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2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新中考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文言文练习题

新中考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chèn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ēng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

2011年中文言虚词复习1.之①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关雎》又数刀毙之《狼》莫不奇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左右采之(代荇菜)③助词,的嗟来之食《乐羊子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④结构助词,(不译)人之立志《为学》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2. 者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结构,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指代人,物,事,宜多应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④……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⑤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3. 其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道(难道)4. 而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而不知其所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未有问而不告《送东阳马生序》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面山而居恂恂而起呼尔而与之③顺承连词,可不译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觉而起,起而归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⑤表顺承的连词,就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⑥表顺承的连词,来挟天子而令诸候《隆中对》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国险而民附《隆中对》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⑧表承接,并且默而识之《论语·述而》野芳发而幽香⑨表假设,如果人而不知,与木何异《神灭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10表并列5. 以:介词,(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出师表》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出师表》悉以咨之(拿来)《出师表》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以衾拥覆(拿来)《送东阳马生序》生以乡人子谒余(用)《送东阳马生序》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出师表》必以分人(拿)《曹刿论战》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扶苏以数谏故(因为)《陈涉世家》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出师表》以中有足乐者(因为)《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送东阳马生序》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何以战(靠、凭借)《曹刿论战》必以情(根据)《曹刿论战》②连词遂许先帝以驰驱(表目的,为)《出师表》③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上枢密韩太尉书》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④连词,表顺承以光先帝遗德(来)《出师表》以咨诹善道(用来)《出师表》无从致书以观(来)《送东阳马生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来)《送东阳马生序》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以便)《岳阳楼记》以激怒其众(来、以便)《陈涉世家》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以至)《出师表》⑤动词,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⑥副词,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6. 则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②副词,那么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霸业可成《隆中对》连词,表假设,若,如果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孟子二章》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④连词,表转折,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⑤连词,只是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7. 于①比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③在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④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⑤从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干货分享)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干货分享)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干货分享)中考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1)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一、题型一:文言虚词和实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二、题型二:文言句子翻译方法指导: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2022年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2022年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精讲本
方法指导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技法四:利用文言虚词划分。文言文中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 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熟悉各类常见虚词,有助于文言句子断句:
(1)句首语气词,如“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词前应断句; 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应断句。
(节选自《夜航船》)
中考语文精讲本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乙]王公廷相⑤,道艺纯备⑥,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⑦。公延入坐,语之曰: “昨雨后出街衢⑧,一舆人⑨蹑⑩新履,自灰厂历⑪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⑫ 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⑬,更不复顾惜。居⑭身之道,亦犹是 耳。傥⑮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中考语文精讲本
考点 3 节奏划分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划分朗读节奏是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一般来说,文言 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表示一个完整 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例4 (2017·河北)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如《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何”,是“为什么”的意思; 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中的“何”,也是“为什么 ”的意思。“是”: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 是”,为“这”的意思;《大道之行也》中“是谓大同”的“是”,为“这”的 意思;《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为“这样”的意思。 解释时根据具体语境选择虚词的正确义项即可。 答 案 (2)为什么 (4)这样
中考语文精讲本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 其 且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    其    且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其且虚词样板文——为①介词,对、向;②介词,给,替;③动词,以为,认为;④介词,表目的,为了;⑤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⑥介词,被;⑦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⑧心理活动。

题组一:(1) 为宫室之美介词,表目的,为了(2) 博士为之师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3) 自以为不如动词,以为,认为(4) 俱为一体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5)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6) 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7) 全石以为底动词,翻译为“成为”(8)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题组二:(1)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表目的,为了(2)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翻译为“成为”(3) 众服为确论动词,以为,认为(4) 可以为师矣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5)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给,替(6) 吾无以为质矣(《郢人》) 动词,翻译为“作为”“做”(7)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干将莫邪》) 介词,给,替(8) 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 介词,被题组三:(1)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2) 撰长书以为贽动词,翻译为“作为”(3)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4) 行拂乱其所为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5) 尝试为寡人为之(《郢人》) 介词,给,替动词,翻译为“做”(6)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四知》)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7)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8)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题组四:(1) 不为苟得也动词,翻译为“做”(2)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翻译为“做”(3)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动词,翻译为“做”(4)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翻译为“作为”(5) 愚以为宫中之事动词,以为,认为(6)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7)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翻译为“做”(8) 并自为其名动词,翻译为“取名”虚词样板文——其①连词,表选择;②表示加强反问语气;③第三人称代词,它/他(们的);④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⑤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⑥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⑦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⑧表示委婉的商量;⑨代词,其中的。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虚词:“之”(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例: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2)助词①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音节助词(在句中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久之,目似瞑。

《狼》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论语》例: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3)动词①谓语动词例: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课后习题:第一组:1.无丝竹之乱耳2.无案牍之劳形3.沿河求之4.春冬之时5.实是欲界之仙都6.往之女家7.忘路之远近8.渔人甚异之9.具答之第二组:1.闻之,欣然规往2.心乐之3.乃记之而去4.鹏之徙于南冥也5.马之千里者6.策之不以其道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属予作文以记之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览物之情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山之僧智仙也5.名之者谁6.醉翁之意不在酒7.山水之乐8.山间之朝暮也9.山间之四时也10.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第四组:1.得之则生2.呼尔而与之3.行道之人弗受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今为妻妾之奉为之7.此之谓失其本心8.弗之怠9.走送之10.益慕圣贤之道1.当余之从师也2.无限肥滋味之享3.戴朱樱宝饰之帽4.盖余志勤且坚若此5.肉食者谋之6.小大之狱7.公与之乘8.公将鼓之9.公将驰之10.故克之第六组:1.故逐之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吾妻之美我者5.朝廷之臣莫不畏臣6.数月之后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9.盖追先帝之殊遇10.欲报之于陛下也11.恢弘之势之气12.受任于败军之际13.以伤先帝之名。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新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练习题

新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考试说明中的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意义。

4. 练习题及解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实词,提醒学生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2. 提问:“什么是文言虚词?”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15分钟)1.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表示具体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2. 讲解文言虚词的作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加准确。

三、举例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20分钟)1. 举例讲解“之”、“乎”、“焉”、“于”、“也”、“矣”、“哉”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 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这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所表示的意义。

四、练习题及解答(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分析句子中的虚词用法。

2.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答练习题。

3. 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虚词的用法。

五、总结与复习(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加深记忆。

2.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文言虚词的复习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言文片段,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起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作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使学生掌握了文言虚词的基本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具体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二、考点阐述:
首先让我们看2010年武汉中考题: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
B.不以物喜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D.以塞忠谏之路
1.考点设置:常见虚词“之而其为以于”的意义和用法2.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意义
舍其文轩
望其旗靡
不可知其源
增其旧制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西南诸峰
其喜洋洋者矣
五、完成《能力训练》相应题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常用虚词“以、于、为”

教师讲析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
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泉香而酒洌
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
日出而林霏开
呼尔而与之
朝而往,暮而归
面山而居
人不知而不愠

丿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 “他们” “他们的” “它” “它们” “它
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屠大署,恐前后受其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 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
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 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文言虚词复习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言虚词复习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言虚词复习专项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___一、课内巩固在下列各题中,分别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均为单选题;1.例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A.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B.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例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余闻而.愈悲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3.例句: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C.徐公何.能及君也 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4.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5.例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C.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6.例句:秦王恐其.破壁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7.例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A.其.若是,孰能御之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C.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8.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示赵弱且.怯也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9.例句: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A.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B.更若.役,复若赋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D.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10.例句:某所.,而母立于兹A.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B.臣所.过屠者朱亥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11.例句:吾所以..A.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吾所以C.师者,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传道受业解惑也 D.所以12.例句: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A.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B.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C.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吾属今为.之虏矣13.例句:臣请为.王言乐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如姬为.公子泣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D.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4.例句: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A.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D.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15.例句:余闻之也.久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古之人不余欺也.16.例句:操当以.肃还付乡党A.秋以.为期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7.例句:不赂者以.赂者丧A.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B.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18.例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于今无会因. D.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19.例句:君幸于.赵王A.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D.业精于勤、荒于.嬉20.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A.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B.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C.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1.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A.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此则.寡人之过也22.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A.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3.例句: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太后盛气而揖之.C.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D.作师说以贻之.24.例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25.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B.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C.顷之.,烟炎张天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二、课外拓展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26-27题;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①,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②去,但屡顾我,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今已大,岂念汝乳哺时恩耶”帝怆然,遂舍之;注释:①愎:执拗;②临:临刑;26.与例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乳母告急于.东方朔;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B.赵氏求救于.齐;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业精于勤,荒于.嬉;27.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我当设奇以.激之;A.以.乱易整,不武; B.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C.将帅二三子以.蕃; D.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28-29题;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游不用之国,欲无穷得乎”28.选出与“而徙于越”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C.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吾尝终日而.思矣;29.选出与“或谓之曰:‘子必穷’”中的“或”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或.曰:“此鹳鹤也;” B.或.师焉,或否焉;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D.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0-32题;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吾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甘罗曰:“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 君其试臣,何遽叱臣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30.对下列句子中的“而”字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A.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表承接,有因果联系的意思;B.而.不肯行——表转折,相当于“却”;C.我自行之而.不肯——表转折,相当于“却”;D.七岁为而.为孔子师——表承接,相当于“就”;31.下列各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之:①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其:①君其.试臣,何遽叱臣乎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以:①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D.于:①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与②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32.对下面三个句子的语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君侯何不快甚也②汝安能行之也③何遽叱臣乎A.三句都是反问语气B.①是询问,②③是反问C.①②是询问,③是反问 D.三句都是询问语气;文言虚词复习专项练习参考答案1.C例:表转折,却;A表并列,B表承接,C表转折,D表修饰2.B例:表承接,就;A表递进,并且;B表承接,就;C表因果,因而;D通“尔”,你3.D例:为什么;A什么;B通“呵”,喝问;C怎么;D为什么4.A例:介词,对于;A介词,对于;B助词,舒缓语气;C助词,呢;D助词,舒缓语气5.B例:连词,才;A副词,竟然;B连词,才;C表判断,就是;D代词,你的6.A例:代词,他;A代词,他;B代词,这;C副词,一定;D代词,自己7.D例:副词,难道;A代词,它;B副词,一定;C副词,大概;D副词,难道8.D例:副词,将要;A连词,尚且;B连词,并且;C副词,暂且;D副词,将要9.B例:代词,你;A连词,如果;B代词,你;C代词,这;D动词,像10.C例:名词,地方,处所;ABD都是代词,所字结构;C名词,地方,处所11.C例:用来……的;ABD都是“……的原因”,C用来……的12.A例:动词,以为;A动词,以为;B动词,作为;C动词,成为;D介词,被13.C例:介词,向;A介词,被;B介词,替;C介词,向;D助词,呢14.C例:代词,它<他>;A代词,哪里;B助词,啊;C代词,他<它>;D助词,啊15.C例:句中舒缓语气;A表判断语气;B表商量语气;C句中舒缓语气;D表陈述语气16.A例句:介词,把;A介词,把;B介词,凭借;C介词,因为;D连词,表并列,又17.B例:介词,因为;A动词,认为;B介词,因为;C连词,表修饰,而;D连词,用来18.D例:连词,因为;A介词,凭借;B介词,通过;C名词,缘由;D连词,因为19.B例:介词,被;A介词,到;B介词,被;C介词,比;D介词,在20.B例:介词,跟,同;A动词,赞同;B介词,同;C连词,和;D动词,结交21.D例:副词,就是;A连词,表承接,那么;B连词,就;C连词,却;D副词,就是22.A例:助词,定后标志;A助词,定后标志;B代词,……的人,CD都是助词,表提顿23.C例:代词,我;A代词,这;B代词,他;C代词,我;D代词,他24.C例:助词,“取独”;A助词,提宾标志;B助词,的;C助词,“取独”;D代词,它25.D例:助词,定后标志;A代词,它;B动词,到;C音节助词;D助词,定后标志26.B例:介词,向;A介词,在;B介词,向;C介词,比;D介词,由于27.C例:连词,表目的,来;A介词,用;B介词,因为;C连词,来;D介词,凭28.B例:连词,表承接;A表转折;B表承接;C代词,你;D表修饰29.C例:代词,有的;ABD的用法与例句同;C连词,表选择,或者30.C表递进,可译为“尚且”31.DA都是动词,到、去;B都是副词,表希望;C都是介词,把;D①介词,被②介词,到32.B。

九下文言虚词

九下文言虚词
【例文一】晋平公问于师旷(盲乐师,名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晚)矣。”师旷曰:“何(为什么)不炳烛(点燃蜡烛学习)乎?”平公曰;“安(哪里)有为人臣而(表转折,“却”)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表修饰)好学,如日出之阳(阳光);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像)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哪一个)与(跟)昧行(摸黑行走)乎?”平公曰:“善哉!”(《炳烛而学》)
【例文一】庞葱与(跟随)太子(魏王的儿子)质(做抵押品)于(到)邯郸(赵国国都),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市场)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距离)大梁(魏国国都)也远于市(比宫内到市场远),而议臣者(说我坏话的人)过于三人(超过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自有主见)。”于是辞行,而谗言(攻击庞葱的话)先至。后(后来)太子罢质(结束抵押任务),果不得见。(《三人成虎》)
初中文言虚词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一)
文言虚词“之”
1.作代词:①代人,代事,代物。②复指前面的成份,成为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③“之”后带上“属、徒、类”等词,也作复指代词,可译为“这类”,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
2.作动词:去、往、到(它的后面往往是表处所的名词)
九年级文言虚词复习(五)
文言虚词“为”
1.介词,“替”、“向”“对”等,读wèi。(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介词,“被”,读wé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动词,根据语境确定意义,读wéi。(为宫室、器皿、鸟兽)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而)

认为文章是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可能学习
就掌握
3、代词,译为“这样,如此”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这样)
“然则北通巫峡”
(既然这样)
4、形容词,译为“对的”
——“吴广以为然”
(对的)
提高训练
1、泉州市中考题
下列句子中画线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故自号曰醉翁也” (而且、还)
1.以用作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连接给动词、形 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要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者 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做句子的状语或者补语。介词可以根据功 能分为表示处所、时间、原因、凭借、被动六种。 1.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可以译为“凭借”、“按照”“依 靠”等。如:以我酌油知之。 凭借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一.用作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为“就”
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表示假设关系,可以翻译为“如果”“那么”。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表示转折,可翻译为“却”。如: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二.表示判断。 可翻译为“就是”。
则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就是 常用短语: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如: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1、转折 :译为“可是,但是,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是)
表并列
而 表承接

2、顺接
连 词
表修饰
表递进
施施:形容走路缓慢 漫漫:没有目的的 (地)
博学而笃志 “而且、又、和,有时候不译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⑵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虚词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共30 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我酌油知之./徐以杓酌油沥之.B.睨之,久而.不去/结友而.别C.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乃.悟前狼假寐【答案】D【解析】2.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颓然乎其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答案】D【解析】【详解】例句中的“其”是代词,前三项中的“其”均为代词;D项中的“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故选D。

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下车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B.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C.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D.其一犬坐于.前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代词,代指元方/的B.表目的/用C.表转折,但是/表递进,而且D.在/在故选D。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C.至于负者歌于.途D.所欲有甚于.生者【答案】D【解析】【详解】ABC三项都是介词,在。

D项:比。

5.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何陋之.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市:东市.买骏马(集市);愿为市.鞍马(买)C.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D.帖: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对镜帖.花黄(同“贴”)【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A项“何陋之有”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B.何陋之有C.大道之行也D.宋何罪之有【答案】C【解析】【详解】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中考文言虚词整理[而、之、以、于、为、其、则](讲解习题)zbz

中考文言虚词整理[而、之、以、于、为、其、则](讲解习题)zbz

32、B 33、D 34、D 35、A 36、A 37、A 38、A A 39、A D 40、E 41、A 42、D F 43、D E
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 A、表顺承 “然后”“就”B、表转折 “然而”、“却”“可是”C、表 并列 “又”“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 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E、表递进,“而且”或不 译。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44、太守归而宾客从( )游人去而禽鸟乐( )45、而不知太 守之乐其乐也( )4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47、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8、如倩女之靧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9泉而茗者( ) 50、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5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52、随波而逝( )53、结友而别( ) 54妇拍而呜之( )55道渴而死( )56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 中时近也( )57、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7、D E A ADE 8、E A 9、A D F B A A 10、E A E I A A I 11、D A DDEEE
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 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 (们)”“这件事”B、复制代词“这”C动词“往”,“到 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实意。F凑足音节,无实义。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H定 语后置的标志。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12、马之千里者( )虽有千里之能( ) 策之不以其道( ) 无怀氏之民欤?( )13、弗之怠( )圣贤之道( )乡之先 达( )当余之从师也( )无鲜肥滋味之享( )戴朱缨宝饰 之帽( )口体之奉(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心乐之 ( )乃记之而去( )15、古仁人之心( )览物之情( ) 先天下之忧而忧(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 )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宴酣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也( )16、若脱笼之鹄 ( )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 之始掠也( )凡曝沙之鸟( )城居者未之知( )余之游将 自此始( )17、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花之隐逸者( )菊之爱( )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忽,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释】①再适:改嫁。

②饘(zhān)粥:稠粥。

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

④昃(zè):太阳偏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何苦.而不平昼夜苦.学B.指通.豫南遂大通.六经之旨C.甚矣,汝之.不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慨然有志于.天下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2
一、解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之
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请莲而不妖。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小大之狱。

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7.吾欲之南海,何如?
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9.何陋之有?
10.马之千里者。

11.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2.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1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4.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15. 辍耕之垄上。

16.当余之从师也
17.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18.当之郡,道经昌邑。

(二)其
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5.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 毁其盆,悉埋于地
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8. 先生其此类乎?
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2.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三)所
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 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十人所
4.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7.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8.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9.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2、与“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攻宋
B、子墨子闻之.
扶苏以.数谏故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知而.不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7、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9、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B.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真无马邪
1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B、①休祲降于.天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C、①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D、①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
②王之.弊甚矣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遂许先帝以.驱驰
C、扶苏以.数谏故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1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 C.①如倩女之靧面②髻鬟之始掠也
B.①脱笼之鹄②曝沙之鸟 D.①城居者未之知也②山石草木之间者
14、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文言文阅读
(一)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
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

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

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

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

②钞:掠夺。

1.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二)
黄生,乃李氏少时之友也,越十年,二人遇于途。

李氏延其至家,杀鸡作食。

而鼓许,黄生腹痛,汗大若珠。

李氏夫妇恐甚,欲召医治之。

黄生固执止之,以为旧疾复作,无妨。

李不听,即去。

时值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

逾半夜,携医归。

医灸之,少时即愈。

黄生曰:“
汝为吾苦矣!吾何以报?”
练习:下面句中“之”字与“欲召医治之”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乃李氏少时之友也. B. 黄生固执止之.
C. 医灸之.
D.宋无罪而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