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

合集下载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质的作用 1.地质作用的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团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坦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 判断某种现象和作用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看其是否属于自然界的原因,二是看其能量来源是来自地球内部,还是来自地球外部。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概念上地幔上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为熔融状态的岩浆,岩浆在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分 类 侵入活动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喷出活动 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影响 形成了各种岩浆岩,也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2.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的类型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抬升或者下沉对地貌的影响 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举例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形成 台湾海峡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升降变化互相关系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相伴发生,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2)褶皱概念 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称为褶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1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1

背斜 向斜
当原本水平的岩 层因地壳运动产 生的强大挤压作 用时,发生弯曲 变形。
岩层向上弯 曲隆起(中 间老,两翼 新)
岩层向下弯 曲变形(中 间新,两翼 老)
地形上,常形成山岭。
背斜成谷。背斜 顶部因受张力, 岩体疏松,容易 被流水、风侵蚀 成谷地。
地形上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向斜成山。向斜 槽部受挤压,岩 性坚硬,不易被 侵蚀,成为山岭。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强 大压力或张力, 超过岩石能承受 的程度,岩体发 生破裂错动。
大断层形成裂谷或陡崖;断
断裂面两侧 层一侧上升的岩体,形成块
的岩体发生 状山地或高地,相对下沉的
明显的错动、 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断层
位移
构造地带,易受侵蚀作用,
常会发育成沟谷、河流。
联系实际,理解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背斜是 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隧道的良好选址;顶部可建采石场。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处有泉水出露;大型工程建 设应尽量避开断层处。
雅丹地貌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火山
沉积岩
变质岩

侵入型 岩浆岩
喷出型 岩浆岩
岩浆岩
岩浆

沉积岩
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变 质 作 用
喷出型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
冷 却 凝 固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二各、种地转壳换物质的循环 岩石之间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石和岩浆 岩浆
沉积岩 岩浆岩 变质岩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 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要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
回避的地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授课课件(共29张PPT)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授课课件(共29张PPT)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仍将持续……
读图与分析
反馈训练
1 .在图中A、B、C、D四处中,属于背斜的是__D__ 判断的依据是_中__心_岩__层_较__老_,__两_翼__岩_层__较_新___________。
2 .C地地质构造的名称是 _向_斜___,判断的依据是 ___中__心_岩__层_较__新_,__两_翼__岩_层__较_老_______________。
(三)内力作用---变质作用
地下深处岩石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石灰岩 受热 大理岩
页岩
受挤压
板岩
一、地质作用 二、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课 堂
(一)岩浆活动

(二)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1 .运动形式 垂直运动
褶皱 类 型
2 .地质构造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研究意义
(三)变质作用
我们往往用“海誓山盟”,“坚如 磐石”,“稳如泰山”来形容稳定和 不变,然而通过对地壳运动的了解, 我们认识到了我们脚下的大地正处在 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今天我们所见 到的地壳表面面貌,仅仅是地壳漫长 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镜头!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62021/8/6August 6,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62021/8/62021/8/62021/8/6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背斜

岩层受

向斜
挤压弯 曲变形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常形成 山岭
谷地或 盆地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内部结构1.1 地壳的概念:介绍地壳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2 地幔的概念:介绍地幔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3 地核的概念:介绍地核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4 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介绍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方法,如地震波的传播等第二章:地壳的运动2.1 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板块2.2 地壳运动的形式:介绍地壳运动的类型,如断裂、挤压、俯冲等2.3 地壳运动的原因:介绍地壳运动的原因,如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等2.4 地壳运动的影响:介绍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和构造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等第三章:地壳的变化3.1 地壳的隆升与下沉:介绍地壳隆升和下沉的原因及对地形的影响3.2 地壳的褶皱与断层:介绍地壳褶皱和断层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对地表的影响3.3 地壳的火山与地震:介绍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3.4 地壳的岩浆活动:介绍岩浆的来源、类型及岩浆活动对地壳的影响第四章:地壳的侵蚀与沉积4.1 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类型、过程及对地形的影响4.2 沉积作用:介绍沉积作用的类型、过程及对地层的形成的影响4.3 沉积岩的形成:介绍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分类4.4 地质时期与地层划分:介绍地质时期的划分方法、地层的特征及地层划分的依据第五章: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5.1 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介绍地壳运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5.2 地壳运动与工程建设:介绍地壳运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应对措施5.3 地壳运动与资源开发:介绍地壳运动对资源分布的影响及资源开发利用5.4 地壳运动与环境保护:介绍地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应对策略第六章:地球的板块构造6.1 板块的定义与特性:介绍板块的概念、类型及其运动特点6.2 板块边界:介绍板块边界的类型,如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等6.3 板块构造与地理现象:探讨板块构造学说如何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地震等6.4 板块构造与演化: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第七章:地壳运动的力量7.1 地球内部的动力学:探讨地球内部的动力学原理,如地球自转、地球内部的热对流等7.2 地壳运动的力学:介绍地壳运动的力学原理,如地球板块的受力分析7.3 地壳运动的驱动机制:探讨地壳运动的驱动机制,如地幔对流、地球物理过程等7.4 地壳运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地壳运动的各种因素,如地球的旋转、地形等第八章:地壳运动的测量与监测8.1 地壳运动测量方法:介绍地壳运动测量方法,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测距等8.2 地壳运动监测技术:介绍地壳运动监测技术,如地震监测、地壳变形监测等8.3 地壳运动数据的应用:探讨地壳运动数据在地质研究、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8.4 地壳运动与地球科学研究:介绍地壳运动在地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第九章:地壳运动与地貌形成9.1 地壳运动与山脉形成:探讨地壳运动如何影响山脉的形成,如挤压、拉伸等过程9.2 地壳运动与海岸线变化:介绍地壳运动如何影响海岸线的变化,如海平面上升、地壳下沉等9.3 地壳运动与高原、盆地形成:探讨地壳运动如何影响高原、盆地的形成,如地壳隆升、下沉等9.4 地壳运动与地震烈度区:分析地壳运动如何影响地震烈度区,如断层活动、地质构造等第十章:地壳运动的教育与普及10.1 地壳运动的教育意义:探讨地壳运动教育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性10.2 地壳运动的教育资源:介绍地壳运动教育资源,如科普书籍、网络资源等10.3 地壳运动的教育活动:介绍地壳运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如实地考察、实验教学等10.4 地壳运动教育的挑战与展望:分析地壳运动教育面临的挑战,如资源不足、认知误区等,并展望未来发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导语】地球⾚道半径6378.137千⽶,极半径6356.752千⽶,平均半径约6371千⽶,⾚道周长⼤约为40076千⽶,呈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积5.1亿平⽅公⾥,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地球表⾯的地形 【教学⽬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原、⾼⼭、盆地、湖泊、峡⾕、平原等。

地球表⾯有河流、海洋、⼭脉、⾼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是⾼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原、平原、⾕地、⼭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事先准备⼀些⾃⼰去过的地⽅的风景照⽚,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准备⼀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引⼊ 1、教师⽤课件展⽰⾃⼰到外地旅游的照⽚,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吗?从照⽚上,你可以感受到那⾥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呢?能不能拿出照⽚来介绍⼀下呢?你可以说说那⾥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初步交流展⽰。

要求:出⽰照⽚,向⼤家介绍该地⽅,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照⽚上的地形,出⽰相关图⽚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平坦,起伏很⼩; 丘陵:⾼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丘组成; ⾼原:⾯积很⼤,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地势较⾼,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地表在变化教案及反思

地表在变化教案及反思

地表在变化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表变化现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变化的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2. 地表变化的过程:侵蚀、沉积、构造运动等。

3. 地表变化实例: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沙漠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实例。

2. 教学难点:地表变化的机理和环境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表变化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地表变化的兴趣。

2. 讲授知识:介绍地表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变化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播放多媒体资料,展示地表变化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表变化的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地表变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表变化原因、过程和实例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观察、分析地表变化现象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评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课堂互动是否充分,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4.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教学拓展:1.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地表变化的实地考察。

2. 邀请地质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地表变化的专业认识。

3. 开展地表变化主题的课外活动,如制作手抄报、举办知识竞赛等。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让学生区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

2、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如背斜、向斜等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

课时:1教学重点、难点:难点: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形倒置的形成及成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小组讨论法。

板书设计: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褶皱(背斜和向斜)2、断层(地垒和地堑)二、外力作用及其影响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2、流水作用及地貌3、风力作用及地貌4、冰川作用及地貌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引入新课: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所以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地壳在运动时会形成一些遗迹。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示意图。

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讲授新课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往往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见证。

1、定义: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称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做构造地貌。

常见的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

那么什么是褶皱和断层呢?下来我们具体的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等。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

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褶皱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背斜和向斜)]展示岩层由于水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有的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

请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岩层是指连续的岩层,是一个整体。

[教师提问]:那么在地貌上,背斜和向斜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呢?[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壳运动(一).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其能量来源又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1.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表现形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类型:两种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地壳运动的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2.地质构造: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

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概念: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2全球____大板块组成。

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板块间的关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边界类型是消亡边界;板块之间彼此背离,形成的边界类型为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例: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地中海。

生长边界,例: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

4归纳总结:5、判断岩层新老关系①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

②离海岭(大洋中脊)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1.作用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作用所产生的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地表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使沟谷、河床加宽加深,坡面破碎;并能形成岩溶、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等地形。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过程,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存在形式、分布规律和主要矿产的形成。

2. 使学生理解地壳内部的动力作用,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分类、主要元素及存在形式。

2. 地壳的循环过程:岩浆形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转化。

3.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分类、板块运动、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特征。

4. 地壳变动:地震、火山、地壳抬升、地壳下沉。

5. 地壳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壳的物质组成、循环过程,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变动及资源。

2. 难点:板块运动、地壳抬升与下沉的地理意义,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壳的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学说。

2. 利用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辅助材料,增强学生对地壳变动和资源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地壳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过程。

2. 授课:讲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循环过程,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变动及资源。

3. 案例分析:分析地震、火山等地壳变动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壳变动的地理意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壳的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案例分析:地震与地壳变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地震等地壳变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地震的成因与分类。

地震波及的范围与破坏力。

地震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2、每组准备一套: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两块掰开的泡沫。

教与学的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展示图片);2、展示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版块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

3、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

(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什么力量让地表发生变化?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地表发生过变化吗?)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一猜。

学生回答(地震、火山、风化、搬运、堆积等)。

3、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小组为单位,先充分交流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做实验也是我们研究科学的好方法。

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两块紧靠的泡沫,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泡沫块逐渐分开。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生做实验。

5、教师展示资料:(火山、地震、泥石流、石蘑菇等)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6、人类活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对地表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等)小结:人类活动在不断的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

2.人类的行为也使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地表是不断变化的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那你知道它们生话在哪里吗?今天我们一起进入青青草原玩耍吧!2.教师引出问题:我们怎么去呢?离我们最近的草原在哪儿?(借机对快速抢答的学生进行表扬,逐步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启迪思维,顺着老师的指引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建立起和谐共乐的师生关系)3、谈话中用一首《敕勒歌》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引出羊、草原。

让我们一起走向大草原、走向地球表面的地形。

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1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有人说,耽溺大草原的人,内心一定流淌着不羁的血液。

梦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惬意;向往一望无际的绿海;渴想在马背上驰骋千里的畅快!你喜欢草原吗?还是向往一马平川?想不想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的地球表面有丰富多彩的地形,地球表面是原封不动的吗?本日我们就来进修板书课题:《地表的变革》(二)地球表面是原封不动的吗?1.欣赏:喜马拉雅山的几张风光图片。

2.谈话: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而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陆地生物的化石。

欣赏鱼龙、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图片。

为什么会在世界最高山脉上出现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呢?3.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并说出来由。

导学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之内力作用

导学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之内力作用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导学案提纲(共3课时)班级:小组:姓名:评价第1课时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地质作用和含义。

2、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念;【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难点:板块构造理论。

【课前预习】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课本P: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53-56一、导:导入新课,讲明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思:自主学习。

问题一:地质作用1 地质作用的概念:(在课本上划出,记忆)2 地质作用的分类问题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 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岩浆经过________作用形成_______岩。

岩浆岩按成因分为_______和________。

2 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的类型(2) 地质构造(3)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按成因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诱发地震,冲击地震。

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________表示,地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______表示。

3 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指: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__________作用形成变质岩。

★拓展延伸三、议:合作探究。

要求:各小组针对上述问题,动笔答题,同桌互查。

组内展示、矫正。

在组长带领下,小组内讨论上述问题,组长简单记出要点,寻找正确答案并质疑(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展:展示反馈。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

五、评:补充、点评、精讲。

六、助:组内帮助还没有理解或掌握的难点。

七、测:巩固检测。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五篇范例)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五篇范例)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五篇范例)第一篇: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学生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利用地质构造的特点指导生产实践;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近几年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判断方法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2.教学难点读图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区分褶皱和断层、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法运用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问导学法。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一、地质作用[探究活动1] 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地表形态图片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貌的成因。

概念地质作用: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火山喷发:内力作用黄土高原:风蚀和水蚀地震灾害:内力作用虎跳峡:水蚀,切割石钟乳:水的侵蚀沙丘:风蚀 [思考与讨论] 你知道刚才图片中的那些地表形态的直接成因吗?请将讨论后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初中三年级地理教案:地壳运动

初中三年级地理教案:地壳运动

初中三年级地理教案:地壳运动一、引言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发生的地质现象,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两个方面。

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了解地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为初中三年级地理课程设计一份详细的教案。

二、知识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认识其对地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2. 掌握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3. 了解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典型的构造运动和地貌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1. 掌握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的区别与联系;2. 分辨不同类型的构造运动及其产生的影响;3. 解析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教材《初中地理》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地貌及自然灾害的记忆,激发学生对地壳运动探索的兴趣。

二、概念解释与分析1. 地壳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地壳是由哪些层组成的,帮助他们理解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在不断移动和变形的过程。

2. 构造运动:讲解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层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现象,并通过幻灯片展示一些例子,如板块构造理论;3. 地貌运动:讲解地貌运动是指地表水、风、冰等因素作用下形成、改变和消失各种类型的地貌的过程。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主要地貌特征。

三、进一步了解构造运动1. 辨析不同类型构造运动: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包括隆起、下陷等各种构造形式。

展示幻灯片,并分别给予实例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2. 探究构造运动产生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构造运动所产生的结果。

例如,在板块边界上发生的火山爆发、地震等。

四、深入了解地貌运动1. 探索河流的地貌运动: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变化。

2. 了解海洋的地貌运动:介绍潮汐和海浪对海岸线形成的作用,以及海平面上升对海岸线变化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关注全球变暖等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

2023年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_1

2023年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_1

2023年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2023年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4.学会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方法并对常见岩石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常见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2.通过去野外收集各种不同的岩石,了解岩石的成因及类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3.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

4.在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状况。

通过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漫长周期(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而知晓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类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4.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从热爱自然美,上升到探究科学的美。

[教学重点]1.岩石根据其成因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1.岩石成因及其相互转化;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媒体与教具]实物教学,如提供矿物、岩石标本等;多媒体教学法,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利用阅读材料“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及“化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前面我们通过学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初步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概念及其组成。

2.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 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的概念及其组成2. 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3. 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产生的原因及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实例。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地壳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地壳运动的兴趣。

2. 讲解地壳的概念及其组成:介绍地壳的定义,解释地壳的组成和结构。

3. 讲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介绍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如断裂、挤压、拉伸等)和特点。

4.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对地形、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壳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概念和组成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改进教学方法。

2. 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解方式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

3. 参考书籍:提供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详细信息。

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小学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它们的周期。

2、了解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季节变化。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实验仪器、短片。

学生:课本、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季节变化的短片,让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对季节变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询问学生们对季节变化的了解和体验,让学生们说出自己在每个季节喜欢做什么、有什么感受。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

二、教学内容呈现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这两种运动的周期。

2、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或示意图,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像,并指出这两种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3、展示同一季节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图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发现季节变化的规律。

4、通过实验展示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的规律。

5、讲解太阳高度角和季节变化的关系,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黑夜、日出、日落、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概念。

6、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季节变化,并巩固学生对地球运动及季节变化的认识。

三、课后作业1、记忆总结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季节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

2、画出三个保持地球自转和公转不变的日子的图片,通过图片说明季节变化的规律。

3、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公转及季节变化的作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掌握太阳高度角和季节变化的关系,及季节变化的规律。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季节变化,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实验。

【教学反思】这节课相比其他课程来说需要学生们去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引导学生们来探究这两种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但这种探究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展示方式,使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并提高了知识吸引力和记忆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
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问题引入:课件结合解释成语
“沧海桑田”
学生解释
并能举反
映地壳运
动或地表
形态发生
变化的例

引入地质作用的
概念
活动一见P54火山喷发示意
图和机械风化作用等地表形
态的图片,区分其能量来源
学生回答
并能举相
似的例子
明确内力作用和
外力作用的能量
来源
活动二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
示意图,简要说明其活动方式
及结果
读图知道岩浆活动是
力作用的一种表
现形式
活动三①引导学生读P54
褶皱与断层示意图,并结合投
影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
①读图
比较其形
态及地貌
教师引导学生归
纳地壳运动与地
表形态的关系并
图说明其形态
②阅读板块构造运动材料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壳运动
和地表形态
的不同
②阅读材
料完成问
题(问题
见附录
一)
举例
活动四结合大理岩形成示意
图简要说明变质作用及其结

自学教材理解变质作用的
实质
活动五课件①展示一些地
震造成的危害图片、地震分布
图,引入地震教学
②教师提问:地震产生的原因
和类型及分布

分析并运
用准确术
语回答
了解地震的基本
知识
小结:地壳形成以来在岩浆活动、地壳物质、变质作用、地震等内力作用下,使地壳隆起、凹陷、褶皱、断裂形成高山或盆地,塑造地表原始形态
课堂练习:
读地层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岩层①②③按从老到新排序正确的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②①③
解析:根据地质作用规律,结合岩石类型判断,②为石灰岩最先沉积,①为砂岩后沉积,③为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转化形成的新生岩石。

答案:D
2.岩层①②③④中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只有沉积岩才有可能含有化石,而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答案:B
教后反思多画地质作用结构简图,能说明内力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以及二者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