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重点】①狭义:②广义:2.马克思主义起源:3.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4.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二.辩证法与唯物论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1.实践的含义: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5.物质特性意识特性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性的表现: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7.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________。

人的________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_________。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__________________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8.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联系:联系具有的特点:①客观性(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②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和要素相互联系、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同意整体);③多样性(联系方式的多样性)。

发展:9.辩证法三大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A.矛盾的含义:B.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

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答案: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老师给)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老师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3.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划分为唯物唯心【28页最后一段】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理解社会的客观物质性
6实践的概念特点形式
7意识能动作用的四个表现
8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的总特征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10矛盾特殊性是什么?有什么内涵?和矛盾普遍性的关系
11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12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的实质和核心
13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
14两条根本对立路线
15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在检验真理中的标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7真理的概念特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18什么是社会存在?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绝对力量
19科学技术在社会当中的作用(正反两面)
20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概念理解
21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群众史观英雄史观为什么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2为什么实践(劳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128页】
23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24马克思主义把资本化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其在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25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题型:1、选择(1x10*) 2、判断(1x10*) 3、材料分析(20x4*)(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

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绪论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A,动中有静。

B,静中有动。

14.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15.实践的基本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16.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试验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18.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和发展的关系:A,联系构成了发展(运动、变化)B,发展(运动、变化)体现了联系20.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和发展性。

它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某些个人的意志。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指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产方式。

2.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指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键。

3.人的社会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自由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人的社会性原理强调人类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4.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矛盾,在矛盾的对立面中体现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揭示事物的矛盾和发展,使人们从片面和表面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2.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观察来验证和证明理论,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真实和可重复性的原则。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指导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解放思想和推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推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一、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2、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3、简答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4、材料题:共l题,15分5、论述题:共1题,20分二、考试重点:以绪论和前三章内容为主。

1、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2、(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马克思主义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4.马克思主义与旧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5、(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这表明(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7、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10、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1、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运动)。

12、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主观唯心主义)。

1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6、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19、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20、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21.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2.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

23、“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完整)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文档

(完整)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文档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睁开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 年初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睁开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供应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睁开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一致。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睁开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根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根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见解。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照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要根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想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依照。

3、哲学又能够划分为可知论和不能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能够认识的,包括唯心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能知论:主张世界是不能够够认识的,只有少许唯心论是不能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睁开的见解对待世界,认为事物是宽泛联系和睁开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见解对待世界,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睁开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根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宽泛联系和永远睁开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自己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想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根本门派确立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心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见解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应c)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d)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总结(马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总结(马原)

马原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原期末考试各章复习要点

马原期末考试各章复习要点

各章复习要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和三大直接理论来源4、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和主观条件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唯物辩证法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二者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对两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不同派别。

3、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的不同派别4、关于世界的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的不同观点5、哲学史上对物质的认识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6、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的认识7、如何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否认这种不可分割性会导致哪些错误观点。

8、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什么9、物质的两种存在形态是如何区分和统一的10、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12、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14、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是什么15、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6、如何理解发展的实质和过程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7、事物发展的三大根本规律及其分别揭示的内容18、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19、质量互变规律: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生活中如何坚持和运用好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0、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1、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着重需要增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能力第二章:认识论1、实践的内涵和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3、认识的本质是什么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5、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具体形式;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分别会导致哪些错误。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黄宇晗、考试题型1单选20分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X 6分4辨析题4题X 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二、考试范围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2.§ 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3.§ 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4.§ 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5第七章考§ 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三、重点问题(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1 / 10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 28-31) 1 •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六)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P61)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汇总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属于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人人都有,是自发形成的,是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并非人人都有,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中国:五行说,汉代王充的“元气说”。

古希腊:泰勒斯“水”,赫拉克利特“火”。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4、物质的科学内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2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时间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简答)○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论述)○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简答论述○1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

一个小时背完马原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1.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性有三层含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的。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发展的永恒性与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与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与趋势。

有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种把握对立。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是: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要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本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2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加以创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属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着的前提,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非/对抗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接、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斗争性(无条件/绝对的、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同一性(有条件/相对、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和有条件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条件,发展是在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是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这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的做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是一种矛盾统一体想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5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不意味着绝对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2.物质与意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主观反映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的精神现象,物质是本质,意识是现象。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是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世界是运动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2.辩证法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强调捕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转折。

3.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历史是要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看待和研究它。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的存在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私有制和剥削。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指出,意识形态的来源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哲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认为,政治是阶级斗争在国家机器中的反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必须紧密地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民主在社会制度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问题,和生产方式的选择和社会制度的选择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考期末重点(精简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考期末重点(精简版)

一:近代哲学得基本问题ﻫ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得重大得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它包括: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得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得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就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唯一标准。

2,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得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得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辨别唯心主义得两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就是被感知“我”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绝对理念就是世界得主宰ﻫ三:马克思主义物质得定义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独立于人得意识之外,能为人为意识所反映)ﻫ物质得概念: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得,它不依赖于我们得感觉而存在,为我们得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ﻫ五:意识:意识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就是人脑得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得主观映像意识它得内容就是客观实在它得形式就是主观得六世界得物质统一性世界就是物质得,而物质就是运动得。

运动就是物质得存在方式与根本属性。

掌握运动与静止得关系1、物质世界得运动就是绝对得,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得静止,静止就是相对得。

割裂两者得关系将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特点就是只承认运动得否定性)。

如:人一次也不能跨进同一条河流这就是错误得。

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这就是正确得,因为它反映了运动得绝对性。

2.运动得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得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得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得稳定性、有条件性。

3.运动就是物质得运动,物质就是运动得载体。

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六:实践三种形式:客观实在性实践就是物质性得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实践就是人类有意识得活动社会历史性实践就是社会得历史得活动七:唯物辩证法得内涵1.总特征:联系与发展(1)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事物联系普遍性三层含义a.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得关系。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2.●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黄宇晗一、考试题型1.单选20分2.多选20分3.简答题4题×6分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5.材料分析题12分二、考试范围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三、重点问题(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1 / 10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2 / 10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六)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P61)(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是人们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科学是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2)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找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 / 10的。

(七)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P34-35)1.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2.特征: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八)矛盾特殊性的表现(P42)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九)辩证否定观的内容(P44)(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 / 10(十)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P62-63)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十一)价值及其特性(P85-86)(选择)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十二)真理的绝对性及相对性(P75-78)1.真理是一个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包含。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十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P124-127)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5 / 10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十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2,P124-137)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详见十三题);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4)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2)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十五)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41-14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6 / 10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十六)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和作用(P155-157)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

2.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十七)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P176-177)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十八)全球化及其表现和原因(P216-219)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已过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7 / 10相互依赖的过程。

2.表现:(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3.原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十九)垄断和竞争的关系(P204)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

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这是因为: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社会发展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二十)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5.2,P221-228)1.表现:(P221-225)(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2.原因:(P226-227)(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8 / 10(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3.实质:(P228-229)(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二十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P253-257)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灯亮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3.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6.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7.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违背,不能僵化。

(二十二)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P273-275)9 / 10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二十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76-281)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类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4.10 /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