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圣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绪论主要内容:1.中国新闻传播媒介史2. 中国新闻传播业务史3. 中国新闻传播思想4. 中国新闻传播专门5. 中国新闻传播管理6.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1917年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1918年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国新闻史的开山之作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到目前为止是中国报业最有代表性的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标志着我国新闻进入了近代从时空角度:1.空间型媒介(突破空间障碍)2.时间型媒介(突破时间障碍:石刻书记壁画)3.时空复合型(书简)从使用媒介角度:1.文字媒介2.语言媒介3.实物媒介“新闻”这个词最早现于唐代第二节古代的传播组织1.官僚系统的内部传播:公文、内部情况通报2.官僚系统的公开传播:保甲、社学、书院3.民间组织的公开传播:宗族、乡约、私塾4.民间组织的私密传播:天地会第三节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也是最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一.产生时间1.周朝说欧美学者认为最早是《春秋》,根据王安石所说2.汉代说《汉书》3.唐代说:孙樵的《读开源杂报》二.运行制度(一)。

唐代进奏院状1.朝政公报(最早的古代报纸形式):传播范围窄,限于京城2.进奏院状:由京城的邸务留后使发给藩镇的节度使,本叫下行官文书,但在唐后期成为上行官文书,也叫地方一级官报,因为藩镇节度使实力扩大。

“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份报纸(二)宋代的邸报和小报1.政府的控制与邸报的发展地方节度使设立了“钤辖诸道都进奏院”,管理地方派到邸的官员,后改为“都进奏院”,并设在大内在宋代后又设立了“新闻信息审查制度”,最早的是“判报”,负责给官员为给事中,到宋真宗时变成定本制度,权力转为枢密院(国防部),到王安石变法后,只由枢密院抽检,到南宋定本制度又恢复。

(定本制度)P13宋代进奏院状相比唐代的进奏院状的变化:①改由政府控制,有了新闻审查②.内容基本定型,并在以后历朝历代也是这几种内容;③朝报的商业化内容: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大臣奏章2.小报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写流行的报纸出现的原因:(1)进奏院官员为了牟取利益(2)政府管理不严(3)内容真实,百姓需求(三)元代在元代,有没有报纸仍存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元代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较之唐宋时期,大为退步,只是在传递方式上有所改进。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业现代化的建设【圣才出品】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业现代化的建设【圣才出品】

第四章新闻业现代化的建设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民国成立后各种媒体大发展的背景和基本情况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大发展(1)发展情况民国初年报业盛极一时。

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数量及销量陡增。

这一时期被称为“报纸的黄金时代”。

(2)繁荣的原因①旧禁令的废除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禁令完全被解除。

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认为前清的《著作权章程》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闻自由法律体系在中国初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

a.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人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

b.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如交通部核减新闻邮费和电费,以利报业的发展。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民国成立后,取得胜利的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保护支持新闻自由的机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正等人,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略的法令《中华民国暂行报律》,同新闻界约法三章。

但是,“暂行报律”的电文一发,立即遭到了新闻界的一致反对。

对此,孙中山接受了新闻界的反对意见,下令取消了该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民国初年和北洋政府期间,各种报界团体曾多次代表报界,就报律、报人的权益等问题与政府进行交涉。

⑤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新创办的报刊,极力宣扬在民主制度下,报馆和记者应担负起监督政府和指导国民的职责。

报刊不仅可以批评官员,甚至可以指名道姓地斥责总统,形成无序之自由。

这种情况与封建社会形成强烈反差,使一些知识分子或政客过于热衷或迷信创办报刊。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圣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圣

第十二章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1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1.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1)代表性报刊①《台湾日报》《台湾日报》于1897年5月8日创刊于台北,创办人为川村隆实。

《台湾新报》与《台湾日报》分别掌握在不同政治派系的手中,互相攻讦不休,新任台湾总督支持守屋善兵卫收买两报,合并为《台湾日日新报》,于5月1日在台北试刊,6日正式创刊。

该报为日刊,早出两大张,晚出一大张。

有鉴于当时台湾民众大多不懂日文,该报开始创设中文栏,1903年后在中文栏内加印中文刊头“台湾日日新报”,1905年扩大为中文版,1911年11月中文版停刊。

②《台湾新闻》《台湾新闻》的前身是《台湾日日新报》的台中分社,1901年5月1日改组为《台中每日新闻》,日、中文并用,1903年3月改名为《中部台湾日报》,1907年10月定名为《台湾新闻》,直至1944年被合并。

③《台南新报》的前身是《台澎日报》,1899年6月15日创刊,1903年改组为《台南新报》。

除上述官方御用报纸外,迁居台湾的各界人士还出版了一批民办报纸,对台湾殖民统治当局常有批评之辞,有的还因此而遭到迫害。

④《台湾青年》1920年7月16日,台湾同胞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台湾青年》在日本东京创刊,标志着台湾同胞办报活动的兴起。

《台湾青年》为中、日双语月刊,蔡培火任发行人兼编辑人。

自1922年4月起,《台湾青年》改名为《台湾》,分别出版中文、日文两种版本。

1923年4月扩充改组为《台湾民报》,于4月15日在日本东京创刊,编辑人为林呈禄。

原《台湾》则改为纯日文的杂志继续出版至1924年6月。

《台湾民报》以提倡汉文、推广祖国文化为宗旨,每期4开4小张,全部用中文,初为半月刊,同年10月改为旬刊,翌年7月起改为周刊。

1926年7月16日,该报获准在台湾销售,同年8月1日迁至台湾本岛出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名师方汉奇习题解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名师方汉奇习题解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名师方汉奇习题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新闻史笔记

中国新闻史笔记
2、私塾、书院等教育场所对读书人的思想灌输
• 内容形式(非此即彼),长时间 • 三千字,四书五经(不需要自己的思想)
3、科举考试制度对读书人的思想控制
• 士农工商(需为古代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
4、社会舆论对个体的压力
• 跃出框架将受到谴责
第二讲 福音?祸音? 禁令下传教士的潜 入
• 北宋初年,11世纪初期出现 • 非法、非常的面目出现,带有悲剧色彩,“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播差除皆出伪妄” • 内容: • 消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免于审查) • 印刷: • 有些是手抄的,北宋后期专业化商业化程度高之后,印刷复制变多 • 传者: • 一一部分进奏官,朝廷中个别管理和一一部分坊间书肆的主人编发的 • 读者: • 面广。京朝官员,一一般知识分子和地方官员,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 评价 • 在野的态度,成为统治阶级内部党同伐异的工具 • 中原动荡,宣传抗金活动、主张抵御外侮的主战派人士,主张求和的主和派人士双方的宣传工具 • 对统治者的内外政策和当权人物的职责和供给,让统治者十分恼火 • 成为独立的新闻事业!有一一定的商业性质 小报的查禁 • 颁布很多诏旨法令
7、明朝:统编天下书及查禁坏书
• 没有制定专门的法规,但对官员邪路机密重事于人者,“斩”;特别重视抄传一一环节。天启以后各 朝,禁止抄传政治机密、军事机密、与皇帝和大权大臣观点相悖的稿件等。
• 用了整理典籍《永乐大典》
8、清朝:统编天下书及铲除危险作品
• 《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为什么汉学在清朝兴起? • 对提塘和民间报房发报活动控制严密,禁发不实报道、禁发未经批发的奏章、禁探听写录科抄以
邸报与清王朝共命运 • 沿袭明朝官报的发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发行邸报。清代邸报基本上和清王朝共命运共始终。直到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内容和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内容和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和练习题《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和练习题kO3T89Jo7$V y;5{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

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

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PA'2aRZ△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w[6|Ff1i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tC]1#O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Ri1%eE%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FOO5"lmV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i9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LFR:Rn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EKAy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xwE9j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DY\Q[=X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D)=AFv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U%eo)7ax△练习题gOV)[a,v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g.@+=cSR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Pta GYA、汉B、唐/2+}EC、宋D、明9?ax.9Y~2、在我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是() r \\{9A、《中国丛报》&l8D{VB、《广州周报》0!;zq);^C、《广州记录报》c%<bnZBD、《蜜蜂华报》RGf5g #3、最终发展成为英美诸国在华总的言论机关的是() t +0|gxA、《上海新报》KX!@:C /B、《字林西报》1d h~sK'^C、《申报》D、《新闻报》@l&%X_7(4、《申报》创刊于() ~re>odCm5A、1882年4月Sdib=,K.8LB、1893年2月D xoAe[VC、1868年9月ry@[;:k[{D、1872年4月m yz=5、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这一时期宣传维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时务报》创刊人是() +=`xK.trA、黄遵宪B、梁启超$j :wtF(C、康有为D、唐才常T'/LT3T|6、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的是() b@SIFv#A、康有为B、梁启超aLgzzQSC、王韬D、严复!3=gL$n]X7、《新民丛报》的宗旨是() / >a)P7;6A、“开民智”、“造新民” `/oCBGLB、“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V|*gC、“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b#4a1+D、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鼓吹变法nWWy+hEg8、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报刊是() u{P/\qS`A、《中国女报》("p@vpy5B、《中国日报》X.q_w6C、《神州日报》>]yJQ^di4D、《大江报》5 ''Pfld9、1905年11月,在东京创刊的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是() "\LTH:t*;DA、《大公报》B、《时报》:1GWaaO@rC、《大江报》D、《民报》+OGu*JtM1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新闻出版的专门法规是() :=,V!` tA、《报章应守法规》v=2tlwYB、《报馆暂行条规》7WZ(:V~C、《大清报律》Jj 4 W_DXD、《大清印刷物专律》I&sk(11、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 ;]6W^BA、黄远生B、邵飘萍v=E~mSuC、刘少少D、徐凌霄.0V]ltac12、创办并长期担任《新青年》主编的是() NN g?9m!vA、胡适B、陈独秀H6+EPR}cC、李大钊D、蔡元培TQC6n0 >913、五四时期,毛泽东办了()这一革命学生报刊_gcOmgVB(A、《天津学生联合会报》#=N|I6-|B、《新湖南》-.cO(,IPdC、《湘江评论》rE _Q0FD、《少年中国》A3)^j-;cS14、最早以《劳动歌》为题译载了《国际歌》歌词的是() -o>; E_A、《劳动界》il L?&[sB、《劳动音》5lqOA O&^C、《劳动者》Iz]7zW2j qD、《劳动与妇女》2HKG t015、连续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和其他作家的大量作品的是() @.41[)0H~A、《觉悟》B、《学灯》-AKv, G{C、《晨报》副刊6qL7w:D、《京报》副刊}rB9&q816、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 NC&:-~IbA、1919·4B、1918·10 Uy(SXFRvtC、1920·12D、1919·12 ~FV (G{17、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专业刊物是() 2jlv|'SXA、《东方杂志》Te7$<Fo,TB、《北京大学月刊》&* -^VJC、《实际应用新闻学》QK9ck@7D、《新闻周刊》?|} ork.18、第一个中央机关报《向导》是在()创刊的6B8y-8Eh7GA、北京B、广州+:MZBQ=cC、上海D、浙江~hJVV8AJl)19、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报刊() tv)GQtRA、《劳动周刊》dT %-T|PB、《工人周刊》\J;F)?7qC、《真报》]Uku*N mTD、《中国青年》]930[Io20、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月报是() rs~$4lC=A、《政治周报》QC%`)D"yB、《热血月报》!/vUHh9C、《中国军人》f4GK~`FSD、《真报》=XA6Q03y21、1926·9新征公司《大公报》继刊,由()任总编辑&ZW=DkA、吴鼎昌B、胡政之#6fvu#Xx'WC、张友鸾D、张季鸾otS:e22、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创办的时间是() :DcJl@k DA、1920B、1922 P9~M;Q(eC、1923D、1924 /mf )5i2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在()开始播音u"gg% ]A、北京B、上海^\0 s* IVvC、南京D、浙江4VjTA;2c24、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 Z{?TWuSrA、红色中华社N3D='`9B、红色中华通讯社4vDjb/~TC、中央通讯社Vq_? pfD、国闻通讯社.4t(TyP25、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是() :j ]3)O,8A、《红色中华》V5Oe!U;B、《红星报》C、《斗争》8:|%MUIIJwD、《青年实话》\8J,4r|26、1937年8月,邹韬奋创办了(),大力宣传全面抗战.gyO_*t{A、《生活日报》))Tq 'CsB、《生活》周刊EHio. IC、《抗战》三日刊|s%?"GD、《全民抗战》0*ud[DU27《新华日报》创刊于() -)(lT)A、1939B、1941 s\$)u-C、1937D、1938 rdTtN5I.}28、《文汇报》的创办人是爱国人士() <_&x.IWA、邹韬奋B、史量才%w`BHRb6C、成舍我D、严宝礼2*.n3:L29、1947·6()发表了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部分情节,并借用“客里空”作为一切不真实的和弄虚作假的新闻工作作风的代名词。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一.传播渊源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3.竹、露布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

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二.孙樵和开元杂报三.敦煌的进奏院状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

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

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竹筹、揭帖、旗报、排报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收受)(发抄)(抄传发行)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4.提塘报房:雍正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客观:满足不了人民对报纸内容和形式的需求。

需要新的突破。

*总结: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基本特点17.封建官报占据封建报纸的主导地位。

27.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背景二.《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8.5 马六甲米怜,马礼逊内容: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各国概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

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

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

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

创办人为邹韬奋。

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

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

2. 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抗战开始后,新华社的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8年开始,新华社在几个主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分社,1939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新华社脱离了《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编辑部,开始了独立发展阶段。

1941年5月以后,根据中央指示,各地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直接与总社建立工作关系。

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

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的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

广播内容有: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论文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外新闻,名人演讲和播音员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延安台的开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了中共中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也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极大的配合了革命工作. 3. 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I、改版的经过: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

对当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全党整风和大生产也报道的不够。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现代新闻业的确立【圣才出品】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现代新闻业的确立【圣才出品】

第五章现代新闻业的确立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稳定发展的报业1.国民政府报刊系统的建立(1)国民党宣传部对党报的管理手段①津贴津贴是国民党支持本党宣传的重要手段。

不仅直接出资创办报刊,而且对主动请求津贴的民间报刊,在审核其资格后也给予津贴。

除了津贴报刊外,在一些比较重要的运动或活动中,也有专项资金进行宣传支持。

②宣传大纲“宣传大纲”是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宣部代理部长后,开始普遍被运用的。

宣传大纲是管理党刊宣传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对每一项细节的分析和对宣传口径的规定,成为党刊发表评论和意见的框架。

宣传大纲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国民党宣传上的自由无序状态。

③整肃出版物国共合作后,宣传部开始有系统地清查党内出版物,查找不服从党的决定、反对国民党二大所定政策的刊物。

1928年国民党宣传部的“审查及指导”功能完全建立。

④为党报培养宣传方面的人才国民党宣传部主要通过广东省和地方的宣传讲习所来培养该党所需要的宣传人员,包括报人、到地方进行口头和文字宣传的人员等。

(2)国民党报刊系统的建立①全国统一政权建立之前国民党的报刊“癸丑报灾”中,国民党报刊连同其他所有反对袁世凯的报刊都遭查封。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于1914年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兴办革命党报刊。

但由于该党组织在海外,宣传活动基本各自为战,不仅数量少,寿命短,而且影响甚微。

1919年10月10日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转移到国内。

国民党自由派建立起以上海《民国日报》和广州《民国日报》为核心的党报机构。

a.上海《民国日报》1916年1月22日创刊,是中华革命党的机关报,是唯一全国发行、在党外有相当影响的报纸。

该报紧随孙中山,高举反袁旗帜,坚决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五四运动时期,创办《觉悟》副刊,刊登宣传新思潮的文章。

国共合作期间,将宣传基调转移到“联俄、联共”上来,对推动和维护国共合作起过重要作用。

1925年下半年,该报成为国民党内部左、右派争夺的阵地,后成为国民党右派报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一到五章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一到五章答案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

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其性质是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报纸。

而“归义军进奏院状”是主管(节度官)的文书,内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载的,而是进奏院管院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并且其在进奏院发出前、传递过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录、传阅,因此它实际上发发挥了新闻传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管报纸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上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门。

性质: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圣才出品】

第四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人办报1.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办报理念的萌生鸦片战争前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的开展,西方新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1)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林则徐和魏源①1838年底,林则徐受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去广东禁烟,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

他派人到澳门搜集各种外文报刊,并组织翻译班子,将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译成中文,以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材料。

②在形式上,这些参考材料是零散的,并无名称,但后来被汇集成册,取名“澳门新闻纸”。

此外,林则徐还将其中一些重要材料亲自加工、润色,另编为“澳门月报”。

③1841年8月,林则徐将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译稿及其他中外文资料托付其好友魏源整理出版。

魏源依据这些材料和其他一些文献资料,整理编著成《海国图志》,并最终将其扩至100卷。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对西方新闻事业作了不少如实介绍。

④从上述活动中,可见林则徐、魏源对报刊沟通信息的这一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译报活动,不仅在当时受到一些外报的赞赏,而且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开梁启超、严复等人“广译五洲近事”之先河。

(2)洪仁玕的办报思想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新闻主张。

他的主要新闻观点,可归纳为四条: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公议。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但是,太平天国在洪仁玕提出上述主张后不久即覆灭,因而洪仁玕的办报主张在当时并未有实施的机会。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作者xxxx------------------------------------------日期xxxx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5-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5-8章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法令:湖北军政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浙江军政临时约法》;《江西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的自由新闻体制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三是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的新法令。

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

“暂行报律”事件: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全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横三民报”:《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

反袁斗争:在上海火车上,袁世凯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案情的真相被报刊揭露了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终于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

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的过程中,国民党系统的报刊都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

以《民立报》为首,每天以正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刊登凶手的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等,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元凶。

有的报纸发表题为《强盗政府》的社论。

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

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

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负责部门: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简称进奏院编辑发行环节:1)采集、编辑: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从一些它们获得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2)传发:进奏官直接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并不受朝廷管辖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报”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性质:我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从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工具;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同宋以后“邸报”有很大差别;近似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比其早约八百年(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第2版PPT第二章 西方近代新闻业的殖入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第2版PPT第二章 西方近代新闻业的殖入

第三节 外报在中国统治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二、外报对中国社会和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二)外报对中国近代报刊功能的引领,对形成中国报刊价值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综上所述,在华外报虽然为殖民主义者打开中国的大门充当了舆论工具, 但它为中国人了解世界、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打开了尘封的大门。它的 办报理念和报刊形式内容的展现,也为中国人日后形成自己的新闻事业提供了良 好的借鉴。
本章小结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世界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报刊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使得近代报刊 以一种新知的载体登上历史舞台。它借助于东方传统邸报的样式,承载着西方 的宗教理念与内容,搭配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落在东方的土地上。舶来 品的身份,使得近代报刊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明显的西方血统。从近代报刊诞 生的地理路线,从东南亚到中国东南沿海,从鸦片战争被迫开放的口岸城市到最
在其他通商口岸,外报出现得较早的有潮州、九江、烟台等地。澳门的近代 报业也有所发展。
第三节 外报在中国统治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二、外报对中国社会和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一)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对中国社会和新闻事业的影响 从消极方面讲,外人在华报刊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组成部分,外人在
华的报刊,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 其一,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 • 其二,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法国、德国、日本、葡萄牙等也开始在上海办起了本 国文字的报纸。
第二节 中国近代商业报业的兴起
三、鸦片战争后中文商业报纸的跟进
中文商业报纸的产生,最初是对外文商业报纸的仿效。一般早期外文商业 报社开办后,都将其中的一部分资料翻译成中文,在中文版刊登出来,这就是中文 商业报纸的肇始。 (一)香港地区的中文商业报纸 《香港船头货价纸》、《中外新闻七日报》 (二)上海的中文商业报纸 《上海新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 《申报》:一份真正的商业报纸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代的信息传播【圣才出品】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代的信息传播【圣才出品】

第一章古代的信息传播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手段1.非语言文字(1)图画图画是人类最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其形式有岩画,壁画等。

(2)记号记号是另一种古老的信息传播媒介,包括封树、堆石、刻符、结绳等各种形式。

(3)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即体语,是指人经由脸部表情、眼球移动、身体姿势、语调高低、距离远近等传递的信息。

(4)声光信号声光信号能迅速传递警告,用于军事通信的声光信号有烽燧、钟鼓、灯塔、旗语等。

民用的声光信号有撞钟、敲梆、击铎等。

(5)木铎是古代中国所特有的。

据传夏朝政府每年春秋两季派专人击铎巡行,一边宣传朝廷法令,一边收集民谣歌赋。

击铎者称道人或道轩使者,堪称最早发布官方消息、收集民间舆论的专业人士。

(6)各种非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并非孤立存在,古人早已习惯综合运用图画、记号、体语和声光,甚至与语言、文字结合,以传递复杂的信息。

2.语言为高效、准确地传达信息,人们往往将口头语言编成韵文,如史诗、歌谣等。

古代中国虽未留下长篇史诗,却保留了大量短小凝练、易诵好记的歌、谣、谚。

歌有音乐伴奏,谣只能清唱,谚则只有节奏而没有曲调。

3.文字(1)甲骨文殷商时期的文字大都刻在龟甲兽骨上,故称甲骨文。

甲骨文大都以拟物图画为基础,如日、月、山、川等,后来才逐渐发展出指事、形声、会意等文字形态。

(2)金文金石刻字是为记录诏令、歌功颂德,偶涉时事也是为后世垂范。

刻铸于青铜器的金文风行于周代。

留存至今的著名青铜器如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表面均留下大量金文。

(3)简牍削成长条的竹片或木片,以毛笔书写,自战国以至魏晋时代普及。

简牍不仅便于书写、保存和运输,还能连缀成册,形成最早的书籍形式。

可传递消息的简牍的分类:①尺牍。

尺牍是长约一尺、用于写信的木简,又称尺书、尺素、启、牍、简、札等。

湖北云梦曾出土两篇尺牍,内容是两名出征的秦兵向家人讨要盘缠,堪称中国最早的家书。

②羽檄。

羽檄是长约一尺二寸、用于军事通信的木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人对西人办报活动的模仿和跟进
1.国人最初对报刊的关注
对待新式报纸,国人最初的态度是抵制,但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衰弱,西方势力在中国的强大,西方带来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思想开始进入国人视野,作为新知识植入中国的重要载体的报刊,渐为国人所接受。

(1)清末官员的译报活动
译报是国人接触外报的开始。

清末洋务派高官常有内部译报活动。

①“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
1839年林则徐为禁烟来到广州,为了解“夷情”,他组织翻译团队,购进各地报纸进行翻译,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称为“澳门新闻纸”。

这是中国最早的译报,对于当时政府机构了解外情起到一定作用。

在该报基础上,林则徐选择部分内容加工、润色,编成《澳门月报》,后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受林则徐影响,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夷情备采”的译报思想。

②《西国近事汇编》
译书译报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1868年6月,江南制造局附属机构翻译馆建成,1873年4月起着手译报,名为《西国近事汇编》,连续出版到1899年,对当时国人了解世界大事有极高参考价值。

(2)洪仁玕的报刊理想
洪仁玕(1822—1864年),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报刊思想。

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报刊思想如下:
①报纸是沟通社会各阶层信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

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农商览之得以通有无。


②报纸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手段,可以通过报纸去“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③提出设具有独立功能的“新闻官”,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进行监督,以便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还设想允许民间办报。

④提出了报纸的文风问题。

洪仁玕提倡浅明文体,并把真实作为新闻文风的首要标准和最高原则。

洪仁玕的这些新闻思想主张虽然没有实践的机会,但这毕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关于新闻事业的设计思路,显示出近代国人把近代新闻业嵌入国家制度及其所起作用的构想。

2.国人创办近代报刊之肇始
(1)《昭文新报》
1873年8月8日由艾小梅创办于汉口,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

初为日报,三月后改为五日刊,后因销路不畅不到一年就停刊了。

《昭文新报》内容以奇闻异事、诗词杂作为主,该报至今未见实物。

(2)香港《循环日报》
①王韬
a.生平
王韬(1828—1897年),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

1857年参加《六合丛谈》的编辑工作,为其报刊活动之肇始。

1867—1870年漫游法、英、俄,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

他系统考察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形成较为成熟的改良思想。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影响深远的《循环日报》。

王韬主持该报初创的十年间,也成为中国早期改良派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b.评价
第一,王韬是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第二,他的政论文章反帝爱国、倡言变法,形式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体——“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日后维新派报人影响较大。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

第三,他提出的关于办报立言的主张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第四,他利用《循环日报》指陈政事、鼓吹变法,也启发了中国当时新式知识分子创办报纸作为自己发表意见的载体,带动了中国政论报纸的发展,开启了中国报刊“文人论证”
的传统。

②《循环日报》
a.诞生
1874年2月4日由王韬在香港创办。

这份华人独立创办的大型中文日报,以政论为主,也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唯一成功的报纸。

b.办报目的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c.版面及内容
第一,版面方面,其为四版日报,第一、三、四版全为“告白”(即广告、启事或航运信息等非新闻类内容);第二版刊登新闻。

因此这份报纸首先是商业性的。

第二,内容方面,其内容是王韬为该报撰写和发表的政论文章。

王韬把《循环日报》作为宣传改良主义的讲坛,每天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一篇论说,呼吁国家变法自强,深受读者欢迎。

他的政论不仅让报纸在当时独树一帜,也开启了中国报纸的政论时代。

d.成功的原因
(a)1874年的香港已是一个报业市场较为成熟之地;
(b)香港被英国割据,为清朝封建统治势力所不及,这为国人办报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
(c)王韬本人阅历丰富、思想成熟、以国家利益为重。

(3)上海《汇报》与《新报》
①《汇报》
1874年6月16日《汇报》创刊,是上海的第一家中文日报,是华人报纸中最早进行股份制运行的报馆。

该报为商业性的政论报纸,内容分广告类内容和其他信息文学类内容,
各占一半左右。

新闻部分主要来自西文报纸和中国的《京报》。

②《新报》
1876年11月23日创刊,以各省商帮名义创办。

这是一份用官款办的报纸,被读者称为“官场新报”,外侨则称之为“道台的嘴巴”。

(4)广州《述报》与《广报》
广州是中国最早接触外报的城市。

19世纪80年代,广州开始出现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

①《述报》
1884年4月18日《述报》创刊,由广州海墨楼石印局印刷发行,是我国最早的石印报纸,也是广州第一份有据可查的国人自办日报。

②《广报》
1886年6月24日由邝其照创刊,是广州出版的第二家中文日报。

该报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形式与《申报》略同。

1891年,该报以“辩言乱政”和“妄谈时事,淆乱是非,胆大妄为”的罪名被查封。

3.第一批国人报刊活动的特点与意义
(1)第一批国人报刊活动的特点
①报刊多分布于商业繁荣的都市
从地理分布上看,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大部分集中于香港、上海、广州、汉口等商业活动频繁的通商口岸。

②办报主体身份复杂
第一批国人报刊的创办者往往是与西方人打交道比较多的中国人。

知识分子是倡导办报的主要力量,但有的知识分子也是或曾是官员、买办,具有“三位一体”的身份。

③多为私营性质的民办报纸
国人自办的第一批报纸,办报经费多半由私人集资合股而来,属于资本主义的私营性质的民办报纸。

因此,这些报纸应属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办报刊,是自由知识分子的自发活动,不带有政党色彩。

④报刊生存环境恶劣
a.早期国人办报,面临着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力。

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十分薄弱,还未能为报刊生存与发展提供足够的条件。

政治环境更差,清廷统治下的国人没有任何言论出版自由,国人办报毫无法律保障。

b.在残酷的专制之下,报刊不得不以寻求官方庇护或者挂洋旗或进入租界等方式求生存。

由于政治干预、经济拮据,以及对报业本身理解的浅薄,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尝试多以失败告终。

⑤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
这批早期国人自办报刊最明显的思想倾向,就是反抗侵略和爱国救亡。

抵御外辱、振兴民族是它们的共同主题之一,这批报刊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谴责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上的立场表现出惊人一致。

(2)第一批国人报刊活动的意义
①开启了报刊本土化的有益探索道路,使我国报业进入“商业报纸尝试期”。

这批早期报人在开拓报纸本土化的过程中有意吸收中国历史文化的元素,以期符合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报纸本土化不懈努力,在实践摸索中使中国报业进入“商业报纸尝试期”。

②冲破清廷长期的“言禁”大门,打破外报控制舆论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实行听任外国人办报而禁止中国人办报的政策,国人首先从香港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