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刘渡舟《伤寒十四讲·第一讲——伤寒论》
![刘渡舟《伤寒十四讲·第一讲——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3b2fe30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a.png)
刘渡舟《伤寒十四讲·第一讲——伤寒论》已故名医刘渡舟先生精通医典,擅用经方,愚闻道在后,2009年冬在潘家园旧书摊淘得一本《伤寒论十四讲》,得以在书中领略先生风采,今摘录先生文章,与诸君共享。
读书难免有自己见解,认为独到或者重要的地方故予以描红加粗,认为可能存在笔误的地方,予以标注,望能谅解。
一、《伤寒论》的历史变革《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也有人叫《伤寒卒病论》,考“卒”字乃是“杂”字的误写。
这部书是公元196 年-204 年后汉人张机(字仲景)所写的作品。
张仲景,南郡涅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219年,他的事迹汉书无传。
据唐《明医录》载.“甫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典,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所能及。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导致了疾疫流行,死的人很多。
张仲景家族是拥有两百多人口的南阳大族,在疫情的危害下,还不到十年时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死于伤寒的则占十分之七。
张仲景在序文中曾哀叹地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激发了他著书活人的志愿。
为了著书济世,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地吸收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给合自己的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
经过了辛勒的劳动和反复的印证,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这部作品问世不久,就遭到了兵火的摧残,致使原书十六卷残缺不全。
公元256年一316年,西晋太医王叔和搜集了一些残存之书,进行整理并撰次成篇,但只整理了十卷,对十六卷的原貌已不复见。
所以晋以后的《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只载《伤寒论》十卷,而不再称十六卷。
到了公元1065年,宋朝的治平年间,政府指令高保衡、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把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进上的《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加以校正,同时梓板而颁行于世。
在这个时闻,翰林学士王沫在馆阁日,从蠹简中检得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也加以校正而刊行于世。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7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7](https://img.taocdn.com/s3/m/4634dd4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c.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726“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这两条是辨伤寒的生死。
它是有根由的,根由在热论。
发热为发于阳,阳主生而阴主死,虽然阳证发热发的很重,但不会死人的,因为它病于阳。
伤寒寒气作伤于阳,阳气起而抗之,热虽然甚但不至于死。
阳是浅,而阴深。
阳证里很少有死证。
成无已引针经,多热者亦已,多寒者难已,是热虽甚不死。
所以伤寒病热发热虽然很高,不能死人。
阳主外主表,有气血抵抗。
什么能死人?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伤寒是在一经,两感于寒就是表里为病,阴阳为病,脏腑皆病。
太阳、少阴同感寒邪而发病,这个病就危险了。
详细内容见36条。
这两条是说,病发于阳而在一经者,虽热不死。
但是两感于寒,病就危险了。
这是临床判断预后的一种知识。
以下就是讲六经为病生理、病理、证候的特点。
28“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强痛,腰脊强。
”尺寸俱浮,寸关尺三脉都浮,一二天就出现病证了。
太阳经经脉受邪,经脉所以行血气而行阴阳,气血不利了,头项痛,腰脊强,都是太阳受邪的反应。
这一条要分析这样几个问题。
张仲景在六经辨证前有个伤寒例,例有准则、规范的意思,以此为法。
六经之为病就应该按照伤寒例为法。
现在有些有在这个地方纠缠不清,不知道有伤寒例,有伤寒例又认为其为伪书。
现在不重视它了,就没有准则了。
所以这一条就是指导太阳之为病的准则。
这是第一层意思。
根据这样的意思来看,太阳就不用说太阳经之为病了,因为已经说了,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强痛,腰脊强。
现在有些同志们,六经非经论,因为张仲景根本就没有说太阳经,只说太阳病。
但是人家伤寒例有了。
所以我们读伤寒例就带来了好处了,能澄清是非。
所以太阳病是讲六经的,要有经脉脏腑荣卫气血内容的。
正是因为有了经脉脏腑荣卫气血的内容,所以才决定了它的生理病理的特点,才决定了六经辨证的生理病理特点。
何以见之?我们说太阳病是表病,太阳主表总六经而统荣卫为一身之外范,所以太阳病就是表受邪,风寒之邪克表,表受邪了就是太阳病。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5deba7b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3.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刘渡舟的《伤寒论》。
第一篇《伤寒论》开篇便提到:“伤寒者,热淋之疾也。
”刘渡舟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分析,指出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寒气入侵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从而引发寒邪之病。
他进一步分析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脾胃失和,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
接下来,刘渡舟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他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肢不温、口渴等。
他还针对不同病程的伤寒病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刘渡舟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根据不同的病情、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在《伤寒论》的后几篇中,刘渡舟进一步探讨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他以温病论为基础,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应用要点,例如在治疗初期要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调整药物方剂。
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甘草等,以及它们的功效与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通过对伤寒病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这一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https://img.taocdn.com/s3/m/70b82c5a33687e21ae45a910.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经典著作。
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目是在刘老讲课录音的基础整理而成的,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刘渡舟教授(1917—XX),辽宁省营口市人。
16岁开始正式拜师学医,凡七年之久,出师后悬壶于大连。
1945年来京,行医于钱粮胡同。
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课程。
1956年调入初建之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他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杰出的中医教育家,是国家教委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也是我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培养了大批各层次的中医人才,其中包括硕士24名、博士12名、入室弟子数名。
他在教学、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编写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他所主持的国家卫生部课题“《伤寒论》整理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多年来他积极致力于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筹建成立并主持了全国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曾多次组织国际、国内仲景学术交流大会,极大地推动了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他还多次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并赴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访问交流,弘扬中医药学。
他既是学者、教育家,更是名医。
他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从未间断过临床工作。
他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
刘渡舟的伤寒论临证指要讲义(上)
![刘渡舟的伤寒论临证指要讲义(上)](https://img.taocdn.com/s3/m/ab15d11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b.png)
刘渡舟的伤寒论临证指要讲义(上)第一章辨非论第一节 (伤寒论)--中医之魂(伤寒论分后汉人张机所著。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
生卒年代约为公元 150年219年。
他目睹当时疾疫广为流行,死亡惨重,激发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心情,产生了著书立说? 救人济世的伟大志愿。
中医学自秦汉以来,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文献。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总结出来(医经)与(经方)两大门类。
可谓炳耀千古之巨著。
在(医经)类里,有(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七卷,以及扁鹊? 白氏、旁篇等著作。
这些书主要论述血脉、经络、脏腑阴阳表里的生理病理变化。
还罗列了针砭? 汤液等治病方法。
所以,本书的内容与现在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极相近似。
在(经方)类里,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疸十二病方)、(妇人婴儿十九卷)以及(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等。
这些书除讲求病证外,还对草、石药物的性味? 配伍? 治疗进行了阐述,它为复方治病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继承了(医经)与(经方)的学术成就,推广了六经辨证临床价值,制定了理法方药的治疗体系。
并在继承的同时,结合自已的经验和见解做到了发扬光大与推陈出新。
他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炙并用,这就打破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只辨伤寒的局限性。
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以人体的脏腑经络? 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做为辨证的客观依据,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发病规律做为辨证的纲要与指针。
因此,无论伤寒、杂病和它们互相挟杂的复杂问题,都能用六经辨证方法概括而无遗。
六经辨证的理论经仲景建立以后,中医才掌握这一武器而与西方医学相抗衡,并且出神人化立于不败之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伤寒论)能够在千百种的药物中,选择了最有效的药物和最适当的剂量,组成具有最高疗效与惊人贡献的方剂,这在其它医学之中很难做到。
举例而言,桂枝汤仅五味药,它具有解肌驱风、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阴阳的独特作用,但组方与剂量又很严格。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2)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2)](https://img.taocdn.com/s3/m/48a938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6.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简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创作的一部论文。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基石,它记录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
本文将介绍《伤寒论》的作者刘渡舟以及这部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
作者刘渡舟刘渡舟(1875年—1959年),字咏兰,号幽居,是民国时期的医学家。
他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自幼酷爱医学。
刘渡舟早年就读于南京高级师范学堂,并在此期间拜名医汪浴宸为师,开始了对中医学的深入研究。
刘渡舟在医学方面多有造诣,尤其以对《伤寒论》的研究和讲述而闻名。
他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融入到对《伤寒论》的解读中,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经典,共分八十篇,以寒邪为主要内容,详细描述了寒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
它以系统的理论、清晰的分类和实用的治疗方法,对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病因和病理《伤寒论》将疾病的病因分为六经和七情,主要讲述了寒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它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往往引起体温下降、气滞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症状和辨证《伤寒论》详细描述了寒性疾病的各种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寒、肢冷等。
刘渡舟在他的讲稿中对这些症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提供了相应的辨证方法,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治疗方法《伤寒论》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内服药物、外敷疗法、针灸等。
刘渡舟在他的讲稿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些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的特点刘渡舟的讲稿主要是基于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结合临床实践刘渡舟在讲稿中经常结合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对《伤寒论》中的理论进行解读,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
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对病情的观察,为医生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系统而详尽刘渡舟的讲稿对《伤寒论》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和详尽的阐述。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ba68c9d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e.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概说]少阴篇在三阴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外有太阴病下利等症状,内可合有厥阴病手足厥冷等症状,少阴一经之病就可以代表三阴经。
所以说:”学伤寒,太阳病篇应学好;三阴篇,应该将少阴篇学好。
”太阳和少阴,一个阳经一个阴经,在六经辨证中很重要,很有代表性。
足少阴肾脏为水火之脏。
水为阴,火为阳,所以肾为阴阳之根本,是先天之气所系之地。
中医讲先天与后天,先天讲阴阳,后天讲气血。
先天秉自于父母,后天秉自于水谷。
如果邪气客于少阴,肾气受伤,就会出现阴阳不平衡,产生阳虚的寒证或者阴虚的热证。
一旦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阴阳离决。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的生命就危险了。
因此少阴病有预后不良的死证。
少阴病也有原发与继发的两类病,原发的多见于老年人,或者阳虚弱者,感寒之后可以直中少阴,或者由于误治误下用凉药,伤了少阴阳气。
古人云:”老怕伤寒少怕痨”。
为什么说老怕伤寒?因为老人阳虚,寒邪伤阳,易直中少阴。
这是原发的少阴病。
继发的少阴病,一个由太阴传变而来,譬如太阴病下利,到一定程度后就传到少阴。
中焦的腹泻可变成下焦的虚寒。
太阴为三阴的屏障。
脾胃之气若强,感邪后就不会发生阴证。
只有突破此屏障,如下利、呕吐,脾胃虚寒后就会出现少阴病、厥阴病。
一个是由于误治,用苦寒泻下之药、发汗之药伤了少阴之阴阳,尤其是少阴的阳气,就会出现少阴病。
还有的少阴病是由太阳传入的,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膀胱和肾互相联系,所以膀胱之邪可以直接传于少阴,这是表里传。
当然,这第三种情况也是少阴本身阳气虚寒的缘故。
由于太阳与少阴为阴阳表里关系,往往会出现邪在太阳已内连少阴;也有寒中少阴,外连太阳的情况。
少阴病阳虚,不能制水,气不化津,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水气泛滥的症状;若是阴虚阳亢,水亏火旺,就会出现心肾不交,心火为病,心烦不寐的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水证、火证?这和少阴主水火分不开。
从六经辨证看少阴病,说了阴阳两个方面,但其重点在阳虚阴寒证。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50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50条](https://img.taocdn.com/s3/m/3ebc278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f.png)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50条40条“问日,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日: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
假令有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
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
这一条,主要是论紧脉主寒,以至于紧脉产生的条件。
紧脉之来,有三个原因,总的来说,都是跟寒邪分不开的,紧主寒、主痛、主实。
寒是根本。
假令亡汗,汗出太多,汗里有阳气,汗出太多,阳气受伤,阳气一伤,阴气就盛了,就可以促成寒相了。
呕吐,伤了伤了胃了。
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此坐,当因字讲,不是坐着喝冷水。
所以才有训诂学。
杜牧有首诗,停车坐爱枫林晚,此坐,也是因的意思。
就因为喝凉水,行寒饮冷再伤肺,水寒之邪伤了肺,水寒上射,肺胃有寒故咳,故令脉紧。
一个是误治,亡汗药吐,是误治,下利,胃虚冷,也可以出现脉紧。
一个是寒,一个阳气虚、正气虚,寒邪盛。
脉紧有三个来源,都可以出现脉紧。
学这个有什么意义呢?知道紧脉所生的原因,临床辩证就有了依据了。
亡汗,越吐是肺里寒,可以出现脉紧。
胃虚寒,也可以脉紧。
由于水饮之邪上逆,也可以产生紧脉。
临床凭脉辩证时,要考虑这三个来路,来探索寒邪的来路。
上面讲滑脉,这条讲紧脉,这两个有没有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意思?有的。
滑者,紧之浮名也,为阴实,下面,就讲紧脉从何而来。
但是滑主热,是阴中伏阳,而紧主寒。
下面这八条,九条,总而言之,是论荣卫强弱,强就是实了,弱就是虚了,还有一个就是平和。
主要讲荣卫盛衰,平和。
原文:“寸口卫气盛,名日高,高者暴狂而肥。
荣气盛,名日章。
章者,暴泽而光。
高章相搏,名日纲。
纲者身筋急,脉强直故也。
卫气弱,名日心世木(操),(蝶)者,心中气动迫怯。
荣气弱,名日卑。
卑者,心中常自羞愧。
操卑相搏,名日损。
损者,五脏六腑乏气,虚掇故也。
卫气和,名日缓。
缓者,四肢不能自收。
荣气和,名日迟。
迟者,身体俱重,但欲眠也。
缓迟相搏,名日沉。
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行。
”寸口之脉,为脉之大会,荣卫之气会于寸口。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https://img.taocdn.com/s3/m/ef8bf0f665ce050877321336.png)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清心2015-05-25 23:27 来自QQ空间日志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四逆汤类方指以下两类:1.生附子、干姜同用,如四逆、通脉四逆、四逆加人参、白通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
2.炮附子为主,如附子汤、真武汤-温里祛寒。
[回阳救逆类方]:一、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甘草。
《伤寒论》凡与干姜同用均是生附子,起回阳救逆作用。
仅乌梅丸例外,为干姜炮附子同用以温脾散寒,温里祛寒。
四逆汤适应症:1.畏寒蜷卧、冷汗自出(阳不摄阴),手足厥冷,四肢痛。
-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阳不摄阴。
2.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吐利不止,内拘急(腹痛)。
下利及清谷为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
清当便排拉讲。
清谷,拉不消化的食物。
……肾阳虚衰,火(命门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寒湿下注,升降紊乱,无伤津,与热痢相区别;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见喜热饮而不多饮。
(提示:结石并非均用利湿通淋,阳气虚衰,津液不化亦可结成结石,并郁而化热。
其根本问题是寒湿,王永炎肾结石,通阳法-附子10g肉桂20g。
用药可能会心烦气燥等的副作用)以下利为主,不是以呕吐,肾阳虚衰阴寒内凝-腰痛。
小便利-清长-阳虚不能摄阴,重则尿比重下降;小便不利-少-阳虚气化失司。
3、精神症状(1).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
(2).燥烦-肢体燥扰不宁。
燥烦的病机a.阴精阳气虚衰,心神精神失养。
b.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争而不胜-肢体躁动不宁的表现,而不自知,甚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均属阴盛则燥。
如肝性肺性脑病,休克前期躁动属阴盛则燥。
阳盛则烦,如大青龙汤阳热扰心,大承气汤实热扰心,栀子豉汤无形郁热。
4、脉象:脉沉(轻者)-脉微细,微者,薄也,浮中沉取衡量-阳气不足脉气无力;细者小也,阴血不足,脉气无力。
少阴病:阴阳虚衰,又以肾阳虚衰为主者,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微的表现。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62e6a60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1b.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说到刘渡舟的《伤寒论》,咱们首先得明白这本书的历史厚重感。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医师为了战斗在疾病的前线,拼尽全力去理解这些复杂的症状,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一、刘渡舟的独特视角1.1 疾病的本质刘渡舟在书中强调,伤寒并非单纯的发烧。
发热的背后隐藏着脉象的变化,甚至情绪的波动。
你看,当病人进来时,面色发黄,神情恍惚,这不是小事。
要抓住这些细微的变化,就像抓住一根漂浮在水面的小鱼,稍不留神就溜走了。
1.2 治疗的原则再来说治疗。
他主张的“和”字,实在是个宝贝。
就是要让身体回到和谐的状态。
药物的使用不是一味的猛攻,而是要做到适度。
像是用调味料,过多了就毁了整道菜。
温和的药物,能让身体慢慢适应,最终重回健康的轨道。
二、对症下药2.1 分辨寒热刘渡舟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对症下药。
寒热的分辨尤为重要。
他详细描述了不同的脉象,像“浮脉”、“沉脉”,这些词听起来高深,其实道理很简单。
比如,浮脉多是表证,代表外在的感冒。
此时我们就得用点温和的药物,别让病人再受寒。
2.2 症状的叠加再者,症状的叠加也是个大问题。
有人发烧、咳嗽,甚至腹泻,难免让人手忙脚乱。
这个时候,刘渡舟强调的是综合考虑。
他教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发烧这一面,得了解病人的整体状态。
像是调和一个交响乐队,所有的乐器都得协调,才能发出美妙的音符。
2.3 望闻问切的艺术咱们还得聊聊“望闻问切”。
刘渡舟在这方面的观察真是细致入微。
比如,一个病人走进来,神色恍惚,眼神无神,这时候就得引起警觉。
他的面色、语言、甚至是动作,都是判断的重要依据。
这不仅仅是看病,更是一种艺术。
三、传承与创新3.1 文化的传承《伤寒论》不仅是医学书籍,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它,咱们能看到古代医师的智慧。
他们在面对各种疾病时,总能找出根源,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思维方式,对今天的医学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3.2 创新的可能不过,时代在变化。
今天我们有了更先进的技术,比如CT和MRI,很多症状能更加清晰地被捕捉到。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0077e30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9.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书。
伤寒论以其严谨细致的辨证论治方法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今天我们将从刘渡舟教授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的重要内容。
伤寒论是以伤寒病为临床主要诊疗对象的专著,该病又称为伏暑病。
它是由外感病邪入侵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咳嗽、脘腹胀满等。
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治疗过程中的误区也比较多。
因此,深入研究伤寒论是非常重要的。
刘渡舟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有突出的贡献。
他在伤寒论的理论解读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
他指出,伤寒病的治疗应该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从整体上考虑病因病机,综合运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
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的研究中,突出了病机与辨证的关系。
他认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体现为格陷、脉象紊乱等,通过仔细观察和辩证分析,可以准确把握病机变化的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他强调了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的关联性,指导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更加注重辨证施治。
另外,刘渡舟教授还对伤寒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伤寒病的治疗应该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他提倡“辨证论治、标本兼治”的治疗策略,即从病因病机和病程变化两个层面进行治疗,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此外,他还运用了中医药的辅助治疗手段,如针灸、草药疗法等,提高了治疗的综合效果。
除此之外,刘渡舟教授还在伤寒病的预防和康复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他指出,预防是伤寒病治疗的关键,要注意外邪的防范和体质的调节。
此外,他强调了伤寒病的康复阶段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总体而言,刘渡舟教授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他融合了中医药学理论和现代医学方法,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临床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4e21cd9ad51f01dc281f181.png)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https://img.taocdn.com/s3/m/fd5ca5e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2.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概说]太阳病的下篇,承上篇、中篇而来,和中篇是有联系的。
中篇是讲到了太阳的腑证,太阳病传给少阳经的证候,到下篇太阳之邪还往哪传?表证的问题解决了,腑证的问题也解决了,往少阳传的问题也解决了,那么还往哪儿走啊?邪气还往哪一经,哪一个部位发展啊?第一个内容,下篇就提出来结胸的问题。
栀子豉汤证是太阳之邪由表陷胸,由表往里来先到了胸,热郁结了但是没有痰水一类的实质性的邪气,只是一个火热,所以就叫做虚烦。
虚烦治疗用栀子豉汤,现在介绍的结胸,也是由太阳之表误下之后,或者说是不误下,表的邪热郁到胸了,从胸往下发展到心下,但是热邪和水液互相凝结,它就有一种实性的物质。
实性物质是什么?就是水,是热与水结,这个病古人就叫结胸证。
这个结胸证有不同的类型,有在上的,有在中的,有连及于下的,就有大结胸证、小结胸证、寒实结胸证。
第二个内容就是要介绍一些结胸的类似证。
类似证就是像结胸,但是不是结胸,譬如脏结、太阳少阳并病、热入血室等证,这些证症状有点儿类似像结胸,所以张仲景把这些内容排在结胸证的后边,对比、鉴别、发挥,提高辨证论治的效率。
第三个内容就是继结胸以后,由于误下伤了脾胃的中焦之气。
中焦之气受伤以后,阴阳升降就发生了紊乱,出现了心下痞。
第四个内容是太阳之邪传入阳明,热邪弥漫,充斥表里,还没有炼结成实的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中篇挂少阳,下篇挂阳明,以反映太阳表邪和少阳、阳明都是有联系的。
下篇50多条,主要就论这么四个方面的问题,希望大家掌握住要点,下边一看就是一目了然。
它分四个重点。
一个讲结胸,第二个讲类证,结胸的类证,第三个讲心下痞,第四个讲邪传阳明的白虎汤证。
当然还有些别的条文,概括而谈,不能一条一条都说出来。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C136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0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0条](https://img.taocdn.com/s3/m/3e7a87d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a.png)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0条30“问日: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日: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挝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这条主要是讲肝的平脉和死脉。
也就是说,肝有病了,见了平脉了,病就要好了,如果见了死脉了,病就恶化了。
从肝脉开始到了肺脉为止,这几条都是说明人体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三阴,下合地这五方五行。
这几条来说明,人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阴阳,下合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
脉与天之五运六气,地之五行,都是相通的。
但是都要有胃气,以胃气为本。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同时突出与天之阴阳六气,地之阴阳五行,相结合,这个一个特殊的理论,这个只有中医有,其他医学没有。
先说肝,五行在于五方,所以叫东方肝脉,肝应东方,内经去,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东方甲乙木。
这是特殊的医学理论,肝是属于木的。
这个只有中医这说么,只有中医这么理解。
一个人肝跟东方有什么关系?在天为风,在地成形为木,在五方属于东方。
在三阴三阳属于厥阴。
这个样子,肝和天地,和气候相通了。
这就叫做,中医的整体观。
第一个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个整体,所以肝是东方,在天为见,在地成木,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特点。
第二个整体观,就是肝与眼睛、筋膜、瓜甲,经络的络属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整体。
人可以说,牵一发可以动全身,一发跟一个人的整体是有关的。
所以中医的整体观是大整体观,人体的、体外,都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完全是一体的。
这个科学性很强,现在逐渐被国际上的医学界承认。
生物钟、气象医学和人体的关系,科学越发达,中医的科学性越被人认可。
如果有人问,中医的科学是什么啊。
你就回答,你现在才80年代,科学越发达,中医越能被人所崇拜。
这就是中医的科学。
过去的人认为,科学越发达,中医越应该淘汰,他们反了。
有个朋友跟我说,纽约挂牌的中医有200多人。
现在世界的医学的眼光都注视在东方,因为中医科学,很有精当的议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662a80f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c.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概说]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意味着邪气由六腑往五脏方面发展了。
因为三阳经属于六腑的病,三阴经属于五脏的病,五脏的病比六腑的病要重一些。
太阴主要表现在脾和胃,脾胃的功能虚衰了,阳气不足了,就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了,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这是它的病理部分。
证候表现主要是有肚子胀满,呕吐,不能吃东西,腹泄,肚子有时候还要疼痛,所以它的证候表现和病理变化是一致的,反映了脾阳虚衰、寒湿伤脾的特点。
太阴病的病因也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有时就是直接出现太阴病,不经过其他经传变的过程,我们叫原发的太阴病。
另一个方面,有的是由少阳传于太阴,”阳去入阴故也”,有的是在太阳病误治,误用发汗,泻下,伤了太阴脾阳,出现了太阴病。
传经的也好,误治的也好,这个都叫继发的太阴病。
太阴病也是这么两类,一个叫经证,一个叫脏证。
经证有脉浮、四肢烦痛,治疗用桂枝汤。
脏证主要反映中寒脾阳虚衰,肚子疼,肚子胀,自利而不口渴,要用四逆辈如四逆汤、理中汤这样的温法来治疗。
另外也有一种脾病,既不是寒证,也不是热证,而是脾脏本身的阴阳、气血不和出现的腹满时痛,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和阳明为表里,脾与胃是相联系的。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所以太阴病里也有外迫阳明的证候出现。
为什么叫外迫阳明?因为太阴是属里的,阳明是属外的,阳在外,阴在内,所以注家就称其为外迫阳明。
外迫阳明就出现肚子胀满,疼痛比较重,原文叫大实、大满、大痛,和脾的虚寒的疼痛相比要重一些,同时还有不大便,要用桂枝加芍药或加大黄汤来治疗。
太阴病出现了肚子实满大痛,也可以用大黄泻下。
这是说太阴和阳明的关系问题,在发病当中有一个表里影响的问题。
太阴病还有一种湿热病。
太阴主湿,湿寒者用四逆辈。
湿热到七八天,如果出现了暴烦下利,反映脾阳比较健旺,它和湿热之邪互相斗争,所以就发烦,不用治疗,湿热之邪就被脾的正气抵抗,不能够羁留,随下利排出体外,这也是一个作解的机转。
三阳病的作解有战汗,到了阴经作解有下利,以下利而作解,把肠中一些黏腻、腐秽的脏东西排泄出去,这个病就好了。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32e42ade84254b35eefd34fc.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
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
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
我们讲了,色莫知真。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
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
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2ffe85a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8.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在谈论刘渡舟的伤寒论之前,我们得先了解这位医者。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医学书籍,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伤寒,这个看似古老的话题,却依然在现代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听说他在讲座中强调了很多细节,咱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部分,伤寒的成因。
刘渡舟提到,伤寒并不是单纯的外感风寒,而是内外因结合的结果。
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像是把人身当成一个池塘,外面的风雨可能让水波荡漾,但真正影响池水清澈与否的,往往是池底的泥沙。
说得对吧?所以,咱们要关注病人的体质,内外兼顾。
第二部分,症状的辨识。
刘渡舟特别强调了症状的多样性。
伤寒的表现各异,有的人发热,像火在烧;有的人头痛,感觉整个人都要崩溃。
这些症状就像是拼图,缺一不可,只有完整地看清,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他提到一个案例,一位老先生误把伤寒当成普通感冒,结果耽误了病情。
听了这个故事,让人心里一紧,真得重视这些细节。
接着,谈到治疗。
刘渡舟说,治疗伤寒要讲究个体化,不同的人用药不一样。
他提到了一些经典的方剂,比如麻黄汤,发热明显时用它;而当病人出现肚子疼痛时,则得换成其他方剂。
这种灵活应变的方式,真是体现了中医的智慧。
大家想想,生活中不也常常需要这样灵活应对吗?有时候,一成不变的方案可能会让我们掉进陷阱。
然后,咱们聊聊饮食和护理。
刘渡舟非常重视病人的饮食,他提到“药食同源”。
药物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合适的饮食配合,那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生病期间,病人需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像米粥、清汤,这样才能帮助身体恢复。
简单的道理,却被不少人忽视。
就像咱们常说的,“病从口入”,这可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最后,咱们总结一下。
刘渡舟的伤寒论,不仅是对疾病的探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教会我们在面对疾病时,要有耐心,要有细致的观察力,要善于总结经验。
生活就像治疗,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任何小问题都可能演变成大麻烦。
听完这些,我感觉刘渡舟的智慧就在于他能深入浅出,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化作简单的道理,让人铭记在心。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4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4](https://img.taocdn.com/s3/m/1543601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dc.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456条“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这一条论正虚脉实。
正虚,是正气虚,下利所以正虚,是虚证。
脉实,脉是紧脉,所以是实脉。
正气虚而邪气实,这个病就不好治。
趺阳是候脾胃之气、脾胃气盛衰的。
趺阳脉大而紧,大主虚,紧主寒,意味着脾胃气虚而有寒邪,所以当即下利,这个人啊,就腹泻了。
当即,就是必然的。
脾胃受寒邪所伤,所以就会腹泻了。
下利了,腹泻了,寒邪应该随之减少,寒随利减,那脉就应细、小,就符合这样的规律,这个病就好治,虽然正气虚,但邪也衰了,所以是为顺的。
如果不是这个样子,脉还不变,还反见紧脉。
紧而有力,只是个例子,不见紧行不行,见迟而有力,大而有力,都是可以的。
这个就反应了邪气盛,邪气并没有因为腹泻而减轻,因为脉还紧还大而有力,邪未衰,但正气却衰了、不足了,正虚而邪盛,所以这个病就能治。
而且这个病也止不住,还要腹泻。
这一条一共14个字,但是这14个字,起的作用就大了。
大家要推理啊。
他举的是这样的例子,其精神是什么?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正虚邪实,脉应该微小而未微小,邪气不服,这个病就难治。
这个精神推而大之,在临床上,只要看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推理出病易治还是难治,能得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鼻子出血,出了很多的血。
没出血时,脉见洪大,身上烦热。
出血以后,身凉,脉细,这个病就要好了,因为热随血减,正气恢复、邪气退了,病就好了。
如果出血以后,身大热,脉仍洪大,这个病就不好治。
所以脉紧,当即下利,脉仍紧的,就不好治,道理一样。
这个人肝硬化,肚子挺大,尿就是下不来。
这时候西医打速尿,尿下来了,这时候正气虚不虚啊。
如果脉比较脉微、沉弱,这就是对的,如果泻下以后,脉弦而有力,那就不好治,邪气不服。
所以14个字道理明白了,要推而广之,大而化之。
不论见什么问题,都有正邪关系的问题,正常的,就好了,不正常的,病就不好治。
事情怕反常,反常,就要认真考虑了。
57条“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通常我们学习的是《伤寒论》节本-――中十篇。
以阴阳辨脉、辨病,辨预后。
二、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学内容学思路和方法思路:鉴别诊断的思路例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除外了少阳-呕阳明-渴太阳-见表证。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一、辨病识证用方太阳中风方:桂枝汤古病证结胸热实今病证胃痛寒凝气滞二、抓主症,对证用方。
(注意:症非证)例1: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不必辨其为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
例2:刘渡舟柴陷合剂治疗症见“呕而发热”,“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并见的某军工厂中毒事故伤员,其中许多为肺水肿,无特效西药。
三、识病机、扩大应用例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气血两虚,心脏失养。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理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病机:少阳有邪,兼气血不足。
涩:气血虚弦:少阳气郁。
例2: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痢病机:寒热错杂例3:宋孝志应用栀子豉汤治过敏性哮喘例4:白头翁汤:里急后重便脓血,渴欲饮水,腹中痛。
近年:结膜炎,暴发火眼,淋巴结炎,肝炎,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盆腔炎,急性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
――肝经循行部位-抓病机四、抓主症,兼识病机例:真武汤证:心下悸……水邪凌心,心脏病,心功能不全。
洋地黄中毒量和治疗量接近四肢沉重疼痛(水肿)咳……水邪犯肺吐、利……水邪浸渍胃肠头眩……水邪上冒清阳美尼尔综合征(内耳水肿)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或小便利(小便清长)五、抓副症,兼求病本副症:或见症状例1:本以下之,故心下痞。
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口渴,消渴,渴而欲饮水、烦渴………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敷布五苓散主证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失司,废水排泄障碍少腹苦里急…………气化不利,气机不畅水邪上逆使胃气上逆,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水逆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心下痞例2:猪苓汤……阴虚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仅量少,有尿涩痛短赤)…………水热互结主症渴欲饮水…………水热互结,津液不化,阴虚津液不足。
心烦不得眠…………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副症咳、呕、利…………水邪变动不拘浸渍胃肠,上犯肺藏六、用合方,救治疑难例:五苓散+桃核承气汤治膀胱蓄水、蓄血共见症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方法a.查史书;b.看文物重量:班固《汉书·律历制》:千二百黍米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前读sh¨)晋后:6铢=1分4分=1两文物:汉光和司农铜权,重12斤,汉1斤=250克1两=15.62克;容量:《汉书》千二百黍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文物:1合=20ml1升=200ml温取一升,本云黄耳杯(1黄耳杯=200ml)1斗=2000ml1斛=20000ml度量:《汉书》(一黍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10尺为丈,10丈为引.文物:汉1寸=2.3cm1尺=23cm晋→宋:1斤由250克→600克;1升200ml→1000ml1尺23cm→33cm但医药人命关天,天文涉及国运,仅此二条未改,一律追随古制、汉制。
宋→清度量衡未变,清代实行库平制宋代煮散,连渣服.用量少.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用两、钱、分、厘。
台湾、东北仍循库平制1钱=5克。
宋代后开一次药即一次治疗量,以前为多次治疗量。
例:麻黄汤:麻黄3钱(45克)桂枝2钱(30克)甘草1钱(15克)杏仁70枚(28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
一次治疗量相当于1/3麻黄15g桂枝10g甘草5g杏仁9g煮药:一次提取生药药效45%;第二次提取生药药效30%~35%-仲景弃之,所以,换算长沙方应:a.换算成今量b.看药吃几次,以了解一次治疗量。
例如:干姜附子汤(救急)干姜1两(15g)附子一枚(20g)且顿服临床用应记住经方剂量比例,并因时因地因人变化剂量。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共七个方子,伤寒论方中应用最广一、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一)少阳病的特点:病位:手足少阳经脉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厥阴→少阳无阳明传少阳。
∵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里气调和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全身气机的调畅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
焦:燔之近炭也。
《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
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二)少阳病的证候特点: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三)小柴胡汤的方义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黄芩:清胆热清火辛散助柴胡以解郁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大枣/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
如:麻黄升麻汤作分。
铢(分)两钱厘。
6铢=1分,4分=1两。
但在散中,如四逆散、三物白散,用分=份,作为剂量比例,非衡重单位。
熬----火干也,《方言》凡以火而干五谷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谓之火备,秦晋之间或谓之炒。
不同字词一意义。
如:杏仁熬黑,巴豆熬去油(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
)。
猪肤汤:白粉熬香。
稻曰白。
《伤寒论》龙牡都写熬,故龙牡均为生品,非煅制。
渍----浸泡。
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取大黄苦泻,防止直下肠胃,非煮泡5~10分钟,10~15分钟优。
烊----把胶质药物在热药液中熔化的过程。
(一般可压碎,放入热水中,不化者应为伪品。
)考《伤寒论》煮后再煎者七方,均为和解剂。
调整半表半里之枢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桂干姜汤三方。
调整中焦半上半下之枢: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四方。
煮后再煎有利于方剂寒热并行、攻补同施。
傅延龄实验:小柴胡汤中柴胡去滓再煎,提高解热作用。
(四)仲景用小柴胡汤:1、少阳受邪,经腑不和(第96、97、263、264、265、266、379条)a.经邪:目赤,耳聋(两耳无所闻),头痛(侧),胸中满而烦。
满:水满谓之满(mǎn);气满谓之懑(mèn)《史记》通用“满”。
汉后作懑,再后悶,简化为闷烦:胆火扰心,足少阳胆经经别贯心→烦;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下焦蓄血见其人如狂举例:协和医院,部分心脏病兼见肝胆系统病,治愈肝胆病,则心脏病缓解。
名之“胆心病”。
胁下硬满(自觉),往来寒热(自觉)--寒邪在经,少阳阳气抗邪之力差,正邪交争互有进退,邪胜则寒,正胜则热∴重点是解经邪。
柴胡半斤(125g)黄芩三两(45g)生姜三两(45g)半夏半升(45g)人参三两(45g)甘草三两(45g)大枣十二枚三服1/3为一次量:如下:柴40g芩15g姜15g夏15g参15g草15g枣4枚对于“柴胡伤肝阴”:从临床看病人无肺肾,肝阴不足又得少阳病,必用柴胡大量。
柴胡解热用20~30g解郁10g升阳3~5g(例:补中益气汤);如病人伴有肝阴不足:如一贯煎解郁疏肝用川楝子代之;林黛玉肺肝肾阴虚(肺结核,盆腔结核),王太医用鳖血拌柴胡――因人而异。
黑龙江解热用上量开;北京,柴胡20~30g余10g――因地而异。
b.腑热:口苦(干苦):少阳郁火上炎,清晨重主症咽干:少阳郁火伤津(轻于阳明热症)目眩:少阳风火循经上扰。
(目赤是经症,而目眩是自觉头晕目眩的腑症)嘿嘿不欲饮食(心中不爽快的感觉):胆气内郁,胃气失和。
精神抑郁症。
心烦喜呕:少阳胆腑郁热,胃气不和(少阳病指标)呕而发热:少阳胆腑郁热,胃气不和。
邪入胆腑,少阳内寄相火,故为持续发热,伴呕吐,在经时为寒热往来。
故持续发热呕吐重时多用主症芩以清腑热,寒热往来重时多用柴胡以解经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