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学原理》复习要点要点
现代政治学原理第二章政治关系教学要点
![现代政治学原理第二章政治关系教学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f283c7c102de2bd960588a8.png)
现代政治学原理第二章政治关系教学要点第一节政治关系的含义与基本特征一、政治关系的含义与本质(一)政治关系的含义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要求,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总称。
政治关系的这一定义,主要包含四层含义:1.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政治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3.政治关系是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4.政治关系的根本目的是利益的追求。
(二)政治关系的本质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本质内容,一切其他政治现象都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
政治关系的实质是利益。
政治关系本质上就是利益关系。
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出发点,利益也是政治关系的归宿,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利益也是政治关系的根本内容,离开了利益,就没有政治关系可言。
利益是政治关系的核心和纽带。
二、政治关系的特征1.历史性2.具体性3.客观性4.复杂性5.变动性第二节政治关系的结构一、政治关系结构的含义政治关系的结构是指政治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组合模式。
二、关于不同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1、公民之间的关系。
重要的是权利义务关系问题2、阶级关系。
不同群体、阶层利益分配3、利益集团关系。
利益的维护和诉求机制4、党派关系5、民族关系三、每个政治主体内部不同部分的关系政治关系的第二个链条,即每一政治主体内部不同部分的关系,也是政治关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政治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奴隶制社会的政治关系奴隶制社会的政治关系主要是奴隶主、平民、奴隶三者之间的关系。
奴隶社会的政治关系的显著特点:(1)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关系是奴隶社会的主要政治关系,是反映奴隶制社会本质的政治关系。
(2)等级关系掩盖了阶级关系。
(3)奴隶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为争夺对国家政治权力的控制而相互残酷斗争。
(4)各奴隶主国家之间关系紧张,常为争夺地盘、争夺霸权而频繁战争。
总之,奴隶主剥削奴隶是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
政治学原理主要知识点要点
![政治学原理主要知识点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530ed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1.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本节概述: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科学,因此,要了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政治。
本节回答了什么是政治、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中西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其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即当时的“城市国家”。
在中西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的。
各个思想家都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法家,也把政治理解为对权力的追逐和运用。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这种观点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美国政治学界,戴维·伊斯顿的政治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的观点影响尤其巨大。
知识点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根本上阐明了政治活动的实质,对于政治的含义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02a28d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2.png)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政治学原理:是指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础性学科,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政治权力:是指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体现在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强制、引导、控制和支配等方面。
3、政治文化:是指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习惯等,它反映了社会群体对于政治生活的认知和态度。
4、政治制度:是指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规范、规则和组织形式,它规定了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行为方式。
5、民主制度:是指以民主原则为基础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大众通过选举、投票等方式参与政治决策和政治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二、简答题1、请简述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答: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权力、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和国际政治等方面。
这些内容涵盖了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的基础。
2、请简述政治权力的特点。
答:政治权力具有强制性、引导性、控制性和支配性等特点。
它可以通过强制手段迫使他人服从,也可以通过引导、控制和支配等方式影响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3、请简述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的影响。
答: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期望,因此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考虑到社会群体的政治文化背景。
同时,政治文化也影响着社会群体对于政治制度的认同和支持程度。
4、请简述民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答:民主制度的优点包括能够充分反映民意、促进社会公正、提高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的积极性等;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可能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增加社会成本、容易被利益集团操控等。
5、请简述国际政治对于国内政治的影响。
答:国际政治对于国内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际政治的格局、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等方面都可能对国内政治产生影响。
同时,国家间的竞争和合作也会对国内政治产生影响。
三、论述题1、请论述政治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答:政治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63d96d20242a8956bece439.png)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国家: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压迫、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是阶级统治具有公权力的机器。
3、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通过成员的需要在形式普遍中建立起来的通过保障人身和财产的法律制度以及维护他们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的联合。
4、议会君主制:是指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5、二元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政权由掌管内阁的任命控制国家行政权的君主和掌握立法的议会共同掌握但君主为国家中心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6、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政府官员及其相关部门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7、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是指世界自16世纪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的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是工来化渗透到政治领域并引起深刻变革折过程和发展目标,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参与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有强烈的政治认识和较高的参与政治的能力,与民主政治制度相一致。
9、寡头政治铁律:指由少数人充当领导所有社会以实施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10、共和制:共各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11、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12、压力集团:又称利益集团,是指那些致力于影响国家政策方向的、但是其本身并不谋求组织政府的组织。
13、政治合法性:现代意义的合法性是批政治体系客观上获得了社会成员给予的内心自愿的认同、支持与服从,从反映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共认理念,并以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的认可、赞同和忠诚作为第一要件。
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综合
![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综合](https://img.taocdn.com/s3/m/edd74f2859eef8c75fbfb3ed.png)
第一章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一、关键术语1、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含思考题答案)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
(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0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A、政治学中个人,集团和阶级三种分析单位理解政治.(1)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是这一政治观的典范,其中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核心内容就是。
人是作为“个人”而存在的。
社会由无数的个人组成,没有个人,社会也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
其次,在分析维度上,古典自由主义对个人的设想是理性和能动的。
亦即个人不但了解自身的需要,而且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做出最合乎自身利益的判断,并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采取有见识的行动。
(2)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基于现实经验的考察,多元主义者发现在政治活动中非常活跃,发挥重大作用的不是个人,而是各种各样的团体,亦及所谓的利益集团。
在美国政治中,利益集团的作用如此显著,以至于本特利认为,只有理解利益集团才能理解美国政治。
因此,多元主义将团体作为自己的分析对象。
事实上,多元主义一词中的元指的便是组织。
政治学的分析单位遂由个人转向团体。
(3)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除了个人和团体,阶级也是政治的一种分析单位。
尽管在马克思之前的历史学加和政治经济学家们就已经发现了阶级的存在,但正是马克思对阶级分析方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出发点或前提是线面的论述: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5a474cd76eeaeaad1f33072.png)
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1、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的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又称公共权力或(狭义的政治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3、政体:政体是“政权构成形式”(或阶级统治形式,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4、政党: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理论主张和政治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取得、维护或参与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或习惯形式的统称。
6、政治团体:政治团体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
7、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利益的主张行为,因此,政治参与实际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行为,是政治权利以公民政治行为为载体的体现。
8、政治社会化:是指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9、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指政治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上升变化过程,它包括政治行为性质、方向和方式的改变和调整,政治体系基本性质、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完善,政治文化价值取向、认知情感、态度动机、思想理论的变化和演进。
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治发展有两种基本形态和方式: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学原理应该记住的知识点
![政治学原理应该记住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4e60b46852458fb770b563e.png)
《政治学原理》应该记住的知识点:
第一篇:
政治、政治学
第二篇:
政治权力、政治权利、
第三篇:
政治统治、政治权威、政治管理、马克思·韦伯关于权威的三种类型、法治的含义、法治的特征和法治的功能、善治、政治参与第四篇:
政治体系、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的分类、国家结构形式、政党、政党制度、两党制、多党制、政治社团、压力集团
第五篇:
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社会化、意识形态
第六篇:
政治改革、政治革命、政治民主、民主政体、极权政体、威威权政体。
现代政治学原理
![现代政治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178fe97dd88d0d233d46a93.png)
《现代政治学原理》复习提要1、政治现象的本质及核心(是什么?如何理解?)政治现象的本质:政治的真谛就是分配和协调社会利益政治的本质就是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一定社会和社会集团的利益。
简言之,政治的真谛就是分配和协调社会利益。
政治现象的核心:国家权力所谓国家权力,是指国家这一暴力机器所特有的具有强制性、主权性、全局性、权威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政治主体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和保障,掌握了这种力量,就可以建立自己对整个社会的统治。
因此,国家权力必然成为政治主体的核心和内容,一切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都是围绕国家权力而展开的。
正如列宁所说:国家政权“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2、政治、政治主体的定义政治:政治是特定的集团和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进行的活动和产生的关系。
政治主体:所谓政治主体就是政治活动的从事者和政治关系的承担者。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4、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中的作用、要求。
阶级分析法:指在政治研究中,用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分析考察政治现象的方法。
作用:阶级分析法士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要求:在政治研究中,要从研究和分析社会各阶级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分析说明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的本质。
5、政治关系的含义、本质、特征;政治关系的结构(三个基本的关系链条)及其决定因素。
含义: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要求,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总称。
本质:利益关系特征:1.历史性、2.具体性、3.客观性、4.复杂性、5.变动性政治关系的结构(三个基本关系链条)第一个链条: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一个民族国家)内,不同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链条:每一个政治主体内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三个链条: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作为独立政治主体与其他政治共同体(其他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通常所说的国际关系。
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
![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fce2b2e647d27284b73514e.png)
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1.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概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以国家政权或国家问题为核心。
政治学研究对象: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
3.政治学研究范围:(1)政治学基础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4.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5.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
(3)理论联系实际。
(4)阶级分析。
(5)经济分析。
常用具体方法:(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6.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1)学习研究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7.原始氏族公社制度氏族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
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缘关、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氏族社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第二,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8.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第一,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现代政治学原理(第三版)笔记
![现代政治学原理(第三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9f7508f6529647d26285207.png)
现代政治学原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组编石永义刘玉萼张璋编著第一节政治一、政治的含义与本质(一)政治概说1.“国家说”:即认为政治主要是国家事务,特别是宪法、法律所规定的一系列国家或者是政府制度。
2.“权力说”:即认为政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3.“分配说”:即认为政治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或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
4.“管理说”:即认为政治就是一种管理行为,或者说是一种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第一节政治一、政治的含义与本质(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治权力。
3.政治关系集中体现了经济关系。
4.政治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论述及其思想,虽然不是给政治下定义,但它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揭示了政治的本质,为我们给政治下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一节政治一、政治的含义与本质(三)政治的科学定义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基本思想,并吸收前人和今人研究的成果,可以给政治下如下定义:政治是特定的集团和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进行的活动和产生的关系。
第一节政治二、政治的历史发展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产生了新的、与社会相脱离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即国家。
于是,也就产生了围绕国家而进行活动和形成关系的政治。
政治产生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先后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节政治三、政治的地位和作用(一)政治的地位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上层建筑范畴。
它的性质和构成方式,均由经济基础决定。
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特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特定的利益关系,也就决定了政治的性质和构成方式。
所以,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政治学原理复习总结
![政治学原理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d0b5b0f856a561253d36f16.png)
政治学概论应掌握的要点一、基本概念:1、政治:“政治实际上就是社会政治共同体中的各阶级、集团、社会团体、政党、领袖和人民,为了实现和维护其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发生的各种关系、形成的各种制度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人民:人民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那些具有共同利益和政治目标,能顺应历史潮流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群体。
4、国家:是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5、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它表明在国家生活中,那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那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6、所谓政体:则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组成反对敌对势力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权机关,特别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7、政党实质上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8、所谓政党制度,就是指一个国家关于政党的各项制度规范的总和,主要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9、两党制: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
两党制中的“两党”仅仅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10、多党制:所谓多党制,是指一国中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
当今世界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其中以意大利、法国、德国较为典型.11、政治社团:在政治社会中,以某种共同利益为纽带而结合在一起的人们,通过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的决策,以维护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群众团体。
《现代政治学原理》复习要点
![《现代政治学原理》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13b4915227916888486d7ea.png)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英国学者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的完成者: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评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但有根本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上的其他学说。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为始点范畴,以剩余价值为基本范畴,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从理论上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物关系,深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人人关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过程分析的同时也研究和揭示了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未来公有制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提出了原则性的构想。
列宁的经济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
理论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调节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不是发挥一般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应该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D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主要形式是公司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政治学原理重点掌握
![政治学原理重点掌握](https://img.taocdn.com/s3/m/54646ebafd0a79563c1e72ac.png)
1、道德政治观:将政治等同或归于道德。
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只有道德高尚的有学问的贤人哲学家统治,才能实现政治目的。
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而非社会现实,忽视阶级性,片面。
2、权力政治观: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玩弄权术的活动。
文艺复兴,马基雅维利,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及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
某种程度涉及政治的核心内容,看到政治的黑暗面,但没有看到政治的全部,是片面的。
3、“管理众人之事”:即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政,众人之事;治,管理。
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抓住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功能,有合理内核,但忽视其阶级性。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的根源是经济,实质是阶级关系,核心是政治权力,是科学,是艺术,具有公共性,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5、政治: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6、政治与法律的关系: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都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
政治是人们根据社会利益,通过政治权力进行政治权利分配的社会关系,而法律是特定的政治权力制定和认可的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和行为的刚性规范,它们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和集团的利益。
一方面,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法律由特定的政治机关制定和认可,以政治权力为后盾,必须在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中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法律对政治文化又有作用的影响和作用,使统治者利益要求和权力地位合法化,保障权力运行。
7、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宗教是人们根据对于人为制造的神的信仰而形成的一整套的世界观、社会心理、感情等的总和。
宗教是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的条件下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及其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的现象。
宗教需要借助政治权力扩大宗教的影响,就统治者来说,宗教是被统治者的精神鸦片,是巩固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政治学原理理论知识点总结
![政治学原理理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83f98cf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e.png)
政治学原理理论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学原理的概念政治学原理是指政治学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原则或规律,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政治学原理囊括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政治学原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政治学的基本原则、政治学的基本方法等。
如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参与、政治文化等等都是政治学原理的内容。
在政治学原理中,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是政治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而政治学的基本原则则是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客观规律。
政治学的基本方法则是研究政治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政治学原理的作用政治学原理作为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政治学研究工作的理论指导。
其次,政治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政治、分析政治现象、解决政治问题。
再次,政治学原理可以指导我们的政治实践,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政治活动。
三、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概念1. 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指一定社会中的某些人或某些组织所拥有的对其他人或其他组织进行行为约束和行为引导的能力。
政治权力是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也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政治权力的特点是普遍性、专一性、有限性和历史性。
政治权力的普遍性是指政治权力在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政治权力的专一性是指政治权力是社会权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政治权力的有限性是指政治权力的范围和程度是有限的;政治权力的历史性是指政治权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2.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协调相互关系的规范和规则,是社会生活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规范的一种形式。
政治制度是政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权力的组织结构、政治权力的行使程序和政治权力的行使方式。
政治制度的类别有很多,常见的有单一制和权力分立制、民主制和专制制度、议会制和总统制等。
3. 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人们通过政治活动来权利意见和决定政治事务的一种行为。
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0b391350c22590103029dac.png)
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1、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根底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达,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的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又称公共权力或(狭义的政治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3、政体:政体是“政权构成形式〞(或阶级统治形式,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4、政党: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局部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理论主张和政治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取得、维护或参与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或习惯形式的统称。
6、政治团体:政治团体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
7、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那么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表达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利益的主张行为,因此,政治参与实际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行为,是政治权利以公民政治行为为载体的表达。
8、政治社会化:是指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9、政治开展:政治开展是指政治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上升变化过程,它包括政治行为性质、方向和方式的改变和调整,政治体系根本性质、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完善,政治文化价值取向、认知情感、态度动机、思想理论的变化和演进。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a5c010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7.png)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导论一、政治带给人们的思考政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无非在于:(1)权力本位或官本位;(2)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3)“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二、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知识,就是关于“善”的学问。
“善”可以分成多种:有个人之善,家庭和村落之善,还有集体(城邦或国家)之善。
研究个人之善的学问是伦理学;研究家庭或村落之善的是经济学;而研究集体或国家之善的是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
根据他的观点,人是社会的动物。
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群体)生活。
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生活如何组织和安排才算不失为公平合理,即所谓“正义”?这就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
政治分析原理告诉我们政治生活分析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
政治操作原理涉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它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如何维持。
政治学为三种人提供帮助:(1)政治从业人员:社会需要职业政治家。
这样的政治家具有现代的政治理念,开放的胸襟和不断接受新知的能力,有引导国家不断进步的使命感和抱负,有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有效的实施策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领导大众的智慧。
这样的政治家需要了解政治分析的原理,更需要掌握政治操作的原理;他不仅需要明白什么是“政治正义”,而且还需要懂得如何实现“政治正义”。
(2)政治学从业人员:社会也需要专业的政治学家。
这样的政治学家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阐释和发展政治理念,推动关于政治的知识的进步,引导全社会深化政治认知,并能就实际的政策提供分析研究的成果。
政治学原理重点
![政治学原理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a6961590c69ec3d5bb752e.png)
一、名词解释1、政治:政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和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2、政治权利:政治权力是政治权力主体影响和控制政治权力客体的能力。
3、国际体系: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似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4、议会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它负责的一种政体。
5、联邦制:联邦制是指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6、共和制: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实行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7、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套多少能够自洽的观念体系,这套观念,不管它们是倾向于保存、修改还是推翻现有的权力体系,总之为有组织的政治行动提供了基础。
因此,所有的意识形态(1)对现存的秩序提供了一种解释,通常是以世界观的形式;(2)对于值得期待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模式;(3)勾勒了政治变迁怎样才能够发生。
8、政治发展:政治体系朝着一定目标变化的过程,其中的“目标”是人们在社会历史环境约束下的价值选择,使人们(包括政治体系中的行为者和体系外的研究者)在不同群体层次经由政治沟通而达到的共识。
9、民主: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10、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11、政治心理:政治心理通常指政治行为主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1)政治认知(2)政治情感(3)政治信仰(4)政治态度等因素的总称。
12、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平民百姓)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
《现代政治学原理》贵州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复习要点
![《现代政治学原理》贵州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bf2e6b071fe910ef12df8c8.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一、政治的含义与本质1、政治一词曾出现在:a、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周礼》《论语》b、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2、西方思想家将政治看作是一种“善业”,即“公正”、“正义”的事业。
3、亚里士多德把政治看作城邦国家,而又把城邦国家看作是“最高的善”。
4、(辨析题)政治的定义:a、国家说:认为政治主要是国家事务,特别是宪法、法律所规定的一系列国家或是政治制度。
传统观点,流行于一战前后的欧美。
(亚里士多德)b、权力说:政治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代表人:拉斯韦尔(美)。
流行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
c、分配说:政治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的行为。
代表人:戴维。
伊斯顿(美国)。
流行于二战后的美国。
d、管理说:政治就是一种管理行为,或者说是一种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孙中山:“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流行于我国解放前。
综述:以上定义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政治的含义,有其合理的成分,反映了研究的成果,但这些定义和阐释,都主要描述了政治的特征和功能,而未能揭示其本质,因此,并不完全科学。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四个基本观点:a、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
b、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治权力。
c、政治关系集中体现了经济关系。
d、政治是有规律可循的。
6、政治的科学定义:政治是特定的集团和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进行的活动和产生的关系。
政治的主体是特定的集团和个人;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政治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政治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7、政治的本质:就是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一定社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
简言之,政治的真谛就是分配和协调社会利益。
第二节政治学1、政治学体系的六个板块:a、政治关系。
b、国家和政治制度。
c、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
d、政治活动。
e、政治发展。
f、政治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英国学者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的完成者: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评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但有根本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上的其他学说。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为始点范畴,以剩余价值为基本范畴,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从理论上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物关系,深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人人关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过程分析的同时也研究和揭示了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未来公有制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提出了原则性的构想。
列宁的经济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
理论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调节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不是发挥一般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应该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D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主要形式是公司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E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在分配政策上,提出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F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G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包含三个要素: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是被劳动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1.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
2.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又称作“原料”)劳动资料:也称作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拥有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者:具有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过科学技术是通过影响生产力三个构成要素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的,它本身不构成一个独立要素。
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含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3.产品的分配关系C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1. 要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它们既矛盾有统一。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先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
但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同生产力适应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否则会阻碍。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是客观规律。
2. 要联系生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C要联系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来研究生产关系。
1. 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2. 生产:人们直接利用和改造自认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的本身就是生产过程。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出什么样的消费工具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消费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与社会主义生产不同,因此消费方式也不同。
3. 分配分为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
4. 交换分为劳动活动的交换和劳动产品的交换。
生产决定交换,指的是生产过程中社会分工的程度决定交换的规模和范围。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方法A抽象法。
抽象的过程就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使逻辑推理过程与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基本一致的方法。
用逻辑的方法排除历史现象中的偶然性。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1)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规律,包括共有经济规律和特有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种类:@一般经济规律:在一切社会形态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共有经济规律:某几个社会形态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
(如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特有经济规律:只在某一种社会形态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只在资本主义存在)(2)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需要讨论的问题A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问题。
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二是要要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来认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三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新体系。
B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可以起到借鉴作用,既要看到两种学说体系的根本对立,又要吸收西方经济学合理成分和精华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C拓宽经济学研究范围。
不能只局限于生产关系,应该开阔视野,形成与其他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以增强对复杂经济现象解释能力。
D关于改进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问题。
@首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要用好科学抽象法。
从大量经济现象中找到基本经济关系和规律和性质。
@再次,要引入和正确使用数学工具。
第四节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1)可以全面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本质和运行规律。
(2)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意义(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第一节商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是从商品分析开始的。
原因: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起点,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上产最高形式。
商品生产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有用性,是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个历史范畴。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构成价值,是社会属性。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想交换的数量关系和比例。
(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是矛盾的统一体,缺少任何一个物品都不能成为商品。
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未经人类劳动的物品虽然具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
@有些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也有人类劳动但是目的不是为了交换,因此无价值不构成商品。
对立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生产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生产者要得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能通过交换解决。
(3)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
作为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
抽象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商品价值,是社会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特殊形式,和价值一样属于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商品的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它不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如:劳动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
但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商品的价值量A 关于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所谓正常生产条件是指:当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或者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和命运。
B简单劳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需要专门训练和学习、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和效率。
表示方法:@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