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形成:1.最早提出国共合作的是孙中山。
2.1922年6月15日,中共通过发表对时局的主张。
3.中共通过革命实践和共产国际的帮助,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4.1922年8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苏俄特命全权大使越飞一同来华。
5.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杭州西湖会议。
6.1923.5共产国际对中共发了三次指示,“建立反帝统一战线,领导权应属工人阶级政党,设法建立工农联盟。
”7.1923.6共产国际做出了关于中共和国民党的关系的决议。
8.1923.6中共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9.1924.1.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国共合作的正式成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初步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红军、给予民众民主权利和武装工农3项条件下,准备同任何国民党部队订立共同抗日的协定。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明确表示共产党和红军愿意与中国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致书国民党,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
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原标题: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后延安大礼堂上悬挂的国共两党党旗。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交流平台的建立,“国共合作”的话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今年恰逢第一次国共合作90周年,笔者由此谈谈有关历史上国共合作的一些情况。
■第一次国共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20世纪初,中华民族灾难深重。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而诞生的革命政党。
1920年代,中国社会面临军阀混战的局面,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欲从广东北伐,实现国家统一,却陷入了内部分裂、组织涣散的状态。
当时,苏联基于其地缘政治利益,愿意支援中国革命。
1922年8月,孙中山在上海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晤,马林建议让革命意志坚定的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工作。
孙中山接受了这一建议,不久派出蒋介石及共产党人张太雷等赴苏联考察学习。
起初,中共中央不以马林的建议为然,认为与国民党还是通过“党外合作”,关系比较好处理,后来经过争论,才同意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案。
因为中共那时隶属于共产国际,是它的一个支部。
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认为,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是必要的。
这就等于批准了“国共合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俄为师,进行改组工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共全体党员加入了国民党。
在国民党“一大”上,中国共产党中有十人被选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一大”后,国民党在全国开展组党和设立党部的工作,中共于此出力甚多,这样不到三年,国民党党员就发展到号称百万的规模。
国共合作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在苏联帮助下成立黄埔军官学校,创建党军。
黄埔学生军取得了东征胜利,巩固了广东根据地。
期间,中共还发挥其善于做民众和宣传工作的优势,接连发动五卅运动、省港工人大罢工及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很快形成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高潮,使北伐顺利出师,节节胜利。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三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三节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合作的努力:(1)西湖会议: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
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按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中共三大(识记1)(按选择理解)1923年6月,三大在广州召开。
会议内容: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强调,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中共三大正确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国民党方面: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政府、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3年元旦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民众,表明他实现了从依靠地方军阀到依靠广大民众的转变。
1月26日,孙中山同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确立联俄政策。
孙中山还吸收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3.国民党一大(识记2)及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形式(领会1)(按简答题理解)●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 以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灵魂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2)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论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历史经验
论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联合执政,被称为“国共合作”。
1926年10月,中共和国民党政府会谈一致,建立有中央政府的政治合作,对外联盟,合作实施社会主义改革,保护民族资产和民族文化,改变民族分社制度提出有力要求。
这一政策确定了中共和国民党之间的关系,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意义的两大党派联合政治行动。
作为经验教训,国共合作下的历史经验有许多深刻的启示:首先,合作的双方必须明确和定义各自的政治角色,完善合作机制,使双方的政策和实践得以顺利进行;其次,发挥双方的潜力,以期维持合作的开放性和长期发展;第三,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鼓励和促进政党精神的共同发展;最后,双方要遵守共同利益,为共同发展带来新的和持久的成功。
[党史资料第二讲]国共合作的大革命
[党史资料第二讲]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国共合作的大革命(1923年6月至1927年7月)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1924年至1927年,一场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似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中国的“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对于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如果不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就不会在社会上产生大的影响,更不可能把革命引向胜利。
从这种情况出发,党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它在几经挫折后,并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严重地脱离群众。
但它也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点:一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创立了中华民国,所以孙中山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象征。
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这个党已经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一块容许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并且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深感革命必须改弦易辙。
他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国民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准备建立统一战线时,首先同国民党合作是经过认真考虑和选择的。
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取何种方式,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是实行“党外合作”。
尔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实行“党内合作”。
这一合作方式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同。
这也是当时孙中山和国民党所能接受的合作形式。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
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在保持党的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指示。
经过反复讨论和马林的说服,会议接受共产国际的提议,决定在国民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改组的前提下,采取党内合作方式同国民党合作,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也谈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的形成过程
人 即 在杭 州 召 开会 议 . 中共 西 湖 特 别 会议 ” 加 者有 陈 独 即“ 参 秀 、 大钊 、 和森 、 国焘 、 君 宇 、 太 雷 和 马林 共 七 人 马 李 蔡 张 高 张 林代 表 共 产 国际 传 达共 产 国际 的 指 示 . 决 主 张 中共 党 员 以 个 坚 人身 份 加入 国 民党 . 立 国共 合 作 的 统 一 战线 会 议 开 始 时 遭 建
理 论滞 后 于 实 际 , 利 于海 滨 休 闲 体 育 旅 游 的 发 展 因此 . 不 如 何 解 决 上 述 问题 已是 一个 刻不 容 缓 的任 务
海 滨休 闲体 育旅 游 的 需求 . 海 滨休 闲体 育 旅 游 的 开发 有 很 重 对
要 的 参 考 价 值 .但我 国对 海 滨 休 闲 体 育旅 游 者 行 为 的 研 究 较 少 。 必要 进 行 深人 的研 究 有
到多 数 人 的反 对 . 过 两 天 的激 烈 讨 论 . 后 接 受 了共 产 国 际 经 最 的指 示 和 马 林 的 建 议 . 确 定 了 只 要 国 民 党 能 够 按 照 民主 主 义 “
备 。 当然 , 会 受 马 林 和 陈 独 秀 的 影 响 . 有 提 出 工 人 阶 级 应 大 没
第 三 .对 海 滨 休 闲 体 育 旅 游 产 品 的 开发 虽 然 有 些 研究 成
前 人对 休 闲 体育 旅 游 的相 关研 究 有 诸 多 论 述 . 进 一 步 开 为
发 海 滨休 闲体 育 旅游 奠 定 了基 础 , 也 存 在 一些 问题 : 但 第 一 , 海 滨休 闲体 育 旅 游 者 行 为研 究 较 少 了解游 客 的 对
4西 湖 会 议 以后 . . 中共 中 央先 后 派 李 大 钊 、 独 秀 和林 伯 陈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中国的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合作关系。
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后来的领导地位和现代中国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共合作的形成可以分为两次,第一次是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合作,第二次是1936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合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两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意识到必须团结在一起来抵抗外敌。
具体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万里东征与过渡时期(1924-1926年)国共两党开始接触和合作是在1924年。
当时中国共产党受到苏联共产国际的影响,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势力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主义。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在推动重庆谈判失败之后,意识到必须发展与共产党的关系,并在苏联共产国际的调停下,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共产党也派遣李大钊等人加入国民政府的各种机构,开始了实际上的合作。
在这一阶段,两党的合作还很脆弱,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保守派和进步派的斗争,同时外部的帝国主义势力也对中国进行干预。
全国革命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1926年北伐战争的发动,使两党的合作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2.北伐战争与合作的发展(1926-1927年)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发动。
国共两党达成了联合抗日、反蒋(冯)的共同纲领,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
共产党在这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军费、军火和战术指导等支持,帮助国民党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然而,在北伐战争即将成功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国民党内部的保守势力对共产党的影响开始加大,同时孙中山本人的逝世也让两党之间的合作关系出现了裂痕。
1927年春夏之交,国共合作最终破裂,国共两党分道扬镳,进入了第二次分裂时期。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与第一次有着很大的不同。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背景和历史意义是什么?(2)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过程: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的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他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中共的任务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会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共来领导。
这个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们于1936年12月12日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一致抗日。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第二天,国民党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后中国改变军队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9月22日,国名当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意义: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全民族的抗战开始。
但后来,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破坏了统一战线。
1.历史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当时国民党是声势虽大但如一盘散沙。
孙中山革命数十年,成果被别人轻而易举占有。
屡战屡败的苦果,使孙中山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失望了。
国共第一次合作是怎样达成的 为什么会失败
客观方面1.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他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2.国名当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主观方面1.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2.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一再妥协使党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国共第一次合作是怎样达成的 为什共产党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此时,在革命屡遭挫折之后,孙中山也下决心改造国民党。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可视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鱼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大会吧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的原因
1.一是共产党初创阶段缺乏自己的武装,需要国民党作为自己的同盟军,由于共产党有比国民党更深入的群众基础,其政治主张和立党宗旨与国民党有相融性以及国共两党有共同的敌对势力使国民党有团结和争取合作的愿望和现实的需要;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是一个处于初创阶段的幼党,其社会影响力、革命经验、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等方面都有待于完善和累积,而国民党正是共产党所需要的同盟军。
同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许多中国工人运动。
共产党,展示了党的组织、号召、发动的能力,一开始就得到了人民的的拥护和热烈的响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生命力。
孙中山也认为与共产党合作。
合作和团结不取决于单方面的需要,必须要有共同的意愿和现实的意义。
只有当合作对于双方都是必要的、有利的并且合作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国共之所以能合作成功,原因还在于共产党的民主主张和崭新的政治面貌对国民党有吸引力。
他们有共同的革命目标,共同的合作愿景,是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重要的原因。
2.共产党的优势:首先是共产党有比国民党更深入的群众基础。
其次,共产党是反封建的民主政党,其政治主张和立党宗旨与国民党有相融性。
在强敌如林的时代,共产党与国民党有共同的敌对势力——封建军阀势力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共产党对国民党有吸引力的另一个原因是其具有比国民党有更深刻的国际背景。
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和共产国际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共产党是国际共产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共产国际在中共派有代表,并随时参与党的工作,有较大的影响力。
而当时的苏联,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其成功的经验更是国民党所要借鉴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其所利用的渠道。
共产国际和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向苦斗中的孙中山伸出援助之手。
一九二三年六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加快了两党合作的步伐。
孙中山更是欢迎共产党人和他合作。
3.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重要政治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
******战略利益观是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屡次失败后得出的最终经验和教训。******战略.利益观长期的发展目标是要在中国建立西方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在国内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最终实现******的“以党治国”。但在实现的途径中在外得不到西方帝国主义的支持,在国内想利用反动军阀打反动军阀又屡遭失败,使孙中山最终只有把合作的对象放到了苏俄和共产国际身上。他想借助苏俄对******的援助,全方面的扩大******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力量,从而确立******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可是联俄就要联共,因为联共是联俄的桥梁,只有联共才能充分的取得苏俄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达到强化和改组******的目的。因此******战略级共和国失败后的深深思考
19世纪末期以来,从同盟会开始,孙中山就一直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奋斗。1911年的辛亥革命胜利,孙中山终于****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权,可是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实现三民主义的理想付之东流。为了维护共和,孙中山发动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可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再加上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干涉,护国运动最终只有失败。袁世凯死后,北京政权又被反动的北洋军阀所控制。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北洋军阀废除了孙中山参与制订的《临时约法》。于是孙中山为了维护约法,又发动了两次护法运动,但是因为同样的原因都归于失败了。1922年6月,跟随孙中山10多年的广东实力派军阀陈炯明在中外发动势力的勾结下,发动了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企图致孙中山于死地。孙中山被迫退望上海,在极度的苦闷中,他对自己的革命经历做了深深的思考。由于他在中国实现共和制和三民主义的革命理想和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不一致,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而在国内依靠反动军阀打反动军阀的斗争方式已经通过实践说明这是更不可能的。出于对******自身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利益考虑,孙中山把联合的对象放到了东方的苏俄身上,走上了联俄联共的道路。他的一段话可以体现他那时的复杂心情:“民国是我的孩子,现在眼看就要淹死了……我向英美呼救,他们却在岸上嘲笑我。这时漂来一根俄国稻草,我在快要灭顶的时候抓住了它,英国和美国站在岸上向我大吵大嚷,叫我千万别抓那根稻草,但是它们帮助我吗?不……我知道这是根稻草,可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啊。”[13]
07第七讲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高潮
1927年 1927年3月北伐军开进上海之后,蒋介石在上海大资本家 的支持下公开反共。 1927年 月,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发动“四一二” 1927年4月,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此后又接连发生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 变。此后又接连发生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四二八 政变”、长沙“马日事变” 政变”、长沙“马日事变”,以及冯玉祥倒向反革命等事 件,使国共合作处于危急关头 1927年 月,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发动“七一五” 1927年7月,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 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大革命失败。
三、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924—1927年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 1924—1927年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 它不仅基本消灭了旧的封建军阀,而且用革命的方式向 人民大众普及了反帝反封建思想。 大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中崛起的 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依然以专制的手段统治人民。 大革命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也以国共合作破裂而告 失败。 大革命失败的关键在于统一战线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党内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党内合作”的形式进行,国民党是 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中共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中共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实际组织者; ●在中共的帮助下,国民党获得新生; ●中共积极动员和组织工农群众,为国共合作提供了广 泛的群众基础; ●中共积极参与黄埔军校的创建工作,为统一战线培养 了大批军事人才。
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之所以能够实现,苏俄和共产国际起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孙中山通过比较中俄两国革命成败的原因,认为俄国革命 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共的组织及其军队建设,决心向苏 俄学习,改进国民党,组建革命军队。 当时共产国际代表在中国的马林,经过与孙中山等人接触 后,认为国民党有社会主义倾向,向共产国际建议与国民 党合作,并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
国共合作的形成及意义
国共合作的形成和意义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共有两次合作,而两次国共两党的合作,对于中国的革命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始于1924年1月直至1927年7月,总共历时了三年半的时间。
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标志是于1924年1月于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而这次会议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值大革命时期。
“大革命”也称“国民革命”,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开始着手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
在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期间,全国工人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罢工运动达到180多次,其中最为轰动的是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但是,随着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而失败,使得工人运动跌入低潮。
然而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中国共产党此时意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需要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而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幸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党”,因此,在二七惨案后,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各种条件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
大会中决定相信孙中山和其领导的国民党,并且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与和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
本次会议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主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
[参考论文]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论文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论文摘要:北伐战争的胜利是多方面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国共合作的必然结果,国共两党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向,领导各阶级,共同对敌,这是北伐胜利的根本原因。
北伐的胜利得到了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和其他革命群众的支持,这也离不开共产党的思想工作和宣传工作。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这是中国人民厄运的开始。
从此之后,帝国主义列强们蜂拥而至侵占了我国的大片领土,攫取了中国的经济、政治,肆意地掠夺中国财富,残酷地压迫着中国人民,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的矛盾也突发出来。
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成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阻碍。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内外勾结,使中国经济停滞,政治瘫痪,中国民族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就在这时,一支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并于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民主思想空前高涨。
但是这次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篡夺,袁世凯取得政权后,内外勾结,使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黑暗的社会。
袁世凯死去,北洋军阀又分裂成了三大军阀——皖系、直系和奉系。
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期,军阀为划分势力范围进行争斗,使中国一片混乱,民不聊生。
那么,推翻军阀统治,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一)中共关于国共“党内合作”其实最先提出“党内合作”的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他的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
起初孙中山就表示不同意与共产党合作,如果可以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入到国民党当中去,进行“党内合作”,就是让中国共产党的进步分子进入国民党,共同进行革命工作。
另外马林根据爪哇地区工作的经验以及对中共实力的评估,做出了国共合作只能实行“党内合作”的指示。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共“一大”就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有好多人并不希望与其他的党派进行合作,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同意的。
但无论同意与否,事实就是在中共“一大”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党外合作”的酝酿工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孙中山主持了大会。
这次大会是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召开的。
到会的165名代表中,有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谭平山、瞿秋白、林伯渠等23人。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相同,是两党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改组了国民党,确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可以以个人资格参加国民党,并变过去的个人集权制度为民主主义的集中制。
合作方式: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
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
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革命阶级的联盟。
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合作的建立与破裂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
大会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三大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020云南事业单位考试公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缘起缘灭
2020云南事业单位考试公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缘起缘灭一、概述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分析了当时的国内情况与自身的条件后,作出的一次尝试。
从开始的信任到最后的醒悟,这个过程不得不说是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这场合作从1924年国民党一大开始,到1927年7月15日破裂,虽然最后的结果令人诧异,但是在这合作的期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这场革命也给当时的中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以在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的备考选项中,并且出现频率也是有固定的额度,所以考生们在复习备考时也要注意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1、党自身的条件与认识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在1922年中共二大时确立了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通过这两次的会议,党明确了未来的革命方向。
但是同时也非常明白到了当时的各种革命力量,包括党自己,都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所以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2、国际共产主义的推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反应出来早期我党的不成熟。
3、国民党方面因素在辛亥革命后的国民党,几经波折,没有很大的实力,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势:一是它的领袖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在中国南方建起了一块能够容纳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基础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基础作者:张冲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03期[摘要]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具有非凡的意义,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本文从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一共产国际的指导;组织基础一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政治基础一当时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政治形势;文化基础一先进文化,揭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基础。
[关键词]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基础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人民饱受苦难,社会动荡的情况下,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国共两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掀起了一系列革命高潮。
回顾第一次国共合作,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形成基础。
一、国共合作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都压迫着中国人民。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局面已经非常混乱,社会动荡,军阀割据,到1924年,大多数地区都处于战争状态,各种军阀搜刮百姓,民不聊生,人民苦不堪言。
中国人民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他们掌握着国家机器,掌握着政治、经济、及文化大权。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一直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领导力量,但自身影响力还很小,而且共产党认识到要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必须依靠各个阶级加入才能实现,应该联合有一定势力的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
中国国民党有着推翻封建王朝的光荣历史,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但由于国民党组织涣散,政治动摇,难以独自担负起带领人民反帝反封重任,所以受到了一些挫折,孙中山在彷徨的过程中,也从共产党身上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因此国共合作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必然结果。
二、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一)共产国际的指导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1920年6月,列宁为即将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明确指出:“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革命运动暂时合作,甚至同它结成联盟。
但是不要和它混为一体,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
5、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主要原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具体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孔子之名 “托古改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害怕人民群众。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新的时代条件;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这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4、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对激化,中国人民为了寻求民族解放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它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内外形势、合作的酝酿、合作的正式建立来简单概括这一历史事件,并对其合作形成的原因、合作破裂的原因加以分析。
一、20年代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及国共合作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二年内,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战后的分赃、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和干涉俄国的革命。
从1922年开始,各帝国主义国家将其注意力转向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重新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华盛顿会议之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工业投资和增设国际垄断组织机构等形式,加紧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并且唆使各自支持的中国军阀进行混战,以扩大其在华势力范围。
因此军阀混战不止,仅四川一省,1911年至1933年军阀混战共400次以上。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无穷的灾难。
以上事实表明,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矛盾激化,各阶层人民必须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18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19年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积极筹划北伐。
1922年陈炯明勾结英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发动武装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屡遭失败,却没有动摇革命决心;但对如何革命却处在一筹莫展之中。
在共产国际、苏俄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之下,孙中山开始了他一生伟大的转变。
1920年,孙中山会晤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和苏俄专使马林,他们向孙中山建议要加强与苏俄的联系,并同共产党结成民主联合战线。
1922年6月,共产党发表“对时局的主张”,对孙中山和国民党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幻想帝国主义的帮助和依靠封建军阀势力也给予恰当的批评。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召开。
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中国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也是国共合作的首发地。
历史背景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中国共产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政治基础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
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
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
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主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
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合作方式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
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
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革命阶级的联盟。
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合作的建立与破裂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阶级力量的一次大组合。
它对革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我们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6月发表的《对于时局的主张》和“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开始提出联合国民党的问题。
8月,李大钊、陈独秀等先后同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会晤,商谈国共合作的问题。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问题。
根据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应当同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进行民主革命的理论,为了推翻强大的敌人的统治,必须团结一切愿意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组织广泛地革命统一战线;同时,也由于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用国民党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可以吸收更为广大的群众参加民主革命,有利于国共两党的发展,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壮大。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确定,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桂林会晤孙中山,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等问题。
1922年初,马林向中共中央提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的建议。
孙中山在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成员达林的谈话中,也表示了他同共产党合作的方式应是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共产国际积极疏通国共两党的关系,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提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同国民党合作的具体形式问题。
共产国际根据马林的汇报作出指示,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
“起初,大多数人都反对加入国民党,可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说服了与会的人,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
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和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形式问题的重大决策。
会后不久,李大钊、陈独秀、张太雷、蔡和森、张国焘等先后加入国民党。
1923年1月和5月,共产国际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和《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正确地指出“国民党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实现工农联盟,“领导权应当归于工人阶级的政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
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大会讨论时,多数代表着重批评了张国焘等怀疑国共合作的“左”观点,也不同意马林、陈独秀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观点。
经过热烈争论,大会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
大会选举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谭平山、罗章龙等9人为中央委员、陈独秀为委员长。
中共“三大”确定的以党内合作形式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推动了孙中山国民党的改组,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为迎接国民革命的到来作了必要的准备。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从1922年9月起开始改组国民党。
经历了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深感“本党分子此刻过于复杂,党内的人格太不齐”,“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本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欢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帮助进行国民党改组的工作。
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改进国民党会议,商讨改组国民党问题,指定丁惟汾、陈独秀等9人为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委员。
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
党宣言》,重申三民主义,强调“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
”1月,孙中山同苏俄政府副外长越飞会晤,苏俄政府表示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对孙中山的支持,孙中山表示欢迎苏俄政府的帮助,公开确立了国民党的联俄政策,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2月,孙中山在组织讨贼军打败陈炯明后重回广州,设立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职。
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俄考察军事、政治与党务。
10月,中国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在广州召开,讨论改组计划。
孙中山指派廖仲恺、胡汉民、谭平山等9人为执行委员,汪精卫、李大钊等5人为候补执行委员,组成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聘请鲍罗廷为顾问,办理改组事宜。
先后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公布《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完成了国民党一大的各项准备工作。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出席大会的代表165人,有国民党党员廖仲恺、邓泽如、谭廷闿、孙科等人,有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陈独秀、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等,孙中山以总理身份担任大会主席,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章程》等文件,选举产生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
大会通过的《宣言》,分析了中国之现状,重新解释了国民党之主义——三民主义,规定了国民党之政纲。
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以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崭新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的民族主义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的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
凡为国民者,皆有选举、创制、复决、罢免诸权;民权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得为资产阶级所专有;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得享有民权。
新的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使土地权不为少数人所操纵,节制资本,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样,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相同。
大会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25人为中央执行委员,其中有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3人,邵元冲、邓家彦等17人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其中有共产党员毛泽东、张国焘、林伯渠、瞿秋白等7人。
国民党“一大”在政治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在组织上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决定,在领导机构上有共产党员参加领导,这样,改组后的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成立,推动了全国人民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斗争,促进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从而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参考文献:
沙建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郑德荣主编:《中国革命史教科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朱建华宋春主编:《中国近现代政党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学启赵泉钧主编:《中国革命史专题讲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