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的小故事
![飞夺泸定桥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b476da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b.png)
飞夺泸定桥的小故事
一、背景介绍
飞夺泸定桥,又称泸定桥之战,发生于1935年5月,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那时,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要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另一方面要克服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为争取革命胜利艰苦奋战。
二、泸定桥的概况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横跨在大渡河上。
这座铁索桥在当时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桥长约300米,由13根铁链组成,两侧设有桥栏,桥面铺有木板。
三、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1.红军决定夺取泸定桥:为了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红军领导层决定夺取泸定桥,打通前往陕北的革命根据地。
2.红军强行军:红军官兵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强行军近200公里,仅用两天时间就赶到了泸定桥。
3.激烈的战斗:红军兵分两路,一边作战,一边铺桥。
在战斗中,红军勇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与敌人展开激战。
4.胜利夺取泸定桥:经过艰苦努力,红军成功夺取了泸定桥,并迅速打通了前往陕北的道路。
四、飞夺泸定桥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战役的胜利,不仅彰显了红军英勇顽强、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而且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场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
锁,为红军主力的集结和后续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飞夺泸定桥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英勇传奇。
这场战役展示了红军官兵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敢于牺牲的精神风貌。
中国飞夺泸定桥事件详情
![中国飞夺泸定桥事件详情](https://img.taocdn.com/s3/m/d1de2a059e314332386893a7.png)
中国飞夺泸定桥事件详情飞夺泸定桥具体时间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
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事件详情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飞夺泸定桥课文教案
![飞夺泸定桥课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25bdb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e.png)
飞夺泸定桥课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飞夺泸定桥战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战役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飞夺泸定桥战役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参与方。
2. 强调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1.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飞夺泸定桥战役的场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场战役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活动:1. 播放飞夺泸定桥战役的纪录片片段。
2. 学生分享对战役的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并强调战役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信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飞夺泸定桥》的内容介绍。
2. 课文中描述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1.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注意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和讲解。
教学活动:1. 学生阅读课文《飞夺泸定桥》。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课文讨论与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教学内容:1. 课文《飞夺泸定桥》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手法。
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指导和评价。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
2. 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和分析。
3. 教师总结并强调课文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写作练习1.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帮助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内容:1. 写一篇关于飞夺泸定桥战役的短文。
2.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战役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供写作指导和帮助。
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飞夺泸定桥战役的短文。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3884d7fa216147916112826.png)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
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英雄们奋勇前进,穿过大火和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激战两小时战胜了敌人,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e54c26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c5.png)
飞夺泸定桥主要内容
飞夺泸定桥主要内容:
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赏析:
课文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按照“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顺利渡河”的思路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
其中红军怎样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
而“飞夺”一次也有两层含义:“飞”强调神速,而“夺”则强调红军的神勇。
可谓“飞”中见智,“夺”中见勇。
具体来说,“飞”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识破诡计,智定策略。
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沪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
面对路远(离沪定桥还有240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沪定桥。
飞夺泸定桥的意义:
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
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b29916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c.png)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城内,是一座横跨大渡河的古老石桥。
这座桥建于1701年,历经风雨,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
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这座桥上与日军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这就是著名的“飞夺泸定桥”事件。
1935年5月,国共两党为了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达成了抗日合作的协议。
然而,日本军队并不甘心中国的统一,一直企图破坏国共合作。
1935年8月,日本军队趁机向四川进攻,企图占领重要的交通要道,包围中国军队。
泸定桥作为连接川滇两省的重要通道,成为了中国军队的重要战略要地。
然而,泸定桥守军实力薄弱,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
此时,中国军民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他们用尽一切办法,死守泸定桥,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中国军民用身体和鲜血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与日寇周旋了几个月之久。
最终,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下,采取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术。
1935年9月,中国军队在夜幕降临之际,突然发动了猛烈的夜袭,一举夺回了泸定桥。
这一壮举震惊了整个中外,也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中国军队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有效的抵抗。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成为了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不仅是中国军民的壮举,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的生动写照。
中国军民以顽强的意志和无比的勇气,向日本侵略者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一个缩影。
他们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用热血书写了民族的壮丽史诗。
这段历史不仅教育了后人,更激励着整个民族,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英雄史诗。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复述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复述飞夺泸定桥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c20d24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69.png)
复述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摘要:一、背景介绍二、飞夺泸定桥的行动计划三、战役过程四、战役成果五、历史影响正文:复夺泸定桥,又称飞夺泸定桥,是指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红四团英勇攻克泸定桥,粉碎敌人封锁的计划。
这场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背景介绍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进行长征的过程中,为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需要在短时间内攻克泸定桥,打通继续前进的道路。
此时,敌军已经拆除了桥上的部分木板,企图阻挡红军前进。
然而,红军英勇顽强,决心一定要夺取泸定桥。
二、飞夺泸定桥的行动计划在这个背景下,红四团接受了夺取泸定桥的任务。
为了迅速行动,红军决定采取分兵两路的策略。
一路由团长率领,沿大路火速赶往泸定桥;另一路由政委率领,穿越曲折的小路赶往泸定桥。
三、战役过程1.红军分兵两路,一路沿着大路,一路沿着小路,火速向泸定桥进发。
2.沿大路的红四团在团长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昼夜兼程,终于在敌人防守严密的情况下成功接近泸定桥。
3.沿小路的红四团在政委带领下,跋山涉水,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与大路部队会合。
4.会合后的红军迅速展开攻击,与敌人展开激战。
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勇敢前进,有的甚至用身体当梯子,为战友铺平道路。
5.在红军的强大攻势下,敌人节节败退,最终红军成功夺回泸定桥。
四、战役成果飞夺泸定桥战役,红军共歼敌一个多团,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此次战役的胜利,不仅打破了敌人封锁红军前进的计划,还极大地提高了红军的士气,体现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
五、历史影响飞夺泸定桥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场战役展现了红军战士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光辉的篇章。
如今,泸定桥成为了一座见证历史的桥梁,让人们铭记红军的英勇事迹,传承革命精神。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还可以学到在困境中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团结协作的精神。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夺泸定桥》教案(精选12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夺泸定桥》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1621d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1a.png)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夺泸定桥》教案(精选12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夺泸定桥》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词。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层次。
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
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2、简介时代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
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撤che 召zhao读音“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部分(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部分(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
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结合课文,理解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
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是怎么“飞夺”的?2、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飞夺泸定桥课堂笔记
![飞夺泸定桥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dd7c32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c.png)
飞夺泸定桥课堂笔记你听过泸定桥吗?嗯,就是那座在川西大山深处、跨越大渡河的铁索桥!说到这座桥,很多人都会想起中国革命史上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飞夺泸定桥。
你知道这段历史吗?不说你肯定也知道,那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场“硬仗”,这座桥可是给了敌人致命一击,也给了红军冲锋的希望。
话说那时候,红军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长征,谁都知道,长征是一场生死考验。
那条路走得又长又险,又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基本就是穿山越岭,走过沙漠,翻越大山。
结果,大家到了泸定桥附近,正好赶上敌人堵住了去路,死死卡在桥头,这可咋办?难道就这样被敌人困住吗?那可不行!大家可是“豁出去”了的,谁能屈服呢?这时红军指挥员下达了命令,死命冲!马上就要突破泸定桥!你可能会想,泸定桥不过一座小桥,搞得这么严重?不,小桥背后藏着的可是一个巨大的战略意义!泸定桥,通向敌人的重镇,控制了桥,敌人的供给线就断了;但如果让敌人守住了桥,那红军可能就会被困死在大山里。
所以啊,这桥可是决定生死的关键!再说了,那时候敌人可是派了重兵把守,桥上有士兵枪口对着过往的人。
哎呀,那感觉,真是没法形容!可如果这样停在这里,红军能放心过得去吗?可是,面对这一切,红军并没有退缩,他们拿出了当时最硬的“核武器”——敢死队。
你别说,这些敢死队员,个个是真有胆量!他们必须爬上摇摇欲坠的桥,用自己的生命为红军开辟一条通道。
没错,他们走的就是那种连喘气都得小心的铁索桥,脚下一晃一晃的,根本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桥下就是湍急的河水,要是掉下去,连命都没了。
这种情况下,走过桥的每一个人,都得像铁一样坚硬,才能不被吓得腿软。
那些个敢死队员,简直就是用生命在“飞夺”这座桥。
他们走得快不快,根本不重要,最怕的是一个不小心掉下去,或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每个人都拼尽了全力,心里不光是为了任务,也是为了自己和战友的命。
而且你想想,他们都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行进,寒风刺骨、冰冷的河水、寒霜的夜晚,这样的条件简直就是考验人的极限啊!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的战士们没有一丝一毫的退缩,硬是用那股拼劲冲破了敌人的封锁。
飞夺泸定桥的诗句
![飞夺泸定桥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e470986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f.png)
飞夺泸定桥的诗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飞夺泸定桥的诗句:
1. 泸定桥畔火如荼,勇士争先岂畏途。
就像那无畏的飞鸟,向着目标拼命扑。
例子:当我们面对困难时,难道不应该像飞夺泸定桥的战士一样勇往直前,像飞鸟冲向蓝天一样坚定吗?
2. 铁索摇晃险中求,英雄气概冲斗牛。
恰似那出海的蛟龙,气势磅礴展风流。
例子: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的精神,不也恰似飞夺泸定桥的战士们那如蛟龙般的气概吗?
3. 枪林弹雨何足惧,飞夺泸定写传奇。
好比那燃烧的烈火,越烧越旺不放弃。
例子: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怎能不像飞夺泸定桥的战士们一样,像烈火般顽强呢?
4. 奔腾江水证征程,热血男儿显豪情。
仿佛那展翅的雄鹰,翱翔天际任我行。
例子:看到那些为了理想不断奋斗的人,不就如同那飞夺泸定桥如雄鹰般的战士们吗?
5. 飞夺泸定震天下,坚毅精神传万家。
如同那闪耀的星辰,永远璀璨放光华。
例子:那些优秀的科学家们的钻研精神,不也是像飞夺泸定桥的精神如星辰般闪耀吗?
6. 桥板摇摇谁敢上,红军战士挺脊梁。
犹如那倔强的骏马,奋力奔腾向前闯。
例子:当我们面临挑战犹豫时,想想飞夺泸定桥那如骏马般倔强向前的战士们呀!
7. 硝烟散尽英名在,泸定精神永不败。
好似那巍峨的高山,屹立不倒人人爱。
例子:那些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不正像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们如高山般让人敬仰吗?
我的观点结论:飞夺泸定桥是一段极其震撼和感人的历史,它所展现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飞夺泸定桥故事介绍500字
![飞夺泸定桥故事介绍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d466e6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a.png)
飞夺泸定桥故事介绍500字
摘要:
一、飞夺泸定桥的背景介绍
二、飞夺泸定桥的过程详述
三、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意义
四、飞夺泸定桥的精神内涵
正文:
【一、飞夺泸定桥的背景介绍】
飞夺泸定桥,发生在1935年5月,是我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重要战斗。
当时,红军为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正面临着敌人严密的封锁和围追堵截。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连接大渡河两岸的唯一通道,具有极高的军事战略价值。
【二、飞夺泸定桥的过程详述】
红军长征途中,为了迅速渡过大渡河,中央军委决定夺取泸定桥。
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不惧生死,勇往直前。
战斗中,红军先是用火炮摧毁了敌人桥头的防御工事,随后,红军勇士们沿着光溜溜的铁链,攀爬向对岸。
敌人在对岸疯狂射击,红军战士们鲜血染红了铁链,但仍义无反顾地向前冲。
最终,红军成功夺取了泸定桥,为红军主力北上打开了通道。
【三、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意义】
飞夺泸定桥,是我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英勇战斗,展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信仰和英勇的精神。
此次战斗,不仅打破了敌人封锁红军北上的企图,
还为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成为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四、飞夺泸定桥的精神内涵】
飞夺泸定桥精神,是一种勇敢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是一种坚定的革命信仰,是一种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英勇战斗,展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精神和坚定信仰。
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200字
![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959a54b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6.png)
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200字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发生的重要战斗。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斗。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29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迅速歼灭守桥之敌,并掩护后续部队占领了泸定城。
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
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
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课文飞夺泸定桥
![课文飞夺泸定桥](https://img.taocdn.com/s3/m/e5de892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1.png)
课文飞夺泸定桥一、课文背景1. 历史时期飞夺泸定桥发生于1935年5月,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处于长征途中。
2. 战略意义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它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
夺取泸定桥,红军就能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打开通往川西的通道,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基础。
二、课文内容1. 起因红军来到大渡河边,国民党军队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以南。
红军必须夺取泸定桥才能继续北上。
2. 经过行军红军接到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路程却有120公里。
红军战士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跑步前进,冒雨行军。
他们克服了饥饿、疲劳等重重困难,与敌人的援兵赛跑。
战斗泸定桥由十三根铁链组成,桥身木板被敌人抽掉,桥下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
红军战士们面对敌人凶猛的火力,毫不畏惧。
22位勇士组成突击队伍,手持短枪,背着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后面的战士们则边冲边铺木板。
敌人在桥头妄图凭借坚固的工事阻止红军,红军战士们英勇战斗,经过激烈的交火,终于夺取了泸定桥。
3. 结果红军成功夺取泸定桥,粉碎了国民党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使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继续向川西进发。
三、人物形象1. 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红军战士们在面对泸定桥险恶的环境和敌人强大的火力时,毫不退缩。
22位勇士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们明知冲在前面危险重重,却毅然决然地攀着铁链冲向对岸。
坚韧顽强:在长途奔袭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克服了山路崎岖、饥饿、疲劳和恶劣天气等困难,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为夺取泸定桥而努力。
团结协作:突击队员在前面冲锋,后面的战士则忙着铺木板,大家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夺取泸定桥的任务。
四、写作特点1. 情节紧凑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从接到命令、急速行军到激烈战斗、夺取泸定桥,情节一环扣一环,没有多余的叙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战斗的紧张气氛。
2. 描写生动环境描写:对泸定桥的描写,如“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a108c5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0.png)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1941年5月攻克四川泸定桥时,日军在撤退时炸毁了泸定桥的桥梁。
中国军队为了追击日军,只得在短时间内修复了泸定桥,以便继续追击日军,这一壮举被誉为“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城南约20公里处,横跨大渡河,是连接四川和西藏的重要通道之一。
泸定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泸定桥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的。
1941年5月,日军侵占了四川泸定桥,中国军队迅速做出了反击,经过激烈的战斗,中国军队最终攻克了泸定桥。
然而,日军在撤退时炸毁了泸定桥的桥梁,这给中国军队的追击行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面对这一情况,中国军队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决定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修桥行动。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军队组织了大批官兵,他们日夜兼程,不顾一切地修复泸定桥。
由于时间紧迫,中国军队采取了多种创新的修桥方法,他们利用当地的资源,充分发挥了官兵们的智慧和勇气,最终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泸定桥的修复工作。
修复完成后,中国军队顺利通过泸定桥,继续追击日军。
他们最终在巧峰山一战中,歼灭了日军的主力部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飞夺泸定桥的壮举,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段传奇,也成为了中国军队的英勇事迹。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意志和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中国军队的战斗精神,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鼓舞着他们勇往直前,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段传奇。
这一壮举不仅让世人见识了中国军队的英勇和智慧,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飞夺泸定桥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激励着他们为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7篇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f9b2c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9.png)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7篇《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1一、教学要求:1、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及本课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谁能介绍大渡河的有关情况?(多媒体显示湍急的水流撞击两岸高山峻岭图象,播放阵阵水流声。
)2、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大渡河的唯一通道——泸定桥(画面切入泸定桥),可是敌人妄想阻挡我军北上抗日,他们想出了什么诡计?我军如何粉碎这一阴谋?3、命令只要求“夺下泸定桥”,那课题为何要说“飞夺泸定桥”?(紧扣题眼飞和夺,显示:抢时间攻天险)(二)、学习第三段1、轻读三至五自然段,要求:围绕“抢时间”尝试提问。
2、显示:a、为何要与敌人抢时间?b、战士们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把敌人抛在后面,在抢时间一战中取得胜利的?3、提问:战士们碰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这两部分内容可以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串联起来。
战士们的精神可歌可泣,谁来赞一赞他们?4、显示:虽然,但是。
他们啊!5、小结:战士们个个英勇,个个机智,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靠着英勇与机智,在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这一关键的一战中取得了胜利。
(显示:英勇机智)6、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决心,语气坚定。
(三)、学习第四段1、虽然两个旅的援兵被我军抛在后面,没能赶来支援防守泸定桥的两个团,但这两个团的敌人仍然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他们凭的是什么?2、指读第六节,思考。
3、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明白敌人疯狂的原因。
(一:天险;二:人险)4、显示泸定桥,出现有木板和木板被抽掉的对比画面,播放震耳欲聋的涛声,体会敌人的险恶用心。
飞夺泸定桥的简短故事
![飞夺泸定桥的简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b230db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d.png)
飞夺泸定桥的简短故事飞夺泸定桥,是我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这个故事发生在1949年5月25日,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正在进攻四川省泸定县境内的国民党军队,而泸定桥是连接四川省和西藏的交通要道。
掌握这座桥梁对于双方来说都非常重要,因此泸定桥成为一场剧烈的战斗的焦点。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方将领田家英带领团队前来攻打泸定桥,而国民党军队派遣了一支精英部队守卫泸定桥。
这支精英部队兵力强大,防守严密,威慑力十分强大,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方困难重重,而田家英发现,如果不能迅速攻破泸定桥,那么保卫泸定桥的国民党部队定会南下,威胁到西藏自治区的政治和经济安全。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田家英决定发动一场快速袭击泸定桥的行动。
于是,他秘密组织了一支由35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装备了只有20支步枪、2挺轻机枪、20枚手榴弹和少量炸药。
为了抓住攻击的时机,田家英决定在深夜进行攻击。
这个时候,守卫泸定桥的国民党军队已经陷入了疲惫和睡意的阶段,这为田家英的突击队提供了适宜的攻击时机。
当突击队开始向泸定桥方向行进的时候,田家英指挥队伍向离泸定桥不远处的一座山岗埋伏。
他制定了一个机智的计划,让一部分队伍将手榴弹等武器放在一辆牛车里,假装是苏维埃政权的押运队,以便在接近桥头时误导守卫泸定桥的国民党军队。
随着突击队越来越接近桥头,田家英指挥队员们按照预先设计的计划展开行动。
在他的指导下,他的部下用左右两岸的火力压制住了守卫泸定桥的国民党军队,而其他队员躲在桥墩后面伏击敌人。
突击队就这样在枪林弹雨中向桥头进攻,在国民党军队撑不住的情况下,队员们终于在清晨时分攻下了泸定桥。
这一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队一直以来的连胜,也为中国革命推进了一大步。
这个战役虽然规模不大,但因为采用了迅速奇袭的战术手段、打破了两岸军队连续作战的局面以及突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战斗的勇气和决心,而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战斗事件。
飞夺泸定桥成为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进一步建立了人民解放军战斗的形象。
飞夺泸定桥故事200字左右
![飞夺泸定桥故事200字左右](https://img.taocdn.com/s3/m/cc8151b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4.png)
《飞夺泸定桥故事》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讲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那时候,情况特别紧急。
红军战士们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尽快赶到泸定桥。
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不停地跑啊跑。
累了,就咬咬牙坚持;饿了,就吃点干粮继续前进。
终于到了泸定桥,可敌人在对面守着呢。
桥上的木板好多都被敌人拆掉了,只剩下几根铁链子,下面就是滚滚的江水。
但是红军战士们一点都不害怕。
他们组成了先锋队,一边爬着铁链,一边向敌人开火。
有个战士被子弹打中了,可他还是紧紧地抓着铁链,继续往前冲。
最后,红军战士们成功地夺下了泸定桥,为革命的胜利打开了通道。
同学们,红军战士们是不是特别勇敢?《飞夺泸定桥故事》同学们,咱们接着讲飞夺泸定桥。
敌人以为把桥上的木板拆掉,就能拦住红军战士。
可是他们想错啦!红军战士们没有退缩。
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夺下泸定桥。
有个小战士,年纪不大,但特别勇敢。
他爬在铁链的前面,敌人的子弹嗖嗖地从他身边飞过,可他一点都不害怕。
后面的战士们紧紧跟上,大家的喊杀声响彻山谷。
敌人被红军战士们的气势吓住了,纷纷逃跑。
就这样,红军战士们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夺下了泸定桥。
同学们,咱们要向这些勇敢的战士们学习!《飞夺泸定桥故事》同学们,今天再来讲讲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那么危险,可是红军战士们没有犹豫。
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艰难地向前爬。
有的战士手受伤了,流着血,但还是不放弃。
其中有一位老班长,一直鼓励着大家。
他大声喊着:“同志们,冲啊,为了胜利!”大家听到他的呼喊,更加有劲儿了。
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战士们终于站在了泸定桥的对岸。
他们的胜利,为革命带来了希望。
同学们,我们要记住这些英雄,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概括3篇)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概括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c3352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2.png)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概括3篇)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仅有一座铁索桥能够经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之后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 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最终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此刻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红四团立刻发起总攻。
飞夺泸定桥简要概括60字
![飞夺泸定桥简要概括6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45b7b1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d.png)
飞夺泸定桥简要概括60字
飞夺泸定桥主要内容: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赏析:
课文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按照“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顺利渡河”的思路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
其中红军怎样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
而“飞夺”一次也有两层含义:“飞”强调神速,而“夺”则强调红军的神勇。
可谓“飞”中见智,“夺”中见勇。
具体来说,“飞”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识破诡计,智定策略。
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沪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
面对路远(离沪定桥还有240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沪定桥。
飞夺泸定桥的意义:
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
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课文《飞夺泸定桥》
![课文《飞夺泸定桥》](https://img.taocdn.com/s3/m/b181584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6.png)
课文《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一百二十公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七点钟,离泸定桥还有五十五公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几公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夺泸定桥(红军长征重要战役)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勇士编辑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红军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
然而国民党的反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
当急之下,要于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决定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
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
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
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
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22位勇士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
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
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
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
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
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
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二十二勇士的线索。
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二十二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
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
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1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寻找英雄22名勇士中,唯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
关于刘梓华下落和相片的获得,有一个曲折艰难的寻访过程,而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永棉就亲身参与了这个过程。
从1975年5月到9月,近5个月的时间里,调查小组从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差不多绕半个中国走了一圈,搜集有关的红军长征文物,其中调查22勇士下落是他们时刻放在心头的一项重要任务。
意外发现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
王永棉一个一个认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阵狂喜。
他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王永棉连忙叫来一起去的同志,但一个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没有?前面写的是强渡大渡河啊。
”自从杨得志将军写了《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将军写了《飞夺泸定桥》两篇文章后,这两个词几乎成了专用词组,分别特指发生在安顺场和泸定桥的战斗。
但这毕竟是个重大发现,他们立即去找纪念馆的管理同志,但对方告诉他们纪念馆所知的情况也只限于展览内容这么多,不过他们告诉王永棉,这些材料的来源是河北省廊坊军分区。
1976年1月26日,泸定县方面给廊坊军分区去信去函,了解有关刘梓华同志的情况。
1977年1月15日,当天泸定县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刘梓华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并说明刘梓华生前系天津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患恶性淋巴肿瘤去世。
8名勇士姓名可以确认经最新查证,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中,目前有8位勇士的姓名可以确认: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刘金山。
站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门前,就会看到大道两旁的22根花岗岩石柱,分别代表着22位夺桥勇士。
然而走近观看,却只能在5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其中只有2人根据照片在石柱顶端雕出了头像。
其他勇士呢?是谁?在哪里?什么模样?有什么样的生平事迹?飞夺泸定桥泸定县原人大主任、72岁(2011年)的王永模,每天都在苦苦寻找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就在几天前的5月23日,他又收获了新的惊喜。
记者:王老,听说您1999年退休以来,一直在为寻找22位夺桥勇士的英名和事迹而奔忙?王永模:是啊。
红军22勇士飞夺泸定桥,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伟绩和人间奇迹。
聂荣臻元帅在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撰写碑文时,用“奇绝惊险”4个字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弹指一挥间,70多年过去,他们中大多数人却连名字都不为世人所知,真让人遗憾!无论从告慰勇士在天英灵的角度,还是从弘扬长征精神的角度,我都有责任为寻找他们的英名和事迹去操心、去奔波。
记者:现在,您找到了哪几位勇士的下落?王永模:纪念馆建馆时,有关部门已找寻到5位勇士的姓名,他们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和刘梓华,并搜集到李友林、刘梓华两位勇士生前照片和部分生平史料。
后来,在我们的努力下,国内许多媒体和红色网站都热情参与了寻找勇士的行动。
到2007年,在上海、南昌新发现了两名勇士--特等机枪手赵长发、战士杨田铭。
记者:具体是怎样发现并核实的?王永模:最初是杨田铭的大女儿杨党燕,在上海看到红色网站的寻呼后,打来电话说:“我父亲杨田铭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活下来的18勇士之一。
”我立即委托东方电视台的记者去登门访问杨党燕,后来又联系上杨党燕的妹妹杨继红,最后终于在江西省图书馆找到了有关杨田铭的资料,还有他1961年5月21日发表在江西日报上的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及保存在家中的照片。
根据杨田铭在回忆录中的描述,我们又确认了另一位勇士赵长发的英名。
记者:您还找到一位叫“云贵川”的勇士?王永模:那是1985年1月,我去北京,邀请曾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来泸定故地重游,参加红军飞夺泸定桥50周年庆典。
我告诉他,我们苦苦寻找22勇士多年了,希望他回想一下有没有印象深、记得住的勇士。
他说:“有一个在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
家里很贫穷,从小跟着父亲在深山密林中采药、打柴,攀崖涉水很内行。
因为他入伍时没有名字,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云贵川'.在夺桥战斗中,他攀援铁索,和廖大珠一起冲锋在前,后来,打腊子口他还立了一功。
”就这样,我找到了第8位勇士的名字--云贵川。
记者:听说您最近又有新收获?王永模:是的,就在(2011年)5月23日,我收到烈士后代寄来的刘金山勇士的照片和生平史料。
真是苍天有眼,英雄魂系泸定。
今后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又可以新添一位勇士的头像供人瞻仰了。
记者:您这么大年纪了,成天为找寻勇士的英名而奔忙,很辛苦吧?王永模:70多年过去,要找到普通战士这一层面的英雄人物,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但这是历史和社会赋予的重托,是发扬光大红军精神的现实需要,是泸定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我会坚持不懈,在有生之年一直找下去![1]相关说法编辑有媒体称,关于泸定桥之战的回忆,有两种不同的记述。
第一种叙述:泸定桥是红一军团的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下的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夺取的。
该叙述由彭加伦于1936年写成并发表的《飞夺泸定桥》记载。
后来中共党史、军史,凡官方记载史料均以此为依据,因此被外界称为“正史”。
第二种叙述:泸定桥是红三军团的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李干辉)下的侦察连指导员覃应机带领12名勇士夺取的。
该叙述由覃应机于1991年所著《硝烟岁月》一书中提出。
由于两种说法不一,有媒体称之为“第二种说法好象一直受压制,但从未被压服”,因此在网络上出现了“飞夺泸定桥”属虚构的说法。
[2]这是对军史无知造成的一种误解。
《林彪关于红四团已攻占泸定桥致朱德等电》(1935年5月29日):“我四团于今晨六时赶到泸定桥附近,于十七时攻占泸定桥,敌向天全退去,余另告。
”(《红军长征·文献》第360页)《朱德关于我军迅速通过大渡河向天全地域集中的部署致各军团电(节录)》(1935年5月30日):“A、我一军团先头部队昨已攻占泸定桥,敌向天全退。
……⒋三军团进至芝泥坝、楂维、科五之线……”《红军长征?文献》(《红军长征·文献》第361页)朱德电令中要求“三军团进至”的“芝泥坝、楂维、科五之线”(准确的名称是:“杵泥坝、咱威、奎武”),也就是现在的“泸定县杵泥乡、泸定县德威乡咱威村、泸定县德威乡奎武村”一线。
最接近泸定桥的“杵泥”,也在泸定桥之南十多公里处。
也就是说,红一军团红四团飞夺泸定桥之际,红三军团红十三团尚在泸定桥南方十多公里处。
而整个三军团包括彭德怀本人都是从安顺场过的大渡河,与泸定桥没任何关系。
覃应机所在的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在其《彭德怀自述》中,也是这样记述的:“我一军团主力很顺利地从安顺场渡过了大渡河,击败了刘文辉河防部队;另一部强夺了泸定桥,使全军得以迅速北进。
三军团占天全、芦山经宝兴北进,翻越夹金山(雪山),在两河口与张国焘会合”。
第一种叙述,除了《红军长征记》中彭加伦所著《飞夺泸定桥》外,还有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黄克诚《我在红三军团的经历》、罗华生(红四团党代表)《强渡大渡河泸定桥的经过》、成仿吾(参加长征的文学家)《长征回忆录》、萧锋(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政委)《长征日记》,以及红三军团重要将领伍修权、张爱萍、张宗逊、李志民、刘志坚、张震、王平、裴周玉等的回忆文章,上述文章没有一篇关于红三军团的红十三团飞夺泸定桥的记述,却都有红一军团红四团飞夺泸定桥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