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常见土壤类型简介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土壤的类型(课件含练习)

小学科学土壤的类型(课件含练习)

小学科学土壤的类型(课件含练习)小学科学:土壤的类型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资源之一,它对于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你是否知道土壤有不同的类型,并且每种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不同呢?本文将为你详细解释土壤的类型以及它们对植物的影响,同时还为你提供一些练习题来检验你的学习成果。

一、土壤的类型及其特征1. 黏土土壤:黏土土壤的颗粒非常细小,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保肥性。

它们往往富含有机质,但通透性较差。

黏土土壤通常呈现暗色或淡灰色,它们适合种植稻谷、豆类等作物。

然而,由于通透性较差,当降雨过多时,黏土土壤容易发生水涝。

2. 砂土:砂土颗粒较大,是一种通透性很强的土壤类型。

它们通常呈现黄色或淡红色,且贫瘠无机质。

由于砂土不能很好地保水和保肥,它们不太适合种植作物,但可以用于园艺和种植草坪。

3. 淤泥土:淤泥土主要由水流沉积而成,它们富含有机质,并具有良好的肥力。

淤泥土通常呈现暗褐色,容易保水和保肥。

它们适合种植大型农作物如玉米、小麦等,并常用于稻田的种植。

4. 沙壤土:沙壤土是沙和壤土的混合物,具有中等颗粒大小和适度的保水性。

沙壤土呈现黄褐色,容易破碎,但较黏土土壤的肥力要低。

沙壤土适合种植甜菜、红薯等作物,同时也可以用于园艺和景观设计。

二、土壤类型的影响1. 保水性:黏土土壤由于颗粒细小、含水量高,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可以持续向植物提供水分。

相比之下,砂土的保水性较差,容易造成干旱问题。

农田种植时,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应选择适当的灌溉方式和水肥管理方式,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 透气性:砂土通透性较强,可以快速排水,但较黏土土壤的肥力较低。

在栽培作物时,需要掌握不同土壤类型的透气性,以避免水分滞留或水logging引发的植物病害。

3. 肥力:淤泥土和黏土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具有较高的肥力。

这种土壤类型适合种植大型农作物,且无需过多施肥。

相比之下,砂土和沙壤土的肥力较低,通常需要施加肥料来补充养分。

不同类型土壤的详细描述

不同类型土壤的详细描述

不同类型土壤的详细描述一、黏土土壤黏土土壤是一种由黏土颗粒主导的土壤类型。

黏土颗粒具有较小的颗粒大小,通常直径小于0.002毫米。

黏土土壤的颜色通常为灰色、褐色或红色。

黏土土壤的质地较细,颗粒之间的间隙较小,因此具有较高的持水性能和较好的肥力。

然而,黏土土壤的排水性较差,容易形成积水,对植物生长不利。

此外,黏土土壤容易产生坚硬的结壳,影响根系的生长和透气性。

二、沙土沙土是由石英颗粒主导的土壤类型。

沙土的颗粒直径在0.05毫米到2毫米之间。

沙土的颜色通常为浅黄色或灰色。

沙土的质地较粗,颗粒之间的间隙较大,因此排水性能较好,不易积水。

沙土的通气性能也较好,根系容易扎根。

然而,沙土的持水性能较差,容易导致水分的流失,对植物生长不利。

此外,沙土的肥力较低,容易使养分流失,需要经常施肥。

三、壤土壤土是一种介于黏土土壤和沙土之间的土壤类型。

壤土的颗粒大小介于黏土颗粒和沙土颗粒之间。

壤土的颜色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而有所不同,可以是黑色、褐色或灰色。

壤土的质地适中,既有一定的持水性能,又具有较好的排水性能。

壤土是理想的农田土壤,适合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壤土的肥力较高,养分含量较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

四、粘土土壤粘土土壤是一种由粘土颗粒主导的土壤类型。

粘土颗粒较小,直径通常小于0.002毫米。

粘土土壤的颜色多样,可以是灰色、褐色、红色等。

粘土土壤的质地细腻,颗粒之间的间隙非常小,因此具有良好的持水性能和较高的肥力。

粘土土壤的排水性较差,容易积水,对植物的生长不利。

此外,粘土土壤容易产生结壳,影响根系的生长和透气性。

五、砂土砂土是由石英颗粒主导的土壤类型。

砂土的颗粒直径在0.05毫米到2毫米之间。

砂土的颜色通常为浅黄色或灰色。

砂土的质地较粗,颗粒之间的间隙较大,因此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不易积水。

砂土的通气性能也较好,根系容易扎根。

然而,砂土的持水性能较差,水分易流失,对植物的生长不利。

此外,砂土的肥力较低,养分流失较快,需要经常施肥。

山东主要土壤类型分析

山东主要土壤类型分析

(二)成土条件:
1、气候:处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山丘地区,受季风影响,夏季高温多雨, 风化及成土作用多发生在夏季,降雨量500~700mm。
2、植被:自然植被,夏绿阔叶林,伴生旱生森林及灌木,但多数已被垦
殖,现在为次生林,侧柏石质山地无植被。 3、地形:低山丘岭,山麓平原,河谷阶地。 4、母质:碳酸盐类母质,黄土及黄土性沉积物上。
(三)主导成土过程: 1、粘化过程:残积粘化及淋溶粘化同时进行,有一深厚的粘 化层。 2、钙化过程:CaCO3的淋溶,淀积明显,土壤正处于脱钙 阶段,沉积层中有菌丝体,砂姜。
3、生物积累聚积过程:比棕壤弱,因褐土必须脱钙至一定程
度时植物才能生长 (四)土壤属性: 1、剖面形态:
A B Bca C D
⑴前震旦纪的黑云母片麻岩、变粒岩、角闪岩、片岩、石英岩, 面积最大;
⑵中生代的花岗岩常穿插侵入在变质岩区,构成较大山体的山岭
和顶峰(如崂山); ⑶另外也有沉积岩:砂岩、页岩、砾岩、粉砂岩; ⑷玄武岩在蓬莱一带有出露。
这些母岩的风化的残积物、坡积物是山丘土壤的主要母质,
另外第四纪松散积物很多,有黄土及黄土状堆积物,沿海一 带有宽窄不一的海洋沉积物。 3、气候 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多在750— 850mm,干燥度1.1—1.2,年均温在11.0—12.0℃,温暖湿润 的气候,造成成土过程中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较强烈,土壤 微酸性,沉积粘化明显。
二成土条件地形起决定作用平坦低洼地下水排泄不畅各种湿生和水生型草本植物曾茂盛生长为黑土层中腐殖质的形成积累提供了条件且为湖积母质含较多游离碳酸钙是地下水碳酸氢钙的富集区三成土过程1草甸潜育化过程草甸景观生物积累强烈积累腐殖质并使土壤浸染为暗黑色的黑土层
第六章 主要土壤类型各论

第六章常见土壤类型简介ppt课件

第六章常见土壤类型简介ppt课件

5.2形成过程
(1)淋溶与粘化
在湿润气候下,易溶盐类均被淋失, 土体已无游离碳酸盐,胶体表面有 部分氢铝离子,酸性至微酸性。
原生矿物风化形成的次生铝硅酸盐粘 粒随土壤渗漏水下移并在心土层淀 积成粘化层,粘粒含量与表层之比 大于1.2,棕壤的粘化层是残积粘化 和淋溶淀积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粘粒形成和粘粒悬移中,铁锰 氧化物也发生微弱下移,使心 土层呈鲜艳棕色。
(2)与砖红壤的区别:砖红壤是 热带铁铝土,富铝化作用比红 壤强,风化度和酸性更强。
(3)与黄壤的区别: 黄壤比红 壤年平均气温低而潮湿,故水 化氧化铁和铁活化度高,黄色 或橙黄色,黏土矿物风化度低, 以蛭石为主,高岭石、水云母 次之,有较多的针铁矿、褐铁 矿,且有机质含量也较高。
3 黄壤
黄壤是亚热带暧热阴湿常绿阔叶林 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氧化 铁高度水化的土壤,黄化过程明 显,富铝化过程相对较弱,具有 枯枝落时层、暗色腐殖层和鲜黄 色富铁铝B铝层的湿暖铁铝土。
棕 壤 剖 面
5.4 基本理化性质
(1)土壤机械组成:片岩、花岗岩残积 物发育的质地粗,表层砂壤或壤质砂 土,中部为壤土;洪积物或黄土状母 质发育的表层为壤土,中部为粘壤土 或更粘,总之,淀积层比表层粘重。
(2)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处于硅铝化脱 钾阶段,粘土矿物以水云母、蛭石为 主,半生绿泥石、蒙脱石和高岭石。 北部水云母多些,南部棕壤高岭石多 些。
第一节 几种地带性土类简介
1 砖红壤
1.1 砖红壤是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 下,发生强度富铝化和生物富集 过程,具有枯枝落叶层暗棕色表 层和砖红色铁铝残积B层的强酸 性铁铝土。
1.2 地理分布
水平分布在北纬22o以南热带北缘, 包括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广西、 云南和台湾南部的部分地区。

常见的土壤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资源,是植物生长和人类农业生产的基础。

土壤类型主要由土壤颗粒组成、水分和空气含量、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沙质土、粘性土、砂质黏土、黏性砂等,下面将对这些常见的土壤类型进行详细介绍。

一、沙质土沙质土是由较大颗粒的石英砂组成的,其颗粒大小在0.05-2毫米之间。

这种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但缺乏肥力和保水能力。

沙质土通常分布在干旱地区或海滩附近。

二、粘性土粘性土是由较小颗粒的黏板岩或粘板岩组成,其颗粒大小在0.002-0.05毫米之间。

这种土壤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和肥力,但排水能力较差。

粘性土通常分布在湿润地区或山区。

三、砂质黏土砂质黏土是由较大颗粒的石英砂和较小颗粒的黏板岩或粘板岩混合组成,其颗粒大小在0.002-2毫米之间。

这种土壤具有较好的透气性、排水性和保水能力,但肥力较低。

砂质黏土通常分布在中等湿度的地区。

四、黏性砂黏性砂是由较大颗粒的石英砂和少量的黏板岩或粘板岩混合组成,其颗粒大小在0.05-2毫米之间。

这种土壤具有透气性和排水性,但保水能力较差。

黏性砂通常分布在干旱地区或海滩附近。

五、其他类型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土壤,如黑土、红壤、棕壤等。

1.黑土黑土是指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深厚肥沃的土壤。

它通常分布在温带地区,在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

2.红壤红壤是指富含铁氧化物和铝氧化物而呈现出红色或棕红色的土壤。

它通常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在农业生产中也很重要。

3.棕壤棕壤是指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中等肥力的土壤。

它通常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在农业生产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结论:不同类型的土壤在适宜作物、肥力、水分保持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采取不同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在土地利用和保护方面,也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壤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土壤的分类及特点

土壤的分类及特点

土壤的分类及特点土壤是由岩石和有机物、微生物等混合而成的自然物质,它是农业、林业、园艺、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基础资源。

土壤的分类和特点对于各种用途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土壤的分类根据其成分和性质,土壤可以分为三大类:砂壤、粘壤和壤土。

1. 砂壤:土壤中砂粒所占的比例超过75%的称之为砂壤,这种土壤通常具有较强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容易滤水和排水。

它的水分保持力较差,砂壤土壤的氮素和磷素等养分,因为不易被保存,所以需要经常施用肥料。

2. 粘壤:土壤中粘土所占比例高于35%的称之为粘壤,它的吸水保水性较好,透气性差。

通常质地黏腻,结成块状,不容易处理。

这种土壤可作为农作物的中性土,因为它容易保留水分和养分。

3. 壤土:土壤中粘粒和砂粒比例一般在35%至75%之间,称之为壤土,也被称为中性土。

这种土壤具有透水性和保水性的平衡,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含量较高,肥力较好,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和发展。

此外,根据水域条件和化学性质,土壤还可以分为水生土壤、盐渍土壤、沙漠土壤、酸性土壤、钙质土壤等。

二、土壤的特点1. 物理特点:土壤的密度较小,针对不同育种方法,其物理性质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壤土有比较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保水力也较好。

粘土则具有很强的结团性,透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差。

2. 化学特点:土壤中常含有机质、金属元素、氧化物、氢离子等物质,具有很强的化学性质。

不同类型的土壤,其化学成分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土壤的化学成分特点进行施肥和种植。

3. 生物学特点:土壤中有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其中包括各种具有生物学活动的细菌、真菌、养分循环的死亡生物体等,它们对土壤生物学性质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4. 农业生产特点:土壤是农业生产基础,它的肥力、气候状况、水分管理等都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方法和效果也不尽相同。

总之,土壤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基础资源,其分类和特点对于管理和利用充分非常必要,正确的土壤管理可以使农业、园艺、林业的产量更高,同时也可以减少土壤的污染和退化,保护环境。

土壤的六种类型范文

土壤的六种类型范文

土壤的六种类型范文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土壤,它们各具特点,适合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

下面将介绍土壤的六种主要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沙质土壤。

沙质土壤的颗粒粗大,通气性好,透水性强,但保水性较差,容易流失养分。

它一般呈酸性或中性,富含矿物质,养分含量较低。

沙质土壤适合种植耐旱植物,如仙人掌、沙漠玫瑰等。

第二种类型是粘质土壤。

粘质土壤的颗粒较细,含有高比例的胶质,能吸附水分和养分,保水性较好,但透气性较差。

它一般呈碱性或中性,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养分。

粘质土壤适合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

第三种类型是壤土。

壤土是一种中等颗粒的土壤,含有适量的细粒、粗粒和胶体。

它既具有沙质土壤的通气和透水性,又具有粘质土壤的保水能力。

壤土呈中性或微酸性,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等。

第四种类型是黏土土壤。

黏土土壤的颗粒非常细小,胶质含量高,粘性很大,保水性极好,但通气性非常差。

黏土土壤富含矿物质和养分,呈中性或碱性。

黏土土壤适合种植树木和果实,如杨树、苹果等。

第五种类型是砂壤土。

砂壤土是沙质土壤和壤土的混合物,颗粒粗大,通气性和透水性好,保水性适中。

砂壤土一般呈酸性或中性,富含矿物质和养分。

砂壤土适合种植茶树等中耐酸作物。

第六种类型是盐渍土。

盐渍土含有大量的盐类,通常呈碱性,养分含量低,对大多数植物来说不利,但对一些耐盐植物来说却是适宜的生长环境。

盐渍土的改良需要进行盐分去除和土壤调理。

除了上述六种土壤类型外,还存在着其他土壤类型,如石灰土、酸性土和腐殖土等。

每种类型的土壤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了解并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对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和维持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土壤是地球上的珍贵财富,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在土壤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下,我们可以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业产量,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其呈红色或棕红色,富
含铁、铝等氧化物,适宜于茶叶、甘蔗、柑橘等作物的生长。

黄壤
则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贫瘠但肥沃,
适宜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棕壤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
下游地区,土壤呈深褐色,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于水稻、小麦
等作物的种植。

黄棕土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适宜于水稻、棉花等作物的种植。

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土壤呈黑色,
肥沃适宜于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白土则分布在西南地区,土
壤呈白色或灰白色,贫瘠但适宜于茶叶、橡胶等作物的生长。

盐渍
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土壤富含盐分,适宜于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

沙土、砂壤和泥土则分别以其砂粒、砂粒和泥粒的含量为特征,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并适宜于不同的作物种植。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和利用土壤
资源,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
支持。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壤类型分类体系,加强土壤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土壤的分类及特点

土壤的分类及特点

土壤的分类及特点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覆盖物,是植物生长和生物生存的基础。

根据土壤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土壤分类有砂土、粘土、壤土、黄壤、红壤、棕壤、黑土等。

砂土是由砂粒组成的土壤,其特点是质地松散、透气性好、保水能力差。

由于砂土的排水性能好,因此适合种植耐旱作物。

粘土是由粘土矿物质组成的土壤,其特点是质地黏稠、保水能力强、透气性差。

由于粘土的保水性能好,因此适合种植水稻等需要大量水分的作物。

壤土是由砂、粘、壤三种颗粒组成的土壤,其特点是质地适中、保水能力和透气性都较好。

由于壤土的性质比较平衡,因此适合种植多种作物。

黄壤是一种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土壤,其特点是质地肥沃、保水能力强、透气性好。

由于黄壤富含养分,因此适合种植高产作物。

红壤是一种酸性土壤,其特点是质地松散、透气性好、保水能力差。

由于红壤的酸性较强,因此适合种植酸性作物。

棕壤是一种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土壤,其特点是质地肥沃、保水能力强、透气性好。

由于棕壤富含养分,因此适合种植高产作物。

黑土是一种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土壤,其特点是质地肥沃、保水能
力强、透气性好。

由于黑土富含养分,因此适合种植高产作物。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宜种植的作物。

了解土壤的分类和特点,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也可以帮助环保工作者选择合适的土壤修复方法,保护土地资源。

各种土壤分类

各种土壤分类

各种土壤分类一、黄壤黄壤是我国重要的土壤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流域。

黄壤有良好的肥力,适宜种植农作物。

黄壤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能够有效排水和保持土壤湿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黄壤中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对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黄壤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和土壤酸化等。

二、红壤红壤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红壤呈红色或暗红色,富含铁和铝等氧化物。

红壤透水性较好,但保水性较差,容易发生干旱。

红壤酸性较强,对一些作物的生长不利。

然而,红壤也具有一定的肥力,适宜种植一些耐酸作物。

三、褐土褐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和东北地区。

褐土呈棕色或深棕色,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具有较好的肥力。

褐土透水性较好,但保水性较差,容易发生干旱。

褐土对一些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对于耐旱作物较为适宜。

四、盐渍土盐渍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和一些沿海地区。

盐渍土富含盐分,土壤中的盐分含量过高,对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不利影响。

盐渍土中的盐分会抑制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作物长势不良甚至死亡。

治理盐渍土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冲洗、排盐和改良土壤等。

五、沙质土沙质土是一种土壤类型,主要由砂粒组成,土壤颗粒较大,通透性好,但保水性较差。

沙质土容易被风蚀和水蚀,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利。

沙质土肥力较低,养分含量较少,需要添加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来改善土壤肥力。

六、粘土粘土是一种土壤类型,主要由粘性较大的粘土颗粒组成。

粘土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肥力,但透水性较差。

粘土容易产生板结和结皮,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粘土中的矿物质含量较高,对植物的养分吸收有一定的限制。

因此,在种植作物时需要适当改良粘土土壤。

七、砂壤土砂壤土是一种土壤类型,主要由砂粒和壤土组成。

砂壤土透水性好,但保水性较差。

砂壤土肥力较低,养分含量较少,需要添加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来改善土壤肥力。

土壤的四种类型

土壤的四种类型

土壤的四种类型
土壤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这里给出两种较为广泛的分类:
1. 按照土壤质地分类:
砂质土:主要由较大颗粒的砂粒构成,排水迅速,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弱。

黏质土:含有大量黏粒,排水性和透气性较差,但保水保肥能力强。

壤土:是砂、黏粒和粉粒比例适中的土壤,具有良好的排水性、保水性和透气性,是最适宜大多数作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砾石土(或石质土):含有大量砾石或岩石碎片,土壤层薄,对植物生长不利,需要改良才能种植作物。

2. 按照发生学分类(中国土壤分类法):
红壤系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土壤颜色偏红,PH值较低,易发生酸化,如红壤、黄红壤、棕红壤等。

棕壤系列:主要分布在暖温带地区,具有良好的肥力和生产力,如棕壤、暗棕壤等。

褐土系列: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土壤颜色为褐色,具有一定的肥力,如褐土、淋溶褐土等。

黑土系列: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平原等地,以黑土和黑
钙土为代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肥力极高。

黄土系列: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带,土壤质地疏松,易于侵蚀,改良后适宜耕作,如黄土、黄绵土等。

其他系列:还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盐碱土、水稻土等多种土壤类型。

这两种分类方式只是众多土壤分类体系中的两种,实际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全球各地因地理、气候、生物、母质等差异形成了无数独具特色的土壤类型。

土壤地理学 第六章 土壤分类

土壤地理学 第六章 土壤分类
文献中常见的土壤类型的特征
土壤发生分类的不足表现在: ① 主观性与理论推理性强; ② 过分强调生物、气候等地带性因素; ③ 强调中心概念,但土类界限较模糊; ④ 发生分类缺乏定量指标。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s)和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土壤分类。中国土 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即土纲、亚纲、 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6级,如表6-2所示。
中国近代土壤分类受美国早期土壤分类 影响较深,宋达泉(1950) 在《中国土壤分类 标准的商榷》中列举的中国土壤分类仍属美 国马伯特土壤分类。以土类为基本单元,以 土系为基层单元,分为显域、隐域和泛域土 3个土纲、7个亚纲、18个土类。
自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期,苏联土壤 发生分类,特别地理发生学分类,对中国土 壤分类的影响较深,时间也较长。从1978年 始,中国开始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随着 中国改革开放,国际交往的增加,美国土壤 分类系统和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逐渐 进入中国,对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系统产生了 一定程度的影响。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 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 的地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
色,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 状结构。
上图为红壤剖面
上图为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 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 等人工林,是重要的粮、棉、油、茶、柑枯 和蚕丝的生产基地。
知识结构
认识土壤分类原理依 据、方法与发展
6.1 土壤分类概述
掌握中国土壤分类体 系的特点
6.2 中国土壤分类
熟悉国际主要土壤分 类体系及其参比

土壤的种类

土壤的种类

土壤的种类土壤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决定了植物生长的条件。

因此, 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于了解如何最好地利用土壤资源及其用途非常关键。

下面是有关不同种类土壤的详细介绍。

1. 棕壤:棕壤是亚热带地区最常见的土壤类型及最为肥沃的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地区。

它是一种酸性土,其矿物质含量及有机质含量都很高,具有良好的通气性能。

这种土壤能够有效保水和保肥,适合种植谷物、棉花、茶叶、油料等农作物和水果、木材等经济作物。

2. 黑土:黑土分布范围广泛,包括我国北方的东北、内蒙古、陕西等地区。

黑土是肥力很高的土壤,含有大量的有机质,通透性也很好,保水能力强。

这种土壤适合于种植高产、高质的农作物,如小麦、玉米、豆类等,在这种土上种植出的农作物品质都很高。

3. 中性土:中性土又称为灰土,是一种中等肥力的土壤。

它分布广泛,具有通透性好的特点。

中性土适合于种植长势缓慢、对肥料要求不高的农作物和水果,如芒果、椰子、花生等。

4. 沙壤土:沙壤土中石英含量较多,肥力低,透气性和保水能力好。

这种土壤适合于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因为水分能够在土中快速流动,同时不用担心土地发霉。

沙壤土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但却非常适合种植许多树木和草本植物。

5. 红黄壤:红黄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是肥力比较高的土壤类型之一。

这种土壤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适合种植光照充足、要求土壤松软、肥力比较高的农作物,如稻米、甘蔗、枸杞等。

6. 盐碱土:盐碱土的特点是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分和碱性离子,使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条件非常差。

盐碱土是我国西北等干旱地区最为普遍的土壤类型之一。

这种土壤不适宜种植大多数农作物,但是适宜种植一些抗旱、抗盐碱的灌木或草本植物。

总的来说,种类繁多的土壤对于不同的植被和经济作物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根据土地的性质制定种植方案,从而在不同的土地上获取最佳产出。

同时,正确地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也是我们在对土壤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砖红壤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土壤有几类?这几类的特点是什么?

土壤有几类?这几类的特点是什么?

土壤有几类?这几类的特点是什么?
砂土:砂质土的主要肥力特征为蓄水力弱、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土温变化快,但通气性、透水性好,易耕作。

粘土:粘质土的主要肥力特征为保水、保肥性好,养分含量丰富,土温比较稳定,但通气性、透水性差,耕作比较困难(干时坚硬,湿时粘粒,故要在一定的含水量条件下耕作较好)。

壤土: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

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这类土壤,含砂粒较多的称砂壤土(砂质壤土),黏粒较多的称粘壤土(粘质壤土)。

另外:按土壤的垂直结构来说,上层是壤土,下层是黏土(起到保水、保肥作用)的土壤肥力最佳,农业上称为“金盖土”。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

潮土:是发育于富含碳酸盐或不含碳酸 盐的河流冲积物,受地下潜水作用,经 过耕作熟化而形成的一种半水成土壤。 土壤腐殖质积累过程较弱。
上图为潮土剖面
潮土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光热条件, 兴建水利(排灌体系),建设稳产高 产田(吨粮田);发展商品粮生产; 基本农田保护。
盐土:大陆季风型干旱、半干旱和半湿 润地区,土壤蒸发蒸腾量大于降水量, 使得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类含量高到使作 物不能生长的土壤。可溶盐在土壤中的 分布呈表聚型。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 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 的地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
色,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 状结构。
上图为红壤剖面
上图为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 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 等人工林,是重要的粮、棉、油、茶、柑枯 和蚕丝的生产基地。
褐土 :发育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
候,在碳酸钙的淋溶淀积作用、粘化作用 和腐殖质化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土壤暗棕 或棕褐色,弱碱性,养分含量较高。
上图为褐土剖面
上图为褐土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以辽东栎为代表 的干旱明亮林以及以酸枣、荆条、菅草 为代表的灌木草原;人工林则以油松洋 槐为主;低山丘陵地区多已开垦为农田, 栽培果树,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 等。
亚高山草原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形 成的具腐殖质表层和明显钙积层的土壤。
利用:草场;轮牧、围栏草场,防超 载过牧,高原鼠害防治。
风沙土: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砂性母质 上形成的幼年土。地表植被稀疏,处于 土壤发育初级阶段,成土过程微弱。
上图为风沙土剖面
上图为风沙土景观
土地利用:保护现有植被,大力开展 植树种草。因地制宜,发展灌溉农业, 生产优质瓜果,开发沙生植物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剖面形态
O Ah Bts C
在自然植被下有残落物层 腐殖质层,壤质,疏松,屑粒 或团粒结构,多根系。 淀积层,亮棕色,块状或棱块 状,有棕色胶膜或铁锰结核。
母质层,基岩发育的带有基岩颜色,下蜀 母质发育的为大块状,有胶膜和网纹。
黄 棕 壤 剖 面
4.4基本性质 (1)颗粒组成:粘化层粘化率大于1.2。 (2)粘土矿物:水云母、蛭石、高岭石, 因母质不同,其组成状况不同。粘粒硅 铝率一般为2.4~3.0。30~75%,以交换性钙镁为主,铁 的游离度大于40%。 (4)微形态特征:B层具有光性定向粘 粒胶膜,并具有一定的铁质淀积胶膜。
4.5与相关土类区别 (1)与棕壤的区别:棕壤表层腐殖 质积累比黄棕壤强,粘化比黄棕壤 弱,铁的风化移动性差,粘粒硅铝 率高。 (2)与黄褐土的区别:黄褐土淋溶 作用弱,pH6.8~7.5,PBS>755, 有少量碳酸钙,粘粒硅铝率>3.0。 (3)与褐土的区别:褐土全剖面 PBS>80% , 常 有 碳 酸 钙 新 生 体 , pH一般为7.0~8.5。
棕 壤 剖 面
5.4 基本理化性质
(1)土壤机械组成:片岩、花岗岩残积 物发育的质地粗,表层砂壤或壤质砂 土,中部为壤土;洪积物或黄土状母 质发育的表层为壤土,中部为粘壤土 或更粘,总之,淀积层比表层粘重。 (2)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处于硅铝化脱 钾阶段,粘土矿物以水云母、蛭石为 主,半生绿泥石、蒙脱石和高岭石。 北部水云母多些,南部棕壤高岭石多 些。
3.3剖面形态
O Ah Bs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暗灰棕至暗橄榄 色,屑粒或团快状结构 淀积层,鲜黄色或蜡黄色, 较粘重,块状结构,结构面 上有带光泽的胶膜 母质层,多保留母岩色泽
C
黄 壤 剖 面
3.4基本性质
①富铝化较弱,粘粒硅铝率2.0~2.5, 黏土矿物以蛭石为主,高岭石、伊 利石次之,少量三水铝石 ②土体呈黄色而独具鲜黄B层 ③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4.5~5.5, PBS比红壤低 ④有机质高,腐殖质以富里酸为主, HA/FA0.3~0.5 ⑤B层粘粒比表层高,加上有机质含 量高,CEC比红壤高
3.1黄壤分布于北纬30附近亚热带、热带 山地、高原,如贵州、四川、云南、湖南, 而西藏、湖北、江西、广东、海南、广西、 福建、浙江、安徽等也有分布 。
3.2成土过程
(1)黄化过程 :由于土壤中氧化 铁高度水化形成水化氧化铁的化合 物致使土壤呈黄色的过程为黄壤的 黄化过程 (2)脱硅富铝化过程:具有弱度 脱硅富铝化过程 和强淋溶作用 (3)生物富积过程:在潮湿温热 的水热条件下,林木生长量大,有 机质积累较多
第七章 土壤类型简介
第一节 几种地带性土类简介
1 砖红壤 1.1 砖红壤是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 发生强度富铝化和生物富集过程,具 有枯枝落叶层暗棕色表层和砖红色铁 铝残积B层的强酸性铁铝土。 1.2 地理分布 水平分布在北纬22o以南热带北缘,包 括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广西、云 南和台湾南部的部分地区。
1.6 与相关土类的区分 (1)与红壤的区别 红壤硅铝率高,铁的活化度低,粘土矿 物少三水铝石和赤铁矿,CEC、PBS 比砖红壤高 (2)与赤红壤的区别 赤红壤位于砖红壤和红壤之间,硅铝率 1.7~2.0,铁的活化度40~58%,CEC、 PBS、pH低于红壤而高于砖红壤。
(3)与燥红土的区别 燥红土是因焚风效应形成于热带稀树草 原环境,矿物风化度低,脱硅富铝化 不明显,有蛭石、蒙脱石,不含三水 铝 石 , CEC>20 , PBS80% 左 右 , pH6~7。 (4)与黄壤的区别
(2)生物积累作用 棕壤在湿润气候和森林植被下,生物富 集作用较强,积累大量腐殖质,有机 质含量一般为50g/kg。 棕壤虽然因淋溶作用是矿质元素淋失多, 但由于阔叶林的存在,枯枝落叶分解 后归还盐基较多,可以补充淋失并中 和部分有机酸,因而使土壤呈中性和 微酸性,而没有灰化特征,棕壤肥力 较高,腐殖质以富里酸为主, HA/FA0.47-0.82。
黄壤具有黄化过程,富铝化相对弱,具 有鲜黄色B层,含有2∶1型粘土矿物。
2 红壤
红壤是在中亚热带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 下,发生脱硅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 作用发育而成的红色、铁铝聚集、酸 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
2.1分布: 多在北纬25~31之间的广大丘陵地区, 包 括江西、福建、浙江的大部分,广东、广西、 云南的北部,以及江苏、安徽、湖北、贵州、 西藏的南部,涉及13个省区
5.5 分类 (1)棕壤:典型棕壤。 (2)白浆化棕壤:腐殖质层或耕作层以 下有白浆层,分布在山东、辽宁和苏北 的低丘陵、缓岗坡地,以及陕西的秦岭、 陇山山地棕壤的上部。 (3)潮棕壤:分布在丘陵的坡脚和山前 倾斜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雨季上升 可使底土产生潴育化过程。 (4)棕壤性土:弱度发育剖面分化不明 显的棕壤,土层薄、风化弱,粗骨性强。
4.6 与红壤、黄壤的区别:
红壤和黄壤为铁铝土,脱硅 富铝化作用强,因而高岭石 类粘土矿物和铁铝氧化物多, 硅铝率2.0~2.5,酸性到强 酸性,PBS<35%。
5 棕壤
棕壤是在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大陆季风 气候、落叶阔叶林下,发生加强的淋溶 作用和粘化作用,土壤剖面通体无石灰 反映,呈微酸性,具有明显的粘化特征 的淋溶性土壤。 5.1棕壤集中分布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 华东江苏境内的徐州、淮阴、连云港一 线以北的低山丘陵,垂直带中处在黄棕 壤或褐土之上,暗棕壤之下。
1.4 剖面特征
O Ah Bs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暗棕色,屑粒、团粒结构, 疏松多根
铁铝聚集层,砖红或赭(zhe)红色,紧 实粘重,核状块状结构,结构面上有 暗色胶膜
网纹层,红白相间 母质层,夹有半风化岩石碎块
Bsv C
砖 红 壤 剖 面
1.5 理化性质
(1)原生矿物分解彻底,盐基强烈淋失, 铁铝聚集最明显 (2)粘粒硅铝率1.5~1.8,63~80%为高 岭石,其余是三水铝石和赤铁矿 (3)质地粘重,土层深厚,多3m以上 (4)强酸性,pH4.5~5.4,PBS20%以下 (5)腐殖质品质差,HA/FA0.1~0.4,速 效养分低,速效磷极缺。
2.6利用改良
(1)农林牧工富综合开发,山水 田林路综合治理 (2)加强植被覆盖,保持水土 (3)增施有机肥,注重氮磷钾微 量元素配合 (4)合理使用石灰,中和酸性 (5)合理轮作,用养结合 (6)旱改水
2.7与相关土类的区别 (1)与黄棕壤的区别:黄棕壤为 淋溶土纲,淋溶粘化比红壤明 显,而富铝化作用比红壤弱, 粘粒硅铝率2.5~3.3,粘土矿物 既有高岭石,也有少量蒙脱石, pH5~6.7,PBS较高 。 (2)与砖红壤的区别:砖红壤是 热带铁铝土,富铝化作用比红 壤强,风化度和酸性更强。
5.2形成过程 (1)淋溶与粘化 在湿润气候下,易溶盐类均被淋失,土 体已无游离碳酸盐,胶体表面有部分 氢铝离子,酸性至微酸性。 原生矿物风化形成的次生铝硅酸盐粘粒 随土壤渗漏水下移并在心土层淀积成 粘化层,粘粒含量与表层之比大于1.2, 棕壤的粘化层是残积粘化褐淋溶淀积 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粘粒形成褐粘粒悬移中,铁锰氧化 物也发生微弱下移,使心土层呈鲜 艳棕色。 在某些受地下水活动影响的棕壤剖面 中,底部常见铁锰锈斑或结核等新 生体,这是干湿交替引起氧化还原 的结果,有的甚至是矿物分解过程 中的产物,它不是淋溶淀积所致。
4 黄棕壤
黄棕壤是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林下的 淋溶土土壤,具有暗色但有 机质含量不高的腐殖质表层 和亮棕色粘化B层,通体无 石灰反应,pH为微酸性,土 壤剖面构型为O-Ah -Bts - C的淋溶性土壤。
4.1分布及形成条件 黄棕壤总面积1803万hm2 ,主要分布 于苏、皖长江两侧和浙北地区。 气候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 15-16℃,降水量100-1500mm。地 貌以丘陵、阶地为主,自然植被为 常绿落叶或落叶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旱作和水稻为主,是总要 的粮食、茶叶和蚕桑生产基地。
(3)水分物理性:调萎系数高,田 间持水量也高,故保水抗旱性较强。 由于透水性差,在坡地易发生水土 流失,表层流失后,暴露出粘重的 心土层,肥力下降。平地降水多时 会发生涝灾。 (4)化学性质:CEC15-30 cmol /kg, 盐基以钙镁为主,钾钠少,PBS多 >70%,pH5.5-7.0,无石灰反应。
1.3 形成过程
(1)强度脱硅富铝化过程:硅迁移量 可达80%以上,钙镁钾钠迁移量可达 90%以上,砖红壤铁的游离度为64% ~71%(红壤为33~35%,赤红壤 53~57%) (2)生物富集过程:热带雨林下形成 凋落物多,同时生物归还作用也强, 从而表现出生物复盐基、生物自肥、 生物归还等在热带最强的生物富集作 用。
5.6与相关土类的区分
1)与褐土区别:褐土分布与暖温带半湿 润地区,淋溶弱,剖面有碳酸钙聚积层, 粘化以残积粘化为主,粘化层位置高, 厚度比棕壤薄,中性至微碱性,硅铝率 高、而铁的游离度和活化度低。 2)与暗棕壤区别:暗棕壤分布温带湿润 区,腐殖质层厚,颜色暗,粘化率低。 3)与黄棕壤区别:黄棕壤分布北亚热带 湿润区,风化、淋溶强,硅铝率低,游 离铁高。
2.2成土过程
红壤是在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积过程 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富铝化是指在高温多雨条件下,硅酸 盐矿物强烈分解,硅和盐基物质大 量淋失,铁铝相对富积的过程。富 铝化的标志是土壤粘粒的SiO2/Al2O3 的比值即硅铝率明显下降。 生物富积过程是指在高温多雨条件下, 动植物的生长、死亡、残落量大, 加速了土壤形成的物质循环和养分 富积。
(3)与黄壤的区别: 黄壤比红 壤年平均气温低而潮湿,故水 化氧化铁和铁活化度高,黄色 或橙黄色,黏土矿物风化度低, 以蛭石为主,高岭石、水云母 次之,有较多的针铁矿、褐铁 矿,且有机质含量也较高。
3 黄壤 黄壤是亚热带暧热阴湿常绿阔叶林 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氧化 铁高度水化的土壤,黄化过程明 显,富铝化过程相对较弱,具有 枯枝落时层、暗色腐殖层和鲜黄 色富铁铝B铝层的湿暖铁铝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