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综述
学生内隐学习的形成机制及其应用
探讨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内隐学习的影响,如家庭背景、学校教育资源、教师教学风格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和解决学生内隐学习的问题。
学习材料和任务特征
进一步研究学习材料和任务特征对学生内隐学习的影响,包括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呈现方式、任务类型等,以便更好地设计和选择适合的内隐学习任务和 材料。
实践应用的拓展与深化
• 内隐学习主要涉及自动的、无意识的知识获取过程,而外显学习则涉及 有意识的、需要意志努力的知识获取过程。
• 在某些任务和情境中,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可能存在相互促进或抑制的 关系。例如,内隐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适应环境,而外显学习则可 以帮助我们在复杂任务中做出更精细的调整和计划。
• 此外,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也可能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例如,通过一 定的训练和练习,内隐学习的知识可以逐渐转化为外显的、可意识的知 识。
02
观察法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记录, 获取更多真实、有效的数据,以便更 深入地理解学生内隐学习的形成机制 。
0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内隐 学习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拓宽研究的 视角和范围,全面了解学生内隐学习 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影响因素的进一步探讨
学生个体差异
深入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对内隐学习的影响,包括认知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学生的内隐学习问题。
详细描述
内隐学习在问题解决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内隐学习,学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 获取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提高问题解 决能力。此外,内隐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04 学生内隐学习的 促进策略
创设有利于内隐学习的环境
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
内隐学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内隐学习是指个体在无意识、无目的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近年来,内隐学习的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于揭示人类认知机制、教育方法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学习在特定情境下的效果,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内隐学习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学习方式: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2(学习材料:图片/文字)的混合实验设计。
2. 被试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
3.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图片和文字两种类型。
图片材料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片,文字材料为与图片对应的名称。
4. 实验步骤(1)首先,对所有被试进行初步的问卷调查,了解其学习方式偏好。
(2)接着,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内隐学习组或外显学习组。
(3)内隐学习组被试在观看图片和文字的过程中,不要求其进行任何记忆任务。
(4)外显学习组被试在观看图片和文字的过程中,要求其进行记忆任务,即记住图片和文字的对应关系。
(5)实验结束后,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为图片和文字的匹配。
三、实验结果1. 内隐学习组内隐学习组被试在实验后的测试中,图片和文字匹配正确率为80%。
2. 外显学习组外显学习组被试在实验后的测试中,图片和文字匹配正确率为85%。
四、分析与讨论1. 内隐学习的效果本实验结果显示,内隐学习组被试在实验后的测试中,图片和文字匹配正确率为80%,与外显学习组被试的85%相比,差异并不显著。
这表明内隐学习在特定情境下具有一定的效果。
2. 学习方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在特定情境下均能提高被试的记忆能力。
然而,内隐学习的效果与外显学习相比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本实验的实验材料较为简单,内隐学习的效果尚未充分发挥。
3. 实验局限与展望本实验仅探讨了内隐学习在特定情境下的效果,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内隐学习在其他情境下的应用,以及内隐学习与其他认知机制之间的关系。
语文内隐学习理论与实践
语文内隐学习理论与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论的不断涌现,语文内隐学习已经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和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它涉及了语言、认知、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构建文化认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什么是语文内隐学习、语文内隐学习的理论基础、语文内隐学习的实践与探索等角度来简单探讨关于语文内隐学习的问题。
一、什么是语文内隐学习语文内隐学习指的是在日常社交活动和教育媒介的互动过程中,非正式的学习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它是一种隐性学习方式,不需要教师明确的教导、学生明确的收获,而是通过语言、视觉、听觉等多种媒介途径,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语文内隐学习是人类文化积淀和个体学习的共同体现,是人类不断传承和发展语言文化的重要方式。
二、语文内隐学习的理论基础1、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人类知识与先验经验、感知、理解、教育经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互相作用关系。
个体学习过程中,不仅限于个体与知识的直接交互,而且还受到社会互动、文化背景、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内隐学习理论内隐学习理论是认为人类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可以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理论。
它与语文内隐学习的相关性在于,语文内隐学习是指在日常活动中通过语言、交往等多种形式,获得语言文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一定会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学习。
这就体现了内隐学习的重要性。
3、多模态教学理论多模态教学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来获取信息和理解语言。
语言、声音、形状、颜色、图像等不同的媒介可以协同使用和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内容。
三、语文内隐学习的实践与探索1、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语文内隐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网络、电子屏幕、手机等多种平台都可以成为学生获取语言文化信息的途径。
背景音乐、音效、字幕等多种素材可以成为学生内隐学习的重要媒介,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第一篇:内隐记忆研究综述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
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内隐记忆任务分离加工分离内隐记忆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
而 1924年心理学家 William McDougall在“Outline of psychology”中最早使用“内隐的”(implicit)和“外显的”(explicit)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式。
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1]。
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 Warrington和 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 Korsakoff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
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 Schacter,1985)[2]。
启发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1.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进行学习的情况下,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的过程。
与显性学习相对应,内隐学习主要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如观察他人、模仿行为、非正式交流等。
1. 潜意识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体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来推断其内隐学习的存在。
研究者可以观察个体在某项任务中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指标,来间接反映其内隐学习的程度。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无法通过自我报告或明确的行为来验证的内隐学习过程。
2. 非明示训练法:通过给个体提供一系列的训练任务,但不告知其训练的目的和要求,来引导其进行内隐学习。
在实验室中使用暗示性的任务和操作,诱导个体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练习而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个体在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的情况下获得新的行为习惯或技能的研究。
3. 反身影响法:通过观察个体在学习任务前后的表现变化,来推断其内隐学习的存在。
在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后,研究者可以观察个体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任务中的表现,通过比较两个任务之间的差异,来推断个体在学习任务中发生了内隐学习。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个体在学习任务后应用所学知识或技能的研究。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潜意识观察法、非明示训练法、反身影响法和真实场景观察法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个体在无意识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内隐学习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内隐学习
摘要:内隐学习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提出的, 是指人类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作为内隐学习的下位概念,语文内隐学习是指学生在复杂的语文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语文知识并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优化学习环境、优化课程教学、扩展教学实践等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完美的统一结合。
以此让学生感悟到内隐学习的魅力,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一、内隐学习及其特征内隐学习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提出的, 是指人类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他指出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 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
语文内隐学习所获得的主要是缄默知识,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它储存于潜意识之中,不能有意识地加以提取,但能在适当的情境下被激活。
通过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有意识的学习,却无意识获得了语文能力。
首先,语文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方式,具有无意性,恰如杜甫所描述的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我们平常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其实就说明了语文内隐学习的这种“有意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意性特征。
其次,语文内隐学习要靠良好的语文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具有情境性。
它的进行是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完成的,它的结果发挥作用也依赖于类似情境的刺激。
再次,语文内隐学习是脱离逻辑思维的非语言的心理过程,具有直觉感悟性。
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听说等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日积月累,融会贯通,会获得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
另外,语文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是一组相对概念,是有机统一的而非截然分离的。
从理论上讲,语文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无计划的语文学习方式,语文外显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方式。
二者是相对的,而在实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完整内容。
所以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语文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结合起来,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内隐学习研究综述
P s y c h oI og i c a l
内隐 学 习研 究 综 述
口 吁 青 施 微
( 江 西师 范大 学 心理 学 院 江西 南 昌 3 3 0 0 0 0 )
【 摘 要】 内隐学习至今 已有 4 O余年 的研 究历 史, 内隐 学习的 范式 、
材 料 和 对 象 等 方 面都 得 到 了深 入 和 扩 展 。 文 中从 内 隐 学 习 的研 究 范
任务来判பைடு நூலகம் 的。
2 、 从简单到复杂。 对内隐学习 机理的揭示, 瓤简单走向了复杂。 在
内隐学 习初 创阶段 , 研究 者只是证 明内隐 学习 基否存在 , 这在 一定程
度上是比较单 一的。但是之后 , 人 们 开 始 感 兴 趣 于 内 隐 学 习 是 什 么 样
2 、 序列 学习范式。 人 工语 法 范 式 虽 然 开 创 了 内 隐 学 习研 究 之 先 河 , 但是 它的局限性也是 明显的 , 人 工 语 法 范 式 生 成 的 字 符 串是 一 次 性 呈 现给 被试 的 , 但 是 我 们 知 道 在 我 们 的 自 然 情 境 的 日常 生 活 中 , 很 多 事
自从 1 9 6 7年 美国心理学家 A. S . Re b e r 发 表的文章 《 人工语法的内 隐 学 习》 , 内隐 学 习 的研 究 已经 有 4 O多年 的历 史 。在 这 期 间 , 研 究 范 式 和 材 料 等 都 有 了 很 大 发 展 。内 隐 学 习是 指 有 机 体 在 与 环境 接 触 的 过 程 中 不 知 不 觉 地 获得 了 一 些经 验 并 因之 改 变 其 事 后 某 些 行 为 的 学 习I t ] 。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内隐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并不一定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学习,但却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技能。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的概述是指对内隐学习进行研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本文将对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进行概述,介绍其相关理论基础、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内隐学习的理论基础内隐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内隐学习与非关联型学习和条件反射等理论联系密切;在神经科学领域,内隐学习与大脑皮层的学习和记忆过程相关;在教育学领域,内隐学习与教学设计和评估方法有关。
这些理论为内隐学习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二、内隐学习的实验设计方法内隐学习的实验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材料选择、实验任务设计和实验程序安排等方面。
实验材料选择需要注意材料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以确保实验能够反映学习者在真实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实验任务设计需要注意任务的刺激性和反应性,以确保学习者能够在实验中表现出内隐学习的效果;实验程序安排需要注意任务的顺序和间隔,以确保实验能够充分反映内隐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内隐学习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和神经影像学分析等技术。
统计分析技术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等方法,用于检验内隐学习效果的显著性和稳定性;神经影像学分析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方法,用于揭示内隐学习的神经机制和大脑活动模式。
四、内隐学习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内隐学习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解释内隐学习的本质和机制;在实践应用方面,需要进一步推广内隐学习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方法,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在内隐学习研究方法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理论基础、实验设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内隐记忆的文献综述
内隐记忆的文献综述研究目的:从内隐记忆入手,对国内外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进行综述,重点阐明关于内隐记忆研究的实验结果,探讨内隐记忆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并试图根据内隐记忆的特点提出能够针对学生记忆不足方面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研究假设:如果对内隐记忆运转机制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和研究,那么对学生的记忆以及教师的教学有什么启发?研究价值:1.朱洁和郭兆明在《学习优良与不良中学生记忆特点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学习优良和不良中学生的内隐记忆无差异,学习优良中学生外显记忆优于学习不良中学生。
提高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成绩应从外显记忆着手,同时兼顾内隐记忆的作用。
邢强和黄俐则认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对问题解决具有相同的作用(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记忆效应)。
不少学者认为内隐记忆与情绪、认知风格等都有密切联系。
如曾晓青等人在《场独立——场依存型认知风格与内隐、外显记忆关系的实验研究》中提出场依存性个体的外显记忆好于场独立型个体,场独立型个体的自动提取成绩高于场依存型个体的成绩,场独立型个体的内隐记忆好于场依存型个体。
郭立平和杨治良的研究表明,内隐记忆水平随年龄的变化不大而外显记忆水平在12岁左右达到高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均不具有性别差异。
也有研究认为当考试难度比较大时,学生的内隐记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学科学习中,根据内隐记忆的特点,人们在外语学习和语文学习中倡导使用暗示教学法,特别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于品德教育要遵循暗示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愉悦性,并注重开发潜在课程。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Magal 曾采用Pew 的轨迹追踪任务设计了一个2* 2 双因素实验研究表明, 人不仅能够内隐地获得复杂的技能, 而且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 内隐学习将比外显学习更有利于技能的获得。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注重外显记忆的教学。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指导、释疑等方面。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创造的和谐、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中,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内隐记忆是指无意识地获取和使用过去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与显性记忆相比,内隐记忆是一个不受意识控制和自觉回忆影响的记忆系统。
内隐记忆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各种行为和表现方式展示出来。
本综述将概述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类型和应用领域。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间接测试和任务特征寻找。
间接测试是通过测量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来判断内隐记忆,例如显示-隐藏词汇测试和隐含联想测试等;任务特征寻找则是通过识别参与者在任务中未自觉使用的知识和策略来研究内隐记忆,例如序列学习任务和镜像阅读任务等。
内隐记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过程性记忆、条件反射、情绪联想和心理伴侣效应等。
过程性记忆是一种基于习惯和技能的内隐记忆,例如骑自行车、打字等;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自动响应,例如贝利实验;情绪联想是指情绪状态对信息加工和记忆的影响,例如心情好时更容易记住积极的事情;心理伴侣效应是指在判断配对物体时,配对的相关物体会比无关物体被更快地辨认出来。
内隐记忆的研究还包括一些应用领域,例如临床医学、教育和广告等。
在临床医学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疼痛管理和运动康复等;在教育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的优化;在广告领域,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广告效果评估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尽管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内隐记忆仍然缺乏一个明确定义和操作性的测量标准。
其次,内隐记忆的神经基础和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来揭示。
此外,内隐记忆的伦理问题也需要注意,例如潜意识的操控和潜在的道德影响。
总体而言,内隐记忆是一个重要的记忆系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内隐记忆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一、内隐学习理论概述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与1967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提出人类学习有两种模式: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通常情况下,人们有意识地学习知识,掌握规律,并利用这些知识规律对环境做出适当的反应,这种学习称之为外显学习。
除此之外,人类还能无意识地获得关于环境刺激的复杂知识,这就是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潜在结构的情况下,也能了解并利用这种结构做出反应,即人们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却学会了这种规则,而且人们也没有意识到如何掌握规则。
与外显学习相比较,内隐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无意识性,内隐学习会自动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
正是内隐学习的自动性,揭示了它不同于外显学习的独特本质,并确立了它的应有地位。
也正因为无意识性,使得内隐学习隐藏在外显学习的背后常被忽略。
二是抽象性,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是抽象的、不依赖外部刺激的特殊物理形式的知识。
内隐知识容易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结构相同的新情境中,且显示出良好的迁移效果。
三是情境性,内隐学习经常与环境背景有着直接的契合性,内隐学习过程经常是与特定的情境结合在一起的。
四是稳定性,内隐学习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习得的知识较为稳定,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也不容易随时间推移而减少。
内隐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境下内隐学习有优于外显学习的重要特性,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二、内隐学习理论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英语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如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语言是英语教学的目标。
然而,在传统教学中,关注的往往是条理化、逻辑化的外显条件和外显能力,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潜能,忽视了无意识认知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重要性。
如何充分发挥学习者无意识认知的潜力,做到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应用内隐学习特有的学习机制,对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是指探究人类心理中无意识和自我感知以外的认知过程的方法,以此来推测人类学习、思维和行为的基本规律。
与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显现出更加复杂的特点,例如:难以感知、良好的适应性、灵活性强、难以改变、具有个性化特征等等。
因此,内隐学习研究在认知科学、教育、管理等领域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其中的几种常见方法:1.条件反射法条件反射法是基于巴甫洛夫的实验,让被试在一系列环境刺激下产生特定的反应。
在反复实验中,当环境刺激出现时,被试便能够自发产生相应的反应,而不需要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这种方法强调不受意志力的习得,而且能够在理解前提的基础上产生行为。
2.隐喻提示法隐喻提示法是一种常用的隐喻学习方法,即通过语言或图像来引导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
以互联网广告为例,广告商常常使用生动形象的隐喻让人不自觉地接受其产品的特性和特点。
3.暗示法暗示法是指利用外部刺激来影响被试行为的一种方法。
暗示的作用不仅在于影响被试的行为,还能够在无意识的层面上引导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4.条件性合乎理性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在没有任何内部或外部激发的条件下,借助与逻辑和理性相关的变量或因素来促进学习过程。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规则和模式,并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这些模式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5.神经影像学研究神经影像学研究是一种通过观测人类大脑活动来推断学习行为的方法,其利用fMRI、PET等技术来定量分析人类大脑里不可见的思维活动。
6.暗示与反应时间法暗示与反应时间法是指了解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速度和准确度,从而来推断被试内隐学习的情况。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结合一定的脑波测量或生理测量等技术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内隐学习研究方法简单而又实用,但是与其它领域的研究相比,在内隐学习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研究中需要尊重被试的个人隐私权,并在有需要进行试验的时候谨慎选择相关的试验设备和方法,保证研究过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5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自从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正式提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这一概念以来,内隐记忆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们所重视。
本文从内隐记忆的概念、研究方法、特点以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回顾。
关键字:内隐记忆概念研究方法特点扩展正文:一、内隐记忆的概念1925年,William Mcdougall最早使用“内隐”和“外显”来描述不同的记忆形式。
其后在20世纪70年代,warrington 和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病人的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病人在词干补笔测验中对先前出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常人相当的水平。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们对无意识记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1985年,心理学家Graf和Schater 首次提出“内隐记忆”并将其定义为: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1993年,roediger将其定义为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是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
之后,一些其他的心理学家不断提出新的内隐记忆的概念如程序记忆、无意识记忆等。
心理学者们对于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内隐记忆的概念也就各不相同。
中国的心理学家们也就内隐记忆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杨治良和郭力平等主编的《记忆心理学》提到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
车文博主编的《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写到,与外显记忆相对,内隐记忆指人脑内部潜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一种无觉察的记忆,亦即不依赖于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的一种自然的记忆。
虽然每个心理学家的描述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定义中都包含了内隐记忆的本质特点。
但由于除了对其本质特点的概述,有些概念定义过于宽泛笼统,这使得直到目前为止内隐记忆都没有一个界定清晰又被所有心理学人士认可的明确定义。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1、任务分离范式早期内隐记忆的研究多采用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能间接的证明内隐记忆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是指潜在的学习,通常不受意识控制,也不容易被意识到。
虽然内隐学习和显性学习(意识到的学习)都对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内隐学习不同于显性学习,它更加难以被检测和测量。
然而,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内隐学习现象的本质和影响力。
一般来说,内隐学习的研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行为任务
内隐学习可以通过任务表现来衡量,这些任务不要求被试者有对学习内容的任何显性记忆,而是通过间接的任务,例如测验反应时间、判断是否存在特定的关联等,来准确地观察学习效果。
常用的任务包括序列学习任务和条件作用类别任务等。
2. 眼动追踪
眼动追踪可以用来研究内隐学习对视觉注意力的影响。
研究者观察眼动轨迹,以了解被试者在视觉环境中如何寻找和解析信息,以及是否具有有关刺激特征的内隐知识。
3. 脑成像
内隐学习也可以通过脑成像技术来研究,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
这些技术可以跟踪被试者在学习期间的脑活动,以检测内隐学习的脑机制,并研究如何通过内隐学习改变脑结构和功能。
4. 掌握相关技能的技术和操作
内隐学习的研究还可以通过操作技术的练习来测试。
通过练习特定技能的内隐学习效果,可以检测那些无意识的学习过程如何影响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效果。
综上所述,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多样化,从行为任务、眼动追踪、脑成像到技能练习等各个层面,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内隐学习的本质和影响。
这些方法不仅为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提供了更深入的视角,同时对于个人的学习方法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路向。
内隐学习进展综述
G a ma ) rm r。
在 2 世纪 6 年代 后期 , 括整个 7 年代 , O 0 包 0 人们并 没有对 R b r ee 的 这个 概念和有关 的研究表现 出多少兴趣。 三十年 以前 , 也就是 8 年代 O 中期 , 究者们开始 明确使用 内隐记 忆这一术语来表示一种 自动的 , 研 不 需要 意识参与的记忆 。很快 , 内隐记 忆成为 内隐学 习的基础 , 在人工语 法范式 的帮助下 , 心理学界诞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内隐学 习。
一
可能语法规则是什么。 31 .. 杂 系统 的控 制加 T范 式( e aaims f rcs cnrl f 2复 t rdg poes ot hp o oo cm lxsse ) o pe ytms
R br ee 作为 内隐学习 的开 创者 首次 提出 内隐学习 的概念 , 随后 , 不 同的研 究者根据 自己的研究 内容 和研 究结果对 内隐学 习概念进行 了界 定, 这也造成 了 目前 内隐学 习概念 五花八 门。但 大多数 内隐学习 的定 义强调 的是 知识获得的 内隐加工过程( 不是现有记忆表征 的激活)以及 , 从这种环境 中抽取 的关系模 式新 知识的表述。 最初 R b r ee 认为 内隐学习就是 无意识获得刺 激环境 中的复杂知识 的过程 。在这一 过程 中, 体并没有 意识到或者 陈述 出控 制他们行 为 个 的规 则是什 么 , 但却 学会 了这种规 则 。Fic L e19 ) r 和 e(9 5的定 义是“ k 被 试表 现出好 像学会 了什 么 , 但却 不能报 告学会 的是 什么 ” uh e和 。B en Wipc (9 8对内隐学 习的定 义就更 明确 : p ih19 ) 内隐学 习必须是指伴 随 的 ( cdna , i iet1 而不是 被试意识 到规 则或要求被 试寻找规 则而获得 知识 , n ) 其可通过对这种知识 的有意或无意提取行 为来估价 。 Fe sc19 ) 系统地 回顾了现存文献中多种 内隐学习的定 义后 , rn h(9 7在 认为 内隐学 习概念 的定 义要根据在学 习时对所隐含 知识 的无意 图(o nn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内隐学习是一种隐藏在个体思维和行为之下的学习过程,与显性学习相对。
与显性学习不同的是,内隐学习是无意识和非意识的,不需要注意力和意识参与。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行为测量、脑电图、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
行为测量是内隐学习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收集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反应,包括反应时间、准确率等指标,来反映内隐学习的效果。
在行为测量中,常用的任务有连字测验、同音异形测验等,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来评估内隐学习的效果。
脑电图(EEG)是一种常用的内隐学习研究方法,通过测量头皮上的电活动来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
内隐学习研究中常用的EEG指标有事件相关电位(ERP)和脑波频谱分析等。
ERP是一种通过测量大脑对特定刺激的电响应来研究内隐学习的方法,常用的ERP包括P300和N400等。
脑波频谱分析是通过对大脑电活动信号进行频域分解,从而获取脑波频谱的方法,常用的指标有α波和β波等。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到大脑活动的非侵入性研究方法,是内隐学习研究中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方法之一。
fMRI通过测量大脑血氧水平变化来反映大脑活动,可以提供高空间分辨率和较好的定位精度。
在内隐学习研究中,常用的fMRI分析方法有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和激活态功能连接分析(task-relat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等。
还有其他一些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比如心理测量、眼动追踪等。
心理测量是通过问卷或量表等方式收集参与者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数据,来反映内隐学习的效果。
眼动追踪是通过测量参与者眼睛的运动轨迹和注视点,来研究内隐学习的过程。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涵盖了行为测量、脑电图、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以及其他一些心理测量和眼动追踪等方法。
这些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内隐学习的过程和机制。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综述_龚雨玲
湖南社会科学2012/5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综述X□龚雨玲摘 要:内隐学习,即学习中的无意识,指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
本文系统的阐述了有关内隐学习的相关研究方法,并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探讨了内隐学习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内隐学习 研究方法 综述中图分类号:B8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12)05-068-03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在逻辑上是吻合的——通过两种任务来对应意识或无意识主导的过程,借由实验性分离来考察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各自特征。
不过在具体研究范式上,内隐学习有其专属的研究方法。
一、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1.实验性分离的逻辑所谓实验性分离,就是指在试验中观察到的两个不同处理间的差异。
它的逻辑十分直接:如果用以比较的两个测验(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所包含的加工过程是相同的,或者是两组高度相关的加工过程,则这两个测验之间的比较不应该出现实质性的分离。
如果出现了分离,那么测验中所控制的自变量就有可能包含不同性质的加工过程。
内隐学习的领域里,正是基于这样的分离逻辑,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设计出了很多不同的实验范式。
这些研究方法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下面将分别加以介绍。
2.人工语法范式人工语法范式是内隐学习研究的最重要的实验范式,而内隐学习这一概念也正是雷伯(Reber)的人工语法实验中被第一次提出的。
这一范式的特点就在于:以一套复杂的“语法”规则为核心,作为试验中被试通过内隐学习预期能够习得的知识,而被试是否发生内隐学习,是从分类操作任务的表现来衡量的。
最典型的人工语法可以用类似下面所示的语法图来表示,在典型的人工语法学习中,记忆组(无意识学习条件)被试首先对人工语法生成的字符串进行记忆,然后得知这些字符串的顺序中存在复杂规则,并被要求对语法字符串和非语法字符串进行分类;规则发现组(有意识学习条件)被试则被要求寻找出字符串的规则,即找出人工语法。
关于内隐记忆的理论综述
第26卷 第2期V ol.26N o.2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Zhaotong T eacher πs C ollege 2004年4月Apr.2004收稿日期:2003210210作者简介:任智(1977— ),女,湖南长沙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基础心理学研究.关于内隐记忆的理论综述任 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摘 要] 对近年来关于内隐记忆的界定、研究范式和机制等理论作综述.[关键词] 内隐记忆; 启动效应; 任务分离范式; 加工分离范式; 迁移恰当加工理论[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22(2004)022*******A Comprehensive R eport on the Theory of Implicit MemoryRE N Zhi(Educational Science C ollege ,Hunan N 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summarized the theory of the definition ,research m odel 2pattern and mechanism ,etc.for the implicit mem ory in recent years.K ey w ords :implicit mem ory ;starting effect ;m odel 2pattern of task separation ;m odel 2pattern of processing separation ;processing theory of suitable migration 自艾宾浩斯以来,近百年记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意识到的过去经验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等加工过程的研究,即外显记忆研究.1968年英国的Warrington 和Werskrantz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遗忘症患者不能回忆或再认近期的学习项目,但能够在一些间接的记忆测验中表现出对这些项目的记忆效果.随后,大量对正常人相似研究发现上述现象的普遍存在.心理学家将这类记忆现象称为内隐记忆(相对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的研究开始与发展使记忆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Schacter ,1992),内隐记忆的提出扩大了记忆内涵,开拓了记忆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并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记忆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对近些年关于内隐记忆的界定、研究范式和机制等理论作一个综述.1 内隐记忆1.1 内隐记忆的界定内隐记忆(im plicit mem ory )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 oediger ,1993).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 raf ,Schacter ,1985).[1]在内隐记忆研究过程中,存在着关于内隐记忆的术语使用混乱现象.如“无意识记忆”(unware mem ory )与内隐记忆相混用.Schacter (1987)指出内隐记忆与“无意识记忆”是近义词,但后者具有较大的概念歧义性.无意识记忆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经过意志力努力的识记(输入),无・63・意识记忆又叫不随意记忆,是相对于有意记忆而言的(有意记忆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力努力的识记).然而,内隐记忆在识记时可能是有意识的(有一定的目的并需要意志力努力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经过努力的).Richrds on2K lavehn(1994,1995)从意志努力程度(自愿/不自愿)和知觉水平(意识/无意识)两个维度将记忆分为三种类型:主动的意识记忆(v ol2 untary conscious mem ory,存贮时需要意识加工,提取时需要意志努力)、自动的意识记忆(inv oluntary conscious mem ory,存贮时经历意识加工,不需要意志努力)、自动的无意识记忆(inv oluntary uncon2 scious mem ory,存贮时无需意识加工,提取时无需意志努力)[2].根据1989年Schacter等用记忆提取有无意识参与来区别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来看,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和自动意识记忆都属于内隐记忆范畴.孙国仁在内隐记忆研究进展中归纳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3],见表1.可以简单地将内隐记忆相对外显记忆界定为:提取阶段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记忆形式(不考察在识记阶段是否需要意识的参与).表1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内隐记忆外显记忆随意记忆不随意记忆识记(输入)有意识或无意识有意识无意识提取(输出)无意识有意识有意识1.2 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的一个重要指标内隐记忆的研究一开始就是和启动效应分不开的.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指先前经验对当前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其实质是反应了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现象[3]. 20世纪60年代,E.K.Warringto和L.Weiskrantz利用健忘症病人进行记忆实验研究时发现:呈现一系列常用词让患者学习,给出所学词的词根或部分线索让患者把它填成一个单词完成词根补全任务的成绩明显优于让患者回忆或再认刚才所学的词时的成绩.这一现象说明健忘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尚保存对所学字词的记忆,但是他们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却表现出不自觉记忆效果.心理学家C.C.C ofer(1967)把这种现象称为启动效应.后来,研究者不仅对健忘症病人,而且对正常人的记忆实验研究也发现启动效应.P.G raf和Schac2 ter(1985)认为启动效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无意识的记忆现象,并把这种记忆叫做内隐记忆现象.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启动效应几乎成了无意识记忆现象的代名词,甚至有的心理学家只提启动效应而不谈内隐记忆.内隐记忆的内容无法用传统的直接的方法来测量,而只能采用间接的方法,一般通过对启动效应的观测来测量内隐记忆.因为启动效应是一种记忆现象,内隐记忆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经验,内隐记忆无法直接呈现出来,只能通过启动效应表现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内隐记忆与启动效应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启动效应是现象,内隐记忆是本质.心理学中,关于内隐记忆实验大都是通过观测实验中的启动效应现象来设计的,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2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理论目前研究内隐记忆的有效方法有:一是传统记忆研究范式,即借鉴外显记忆研究范式.如信号检测论(1991年杨治良运用信号检测论,揭示了内隐学习的规律)、非参数模型法(1994年杨治良、叶阁蔚采用非参数模型提供的指标为考察依据,发现内隐记忆)、信息论方法(1998年杨治良、高惮、祁力平运用信息论方法揭示社会认知的内隐特点).[4](P.250—256)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分性,决定了内隐记忆研究方法不仅在具体表现形式还是在方法学本质上都必然有自己独特的两种研究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2.1 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nlving1983年首先提出来的.任务分离范式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通过考察这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分离[6],其目标是通过实验性分离现象来揭示不同记忆任务的底层系统或加工机制.但该范式中出现分离现象有可能是任务间外部形式差异引起的.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对任务分离范式进行了一些改进.Schacter,Bowers和Booker (1989)提出提取意识性标准(retierval intenionality crierion)的方法,将加工水平效应作为意识是否参・73・任智 关于内隐记忆的理论综述 第2期与测验的标志.Merikle 和K eing old (1991)将匹配比较法运用于内隐记忆研究中,将间接测验表现出的比相应直接测验更高的感受性作为内隐记忆存在判定的标准.通过任务分离,研究者获得了大量有关内隐和外显记忆差异的资料,并证实了内隐记忆的存在.然而任务分离过于依赖所使用的特定记忆任务分离来间接测量推论加工过程及其特点,而内部加工过程与测验任务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的相互污染问题.任务分离方法将不同记忆任务间的分离作为记忆分离存在的证据,是不充分的.并且任务分离范式无法详细说明间接、直接记忆任务所共有的记忆加工特点.另外,在一些实验研究中该范式还受到视触通道的共享特征和反应偏向的挑战.2.2 加工分离范式90年代,Jacoby 等人提出和完善了加工分离程序模式(Process Diss ociation Procedure ,简称PDP ),试图从两种记忆编码和提取过程来解释外显、内隐记忆的差别.它将意识性提取与自动提取看成两种独立的加工过程,摆脱了任务分离范式所面临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相互干扰的问题,为内隐记忆加工机制及特点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直接实验证据.然而它的理论的不尽完善和数据的不充分性引起了一些研究者对它的质疑和修正.质疑一:意识性提取与自动提取之间独立性假设的质疑.Joordens 和Merikle (1993)提出冗余模型,认为意识提取和自动提取之间是包容而非独立关系[7].G andmer 和Java 提出排除模型,认为意识与无意识加工是相互排除的关系.质疑二:加工分离是否人为造成的分离的质疑.PDP 的前提假设是:意识性提取与自动提取是两种独立加工过程.Curran 和Hintzman 在实验中发现,若违反独立性假设将导致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之间的人为分离[8].Jacoby (1998)也承认关于是否人为分离的质疑有助于理解PDP 模型的适应范围和操作条件.对PDP 的修正主要有:Richards on 2K lavehn 等人批评了PDP 未将有意(intention )和意识性(con 2scious )区分,将自动提取与缺乏意识性相混淆,并参照Ebbinghaus 的观点,将记忆分为:主动的意识记忆(v oluntary conscious mem ory ),被动的意识记忆(inv oluntary conscious mem ory )和被动的无意识记忆(inv oluntary unconscious mem ory )三类,对加工分离程序进行较大修正,设计相对的三类测验———有意测验、偶然测验、对立测验———来测量三类记忆.Buchner ,Erd felder 和Vaterrodt 2Plunnecke (1995)认为再认测验中,PDP 分离出的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的贡献受到由猜测引起的反应偏向的影响,降低了测量指标的精确.他们同时考虑了意识性提取、自动提取以及反应偏向三个测验变量的影响,对PDP 加以修正,提出扩展模型(extended m odel ),增加了两个猜测变量,试图将反应偏向影响从意识性提取和自动加工中分离出来.另一个对反应偏向问题的修正是Y onelinas 等人提出的双加工信号检测模型,将自动提取看作类似于信号检测的加工过程,采用信号检测论的计算模式,排除被试判断标准的变化对PDP 熟悉性指标的影响.用判别力衡量熟悉性,降低了反应偏向造成的熟悉性指标失真.扩展型和信号检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反应偏向的影响,使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的指标更为稳定可靠(Y onelinaas 和Jacoby ,1996:Erd felder 和Bucher ,1998).另外Dods on 和Johon 认为PDP 忽视了再认是一个主动决策的过程,建议用“源监测框架”代替加工分离程序,Mulligan 和Hishman (1997)进一步结合多维加工簇模型和源监测框架的有关理论,提出了“情境诊断模型”(diagnostlc context m odel )补充加工分离程序.纵然加工分离范式受到诸多批评,但“至目前来看,PDP 为分离自动的和意识控制的记忆加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尽管它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但这些困难并不是废弃该方法的理由,相反它鼓舞人们去改良和完善它”(Jacoby ,Begg 和T oth ,1997).3 内隐记忆机制理论关于内隐记忆内部机制的解释有:阈限说、激活说、多重记忆系统说.其中多重记忆系统说、迁移恰当理论是关于内隐记忆内部机制的两种主要解释理论.3.1 阈限说阈限说是最早解释内隐记忆的理论,持阈限说的研究者认为内隐记忆的产生是由于记忆痕迹・83・第26卷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总第93期)过于微弱,达不到外显记忆所需要的强度的缘故.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否定了这一假说.3.2 激活理论认为启动效应是内部记忆系统中固有的统一的预存表象或知识结构的暂时激活,激活是自动的,不受精细加工的影响.3.3 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由Tulving和Squire等人根据遗忘症的研究,着眼于记忆的神经机制提出了多重记忆系统理论(multiple mem ory system theory).该理论改变过去将记忆视为一个单一系统的观点,将记忆看作是由不同操作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每一操作系统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分属不同记忆系统[9].1982年,Tulving发现启动效应是情节和语义记忆之外的另一种记忆系统.1985年,他进一步强调随机独立性概念论证了内隐记忆是一种新的记忆系统.1990年,他继承论证了启动效应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Squire将记忆分为两大类型:陈述性记忆系统和非陈述性记忆系统(前者包括事实记忆和事件记忆,是唯一能进入意识中的可察觉记忆;后者包括各种启动效应,如技能学习及条件反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分属非陈述记忆系统和陈述记忆系统.系统说将记忆与某种神经结构或过程联结起来,较好地解释了遗忘症患者外显记忆受损而内隐启动效应仍然存在的现象.但是该理论存在一些含糊和值得怀疑之处.如存在多重记忆系统的标准是什么?实验分离现象是否具有证实多重记忆系统存在的充分性?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中介主义”倾向(1990,Wark2 ings)等问题.因此,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的合理性受到怀疑.3.4 迁移恰当加工理论R oediger等人根据对正常人的研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迁移恰当加工理论(trans fer2ap2 propriate2processing2theory,简称加工说),针对多重系统说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实验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不同记忆任务对贮存信息的不同心理加工过程,并区分了两类记忆加工过程:知觉加工过程和概念加工过程.外显记忆是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加工,内隐记忆属于自下而上的知觉信息驱动的加工.[[4](P.369—370)]1989年Blaxton进行实验,同时比较了陈述性记忆、非陈述性记忆、数据驱动加工的测验结果,得出了实验性分离现象有规律地依赖于加工方式.加工说较成功地解释了正常被试的实验分离现象(如内隐记忆的持久性、联想效应、情境、敏感性等),但是,一些实验中获得的分离与知觉和概念特征的区分不一致(如Weldom和C oy ote l996年在概念型间按测验中发现了图形优势效应,但在相匹配的间接测验中没有该效应).另外,加工说没有对信息提取时的无意识作出解释,即没有对内隐记忆的主要特征作出解释.加工学的合理性受到挑战.多重系统说以功能分离和随机独立性,提取意向标准及匹配方法获得了不同记忆系统存在的根据.加工说以传输适当为框架,以启动特异性和知觉型/概念型的分离对多种系统存在提出质疑.至今,加工说与系统说的争论仍持续不断地进行,并出现了两种学说逐渐融合的趋势.持加工论的许多研究者主张在加工观点中加入某些结构限制,以避免观点的模糊性和循环论证的嫌疑.持系统论的研究者也赞同仅在任务分离的基础上假定多重系统的存在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只有创设条件使不同的系统表现不同的功能或明确不同系统的相互作用时,谈论系统才是有意义的.正如Tulving所说“系统说和加工说的融合是将来内隐记忆研究发展的方向”.Scheter(1992)提出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同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各种临床资料结合起来,探讨内隐记忆的本质.Tulving(1995)提出整合加工论与系统说的SPI模型.该模型假设不同记忆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特点在于加工过程的特异性,即各系统间信息以串行方式编码,以并行方式储存,信息的提取在系统间独立[11].SPI将记忆的加工过程与记忆系统揉合在一个共同的结构框架之中.Z inimer(1995)综合系统论和加工论提出多水平、多象征模型(Multi2level,Multi2token M odel),将信息加工分成不同的水平,在加工较低水平平行分布着多个相对独立表征系统对刺激进行加工,其产物为象征(T oken),较高水平的象征由较低水平象征整合产生,这些象征也同样由特定的子系统驱动[12].以上关于内隐记忆机制的理论推动了内隐记忆的研究,但是由于内隐记忆・93・任智 关于内隐记忆的理论综述 第2期的复杂性,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能够信令人信服地解释所有的内隐记忆现象.综上所述,二十多年来内隐记忆作为记忆研究的新领域,其有关理论建设取得了系列的成果.然而到目前为止,内隐记忆这一接近心灵底层领域的研究仍没有一个统一、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如有关概念的界定具有模糊性,实验范式理论和发生机制理论中的分歧和不完善性不断地凸现.正如Tulving (1995)所说:“没有理论就会蔓延困惑,而困惑培育的仅仅是更多的困惑,不正确的理论迟早是会得到修正的.”在将来,内隐记忆理论的探索和构建仍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引人关注的焦点.随着研究者对该理论不懈地深入探索,内隐记忆研究在各个应用领域的价值将会不断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到展现.参考文献:[1]赵晋全,杨治良.内隐记忆研究新进展[J ].山西大学学报,2002,25(1):25—28.[2]Richards on -K lavehn A ,G ardiner JM.Retrival v oluntation and mem orial in stem comple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J ].Psycholog 2ical Research ,1995,57:166—178.[3]孙国仁.内隐记忆研究进展[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2):33—36.[4]杨治良.记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学出版社,1999.[5]Buchner A ,Wippich W.On the reliability of impIicit and explicit mem ory measupes[J ].C ongniitive Psychology ,2000;40(3):227—259.[6]Joo ordens S ,Merikle P M.Independence unor redundancy ?T w o m odel of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in fluence[J ].Journal of Exper 2iment Psychlogy :G eneral ,1993,122:462—467.[7]Curran T ,Hintzman D L.Violations of independence assumption in process diss ociation [J ].Journal of Experiment psychology :Learning ,Mem ory ,and C ognition ,1995;21:531—547.[8]Squire LR ,K nowlton B.Mem ory ,Hippocampus and Brain System[A ].G azzaniga MS.The C ongnitive Neurosicence [C].Cam 2bridge :The MIT Press ,1995.825—838.[9]Tulving anization of Mem ory :Quo Vadis ?[A ].G azzaniga MS.The C ongnitive Neurosicence [C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5.839—847.[10]Z immer H D.S ize and orientation of objects in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 ory :A reversal of the diss ociation between perceptual simi 2larity and type of test[J ].Psychological Research ,1995,57:260-273. (上接第35页)忽视对球感训练的认识和球感训练方法的探讨,会导致学生掌握技能的进展缓慢,技术动作僵硬.强化球感训练,坚持采用“球感训练在先,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安排方法,对学生,特别是初学者掌握基本技术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球感训练为技术训练提供了成功的捷径.参考文献:[1][德]阿斯穆.青少年足球训练[M].詹霞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美]勒克斯巴切尔.足球训练游戏[M].马冰,等译.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3]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足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体育学院专修用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04・第26卷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总第93期)。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内隐学习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和经验隐性获取和加工的学习过程,个体对外界刺激和经验的记忆和认知基本不依赖于意识的参与。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个体进行不知觉或隐含的学习是如何进行的,目前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对内隐学习研究方法进行概述,其中包括行为方法、神经影像方法和生理指标方法。
行为方法行为方法是研究内隐学习的主要方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测量个体在进行任务时的行为表现来了解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著名的内隐学习范式有序列学习、反应时间范式、皮亚杰水平实验、空间导航实验等。
其中,序列学习范式是指个体需要记住一组出现在屏幕上的序列,然后在记忆阶段结束后再次表现出来。
反应时间范式指个体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决策任务,例如,向左或向右按键,然后根据条件变化指示采取相应的反应。
对于这种范式,反映学习程度的是反应时间和准确度。
皮亚杰水平实验要求个体通过实验环境提供的信息来准确地指出它所处的位置,而空间导航实验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环境,要求个体试图在迷宫中找到正确的路线。
这些范式都需要个体通过学习来提高其任务表现。
通过比较不同学习的条件下的表现,可以推断出内隐学习的效果。
神经影像方法神经影像方法是另一种研究内隐学习的方法。
主要借助于脑成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等,来研究内隐学习过程中的神经机制和神经表示。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研究脑区的神经活动。
fMRI技术是一种基于血氧水平变化的脑成像技术,可以测量脑区的血氧水平变化,进而推断出神经活动。
EEG技术则可以测量脑电波的活动情况。
这些脑成像技术均可用来研究内隐学习时脑神经的活动情况,推断内隐学习是如何在脑部实现的,以及哪些脑区对内隐学习起关键作用。
生理指标方法生理指标方法是另一种研究内隐学习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理反应来研究个体的学习和认知过程。
例如,在测量皮肤电反应时,当个体对特定刺激做出反应时,可以测量其皮肤电气活动的变化,推断学习和认知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学习研究新进展
一、内隐学习的历史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Reber(1967)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一文中, 提出了“内隐学习”一词。
他认为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人们能够按照本质不同的两种学习模式来学习复杂的任务 ,一种是所熟知的外显学习模式, 另一种就是内隐学习模式。
Frensch(1998) 认为,内隐学习是对客体或事件之间结构关系的无意识获得[ ;我国学者郭秀艳和杨治良认为,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体验并因之而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杨卫星则认为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无选择、被动地习得某种刺激材料中较深层抽象规则的学习。
综上, 尽管对内隐学习的描述不尽相同, 但大家基本上认同, 内隐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接触中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的一些较为复杂知识的过程。
只是在所获得知识的复杂程度上,仍存有争议。
二、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1.人工语法范式
人工语法范式的核心在于一套人工编制出的复杂的语法规则。
这种语法相当复杂, 被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意识地学会它。
首先让被试记忆一些表面上任意排列而实际上由人工语法生成的字母串 ,在被试学习了由这种语法生成的大量字母串以后,研究者告诉他们存在一种限定字母顺序的复杂规则, 并要求他们对新的符合语法的和不符合语法的字母串进行分类 ,如果被试对约65 %以上的字母串作出了正确的分类, 就可以认为他已经无意识地获得了关于语法的实质性的知识。
这种人工语法范式包括限定状态语法与双条件语法范式。
双条件语法范式较限定状态语法范式, 可以避免样例的重复性和长度不等的弊端。
2.实验性分离的逻辑
在试验中观察到的两个不同处理间的差异。
它的逻辑十分直接: 如果用以比较的两个测验(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所包含的加工过程是相同的 ,或者是两组高度相关的加工过程 ,则这两个测验之间的比较不应该出现实质性的分离。
如果出现了分离,那么测验中所控制的自变量就有可能包含不同性质的加工过程。
内隐学习的领域里 ,正是基于这样的分离逻辑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设计出了很多不同的实验范式。
3.序列学习
由于人工语法范式不能完全解释那些真正具有时间顺序关系的复杂刺激—例如自然语言的内隐学习现象,于是就产生了序列学习范式 , 主要包括三种。
3.1序列反应时(SRT)任务: 要求被试对遵循一定规则的亮起的小灯做按键反应。
3.2 矩阵扫描任务:这个实验中, 屏幕被划分为四个象限 , 要求被试检测所指定的目标数字在哪个象限出现。
3.3序列预测任务:实验要求被试在观察了顺序呈现的 5项目后, 预测第 6 个项目可能出现的位置。
在以上三种实验中, 如果被试经过练习后, 要求作答的反应时和准确率都提高, 同时又说不出提高的原因 ,说明被试内隐地获得了潜在的规则。
4.复杂系统控制
复杂系统控制范式最先由布罗德本特 (1977)引入内隐学习领域。
在复杂系统控制范式中,要求被试通过改变一个或多个输入变量的值来控制一个或多个输出变量的值。
它最基本的实验程序是: 实验前用指导语控制被试的内隐状态 ,即不告知被试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间有任何关系 ,实验时则要求被试根据输入、输出变量的初始值在计算机上键入输入变量的值以期达到某一指定的输出变量值 ,事先编制好的计算机程序则会根据被试的输入计算出输出变量值作为反馈 ,被试根据反馈输入下一个输入变量值,这种输入反馈的过程一直持续到被试达到并维持设定的输出变量值。
5.自然学习范式
自然学习范式提出了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自然情境中是否也有内隐学习,如果个体在自然发展中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内隐学习 ,那么内隐学习的两个基本特点,无意识性和对复杂规则的缄默知识的获得,又如何能在实验室控制以外的自然观察中得到证明,自然学习范式下的内隐学习不同于前面介绍的范式 ,它最大的特征在于我们往往很难区分出明显的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
6.信号检测范式
信号检测论的主要特点是在排除了反应偏向的情况下人们对信号和噪音的区别能力。
信号检测范式考虑的仍然是内隐学习测验中常用的分类操作任务, 其操作在形式上类似于信号和噪音的辨别任务 ,只不过这种分辨在内容上是要把符合规则的刺激与不符合规则的刺激分开。
信号检测论在内隐学习研究中的引入, 能够将鉴别力指标作为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相结合的突破口。
三、内隐学习新进展
1.分离逻辑的缺陷
前面所介绍的研究范式都是基于分离逻辑来进行的。
分离逻辑的不足恰恰来自于它最大的特色 ,即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区分。
两种测验形式的存在 ,使批评者提出了测验之间可比性的问题。
从测验的分离进而论证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相对独立性,又引发了对这一逻辑证明过程是否合宜的争论;进而人们又开始怀疑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能否在纯净性上达到其本身的目的,即分别测量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而不受另一种学习的污染。
事实上,由于分离逻辑本身必须建立在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结果分离上,又无法有力的证明直接测验反应了纯粹的外显学习或记忆过程; 也同样没有办法证明间接测验反应了纯粹的内隐的学习或记忆过程 ,而其中又没有意识的成分,导致分离逻辑很难起作用。
2.内隐学习研究的新逻辑
对抗逻辑20世纪90年代初Jaco by等人( 1993 ) 提出和完善了加工分离程序( PDP)。
虽然一开始PDP是用于记忆研究 ,但是它的实验逻辑是可以应用到内隐学习的研究中来的。
PDP完全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任务分离 ,在实验逻辑上彻底地摆脱了所有分离逻辑所必须要求的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这两种测验形式 ,成功的使得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成分得以在一个简单的任务中被区分出来。
这种实验逻辑即是:对抗逻辑。
对抗逻辑的特点就在于,它不再完全依赖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成绩的分离来说明问题 ,而是试图直接设定有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之间的关系: 即是相互“协同” ,还是相互“对抗”。
这从实验逻辑上就结束了对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分离的依赖。
四、内隐学习的趋向预测
内隐学习的提出使认知心理学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潜意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科学视角。
神经科学与脑成像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的探察内隐学习的神经生理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此外,其他一些理论问题如内隐学习的特征,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区别与联系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相互作用的机制也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澄清。
内隐学习的理论意义已为大量的研究所阐释, 其实践意义也正在为广大研究者所挖掘并证实着, 如何在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发挥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协同作用, 使其更好地为人们的学习、教育、运动、医疗康复领域提供教育指导建议, 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