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依恋的发展

合集下载

依恋行为的发展

依恋行为的发展
儿童在这一阶段突出的特点是对母亲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排他性尤其明显,导致对母亲以外的人几乎没有什么依恋行为(当他听到母亲的声音更显得相当安静,而离开母亲时则会出现强烈的烦躁情绪或不安反应)。
3岁以前的儿童,其依恋主要是集中于母亲身上。依恋的方式表现为外显的行为,诸如依附、跟随等。直至3岁以后,由于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随着儿童和父母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以及儿童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儿童的依恋对象和方式才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做依恋)
依恋行为的发展
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
备注
婴幼儿阶段
(一)依恋的萌芽——对人不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婴儿从出生到3个月左右,他们的笑与哭只能是满足其生理需要的手段,而不能说是真正的依恋行为,最多也只能说是依恋的萌芽状态,真正的依恋行为的产生是以认生现象的出现为标志的。
(二)依恋的发生——对人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几个月到7、8个月)
(二)伙伴关系密切: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随着活动范围扩展,其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老师
(三)行为受影响因素众多:这时期是人一生当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行为受人格,自我控制点,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亲子依恋与情绪智力对青少年有重要影响,应建立安全开放型依恋,从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三)主要依恋对象:父母,朋友,兄弟姐妹,成年子女
对于老年人有冷漠型依恋出现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老年人经历依恋关系丧失的威胁,防御性变得更独立,不依赖他人或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焦虑度睥分数下降了
(二)依恋对象比较单一主要是恋人,伴侣,持续时间可的依恋行为,个体应当正视这种现象,逐渐形成独立的品质,学会适应生活和面对生活的困难

依恋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

3、成人依恋访谈
Main等人的成人依恋访谈(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简称AAI)是测 量青少年和成人依恋表征的主要研究方法。这个访谈要求被试描述他 们的父母,用一些具体事例来解释和支持这些描述,描述父母对痛苦 的典型的反应,讨论目前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让被试描述他们在童 年时对他们影响重大的死亡或受虐待的经历,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和描 述方式被认为反映了个体关于依恋的心理状态(the state of mind with respect to attachment)。主要是根据被试对早期经历的记忆,以及他们 描述的一致性和可信性、合理性来进行评分。
(2)早期依恋对成人恋爱关系的影响
成人的恋爱关系也很类似于婴儿的依恋关系。Hazan和Shaver要求成 年被试阅读下列三段内容,并指哪段内容最好地描述了他们在亲密关 系中的所思、所感和行为:
A.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 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 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略,行为的组织性很差,有时表现出对父母而不是对陌生人的谨慎; 同时又表现出寻求亲近与回避的矛盾行为,而且行为不完整。研究者 认为,这种儿童没有与特定个体建立起依恋关系,只有少数儿童属于 这种类型。
第二节 依恋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可以认为,依恋理论起源于精神分析。Freud(1957)在1914年发表 的《自恋导论》中第一次用动物学中的伪足来类比依恋。依恋被设想 为儿童力比多投射的结果,力比多指向社会世界,关注于能给予快感 的客体(如母亲的乳房),因此成为儿童与该社会客体保持亲近的联 结。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认为,依恋的第一个信号出现在婴儿期,并 且是性欲的,母亲在个体依恋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母亲对婴儿需要 的满足形成健全的母婴依恋关系。正如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所有的社会 关系都源于一个基础,即因喂养而与主要照顾者建立纽带,依恋也源 于这个基础。

25.儿童依恋的发展

25.儿童依恋的发展

儿童依恋的发展
儿童依恋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无分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要儿还不能对特定的人物产生依恋,婴儿通过啼哭、咿呀学语、微笑等行为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也保持与其他人的接触。

大约从第三个月开始,婴儿能够把母亲与其他人加以区分时,进入了第二阶段,又叫低分化阶段。

处于3~6个月左右的婴儿能够区分熟悉的与不熟悉的人,偏爱母亲,对母亲更加敏感。

但是并不排斥其他人,对其他人也会表现出友好的态度。

第三个阶段始于6个月左右,持续到近2岁半,也称之为“运用运动和信号同已识别的对象保持亲近”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婴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母亲的亲近父亲与接触,对母亲形成了特定的依恋。

当与母亲分离的时候,会出现哭闹等反抗行为,这也充分说明了婴儿形成了对特定对象依恋。

2岁半之后,儿童进入依恋发展的第四阶段,即“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能够理解并推测到母亲经常性活动的目的,因此能够改变孩子活动来更好地达到自己亲近、接触母亲的需要。

这样,儿童与母亲在计划上达到基本一致,展现出了合作的性质。

另一方面,2岁之后的儿童也渐渐地对除了母亲之外的人,比如父亲、其他的家庭成员或老师形成依恋。

幼儿依恋的发展

幼儿依恋的发展

建立安全感
确保幼儿与主要照顾者 之间建立稳固的亲子关 系,增强幼儿的安全感。
家庭治疗
针对家庭环境及家庭成 员的关系进行干预,改 善家庭氛围,增强家庭
支持。
培训教育
对家长进行培训,教授 其如何正确回应幼儿需 求、如何处理幼儿的焦
虑情绪等。
社区支持
利用社区资源,为家长 提供育儿支持,促进幼
儿身心健康发展。
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幼 儿依恋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全社 会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保护。
制定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背景 的幼儿依恋发展指南,为家长和教育 工作者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情绪调节
幼儿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关系 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对于 他们未来的情绪稳定性和心理健康 具有重要意义。
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
幼儿对主要照顾者表现出高度的情感 依赖和亲近,当遇到陌生人或处于陌 生环境时,他们会寻求主要照顾者的 亲近和安慰。
幼儿对主要照顾者表现出情感上的矛 盾和不稳定,他们可能突然变得亲近 然后又突然回避,表现出混乱的行为 模式。
早期教育
家长应关注幼儿的早期教 育,提供适合其年龄发展 的玩具、图书等学习资源。
培养良好习惯
家长应培养幼儿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洗手、刷牙等, 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鼓励社交互动
家长应鼓励幼儿与同龄孩 子和成人进行社交互动, 以培养其社交能力和合作 精神。
05 幼儿依恋发展的评估与干 预
评估方法
观察法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依恋的发展。权威和民主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而过度溺爱或忽 视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幼儿形成不安全型依恋。

发展心理学依恋(精选优秀)PPT

发展心理学依恋(精选优秀)PPT

依恋的影响因素
依恋的类型
标签 回避型 安全型 矛盾型 混类型
寻求接 近照看
者 低


不一致
分类标准
保持与照看者 避免接近
的接触
照看者

高(如果很难 过)
高(通常在分 离前)
不一致
高 低 低 不一致
抗拒与照看 者的接触 低 低
高 不一致
依恋的类型
依恋的质量对儿童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影响: 安全依恋型儿童 更少的心理困难;更善于交往;更积极 但有些证据指出--在陌生情景实验中所划分的回避及矛盾型 儿童,在日后的表现也相当好。
10
依恋的测量
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法
Ø设置一些依照顺序的阶段性情景,观察儿童 在此情景中的反应(如对玩具的摆弄、情绪反 应、与陌生人的交往倾向等),以此来阐明儿 童和母亲之间依恋的强度。
依恋的测量
陌生情境
1.母亲和儿童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 2.母亲坐下来,让儿童自由地探索 3.一个成年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然后再和儿 童说话 4.母亲离开房间 5.母亲回来,和儿童打招呼并安慰儿童,陌生人离开 6.母亲再次离开,留下儿童独自一人 7.陌生人回来 8.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Ø混乱依恋型(5%~10%) 接耍而Ø近矛。是并盾母寻向型亲找陌的回玩生幼来具人儿时 。表一,示进表友入现好游出。戏对室母就亲表的现回出避“行痛为苦,”不,注对视新母奇亲环, Ø境对相待对陌没生有人兴甚趣至。比整对个待过母程亲都的担回心避着还母少亲一的些去。向,母亲离 开后十分沮丧,母亲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即寻求接触 Ø与这接类触依抗恋拒是,一不种容最易不平安静全下的来依,恋整类个型过。程在都陌表生现情出境不下安,和其 行痛为苦表。现为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组织性、前后不连贯。 在Ø这对种陌依生恋人类不型主中动,接前近述,三社种会类适型应的上依表恋现行消为极以。非同寻常的 方式复杂地结合起来。

婴儿依恋心理的发展阶段

婴儿依恋心理的发展阶段

婴儿依恋心理的发展阶段
当宝宝还没有出生时,妈妈的子宫让他们获得绝对的安全。

当宝宝出生后,离开了那个温暖,安全,舒适的地方,于是开始寻求新的依恋。

有心理学家将依恋分为四个阶段发展————
1。

前依恋期(0~2个月)
婴儿用抓握、微笑、哭泣等方式开始与他人的亲密接触。

一旦成人做出反应,婴儿就用微笑或全身性活动给予应答。

这一阶段婴儿可以识别母亲的气味和声音。

但是,还没有实现对人际关系的客体的分化,因而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与爱护。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
婴儿开始对熟悉的照料者和陌生人做出不同的反应,渴望更多的身体抚摸和拥抱,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可以影响周围人。

当他发出意识信号时,期望照料着做出反应,但仍然无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
婴儿对熟悉照料者的依恋很明显,表现出分离焦虑。

照料者离开时,婴儿会变得难过和焦虑。

除了用哭声抗议,一两岁的婴儿还可能跟随并爬到照料者的身上。

可以说,他们吧熟悉的照料者当做安全基地,并从中获得情感支持。

4.交互关系阶段(18~24个月以后)
语言的迅速发展使得婴儿能够理解照料者的来去,以及预测他的返回,于是,分离抗拒下降。

而且,婴儿还会与照料者协商,使用请求和却说来改变离去的现实。

也就是说,婴儿学会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有意地行动,并考虑他人的情感与反应。

如哭泣不再是一种机体内部状态的完全自动化反应,而是被婴儿用作召唤母亲的手段,并且婴儿能够根据母亲的反应和母亲与自身的距离调整哭喊的强度。

依恋关系理论发展历程

依恋关系理论发展历程

依恋关系理论发展历程依恋关系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描述了人类在早期亲密关系中的依恋行为和情感。

以下是依恋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家约翰·鲍恩提出了初级依恋理论。

他认为,婴儿与母亲之间的早期亲密关系对婴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的理论侧重于解释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情感连接。

然而,鲍恩的理论相对于后来的依恋关系理论来说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韦特提出了依恋关系三个类型的理论。

他根据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互动方式将婴儿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安全型婴儿会主动探索周围环境,但在遇到困难或不安全时会依赖抚养者的支持和安慰。

回避型婴儿则避免与抚养者形成亲密关系,更倾向于独立探索。

焦虑型婴儿则表现出持续的焦虑和不安,经常寻求抚养者的安慰。

哈洛韦特的理论成为后来依恋关系理论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心理学家玛丽·埃尔茨伯格和约翰·鲍尔比提出了“安全基地”和“探索者”的概念,并进一步发展了依恋关系理论。

他们认为,安全型婴儿会使用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索周围环境。

他们还提出了“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的概念,用来描述儿童在与母亲分离或与陌生人接触时产生的不安全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成年人的依恋关系。

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卡伦·宾塔姆和希尔夫雷斯顿·阿因斯沃斯提出了成人依恋理论。

他们认为,成年人依恋关系的形成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

他们将成人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与哈洛韦特的观点相似。

然而,成人依恋理论强调了成人依恋关系对个体情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来,依恋关系理论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不同文化背景和群体之间。

许多研究者也开始探讨依恋关系理论与其他心理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如自尊理论、人格理论等。

目前,依恋关系理论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依恋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
? 母亲在场时,这类 婴儿对待陌生人很随 和大方
早期亲子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65%) ?回避型依恋(20%) ?抗拒型依恋(10%) ?混乱型依恋
?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 或不在场影响不大, 母亲不是“安全基
地”;对母亲的情感
联系和依赖较少;
? 当母亲离开时,婴 儿很少表现出抑郁; 显得很冷漠; 当母亲返回时,也没 有温暖的回应。
劳伦兹的“印刻”反应
“印刻”现象:年幼者在出生早期的关键期里,天生就能学会跟随并依 恋一个活动的目标(通常是母亲)。
? 这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幼禽不用教就会跟随; ? 印刻只会在幼禽出生后的关键期内形成; ? 印刻是不可逆转的,只要小鹅开始追随一个特定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 它的母亲还是劳伦兹,它都会一直依恋下去。
? 对待陌生人有时很 随和大方,有时又很 冷漠。
早期亲子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65%) ?回避型依恋(20%) ?抗拒型依恋(10%) ?混乱型依恋
? 与母亲在一起时也无 法把母亲作为安全探索 的基地。母亲要离开之 前,总有点大惊小怪。 显得很警惕,
? 如果母亲要离开他, 他就会表现出极度反抗。 母亲回来后,表现的很 矛盾:想亲近母亲,又 对母亲的离去很生气, 发脾气,从而抵抗母亲 的温暖性安慰。
?依恋是一种相互关系; ?日常同步性在婴儿与照料者的依恋形成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1.2 依恋的发展阶段
? 基本依恋的发展阶段
(Schaffer & Emerson,1964,苏格兰儿童)
0~6周
6周~6、 7个月
7~9个月
10~18 个月
? 跨文化研究表明,依恋的发生时间有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 但发展模式却基本一致。

幼儿期依恋的发展

幼儿期依恋的发展

幼儿期依恋的发展一、幼儿期依恋的表现一岁到两岁的时候,宝宝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

在此阶段,宝宝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

由于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从此点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

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

这个阶段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 ,—离开照看者时感到不安,对陌生人的采取谨慎与回避的态度,与亲人分离时常表现反抗、紧张、恐惧。

两岁以后,宝宝的依恋则表现为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

宝宝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

比如他能够忍耐父母迟迟不给予注意,也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他相信父母会回到他身边。

二、依恋的类型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通过对宝宝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宝宝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A型(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

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

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2)B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不安表现。

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

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

(3)C型(反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的宝宝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

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

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宝宝在其它方面的行为。

例如:B型宝宝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常遵守规则,也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类宝宝— 1/2 —— 1/2 —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

C型宝宝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待父母的帮助,母亲刚刚回来时,他可能会用尽所有时间在同母亲生气和亲呢之间交替,而不是同母亲玩。

幼儿依恋的发展课件

幼儿依恋的发展课件
评估工具
《儿童依恋问卷》(CAQ)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法评估工具,它包括六个维度 ,涵盖了儿童在各种情境下的依恋行为。
实验法与评估工具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实验来研究儿童依恋发展源自况的一种研究方法。评估工具
《依恋情境测验》(APT)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法评估工具,它包括四个情境,涵 盖了儿童在各种情境下的依恋行为。
特征
依恋具有情感指向性、寻求接近的强烈性、对分离的焦虑性 和对亲密关系的特殊偏好。
依恋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类型
根据幼儿依恋表现的不同特征,可以将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和 混乱型四种类型。
影响因素
包括幼儿自身因素(如性格、气质等)、家庭因素(如亲子关系质量、父母 的教养方式等)、环境因素(如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事件等)。
社会教育
通过媒体、教育机构等途径,宣传科学的育儿理 念和方法,提高社会对幼儿依恋的关注度。
成立支持小组
成立亲子支持小组,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专业指导 和支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05
幼儿依恋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幼儿依恋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幼儿依恋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揭 示人类情感和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
04
幼儿依恋的干预与促进
家庭干预与促进方法
1 2
家庭氛围
建立积极、稳定的家庭氛围,给予幼儿足够的 安全感和信任感。
父母教育
提高父母对幼儿依恋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如 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3
亲子互动
鼓励父母与幼儿进行积极、平等的互动,培养 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学校干预与促进方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多重关系建立期(18-24个月),幼儿开始 建立与多个重要他人的关系,并形成复杂的 情感联系网络。

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

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

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依恋是指人类与他人之间存在的情感关系,并且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安斯沃斯基的研究,依恋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重要的阶段:前依恋阶段、依恋形成阶段、依恋巩固阶段和独立探索阶段。

第一阶段:前依恋阶段(出生至2个月)第二阶段:依恋形成阶段(2个月至7个月)依恋形成阶段是指婴儿从大约2个月至7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形成对特定依恋对象的情感依赖,通常是母亲或主要照顾者。

婴儿会表现出对特定对象的喜欢和亲近,通过笑、眼神交流、和声音的互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婴儿还会在与特定对象分离时表现出焦虑和不安。

第三阶段:依恋巩固阶段(7个月至2岁)依恋巩固阶段是指婴儿从大约7个月至2岁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依恋关系变得更加明确和稳定。

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和照顾者之间的分离和连接,开始发展出一种基本的信任感。

婴儿会主动与照顾者互动,并且表现出对照顾者的偏爱和需求。

当与照顾者分离时,婴儿会表现出焦虑和不安,并且会通过哭泣、哀求等方式来寻求安慰。

第四阶段:独立探索阶段(2岁至6岁)独立探索阶段是指儿童从大约2岁至6岁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独立探索和与他人建立其他关系。

他们渐渐学会独立行动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对于照顾者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少。

儿童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分离焦虑和对新环境的适应。

然而,他们通常会通过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来消除这些焦虑,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安全感。

总结来说,依恋发展可以分为前依恋阶段、依恋形成阶段、依恋巩固阶段和独立探索阶段。

这些阶段代表了人类在依存和独立之间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了解这些阶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依恋的本质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

幼儿依恋的发展课件

幼儿依恋的发展课件
儿童的气质类型是影响其依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易养型、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三种气质类型的幼儿在面对外界刺 激时的反应不同,可能影响其与父母的互动和依恋关系的形成。
儿童的性别
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在依恋发展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男孩在独立性方面可能发展较慢,而女孩可能更容易建立亲 密关系。了解和考虑性别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幼儿的依恋发展。
教师与幼儿的互动
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质量直接影响幼儿依恋的发展。教师应当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爱护和 情感支持,促进幼儿与教师之间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对幼儿依恋发展也有一定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而 同伴冲突和欺凌可能增加不安全型依恋的风险。
儿童自身因素
儿童的气质类型
幼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0-3个月:前依恋期
特点
建议
新生儿对于任何人都没有特别的喜好 ,他们主要依靠气味和声音来辨认照 顾者。
在这个阶段,家长应尽可能多地与婴 儿互动,建立亲密关系。
行为表现
当婴儿听到熟悉的声音或闻到熟悉的 气味时,他们会变得安静或放松。当 陌生人靠近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警 觉或害怕。
3-6个月:早期依恋期
幼儿依恋的发展课件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依恋的定义与重要性 • 幼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 影响幼儿依恋发展的因素 • 如何促进幼儿依恋健康发展 • 案例分析
01
依恋的定义与重要性
依恋的定义
01
依恋是一种情感和关系的联结, 通常在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 形成。
02
依恋关系是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 建立的重要情感基础,对幼儿的 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 影响。
规律的生活作息

婴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依恋的概念和发展阶段

婴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依恋的概念和发展阶段
(1)非社交性阶段(出生起到大概 6 周)。 6 周前的婴儿在某种程度上是非社交性的,无论是社会性
刺激还是非社会性刺激都能引起他们的愉快反应,很少有什么 刺激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在这一阶段结束时,婴儿开始对微笑 面孔等社会性刺激显示出偏爱。
依恋的发展阶段
(2)未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到五六个月)。
(3)特定性依恋阶段(6-9个月)。
依恋的发展阶段
(4)多重依恋阶段 (9-18个月)。 在依恋初步建立起来的几周后,大约一半婴儿开始对其 他人产生依恋,包括爸爸、哥哥、姐姐、祖父母或平时看护 他的保姆。 到 18 个月时,只有少数婴儿只依恋一个人,而一些婴 儿可能对 5 个或更多的人产生依恋。
依恋的概念和发Βιβλιοθήκη 阶段在婴儿的情感活动中,依恋是 一种重要的情感。
20世纪60年代末,约翰·鲍尔 比最早提出了依恋的概念。他指出, 依恋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特殊的情 感上的联结。
依恋的概念
依恋的概念
依恋的概念
鲍尔比强调,亲子依恋是一种 互惠关系, 亲子双方互相依恋。
依恋的发展阶段
沙菲尔和埃莫森发现,婴儿与养育者形成亲密关系要经历 三个阶段:

幼儿依恋的发展范文

幼儿依恋的发展范文

幼儿依恋的发展范文幼儿依恋的发展是指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情感纽带的形成过程。

依恋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幼儿依恋的定义、理论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幼儿依恋的发展。

首先,幼儿依恋是指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起的亲密、安全的情感关系。

依恋行为是幼儿在面对不安全、陌生环境时,寻求安全的方式,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的亲近和依赖。

幼儿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未定型期、定型期、目标导向期和互操作期。

未定型期出现在出生到2个月的宝宝身上,他们还不具有对人的依恋行为,对任何人都没有显著的偏好。

定型期约在3个月到6个月之间,幼儿开始发展出对特定照顾者的偏好,表现出寻求安慰和接近的行为。

目标导向期则是从6个月到2岁,孩子对照顾者产生了较大的情感依赖,照顾者的离开会引起孩子的焦虑和不安。

最后的互操作期从2岁开始,幼儿能够与照顾者实施相对独立的玩耍或分离,在遇到危险时仍然会寻求照顾者的安全感。

其次,幼儿依恋的发展与多种理论密切相关。

约翰·鲍德温提出的依恋理论是最具影响力的依恋理论之一、依恋理论认为,在幼儿早期关系的建立中,照顾者的反应对幼儿的依赖需求起着关键作用。

当照顾者能及时、准确地满足幼儿的需求时,幼儿会形成积极的依恋关系;相反,如果照顾者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幼儿可能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鲍德温提出的依恋理论对后来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依恋理论,碧波思提出的情绪整合理论也对幼儿依恋的发展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情绪整合理论强调了幼儿与照顾者情感交流和情绪调控的重要性。

通过与照顾者在情感和行为上的互动,幼儿逐渐学会了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形成了安全的依恋关系。

幼儿依恋的发展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照顾者的反应和关注是影响幼儿依恋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照顾者能够及时、准确地满足幼儿的需求,给予关怀和爱的回应时,幼儿更容易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恋是一种相互关系; ✓日常同步性在婴儿与照料者的依恋形成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1.2 依恋的发展阶段
❖ 基本依恋的发展阶段
(Schaffer & Emerson,1964,苏格兰儿童)
0~6周
6周~6、 7个月
7~9个月
10~18 个月
❖ 跨文化研究表明,依恋的发生时间有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 但发展模式却基本一致。
Mother as Secure Base
1.3 依恋的理论
精神分析 理论
• I love you, because you feed me.
学习理论
• Reward leads to love.
认知理论
• To love you, I must know you.
习性学
理论 • Perhaps I was born to love.
早期亲子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65%) ❖回避型依恋(20%) ❖抗拒型依恋(10%) ❖混乱型依恋
✓ 与母亲在一起时也无 法把母亲作为安全探索 的基地。母亲要离开之 前,总有点大惊小怪。 显得很警惕, ✓ 如果母亲要离开他, 他就会表现出极度反抗。 母亲回来后,表现的很 矛盾:想亲近母亲,又 对母亲的离去很生气, 发脾气,从而抵抗母亲 的温暖性安慰。 ✓ 对陌生人相当戒备。
1.4 两种依恋相关的恐惧
❖陌生人焦虑
▪ 婴幼儿在陌生人接近时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 ▪ 8-10月达到顶峰,2岁时逐渐下降;
❖分离焦虑
▪ 婴幼儿在同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出的恐惧与戒备反 应;6-8月时出现,14-18个月达到顶峰,强度与频 率在婴儿期和幼儿期逐渐下降;

约20%
错乱/混乱型依恋 disorganized/
disoriented attachment
早期亲子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65%) ❖回避型依恋(20%) ❖抗拒型依恋(10%) ❖混乱型依恋
✓ 有母亲在时,这类 婴儿会在以妈妈为中 心进行独自探索,母 亲是“安全基地”; ✓ 当母亲离开时,婴 儿会有明显的不安; 当母亲返回时,婴儿 会跑上前,要拥抱等 ✓ 母亲在场时,这类 婴儿对待陌生人很随 和大方
▪ 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中文版(吴放,邹泓,1994)
2.2 依恋的测量
❖ 依恋的测量工具
▪ 成人依恋访谈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AAI(George,
▪ 陌生情景测验 Strange situations test (Ainsworth et al, 1978)间,从而 再现出大多数儿童在生活中会遇到的熟人、陌生人情境变换。
• 观察儿童行为的三个方面:①探索行为;②对陌生人和分离的 反应;③与照料者的重聚;
依恋的发展
1.依恋的定义与发展阶段 2.依恋的个体差异与测量 3.依恋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4.依恋与个体后期发展 5.依恋研究新进展
1.1依恋的定义
指个体与某一特定个体(抚养者,或他人,或群体)间 一种强烈、持久、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 (emotional bonding,Bowlby,1969)
早期亲子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65%) ❖回避型依恋(20%) ❖抗拒型依恋(10%) ❖混乱型依恋
✓混合了回避型与抗 拒型依恋的特征,对 是接近还是回避照料 者犹豫不决; ✓他们可能在靠近母 亲的过程中突然跑掉, 也可能在母亲接触他 的过程中突然情绪爆 发;
2.2.依恋的测量
❖ 依恋的测量工具
• 测量结果:安全型、抗拒型、回避型、组织混乱型 • 用于测量1~2岁儿童依恋
陌生情境测验的八个情境
情境 编号
1
2
3
4
情境描述
情境 编号
母亲(M)与婴儿(I) 5 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
M坐下来,I自由探索 6 (3分钟)
陌生人(S)进入房间,站
7
在旁边1分钟,和M说话1分
钟,蹲下和I玩1分钟;
M离开,S和I玩(3分 8 钟)
早期亲子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65%) ❖回避型依恋(20%) ❖抗拒型依恋(10%) ❖混乱型依恋
✓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 或不在场影响不大, 母亲不是“安全基 地”;对母亲的情感 联系和依赖较少; ✓ 当母亲离开时,婴 儿很少表现出抑郁; 显得很冷漠; 当母亲返回时,也没 有温暖的回应。 ✓ 对待陌生人有时很 随和大方,有时又很 冷漠。
劳伦兹的“印刻”反应
“印刻”现象:年幼者在出生早期的关键期里,天生就能学会跟随并依 恋一个活动的目标(通常是母亲)。
✓ 这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幼禽不用教就会跟随; ✓ 印刻只会在幼禽出生后的关键期内形成; ✓ 印刻是不可逆转的,只要小鹅开始追随一个特定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 它的母亲还是劳伦兹,它都会一直依恋下去。
Attachment Development
依恋的发展
动物世界温馨的母子亲情
人类伟大的母爱——母爱如水,滋润心田
❖ 上世纪感动一代人的 电影——《妈妈再爱 我一次》
❖ 主题曲:世上只有妈 妈好
不同发展阶段的人际关系
亲子依恋
同伴关系 浪漫关系 婚姻关系
不同的发展阶段
✓ 在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哪种社会关系更重要? ✓ 这些关系的特征是什么?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人际关系不良会对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情境描述
M返回,招呼I并安慰I, S离开(3分钟) M离开,I独自待3分钟
S进来,尝试安慰I(3 分钟)
M返回,S离开,M安慰 I,坐旁边看I玩3分钟
2.2.依恋的测量
❖ 依恋的测量工具
▪ 依恋行为Q分类法Attachment Q-set,AQS(Waters&Deane,1985)
• 适合1-5岁儿童 • 一位观察者,90种与依恋有关的行为 • 对儿童的表现进行评分(很符合-很不符合,9类) • 测量结果:依恋安全性的高低
2.1 依恋的个体差异
❖ 依恋的个体差异
(Ainsworth,1978, 1983;Main&Solomon,1986, 1990)
安全型依恋 secure
attachment 约65%
焦虑型/抗拒依恋 resistant
attachment 约10%
回避型依恋 avoidant attach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