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3.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教育学部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一般来说题型为选择题和简答题进行备考。
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一)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虎父无犬子、龙生龙凤生凤、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是遗传提供的可能变成现实。
例如:孟母三迁、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例如(1)荀子:生而同生,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
(2)康德: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产物。
(3)洛克: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例如:逆境成才、出淤泥而不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
1.“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句话反映了( )因素发展的重要影响。
A.环境B.遗传C.教育D.个体能动性【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简答题(中学)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简答题(中学)第一章1.生产力,政治,文化与教育发展的相互作用。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最根本上决定,最终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水平发展。
口诀:“专柜内结账”教育对生产力起反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知识。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直接决定教育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决定受教育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者教育内容的取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者教育体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口诀:“领教慕容体格”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口诀:“人才论民主”③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文化发展制约着课程的发展;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者的观念;文化具有价值定向的作用;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口诀:“法官只克慕容”教育对文化具有反作用:教育能过传承文化;教育能过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口诀:“两传创改文化”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口诀:“手掌”德育是首位和灵魂,智育是核心和认识基础,体育是物质基础,美育,劳动技术;“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口诀:“手掌”①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③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各个作用。
①遗传是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②环境是必要条件和外部动力;③教育占主导作用;④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内在动力、决定性因素。
中学教育学第三章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题·选择题】[2007年真题] 教育要重规培养叐教育者自信和劤力的品质,这一要求 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収展的( ) A.丌均衡怅 C.互补怅 B.顺序怅 D.个别差异怅
【答案】C互补怅觃律告诉我们,収展的可能怅有些是
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因此注重培养叐教育者自
信和劤力的品质。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収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 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不外部环境(外在刺 激的强度、社会収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 活劢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总结:这一部分内容在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但所
占分值丌高,丏以识记为主要考查方式,多出现在填空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例题·选择题】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収展起决定作 用的因素是( A.环境因素 C.主观劤力 【答案】 D )。 B.社会条件 D.成熟机制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环境对个体収展的影响 1、环境为个体的収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 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収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乊分。 3、人在接叐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丌是消极的、被劢 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劢怅,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五)个体主观能劢怅的巨大作用 个体在不环境乊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 主观能劢怅,是促迚个体収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 现实状态的决定怅因素。 个体主观能劢怅的三个层次: 生理活劢(基础) 心理活劢(最基本的认识活劢) 社会实践活劢(目的怅、指向怅不程序怅)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题·填空题】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身心収展是在______中实现的。 【答案】 社会实践的过程 总结:这一部分内容在历年考试中很少涉及,考生 只需大概了解即可。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资格证考试要点图
个体身心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 例如,儿童先学会抬头、坐、爬、走,然后才学会跑、跳等动作。在认知方面, 儿童先感知具体事物,然后才能理解抽象概念。
阶段性
总结词
个体身心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 任务。
详细描述
个体身心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 和任务。例如,儿童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青少年期以抽 象逻辑思维为主。在教育上,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 有针对性的教育。
不平衡性
总结词
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方面存在差异。
详细描述
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方面存在差异。例如,身体发育方面, 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而心理发展方面,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 展各有特点。因此,需要针对不同方面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互补性
总结词
个体身心发展各方面相互补充,某些方面的发展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 师资格证考试要点图
目 录
•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 教师资格证考试要点 • 教师资格证考试案例分析
01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 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在遗传 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身体和心 理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特点
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差 异性。
详细描述
个体身心发展各方面相互补充,某些方面的发展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例如,一些身体发育落后 的儿童可能在智力或情感方面有优势,可以通过培养这些方面的优势来弥补身体发育的不足。
个别差异性
总结词
个体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性,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教育学论述题(2015)
1.联系实际,论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答: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 (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个体身心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没有这些生理前提,人的发展就无法 实现。如一个生下来就无大脑的畸形儿,由于没有思维器官, 这就无法学习文化知识,也就不可能获得发展。(还可以联 系的实际是: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不可能培养成为画家; 一个生来失聪的孩子,很难培养成音乐家;一个天生的弱智 儿童,很难有发展。)(2)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 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如来自城市家庭的儿童,由 于家庭环境的优越,他就有各种成才的机遇与条
要注重学生品德发展的全面性。这就要求改变当前学校品德 教育比较注重道德知识的传递,忽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 养的倾向。其次要注重多开端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品德状 况实施德育的突破口,如某学生总是出现“好心做坏事”的 情况,则要从道德认识作为开端;再次,要注重德育的针对 性。如对于只说不做的学生,则要通过活动、训练和锻炼的 方式来培养其道德行为;(2)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
10.你是如何理解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
一观点的?依据教学过程这一本质特征,教)教学认识是间接性的认识,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亲身 得来的,而是现成的前人认识成果,主要表现为书本知识;
(2)教学认识是交往性的认识,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和生
生之间特殊的交往活动;(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在 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4)教
师,与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 与学生交往。在师生交往的初期,往往会出现不和谐因素, 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同时教师还要掌握 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老师可以经常与后进生进行谈 心,敞开心扉,让后进生看到老师的真诚,从而敢于接触和 亲近自己;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教师的素质 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 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如老 师通过自我修养,能够杜绝对学生随意发脾气的坏习惯,能 够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以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 与兴趣来引学生,师生关系自然就和谐友好。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形态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
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
按照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以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的黉舍教育形状1.学校的产生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黉舍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第四,讲授的组织方式主要是个别讲授,讲授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三)现代教育形态1.现代教育的特点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基本每年都会涉及到,主要是以客观题(单选、多选、判断)的形式考察,也是部分省份考大题(主观题,主要是简答)的着重知识点。
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识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防止张冠李戴。
(一)遗传(内部因素)1.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主要指人的感觉知觉的灵敏度、注意的持久性、记忆的强度、思维的敏捷性等。
2.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比如说周岁的婴儿学走路,青少年长身体比较迅速。
3.常考古语(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虎父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考察方式:下列属于遗传对身心发展起到影响作用的是?或给出这些俗语问是哪个影响因素。
)例子:对于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A.前提作用B.决定作用C.促进作用D.主导作用【答案】A。
解析:遗传素质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知识点】教育学——教育与人的发展——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二)环境(外部因素)1.概念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与动物共同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它是由天然存在的自然界构成。
社会环境包括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后天经历的环境改变了),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强调:遗传提供的可能性是内部的,环境提供的可能性是外部的)(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强调这一作用在考试中常出考题。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总的条件和背 景,制约其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微观社会环境——是指人的生活活动圈。由 家庭、邻里、亲友、伙伴、娱乐场所、工作 单位等构成。微观社会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发 出一定信息给人以影响,这种影响是广泛而 直接的。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
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 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类特有的意识特征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 展
1、人的哪些方面能通过遗传传递,哪些不 能? • 一般而言,人的形态特征如外貌、身高、 体重、骨骼构造以及神经组织的类型等是 通过遗传传递的。 • 生物学家的研究和人类生活的经验到目前 为止证明:获得性行为是不能通过遗传传 递的。人的知识、道德意识与行为等都是 靠后天学习得来的。
2、人因遗传而造成的先天性差异有多大? • 现有研究的结果表明: • 在常态下,人在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能力 的强度与反应的灵活程度上有类型的差异; 脑在大小、体积上有差异但并不显著;脑在 结构上的差异较大,如左脑与右脑的结构, 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在人脑的微观结构上。但 这种差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人的智力差 异,还是一个有待科学家揭破的“谜”。 • 总体而言,常态下遗传带来的差异并不显著。
• 不同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 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个体发展 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 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 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 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2.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也是关于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①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②违背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③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④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4.教育产生的原因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5.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出现在——夏朝;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礼—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射、御、书、数。
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1.孔子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庶、富、教”2.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3.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整理修订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4.论教学的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最早启发)②因材施教:③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④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记》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3.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4.豫(预防)时(及时)孙(不陵节而施谓之孙、循序渐进、学不躐等)摩(观摩)5.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6.长善救失:(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术、问答法(西方最早启发)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近代教育学之父)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2010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考点指导: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2010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考点指导: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个体⾝⼼发展的⽔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受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是⼀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五个⽅⾯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共同作⽤于个体的发展。
下⾯我们将这五个⽅⾯在个体发展中的作⽤分别进⾏论述,以便于更好地了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或遗传素质是⼈的发展的⾃然的或⽣理的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这些⾃然条件,⼈的发展就⽆法实现。
⼀个⼈⽣下来没有⼤脑,也就不会有思维的机制,⽆法学习科学⽂化知识。
正因为⼈类有⼤脑,⼈的⼼理发展才有了物质和⽣理的前提条件,⼈们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可以学习极为复杂的科学⽂化技术,甚⾄做出发明创造,这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做到的。
遗传的意义表现在以下⼏个⽅⾯: (⼀)遗传素质是⼈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妁⾝⼼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的⾝⼼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然条件,个体的发展便⽆法实现。
健康的⾝体是⼀名优秀运动员的⽣理前提,正常的智⼒是⼀名科学家的基本⼼理素质要求。
个体在智⼒、情感、意志等⽅⾯所具有的先天的⼼理特征,也会对他后天的学习和社会成功产⽣很⼤的影响。
不过,遗传素质是⼈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不是全部,遗传素质不能决定⼈的发展。
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
在不同的社会⽣活和教育影响下,⼈的遗传素质可以向着肯定或否定的⽅向发展,⼀个天赋智⼒素质⽐较好的⼉童在将来未必会成为⼀名科学家,⼀个⾳乐素质⽐较好的⼉童也未必⼀定就成为⼀名⾳乐家,除了遗传给他的可能性外,还要看他所处的社会条件,所受的教育和个⼈的努⼒程度。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16(答案解析)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卢梭从自然教育观出发,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
这种教育目的观属于()。
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宗教本位论D.自然本位论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个人本位论是指教育目的从人的本性、本能需求出发,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孟子。
2.在归因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尽量尝试“努力归因”,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在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
A.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的B.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C.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D.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努力程度属于维纳成败归因理论中的不稳定、内在、可控因素。
3.古代学校教育不仅脱离生产劳动,而且鄙视生产劳动,这主要反映了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制约A.生产力发展水平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社会人口构成D.民族文化传统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古代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4.刚进入高一,赵峰就总想“我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
他明知离高考还远着呢,这么早想这个事根本没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学习。
他的主要心理问题是()A.强迫观念B.强迫行为C.恐惧观念D.恐惧行为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赵峰明明知道一个想法本身没有意义,但是仍然不断反复思考,无法控制,属于典型的强迫思维。
故本题选A。
5.在思维训练课中,老师让大家列举纽扣的用处,小丽只想到扣衣服,却想不到......其他用途,这种现象说明()。
A.功能迁移B.功能固着C.功能转换D.功能变面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功能固着干扰创造性的新问题,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详)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5——教育影响人身心发展得因素及作用影响人得身心发展得因素就是很多得,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得主观能动性四方面。
这四方面得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得发展.一、遗传素质及其在人得身心发展中得作用遗传就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得生理解剖上得特点,如机体得结构、形态、感官与神经系统得特点等.这些遗传得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在遗传下来得生理解剖特点中,生理特点指功能特点,如出生后感觉得灵敏度、知觉得广度、注意得持久性、记忆得强度、思维得灵活性等。
解剖特点就是指机体得器官与系统得结构特点.(一)遗传素质为人得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得生理前提与发展得潜在可能性在上节中我们已经述及,自然属性,即人得生理方面得特点就是人得自然基础,就是人得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发展得前提。
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一个先天失明得人就不能发展视觉,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就聋哑得人,也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一个无脑畸形儿或染色体畸变者,无论外在条件如何优越,都无法使她们得到正常人应有得心理发展。
人得遗传素质得最大特点,在于它潜藏着发展得巨大可能性,这也就是人得发展优于动物得地方。
尤其就是人得神经系统与大脑得构造与机能,对于人得发展具有特别重大得意义.人得大脑皮层上有一百几十亿个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轴突与树突三部分.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来刺激(信息),经细胞整合后再通过轴突将信息传递出去.一般得学习就就是神经元凭藉这种对刺激得反应功能与传导功能而建立得干百万个暂时得神经联系。
因此,从脑得生理机能而言,人脑组织得复杂性,为人得发展提供了巨大得潜能。
这种潜能提供了人得接受教育与发展各种才能得可能性,亦即区别于动物得巨大得发展可能性.但就是,这种发展得可能性还就是无定向得。
具体得发展过程与方向还有赖于出生后得环境得影响与个体得主动性得发挥。
(二)遗传素质得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得身心发展得过程及其年龄特征作为一种状态,所谓生理成熟指得就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得生理机能与构造得变化在一般得年龄阶段所达到得一般程度。
教育学原理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力。
形式运算阶段 (11-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的演进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规律 不 平 衡 性
生 理 、心 理 表 现
教育措施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 龄阶段上的不平衡,如身高、体 重的两个高峰期。
2.不同方面的发展时间的迟早不 平衡,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 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规律 生 理 表 现 心 理 表 现 教育措施
头尾法则(从上 由具体形象思
顺
至下、先头部后 四肢)
维到抽象逻辑, 由机械记忆到 意义,由无意注
循序渐进
序
中心边缘法则 (先中心后边
意到有意注意;
缘,先骨胳后
由喜怒哀惧一
肌肉,先大肌
般情绪到理智
性
肉群后小肌肉
群)
感、道德感、 美感。
头尾法则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规律 生 理 、心 理 表 现
教育措施
1.机体某方面缺失通过其他方面
互 补
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如盲人的听 觉发达。
取长补短、
2.心理机能与生理技能的互补, 扬长避短
性
如良好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弥补
生理的不足。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互补。
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规律 生理表现 个 男女性别 体 差异 差 异 性
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Fra bibliotek◆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育
制 约 社会发展
适应、促 进
◆ 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育
制 约 个体发展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3.2影响身心发展因素及作用
第二节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素质、社会生活环境、教育及个体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及其作用?(一)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遗传的作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
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不可能。
遗传下来的特点,特别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例如,神经系统是一切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无脑畸形儿不但不能产生心理,而且也活不长。
色盲是由遗传而来的,后天不能补救。
所以,色盲者不能成为画家,也不能从事需要辨别颜色的工作。
个体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具有的先天的心理特征,也会对他后天的学习和社会成功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
?1972年,在印度一森林中发现了与狼生活在一起的“狼孩”,这“狼孩”已没有人的社会特征,不懂人类语言,从而也没有人类的意识。
在“狼孩”回到人类中间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仍狼性不改,昼伏夜行,吃了就睡,饿了就引颈长嚎……这一事实说明,人虽然有无比优异的遗传素质,但是如果离开了社会生活,失去了教育影响,就不能得到发展,甚至失去人的特征。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
新生儿呱呱落地,有的安安静静,有的大哭大叫……这表明神经类型的特点不同。
天资高的儿童,就可能比一般儿童发展得快一些、高一些。
父母身高都比较矮的人,一般个子不会高,从事篮球等需要高个的职业就不大可能。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逐章逐节考点梳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9、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0、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内发论-----弗洛依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 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 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 病学家私人开业。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 创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 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 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 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
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
展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 方面的发展。
•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及能力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动力:
生理发展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作用,逐步 发育完善的;而社会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提出的 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心理水平 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 内因,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其中,受教育者 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 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 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环境对 于某种特性的形成能否起到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的遗 传基础。 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它包括两层含义:一 是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二是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 遗传。如,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神经类型)来到人间,有的 好哭好动,有的文气安静。 第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 互作用过程。 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
我们可以进行归类识记,把四大主要因素归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外部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和环境。
①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征,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身发展的前提、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和物质基础,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个体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通过自我意识、自我态度,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思想,主动、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认识和实践的特征。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教育。
在教育方面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④环境。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环境对个体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但是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并非消极、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主选择和改造环境。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动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动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动因有四个:内发论、外铄论、二因素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其中常考的考点在于内发论和外铄论。
其中着重要记忆的有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和主张。
这个考点一般以单选和多选等客观题的形式考察大家,所以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下面我们来详细的分析如何才能将下面这些简单的考点准确把握。
首先,外铄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由于外铄论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才能有效地学习。
主要的代表人物包括有荀子、洛克、华生以及欧文。
下面有一句顺口溜帮助大家进行记忆这些代表人物:外婆寻找落花生。
其中“外”指外铄论,“寻”指荀子,“落”指洛克,“花生”指华生。
另外还有一个欧文也是外铄论的但不是很长考,不过也要有所了解。
其中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弄混淆的知识就是荀子这个人,他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说过一句话叫“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而起伪”其中“伪”指后天的教化。
因此荀子的性恶论或者“化性而起伪”的性恶论才是外铄论,如果单纯的说性恶论和性善论都是指内发论。
这个需要大家好好的区分清楚。
其次,内发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教育所起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但却不能改变和决定人的发展。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卢梭、柏拉图、弗洛伊德、孟子、高尔登、格赛尔、霍尔、威尔逊。
这里也有一个顺口溜帮助大家记忆:卢伯父的四个儿子,高个或威猛。
其中“卢”指卢梭,“伯”指柏拉图,“父”指弗洛伊德,“高”指高尔登,“个”指格赛尔,“或”指霍尔,“威”指威尔逊,“猛”指孟子。
这样用这么一句口诀就把所有的内容记下来啦。
教育学--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体发展的特征
顺序性与阶段性
个体发展呈 现出的特点 相似性与差异性 现实性与潜在性
个体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的顺序与阶段概括为:婴儿期(出生至3 岁),幼儿期(3岁—6岁),儿童期(6岁——11、12岁),少年期 (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17、18岁),成年期 (18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与阶段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形成年 龄特征的客观条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促使人成熟的生理基础的发展有着 一定的规律性和顺序性。然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有 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这对于把握个体的发展机会是很重要 的。
2.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身体(生理)、智力、人格 等方面。 个体的人格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
3.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个体的发展是历史地、现实地展开的。在这种意义上,个体发 展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然而,个体发展就其可能指向的水平与 达到的高度而言,乃具有极大的潜在性。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个体 发展已实现的水平与其可能达到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个体发展是 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的无限性与人的发展的无限性相统一, 如何不断挖掘、开发人的潜能,乃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数是男子。随着妇女解放,她们已走上社会,能和男子一样得到
充分发展,并在事业上和男子平分秋色。这说明他们的智力并不差, 问题在于是否得到了发展。当然,现在仍然有些女同志追求的只是
做个贤妻良母、家庭主妇,认为干事业是男子的事。这样就造成对
自己的发展没有更高的要求,从而束缚了自己的发展。而这种文化 传统的影响在儿童出生后就开始了。如父母总是爱给男孩买枪、坦 克和益智方面的玩具,而给女孩则买布娃娃、餐具之类的玩具,这 就暗示了他们的发展方向。所以,教师一定要教育女孩子树立信心, 敢于争做居里夫人和宋庆龄式的巾帼英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3.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一)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
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都受遗传基因的影响。
(二)遗传的意义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中还有与父母不同的独特因素。
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个体的发展便无法实现。
健康的身体是一名优秀运动员的生理前提,正常的智力是一名科学家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
个体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具有的先天的心理特征,也会对他后天的学习和社会成功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不是全部。
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便不能成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
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婴儿一出生,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安静,有的大哭大闹;一两岁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就有快有慢,有的敏感,有的迟钝。
现代遗传学研究证明,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在于核糖核酸排列及其活动的差异。
一个先天禀赋优异的儿童,如果后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发展得更快、更好是完全有可能的;一个天生弱智的儿童,对他的发展自然是非常不利的。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22.8万名儿童的调查发现,低能儿占同龄儿童的3%~4%,而低能儿中有50%以上是先天因素造成。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做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他们认为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
二、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一)成熟的概念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
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个体的生理、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二)成熟的意义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
人的各种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在出生时是很不完备和孱弱无力的。
个体的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
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有些早期运动机能的获得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的。
成熟与教学的效果是契合的,一种技能的发展由成熟支配时,没有必要超前加以训练。
在这方面,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就说明了这一点。
他以一对满46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进行每天1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同一楼梯所需的时间。
结果是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而,当这对双生子满52周时,再对他们同时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爬梯训练。
测量结果是,他们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
格塞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成熟决定论的基本容有: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受基因控制的,并把这种通过基因来控制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
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学习本身并不能促进发展。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顺序地进行的。
成熟是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的突然转变,各水平间的行为具有不连续性。
格赛尔提出,发展有五个原则:发展的方向原则;发展的相互交织原则;发展的机能不对称原则;发展的个体成熟原则;发展的自我调节原则。
并不否认,格赛尔的成熟决定论有夸大成熟作用之嫌,但总体看来,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思想却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才为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提供可能。
不仅如此,成熟在一个人的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之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若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
若按环境的围分,可分为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如某一国家、某一地区)和小环境(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一个家庭、一所学校)。
在同一国家或地域,人们的大环境通常相差不大,但小环境却千差万别。
我们很难改变大环境,但小环境却随个体自身的活动和选择而改变。
小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教育者应更多地关注小环境。
但由于社会的变化不断加快,社会通讯、交往手段更加丰富和便利,大环境对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区别。
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
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
所以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
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和困难的工作。
教育需要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这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容和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
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的气息。
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
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二)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
学校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的培养目标而作相应的调整,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的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
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
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的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
这两种水平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
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是专门学校的教育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
在个性发展方面,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过程结构的角度看,包括活动主体的需要与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的目的、容、手段与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
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容的活动构成。
每一层次的活动对个体身心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和整体性的影响。
一个体主观能动性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它是人这一有机体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交换的过程,为维持人的生命服务,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也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的容丰富多彩,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也包括人对自己的意识、态度与倾向,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
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对个体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创造需要的意义,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
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以上三类不同水平的个体活动及其作用,实际上是共时、交融的。
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渗透在一切社会活动中,人的社会活动又受到生理、心理活动的支持和影响。
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