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区域变质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闪岩相泥质岩
麻粒岩相(G)
a. 低温亚相 b. 高温亚相
麻粒岩相基性岩
麻粒岩相泥质岩
与IBC轨迹有关的反应结构实例(Harley, 1989)
a 反应边(冠状体)结构指示岩石中发生近等压冷却反应 Opx+Pl → Gt+Cpx+Q b 出溶结构指示岩石中发生近等压冷却反应 高Al-Px→低Al-Px+Gt
浊沸石(Lm)由片沸石(Hu)分解而成:
CaAl2Si3O18〃6H2O = CaAl2Si4O12〃4H2O+3SiO2+2H2O Hu(片沸石) Lm(浊沸石) Q
Ab代替Anl+Q的变质反应为:
NaAlSi2O6〃H2O+SiO2 = NaAlSi3O8+H2O Anl(方沸石) Q Ab
这些反应估计的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温度界限在150-200℃之
●变质因素十分复杂
是在区域性热异常和构造应力场的联合作用的产物,变质 因素十分复杂。温度、压力、偏应力和流体都起十分重要 的作用,且变质条件变化大。热峰温度变化范围自 200~800℃以上,热峰压力自0.2GPa至2.0GPa,甚至大
于3.0GPa,P/T比自5℃/km至80℃/km,包括高P/T比、
弧—沟带
主要的构造环境
大陆碰撞带 大陆拉张带
弧—沟带
弧—沟带变质作用以发育双变质带(paired
metamorphic belts)为特征。双变质带由大体同时代的一
个高P/T变质带和一个较低P/T比变质带组成。它们相互平 行沿大陆边缘延伸,其间通常有一个巨大断裂将二者分隔开。 高P/T变质带位于大洋一侧,代表了一个古海沟带,由冷的 洋壳和海沟沉降物俯冲至地下深处形成。较低P/T比变质带
一个在同一构造背景下的大面积造山变质岩分布区内部通常显 示热峰压力(深度)的很大变化,这导致变质区(带)内部
P/T 比的变化,而分为不同类型相系列的两个区域
(Miyashiro, 1994)。一个典型实例是苏格兰高地加里东变 质区。该变质区划分为巴罗式和巴肯式区,分别以中P/T和低
P/T变质条件为特征。在巴罗式区泥质变质岩中出现上述从
质的很低级部分,或独立出现在强烈坳陷盆
地沉积的下部,与未变质沉积岩、火山岩渐
变过渡
(2)变质因素以很低温(150~350℃)、低压
(<0.35GPa)为特点,流体成分也是一个重
要因素,因而常常伴随低温交代作用。但透入
性变形微弱,偏应力较次要。P/T比变化范围很
大,从高P/T直到很低P/T各类型都有。由于P-
Ch带至Sil带的Ky-Sil型递增变质带。而在巴肯式区泥质变质
岩中,则出现上述从Bi带至Sil带组成的And-Sil型递增变质带。
两区之间建造和构造是连续的,P-T条件变化也是连续的,说 明是在同一构造背景下受同一变质作用支配,但P/T比不同
●造山变质的构造背景多样 造山变质的构造背景多样,主要包括弧—沟带、大陆碰撞带和 大陆拉张带三类。除这三类外,其它构造背景亦可能存在,特 别是早前寒武纪(Miyashiro 1994)。不同构造背景变质作用 特点不同
区 域 变 质 岩
基本知识
埋藏变质作用与埋藏变质岩
造山变质作用与造山变质岩 混合岩化作用与混合岩
基本知识
概念 ●在岩石圈规模范围内发生的一种多种因素综合 起作用的复杂变质作用。 ●这种变质常常伴随着构造运动的发生,在前寒
武纪及造山带更为常见。
●这种变质还伴随混合岩化、大规模的形变及岩
浆活动。
一般特征 (1)分布广泛: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主要由区域变质 岩构成,后寒武纪造山带 (2)变质因素复杂:温度、压力、应力、化学活动 性流体、时间 (3)变质环境多样(产出的构造环境多样):时代 上,从太古代到中新生代,空间上产出在多种 构造环境 A 大陆地盾区 B 热穹隆核部 C 造山带 D 岩石圈板块边缘地区 E 洋底
岩石结晶程度比沸石相稍高,有时可有微弱的片理。
矿物成分以变质火山岩、硬砂岩中浊沸石(Lm)消 失,绿纤石(Pu)出现,变质泥质岩和长英质岩石中 黑硬绿泥石(Stp)出现为特征。
常见的矿物组合:
泥质岩: Wm(白色云母)+Ch/Sm+Stp(黑硬绿泥石)+ Ab 长英质岩石: Q+Ab+Wm+Stp+Prh( 葡萄石 )+Pu( 绿纤石 )+Ch 基性岩:Prh+Ab+Pu+Ch+Ep+Q
●广泛分布
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显生宙造山带,面积往往达数百乃至数 千km2,变质区外形可分为面状和带状两类:在太古宙结晶基 底,变质区以面状为主,如加拿大地盾;在元古宙、显生宙造 山带的核部,变质区呈一向延长的带状。如我国东秦岭从东到 西延长达700km以上。北美至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在大西 洋形成前是联在一起的,是一条北东走向的巨型造山带,仅苏 格兰北爱尔兰一段东西长达600km以上
地质事件序列,详细研究弱应变域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这些地段保留了较多原生信息以帮助恢复“记
忆”
●变质相系列和递增变质带 由于P/T比变化大,造山变质岩分布区变质相系列和递增变 质带演化十分复杂多样,可划分为下列三个基本类型和一系 列过渡类型
●低P/T型(红柱石—夕线石型)
变质相系列为GS→A→G,泥质变质岩中
中P/T和低 P/T 区域变质岩
中P/T和低P/T区域变质岩不仅有类似的构造背景(岛弧带、
大陆碰撞带、大陆拉张带和前寒式纪结晶基底),往往共存于
同一构造背景之中,而且均具有Z→P-P→GS→EA→A→G的 变质相系列,只是低P/T相系列中EA发育较差。此外,在同一 个变质相的不同P/T类型岩石中,除泥质变质岩随P/T比变化 有明显的矿物组合差异外,其余各化学类型的矿物组合变化不 大。因此,可以按变质相描述主要岩石类型。上述相系列前两 个变质相属于埋藏变质,其特点前面已叙述。在许多中P/T和 低P/T变质区,这两个变质相可不出现。后4个变质相分布广
典型递增变质带为:① Bi 带;② Crd 带; ③ And 带;④ Sil-Ms 带( Sil 带);⑤ KfSil带;⑥Crd-Gt-Kf带 其中①为绿片岩相,②为绿片岩相-角闪 岩相过渡;③、④为角闪岩相;⑤、⑥ 为麻粒岩相。苏格兰高地巴肯式变质带 包括①至④
苏格兰高地加里东变质区(画阴影 线部分)变质图(引自 Miyashiro, 1994) 该变质区分为巴肯式区(低 P/T )和巴罗式区(中 P/T )两个 P/T 类型不同的区域。 Barrow ( 1912 )研究区用字母 B 表示, Girvan 地 区蓝片岩用字母G表示
沸石相
葡萄石 —绿纤石相
埋藏变质岩的分布
世界许多地方都报导有埋藏变质存在,可出现在太古宙直到新生代的整个地 质时代(Miyashiro, 1994),但大多数集中在环太平洋区域中新生代变质 地体之中。它们包括所有4个P/T比类型: 很低P/T埋藏变质是洋底变质的很低温部分,发育在扩张的洋中脊,可以在 诸如塞浦路斯Troodos等蛇绿岩系中识别出来 低P/T埋藏变质以日本Tanzawa(丹泽)地区为代表
中P/T比和低P/T比三种主要类型。变质条件受许多地质 因素控制,如构造背景、地壳的厚度和成分、放射性元素 的含量和分布、由地幔至地壳的热流和分布、岩石的导热 率、岩浆侵入体的存在和多少、水热流体运动、其它地质
体的热效应和侵蚀速率等
●遭受构造变形
由于偏应力起重要作用,造山变质岩通常都遭受构 造变形,而发育明显的面、线理。变形强烈时,可 完全消除对原生结构、构造、接触关系和所经历的 地质事件的“记忆”,造成原岩恢复和地质事件分 析的困难。此时,为了有效地进行原岩恢复和建立
(5)由于温度很低,通常缺乏与埋藏变质相关
的岩浆活动
(6)命名:由于埋藏变质岩的变余结构构造非
常发育,一般用“变质××岩”命名
埋藏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沸石相(Z)
沸石相变质岩与未变质岩石渐变过渡,很难区分。二者界线需
经过详细矿物学研究确定,通常以变质火山岩和硬砂岩中出现 浊沸石(Lm), 或Ab代替方沸石(Anl)+Q为标志
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决定的。详细解释这个复杂的构
造史十分困难,因而颇见分歧,特别是对古生代和更
老的碰撞带尤为如此
大别—苏鲁地区地质图
大陆拉张带
大陆拉张带变质作用以低P/T型高温变质伴随大量岩浆 活动为特征。在大陆拉张区,地壳或岩石圈减薄使来 自地幔或软流圈的上升热流增加,导致玄武质和花岗 岩类岩浆形成和上侵及低P/T型高温变质,形成麻粒岩 相变质杂岩。例如西欧比利牛斯海西造山带中有大量 麻粒岩相变质杂岩,通常认为它代表了早元古代大陆 内部拉张带(Miyashiro, 1994)
●中P/T型(蓝晶石—夕线石型)
相系列为GS→EA→A→G,泥质变质岩中典型递增变质
带为:① Ch 带;② Bi 带;③ Gt 带;④ St 带;⑤ Ky 带; ⑥Sil带;⑦Kf-Sil带;⑧Crd-Gt-Kf带。其中①、②为绿 片岩相,③为绿帘角闪岩相(绿片岩相-角闪岩相过渡) ④、⑤、⑥为角闪岩相,⑦、⑧为麻粒岩相。苏格兰高
T范围小,仅包括沸石相(Z)和葡萄石—绿纤
石相(P-P)相两个变质相
(3)由于温度很低,矿物成分上以含沸石、葡
萄石(Prh)、绿纤石(Pu)、混层状粘土矿 物等很低温矿物及大量原岩中残留矿物为特征
(4)岩石无片理,变余结构构造发育,原生的 沉积、火山或火山碎屑结构等结构,原生的层 理、气孔等构造保留完好,外貌上与未遭受变 质的 原岩很难区分
间。当然,由于是脱水反应,平衡温度受流体成分影响显著。
典型的矿物组合
泥质: Kao(高岭石)+Ill/Sm+Ch/Sm+Wm(白色云母)
+Q 长英质:(中酸性火山岩、硬砂岩) Q+Ab+Lm(浊沸石) +Ch+Wm+Ill/Ch 基性火山岩:Ab+Lm+Prh(葡萄石)+Ch+Q
白云母(Ms)和伊利石(Ill)构造略图(引自Mason,1990)
地巴罗式指示矿物带(图18-8)包括①至⑥
●高P/T型(蓝闪石型)
在典型地区加州
Franciscan变质相带为
沸石相带→葡萄石-绿纤 石相带→蓝片岩相+绿片 岩相带→榴辉岩+钠长-角 闪岩岩块。榴辉岩和钠长
-角闪岩作为构造侵位的
岩块(block)产于其它 岩石之中
●变质区(带)内部
P/T 比变化
泛,是4个常见的区域变质相
低级变质岩的变余结构:变余砂状结构
变余泥质结构
绿片岩相(GS)
绿片岩相 ACF、A′KF图
a 绿泥石带 b 黑云母带
绿片岩
绿帘角闪岩相(EA)
钠长绿帘角闪岩
角闪岩相(A)
a. St带 b. Ky带(无Sil有Ky) Sil带(有Sil无Ky)
斜长角闪岩
角闪岩相泥质岩
孔兹岩(khondalite)
主要由Sil、Gt、Q、长石组成的泥质变质岩习惯称为孔兹 岩(khondalite),典型产地为印度Kalahandi,我国华 北北部麻粒岩带中也有广泛分布
中P/T埋藏变质典型地区新西兰南岛Taringatura地区是Coombs(1961) 定义埋藏变质的地区 高P/T埋藏变质发生在俯冲带,以美国加州Franciscan俯冲变质杂岩为代表 我国埋藏变质岩石见于新疆(低-中P/T)、西藏和台湾(高P/T)等地(董 申保等,1986)
造山变质岩
造山变质岩的一般特征
分类命名
●原则:一般认为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
在大面积范围内可以看作是等化学的。
因此区域变质岩多采用等化学和等物理 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等化学:五大类化学类型 ★等物理:八个变质相
●命名:矿物名称+基本名称
埋藏变质岩
埋藏变质岩的一般特征
埋藏变质是变质作用向成岩作用过渡类型, 出现在造山变质和洋底变质的很低级部分, 主要特征是: (1)出现在造山变质(区域变质)和洋底变
为低P/T型或中P/T型或二者的混合,代表了一个古岛弧带。
岛弧带与俯冲有关的大量岩浆活动是P/T比较低的主要原因 (Miyashiro, 1961, 1973, 1994)。双变质带广泛作为
地质历史中弧—沟系统的证据
wk.baidu.com
大陆碰撞带
大陆碰撞带变质作用以十分复杂的多期区域变质,可
出现各种P/T比类型及其叠加为特征。这是由碰撞带
视线顺SiAl原子层方向,表示了层间距d。伊利石在有的Al层Si
层之间含附加H2O原子,使层间距d(d2)比通常的要大
白云母(Ms)和伊利石(Ill)粉末X-射线强衍射峰(引自 Mason,1990) 由于伊利石中有一些不同间距层,峰较宽。伊利石结晶度数表 示该增宽效应
葡萄石—绿纤石相(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