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概论》教学设计 (完整)
《旅游概论》教案 第四章 实践课
![《旅游概论》教案 第四章 实践课](https://img.taocdn.com/s3/m/6150c1b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8.png)
第四章旅游资源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
1.让学生理解课程中所学习的关于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
2.让学生深刻理解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1.社会实践,市场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2.分组合作法。
喇叭。
实践课。
2课时。
[教学过程]
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根据所学习的知识,打印好相应的市场调查问卷,利用两节课时间,分别进行市场调查。
或者针对某一旅游景点,网上搜集资料,实地进行考察,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参考调查地点:1.某自然旅游资源景点
2.某人文旅游资源景点
参考调查题目:1.该景点的基础条件如何?旅游设施如何?客人评价如何?
2.该景点进行了怎样的开发?
3.你觉得该景点的开发过程中,有哪些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4.你觉得该旅游景点有没有受到破坏?
5.你觉得要做到该景点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6.游客对该景点的开发有哪些满意和满意的地方?
[作业]
课后,对搜集的调查问卷或者资料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小组成员互相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关于旅游资源方面的报告或建议。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47ff7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1.png)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
3.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提高他们对旅游行业发展的关注度。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定义、旅游者的特点等。
2. 旅游的起源与发展:旅游的起源、世界旅游发展历程、中国旅游发展概况。
3. 旅游活动类型: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等。
4. 旅游者的心理特征: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满意度等。
5. 旅游业的构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市场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活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旅游活动类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者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加深对旅游业的认识。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旅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第二课时:旅游活动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
3. 第三课时:旅游业的构成及发展。
4. 第四课时:旅游业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5. 第五课时: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旅游活动类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旅游者心理特征时的表现。
4. 实地考察报告:考察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和观察力。
5.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旅游概论》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旅游概论》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和知识。
2. 案例资料:收集各类旅游活动案例,用于分析旅游活动类型。
3. 视频资料:拍摄旅游景点的视频,增强学生对旅游业的直观认识。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旅游业的相关信息,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旅游的定义,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
2. 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阐述旅游的定义、特点和旅游者的概念。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de871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6.png)
教案设计新授板书设计要求学生对古代和近代旅游的特征做出比较,从而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强调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使学生对其特征做出总结板书设计紧扣本课教学重点,突出课程设计的内涵与主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
(二)特征1、旅游者人员构成的多层次。
2、旅游动机中消遣娱乐成分增多,非功利目的的纯享乐旅游开始兴盛。
3、旅游活动空间的拓展,使跨国、跨洲旅游成为时尚。
4、旅游保障制度开始全面推进。
5、旅游业在诞生初期就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但就发展速度和规模而言,在整个世界经济中还不足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代旅游与旅游业是如何获得迅速发展的呢?三、现代旅游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一)表现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现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要求。
2、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现代旅游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旅游宣传效益和旅游组织的工作效率,使现代化的旅游得以顺利开展。
(二)特征1、游客的大众性。
2、地区的广泛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增长的持续性。
5、影响的双重性。
6、运作的综合性。
板书设计第二章旅游简史第一节世界旅游简史一、古代旅行和旅游的发展及其特征二、近代旅游的兴盛与旅游业的诞生三、现代旅游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教师讲解教师总结课件展示8/10z小结世界旅游、旅游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掌握现代旅游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2/(三)日本旅行社的类型学生各抒新授区别不同国家第I种旅行业:可以实施海外和国内主催旅行业己见,不固旅行社类型的务。
定答案5/区别第II种旅行业:只能实施国内主催旅行。
第III种旅行业:不实施主催旅行业务。
总结学生的答案三、旅行社的作用(一)旅行社在旅游者和旅游产品之间起着中介15z作用。
(二)旅行社为旅游者实现其消费需要提供各种服务1、旅行社为旅游者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9af46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2b.png)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旅游的主体、媒介和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识,提高其对旅游市场的敏感度。
4. 引导学生了解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其关联产业。
5. 使学生熟悉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旅游政策。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旅游的主体、媒介和客体3.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关联产业4.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5. 我国旅游政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基本概念、特点、主体、媒介、客体、旅游业组成部分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业的关联产业,培养学生对旅游市场的敏感度。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加深对旅游业的认识。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第二课时:旅游的主体、媒介和客体3. 第三课时: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关联产业4. 第四课时:旅游业的发展趋势5. 第五课时:我国旅游政策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特点、主体、媒介、客体等知识点的掌握。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旅游业关联产业的认识。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对旅游业发展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我国旅游政策的理解和应用。
5.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旅游概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教学内容6. 旅游者的需求与行为7. 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8.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9. 旅游服务与管理10.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者的需求与行为、旅游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策略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或失败的旅游市场营销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技巧。
3. 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与管理场景,培养学生对旅游服务的认识。
4. 小组讨论法:讨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旅游概论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旅游概论教案[优秀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3f8ff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f.png)
旅游概论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旅游概论教案旅游者就旅游活动内容,包括:食、住、行、游、购、娱。
旅游活动基本要素有:旅游活动主体旅游者旅游活动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中介体旅游业一、关于旅游者的界定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一)国际旅游者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
1981年出版《国内与国际旅游统计资料收集与提供方法手册》对罗马定义作了补充和完善。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1)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3)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特点:(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4)“游客”称谓用于所有纳入旅游统计的来访者(二)、我国对入境旅游者的界定1、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
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
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
2、来华海外游客是指因上述原因或目的离开其长住国(或长住地区)到我国大陆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12个月,并在我国大陆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3、海外游客分为:海外旅游者海外一日游游客4、非海外游客: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定居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
(三)、关于国内旅游者的界定国内旅游者: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标准:离开长住地外出距离在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 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fe100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e.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旅游概论课时:45分钟年级/专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2. 让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3. 培养学生的旅游意识和旅游道德观念。
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2. 旅游的特点和分类;3. 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4. 旅游业的构成和作用;5. 旅游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阐述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2. 案例分析法:分享旅游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作用和发展趋势;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相关话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2. PPT课件;3. 案例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旅游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2. 讲解:详细阐述旅游的特点、分类以及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3. 案例分析:分享旅游业的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作用和发展趋势;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旅游相关话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旅游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加深对旅游业的了解;2. 邀请旅游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旅游业的发展经验和趋势;3. 开展旅游策划比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1. 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4. 教学拓展活动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d50f9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a.png)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历史演变、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类型1.1 旅游的定义1.2 旅游的类型1.3 旅游的特点2. 旅游活动的历史演变2.1 古代旅游2.2 中世纪旅游2.3 现代旅游3.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3.1 旅游资源3.2 旅游设施与服务3.3 旅游市场营销4. 旅游业的相互关系4.1 旅游业与经济的关系4.2 旅游业与社会的联系4.3 旅游业与环境的影响5. 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5.1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5.2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历史演变、旅游业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业的实际运作。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旅游概论》教材2. 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讲解3. 案例材料:收集典型的旅游案例,用于分析与讨论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阐述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旅游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章节:旅游政策与法规1. 旅游政策的概念与作用6.1 旅游政策的定义6.2 旅游政策的作用2. 我国旅游政策体系6.3 我国旅游政策的发展历程6.4 我国现行旅游政策的主要内容3. 旅游法规及其管理6.5 旅游法规的分类6.6 旅游法规的管理范围与作用七、教学章节:旅游市场与旅游者1. 旅游市场的概念与结构7.1 旅游市场的定义7.2 旅游市场的结构2. 旅游者的行为特征7.3 旅游者的需求与动机7.4 旅游者的行为模式3.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7.5 旅游市场营销的组合策略7.6 旅游市场营销的新趋势八、教学章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1.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8.1 旅游资源的定义8.2 旅游资源的分类2.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8.3 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措施8.4 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问题3. 可持续旅游发展8.5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与内涵8.6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挑战九、教学章节:旅游项目管理1. 旅游项目的概念与特点9.1 旅游项目的定义9.2 旅游项目的特点2. 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管理9.3 旅游项目的策划流程9.4 旅游项目的管理要点3. 旅游项目案例分析9.5 旅游项目案例选取9.6 旅游项目案例分析与启示十、教学章节: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10.1 旅游业发展的国际趋势10.2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2.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0.3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10.4 旅游业的发展机遇3. 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展望10.5 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10.6 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类型难点解析:理解旅游活动的异质性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概论》教案1.3旅游的类型
![《旅游概论》教案1.3旅游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c03522c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b.png)
第一章旅游概述第三节旅游的类型熟悉旅游的分类方式。
1.按旅游目的划分旅游的类型。
2.按旅游费用计价方式划分旅游的类型。
包价旅游。
1.讲授法2.讨论法3.练习法多媒体、教学课件。
理论课。
1课时。
[引入新课]提问:同学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旅游了几天?能否简单地讨论一下,将你们的旅游经历进行归类?[讲授新课]一、按地理区域划分(一)国际旅游国际旅游根据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划分为跨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三种形式。
(二)国内旅游国内旅游根据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划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全国性旅游三种形式。
二、按旅游目的划分1.观光旅游2.度假旅游3.休闲旅游4.差旅旅游5.家庭及个人事务旅游6.宗教旅游7.特色旅游(1)红色旅游。
(2)农业旅游。
(3)工业旅游。
三、按组织形式划分1.团体旅游。
2.散客旅游。
四、按旅游费用计价方式划分(一)包价旅游包价旅游分为全包价、半包价、小包价、零包价等形式。
(二)非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包括组合旅游和自助旅游两种主要的形式。
[小结]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所产生的旅游活动的类型也呈现出了多样化。
因此,对旅游进行有效的分类,既有助于旅游业经营工作的开展,又有助于旅游学术研究。
旅游的划分依据众多,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再去发现一些分类方式。
[作业]1.哪些属于特色旅游?请举例说明?2.什么是包价旅游?。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75a469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18.png)
《旅游概论》教案课程名称:旅游概论课程代码:TRVL1001教学时长:36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旅游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2.掌握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相关术语;3.了解旅游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4.理解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规划;5.了解旅游行为和旅游者的角色。
教学内容:第一讲:旅游的定义和分类1.旅游的定义和概念;2.旅游的分类:商务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等;3.旅游的发展历程。
第二讲:旅游业的组成部分1.旅游运输:航空、铁路、公路、水上交通等;2.旅游住宿:酒店、度假村、宾馆等;3.旅游餐饮:餐馆、餐厅、咖啡馆等;4.旅游娱乐:景点、游乐园、博物馆等。
第三讲:旅游术语与管理1.旅游术语:旅游线路、旅游产品、旅游消费者等;2.旅游管理:旅行社、导游、会展等;3.旅游宣传和推广。
第四讲:旅游的经济影响1.旅游的经济效益:就业、外汇收入、经济增长等;2.旅游业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3.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第五讲:旅游的社会影响1.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等;2.旅游对当地社区的影响:社区经济发展、社区环境保护等;3.旅游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讲: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规划1.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素:地理条件、文化资源、旅游设施等;2.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发展:旅游政策、旅游规划等;3.旅游目的地的地域划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等。
第七讲:旅游行为和旅游者角色1.旅游行为的过程:决策、行动和评价;2.旅游者的角色:个人旅游者、团队旅游者、商务旅游者等;3.旅游者心理和需求。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介绍旅游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2.讨论活动:让学生讨论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和相关术语;3.案例分析:分析旅游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4.实地考察:带学生去实地考察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旅游行为和旅游者的角色。
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和学生进行互动,检查对旅游概论的理解程度;2.小组讨论报告: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撰写旅游案例分析报告;3.实地考察报告: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4.期末考试:对全书内容进行考核。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3c7f1b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7d.png)
旅游概论教案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概念及其发展历程;2. 掌握旅游业的组成、特点和功能;3. 了解旅游的影响与效益;4. 掌握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二、教学重点:1. 旅游概念及其发展历程;2. 旅游业的组成、特点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1. 旅游的影响与效益;2. 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2.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3. 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
五、教学内容:1. 旅游概念及其发展历程a. 旅游的定义和范围;b. 旅游的起源和发展阶段;c. 旅游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旅游业的组成、特点和功能a. 旅游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b. 旅游业的特点和分类;c. 旅游业的社会和经济功能。
3. 旅游的影响与效益a. 旅游对社会、文化、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影响;b. 旅游的经济效益和就业创造。
4. 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a.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b.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c.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学生对旅游概念、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学生对旅游行业需求和挑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2. 旅游企业、景区、酒店等实地考察。
八、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旅游概念及其发展历程(1学时)第二课时:旅游业的组成、特点和功能(1学时)第三课时:旅游的影响与效益(1学时)第四课时: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1学时)九、教学备注:1. 教学环节中可以加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精神;3.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辅导。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5a508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0.png)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章节一:旅游资源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3. 理解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3. 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价值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对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看法。
章节二:自然旅游资源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条件。
3. 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内容:1. 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条件。
3. 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特点和开发条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对自然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看法。
章节三:人文旅游资源教学目标:1. 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条件。
3. 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内容:1. 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条件。
3. 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特点和开发条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看法。
章节四: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2. 掌握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3. 能够进行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
教学内容:1. 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d62db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a.png)
旅游概论教案课程名称:旅游概论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的定义、历史和发展;2. 了解旅游的类型和形式;3. 认识旅游的影响和效益;4. 掌握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和概念;5. 培养学生的旅游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一、旅游的定义和历史1. 介绍旅游的定义和特点;2. 分析旅游的历史发展过程;3. 比较国内外旅游发展的差异和共同点。
二、旅游的类型和形式1. 介绍休闲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常见旅游类型;2. 分析自助游、跟团游、邮轮旅游等旅游形式的特点。
三、旅游的影响和效益1. 探讨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2. 分析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讨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四、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和概念1. 介绍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导游等旅游业的相关概念;2. 分析旅游产业链和价值链;3. 讨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五、旅游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培养1.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背景;2. 组织学生进行旅游项目策划和实施;3. 培养学生的旅游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和理论。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际的旅游案例,加深对旅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4. 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旅游观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体验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通过小测考查学生对旅游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表现和思维能力。
3. 个人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个人报告,展示对旅游业的理解和思考。
4.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旅游概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提供相关章节的教材内容;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件、音频和视频资料;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区或相关场所,进行实地观察和考察。
教学时间分配:本教学内容可分为6个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为45分钟。
《旅游概论》教案.doc
![《旅游概论》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8eacedf79b6648d7c0c7460a.png)
1、按区域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2、按目的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1'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课题
第一章旅游概述第六节旅游组织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使用教材
《旅游概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旅游的组织。
能力目标
学生各抒己见,不固定答案
总结学生的答案,给出旅游的定义,并做以解释
学生阅读,教师做简单介绍
教师总结
5'
2'
5'
5'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新授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紧扣本课教学重点,突出课程设计的内涵与主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
山的特产——人参,准备拿回家给奶奶煲汤。午餐后洗温泉浴,乘车赴延吉,晚餐后,住延吉。第三天早晨乘大巴返回长春。
请同学们根据晓东和妈妈的这次长白山之旅,总结出旅游的内容。
六、旅游的内容
旅游活动的六要素:
食、住、行、游、娱、购
板书设计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一节旅游的产生
一、旅行导源于迁徙活动
二、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
三、旅游的产生
第二节旅游的概念
四、旅游的定义
五、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六、旅游的内容
学生回答
2'
作 业
1、简述旅游的本质和基本属性。
2、旅游有哪些特点?
1'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课题
第一章旅游概述第五节旅游的类型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使用教材
《旅游概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旅游的类型。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e08ff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b.png)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掌握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2.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旅游业的认知水平。
3. 使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认识旅游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定义、旅游者的特点、旅游活动的性质。
2. 旅游类型:休闲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宗教旅游等。
3. 旅游的特点:季节性、地域性、综合性、可持续性。
4.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设施、旅游市场。
5. 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阐述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实际运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展开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让学生亲身体验旅游业的发展。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阐述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2. 第二课时: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实际运作。
3. 第三课时:讨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 第四课时: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让学生亲身体验旅游业的发展。
5. 第五课时:总结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典型旅游案例的分析能力。
3. 讨论发言: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4. 实地考察报告:了解学生对旅游业实际运作的认识和体验。
5. 期末考试: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他们对旅游概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旅游概论》教材,用于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旅游基础知识。
2.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旅游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8a8002a76e58fafab0038b.png)
2、购物旅游
3、会展旅游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回答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
5'
10'
12'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新授
板书设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新知识
板书设计紧扣本课教学重点,突出课程设计的内涵与主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
三、新型旅游
作 业
1、按区域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2、按目的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1'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一章旅游概述第六节旅游组织9-10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使用教材
《旅游概论》
教学目标
关键
了解并掌握旅游的概念。
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讲授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分析
小组讨论法
课型
新授课
课 时
4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导入新课
学生在讨论中思考相关的学习内容
通过案例导入,形象地开展所学课程
同学们告别了中学学习,选择了热爱的旅游专业,那么,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多少了解呢?让我们和晓东一起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吧。
※知识拓展
西方:Travel、Tourism
我国古代:旅行、游览
“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活动。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07417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3.png)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
3.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旅游的定义1.2 旅游的特点1.3 旅游的类型2. 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2.1 旅游活动的起源与发展2.2 我国旅游活动的历史演变2.3 世界旅游活动的发展现状3. 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3.1 旅游者的心理需求3.2 旅游者的行为特点3.3 旅游者的出行决策4. 旅游业的组成与作用4.1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4.2 旅游业的经济作用4.3 旅游业的社会文化作用5. 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5.1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5.2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3 我国旅游业的战略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历史发展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加深对旅游业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特点等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旅游业发展与管理方面的分析能力。
4. 实地考察报告:了解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旅游概论》教材。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
3. 案例资料:相关旅游案例。
4. 实地考察:旅游景点门票、交通等。
5. 网络资源:旅游相关网站、新闻报道等。
六、教学单元六:旅游市场与旅游者1. 旅游市场的概念与构成6.1 旅游市场的定义6.2 旅游市场的构成要素6.3 旅游市场的分类2. 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6.4 旅游市场分析的方法与步骤6.5 旅游市场预测的原理与技术6.6 旅游市场趋势分析3. 旅游者的特征与需求6.7 旅游者的基本特征6.8 旅游者的需求与动机6.9 旅游者的行为模式七、教学单元七:旅游业的产品与服务1. 旅游产品的基本概念7.1 旅游产品的定义与特点7.2 旅游产品的类型与分类7.3 旅游产品的价值与功能2. 旅游服务的组成与提供7.4 旅游服务的构成要素7.5 旅游服务的提供过程与质量管理7.6 旅游服务的创新与改进3. 旅游业的营销策略7.7 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7.8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7.9 旅游市场营销的新趋势八、教学单元八: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8.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8.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目标8.3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2. 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8.4 旅游资源的价值与保护的重要性8.5 旅游资源保护的管理措施与实践8.6 旅游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3. 社会责任与旅游业的发展8.7 社会责任在旅游业中的意义8.8 旅游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案例8.9 旅游业社会责任的推进策略九、教学单元九: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1. 旅游政策的概念与作用9.1 旅游政策的定义与类型9.2 旅游政策的目标与作用9.3 旅游政策的制定与实施2. 旅游法律法规的体系与内容9.4 旅游法律法规的构成与特点9.5 旅游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9.6 旅游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督3. 旅游业的政策环境分析9.7 旅游政策环境分析的方法9.8 旅游政策环境案例分析9.9 旅游政策环境的优化建议十、教学单元十: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1. 科技发展与旅游业的变化10.1 科技进步对旅游业的影响10.2 数字旅游与智慧旅游的发展10.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旅游业的应用2. 全球化与旅游业的互动10.4 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业发展10.5 跨国旅游合作与竞争10.6 全球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与挑战3. 旅游业的创新与变革10.7 旅游业创新的重要性10.8 旅游业务模式创新案例10.9 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与展望十一、教学单元十一:旅游规划与管理1. 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1.1 旅游规划的定义与目的11.2 旅游规划的流程与步骤11.3 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2.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1.4 旅游资源规划的原则与方法11.5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1.6 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 旅游服务质量管理11.7 旅游服务质量的构成与评估11.8 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手段11.9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与措施十二、教学单元十二: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1. 旅游企业的类型与特点12.1 旅游企业分类及其特点12.2 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层次12.3 旅游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与实施2. 旅游企业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12.4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与应用12.5 旅游企业品牌建设的核心要素12.6 旅游企业品牌推广与传播的方法3.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2.7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与需求12.8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与培训12.9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激励与考核机制十三、教学单元十三:旅游安全与危机管理1. 旅游安全的重要性与挑战13.1 旅游安全问题的类型与特点13.2 旅游安全管理的原则与方法13.3 旅游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应对2. 旅游危机管理13.4 旅游危机的类型与影响13.5 旅游危机管理的流程与策略13.6 旅游危机应对的案例分析3. 旅游保险与风险管理13.7 旅游保险的作用与类型13.8 旅游风险评估与控制13.9 旅游保险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十四、教学单元十四:旅游伦理与责任旅游1. 旅游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实践14.1 旅游伦理的概念与重要性14.2 旅游伦理原则的应用与挑战14.3 旅游伦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2. 责任旅游的概念与实践14.4 责任旅游的定义与发展背景14.5 责任旅游实践的关键领域14.6 责任旅游的推广与评价体系3. 旅游业的道德与社会责任14.7 旅游业道德责任的表现与影响14.8 旅游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案例14.9 旅游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推进策略十五、教学单元十五:综合实践活动与案例研究1. 旅游项目管理15.1 旅游项目的类型与特点15.2 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管理流程15.3 旅游项目的案例分析与讨论2. 旅游线路设计与产品创新15.4 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与方法15.5 旅游产品的创新策略与实践15.6 旅游线路设计与产品创新的案例研究3. 旅游实地考察与分析15.7 实地考察的目的与安排15.8 旅游实地考察的实践与总结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旅游概论》涵盖了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历史发展、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旅游业的组成与作用、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旅游市场与旅游者、旅游业的产品与服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旅游安全与危机管理、旅游伦理与责任旅游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与案例研究等多个方面。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9bb23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0.png)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旅游资源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理解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价值和功能讨论法:讨论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讲解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组织学生讨论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小组讨论:学生能参与讨论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自然旅游资源2.1 教学目标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2.2 教学内容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特点和价值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案例2.4 教学活动引入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讲解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分析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案例2.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案例分析:学生能分析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案例第三章:人文旅游资源3.1 教学目标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3.2 教学内容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特点和价值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案例3.4 教学活动引入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讲解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分析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案例3.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案例分析:学生能分析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案例第四章:旅游资源评价与规划4.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原则掌握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指标理解旅游资源规划的意义和流程4.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原则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指标旅游资源规划的意义和流程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原则,方法和指标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和规划的实践操作4.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原则讲解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学生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和规划的实践操作4.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实践操作:学生能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和规划的实践操作第五章: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5.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掌握旅游资源保护的方法和策略理解旅游资源管理的意义和原则5.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旅游资源保护的方法和策略旅游资源管理的意义和原则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管理的意义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旅游资源保护和管理案例5.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讲解旅游资源保护的方法和策略分析旅游资源保护和管理案例5.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案例分析:学生能分析具体旅游资源保护和管理案例第六章:旅游资源市场营销6.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手段理解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流程和实施方法6.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手段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流程和实施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旅游资源市场营销案例6.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手段分析旅游资源市场营销案例6.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案例分析:学生能分析具体旅游资源市场营销案例第七章: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7.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掌握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理解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目标7.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目标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策略和方法小组讨论法:讨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目标7.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讲解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组织学生讨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目标7.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小组讨论:学生能参与讨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目标第八章: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8.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理解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挑战8.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挑战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方法和手段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操作8.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学生进行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操作8.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实践操作:学生能进行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操作第九章:旅游资源法律保护9.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原则和手段理解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现状和挑战9.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原则和手段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现状和挑战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原则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旅游资源法律保护案例9.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原则和手段分析旅游资源法律保护案例9.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案例分析:学生能分析具体旅游资源法律保护案例第十章:旅游资源案例分析10.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掌握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技巧和要点理解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10.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技巧和要点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技巧和要点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实践操作10.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讲解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技巧和要点学生进行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实践操作10.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实践操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旅游资源概述1.3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的结合使用,需要重点关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旅游概论》教案.doc
![《旅游概论》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e50500a04b73f242326c5f05.png)
关键
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及特点。
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讲授法、启发教学法
学法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型
新授课
课 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课前提问
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
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
旅游的定义是什么?
旅游的内容包括什么?
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那么,应该如何诠释其本质属性呢?当今社会的旅游又具有什么性质呢?
一、按旅游区域划分
(一)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居民在其国家(地区)的境内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分为:
1、地方性旅游
2、区域性旅游
3、全国性旅游
(二)国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地区)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分为:
1、跨国旅游
2、洲际旅游
3、环球旅游
提问:如果按照旅游的目的划分,你认为可以将旅游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呢?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三节旅游的本质属性
一、旅游的社会属性
二、旅游的文化属性
三、旅游的经济属性
四、旅游的消费属性
第四节旅游的特点
一、广泛性 三、参与性
二、综合性 四、季节性
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做出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小 结
旅游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和消费属性。这些属性都在不同层面上诠释着旅游的本质。同时,旅游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参与性和季节性的特点。
1'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课题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三节旅游的本质属性第四节旅游的特点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29308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6.png)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
3. 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4. 让学生理解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和旅游政策。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旅游的定义1.2 旅游的特点1.3 旅游的分类2. 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2.1 旅游活动的主体2.2 旅游活动的客体2.3 旅游活动的媒介要素3. 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1 旅游业的发展历程3.2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3.3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4. 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4.1 社会经济因素4.2 自然环境因素4.3 文化因素4.4 政策因素5. 旅游政策5.1 旅游政策的含义和作用5.2 我国旅游政策的主要内容5.3 旅游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基本概念、特点、分类,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和旅游政策。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过程:4.1 第一课时: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4.2 第二课时:讲解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
4.3 第三课时:讲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4.4 第四课时:讲解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和旅游政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特点、分类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要素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和旅游政策的认识。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旅游概论》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内容6. 旅游业的市场结构6.1 旅游市场的概念与构成6.2 旅游市场的细分6.3 旅游市场的需求与供给7. 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7.1 旅游产品的概念与分类7.2 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7.3 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8. 旅游服务与管理8.1 旅游服务的要素与质量8.2 旅游服务的管理8.3 旅游企业的运营与管理9. 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9.1 旅游规划的概念与流程9.2 旅游规划的实施与评价9.3 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10. 旅游伦理与旅游法10.1 旅游伦理的意义与内容10.2 旅游法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10.3 旅游法的实施与监管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业的市场结构、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旅游伦理与旅游法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概论》教学设计
第一学期
***师:***
课程名称:旅游概论
教材分析
《旅游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
它主要研究旅游学理论的结构框架,以及旅游管理各专业课在学科中地位。
旅游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新兴学科,以人类的旅游活动为出发点,以研究旅游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通过介绍旅游现象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探讨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发展旅游的方针和政策,从而使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学科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
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平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又不太端正,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和发展前景不太了解,教师必须通过寻找学科知识与学生态度、兴趣、能力的契合点,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和尝试富有发展意义的教学新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概论的相关知识,掌握其文化内涵和旅游常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三)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号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队精神。
教学措施
(一)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二)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要使本课程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本课程的理解。
(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
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
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
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本课程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本课程素养。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