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节选)》教案新部编本1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他忍辱负重著书立说的伟大精神。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2)领会司马迁忍辱著书的精神内涵。
2、难点(1)理解文中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2)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却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书信——《报任安书》,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痛苦与坚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 91 年),戾太子刘据起兵诛杀江充。
当时任安任北军使者护军,负责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
戾太子派人持节到北军,欲调发北军兵。
任安受节,但闭门不出。
事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有二心”,将其下狱。
任安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于是写了这封回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问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四)研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分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报任安书 ( 节选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正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波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气吞声、发奋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说明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2.通过诵读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情感,并背诵文中的名句名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学习司马迁忍气吞声、发奋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2.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及重要句式【教学难点】1.通过详细语段,推测体会司马迁忍气吞声的精神难过和发奋著书的顽强意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调解胸中郁结,迂回波折,但又脉络清晰。
教学设想:《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
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
阅读此文,我们对司马迁择生践志,创作《史记》的心路历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能够这样说,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 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
他的“择生”令人恭敬。
他“择生”的思考令我们深思。
因此要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司马迁忍气吞声的精神难过和发奋著书的顽强意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时数】 2 课时【教学步骤】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认识有关背景资料;研习第一段。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教案标题:《报任安书》节选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报任安书》的节选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撰写有关文学作品的评论和感悟。
教学重点:1. 分析《报任安书》节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体验。
3.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撰写有关文学作品的评论和感悟。
教学难点:1. 理解《报任安书》节选中的隐含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撰写有关文学作品的评论和感悟。
教学准备:1. 《报任安书》节选的课文材料。
2. 学生阅读材料的复印件。
3. 针对节选内容的问题和讨论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了解他们对《报任安书》的整体印象。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报任安书》节选的课文材料,并标注重点句子或段落。
2.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针对节选内容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3. 整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分析与解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报任安书》节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理解隐含意义。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他们对节选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确保学生对节选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四、写作训练(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如关键词、句子或段落,帮助学生展开写作思路。
2.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撰写一篇有关《报任安书》节选的评论或感悟。
3.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成果进行总结,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2. 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报任安书》教学教案设计(优秀9篇)
《报任安书》教学教案设计(优秀9篇)篇一:报任安书教案篇一一、主备人:通课时间:20xx、5.8参与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老师通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通课内容:《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积累“务、死、鲜、暴、于、以”等文言实虚词和特别句式等文言基础学问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3、体会融争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驾驭文言实虚词和特别句式等文言基础学问。
难点:通过详细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遇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坚韧意志。
教学步骤:一、解题导入1、题解:报: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任安,司马迁的挚友。
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挚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二、默读感知在这封回信中,可不行见到来信的一些内容?把原文找出来。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教育我要待人接物要谨慎,以向朝廷举荐贤能的人才为自己的责任。
)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回这封信的?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挚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说明),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事实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相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始终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忧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恒久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挚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积累文言基础学问1、字音积累:篇二:报任安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缘由,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受。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课堂...
•[阅读次数:113]《报任安书》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阅读次数:2438]教学目的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阅读次数:1101]崔净蓉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阅读次数:2274]教师:刘建松班级:丰惠中学高二(4)班司马迁,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奇信,任安这样一位很普通的官员居然能在在史迁的笔墨中流传百世,再一次证明了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论断的英明。
太史公再次无情的解剖自己,毫无遮拦的袒露心扉,让我们后来者见识到了时代的荒谬、人生的苦难...•[阅读次数:3946]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再、曩、辱、物”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 梳理本文的层次结构,学习本文层层深入、曲婉有致的、迂回曲折的行文艺术。
3. 背诵有关语段和名句。
方法与过程: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交流展示---点评---反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隐忍苟活、忧愁、幽思...•[阅读次数:2014]《报任安书》教案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理解《报任安书》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报任安书》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提取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主题。
4.准确运用相关的文学术语进行分析和评论。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报任安书》中的抒情手法和艺术特点。
2.运用相关的文学术语进行分析和评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标题《报任安书》节选,并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篇文章。
(二)文本解读1.教师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作者柳宗元和背景。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上的文章节选,并进行解读。
(三)理解文章主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找出文章的主旨。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文章的主旨。
(四)抒情手法分析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运用的抒情手法,如修辞、比喻、夸张等。
2.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和评论。
(五)写作训练1.学生分析提供的写作素材,根据《报任安书》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撰写一篇有关勇敢面对困难的短文。
(六)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反馈学生的表现。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学生的课堂讨论表现。
2.学生在写作训练环节中的作品质量。
3.学生对《报任安书》的理解程度和对抒情手法的掌握程度。
六、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报任安书》的全文,探讨其中更多的抒情手法和思想内涵。
2.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析其他的文学作品。
3.学生可以尝试模仿《报任安书》的写作风格,写出自己的文章。
以上为《报任安书》(节选)教案的部分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文档写作有所帮助。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新部编本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报任安书》教案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方法漫谈、讨论、交流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教案节选
报任安书教案节选教案标题:《报任安书》教案节选教学目标:1. 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动机。
2. 理解《报任安书》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报任安书》的原文及翻译。
2. 课堂展示工具,如投影仪或白板。
3. 学生的阅读材料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起学生对《报任安书》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报任安书》,并了解他们对此作品的了解程度。
二、讲解背景(10分钟)1. 介绍《报任安书》的作者、清代文学背景和作品的创作动机。
2. 解释《报任安书》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三、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报任安书》的原文和翻译,让学生阅读原文并理解翻译的意思。
2.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提问学生关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参与讨论。
四、文学鉴赏(15分钟)1. 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点,如修辞手法、意象和节奏等。
2.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鼓励学生就作品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进行个人思考和发表意见。
五、写作训练(15分钟)1. 提供与《报任安书》主题相关的写作题目,如写一封类似的信件或撰写一篇感想。
2.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展开写作训练,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提醒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其他作品,拓宽对清代文学的了解。
2. 学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报任安书》的不同理解和感受,促进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报任安书教案3篇
报任安书教案3篇报任安书教案1: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的融合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
《报任安书》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诗文,通过对自己的生活感慨和对时局的思量,展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和追求。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报任安书》这篇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杜牧及其时代背景;2. 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意义;3. 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词汇和句型;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杜牧及其时代背景;2. 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报任安书》的复印件;2. PPT或者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唐代文人的画像,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的形象和他们的追求。
2. 课文阅读(15分钟)学生阅读课文《报任安书》,并回答以下问题:a. 诗文的标题是什么?作者是谁?b. 诗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c. 诗文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量?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感受,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
4. 全班分享(10分钟)每一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者补充。
5. 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对《报任安书》进行分析,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主题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6. 词汇和句型练习(15分钟)让学生分组完成《报任安书》中的词汇和句型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7. 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你对《报任安书》有什么新的认识?b. 你觉得古代文学与历史之间有什么联系?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2. 阅读《报任安书》的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杜牧和唐代文学的知识。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3篇)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3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报任安书》教案设计2。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同学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谈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
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同学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同学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以领悟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受与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同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支配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学校、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然后将学校、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
然后引导同学学习课本中的一篇学问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
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同学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同学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终让同学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进行一次讨论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支配:12课时六、教学步骤:报任安书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5篇)
•••••••••••••••••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任安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报任安书教案篇1一、新课导入一个踟蹰独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
不料,飞来横祸,差点葬送了旷世奇才。
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他逼向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强地甩开了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华夏史传的千秋伟业。
“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仰止!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舛反而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你不朽的灵魂!二、知识介绍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
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史家之绝唱--《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三、背景链接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报任安书》(节选)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节选)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及作者司马迁的经历。
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并理解课文。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理解句子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会通过文言文的语序、词汇等特点,推测句子的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面对困境时,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报任安书》的背景及作者司马迁的经历。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
通过文言文的语序、词汇等特点,推测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报任安书》的背景及作者司马迁的经历。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强调文言文中的语序、词汇等特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点评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报任安书》(节选)。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查阅资料,了解司马迁的其他作品,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是否得到激发,是否需要在课后进行更多的引导和辅导。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报任安书教案【3篇】
报任安书教案【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报任安书教案【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报任安书》(节选)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节选)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报任安书》(节选)的内容;(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3)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用法;(4)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课外资料,对文本进行拓展学习;(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4)学会如何将文言文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于国家、民族的崇高品质;(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4)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报任安书》(节选)的内容;(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用法;(3)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4)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难点实词、虚词的解释与用法;(2)对文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主旨的归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2)介绍《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内容;(2)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外资料,对文本进行拓展学习;(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用法。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探讨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和主旨;(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2)解析文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含义;(3)分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主旨的归纳;(4)结合现实生活,阐述文中道理的应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2)让学生举例说明文中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让学生谈谈对作者忠诚精神的感悟。
《报任安书》教案6篇
《报任安书》教案6篇任安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是栏目我花时间整理的内容。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
仅供参考,盼望能为你供应参考!《报任安书》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学问点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殊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大事,以便比较精确地理解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学问:重点把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二、力量点1培育同学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解释读懂文言文的力量。
2评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德育渗透1熟悉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熟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解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精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体会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的生死观、价值观。
二、难点课文篇幅较长,文章内容涉及的家世、古代刑罚、古代王侯将相受辱大事,以及至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名传千古的事例等,同学不太熟识;且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与同学距离太远,同学人生阅历尚浅,对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深刻的感受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
三、解决方法1印发司马迁的有关资料及历代学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使同学对司马迁有感性的熟悉和较为完整的了解,为阅读作些铺垫。
2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链接”,让同学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家庭背景有所了解,从而理解他受宫刑后为何依旧发愤著书。
3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同学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解释自读课文,发觉问题,为课堂争论作预备。
[课时支配]:两课时。
[师生互动设计]一、第一课时,师生、同学之间互动答疑,解决疏通大意、读懂基本内容的问题。
二、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或课下阅读《太史公自序》等篇章,进一步理解课文,其次节课评价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报任安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报任安书》是元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赵孟頫所写,它是一份名为“禳灾冀祉”之“安民告示”,内容涉及朝堂政治和民间生活等多个方面,既具有政治性质,又有实用性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选题背景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其中《报任安书》以其独特的言辞、气度恢宏的涵义、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价值,在中华文化中被赞誉为一部经典之作。
然而,在今日社会中,由于社会转型的原因,很多人缺乏传统文化的观念,因此选起《报任安书》作为教材,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
二、教学目标1.学习《报任安书》的核心内容,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2.借助这一激励性的材料,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提高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3.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4.切实提高学生们的实际行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究及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1.了解《报任安书》文本及经典背景通过讲解与阅读,带领学生从字面文字入手,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古代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影响。
2.整体把握《报任安书》这一文献体裁在明确掌握“文言文古典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学习本次文献体裁所特有的文体、语言特点、文学价值及文化含义等。
3. 阅读理解《报任安书》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阐明信息的发掘并加以整合,从而获得个人认知,并同课堂上的组员进行交流和探讨。
4.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将《报任安书》贯穿于语文、历史、艺术以及综合实践课程,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实际学习内容的紧密结合。
四、实施方法1.讲解式教学结合学生自己的研究和课堂讨论。
2.学生阅读文本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及交流和讨论。
3.以小组形式,进行主题研讨和展示。
高中语文 416(报任安书(节选))教案(3) 语文版必修1 教案
《报任安书》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文是高中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报任安书》。
这篇文章思路纵横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历来为人所称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不当之处,恳请领导、老师、同学批评指正!教材分析《报任安书》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
这里以《昭明文选》李善注本为底本,参以五臣注本及《汉书》。
这是一篇司马迁写给任少卿的信,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它有如下特点:①“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②“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本篇课文安排在高中阶段最后一学期,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经过三年的初中语文的学习以及两年半高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与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释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教授指导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总结性的收获。
教学设想《报任安书》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预习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根据学生已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全文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叙事议论条理的分析和作者的“情切”的体会上,从而理解作者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教学难点放在司马迁文学观和生死观的理解上。
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本课要通过自读和讲授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发、讲授、师生互动,准确理解课文,理清叙事条理,把握重点,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古文能力得到提高。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1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报任安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分析《报任安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4.能够运用《报任安书》的思想和艺术特点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
教学重点1.《报任安书》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2.《报任安书》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报任安书》的思想和艺术特点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
2.如何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讲:《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1.介绍《报任安书》的诞生背景和历史背景。
2.研究《报任安书》的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历程。
3.分析《报任安书》的思想基础和艺术特点。
第二讲:《报任安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1.解读《报任安书》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探讨《报任安书》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
3.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第三讲:《报任安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1.探究《报任安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2.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3.解读《报任安书》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第四讲:如何运用《报任安书》的思想和艺术特点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1.探讨《报任安书》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
2.解读《报任安书》的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
3.引导学生运用《报任安书》的思想和艺术特点进行文学创作。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和解读,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2.研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研究,激发思考和创造力。
3.体验法:通过课堂体验和生活实践,深化学生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体验。
课时安排本教案设计为4课时,每节课时约45分钟。
1.第一讲:30分钟讲授 + 15分钟研究与讨论;2.第二讲:30分钟讲授 + 15分钟研究与讨论;3.第三讲:30分钟讲授 + 15分钟研究与讨论;4.第四讲:30分钟讲授 + 15分钟体验与创作。
教学评价1.课后阅读和写作作业;2.小组讨论和展示;3.课堂表现和互动参与。
教学参考1.《中国文学精品课程—宋词选读》;2.《陶渊明全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报任安书》教案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方法漫谈、讨论、交流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研习课文师生共同探讨以下内容: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
”直至受宫刑。
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毁谤耻笑接踵而来。
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B、“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三、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A、“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
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
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四、总结全文《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
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
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五、怎样正确理解《报任安书》的精神实质究竟怎样才算是达到了对这篇“奇文”的精神实质的正确的理解呢?在这里,我要提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这样一个文学“掌故”:清代有一位文艺理论家叫包世臣,在其所著《艺舟双楫•复石赣州书》中,谈到他和他的朋友石赣州在酒席宴间曾经讨论到对《报任少卿书》的理解,包世臣认为“二千年无能通者”。
石赣州于是便向包世臣请教:原因何在?怎样才能掌握住《报任少卿书》的精神实质?包世臣当时告诉他:像阁下这样一位“博闻深思”之人,“诵之数十过,则自生疑,又百过当自悟。
”石赣州当天晚上即遵照包世臣的嘱咐,将《报任少卿书》读了一些遍,第二天又特地找上门问包世臣说:“客散后,即检本讨寻,竟不能得端绪,唯觉通篇文意,与‘推贤荐士’不相贯串耳。
敢请其指归。
”包世臣便又告诉他:“阁下半夜之间,多则数十过,何能即悟?请再逐字逐句思之,又合全文思之。
思之则已,则有得已。
求敢吝也?凡以学问之道,闻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也。
”后来两人分离而居,过了一年多之后,石赣州又就《报任少卿书》的理解问题写信给包世臣再次向他求教,这使得包世臣觉得不好不向自己的朋友讲一讲他对《报任少卿书》的理解了:“窃谓‘推贤荐士’,非少卿来书中本语。
史公讳言少卿求援,故以四字约来书之意,而斥少卿为天下豪俊以表其冤。
中间述李陵事者,明与陵素非相善,尚力为引救,况少卿有许死之谊乎?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
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
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
结以死日是非乃定,则史公与少卿所共者,以广少卿,而释其私憾。
是故文澜虽壮,而滴水归源,一线相生,字字皆有归著也。
”我觉得,关于《报任少卿书》的精神实质,包世臣的话是概括得很好的,为我们研读《报任少卿书》理出了一条清晰的线索,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再就这个问题谈自己的什么看法了。
(节选自郭双成《一篇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六、万般情怀言辞中——浅析《报任安书》的抒情艺术《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
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
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
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
“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悲切郁闷,溢于言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
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
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
这类语句,有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
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下的酷吏政治;第五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
这些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
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实际隐含着八组对比,同时又两两对偶,与排比相结合,既表明了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现象的认识,又表明了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
又如“猛虎在山,百兽震恐……”一句,运用比喻,沉痛控诉了人间暴政对人性的扼杀和扭曲,形象地说明了“士节”不可以稍加受辱的道理,真是痛彻心脾。
其他像引用、夸张、讳饰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真切的表达出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有时奔放激荡,不可遏止;有时隐晦曲折,欲言又止,让我们似乎触摸到了作者内心极其复杂的矛盾与痛苦。
总之,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真切地表达了激扬喷薄的愤激感情,表现出峻洁的人品和伟大的精神,可谓字字血泪,声声衷肠,气贯长虹,催人泪下。
前人的评价,“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实在精辟。
七、布置作业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
”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解说:这是对课文主题的延伸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方案二(比较阅读。
把原文与课文节选进行比较,体会原汁原味的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