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设计与案例: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2.了解DNA的构成原理和结构特点;3.能够手工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老师可以使用图片或示意图展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激发学生对DNA分子的兴趣。
Step 1 背景知识介绍(10分钟):老师向学生简要介绍DNA分子的结构原理和构成要素,包括碱基对、磷酸二脱氧核苷酸以及双螺旋结构等。
同时,引入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的目的和意义。
Step 2 材料准备(5分钟):让学生准备制作模型所需要的材料,包括彩色纸、剪刀、胶水、铅笔等。
Step 3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30分钟):1.带领学生使用彩色纸切割成一定长度的条状物,每个条状物代表一个磷酸二脱氧核苷酸。
2.按照碱基对的规则,使用铅笔在条状物的一端上画上对应的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胞嘧啶)。
3.将画有碱基的两个条状物重叠在一起,使用胶水将其固定住。
4.继续制作其他磷酸二脱氧核苷酸,然后将它们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形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5.最后,将制作好的DNA模型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解释每个部分的含义和作用。
Step 4 模型展示与讲解(10分钟):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制作的DNA模型展示给全班,并讲解自己制作模型的过程和遇到的困难。
同时,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的模型给予评价和指导。
Step 5 总结与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享制作模型的心得和体会,讨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在科学研究和生物学中的应用。
作业:1.复习DNA分子的组成结构和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过程;2.观察自己的DNA模型,思考如何改进和提升模型质量。
教学案例:小明是一个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他对DNA的双螺旋结构也充满了好奇。
他在老师的引导下制作了一个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首先,小明准备了制作模型所需的材料,包括彩色纸、剪刀、胶水和铅笔。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4: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设计:
1.DNA怎样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
2.DNA如何维系他的遗传稳定性?
思考、讨论、回答
通过特定问题引导学生进一部深入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特点。
环节四分享与交流
引导、组织、反思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制作成果(包括设计制作的思路、依据、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分析后期制作的改进方向。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科学探究实验创新设计作品系列
课题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本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4.感悟科学家为探索生命奥秘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形成为科学事业作贡献的责任与担当。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构建出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构建过程中老师密切关注学生对于3种分子的连接方式。
2.各小组用手边的材料依据实验原理及创新之处制作DNA双螺旋模型。
3.巡回检查各小组学生的设计制作,同时针对学生的方案设计以及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解答。
4.各小组上讲台展示制作模型,老师点评。
1.各组利用桌面上的材料用具构建出一个脱氧核苷并展示介绍。
实验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景导入
设问:我们之前学了分子DNA的结构,那么它的立体结构是怎样的? “沃森和克里克是如何揭示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呢?
思考、讨论、回答
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科学精英对科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设计: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一、教学目标1.了解DNA的结构和构成。
2.掌握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介绍DNA的结构和构成。
2.透明塑料袋。
3.盐、面粉、水、搅拌器、塑料容器、食用色素、阳极铝线、阴极铜线、电池。
4.各类颜色的珠子或橡皮泥。
5.制作DNA模型所需的材料:扁平的纸杯、铅笔、细直尺、剪刀、胶带、丝线。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展示DNA的结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讨论DNA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知识讲述(15分钟)使用PowerPoint课件,简单介绍DNA的结构和构成,包括碱基对、双螺旋结构等,并解释DNA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3.制作DNA分子双螺旋模型(40分钟)步骤一:制作阳极铝线和阴极铜线,用导线割开一段阳极铝线和一段阴极铜线。
在阳极铝线的一头插入一块铜片,在阴极铜线的一头插入一块铝片,用胶带固定。
步骤二:制作DNA模型主体,将纸杯从中间切开,保留底部。
用铅笔沿纸杯内壁打出一排小孔,每个小孔间隔约0.5cm,小孔数量为纸杯高度的2/3步骤三:安装DNA模型主体,将阳极铝线和阴极铜线固定在纸杯底部,使阳极铝线和阴极铜线透过纸杯的小孔伸出。
将阳极铝线和阴极铜线与纸杯壁贴合。
步骤四:制作DNA模型的基座,将塑料容器细细剪开一个洞口,使其可以支撑纸杯。
将纸杯插入塑料容器的洞口中,调整位置使纸杯能够稳固。
步骤五:制作DNA模型的链型结构,将丝线通过阳极铝线和阴极铜线的小孔,并将丝线两端绑在一起。
丝线应绕在阳极铝线和阴极铜线之间,形成类似双螺旋的结构。
4.小结(15分钟)学生将制作好的DNA分子双螺旋模型展示给同学们,并简单介绍模型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老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模型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DNA结构和重要性。
5.展示和评价(10分钟)请学生将自己制作的DNA分子双螺旋模型放在课桌上展示,同学们互相观摩,并进行评价。
(完整版)“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完整版)“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活动目的与意义】1制作模型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亲手制作,可以促进学生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和“反向平行”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2通过讨论、交流与撰写活动报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使他们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通过分析DNA分子结构模型,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DNA分子结构的知识,为后续学习遗传部分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活动程序】1制定活动方案1.1课前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课前学生学习了DNA分子结构的基础知识,以及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和掌握了一些有关DNA结构发现的科学史的材料,为课上进行相互讨论、交流与模型的顺利制作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1.2活动材料用具的准备硬塑料方框、不同颜色的硬纸板、金属细丝、订书机、订书钉、剪刀、粗铁丝。
1.3提供模型制作的参考数据1.4设计活动方案流程2实施活动方案2.1分组并发放活动材料每班分若干个小组,每小组4人。
各组都配发硬塑料方框2个(5cm×10?M)、六种不同颜色的硬纸板各1张(20?M ×20?M)、细铁丝2根(长0.5m)、粗铁丝2根(长约10?M)订书机1个、订书钉若干、剪刀1把、活动报告(每人一份)。
2.2分组讨论制作模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学生讨论之前,教师先展示预设的问题和制作模型的参考数据,为学生讨论模型的制作提供帮助。
设计的问题如下:(1)分别用何材料表示磷酸基团、脱氧核糖、各种含氮碱基?这几种物质在什么部位相连接?(2)如何表示磷酸二酯键、氢键以及氢键的数目?(3)如何体现DNA分子两条链之间的反向平行关系?(4)怎样才能使DNA分子的平面模型改变成立体模型?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观察并分析教材上的DNA分子结构的立体图和平面图,然后根据实验桌上所提供的材料,以及教师提供的问题,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设计出实验步骤,找出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二生物《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1)理解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通过分析组装DNA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2)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DNA分子模型的组装
三、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组装出正确的DNA分子模型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小结
在贯彻新课改精神的前提,重在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自学能力。
在本堂课中,应尽力做到不干预学生的自主思想。
先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识和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进行拼装模具。
之后,再由他们自己发现他人模型中的错误。
并基于此,来改正自己拼装的模型,纠正自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理解中的误区。
此外,如果出现多数同学仿照说明书或者课本P49及P50中给出的碱基对顺序拼装出相同的DNA分子模型的情况,可以由此引发同学对DNA复制的探究。
既引发同学探究问题的兴趣,又为下堂课作好铺垫。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教学设计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阐明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②说明4种脱氧核糖核昔酸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
③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知识应用。
2.能力目标①尝试DNA双螺旋模型的制作,学会并运用建构模型的科学方法。
②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体验DNA分子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悟DNA双螺旋结构对称、简洁、和谐的科学美。
②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2)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基础上,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学以致用。
(3)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DNA分子模型的组装。
三、教学难点(1)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2)DNA两条长链反向平行。
(3)碱基互不配对原则的应用。
U!(课前导入)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担当遗传的重任?它必须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够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并且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
这四点缺一不可,如何建构一个DNA分子模型解释这一切?复习: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脱氧核昔酸)脱氧核昔酸由哪几个部分构成?(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含氮碱基有哪几种?(ATCG)学生活动1:分类桌面上的模型材料。
(l.2min)提问:哪种材料可以代表脱氧核糖?为什么?学生活动3:请尝试把刚才构建的四种脱氧核昔酸连接成脱氧核昔酸链,并尝试把同桌二人 的两条链摆成符合上述信息描述的状态。
(2.3min)最后,1952年春天,沃森与克里克从奥地利生化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在DNA 中,腺喋吟(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口密嚏(T)的量;鸟喋吟(G)的量总是等于胞口密嚏(C)的量学生活动4:同桌合作尝试配对两条链上的碱基,可以进行选择碱基加以调整,找出一种配 对碱基的方式,使得A 一定等于T, G 一定等于C随机展示几组的模型,得出结论,要想保证每次搭建出来的DNA 模型中A 一定等于T, G- 定等于C,那就让A 和T 配对,C 和G 配对。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模型构建: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摘要一、教材分析《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2节《DNA 分子的结构》的重要版块,教材在讲述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和DNA分子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版块,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和理解。
在二、学情分析通过本章节第一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以及DNA的分子结构,但是对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巧妙之处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
因为其空间想象力不足,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仍不够完善,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实行引导和锻炼。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学习水平和动手水平,具备展开动手制作模型活动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学会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掌握基本的制作技术;(2)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和模型构建的理解和理解;(3)提升合作意识、设计水平、动手水平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水平等。
2.方法与过程目标:(1)每小组通过确定设计方案、人员分工、时间安排等,形成科学合理的制作方案;(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小组动手制作一个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同与他人合作、资源共享及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体验建构模型的过程;(3)体验合作和交流在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地将DNA各组分之间实行连接。
2.教学难点(1)在有限的资源中选择合适的材料;(2)在模型中体现DNA的反向平行及其立体结构。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理解模型和领悟模型方法是高中生物学新课标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尝试建构模型,体验建构模型中的思维过程,从而领悟模型方法,并获得或巩固相关生物学概念。
理解模型和领悟模型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实行模型建构活动。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DNA的结构和双螺旋结构模型。
2.学会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彩色纸张、剪刀、胶水、铅笔、牙签。
2.教学材料:DNA分子结构示意图、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图片。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回顾DNA的基本知识,包括DNA的结构、功能和双螺旋结构模型。
2.展示示意图展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向学生解释DNA的双螺旋结构,并说明双螺旋结构的重要性。
3.分组制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每个小组制作一个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步骤:(1)请学生准备好需要的材料。
(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长,组织分工和合作。
(3)首先,每个小组使用彩色纸张剪成相同长度的条状物,代表骨糖和磷酸。
将多个条状物错开叠放,形成一条链。
(4)然后,学生使用另一种颜色的彩色纸张剪成相同长度的条状物,代表核苷酸碱基。
将碱基条状物与骨糖磷酸链的相应位置配对粘贴。
(5)最后,使用牙签将两条链缠绕在一起,形成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4.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制作过程和经验。
5.学生总结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特点和制作过程,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6.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在回家后,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个更精细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写一篇制作记录。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学生之间互评,评选出最佳DNA分子结构模型。
案例:小组制作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学生分成4人小组,每个小组依次进行制作。
步骤:(1)每个小组准备彩色纸张、剪刀、胶水、铅笔和牙签等工具。
(2)每个小组员自己剪出相同长度的彩色纸条,代表骨糖和磷酸。
将多个条状物错开叠放,形成一条链。
(3)每个小组员选取一种颜色的彩色纸张,剪出相同长度的条状物,代表核苷酸碱基。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教案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案2017. 10.20【实验教学目标】知识方面: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基本要点;说明DNA分子的结构层次;阐明DNA分子的稳定性、特异性和多样性。
能力方面: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精神;体验“模型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体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并掌握一定技术。
【教学难点】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实验原理】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2、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补配对原则两两配对,并且以氢键连接。
【实验材料用具】硬纸方块2个(长约10cm),卡纸片,剪刀,订书机,订书针,钳子,长0.5米细铁丝两根。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提问)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它是由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构成,这几种物质之间的连接方式可用图形表示2、DNA分子两条长链的方向是反向平行,它们之间的碱基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腺嘌呤)一定与T (胸腺嘧啶)配对; C (胞嘧啶)一定与G (鸟嘌呤)配对,并靠氢键相连接。
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是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LD.Watson,1928~)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1916~)共同提出的,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制作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方法与步骤:(1)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剪成长方形碱基,用其他颜色的卡纸剪成圆形代表磷酸,另一种颜色的卡纸剪成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
(2)使用订书机将磷酸、脱氧核糖、碱基连接,制作成一个个含有不同碱基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模型。
(3)用订书机把一个个脱氧核糖核苷酸模型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多核苷酸的长链;根据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制作一条与这条链完全互补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
(4)将脱氧核糖核苷酸中的磷酸固定在细铁丝上,然后把两条链平放在桌子上,用订书机把配对的碱基两两连接在一起。
3.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对应人教版(2019)必修2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包括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构成以及制作模型的步骤和技巧。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模型制作。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知识,并制作了模型。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探讨DNA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二、深入学习
1.讲解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1)介绍DNA复制的过程和条件。
(2)阐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它们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2.多元化教学:采用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习效果。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组织:在分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足,导致小组合作效果不佳。
2.教学评价:目前教学评价主要依赖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缺乏对学生实际掌握程度的全面评估。
答案:
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会在模板链上识别特定的碱基序列,并添加相应的互补碱基。例如,如果模板链上的碱基是腺嘌呤(A),DNA聚合酶就会添加一个胸腺嘧啶(T)到新合成的链上。这种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新合成的DNA链与模板链的一致性。
4.应用题:举例说明DNA双螺旋结构在实际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2)分组讨论:如何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讲解制作模型的步骤和技巧。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案
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活动]制作口附双螺旋结构模型一、教材分析DNA结构在高中生物遗传物质这一节中是最基础的内容,对学生以后学习DNA的复制及遗传规律有很大促学作用。
本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后安排的活动,DNA模型的制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可加深学生对DNA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教材首先介绍了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接着说明了制作的目的要求,要求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教材第三部分清楚地列出了该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
特别应明白用什么代表磷酸、什么代表脱氧核糖、什么代表含氮碱基,以及用什么对它们进行连接。
教材第四部分更为详细地介绍了该实验的方法步骤。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1已经学习了DNA的组成单位和组成元素,但这些基本单位即脱氧核苷酸如何构建成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没有学习,在本章的前一节刚学习了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而DNA结构如何呢教材安排DNA分子结构特点的学习,但DNA分子结构特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顺理成章安排了本活动,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通过制作DNA模型,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习的动机。
三、学习目标①使学生明确4种脱氧核糖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
②让学生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③知识深化,使学生在DNA的碱基计算问题上不但知道有A=T、G=C,以及演化出的人+6=1+画并能具体运用在实际计算中。
四、重点、难点1.重点和难点,掌握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技术,学会并运用建构模型的科学方法2.解决方法:对每小组进行关键步骤指导,对连接方式进行讲解突出重点;板书说明制作的程序和重要环节。
诱导学生理解各步骤的连接及原理等方法来突破难点。
五、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以及掌握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知识准备。
2.教师准备:活动用的各种材料:硬塑方框2个(长约10cm),细铁丝2根(长约),球形塑料片(代表磷酸)若干,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若干,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4种不同碱基)若干,粗铁丝2根(长约10cm),订书钉六、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模型课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模型课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2. 了解DNA在细胞分裂和遗传传递中的重要作用;3. 能够制作和展示一个简单的DNA双螺旋模型。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介绍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知识;2. 模型制作材料:双氧水、线、牙签、糖、青丝带等;3.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喷雾瓶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PowerPoint课件,引入DNA双螺旋结构的主题,让学生了解DNA的重要性和功能。
2. 理论讲解:讲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组成、作用和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DNA在细胞分裂和遗传传递中的作用。
3. 模型制作:分发制作DNA双螺旋模型的材料,指导学生按照指导书制作模型。
4. 展示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DNA双螺旋模型,并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5.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和抗性,增强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解。
6.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DNA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求欲。
四、教学反馈1. 提问回答:随堂提问,测试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解;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DNA的理解和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展示:评价学生展示DNA双螺旋模型的制作情况和讲解内容;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表达能力;3. 作业评分:评价学生针对DNA结构的作业情况和答题质量。
六、拓展延伸1.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DNA在不同生物体中的组成和表现形式;2. 研讨讲座:组织专题研讨会或讲座,深入探讨DNA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2. 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准备。
以上为高中生物DNA双螺旋结构建模课教案模板范本,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实验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案 旧人教 必修2
高中生物实验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案旧人教必修2目标导向(1)学会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2)理解DNA分子特殊的空间结构典例导法【例1】有三个核酸分子,经分析共有五种碱基,八种核苷酸,四条多核苷酸链,它的组成()A、一个DNA分子,两个RNA分子B、二个DNA分子,一个RNA分子C、三个DNA分子D、二个RNA分子解析:本题考查的DNA、RNA的组成。
DNA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的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为A、T、C、G,每一个DNA分子都有一个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存在着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RNA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一分子的核糖核苷酸是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的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为A、U、C、G,每一个RNA分子只存在着一条长链。
结合本题题意,B、C、D均不符合。
答案:A【例2】已知一段双链DNA中碱基的对数和腺嘌呤的个数,能否知道这段DNA中4种碱基的比例和(A+C):(T+G)的值()A、能B、否C、只能知道(A+C):(T+G)的值D、只能知道四种碱基的比例解析:本题考查双链DNA分子中碱基组成规律。
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A)的个数等于胸腺嘧啶(T)的个数;鸟嘌呤(G)的个数等于胞嘧啶(C)的个数。
若已知A的个数,那么也知道了T的个数,剩下的G和C各占一半。
答案:A【例3】组成DNA分子的碱基只有四种,四种碱基的配对方式只有两种,但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这主要原因是()A、DNA是高分子化合物B、脱氧核苷酸结构不同C、磷酸的排列方式不同D、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碱基数目很多解析:从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可以看出,组成碱基只有4种,碱基配对方式也只有两种,但碱基的数目是千差万别,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更是千变万化的。
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因此DNA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襄州二中生物组程晨一、教学目标的确定DNA是遗传的分子基础,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具体内容要求是“概述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和“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概述”是理解水平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将微观事物宏观化,通过观察、分析、描述出相关特点。
“制作”是操作水平的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需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对制作的DNA分子模型进行检查,适当修补,这是确定本节教学目标的基本考虑,现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核心概念掌握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方法理解DNA分子结构特点2、能力目标:学生形成建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的能力通过分析组装DNA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3、情景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学习DNA的兴趣在合作学习和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DNA分子的组装2、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组装出正确的DNA分子模型三、教学设计思路本小节教学安排1课时。
四、课前准备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组件 多媒体课件 导学案五、教学过程情景创设:播放《DNA 分子立体结构》的动画提问:动画中的DNA 美不美?你们也可以拥有这种“美”。
若想制作这个“美丽”的DNA 理论依据是什么?回顾旧知,提出核心概念。
(一)活动1:核心概念的诠释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苷酸链 碱基对(二)活动2:构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1.构建一个脱氧核苷酸模型2.构建一条脱氧核苷酸长链模型3.构建脱氧核苷酸双链模型4.构建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讨论】总结: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1)DNA 分子是由_____条连组成的,这两条链按_________方式 盘旋程双螺旋结构(2)DNA 分子中_________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__________排列在内侧(3)两条链上的______通过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对有一定规律__________DNA分子的结构层次基本组成元素:C、H、O、N、P基本组成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组成单位:__________DNA单链:__________DNA双链DNA双螺旋结构(三)活动3:DNA的特异性和多样性分析分子的特异性看一看:每组制作的模型与其他组相同吗?想一想:各组所制作模型的差异在哪里?左右结论:不同DNA分子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存在差异,说明特定的DNA分子具有_________。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教案2. 学科领域:生物科学3. 适用年级:高中4.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双螺旋模型的构建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1) 核酸的分类和功能(2) DNA分子的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3)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1) 模型材料的选择(2) 模型搭建步骤(3) 模型优化与调整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DNA分子的结构图,引发学生对DNA结构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示范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方法。
3. 学生分组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搭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4. 成果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各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DNA分子的研究领域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生物教材《分子与细胞》2. 实验材料:牙签、彩条、胶水、尺子、剪刀等3. 辅助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五、教学评价1. 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对模型构建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DNA 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程度。
3. 团队协作精神: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合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确保齐全且易于使用。
2.为学生准备实验指导书,详细列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为学生分组,每组成员明确各自职责和协作分工。
七、教学步骤1. 实验前期准备:介绍实验目的和意义,讲解实验原理。
2.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根据实验指导书,开始搭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设计与案例: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1.教学目标:-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形态特征;-学习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教学准备:-PPT或黑板等教学用具;-摄像机或投影仪;-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所需材料:纸板、彩纸、剪刀、胶水、麦片盒等。
3.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并展示一张DNA分子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如何形成,有哪些特征。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详细介绍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形成及特征;-解释核苷酸、碱基配对等相关概念;-解释磷酸二脱氧核糖的作用和位置。
第三步: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40分钟)-要求学生组成2人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材料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示范;-学生们根据示范自行设计和制作,教师在一旁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四步:展示和讨论(20分钟)-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学生们互相欣赏和评价其他小组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结合他们的模型和所学知识,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
第五步: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重要性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物学的其他领域。
4.教学案例:高中生物课程中,教师在探讨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时,采用了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方法。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形态特征,并解释了核苷酸、碱基配对等相关概念。
接着,教师提供了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所需的材料,并组织学生分成2人小组进行创作。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合作,互相讨论并尝试不同的方法。
有的小组选择了用纸板、剪刀和胶水制作双螺旋结构的骨架,然后用彩纸剪出碱基并粘贴上去;有的小组则选择了用麦片盒制作一个立体的双螺旋结构,并在表面涂上不同颜色的彩纸代表碱基。
dna双螺旋结构课程设计
dna双螺旋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组成、特点及功能;2. 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历程及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3. 理解DNA双螺旋结构在遗传信息传递和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构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表达自己对DNA双螺旋结构认识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合作交流能力;4.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生物课程,以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备一定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组成:讲解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包括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等,以及它们在DNA分子中的作用。
2.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介绍DNA双螺旋结构的空间结构、螺旋直径、螺旋周期等特性。
3.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历程:回顾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以及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4. 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阐述DNA在遗传信息传递、基因表达和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5.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共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讲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组成和特点,以及其发现历程。
第二课时:深入讲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并结合实践操作,让学生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实验既可加深学生对“DNA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材首先介绍了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从制作DNA模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制作过程做了详细阐述。
教材接着说明了制作的“目的要求”。
要求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理解和认识。
教材第三部分清楚地列出了该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
特别应明白用什么代表磷酸、什么代表糖、什么代表含氮碱基。
以及用什么对它们进行连接。
教材第四部分更为详细地介绍该实验的“方法步骤”。
从制作“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长链→DNA结构→DNA的空间结构”这一步骤详细地作了说明。
因此,我们从如下几方面对该实验做本质性的准备:1.知识结构的联系:要明确DNA的化学元素是C、H、O、N、P,由它们组成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再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基本单位一—脱氧核苷酸;再由脱通过聚合作用形成DNA分子。
2.掌握该实验的知识点:对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功能(复制和表达)”、“遗传和变异”以及“基因工程”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3.实验操作的关键: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是连接。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之后,对DNA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双螺旋结构的巧妙之处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因此通过这个实验,怎样引导才能使学生对DNA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掌握制作技术。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结构。
(3).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并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2).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用微观和宏观的不同角度来看待生物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1、加深学生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2、理解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3、掌握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技术。
实施方案:①对每小组进行关键步骤指导;②对连接方式进行讲解;板书说明制作的程序和重要环节;④诱导学生理解各步骤的连接及原理。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让他们按照模型里的说明书进行组装和操作,而是应该由教师给出一定的要求,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相应的要求进行操作。
比如组装的顺序可以设计如下: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链→双螺旋结构。
另外,不同的小组分别组装不同碱基对排列顺序的DNA模型。
四、实验实施准备【教师准备】硬塑方框2个(长约10cm),细铁丝2根(长约0.5 m),球形塑料片(代表磷酸)若干,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若干,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4种不同碱基)若干,粗铁丝2根(长约10 cm),订书钉。
【学生准备】1.预习实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了解DNA结构的相关信息。
2.进行分组。
3.以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学习,总结DNA双螺旋结构的组成、特点等知识。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实验探究的热情;较大程度上节省了课堂时间;为探究实验的成功打基础。
五、教学方法【教法】分析评价法、直观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六、教学媒体黑板、多媒体计算机七、课时安排由于该实验内容较为简单,无需提前进行预实验,故时长为一课时(40min)八、教学过程双螺旋结构组成成分含有磷酸、碱基、核苷酸;(2)DNA 双螺旋结构以4种碱基,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3)碱基与磷酸基团之间以3,5磷酸二酯键进行连接;而碱基与碱基之间以氢键进行连接。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思考(1)自主设计。
让学生设计模型的样式,并根据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
(2)提出问题。
本实验进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形成小组的实验方案,设计出实验图。
学生回答问题,然后由兴趣小组成员展示实验图,并解释此设计的构思。
(3)实施实验。
注意事项:按照实验方案分工合作,教师实验进行引导建议,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对模型制作进行点评打分10min 学生们相互之间进行点评打分:打分的原则如下:1.科学性:要能够体现DNA的分子结构特点。
包括DNA 分子各个组件的比例是否科学,能否体现出碱墓配对的情况,能否灵活转动成双螺旋,以及每个螺旋中的碱基数目是否正确等等。
2.艺术性:要美观大方。
3.创造性:要能够突破老师或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和制作方法。
4.实用性:便于拆卸,便于保存,能够反复使用。
5.超前性:利用该模型还可以作为DNA分子复制的适宜模型。
课堂训练:如下图所示,下列制作的DNA双螺旋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思考、讨论认同生物学知识在实践,并培养其在多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的习惯。
九、教学设计反思本实验课,经过以上这样的教学设计之后,我觉得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Ⅰ、可以排除学生简单的按照模型说明书上的图示进行模仿,使他们能动手动脑相结合,符合新课程对教学行为的要求,教师真正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也真正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Ⅱ、经过几个小组组装出的不同的DNA的比较。
Ⅲ、通过教师给出具体的要求,比如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DNA多样性的理解,对于今后解决“某DNA含有100个碱基,这样的DNA可以有多少种?”会有更多的体会。
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知识落实的更加到位。
因此,这节实验课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之后,更加符合新形势下新课改的要求,也更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十、本实验近十年参考文献1.向义和.“DNA双螺旋结构是怎样发现的”.《物理与工程》2005年02期2.吴圣潘.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材料的筛选.《生物学教学》2009年第05期十一、近十年相关考题(2012山东)5.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
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答案】C(2012四川)2.将大肠杆菌的质粒连接上人生长激素的基因后,重新置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通过发酵就能大量生产人生长激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发酵产生的生长激素属于大肠杆菌的初级代谢产物B.大肠杆菌获得的能产生人生长激素的变异可以遗传C.大肠杆菌质粒标记基因中腺嘌呤与尿嘧啶含量相等D.生长激素基因在转录时需要解旋酶和DNA连接酶【答案】B。
(2012江苏)2.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公益作品C.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 DNA 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答案】B(2012福建)5.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参与DNA 的合成,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 合成时,在DNA 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
在人工合成体系中,有适量的GTACATACATC的单链模板.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A.2种B.3种C.4种D.5种【答案】D(2011上海)27.某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B.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C.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D.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2010上海)4.细胞内某一DNA片段中有30%的碱基为A,则该片段中A.G的含量为30% B.U的含量为30%C.嘌呤含量为50% D.嘧啶含量为40%(2010江苏)1.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B.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C. T2噬苗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D.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答案】D(2009广东)24. 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 DNA分子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B. 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以氢键连接“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公益作品(汉水丑生2012-7-13标记)C. 碱基与磷酸基相连接D. 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2008上海)26.某个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A.330 B.660C.990 D.1320答案:C(2007山东)7.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高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A.胸腺嘧啶 B.腺嘌呤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D.胞嘧啶【答案】D(2007上海)24.已知某DNA分子含有1 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1∶2∶3∶4。
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共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数是A.600个B.900个C.1200个D.1800个【答案】D。
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设计生命科学学院 2011级生物技术201111001086 张媛梦一、实验原理依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其主要特点如下:(1)每个DNA 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脱氧核苷酸长链的两端是不同的,一端是脱氧核糖上羟基,另一端是磷酸基,而DNA分子两条长链的同一端,一个是磷酸基,另一个则是羟基,因而两条长链的方向是相反的。
(2)DNA分子的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内侧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配T,G配C)两两配对,通过氢键互相连结。
二、实验材料硬塑方框2个(长约10 cm或视两个通过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模型宽度而定,方框也可用其他硬质材料代替),细铁丝两根(长约0.5 m或视制作的长链长度而定),圆形塑料片(代表磷酸)若干、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若干、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四种不同碱基)若干,这些塑料材料也可用其他材料如硬纸板、泡沫板、卡纸等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