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环境地质学-基本概念

环境地质学-基本概念
工程学上用临界负荷描述构造的稳定性,如断 层的产生是由于外力作用破坏了岩土体的极限 平衡状态后,引起物体的快速位移。
地理学用承载容量来评价地方的人口与资源的 关系。
因素:自然本身的作用,外在人为影响
2.6 地质环境具有开放与封闭的两重性
开放性指的是系统与外界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而封闭性则是指体系与外界没有物质与能量的交 换。
类似地,资源与能源的所有环节都被要求提高产量,以 求与社会现代化文明的高消费水平保持同步。
整个社会随着这种持续的增长速度在运转,并时而以 “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衡量,而经济行为也因此 进行适时调整。
2.10 环境决策中总是包含或产生内部矛盾
“你不可能总是让所有人高兴”,这条公理的正 确性不仅体现在环境事务中,而在所有的人类活 动中都是如此。 处理环境问题的人们很快就会发现,不管决策 如何,“假如你干,你会受到谴责;而如果你 不干,你也会受到指责。”
其中碳、氢、氧、氮、硫、磷等的循环是生态系统基 本的物质循环。锰、锌、铜、钼、钴、钙、镁、钾等 微量元素,也在生态系统中的构成了各自的循环。
而与人类环境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有水、碳、氮三大 循环。
规模不等,类型多样,有天然(池塘,河流, 草原,森林)与人工(城市,矿山,工厂)之 分
典型的,水陆生态系统(Water-land ecosystem), 水生生态系统 (Aquatic ecosystem), 湿地 (Wetland)
当环境各种条件都比较固定,因子之间更易达 到平衡时,我们可以认为系统是封闭的。 手套箱下的科学实验,封闭柱体实验 黑箱,灰箱
但必须知道绝对的封闭是不存在的,是理论上 的。
2.7 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
可更新资源
理论上讲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即用了一次之后, 可以更新再被利用。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球表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构成了地球的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关注这些圈层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主要包括:1. 揭示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预测地质环境发展趋势,为国土规划和资源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3. 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4. 探讨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提供科学指导。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的基本特征、形成演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2. 环境地质作用:研究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主要的环境地质作用类型,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地震作用、火山作用等。

3. 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与各圈层相互作用、陆地水循环与水环境变化、地球关键带物质运移与能量转化、生态环境地质、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医学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城市环境地质与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效应、地质环境工程与生态系统修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等。

三、环境地质学的分支学科环境地质学有许多分支学科,主要包括:1. 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地质学方法。

2. 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医学环境地质学:研究污染物在地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循环规律,以及地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地质灾害防治学: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预测、防治和评估,减轻灾害损失。

环境地质概述

环境地质概述

一、什么是地质环境环境是自然客体与人类相互联系的系统。

环境这个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类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是由生物、大气、水和岩石四个圈所组成。

岩石圈的所有组成部分,即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质过程和现象,都与大气、水、生物等自然环境的成分紧密相互联系着。

这一部分组成一个独立的环境系统。

这个系统我们称之为“地质环境”。

所以说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又与气圈、生物圈、水圈相互作用的岩石圈部分(表部)。

它是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

它是岩石圈上部有特殊性质的部分,是个多成分的动力系统,是生命和人类活动的环境。

地质环境是多因子系统,其主要因子是岩石、土壤、有机成分、气体、地下水、微生物以及动力作用等。

既然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那么它的上限和下限的空间位置在哪里呢?地质环境的上限是岩石圈的表面,这里所有的地质环境因子都积极的与大气、地表水体、生物界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在形成地质环境结构、性质和生态质量中起着基本的作用。

地质环境的下限位置,决定于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进入岩石圈内部的工业活动深度。

目前阶段,世界能够进入岩石圈的深度大约为5公里,最深钻探深度可达到12公里。

对于下限位置确定的原则,目前有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应位于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位置(深度),不考虑社会的需要。

另一种意见认为,下限位置应在人类活动引起的物理场变化开始消失的深度,如应力场、电磁场、温度场等。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下限位置应在岩石圈上部,被技术原因污染的地带消失处(包括化学物质迁移污染)。

最后一种意见认为:下限可以被认为是岩石圈内人类能够深入到的地方,是理论上的最大深度。

总之,地质环境的下限,决定于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活动能力。

总起来看,地质环境就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特殊的、紧密相联系的岩石圈的一部分;这部分积极地与水、气、生物圈相互作用着。

二、什么是环境地质?“环境地质”一词,虽然被人们使用,但其严格的含义(或者说是定义),都很少被人们认真的推敲过。

地质环境的基本类型

地质环境的基本类型

地质环境的基本类型
地质环境,是指由地球内部的岩浆、气体和液体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所构成的环境。

根据其形成原因和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 原生地质环境:这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未经人为改变的地质环境。

它通常具有自发的形成过程和相对稳定的特征,例如自然形成的山脉、河流、湖泊等。

2. 次生地质环境:这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地质环境。

人类的各种活动,如采矿、建设、农业等,都会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形成次生地质环境。

这种环境的特点是具有人为的干预和改变,例如人为形成的采石场、水库、填埋场等。

3. 海洋地质环境:这是指海洋底部的地质环境。

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主要覆盖区域,海洋底部的地质结构、沉积物、生物等都构成了独特的地质环境。

海洋地质环境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4. 陆地地质环境:这是指陆地上的地质环境。

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主要部分,其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都构成了独特的地质环境。

陆地地质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自然灾害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了解地质环境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1. 名词解释(每题3分,10题,共30分)2. 选择题(每题4分,10题,共40分)3. 简答题(每题10分,2题,共20分)4. 论述题(10分)《环境地质学》重点考察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 环境地质学概念?2.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法(5)模型模拟和预测方法。

(6)环境地质评价(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3.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2)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其评定好坏的条件有: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3)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4)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是准确预测环境变化的基础,是环境地质学的核心问题。

4. 环境地质作用?是指人类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1)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

(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是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4、人为塑造地形作用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河流和洪水1. 侵蚀基准面与河流的平衡剖面侵蚀基准面,对大多数河流而言,是河流所流入的水体的表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河流在泥沙的侵蚀和沉积之间趋于一种平衡或均衡,这时一条河流从河源至河口的纵剖面呈现一种独特的凹形,称为河流平衡剖面,代表河流已发育成熟。

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2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2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基础。

二、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的消费物资,都直接或间接地取自地质环境;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之中。

所以,地质环境的容量,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资源的概念在不断地发展。

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矿物资源;②能源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这些地质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更新资源,使用后不能再生。

水资源虽能得到更新,但其年可用量也是有限度的。

所以,滥采、滥用地质资源,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水体、土壤、岩石对污染物质具有自净功能,通过这种自净功能,地质环境对外来的污染物质进行内部消化,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

(二)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人类生存于地球化学场的作用下,钙、镁、钾、钠、碳、氮、氧、磷等元素及某些微量元素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发育所必需的。

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过低或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其他元素,均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

所以,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和地质空间资源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其可用价值的大小密切相关。

环境地质学重点[试题]

环境地质学重点[试题]

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演变规律的学科,侧重研究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环境地质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任务: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对策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4、地质环境指的是与人类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岩石圈之表层,是人类生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地质环境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6、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指区域地质环境或环境要素(如土地、水体等)对资源开发或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容许承受量或负荷量。

7、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8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9、崩塌定义:是较陡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10、滑坡: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11、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12、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13、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4、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是盐分在地表土层当中逐渐富集的结果(含盐量超过0.3%)。

15、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原因是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破坏了地下水的动态均衡状态,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其结果就是出现了直观上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认识综述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认识综述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认识综述摘要: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虽然是“地质”与“环境”两个词语的简单对调,然而其含义和性质完全不同,是两个很容易混用的概念,作者系统地从产生、概念、内容等方面加以阐述和辨析二者的不同与联系。

关键词:地质环境;环境地质;生态环境引言(词语的出现)通常认为工业革命,是人类认识地质环境的分界。

工业革命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展开掠夺式的开发,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带来了一些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危害。

人类与地球环境和谐共处的状态被工业革命破坏了,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地质”一词在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中出现了。

那时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研究列为最初的环境地质研究范畴。

环境地质在我国出现和使用比西方晚些,但是随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愈来愈突出,80年代以后,我国也进行了大量的环境地质和环境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工作,近20年来,我国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灾害、水土环境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1 发展历程由于地质环境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与发展提供基础物质资料,因而自有人类以来就离不开地质环境这个基础,人们在较早时期虽然没有形成基本的环境地质学概念,但是在与自然条件的抗争中确作了许多环境地质工作,有写工作卓有成效被写进人类的文明史,但环境地质的真正兴起与发展确是近五六十的事情。

2 概念区别2.1环境地质环境地质是地质科学的一门新兴的地质学中分支学科内容,它结合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地质科学,主要研究地质活动和环境的相互影响,是研究自然地质作用(因素、条件、结果)及人类活动引起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影响的科学,属新近创立的边缘学科。

1964年美国Hackett J E较早提出“环境地质”术语,认为“环境地质学是运用地质学原理,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有效地利用矿产资源”。

环境地学

环境地学

第一章绪论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定义:所谓地质环境,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它包含3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3)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质环境容量方面,地质环境容量可以用特定空间可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包括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这些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②地质环境的质量方面,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由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方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在同一类地质环境系统内,不同的工程活动,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趋势,良性反应或恶性反应,这取决于人类活动与该地区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作用性质。

④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方面,地质环境比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当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超过了地质环境的承受极限后,必然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对人类活动做出反应。

2、环境地质作用(1)定义: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作用的反馈作用。

(2)类型: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3、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①人为剥蚀地质作用②人为搬运地质作用③人为堆积地质作用④人为塑造地形作用⑤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4、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1)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问题地球是由多个圈层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关于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与技术分析

关于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与技术分析

关于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与技术分析生态环境地质是指研究地球表层环境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科学领域,是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向和实践措施。

具有以下基本特点:首先,生态环境地质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

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群落,地质因素是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地质研究的是地质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其次,生态环境地质对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这个背景下,生态环境地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再次,生态环境地质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生态环境地质不仅涉及地质学、生态学,还涉及生物学、环境科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最后,生态环境地质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生态环境地质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实践学科,需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在技术方面,生态环境地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质调查技术。

地质调查是生态环境地质的基础,通过地形地貌、地下水、地质构造、岩层成分等方面的调查,为生态环境地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其次,土壤与水质分析技术。

土壤和水质是生态环境地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采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包括原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电化学分析等方法。

再次,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技术是生态环境地质的重要手段,包括远程遥感监测、传感器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

最后,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技术是生态环境地质应用性最强的技术之一,通过生物修复、植被恢复等技术手段,可实现对受污染的环境进行修复,促进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总之,生态环境地质科学研究和相应的应用技术,为探索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关于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与技术分析

关于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与技术分析

关于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与技术分析生态环境地质是研究地质过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涉及地质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地质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地质环境的改变往往会引发生态环境的变化,甚至引发生态灾害。

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基本特点与技术分析,对生态环境地质进行讨论。

一、基本特点1.1、地质背景地质是地球表层岩石、矿物、土壤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貌、构造、地球物理和古生物等自然现象的综合体,而地质背景是指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坡度、地层岩性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质背景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地下水的运移和储存、地表水的供应和排泄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自然灾害地质环境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而在一些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下,这些自然灾害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了解地质环境的基本特点对于生态环境的防灾减灾意义重大。

1.3、资源开发利用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具有特殊地质环境特征的地区,如湿地、荒漠、高山、盆地等,资源开发活动往往会引发生态环境的恶化。

在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前,对地质环境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和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技术分析2.1、地质环境调查技术地质环境调查是对地质环境进行科学的勘察和评价的过程,它是认识、掌握地质环境特点的基本方法。

目前,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已经逐渐融入了遥感、GIS和GPS等现代信息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地质环境的调查和监测提供了非常方便和精确的手段。

2.2、土地资源遥感技术土地资源遥感技术是一种遥感技术的应用。

它通过使用遥感传感器获取地表信息,借助于计算机处理技术,对土地的种类、质量、分布以及利用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环境地质学相关知识整理

环境地质学相关知识整理
5、地质环境系统的演化是指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这种说法欠妥,系统的演化应强调整体性。演化是针对系统整体而言的,是系统整体结构、功能随时间的推移有别于先前的结构、功能的改变过程,是系统内部质的改变。
6、延迟效应是指输入与其响应存在时间差的现象。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当某一信号输入时刻与其响应的初始时刻存在时间差的现象称为滞后现象。某一输入信号所产生响应历时是长期的,将会持续一定的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延迟现象。
2、地质环境实体系统的边界可有可无,因为不同的研究者考虑的角度不同,研究的区域大小也不同。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地质环境作为一个实体系统应该明确规定其边界,既然是系统必然有边界。地质环境是开放系统,其边界是确定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能交换的界面,若不明确规定边界,就无法说清楚相关的物质和作用究竟属于地质环境内部成分的周转运动还是该系统外界的输入。但边界的位置不一定要达成统一的见解,因为根据系统圈化的相对性原则,即使是面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由于研究目的或学科视角的差异,所形成的概念系统及其边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变化可以指系统内部也可指外部环境,即可针对系统整体也可针对某一局部甚至某一个点,可以指量的改变也可以指质的改变。
宏观:系统的整体发生了改变(时、空尺度较大)
微观:系统内部的某一局部地区发生局部或微小的变化
信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是现实世界各种现象建立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信号:是信息的载体,是发送信息的手段,信号的种类越多,变化规律越复杂,能传送的信息越多。
海岸升降:海面运动和地面运动在垂直方向上的总效应
海岸变迁:海面运动和地面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总效应
海侵、海退则是这两种效应的总和,具有三维空间的含义三者均反映了海陆位置的相对变化。

18 第十八章 环境地质——普通地质学课件

18 第十八章 环境地质——普通地质学课件

普通地质学第十八章环境地质与人类发展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谢文伟谢宇飞制作18.1 环境地质学概述(基本概念)第一节环境地质学概述环境、人口和资源并列为当今世界最突出和急需解决的三大难题。

因此,60年代末环境地质学应运而生,成为发展最迅速的新学科。

一、基本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事物—大气、水、土地、岩石、矿产、森林、山脉、动物和植物等的总称。

地质环境——是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科学技术研究可及的岩石圈之总称,它又称为自然环境。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

18.1 环境地质学概述(研究内容)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地质学2.灾害地质学3.资源地质学4.废物处置地质学5.医学地质学(地方病)6.旅游地质学1)主要由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原生地质环境(地震、火山等)2)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次生地质环境(地下水、大气污染)其包括以下分支:18.2人类的地质作用(侵蚀破坏作用)第二节人类的地质作用一、对地壳的侵蚀(破坏)作用人类活动已超过某些自然地质营力,成为一种特殊的、巨大的地质营力,有人称为第三地质作用。

人类的地质作用及造成的破坏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在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建设地下工程的过程中,人类破坏了地壳的结构和构造,改变了岩石的空间分布状态、地应力状态以及地下水系,造成了以下恶果:1.地面沉降;2.咸水入侵;18.2人类的地质作用(侵蚀改造作用)二、对地表的侵蚀(改造)作用人类为了各种需要而改变地表的形态,形成各种人为景观,如围海造田、水库、河流改道以及修建了大量的工程建筑、铁路和公路。

造成了地壳应力状态、地表形态及地下水系的改变,破坏了生态平衡,使环境恶化:1.诱发地震;2.滑坡、泥石流;3.土地沙漠化;4.土壤盐碱化;5.水土流失。

18.2人类的地质作用(堆积作用)三、废弃物的堆积(排放)作用大气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废弃物。

名词解释中的地质环境

名词解释中的地质环境

名词解释中的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及其下部的各种地质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环境,包括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岩性、岩相、土壤、河流、湖泊、湖库、河道、相对地质时代、矿产资源等。

地质环境对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名词解释中的地质环境进行深入探讨,探究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地质环境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首当其冲。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的产生与埋藏密切相关于地质环境。

沉积岩和构造断层等地质构造对能源的存储和流动产生重要影响。

地表沉积物的类型和质量也决定着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和可用性。

因此,在能源勘探和开发过程中,深入了解地质环境对于资源的分布、提取和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能源领域,地质环境在工程领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基于软土地基的建筑物设计中,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土壤特性需要精确分析,以确保基础工程的稳定性。

类似地,在山区或地震频发地区,对地质环境的评估和设计规划至关重要,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工程设施的影响。

地质环境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地下,还包括地表和地表下水。

例如,在土壤学领域,地质环境影响土壤的成分、结构和养分含量。

地下水的产生和运动也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

研究地下水的地质环境有助于有效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饮用和农业用水需求。

此外,地质环境还对地表水的质量和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岩石类型和构造特征决定了地表水循环的速率和质量。

地质环境还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

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提供了不同的生境,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同时,地质环境对土壤类型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也决定了植物的分布和生长。

了解地质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自然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地质环境作为地球表面和地下的各种地质因素的综合体,对人类的能源开发、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1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核心问题是研究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2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认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现阶段人类社会状况和科技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性包含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除反映在时间维度上,还具有空间维度的含义,即在水平方向上从全球到区域的变化,在垂直方向上从自然圈层到人类活动各部的变换,这些空间即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优化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为仁弟关系研究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4土地: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温热状况等自然要素、具有两个基本属性,面积、质量‘土壤: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土壤。

具有两个功能:具有肥力,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

土地土壤的区别与联系:土壤组成疏松,强调的是成分如PH值,土地可用于耕种建筑。

土壤是土地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除个别土地类型外,绝大多数土地表层发育有厚薄不一、组成各异、肥沃程度不同的土壤层。

5水土流失: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风力水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过程。

原因:自然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植被等,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是加速水土流失的诱发动力,主要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滥伐、开垦扩种、顺坡耕种、开矿修路及弃土弃渣等。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一、环境地质学的概念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①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因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配不均匀,其丰度和赋存状态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地方病)等。

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等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涵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三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

地质环境的范围:2.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是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

①矿物资源②能量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决定: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⒉原生地球化学背景;⒊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⒋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⒌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3.环境地质作用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①各种自然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和变质作用。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剥蚀地质作用;人为搬运地质作用;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为塑造地形作用;人为活动的其它地质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

环境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

环境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哎呀,妈妈,你看这里的河水好脏呀!”我皱着眉头对妈妈说道。

那是一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散步。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原本应该清澈的河水却变得浑浊不堪,还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

我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爸爸在一旁叹了口气说:“这都是因为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呀。

”妈妈接着说:“是呀,宝贝,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环境工程地质呢。

”我好奇地问:“环境工程地质?那是什么呀?”妈妈耐心地解释道:“简单来说呀,环境工程地质就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你看这河水变脏,就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说:“那要是不好好保护,会怎么样呢?”爸爸摸着我的头说:“那后果可严重啦,就像这条小河,如果一直这样被污染下去,河里的生物都会受到伤害,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活呢。

”“哎呀,那可不行!”我着急地说道,“那我们得赶紧想办法保护呀!”妈妈笑着说:“对呀,所以就需要环境工程地质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呀。

它可以让我们知道怎么合理地利用资源,怎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我想了想,然后说:“就像我们要节约用水,不能乱丢垃圾,还要多种树,对不对?”爸爸妈妈都笑着点头说:“宝贝真聪明!”我看着那脏兮兮的河水,心里暗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更加爱护环境,也要多学习环境工程地质的知识。

环境工程地质呀,就好像是地球的保护神。

它就像是一个超级英雄,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地球家园。

如果我们不好好对待它,那地球就会变得伤痕累累;但如果我们都能重视它,用我们的行动去保护它,那地球就会一直美丽下去。

我们的生活也会因为有了健康的环境而变得更加美好呀!所以,大家都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为保护地球而努力!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环境地质的基本概念
(1)垮落带。

破断后的岩块呈不规则垮落,排列也极不整齐,松散系数比较大,一般可达1.3~1.5。

但经重新压实后,碎胀系数可降到1.03 左右。

此区域与所开采的煤层相毗连,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直接顶岩层冒落后形成的。

(2)裂缝带。

岩层破断后,岩块仍然排列整齐的区域即为裂缝带。

它位于冒落带之上,由于排列比较整齐,因此碎胀系数较小。

关键层破断块体有可能形成图2137(c)所示的砌体梁结构。

垮落带与裂缝带合称两带,又称为导水裂缝带,意指上覆岩层含水层位于两带范围内,将会导致岩体水通过岩体破断裂缝流入采空区和采煤工作面。

两带高度和岩性及煤层采高有关,覆岩岩性越坚硬,两带高度越大。

一般情况下,对于软弱岩层,其两带高度为采高的9~12 倍,中硬岩层为12~18 倍,坚硬岩层为18~28 倍。

准确地确定两带高度,对解决水体下采图2-137 实际测得的不同类型覆岩开采后的破坏情况1 垮落带;2 裂缝带(a)覆岩为软岩层;(b)覆岩为中硬岩层;(c)覆岩为坚硬岩层煤问题及下解放层开采瓦斯突出煤层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弯曲带。

自裂缝带顶界到地表的所有岩层称为弯曲带。

弯曲带内岩层移动的显着特点是,岩层移动过程的连续和整体性,即裂缝带顶界以上至地表的岩层移动是成层地、整体性地发生的,在垂直剖面上,其上下各部分的下沉差值很小。

若存在厚硬的关键层,则可能在弯曲带内出现离层区。

环境与地质环境
尹义环境的概念小于系统科学中环境的概含);环境是指系统以外的事物,也
就是说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研究主体而言的。

狭义环境的概念〔环境科学中环境的概念):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和。

主要指人类的生存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