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基础_丹尼尔_卡尼曼和弗农_史密斯

合集下载

经济学专业学生必读的7本书

经济学专业学生必读的7本书

经济学专业学生必读的7本书1500字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阅读一些经济学经典著作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是七本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阅读的书籍,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1. 《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 著名经济学家尤金·费尔丁格巴姆(N.Gregory Mankiw)撰写的经济学教科书,被广泛用于大学经济学教育。

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失灵、货币政策等内容。

2. 《财富的本质》(The Nature of Wealth)- 阿达姆·斯密(Adam Smith)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这本书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对财富的本质及其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为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Monetar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弗雷德里克·米什金(Frederic S. Mishkin)的经济学教科书,详细介绍了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运作原理,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4. 《经济学的方法与思维》(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是行为经济学的先驱之一。

本书介绍了人类思维的两种方式 - 快速和慢速思考,以及这些思维方式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5. 《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 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另一部经典著作。

本书详细介绍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原理和运作方式,以及他对劳动分工、市场竞争和收入分配等问题的思考。

6. 《经济学与伦理学》(Economics and Ethics)- 亨利·布兰迪斯(Henry Samuel Bremmer)是经济伦理学的代表性著述之一,本书探讨了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引导读者了解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行为经济学基础

行为经济学基础

行为经济学基础行为经济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经济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理解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

通过对人类决策行为的深入研究,行为经济学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本文将介绍行为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和核心理论。

一、认知偏差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类的决策过程常常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进行决策过程中,由于信息处理的有限性和认知障碍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认知偏差:1. 锚定效应:人们常常会受到第一印象或者已有的信息的影响,从而在做决策时产生偏向。

2. 心理账户效应:人们倾向于把经济资产分类为不同的“账户”,并根据账户进行处理,而不是整体进行考虑。

3.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数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4. 確認偏誤:人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尋找和應證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而忽略或者低估那些否定自己觀點的證據。

二、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行为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由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于1979年提出。

该理论描述了人们对潜在损失和潜在收益的态度,并解释了人们做决策时的行为模式。

根据前景理论,人们更倾向于为了避免损失而采取保守决策,而为了追求收益而采取冒险决策。

这种倾向导致了损失厌恶和风险规避的出现。

此外,前景理论还指出人们更关注相对收益而不是绝对收益,在取得相同利润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相对收益更高的选项。

三、选择规则在传统经济学中,人们被认为是理性的经济人,会根据最大化效用的原则做出决策。

然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决策过程更加复杂,往往受到情绪、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将人们的决策行为归纳为一些常见的规则,这些规则可以解释人们的决策模式。

1. 损失规避:人们更倾向于避免可能的损失,而不是寻求可能的收益。

2. 套现效应:人们倾向于抛售已经盈利的资产,而保留亏损的资产。

review of behavioral economics分区 -回复

review of behavioral economics分区 -回复

review of behavioral economics分区-回复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经济决策行为的学科。

它结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原理,探究人类经济行为背后的决策动机和行为模式。

相对传统经济学关注理性决策,行为经济学更加关注人类在实际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

这门学科基于对个体行为的观察和实证研究,旨在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为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决策者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行为经济学的起源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开创了这一领域。

他们的工作对经济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使行为经济学获得了广泛关注和探索。

行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基础是认为人类的决策行为不总是理性的,而受到各种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在行为经济学中,经济行为主要被解释为人们在特定情境下作出的选择,即人们如何评估和权衡收益与成本。

但与传统经济学不同的是,行为经济学更加注重个体心理和情感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它揭示了许多心理偏差,例如选择支配、锚定效应、心理账户等。

这些偏差表明,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感受、风险厌恶、即时满足和社会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常基于实验和实证数据。

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们在特定实验环境中的行为,研究人员可以获取关于决策背后心理机制的信息。

这些实证数据使得行为经济学能够提供更加细致深入的洞察,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建议。

行为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其中之一是公共政策制定。

通过了解人们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政策制定者可以设计更符合实际情况和人们需求的政策。

例如,在鼓励储蓄方面,传统经济学可能认为提高利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更容易受到当下消费的吸引,因此政策制定者可以采取其他激励措施来鼓励储蓄。

此外,行为经济学在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研究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偏好,企业可以更好地设计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
文江
【期刊名称】《财会学习》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2002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Vernon L.Smith)分享了该年的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们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卡尼曼是因为将心理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弗捉·史密斯是因为将实验室实验作为经验经济分析的一种工具.特别是在可选择的市场机制研究方面.”【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作者】文江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9.9
【相关文献】
1.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述评[J], 温思美;姜凌
2.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综述及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J], 李爽
3.最低工资制度与劳动契约行为的匹配研究——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J], 王光荣;李建标
4.走出理性的藩篱: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思
想评介 [J], 尧秋根
5.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论述评 [J], 栾天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二)——2002诺奖得主学术传略.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二)——2002诺奖得主学术传略.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二)——2002诺奖得主学术传略_hasgo1222002年的诺贝经济学奖授予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先驱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VernonSmith)。

卡尼曼的突出贡献在于“把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从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作出判断”。

而史密斯的获奖原因是“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市场机制的选择性方面。

”丹尼尔·卡尼曼丹尼尔·卡尼曼1934年生于以色列,具有以色列与美国双重国籍,1961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

之后相继担任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自1993年起,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众事务学教授。

丹尼尔·卡尼曼将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成为这一新领域的奠基人。

在他之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研究人类决策行为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而心理学恰恰相反,认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行为的因素。

卡尼曼在不断修正“经济人”的基本假设的过程中,看到了经济理性这一前提的缺陷,也就发现了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行为,由此正式将心理学的内在观点和研究方法引进了经济学。

卡尼曼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不确定情形下人类决策的研究,他证明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

首先,他论证了在不确定情形下,人们的判断会因为依照“倾向于观测小样本”形成的小数法则行事,或因为对于容易接触到的信息的熟悉和对主观概率准确性的盲目偏信,而导致决策行为系统性地偏离了基本的概率论原理。

其次,在与特维斯基的合作中,他系统地陈述了“预期理论”。

与公理式的“期望效用理论”相比,描述式的“预期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阿莱斯悖论”(AllaisParadox),并且用基于参考水平的两步决策假说解释了人们厌恶损失的心理,解决了过去“期望效用理论”不能解释人们明显的风险偏好行为,完善了在不确定情形下的人类决策行为理论。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基础_丹尼尔_卡尼曼和弗农_史密斯_张燕晖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基础_丹尼尔_卡尼曼和弗农_史密斯_张燕晖

学术人物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丹尼尔 卡尼曼和弗农 史密斯*张燕晖摘译中图分类号 F069*丹尼尔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弗农 史密斯(Vernon L.S mith)荣获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文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网上发布的信息摘译而成,详情请查看http: www.nobel.sc economics laureates 2002 ecoadv02.pd f 。

新的矩形数据集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比如那些在2000年授予赫克曼和迈克 法登诺贝尔经济学奖中所承认的,已经显著地提高了以观察数据确认因果推断的可能性。

直到最近,经济学尚被普遍看作一种必须依赖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而不能依靠在实验室里做受控制的实验来进行研究的非实验性科学。

许多评论者发现受利己主义和理性决策所支配的 经济人 (homo oeconomicus)这一普遍假设存在局限性。

然而,经济学研究已经开始朝着新的方向起飞。

大量和日益增多的科学工作致力于对经济学传统的基本假设的经验检验和修改,特别是有关无限理性、纯粹利己主义和完全自治的假设。

而且,目前的研究越来越依赖于来自实验室的新的实验数据,而不是从对实际经济的观察中所得到的传统的现场数据。

最近的这些研究源于两个区别显著、但正趋于一致的传统:一是认知心理学中有关个人决策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二是以实验的方法对经济理论预言的检验。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已经跻身于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列。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是在这两个领域从事研究的前辈。

一、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传统上,经济学被看作一种完全依赖现场数据的非实验性科学。

许多人认为,这一点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继续发展的障碍。

除非我们可以进行受控制的实验,否则对经济理论的检验将永远是有限的。

仅仅根据现场数据,人们很难判断一个理论是否失败或何时失败,并正确地指出失败的原因。

在理论与受控制的实验观察两者之间的反馈渠道在经济学中基本不存在。

心理学中的决策理论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

心理学中的决策理论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

心理学中的决策理论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心理学中的决策理论: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决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日常琐事还是重大选择,我们都需要做出决策。

在心理学领域中,决策理论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决策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的决策理论以及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

一、决策理论概述决策是指在面对不同选择时,根据一定的判断和评估过程做出的行为。

决策理论探究了在不确定和有风险的情境下,我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

在心理学中,决策理论主要涉及到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两个方向。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加工和选择机制。

传统的决策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决策者,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和计算出最佳选择。

然而,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挑战了这一观点。

二、丹尼尔卡尼曼与行为经济学丹尼尔卡尼曼是以色列心理学家,也是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认知偏差和行为规律,这些规律不符合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

下面将介绍丹尼尔卡尼曼的两个重要概念:快速思考和处置效应。

1. 快速思考快速思考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依赖直觉和自动化的心理过程。

相对于深思熟虑的分析决策,快速思考更快速、更凭直觉,但也容易受到情绪和经验的影响。

卡尼曼的研究发现,人们在遇到难以估量的决策时,更倾向于使用快速思考。

2. 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人们对风险问题的决策会受到选择框架的影响。

根据选择问题的不同呈现方式,人们的决策往往会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人们在面对利润时更趋向于冒险,而在面对损失时更趋向于避免风险。

三、行为经济学的应用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了解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1. 营销和广告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行为和决策。

关于提高认知思维的经典好书

关于提高认知思维的经典好书

关于提高认知思维的经典好书提高认知思维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努力的事情。

下面是一些经典好书,可以帮助读者提升自己的认知思维能力。

1.《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这本书通过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

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如何避免常见的认知偏差,并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

2.《认知突破》- 桑德尔·穆尔斯本书介绍了一种名为“认知突破”的自我教育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提高思维力和学习能力。

它提供了一系列的练习和技巧,帮助读者克服认知障碍并实现个人成长。

3.《巴别塔的思维:认知科学的哲学》- 格尔德·格伯纳这本书结合了认知科学和哲学的观点,讨论了人类思维的本质和局限性。

它探索了思维的起源、语言的作用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塑造世界。

4.《认知心理学导论》- 约翰·R·安德森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教材,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它涵盖了知觉、注意、记忆、语言、问题解决和决策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认知心理学知识。

5.《认知生态学》- 霍华德·加德纳加德纳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认知生态学的理论,探讨了人类思维与环境的关系。

他认为思维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改变了传统的认知心理学观点。

6.《双重思维》- 丹尼尔·J·莱维丹这本书通过研究双胞胎、脑损伤和意识分裂等现象,探讨了思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它帮助读者理解思维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框架。

7.《心智模型:认知科学的基础》- 史蒂文·斯莫尔这本书介绍了心智模型的概念和应用,帮助读者理解思维和意识的本质。

它涵盖了认知科学的多个领域,包括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8.《思维的乐趣:认知科学导论》- 丹尼尔·C·丹尼特这本书以认知科学为基础,介绍了思维的各个方面,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学习和决策等。

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概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思维过程。

应用文-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一)——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革命意义

应用文-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一)——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革命意义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一)——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革命意义'流学挑战者的福音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行为经济学奠基者丹尼尔·卡尼曼和“实验经济学之父”弗农·史密斯。

这个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落入情理之中。

卡尼曼将心成果引入经济学分析,对经济人“完全理性假设”提出修正;史密斯将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提出实验设计的规范并取得重要成果。

这些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不但颠覆了现有理论大厦的基石,而且指出了经济学新的路标。

自8月12日起,本版用五期篇幅(含介绍拉丰的)介绍当代主流经济学各个重要领域的大师及其理论成就;本期我们又用三个版的篇幅,历数34年来的诺奖价值,阐释本次诺奖的意义,为的是开拓读者的学术视野。

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乔治-梅森大学弗农·史密斯(Vernon..Smith)。

结果出人意料,因为对一些经济学家而言,这两个名字甚至有些陌生。

毕竟,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尚未完全融入主流经济学。

但在我们回顾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历程与两位经济学家的主要成就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重要信号:经济学的未来可能因此大为改观。

主流经济学的难题现代经济学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推理而有别于其他科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冠。

19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andMorgenstern)从个体的一系列严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假定出发,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发展了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阿罗和德布鲁(ArrowandDebreu)将其吸收进瓦尔拉斯均衡的框架中,成为处理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分析范式,进而构筑起现代微观经济学并由此展开的包括宏观、金融、计量等在内的宏伟而又优美的理论大厦。

在这个公理体系之上,经济学家们运用日益先进的数学工具建立了无数精致的经济学模型,分析个体和行为及经济金融问题,甚至四面出击,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方方面面的人类行为,加里·贝克(GaryS.Becker)就是因为运用经济理论解释、法律、犯罪、婚姻甚至爱情各方面的问题、显示出经济学强大的威力而获得1992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有“经济学帝国主义”说法。

实验心理学家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实验心理学家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百度文库心理学应用于经济领域政策实施前先模拟实验心理学家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丹尼尔·卡尼曼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王如君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两位美国学者,一位是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一位是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弗农·史密斯。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似乎格外垂青“反潮流”,去年的大奖就送给了三位反传统的挑战者,今年做得更绝,得主不仅反传统,而且还有位“货真价实的外来人”。

心理分析更好地说明人的经济行为卡尼曼今年68岁,拥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

他的得奖多少有点让人感到意外,因为他是位地地道道的心理学家。

在普林斯顿大学授课时,他还曾夸口说,自己一生中从未上过经济学课。

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卡尼曼“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卡尼曼发现了人类决策的不确定性,即发现人类决策常常与根据标准经济理论假设所作出的预测大相径庭。

1979年,卡尼曼与阿莫斯·特沃斯基(现已去世)合作,共同提出了“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

该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基础,能更好地说明人的经济行为。

他们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并非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回避风险的。

投资者在其账面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账面赢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的速度在减缓。

这位心理学大师的许多研究成果被运用到经济学领域。

其中著名的一条是有关决策过程的“拇指法则”,亦称“启发式捷径”。

这种理论对研究证券市场经常无缘无故地大起大落很有帮助。

“某个投资者看到某位基金管理人连续两年跑赢了大势,因而可能会推断:这位基金管理人具有更强的系统性竞争能力”。

卡尼曼认为,“这种解释性数据的短视性并非出自于真正的数据含义,而是可能解释了金融市场无缘无故动荡的原因”。

853经济学综合参考书目

853经济学综合参考书目

853经济学综合参考书目在经济学领域,一本全面、权威、适合综合学习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书目对于学生和研究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本文将推荐一些经济学领域中值得一读的书籍,以供读者参考。

1.《经济学原理》(作者:曼昆):作为经济学初学者的必读教材,《经济学原理》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它不仅涵盖了经济学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还包含了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分析,能够帮助读者理解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应用。

2.《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国富论》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亚当·斯密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劳动分工、自由市场和竞争等理论,对于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3.《货币银行学》(作者: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这本经典著作详细讨论了货币和银行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对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它不仅解释了货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还对货币稳定和金融危机等问题提出了有启发性的观点。

4.《资本论》(作者:卡尔·马克思):这部著名的经济学巨著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性分析。

卡尔·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等概念的阐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矛盾和危机,并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基础。

5.《经济学》(作者: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这本经济学教材一直以其简明扼要的风格和深入浅出的解释而受到广泛赞誉。

它涵盖了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并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应用问题,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6.《发展经济学》(作者:阿玛蒂亚·森):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阿玛蒂亚·森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讨论了贫困、不平等、教育、健康和环境等问题,探讨了发展经济学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的重要性。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作者:李树一、行为经济学及其形成动因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与20世纪80年代初走红的理性预期学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大量采用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的方法,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行为经济学认为,主流经济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种呆滞的假设基础上,即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

其实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导引的成分。

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表明,利他主义、社会意识、公正追求等品质和观念也是广泛存在的,否则无法解释当代志愿者、环保运动等社会现象,无法解释许多超额奉献和献身精神,无法解释人类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

人本身就不是那么“理性”的,经济活动因此也不是那么“理性”的。

例如,股票市场并不是对公司的现实,而是对投资者的情绪作出反应,而人的“表象”思维、心理定势、环境影响往往导致并不理性的错误。

行为经济学家们认为,事实上,从李嘉图、马克思到凯恩斯,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把复杂的心理学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可以追溯到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

斯密曾运用这种方法分析“经济人”的行为,但却简单地把个人的经济行为理解为赚钱或谋利。

20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只需调整税收和财政政策,就可以稳定经济、结束衰退,但却制造出一个新的名词:滞涨(stagflation)。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货币主义者的断言,还是理性预期学派,或是后凯恩斯主义都有一套时髦的理论,但现实的试验结果也未能如愿以偿。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三)——冷门的风光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三)——冷门的风光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三)——冷门的风光学习、研究经济学的人总是格外关注每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谁家。

记得7年前我在洛杉矶加大(UCLA)的迎新会上,问当时在经济学界影响颇大的杰克·赫歇莱弗(JackHirshleifer),谁有可能获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赫老沉吟片刻,说:“我注意到这些年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比较活跃,这个领域应该得到诺奖评委会的承认吧?”然而,这个预言当年并未实现: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带来的震撼让大多数经济学家在惊愕之余,尚不能完全体味出其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深远影响;实验经济学却因为信徒寥寥,长期以来只能定位为经济学的一个非主流分支,远不如金融学、信息经济学等分支那样风光。

7年后的今天,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终获诺奖评委们的认同,弗农·史密斯(VernonSmith)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分别作为这两门分支的开山鼻祖,分享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相信,经济学是一门不断自省从而具备强大生命力的学科。

就在阿罗和德布鲁用精妙无比的数学方程搭建起一般均衡的架构后,就有人津津乐道经济学的使命已经结束,今后经济学家们所需要做的,只是让一般均衡模型在不同假设条件下更加细化而已。

然而,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对一般均衡理论乃至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完全理性假设表示担忧。

早在1950年代,西蒙就指出,人类仅具有“有限理性”,因此人类的行为有时会偏离经典经济学所假定的最优化模式。

对人类“完全理性”和“追求最优化”行为模式的怀疑,随着一系列心理学成果的涌现及其被经济学家的逐渐了解,终于导致一个新分支——行为经济学的诞生。

行为经济学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卡尼曼和其合作者已故心理学家特维斯基(erslay)在《计量经济学》、《科学》、《商业期刊》等期刊上公布了一系列“石破天惊”的行为学试验结果。

他们的核心问题是:人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时是否总是理性的?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他们发现,人在面对问题和决策时,总是倾向于以偏概全,且囿于记忆和可利用信息的限制;此外,人类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而失去自己的独立主张。

行为金融学---1

行为金融学---1

行为金融学简介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的金融决策行为的学科。

传统金融学假设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在决策时会根据资讯和利益最大化进行理性分析。

然而,现实中的金融决策往往受到情感、认知偏差和社会影响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的出现强调了这种非理性决策对于金融市场的重要性。

行为金融学的历史行为金融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在此前,传统金融学主要关注的是市场的结构、功能和效率,忽视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因素。

1979年,行为金融学的奠基人之一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发表了一篇经典的论文,引入了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解释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关注严格的经济学模型和实证研究,通过实验证明了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

第二阶段是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方法。

第三阶段则是将行为金融学应用到实际金融市场中,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和投资策略来提高市场效率。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等学科。

以下是一些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变化。

在金融市场中,群体心理学可以解释为什么市场参与者往往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采取类似的投资决策,导致市场出现波动。

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受到心理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错误判断。

例如,过度自信、保守主义和心理账户效应等认知偏差会导致投资者在决策时产生偏误。

禀赋效应禀赋效应是指个体在拥有某一资产、商品或股票时,对其价值的评估比没有拥有时高。

禀赋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投资者往往会对自己已持有的资产感到情感上的附加值。

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来探索金融决策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过度自信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的估计过高。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决策的学科,它结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解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心理学的认知偏差理论、行为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决策模型。

一、心理学的认知偏差理论心理学的认知偏差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固有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会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

其中最为典型的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即时满足偏好、锚定效应等。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过于自信,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的概率。

这种认知偏差在投资决策中尤为突出,导致人们对风险的评估不准确,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价值的收益的敏感程度。

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更加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收益。

这对于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往往会导致他们过于保守,错失了一些投资机会。

即时满足偏好是指人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满足,而不是长期的利益。

这种认知偏差在消费决策中尤为突出,导致人们往往会过度消费,而忽视了长期的财务规划。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受到一些无关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例如,当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往往会受到商品的定价信息的影响,从而对商品的价值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行为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

其中最为著名的实证研究包括:肯尼斯·阿罗和理查德·塞勒的“前景理论”、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心理账户理论”以及丹尼尔·卡尼曼的“系统1和系统2思维”。

前景理论是肯尼斯·阿罗和理查德·塞勒提出的一种解释人们决策行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更加关注收益和损失的相对变化,而不是绝对数值。

历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介绍

历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介绍

行为经济学。 1980年,塞勒教授创造了术语“禀赋效应”,解释了个人
具有对物品更高估价的倾向只是因为他们拥有这个物品。 1981年,塞勒和舍夫林提出了“计划者 -执行者模型”,
是一个行为两系统或双模型。 1985年,塞勒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心理账户”的理论,解
释个体利用认知行动来组织和评价经济活动。 2003年,塞勒和桑思坦提出了“助推”,公共政策助推人
们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 五、理论要点 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有很 多理论,内容 丰
富,著名的理论有前景理论、心理账户、禀赋效应、计划者 - 执行者模型、助推等等。
1前景理论 卡尼曼最有影响的贡献,是关于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卡 尼曼和特维斯基创立了前景理论,前景理论采用了一个决策 模型,将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在编辑阶 段,个体通过框架、参考点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 使用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来判断信息。 前景理论包括四个因素。第一,个体得到效用不是来自 财富或者消费水平,而是来自相对于参考点的收益和损失。 第二,个 体 对 损 失 比 对 收 益 更 敏 感,即 他 们 显 示 损 失 厌 恶。 价值函数是非线性模型,在参考点弯折处捕捉了个体损失厌 恶,相比于收益区域,函数在损失区域更陡峭。第三,个体展 现了对收益和损失呈递减的敏感性,即从 100美元移到 200 美元的收益或损失比从 1000美元移到 2000美元的收益或 损失会有更大的效用影响。第四,该理论含有概率权重。 个体们明显更加敏感于偏离了参考水平也即现状的结 果,而不是绝对结果。当面对一序列风险下的决定,个体们 就会出现每一个决定基于它单独的收益和损失,而不是在于 决定结果带来的他们总体财富。大多数个体们似乎更加地 损失厌恶,相对于参考水平,与同样规模的收益相比。 在面临收益时,人们不愿意冒风险,喜欢见好就收,落袋 为安,害怕失去可以得到的利润。在面对损失时,人会很不 甘心,表现出风险偏好倾向。例如股市上投资者就倾向于将 赔钱的证券继续持有,持有时间远长于持有获利的证券。损 失和收益给人带来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敏感度要 远远超过收益的快乐。人们厌恶的不是风险,真正厌恶的是 损失。

经济学家及流派

经济学家及流派

经济学家及流派引言经济学家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专家,他们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来分析、预测和解释经济现象。

经济学家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及其代表性流派,包括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奥地利学派和行为经济学。

我们将探讨这些流派的核心理论观点以及在经济学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被认为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市场机制原理的流派。

亚当·斯密(Adam Smith)被视为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自由放任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竞争、劳动分工以及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性。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经济增长,政府应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凯恩斯主义强调需求管理和公共支出对于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学思潮。

新古典主义将个体行为视为理性决策,并通过供求关系来解释市场均衡。

新古典主义强调市场机制的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是新古典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货币供给决定宏观经济变动的观点,并主张自由市场与个人自由。

奥地利学派奥地利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领导下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流派。

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竞争和私有财产权的重要性,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协调资源分配和实现经济增长。

哈耶克还提出了信息不对称和知识分散的观点,对市场失灵进行了深入研究。

弗农 史密斯

弗农 史密斯
他最重要的成果是针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证明了可选择性的市场制度的重要性。
他也在竞争性市场均衡性质的创新实验、不同的拍卖形式的检验和设计诱导价值方等问题上奠定了基础。 当他还在哈佛大学求学之时,师从著名经济学者张伯伦,就沿着导师的方向为描述竞争性市场设计了“双向拍卖” 的实验机制,从而验证了竞争均衡价格理论的正确性。在与普鲁特的合作中证明了市场的制度确实对竞争价格的 确定起作用,他们的实验方法第一次实现了“维持市场环境不变,只改变市场制度”的条件,这是在任何现实的 观测中都做不到的。
史密斯是乔治·梅森大学第二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教授。该校的詹姆斯·布坎南教授因公共选择理论而获 198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史密斯在得知获奖消息后说,“当年我费了很长时间才明白,教科书是错的,而学生 们是对的。”早在他开始发展经济分析的实验方法时,许多经济学家不明白他为何那样做,“经济学家不做实验, 只有他在做”。史密斯计划把约50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他1997年创立的实验经济学研究国际基金会。
弗农·史密斯1979年,丹尼尔·卡尼曼与已故的阿莫斯·特沃斯基合作,共同提出了“期望理论”。该理论 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基础,能更好地说明人的经济行为。他们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 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并非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回避风险的。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更加 厌恶风险,而在投资账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 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谜以及期权微笑等。
弗农 史密斯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01 人物简介
03 成就贡献
目录
02 研究历程 04 学术头衔
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Vernon Lomax Smith,1927年1月1日-),加利福尼亚查普曼大学法学院和商 学院教授、乔治·梅森大学多学科研究中心经济学研究学者、莫卡托斯中心成员、国立中山大学名誉博士。他是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获奖原因是“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 定了标准”。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Daniel+Kahneman行为经济学思想综述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Daniel+Kahneman行为经济学思想综述
一一贝克尔(Cary S.Becker)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在学术研究领域中,与以往出现的“分工" 和“专业化”现象不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现象呈雨后春笋般 发展之势,层出不穷。其中,近年来最为抢眼的便是由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互涉而 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行为经济学。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 曼(Daniel Kahneman)和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弗农·史密斯(Vernon L.Smith)。其中,Kahneman的贡献就在于将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前沿研 究成果引入经济学研究中,特别是研究人的风险判断和风险决策过程。而就在之
论文作者签名: !翌盗丝
Et 期:堡!:!:1 2一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和 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前的2001年美国经济学会最高奖——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评选中,来自伯克
里加州大学的Matthew Rabin教授2获此殊荣。Rabin教授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人的 心理行为因素,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模型。这两位学者,一位被誉为行为经济学的 开创者,另一位则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作出开创性贡献。在行为经济学的研 究方法尚未完全融入主流经济学的情况下,这两个重要奖项的颁布无疑在向世人 传递一个重要信号:经济学的未来可能因此大为改观。
然而,由于对理性研究范式的过度推崇和固守,致使传统经济学面临一系列 的挑战和困境。一些经济学家发现,期望效用理论存在严重缺陷,现实中特别金 融市场里人类的很多决策行为,无法用期望效用函数来解释。行为经济学家和实 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悖论’’,如“阿莱斯悖论”、“股权风险议价难题”、 “追风(羊群)效应”、“偏好逆转"等。此外,行为经济学家对传统经济学的挑 战还包括:对“经济人”假设的挑战、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挑战、对经济行为人稳 定一致偏好假设的挑战、对行为人的抽象化理解的挑战。著名行为经济学家卡托 纳(George Katona)等人认为,现代经济与古典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经济活动 的立足点发生了根本变化,“物的经济”被“人的经济”所替代,经济活动中的 任何一种现象性浮出都不外乎是社会经济个体或群体的经济行为或聚合或沉淀 的产物。即“正是这些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了经济”。行为经济学的崛起 表明,“人及其行为’’正在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主题,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 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构筑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 使经济学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人物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张燕晖摘译 中图分类号 F069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和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 )荣获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文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网上发布的信息摘译而成,详情请查看http : www .nobel .sc economics laureates 2002 ecoadv02.pd f 。

① 新的矩形数据集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比如那些在2000年授予赫克曼和迈克·法登诺贝尔经济学奖中所承认的,已经显著地提高了以观察数据确认因果推断的可能性。

直到最近,经济学尚被普遍看作一种必须依赖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而不能依靠在实验室里做受控制的实验来进行研究的非实验性科学。

许多评论者发现受利己主义和理性决策所支配的“经济人”(homo oeconomicus )这一普遍假设存在局限性。

然而,经济学研究已经开始朝着新的方向起飞。

大量和日益增多的科学工作致力于对经济学传统的基本假设的经验检验和修改,特别是有关无限理性、纯粹利己主义和完全自治的假设。

而且,目前的研究越来越依赖于来自实验室的新的实验数据,而不是从对实际经济的观察中所得到的传统的现场数据。

最近的这些研究源于两个区别显著、但正趋于一致的传统:一是认知心理学中有关个人决策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二是以实验的方法对经济理论预言的检验。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已经跻身于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列。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是在这两个领域从事研究的前辈。

一、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传统上,经济学被看作一种完全依赖现场数据的非实验性科学。

许多人认为,这一点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继续发展的障碍。

除非我们可以进行受控制的实验,否则对经济理论的检验将永远是有限的。

仅仅根据现场数据,人们很难判断一个理论是否失败或何时失败,并正确地指出失败的原因。

在理论与受控制的实验观察两者之间的反馈渠道在经济学中基本不存在。

一种新兴的、被称作“实验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的建立从根本上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①在受控制的实验室里,实验者以简单、抽象的形式模仿在市场和其他经济交往形式中出现的场景,以研究这些场景中的人类行为。

这些实验的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广并应用于市场环境,对此尚有争议。

但是,微观经济行为的实验结果能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重要信息。

早年已有前辈学者从事经济学的实验研究。

50多年前,张伯伦(Chamberlin ,1948)试图通过实验来检验新古典的完全竞争理论。

约翰·纳什(John Nash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与他的同事通过设置一个实验对博弈论的预测能力进行了早期研究。

然而,毫无疑问,实验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者是弗农·史密斯。

史密斯不仅作出了最重要的早期贡献,而且始终是这一领域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他培养并联合了大批从事实验经济学研究的年轻人,其中成就最为卓越的当属查尔斯·普洛特(Charles Plot ),他在这一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1.市场机制79弗农·史密斯的意义最重大的工作涉及市场机制。

他对竞争性市场所做的创新性实验(1962)、对不同拍卖形式的检验(1965,1976, 1980),以及对“诱导价值法”(induced-value,1976)的设计,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史密斯第一篇实验文章的灵感来自张伯伦(1948)的课堂实验。

当时,张伯伦是史密斯在哈佛大学的老师。

他让实验参与者扮成一个虚构商品的买者和卖者,进行讨价还价。

张伯伦认为实验结果证明标准新古典理论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是错误的。

史密斯意识到,如果接受实验的人被放在一个与现实市场更加相似的场景中,张伯伦的结论将更加引人注目。

于是,史密斯设置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双向口头竞价”(double oral auction)中参与者被分成潜在的买者或卖者两个群体。

买者和卖者的角色是随机分配的。

为每个卖者提供一个单位将要出售的商品和一个保留价格v。

卖者不允许以低于v的价格出售商品,而以p>v的价格出售,卖者可以获得p-v的收益。

同理,每个买者也被分配了一个保留价w,这是他们允许购买的最高价格。

以p<w的价格购买将获得w-p 的收益。

根据史密斯选取的保留价的分配,可以划出一条供给和需求曲线,并在它们的交叉点确定竞争性的均衡价格。

相比之下,接受实验的人都不知道这一信息,从而不能计算理论上的均衡价格。

令史密斯惊奇的是,实际交易价格接近于理论上的均衡价格。

史密斯(1962)就此总结到:“只要共谋被禁止,所有的出价和交易都绝对公开……竞争性的均衡就很有可能实现。

……供给和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每个时期交易量和成交价一般水平的变化。

后者与竞争性价格理论的预言合理相符。

”为了检验与理论的一致是否纯属巧合,史密斯和其他的研究人员后来做了一系列相似的实验,实验结果反复证实了史密斯最初的结论。

此外,史密斯和普洛特(1978)的合作研究还发现:市场制度确实重要。

他们比较了当买者和卖者被允许在一个交易期内不断改变价格和在整个交易期内必须出示同一价格的实验。

结果发现,后一方案向理论均衡价格的集中减慢了。

与收集现场数据相反,实验方法得出的这个结论不可或缺:在以一种受控制的方式改变“市场制度”(本例中关于价格调整的规则)的同时,保持“市场环境”(本例中对保留价的分配)不变是可能的。

在几乎所有市场实验中,对一个假说的明确检验都需要控制接受实验的人的偏好。

这是一个主要困难,因为买和卖通常会受到参与者个人对收益和损失的特殊评价的影响,而研究人员不能直接观察到这种评价。

张伯伦(1948)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主要是为每个接受实验的人提供一种货币刺激,这就是“诱导价值法”。

史密斯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方法。

为了说明这一方法,可以考察一个在同质商品市场中扮演买者角色的人,假设实验者想让这个人表现出一个特定的需求函数D,然而,实验者不知道这个人的财富效用u(w)。

史密斯的方法是:对以价格p购买q个单位商品的人,付给R(q)-pq美元的报酬,其中R是所选取的适当的报酬函数。

根据经济学理论,这个人所消费的产品数量q将使q不断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即R'(q)=p。

如果对于任何相关价格,(R')-1(p)=D(p),只要未知的效用函数不断上升且呈凹形,那么他的需求将与我们所希望的需求函数一致。

2.对拍卖理论的检验自20世纪60年代初,拍卖理论便成为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博弈论中最为成功的发展之一。

史密斯用实验对其中的许多主张进行了检验,而且,是他最先在实验室把受控制的实验作为“风洞”来检验新的拍卖形式。

随着拍卖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理论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现实世界市场运行的理解。

传统上人们把拍卖分成4种类型:英国式拍卖、荷兰式拍卖、第一价格密封拍卖和第二价格密封拍卖。

微观经济学理论还区分了具有个人价值和共同价值的拍卖。

在个人价值拍卖中,拍卖者的评价在统计上独立。

相反,在共同价值拍卖中,买者的价值具有共同的成分。

经济学理论对个人价值拍卖作出以下3种预言:(1)就谁将获得该物品和卖主的预期收益而言,英国式拍卖和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相同。

这一结论源自个人理性;(2)荷兰式拍卖和第一价格密封拍卖相同,这一结论源于对纳什均衡行为更加80有限的假设;(3)如果所有买者是风险中性,4种拍卖形式相同。

为了检验这些和其他一些理论预言,史密斯做了许多实验。

他发现:关于预言(1),正如理论所说,英国式与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确实产生相似的结果;关于(2),与理论相反,荷兰式与第一价格密封拍卖没有产生相同的结果;关于(3),假设买者具有相同风险态度的模型应当被抛弃。

此外,他还发现英国式和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的平均销售价格高于第一价格密封拍卖,后者的平均销售价格又高于荷兰式拍卖。

在这些结果中,最意外的一点是荷兰式拍卖与第一价格密封拍卖不同。

对此的两种理论解释是:在荷兰式拍卖中,效用不仅取决于货币结果,而且取决于“等待的焦虑”;出价者低估了与荷兰式拍卖中的“等待”相关联的风险的上升。

3.实验室是“风洞”为了研究人们为放松管制、私有化、公共物品供给所设计的制度机制的表现,史密斯和普洛特首创了把实验室作为“风洞”(一种用于检验航空器模型的实验装置)加以运用的方法。

由于上述机制往往很复杂,实验方法就尤其适用。

史密斯研究了为公共物品提供所设计的激励相融机制。

在实验中,他检验了由经济学理论家所提出的机制和自己所作的某些变形的有效性。

4.实验方法论除了关于市场和拍卖的大量研究结论之外,史密斯的工作对经济学方法论也具有重要影响。

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实验经济学:诱导价值理论”,为在实验室里设计经济学实验提供了富有实践性的详细指导。

近年来,这篇文章已经成为实验经济学者研究的范例。

由史密斯开发的实验方法不同于心理学中使用的实验手段。

为了抵销决策成本带来的扭曲,这种方法强调为接受实验的人提供足够货币刺激的重要性。

他还着重指出将实验设计成重复实验的重要性,从而使接受实验的人熟悉并理解实验环境。

二、行为经济学的基础大约半个世纪以前,爱德华兹(Edwards,1954)引进决策作为心理学家研究的主题,同时,西蒙(Simon,1956)也提出一种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然而,认知心理学中的研究并没有推而广之,直到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维尔斯基(1996年逝世)发表了他们关于判断和决策的研究成果。

虽然卡尼曼的研究遵循了认知心理学的传统,但对经济学家也具有指导意义。

在讨论卡尼曼的特殊贡献之前,下文将简要介绍经济学和心理学中关于决策概念的某些区别。

1.经济学和心理学中的决策经济学家通常假定市场行为主要受物质利益的刺激,经济决策主要受利己主义和理性支配。

理性意味着决策者为了在一定的目标和可选择方案下作出最优决策而以一种富有逻辑性和系统化的方式使用现有信息。

这些决策是以一种前瞻性的方式作出的,充分考虑了当前决策的未来后果。

在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人通常被看作一个系统,以自觉、合理的方式编码、解释现有信息。

但是,其他一些不太能意识到的因素也被认为在以系统化的方式支配人类行为。

正是这种更为复杂的观点开始渗透到经济学理论近来的发展当中。

传统上,经济学家给定决策者对可用选择的偏好,并使其保持不变,认为决策者对自然状态和自己行为的效果会形成预期,并根据统计原则处理现有信息。

在既有的市场条件下(该条件决定了决策者可选择的方案组合),决策者的行为就被假定为:正确地分配相关随机事件的概率,选择一个使预期效用价值最大化的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