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学案(最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一.知识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知识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物质性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
(2)实践是一种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实践的和实践的。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及其也具有客观性。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___ _____、___ 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__)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____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则会阻碍人的实践活动。
2.方法论:坚持第一的观点,重视指导作用。
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地统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易混易错点: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的历史性在于它是有目的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5.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6.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四、课堂练习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2.“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表明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4.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2章第1节 世界的物质性(学案)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2.1 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_________ 中的一部分。
2.物质的含义及唯一特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_____所反映的_________。
(2)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_________,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_________。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_____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的存在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_____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______。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_____特性,到低等生物的_________,到动物的_____和___ ___,再到人类_____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人的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_____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_____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_________。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_______,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_________。
4.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_________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_________的结果。
高中政治《实现人生的价值》学案1(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复习学案一、知识点概括1、什么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
(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
(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表现如下:(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
(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主观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高一政治学案: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新人教版必修4)
参考答案
自主合作探究
探究一略
探究二
(1)福州市地铁发展借鉴国内外经验,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2)福州市“名人效应突出”、“地缘特色明显”的特点,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3)福州市发展城市文化是将国内外经验与福州市“名人效应突出”、“地缘特色明显”的特点结合起来,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当堂达标
5、答案: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在这里,个别省是矛盾的特殊性,全国是矛盾的普遍性。
燃油税改革先“试验”再“施行”的工作方法,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②由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统一起来。
燃油税改革在海南先行试点,是从特殊中概括出普遍性;燃油税改革在全国施行,是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这遵循了“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秩序和工作方法。
拓展延伸
6、(1)哲学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2)主要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学案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一、课标内容1.理解价值观的形成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解析价值观差异与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能够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2.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考查指向1.必备知识:价值、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
2.关键能力:阐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表明参加公益活动、践行公共道德的积极态度;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针对生活实践中各种不确定的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3.学科素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评判标准;运用价值观的知识科学解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结合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理解,科学评价社会中的不同观点;科学合理明确实现人生价值的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主动为社会作贡献。
4.核心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核心考点(一)价值与价值观1.人的价值(1)含义: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内涵:①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的需要。
②自我价值: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3)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4)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
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案
第5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知识梳理】1.劳动的重要性/阐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决定/相对对立性)。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5.生产活动的重要性6.生产方式的重要性7.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含义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上层9.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2.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如何解决、性质13.改革的含义、地位、根本目的14.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含义、主体15.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17.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内容地位区分18.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原理方法论19.课标题/框标题二、【易混易错】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依赖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同步性3.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于社会存在的变化4.社会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社会意识的变革把握了时代脉搏)6.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7.社会发展是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实现的8.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9.上层建筑:法律制度的调整(安全法、审批制度、监察法规)、政策、制度10.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效率与公平(调整收入分配)、市场经济体制11.生产方式中最革命的因素1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3.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基本矛盾(根本)14.“放管服”改革体现了调整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发展。
15.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体现了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6.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者,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17.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引导者和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切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四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标要求】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核心素养】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真理(政治认同)理解认识发展过程,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明确真理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科学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公共参与)【学习重难点】重点: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及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难点: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的关系【自主学习】——仔细阅读教材,解决下列问题,并在小组中讨论达成共识。
1.真理的含义的含义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3.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总结【情境探究】探究一:自媒体又称为个人媒体或者公民媒体,是比较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的传播者。
自媒体平台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
自媒体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一方面,自媒体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人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在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
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发布速度或者说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部分民间写手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使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可信度降低。
事实真相和法律权威同时被各种自媒体发布的传言所“掩盖”。
有人甚至据此认为:“真理因自媒体而走丢了。
”(1)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对“真理因自媒体而走丢了”的观点进行批驳。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请写出你在生活中坚持这一原则的两个具体做法。
探究二:新中国70年法治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与时俱进、整体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推向前进,不断为社会主义法治注入中国元素与时代内涵。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学案-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6.3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认同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入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科学精神: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3.公共参与: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并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做贡献。
【学习重点】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学习难点】在劳动奉献、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新知探学】(课前预习:结合课本P79-83,完成下列问题)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1.原因:2.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1.原因:2.要求: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1.原因:2.要求:★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根本途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①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拓展探究】●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原因:首先,人的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过程是个人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施展自己能力的过程,人的能力具有累积效应,能够通过学习、锻炼得以提升。
其次,能力卓越的人更可能创造卓越的人生。
最后,全面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应对不同的生活场景,解决多样的人生难题,把握难得的人生机遇,从而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运用“价值观””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观”的知识答题要素:人的价值的内容+价值观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结合材料①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灌南高级中学高中政治必修4学案:《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目标导航: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5.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二、问题导学: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其根本观点分别是什么?2.矛盾的含义是什么?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3.什么是矛盾的统一性、斗争性?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4.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表现是什么?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和指导意义是什么?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意义分别是什么?三、问辨是非1.矛盾就是斗争吗?a.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这里讲“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即“斗争”。
但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具有广泛的意义,内容十分丰富,我们既不能把它同具有不同特点的具体矛盾等同起来,更不能把它和生活中的矛盾斗争混为一谈。
(①生活中讲的矛盾,如人与人的矛盾、阶级与阶级的矛盾,其实是矛盾双方斗争性的具体体现。
②生活中讲的矛盾,还包括人们语言表述上的矛盾(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中所寓),这是逻辑矛盾。
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而逻辑矛盾是人们主观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致性,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b.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对立没有统一,或者只有统一没有对立,都不能构成矛盾。
因此,矛盾就是斗争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自主构建:(一)单项选择题1.近年来,中国、印度、日本三国都实施了探月工程,但印度最大的特色在于向月球表面发射撞击器,日本是探测月球的重力场,中国用微波辐射计来探测月球表面土壤的特征。
这体现了 ( C )A.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B.在矛盾特殊性的指导下研究矛盾普遍性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2.物理学上,万有引力公式为F=G·Mm/r2,库伦力公FK·Qq/r2,二者有明显的相似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学案:第一课 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情景导入学习目标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表达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
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
”那么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识记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
理解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重点]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重点+难点]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1)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3)反对两种错误认识: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教材“探究问题1”提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人都有世界观,但一般人的世界观都是零散的、朴素的、自发的。
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需要人们经过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掌握,所以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
2.世界观与方法论(1)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 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
()(2)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提示(1)×(2)×教材“探究问题2”提示(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世界观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世界观不同,在做事做人的原则上往往不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四种人的做法中,第一、四种做法是消极的,第二、三种做法是积极可取的。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学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形成发展:中华文化是我国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守诚信、崇、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见义勇为、等。
(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影响1.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2.影响(1)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2)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也是我们最深厚的。
三、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1.原因: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2.表现: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3.正确态度:我们要坚持、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国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2.民族团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提供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5.2《意识的作用》学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5.2 意识的作用》学案学习指导语:识记意识的作用,知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要求,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知识梳理:一、意识能动性的特点:(人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具有和。
2、意识活动具有和。
①表现:A.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的,有的。
B.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
C.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②作用: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
世界上只有之物,而没有之物。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世界。
世界上只有认识之物,而没有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世界,(又叫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在;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作用;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世界观及方法论:A.物质决定,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意识对物质具有作用。
正确的意识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A.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从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B.要求:①要发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与时俱进,。
②做到两个结合:要把发挥和尊重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同严谨踏实的结合起来。
③反对两种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1.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①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019-2020学年高中人教版政治必修4学案:第三单元 第九课 第2课时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答案] D
知识点一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其哲学道理是( ) A.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处理好次要矛盾 B.要抓住事物的关键 C.矛盾的两个方面力量不平衡,抓主流同时不忽视支流 D.抓主要矛盾和抓次要矛盾同样重要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荷花”是主要矛盾,“绿叶”是次要矛盾,“荷花 好看”,即要抓主要矛盾,“要绿叶扶持”,即要处理好次要矛盾,故 A 正确。B 只看到一面,具有片面性,排除。材料并非主流与支流问 题,C 排除。主次矛盾的地位并非同样重要,D 错误。 2.毛泽东指出: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 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如果是七分成绩,那就 应该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 全错了。从唯物辩证法看,这里强调( ) 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②无视矛盾的次要 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 ③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转 化 ④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其主要方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并没 有强调矛盾的次要方面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转化,②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 B。 3.现在人们将具有神秘性、颠覆性、超强能量的技术称为“黑 科技”。不过有科学家指出,人们在拥抱黑科技的同时,更要守住人 类伦理的底线,才能在科技与文明发展之间维持一种理性的平衡。科 学家对“黑科技”的这一认识( )
①正确认识和把握了事物性质 ②坚持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③抓住了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们在拥抱黑科技的同时,更要守住人类伦理的底线,才 能在科技与文明发展之间维持一种理性的平衡。这一认识正确认识和 把握了事物性质,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④入选。②③材 料没有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导向一、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产生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3、哲学的任务哲学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4、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智慧或智慧之学即追求智慧之学。
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活的灵魂”。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根本方法。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二者区别:含义不同。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二者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用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5、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本质);个性、特殊性哲学: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抽象的、共性、普遍性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造就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德国康德;英国休谟)。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它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评价: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静止、片面、孤立)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评价: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指挥,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东西,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王阳明“心外无物”、贝莱克“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决定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物在理先”、黑格尔。
)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依附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存在“两个对子”)。
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①哲学与经济、政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②哲学与时代: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③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①批判功能: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预见功能: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③激励功能: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19世纪的新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细胞学说——一切生物有机体之间都不是各自孤立、彼此无关的,证明了自然界的联系性和统一性。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了物质运动的客观性、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生物进化论——整个生物界处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也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在自然界本身。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哲学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②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④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③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具有独立性,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的客观实在(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和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一般的、抽象的(一般共性、普遍性、本质),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个别个性、特殊性、现象)。
世界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起决定性作用)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③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一起产生的,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都离不开物质。
)方法论: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自然界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根据自然的属性和规律来创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就是形而上学)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就是唯心主义)④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⑤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确认运动决定性的同时,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决定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运动是有规律的①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④方法论: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人们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一、意识的本质(辩证唯物论)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②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①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②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本质)。
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要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反映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