,后来也会变得不爱。
用自己的`话来说,教师需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通过培训,我懂得了怎样去爱一个学生。
“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
今后我需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笑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巨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第一章
第一章教师角色的转换1 教师角色的内涵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的行为模式。
2 教师角色的特点(1)规范性与自主性的统一(2)人格化(3)多样化和发展性(4)弥散性和模糊性3 中国现代教师角色观社会视野中的教师角色: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者、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师生关系视野中的教师角色: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导航者、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既是知识的给予者又是学习方法的传授者、教师是因材施教者4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的创新、课程结构的创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创新、课程资源和课程管理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课程评价的创新5 适应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引导者、对话者、开发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与家长的合作、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者、研究者第二章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发展1 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服务。
它须具备一些核心特质:意思具备一套专业知识、二是具备一种专业自主权、三是具备一个服务理想或一种服务或集体取向。
在众多的特性或标准中,专业知识一般被赋予基础性地位。
是否有一套专业知识、技术基础关涉一个职业能否成为专业性职业。
2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因为教师的工作还未到达一个完全成熟的、并已被确立的“专业”的标准,因而,教师职业只能是一个“边缘专业”或“半专业”。
也正因为教师职业在现实中至多只是一个半专业性职业,“教师专业化”才被作为重要课题。
而所谓教师专业化,也通常用来指称一个半专业性职业不断地满足一个完全专业性职业标准的过程。
3 教师发展问题的凸显及其背景教师发展问题的凸显与教师专业化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关系,亦即与教师专业化论由社会取向的教师专业化论向教育学取向的教师专业化论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课程内容概述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课程内容概述2023年,我国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和深度实施。
该课程旨在为广大义务教育教师提供全面、系统、实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推动其专业素养水平普遍提升,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本课程主要依托于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相关学科专家教授。
其贯穿了整个义务教育教师职业生涯,从师前培训开始,到任教中、进修以及后续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全程引领辅导,不断完善和深化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两个模块:一、基础教学理论和方法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教师提供学科知识和教学基本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
同时,该模块还将重点介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包括PBL、在线教育及创新设计等,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实践模块。
该模块旨在通过教育实践案例、教学反思等方式,帮助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场景,践行教学理论,得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该模块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参与其中的教师不仅能结合案例进行学习,还能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本课程强调教师的个体发展,旨在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支持,同时也能够培养教师团队的协作精神与专业素养,让所有的教育者都获得精神上的凝聚力和前进动力。
此外,为了促进义务教育教师的职业成长,本课程还将开设多种选修课程,包括教育评价、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等多个方向,以满足不同类型教育者不同领域发展方向的需求。
教育是未来的希望,而优秀教师的确能够在其中创造更多的奇迹。
通过该专业发展导论课程的实施,我国教育者将收获更丰富、更多彩的教育经验,共同开创中国教育事业新的辉煌篇章。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这一说法意味着教师扮演着(B )角色。
A.认知促进者B.知识灌输者C.行为训练者D.学习引领者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指出,教师要成功地承担起“促进者”的角色,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真诚、接受和( B )。
A.公平B.移情性理解C.负责D.博学3.教师专业化的直接动因是( A )A.教师职业仍然是一个“边缘专业”或“半专业”的事实B.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C.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与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D.教师职业与医生、律师等职业相比待遇非常低4.在贝尔和吉尔伯特提出的教师发展的三分法分析框架中,教师发展包含三个维度,即(B )A.态度性发展、功能性发展和动机性发展B.个人发展、专业发展和社会性发展C.功能性发展、程序性发展和生产性发展D.知识发展、能力发展和道德发展5.卢梭指出:“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卢梭这一论述实际是要求教师具有(A)能力。
A.移情能力B.判断能力C.反思能力D.交往能力6.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 A )A.教师成长=经验+反思B.教师成长=实践+对话C.教师成长=经验+合作D.教师成长=情境+反思7.应用理性情绪疗法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其核心是( A )A.驳斥、去除教师抱有的非理性信念B.减轻教师压力C.提高教师的成感D.发展教师的理性8.美国学者瓦利总结出五种反思模式,如果教师以一个关怀者而非信息或知识的施与者的身份出现,其反思较少地关心学生在学业考试中的成绩,而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则这种反思属于(C )A.技术性反思模式B.缜密性反思模式C.人格性反思模式D.行动中和行动后反思模式9.学生自己在成才之后很难说清楚究竟是哪位教师、哪种教育因素造就了他们的才能,这说明教师工作具有( A )的特征。
学习《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心得体会我是一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一直对教育行业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今年,我在院方的安排下,参加了由学校教育学院组织的一期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课程。
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也得到了许多成长与收获,以下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要感谢授课教师的辛勤付出。
他们在精心备课后,为我们详细地讲解了中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从多维度多角度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教育体系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而在课程实践环节,教师们加深了我们对“优质教育”的理解,向我们展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践方法和教育技术,让我们在学习的同时充分体验了“知行合一”的真谛。
通过这门课程,我深深感受到对于教育行业的责任与使命。
教师作为一个社会责任、义务、荣誉和信誉的公共职业,其发展离不开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升。
而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具备更全面、更深入的专业素养,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也要求我们要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拓展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以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
我还想强调这门课程对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课程以“导论”为名,实则是一门自我提升、整合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
它贯穿教师生涯的全过程,探究教育问题的根本,并引导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
同时,课程还尝试将教师的职业情感、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进一步凝结,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自信心和职业信仰。
这些正是一个教育者最需要的,而《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也将这些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究,为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在总结一年来学习《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的收获及意义时,我认为:当代中国的义务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教育行业的发展岌岌可危,同时也充满动力和无限可能。
而学习《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以及其他教育课程,则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教师专业发展导论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特征:P17内涵: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以及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
特点:1、丰富性。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从教师职业整体地位提升的动态过程到教师成为专业人员被承认的静态结果,从关注教师职业组织发展阶段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人们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不断发展。
2、多样性。
教师的专业化既关注教师学科专业性的提高,又关注教师专业性的增进。
既重视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规律性和科学性的把握,又重视教师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提升。
3、发展性。
教师专业化本质上就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4、多主体性。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努力的过程。
需要政府、学校、个体的共同努力而体现出多主体性。
二、教师专业知识的构成:P271、学科专业知识:a,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B,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
C。
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D,相关学科的知识。
2.教育专业知识。
A,一般教育学知识。
B.一般心理学知识。
C.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实践性知识:a,情境性知识,b。
操作性知识。
C。
人际知识。
D。
自我知识。
4,普通文化知识。
A。
人文社科类知识。
B,自然和技术性知识。
C,工具类知识。
D,艺体类知识。
E,劳技类知识。
F,时政知识。
三,教师专业伦理:P42含义: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行。
表现:1,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生活;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行为都是可以成为他人学习的表率。
一方面要求教师体现严谨的教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有能力让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另一方面,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如一,积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2,客观公正。
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平正义,光明正大和公道的品质。
1,平等对待学生,2,一视同仁,3,实事求是,赏罚分明。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完整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耶恩(Jehn)根据学校文化和组织气氛的不同,将学校分为友谊团队与(相识。
)团队两种类型,并认为友谊团队在知识分享方面会有良好的表现。
2.格里菲思和坦恩(Griffiths & Tann)曾经指出,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会形成一些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个人知识,这些知识如果没有通过对话来公开化,就有可能会因为缺乏严格的检视而沦为(愚昧的理论)。
3.教师实践知识的特征包括:实践性、情境性、(个人化)、(缄默性)、(经验性)。
4. 凯米斯(Kemmis,S) 等人将反思划分为三个层次: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批判性反思)。
5.富勒和布朗依据教师在专业上的不同关注对象,将教师的发展归纳为四个阶段:执教之前的关注、(早期关注求生阶段)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阶段、(关注学生阶段)阶段。
二、单选题1.强调教师在其专业工作中应扮演“对话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这种观点属于西方教育理论流派中的(B)A、人本主义B、建构主义C、实用主义D、批判理论2.专业的核心特质是指其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自主权和(D)A、专业规范B、专业规划C、专业团体D、服务理想3.台湾学者蔡培村认为,影响教师发展的外在环境影响因素包括行政管理和(B)A、工作时间B、学校气氛C、工资制度D、办公条件4.教师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主体性原则,交往性原则和()A、自由性原则B、功利性原则C、实践性原则D渐进性原则5.在以下关于反思内涵的说法中,属于错误理解的是______。
D、对于理论的学习6.教师同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A、批判性互动关系B、表面的礼貌和亲密关系C、一团和气D、相互恭维和谦让7.“教学相长”的思想是在( B)中首次被提出来的B《学记》8.“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这是( C)关于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经典论述。
2017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心得体会精选
2017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心得体会精选一名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心得体会(一)我认真地读完了《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
通过认真细致地教师业务学习,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
“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一名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一名教师“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
”教师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简答题、论述题 - 学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简答题、论述题1. 教师角色有哪些特点?P12.当代西方对教师角色是如何定位的?P13.国外的传统教师角色定位有哪些?P14.什么是角色转换?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角色应如何转换?P46我国曾出现过多种关于教师角色的隐喻,如“蜡烛论”、“园丁论”、“工程师论”、“桶论”等。
请您对这些教师角色隐喻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进行分析与评价。
P21.简述利伯曼(M. Lieberman)提出的“专业”应当满足的基本条件。
P52.请列举出三个对于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至关重要的关键词,简要说明。
P463.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重点有何不同?P54.说明有效的学科专业知识在“质”的方面的要求。
P65.说明教师实践知识的含义与特征。
P66.教师为什么必须具备较强的移情能力?P61.试比较休伯曼等人提出的教师发展的“补缺”模式和“成长”模式。
P82.教师需要专业发展,并且只有教师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发展,才能使教学内涵提升,使各项教育改革真正落实,然而,长期以来教育界推行的各种专业发展工作成效却比较有限,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P81.休伯曼的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是怎样划分教师发展阶段的?P112.说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三条基本规律。
P113.传统人性论观照下的教师发展有何特点?P46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发展提出哪些要求?P115.玛斯莱奇将职业倦怠的表现概括为哪三个方面?P126.怎样应用理性情绪疗法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P121.试述教师发展的主体性规律的内涵。
P132.试述教师发展的交往性规律的人性论、知识论和学习论基础。
P143.试述教师发展的主要内容。
P524.如何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
P521.如何理解反思。
P172.如何理解教师反思。
P173.简述杜威的反思型思维的五个基本步骤。
P174.简述萧恩提出反思的两种时间框架。
P175.如何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
P466.教师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专业发展导论
教师专业发展导论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特征:P17内涵: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以及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
特点:1、丰富性。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从教师职业整体地位提升的动态过程到教师成为专业人员被承认的静态结果,从关注教师职业组织发展阶段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人们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不断发展。
2、多样性。
教师的专业化既关注教师学科专业性的提高,又关注教师专业性的增进。
既重视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规律性和科学性的把握,又重视教师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提升。
3、发展性。
教师专业化本质上就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加专业能力的过程。
4、多主体性。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努力的过程。
需要政府、学校、个体的共同努力而体现出多主体性。
二、教师专业知识的构成:P271、学科专业知识:a,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B,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
C。
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D,相关学科的知识。
2.教育专业知识。
A,一般教育学知识。
B.一般心理学知识。
C.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实践性知识:a,情境性知识,b。
操作性知识。
C。
人际知识。
D。
自我知识。
4,普通文化知识。
A。
人文社科类知识。
B,自然和技术性知识。
C,工具类知识。
D,艺体类知识。
E,劳技类知识。
F,时政知识。
三,教师专业伦理:P42含义: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行。
表现:1,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生活;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行为都是可以成为他人学习的表率。
一方面要求教师体现严谨的教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有能力让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另一方面,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如一,积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2,客观公正。
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平正义,光明正大和公道的品质。
学习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心得体会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是常流水。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心得体会(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值得我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
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
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不进将会很快被淘汰,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
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寒假,我校组织广大教师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业务培训,从教学技能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比较科学的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
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
通过寒期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我认为,好教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
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
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
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导论
一、简述题1、教师角色的涵义教师角色是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不同的人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不一样:(1)教师角色的概念:①《教育大辞典》:教师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
二是教师的期望角色。
又分为―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及―自己对他人的期望‖等方面。
②学者的解释:―处在教育系统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饶从满)。
(2)进一步的理解:①教师是一个角色丛,往往要扮演多重角色。
②教师要充分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思想基础是要树立角色意识。
③教师角色意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儿童健康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教师教育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着教师心理体验与感受,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
我国古代教师有何特征:3、我国教师角色观的演变⑴中国传统教师角色观:①―蜡烛论‖——关于教师伦理道德的隐喻。
②―工程师论‖———工业模式下的教师角色隐喻。
③―园丁论‖——农业模式下的教师角色隐喻。
④―一桶水论‖——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师角色隐喻。
二、当代优秀教师具备哪些能力?与传统教师要求有何不同?---个性特征:高效能教师是什么样的人。
特征一:满怀使命感和热情。
视教学为“天职”,热情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
特征二:积极而真诚。
关心、理解和尊重学生、家长及同事,并能公正地对待他们。
特征三:具有领导才能。
积极地影响着学生、家长和同事。
---教学特征:高效能教师做什么。
特征四:全面关注。
了解并能完全掌握课堂教学的三个关键因素:①课堂管理与组织;②学生参与;③时间管理。
特征五:风格。
具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们能将戏剧性、热情、活力、幽默、魅力、创造性和新颖性融人教学之中。
特征六:激励技巧。
杰出的激励者,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学生的生活,不断敦促和关注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学业保持更高的期望。
教师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培训心得
教师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培训心得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培训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为适应素质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文化修养,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能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成为专业发展型教师。
下面由为大家的教师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培训心得范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6月4日至5日,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会暨xx年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在美丽的羊城——广州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专家云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0多位省市教研员和部分知名专家学者共同与会,共同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的前进之路。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受邀观摩,感到荣幸之极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才疏学浅感到诚惶诚恐。
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课堂展示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
本次大会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儒敏的报告拉开序幕。
温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小学语文的头等大事”。
温教授在报告中提出“语文课最基本的是语言文字运用,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
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很自然就可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带动起来。
语文教育要回到朴素的立场。
语文教师要把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作为工作的重点。
”这样的观点令现场与会教师深有体会。
让我更有体会的是温教授“干货”的提出,他说“一堂课下来,有把握得住的‘干货’。
”“干货”原是电子商务术语,通常指电子商务从业工作者发表、分享的一些网络推广、网络营销的文章和方法,因为这些方法都是实用性比较强的,不含吹水成分,也没有虚假的成分所以业内人士通常把这一类分享活动称之为“干货”。
我想,教学活动里所谓的“干货”就是实实在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
小语会陈先云理事长说“一课一得,强调每课进步一点点,也就是温教授在报告中说到的要有‘干货’。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有多少的“干货”留在学生的手里,这很值得我们的深思啊。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培训心得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开展导论培训心得我想,作为一个教师,不仅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开展导论培训心得【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开展导论培训心得范文一】学习《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开展导论》后,我获益匪浅,尤其对教师专业化开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为适应素质开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文化修养,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能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成为专业开展型教师。
此外,我更坚决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思想,要逐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去做,完善自己,要坚决不移地热爱自己的教学事业。
(一) 首先要培养自已作为一个教师的历史使命感。
“做一天蜡烛,就要发一天的光;做一只春蚕,就要吐一寸丝。
〞这是我的教育观和思想观。
千万不能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不负责任、逍遥懈怠的思想,有的就是一种教师的使命感。
通过3天的培训,使我渐渐懂得: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
这种付出是需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根底的,要以强烈的责任讯作为代价。
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应该勤勤恳恳,无怨无悔。
这也是师德的首要条件。
(二) 其次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班主任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鼓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到达心理相融的接触点,也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是一种含有友情有超越友情,含有父母的爱又超越父母的教育之爱,作为一个教师,要想爱更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即使想爱,后来也会变得不爱。
用自己的话来说,教师需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开展。
通过培训,我懂得了怎样去爱一个学生。
“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那么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
今后我需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笑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巨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
“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根底;“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师角色的隐喻----“蜡烛论”、“园丁论”、“工程师论”、“桶论”等。
一、蜡烛论“教师是蜡烛”这一隐喻使人感到既喜又忧。
一方面,它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但另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重要的师生关系,即生重于师。
光是有方向的,光总是朝着一定的目标照;而作为教师的光只能跟着学生走,围着学生转,教师的自身发展没有得到重视。
而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在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
教与学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
“蜡烛论”给教师的定位太高,几乎将教师抽象为一种“圣人”。
它反映了社会普遍对教师这个职业所抱有的崇高期待,似乎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可以为其“传道、授业、解惑”。
而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时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
因为它的光太微弱了,靠点蜡烛看书的人很容易近视;而在有电的时代里,蜡烛只能在停电时发挥一点补救的作用。
因此,教师不必把自己的作用估计得那么高,不必一味顺从社会的期望,将其作为巨大的包袱背在背上,不必像蜡烛那样牺牲得那么悲壮,把自己全部燃烧尽了。
教师也是自然的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发展,也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有自己的情感和兴趣爱好。
如果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服务于别人的同时也在为自己谋福利,便不会如此“悲天悯人”、“自我怜悯”,便会在“为人师表”的同时创造条件发展自身。
“蜡烛论”在把教师无限拔高的同时,也指出了教师较低的地位,似乎教师只能靠燃烧自己来完成其工作职责。
教师这个职业处于一种非常奇特、尴尬的处境。
一方面,它享受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虽然教师中也有等级之分);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拥有者、道德的表率、行为的楷模。
而另一方面,教师的经济地位却比其他一些职业如商人、律师、医生(在西方国家)要低。
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在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尤其明显。
因此,当我们想到“教师是蜡烛”这个隐喻时,不仅想到教师自身生命的销蚀、知识的耗尽,而且想到自己经济地位的低下、捉襟见肘的窘迫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穷酸”态。
然而,教师不应该就此自暴自弃,接受蜡烛甘于自焚的命运。
如果自认为是蜡烛,一味燃烧,蜡烛会越烧越矮,终有熄灭的一天。
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光照到需要光的地方,而且需要自己不断充电。
因此,有老师认为,与其把教师比喻为蜡烛,不如比喻为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
二、工程师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包含了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一方面,它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
因为只有人才有灵魂,因此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注重学生的心灵发展,而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能力。
然而,工程师论是一个“混合型隐喻”,将一些互不相容的形象生硬地并置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牵强、不太协调的图象。
首先,将教师比喻为“工程师”,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似乎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任人摆布的钢铁,可以任工程师按照自己的蓝图塑造成产品。
而与此同时,“灵魂”这个概念将教师提升到一个神圣的境地,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可以按照自己既定的方案塑造学生的精神。
也许,这个隐喻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即将抽象和具象、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人和宇宙合为一体。
这个隐喻在操作方法上与西方的绘画隐喻和雕塑隐喻非常相似,似乎学生是一张白纸或一团泥巴,可以任艺术家画自己想画的图像,塑自己喜欢的模型。
与这些隐喻所不同的是,工程师论强调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性,这也许与中国文化注重道德教育有关。
随着西方科学主义的兴盛,西方发达国家对教师作用的规范越来越狭窄,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启迪者、能力的培养者,而价值观、道德观以及道德行为的形成主要是家长、社会和学生自己的事情。
特别是在美国这类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里,学校已不开设道德教育课程,只有公民教育。
价值多元导致了道德标准的多元,学校教育已经主动拱手让出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权利。
西方国家不像中国,要求教师事事“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谈举止和衣着装扮也不必完全符合社会规范。
对理想教师的要求通常是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和反思能力,而不必具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道德水准和规范行为。
正是由于对“灵魂”的重视,与西方的雕塑模式相比,工程师模式似乎更加注重被塑者的有机性和生成性。
灵魂是一个有自己内在生命的有机体,需要工程师采取恰当、灵活的处理方式。
而雕塑家面对的是一团没有生命的泥土,可以随雕塑家的意愿和动作而改变形态。
雕塑作品一旦成型以后就不再改变,而学生的灵魂离开学校和教师以后仍在变化。
一幅好的雕塑作品可以将一种精神以凝固的方式保存下来;而对灵魂的雕塑可以动态地、一代接一代地发展和延续一个文化,教师作为雕塑灵魂的人,可以通过教育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保存下来。
然而,与雕塑家一样,工程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活生生的人采取灵活、多样、个性化的指导。
虽然工程师(像雕塑家一样)必须根据材料的特点决定工艺程序和施工方法,但是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学生作为人其变化是不可预测的。
从教育质量观看,工程师论似乎暗示了一种固定、统一的质量标准。
教育被作为一个大工厂,教师是工厂里的工程师,学生是被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划一的产品,教师在从事教育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张事先设计好的蓝图。
从教师自主权考虑,工程师论也隐含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一方面,它似乎比较重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设计塑造学生,改变学生。
而另一方面,它又表明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主权。
上级对产品通常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工程师只能按照一定的工艺要求、方案和流程操作,不具备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主动性。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规范,必须给予一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上面的分析表明,工程师论隐含了一个致命的矛盾,即活的(有生命的)灵魂和死的(无生命的)工程之间的冲突。
中国人之所以热衷于使用这个隐喻,也许与我国解放后崇尚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有关。
我国的社会体制、经济和教育都深受前苏联的影响,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工程,可以事先自上而下地建立规划蓝图,可以被操纵、计划和规范。
国家可以像建工厂一样统一建学校,像培养工程师那样按一定规格培养教师,像购买原料那样招收学生,像生产产品那样产出毕业生,也可以像考察产品那样检验毕业生是否合格。
其实,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往中会生成新型的人格,而不是没有生命的、事先被规定好规格的产品。
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
三、园丁论与上述工业模式相对应,“教师是园丁”这个隐喻反映的是一种农业模式,认为学生像种子,有自己发展的胚胎和自然生长的可能性,但需要教师来浇水、培土。
与工程师论相比,园丁论更加重视学生的生长性,既考虑了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可生长性),同时又照顾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每一颗种子可能开出不同的花儿)。
同时,这个模式也考虑到了教育的过程性,而不仅仅是结果。
教育学生就像是培育花朵,需要经常、定时地浇水、施肥、松土。
“园丁论”所反映的教育观点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推崇的“镜子论”里被推到了极端,教师被认为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清澄的、观照自己的工具,帮助学生看清自己,了解自己,进而设计和促进自己的发展。
学生有自己发展的潜能,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其创设条件,提供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自己。
然而,“园丁论”似乎隐含着学生的发展类型和阶段基本上是不变的,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助其生长。
园丁无论多么努力浇水施肥,都无法将一株玫瑰培育成一棵紫荆;他们能够做的就是顺其自然,使这株玫瑰长得枝繁叶茂,花开似锦。
而且,学生与花儿一样,其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如果前一阶段发育不良,下一阶段将很难弥补,“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这种观点与弗洛伊德的理论(1986)十分相似,似乎早期的创伤会终身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而根据艾里克森(1959)的理论以及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人在发展阶段的过失是可以修复的。
教育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过程,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去面对很多事先无法预料的新问题。
在这一点上,“镜子论”提供了更多的可供学生变化的空间,镜子只是反映出照镜人的变化,并不限定其变化的内容和速度。
从学习论的角度看,“园丁论”反映的是一种认知主义的观点,认为学生有自己既定的认知结构,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同时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提供适当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
而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已经超越了这种静态的学习观,认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与教师、教学资源以及其他学生的互动中建构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一个网络,新的知识可以随机进入,其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动态的过程。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辅助学生学习,其本身也就是这个建构过程中的一部分这种观点与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存在是人际的,人的观念和行为都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同理,教师在学生的自我概念、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形成过程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园丁论”一方面似乎没有充分肯定教师的形成性作用,但另一方面又没有意识到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十分有限的。
种子没有园丁的培育也能自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虽然这种生长可能质量不高。
学生没有教师的帮助也会自行发展,虽然这种发展可能“误入歧途”。
但是,如果教师不能提供学生所需要的帮助,也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发展。
学校本身便是一种社会机构,如监狱、医院。
如果学校办成了一个封闭的、“关押”学生的场所,学校教育成了对社会不公的一种复制,这种教育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成长,反而会给学生的心灵造成危害,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正义感。
因此,有老师认为,与其把教师比喻为园丁,不如比喻为太阳。
教师是太阳,是一个充盈的、热情的、开朗的、充满了光和热的载体。
它的情怀和快乐在于奉献,把给予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是索取。
教师是有自己的生命的,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像太阳一样有自身的充盈,才能够慷慨地给予;而不能给予的人是自身匮乏的表现。
蜡烛由于自身的匮乏,越烧越矮,直至消亡;而太阳有永恒的光和热,能给天地万物提供温暖和阳光,使种子发芽、成长,使世上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成为生命的独立体。
每一个年轻人都要经历一个自我解放的过程,教师就像是一轮太阳,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播下光和热,使学生变得强健有力、自强自立,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