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本到民主

合集下载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本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本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

“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

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

古人常言“水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

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

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

从民本到民主:罗泽南、中江兆民和卢梭论反暴君

从民本到民主:罗泽南、中江兆民和卢梭论反暴君
袁 世凯 独裁 统治 做 斗 争 的 利 器 。 在 重 印 过程 中 , 管 有 所 删 改 , 是 不 同 ③ 尽 但
版 本都 忠实 保 留 了原 著对 暴 君 和整 个 君 主制 的 批 判 , 民 主共 和制 的 向往 。 对 毫 不夸 张地 说 , 中江兆 民对 卢梭《 社会 契 约论 》 的介 绍 和发 挥 协助 中国人 完 成
了从 民本 到 民主 的跨 越 。
本 文不仅 关 心罗 泽南 与 中江兆 民 的异 同 , 关心 后 者 与卢 梭 的异 同 。中 也 江 兆 民对卢 梭 的偏离 反 映 了两 个不 同 的政 治 思想 传 统 碰 撞 和 对话 所 包 含 的
本文 比较 罗 泽南 、 江 兆 民和 卢 梭 的反 暴 君 思 想 , 论 卢 梭 “ 会 契 约 中 讨 社 论 ” 早年 译 为“ ( 民约 ” 的引 进 如何 改 变 了 中 国人 的政 治 视 野 , ①) 尤其 是 中 国 人对 君 主制 的基 本态 度 , 试 图进 一步 澄清 从儒 家 民本 传 统 到 西方 激 进 民 主 并
中最重 要 的成绩 。本 文认 为 中江兆 民所 著《 民约 译 解 》 仅 是 对 卢梭 思 想 的 不
介绍 , 而且 是他 本人 对儒 家反 暴 君 论 述 的继 承 和 反 思 , 对 君 主 制 的否 定 甚 其 至超越 了卢 梭 。如果 我们 不受 国家 疆界 的 限制 , 而把 罗 泽南 和 中 江兆 民一 同 看 成东 亚儒 学传 统 的传人 , 我们 便会 发 现他们 其 实是 前 后接 踵 的 两代 人 。他 们 在反 暴 君方 面 的相似 言论 , 反映 了 同一传 统 的延续 , 们 的差 异 , 多反 映 他 更 的不是 国别 的差 异 , 而是 时代 的差 异 : 泽 南 对暴 君 的批 判 显 示 了儒 家 传 统 罗 反思君 主专 制 的潜 力和 限制 , 中江兆 民更 为激 进 的立 场源 于儒 学 与西 方 以 而 卢 梭 为代表 的激 进 民主思 潮碰 撞 的火花 。即使 只从 中 国近 代史 的 角度 出发 ,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研究背景高三历史课程的热点专题之一是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的关系。

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而近现代民主则是当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

探究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对于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古代民本思想对近现代民主的启示和影响,为高三历史课程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内容1.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对古代中国儒家、法家、道家等不同学派的民本思想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其核心理念和主张。

–探讨古代民本思想在政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2.近现代民主的基本原则与实践特点–分析近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如民主选举、言论自由、权力制衡等,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运作情况。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主制度模式,探讨其异同和发展趋势。

3.古代民本思想对近现代民主的启示与影响–分析古代民本思想中蕴含的民主、平等、法治等理念,以及其与近现代民主的契合点和冲突点。

–探讨古代民本思想对近现代民主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和局限性。

4.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重构–分析古代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承与演变,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重构。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古代民本思想的精神,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进步。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案例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通过对古代经典文献和近现代政治实践的综合研究,深入探讨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的关系,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

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不仅可以加深对古代民本思想和近现代民主的理论认识,还可以为高三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思考路径,促进学生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和现代民主制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以上是一份详细的复杂方案文档示例,供参考。

特殊应用场合1.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新增条款:•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法:在研究内容中加入与高中历史课程相关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生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从“民本”与“民主”的对立看儒学与现代民主制度

从“民本”与“民主”的对立看儒学与现代民主制度
展之 路 。
现代 新儒 家 , 在 中国传统 文化 的本 根 处 , 着 站 本
天必从之” 《 ( 尚书 ・ 泰誓》 , 圣人无 常心 , )“ 以百姓 心 为心 ” 《 子 ・ 四十九 章》 。3 恤 民 。主张 施 (老 第 ) 、 仁 政 , 惜 民力 , 徭 薄 赋 , 人 民 富 足 。苟 子 说 : 爱 轻 使 “ 田野 之税 , 关市 之 征 , 商 贾之 数 , 兴 力 役 , 轻 轻 省 罕 无 奈农 时 , 是则 国富矣 , 或 夫是 之 谓 以政裕 民 ” 《 ( 富


“ 民本 ” “ 与 民主” 的内涵分 殊
民本 一 词最早 见 于 我 国 的《 尚书 ・ 书 ・ 子 夏 五
之 歌》,民惟邦 本 , 固邦 宁 ” 民本 在 中 国传 统 文 “ 本 。 化 中 的含 义 非 常 丰 富 , 主要 包 括 以 下 几 方 面 : 、 1 贵 民 。强 调“ 惟 邦 本 , 固 邦 宁 ” 重 视 民 心 向 背 。 民 本 , 苟 子提 出 “ 者 , 君 舟也 ; 庶人 者 , 也 。水 则 载 舟 , 水 水 则 覆舟 ” 《 子 ・王 制 》 。孟 子 则 强 调 “ (苟 ) 民为 贵 , 社 稷 次 之 , 为 轻 ” 《 子 ・尽 心 下 》 , 政 之 所 君 (孟 )“ 兴 , 顺 民 心 ; 之 所 废 , 逆 民 心 ” 《 子 ・牧 在 政 在 (管 民》 。2 爱 民 。强调 爱 民如 子 , 心人 民疾 苦 ,做 ) 、 关
取 卵 , 泽 而 渔 。4 护 民 。即 在普 通 百 姓 受 到强 大 竭 、 恶 势力 伤害 时 , 要敢 于 为 民作 主 , 张正 义 。 伸
民主 一 词则 源 于 古希 腊 文 , 早 见于 古 希腊 历 最

试论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试论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论述民本与民主的区别民本语出《尚书·五子之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表达了一种君轻民贵、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

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专制政体服务的;民主思想是后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现代共和政体、人民政权服务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民本主张“君权天授”,民主主张“主权在民”民本思想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不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的,为政以民为本,是为了统治者能得天下并保天下。

民本既强调“民以君为主”,又强调“君以民为本”,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说明了君主的权力是天授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得分享。

而民主思想是以人人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政府是由于人民的委托才获得了权力,这种权力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监督。

如《美国独立宣言》:“为了保障这些权力,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

”、“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和杰斐逊:“政府是经过受其治理的人民的同意才获得权力的。

”二、民本提倡“为民作主”,民主主张“当家作主”民本思想从君主民从的关系出发,确定了民在国家、社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的是为民作主,而非人民作主。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的责任是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百姓,君主和官员就是民众的父母,他们的贤能和勤奋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治理状况。

如《孟子·梁惠王上》:“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孟子认为,如果君主不为民谋生,则是罪人,寄希望于君主通过实施仁政、德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从不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去实现自己的权利。

读书心得——《左传》中的“民主”与早期民本思想

读书心得——《左传》中的“民主”与早期民本思想

读书心得——《左传》中的“民主”与早期民本思想1.“民主”的解读“民主”一词在《左传》中共出现十三次,因此对于“民主”一词的理解就需要格外留意,不可简单地以现在的词义来解释。

在解释“民主”一词时,我们需要先来探讨一下“主”字的含义。

“主”在《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镫中火主也。

释器,瓦豆谓之登。

膏镫、说文金部之镫锭二字也,其形如豆,今之镫盏是也。

上为盌盛膏也。

火是为主。

其形甚微而明照一室。

引伸假借为臣主、宾主之主。

”灯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炷”,“主”字本义为“火炷”,后来引申或借用作“君主”、“首领”、“家长”“主人”等,进而又用作动词,表示“掌管”、“主持”。

“主”与其他词进行搭配可以延伸其意。

在这里“民主”的具体含义我们要结合相关的文献背景来理解。

在《左传》一书中,“民之主”九次指的是卿士,只有两次指的是国君,这也说明了“民主”一词并非仅仅只是君主的专称,同时也说明了在先秦时代与后世词义的区别。

“民主”并非是至高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它更多强调担负治理国家和民众的责任。

在春秋时期国家统治还未达到专制阶段,民众在国家的分量也是举足轻重,即民之不存,国将焉附。

《左传》中反映的保民思想是当时社会环境和国情造就的,具体体现在人神关系中,民为“神之主”;治理国家中,以民为本;君臣关系上,君臣间的匹偶关系。

这种保民思想给后世以很大的启示。

2.“民,神之主”《左传》中的保民利民首先体现在民为神之主的关系上。

因为“天生烝民”所以夏、商、周三代对于祭祀敬天都很重视。

《左传》中的很多记事都有种无形的神力量来操纵,国君要虔诚祭祀,遇事要占卜预测吉凶,这样才能获得天神的庇佑。

《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是以鬼神用飨,国受其福”,把鬼神祭祀好了,国家就能受益。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天既祸之,而自福也,不亦难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犹有鬼神,此必败也”。

这些都体现了敬神思想。

《诗·小雅·小明》中“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

“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

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

古人常言“水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

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

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

从民本走向民主——民本思想之我见

从民本走向民主——民本思想之我见

从民本走向民主——民本思想之我见发表时间:2012-06-19T10:37:32.09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刘燕[导读]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在诸侯争霸中,民众的向背起着重要的作用。

刘燕山东省无棣县第一中学 251900摘要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儒家政治思想最核心的价值,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实施惠民政策。

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有它合理的方面。

中国近现代民主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今天我们重温儒家民本思想,目的是借鉴其精华部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以民为本为民做主人民做主“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孕育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它发端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成熟于战国,孟子为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秦开创帝国以来继续发展。

“民本”一词源于《尚书•五子之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春秋毂梁传•桓公十四年》的“民者,君之本也”。

可以说,殷周时期就产生了民本思想的萌芽。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在诸侯争霸中,民众的向背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本”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左传》集中反映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儒家学派对“民本”思想作出了很好的阐释。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者爱人”,如果把“仁”的思想用于治国,则是要重视人民的利益,强调“德治”。

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使平民百姓可以接受教育。

这是实现“民本”思想的有效途经,也使“民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孟子》一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论述民本思想的。

孟子反对虐政,他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还强调思想上要教民、化民,他认为好的政治措施不如好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

孟子的思想更加强调民众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明清之际出现的新儒学是一个重点,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大胆君主专批判制、提出君臣平等、工商皆本、“众治”等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

很多同学在分析他们的思想的时候,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的思想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与西方同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否一样?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明清之际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然属于传统民本思想的范畴,只是使民本思想达到了极限。

另一种认为,他们已经提出了民本高于皇权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界限,是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

那么“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所以,必须明确传统民本和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民本思想是在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文化,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柔情政治。

民本思想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

”儒学家历来都比较重视民本思想,如孔子在论语中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等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历代的思想家或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妨探究一下。

孟子说:“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荀子认为:“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从孟子和荀子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有很强的功利性,民本思想一开始就是一种手段和策略,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一种方法,无论统治者如何重民、爱民、保民,最终都是维护君本,仅仅将人民作为巩固统治的目的来看待。

再如西汉初年,面对秦朝二世灭亡的事实,统治者和当时的学者又是如何吸取经验教训呢?贾谊认为:“闻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到“民主”的转变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到“民主”的转变

021文艺评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到“民主”的转变历代儒家“民本”思想发展与变迁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的经济模式,其具有商品交换不足,极度分散的特点。

千千万万个彼此相似又极其分散的乡镇组成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一方面要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另一方面又要维护社会安定,因此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产生了“尊君”的传统思想。

更重要的是,农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靠农民,农业生产需要广大农民辛勤耕耘,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统治者提供赋税和劳役,达到国祚绵长的目的。

传统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中的两架马车由“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而这里“重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尊君”。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统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民众、治理民众。

早在商代后期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民众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尚书·盘庚》篇提到“重我民”“畜民”。

对于“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的儒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探讨。

作为一个始终关注民生问题的政治思想家,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努力贯彻爱民、富民、教民、养民的思想,通过大力改善普通人民的生存条件,酌情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等措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强调了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改善民生是统治者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但是他希望统治者能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他把改善民众生活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认为只要统治者自觉爱民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这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形象地刻画出封建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依附与消长的关系。

秦汉时期,贾谊系统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民本思想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水平。

他回答了前人没有深刻剖析的问题:历史事实已经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明,民的重要性在于,在君民关系的此消彼长中,最终的胜利者是人民。

他希望统治者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以此来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从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从民本走向民主

从民本走向民主
结 论显然 是错误 的。
民生服务 、 以民心 向背 为 政 治成 败 的关 键等 一 整套
治 国理论 。
二、 民本与民主的辨析
在 辨析 民本 与 民主 的关 系 时 , 先要 抛 开一 些 首
然而有人 却认 为 , 子 主张 君本 论 。说 法 如下 : 孟
“ 子认 为 。 孟 为官 即等于 ‘ 民父母 ’父母 官掌管 着权 为 ,
了 。 [ ’1 ’】


孟子 民本思想 的本意
孟子 日 : 民为贵 , 稷次 之 , 为轻 。是故 得乎 “ 社 君 丘 民而为 天子 , 得乎 天 子 为诸 侯 , 得乎 诸 侯 为大 夫 。 诸 侯危 社稷 , 则变 置 。牺牲 既 成 , 盛 既洁 , 祀 以 粢 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 然而旱干水溢, 则变置社稷。(孟子 ・ ”《 尽心 ・ ) 下》
第 l 卷第 2期 l
河海 大学 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哲
20 0 9年 6月
从 民本走 向民主
蔡伟刚
( 苏州大学 王健 法学 院, 江苏 苏州 2.0 ) 10 6 5

要: 民本 思想是 中 国古代政 治法 律思想 中的精华 , 以孟 子 为集 大 成者 。但 自孟 子 以后 , 屡屡 却
朱熹 解释 为 : 国 以民 为本 。社 稷 亦 为 民而 立 , “
显然这 种说法 是错 误 的。因为它 忽视 了孟 子学
说 的根本 出发 点 , 即人 性 善 的哲 学 观 点。孟 子 以 父 母子 女来 比喻君 民关 系 , 实 是说 天 下 没有 不 爱 自 其 己子 女 的父 母 , 母一 切都是 为 了子 女 , 以才 以子 父 所 女 为本位 , 因而也 就是 以民众 为本位 , 而这一切 都 源 自于人性善 。而 上 面 的说 法 却误 解 了孟子 的 原 意 。

再论把“民主”与“民本”区分开来

再论把“民主”与“民本”区分开来

生 的信 ,我还有些 怀疑 他是否低估 了国人 的政 治思想水平 。后仔细想想 ,又觉得他的论点不
无根据。
为什 么这样说 呢?追本溯 源 ,中国人 之有 民本思想 ,据郭沫若 的说法 ,大约源 自周公。 他 在 所著 《 青铜 时代 》 中 “ 先秦 天 道观 之 进 展”一文里 ,谓周人之有 “ ”的思 想是起 自 德 周公 ,而 “ 修德”则是 以民为对象 的。后来 ,
此结束 了。”切 尔诺 贝利事件后 ,全 国掀起 了

场 带 有 明显 政 治 色 彩 的 生 态 运 动 。在 受 害特
别 大 的乌 克 兰 和 白俄 罗 斯 m 现 了 社 会 运 动 ,指
罪”。
责 中央政权对这些地 区的居民犯有 “ 危害种族 许 多 问题 的注 意 和 解 决 。 第 四 ,在对事故原 因的分析评 价上 ,苏共
高层 内 部 出 现 分 歧 。戈 尔 巴乔 夫 批 评 垄 断 、不
负责任 ,不拿人 的生命 当回事 ,只追 求产量的
做 法 。在 7 3 月 日政 治 局 会 议 上 ,戈 尔 巴 乔 夫 说
现 在 最 重 要 的 是 核 电 站 的 安 全 ,批 评 “ 站 电
重 民众 的知情 权与监督权 。苏联 习惯 于靠强大
19 年在武汉 《 江 日 》上发表 “ 98 长 报 民主 ,就
是 让 人 民 自己作 主 ” 。李 慎 之 先 生 了解 这 一 情
听 ” (《 尚书 ・ 周书 ・ 泰誓 中》 )等等 ,说 :虽然近年来 02
“ 步 ”舆 论 就 “ 进 民本 非 民主 ”问题 达 成共
的 宣 传 力 量 粉 饰 现 实 ,掩 盖 矛 盾 ,报 喜 不 报

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

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属于政治思想的两个不同范畴,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把人民大众作为统治的根本,以人民大众的利益和需要作为统治阶级制定政策和制度的出发点;“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强调“由民作主”。

他们的区别表现为一下的几方面:一、主体不同“民本”的主体是体现封建伦理道德的权力代表,主要指儒家知识分子及其服务的对象封建统治阶级.儒家的政治家、思想家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将符合封建伦理道德和君主统治的思想通过统治强力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按照儒家的政治主张来保护和管理普通的百姓,按照儒家理想主义的政治要求来改造人民、指导人民,使其思想、言论、行为更加符合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而“民主”的主体是拥有民主权利的人民大众。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国家一切事务中处于主人翁的地位。

国家的主人只能是人民自己,人民自觉行使民主权力,自己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客体不同所谓客体,是一事物改造和作用的对象。

“民本”是以封建统治和君主权力为前提,对人民大众的一种道德和政治上的要求和希望,使广大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封建统治的要求,统治者往往推行愚民政策,一定程度上关注百姓的经济生活要求。

因此,民本思想的客体就是百姓的思想、个体行为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民主”的客体是民主权力及其运用。

民主的目标在于使民主的主体正确认识和理解民主的科学内涵,增强民主意识,自觉行使民主权力,提高民主的能力,不断完善民主的保障体制,此外还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总之,人民的民主思想、民主观念、民主行为、民主制度等是民主的改造对象,即民主的客体。

三、根源不同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实现封建君主专制的长治久安和实现自身一定的政治追求而继承前人陆续提出的,。

民主思想根源于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主张,是为了反对封建思想,推翻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服务的,这是民主思想的阶级根源和历史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传统的一大特色是民本主义,其含义可以"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概括。

"作之君",君王须负责民众的生育长养;"作之师",君王须负起民众的教化之责。

倘若君王没能很好地"养民"以致民众不得不"自养",那么这个君王就不合格。

仅仅做到"养民"而没有"教民",也还是不够的,"不教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孟子·告子下》)如果君王很好地做到了"养民"和"教民",那么他就是一个"仁君",君民之间就达致理想的和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亦天下,忧亦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后世范仲淹将孟子的这种思想还推进了一步,提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民众这一面来说,"仁人在上,百姓贵之如帝,视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

"(《荀子·富国》)自汉武帝时期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民本主义就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指导原则,以致两千多年后,中国的统治者依旧念兹在兹:"从来为君上之道,当视民如子。

""朕……抚育诚求,如保赤子,不惜劳一身以安天下之民,不惜惮一心以慰黎庶之愿,各期登之衽席,而无一夫不得其所,宵旰忧勤,不遑寝食。

"(雍正:《大义觉迷录》)民本主义的内容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所有的人分为两个群体:君和以君为核心的统治集团("治人者"),民众("治于人者");二、道德诉求是这两个群体作为政治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三、两个群体的道德诉求有所不同:"治人者"要求"爱民"("仁"),"治于人者"要求"忠君"("忠");四、道德诉求既来自于自身,也来自于对方,成为带有普遍性色彩的社会意识形态。

民本主义以其田园诗般的温情撩人遐想,尤其是在中国这种自古自视为"天下"的封闭圈子里,更成为人们千古不易之理想。

但理想归理想,现实却与之完全相背,不仅"圣君贤相旷百世不一遇",(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中国社会历数千年,也"仅成此一治一乱之局,而半步未进"。

(严复:"《法意》按语")一旦与完全异质的西方文明碰撞,立即一败涂地。

很多人在探讨个中原由,但他们的思路仍然局限在民本主义的圈子中:太公之言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孔子说:"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又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又曰:"先之劳之。

"夫子值东周之衰,世变未极,故为此浑容之语。

洎乎孟子,世变将极,上下之情愈离,故其言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又曰:"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其悲天悯人,冀世主之一悟,不啻大声疾呼。

卒之举世聋聩,竟无用者,终成暴秦之祸,伤已!汉、唐以降,虽代有令辟,而要皆创业之始,挟其假仁小惠笼络天下,以求遂其大欲。

守成之主并此而去之,百计防维,全其权,固其私,为子孙谋,去古人利天下之心愈远而愈失。

此所以治乱相寻无百年而不变。

宋儒误引《春秋》之义,谓君虽至不仁,臣民必顺受不贰。

呜呼!信如斯也,则是天之立君,专为鱼肉斯民,而天下兆民胥供一人之用。

有是理乎?为君者乐其言便于一己之私,亦从而嘉许之,以布告四海。

执持愈坚,缚束愈甚,于是天下之民气愈遏抑而不能伸,天下之民心愈困穷而无所告,郁久猝发,若决江河,不横溃四出,尽溃堤防而不止。

嗟乎,孰使之然哉!(郑观应:《盛世危言·原君》) [!--empirenews.page--] 在这段话中,民本主义依旧是衡量、检讨政治得失的标准,依据这样的标准,之所以有如此不幸的现实,根源在于"君"不尽责,"去古人利天下之心愈远而愈失",没有做一个"仁君"。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不"聋聩",听从孔孟之言,真正成为一个爱民如子的"仁君",就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而是相反。

这正是中国人考察中国传统政治的一贯思维,究其实,还是缘于人们没有摆脱民本主义的窠臼。

理性如梁漱溟者,也作如是观,他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中国之不免于专制,并非其本意,而"理想自理想,现实自现实,终古为一不落实的文化"。

按照他的说法,这样的现实只是因为理想没有落实的缘故,倘若理想得到落实,就不会是这样的现实了。

他与郑观应并无实质区别,民本主义仍然是其思维的主导。

又过了许多年,中国社会也经历了样式更为丰富、结果更为惨烈的"试错",现在我们终于认识到: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现实,原因正在于我们有那样温情脉脉的民本主义理想。

我们姑且同意统治者并无建立极权专制的本意吧,但民本主义必定要导致极权专制却是千古昭然之理。

依据民本主义思想,"治人者"必定是一个道德圣人,否则的话,他的统治就缺乏政治合法性,同时也难以解释他成为"治人者"的事实之所以然。

因此,"大德必得其位。

""大德者必受命。

"(《中庸》)"盖生民之道,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

此天下一家,万物一体,自古迄今,万世不易之常经。

"(雍正:《大义觉迷录》)既为"百举不过"的道德圣人,在逻辑上,"治人者"就必须要享有"独尊"的地位,否则,就自相矛盾。

因此荀子说:"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

"(《荀子·致士》)为了达到"独尊",在手段上就必须要消弭一切个体性的差异,"当是非,齐言行",将所有人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一个标准上来,只要有任何的例外,"独尊"就不能达致。

这个手段就是道德的意识形态化。

作为道德圣人的"治人者",他所独有的"君师合一"的身份使道德的意识形态化既获得合法性,也获得可能性。

因为代表道德"至善",所以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否则,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而失去继续存在的依据--在中国,政治上的不道德常常被认为禽兽不如,这直接意味者性命之虞。

而道义和力量上的双重强势,使个体的反抗根本微不足道。

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化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强制,而中国传统政治中的道德意识形态化则使强制变得轻而易举。

这除了它依靠政权获得的巨大力量,更在于中国独特的传统道德所具有的"腐蚀"性使其对手变得"弱不禁风"。

对此,梁启超有很深入的分析,他说:"夫出吾仁以仁人者,虽非侵人自由,而待仁于人者,则是放弃自由也。

仁焉者多,则待仁于人者亦必多,其弊可以使人格日趋于卑下。

""若曰吾举天下人而仁之,毋乃降斯人使下己一等乎?"(梁启超:《新民说·论权利思想》)这种对于个体人格和精神的近于釜底抽薪似的作用,终至于使国人变得"无骨无血无气",这反过来又使道德的意识形态化变得更为容易。

[!--empirenews.page--] "自由乃权利之表征。

"(梁启超)民众放弃自由,其实是放弃自己的权利。

使民众放弃自身权利,正是极权专制得以存续的前提,中国的极权专制政权正是通过道德的意识形态化,一方面是外在的强制,一方面是内在的腐蚀达到这个目的。

权利之不容于民本主义,正见出民本与民主的根本区别。

关于此点,前人多有论述。

萧公权先生说:"孟子民贵之说,与近代之民权有别,未可混同。

简言之,民权思想必含民享、民有、民治之三观念。

故人民不只为政治之目的,国家之主体,必须具有自动参预国政之权利。

以此衡量,则孟子贵民,不过由民享以达于民有,民治之原则与制度皆为其所未闻。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表面上看,民主只是比民本多一"民治"而已,似乎民本与民主很接近。

其实,细较之下,两者完全不同。

民主政体之发端,首在于确认个体之权利,并视之为最高价值。

正是因为确认了个体权利并给予相当之重视,就必须要制订相应的制度以保护每个人的权利不受侵犯。

这个制度就是民主制度。

在所有这些权利中,从政治的角度而言,"民治"的权利居于核心地位。

所谓"民治",就是由民众自己管理自己的公共事物,对此,孙中山有很透彻的分析,他说,民治"即在予人民以完全之政治上权力",人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始可谓之行民治。

"民治是实现民有、民享的先决条件,"要必民能治才能享,不能治焉能享?"如果没有民治,"所谓民有总是假的。

" 民治就是全民自治,在一个政治实体里面,所有的人都属于自治者,每一个人既是自己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社会性的公共事务通过建立在协商基础上的契约来管理。

在民主政体中,完全不存在象民本主义那样的"治人者"和"治于人者"的区分,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凌驾于他人之上,所有人一律平等。

民主政体的制度既表现为法律,反过来民主政体也必须通过法律来维护。

因此,法律置于最高地位,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任何人都不可以例外,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但依据民本思想,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之高低,取决于他的道德水平,"德必称其位","论德以图次"。

根据这样的观点,作为享有最高地位的统治者,他同时也是最有德行的人,因此,他完全不受任何制约。

西哲说:"权力导致腐化,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化。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政权,可是最后却总是不免于灭亡一途,"终成一治一乱之局",究其原因,正在于这种不受制约的权力导致的腐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