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滨海地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摘要

近几年来,区域经济在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中一种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区域内的企业通过互动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同时亦可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乘数效应,扩散效应。因此,区域经济有利于集群内企业获得竞争上的优势,从而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例如,深圳、浦东作为增长极的区域发展为滨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范例。论文首先对区域经济的概念、形成原因、条件、机理和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佩鲁增长极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文中阐释了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即对非极化地区生产要素的吸引带来经济的原因主要是集群内资源的相对集中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所引起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降低了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和物流成本等。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导致生产要素包括资本、人才、知识、技术从极化地区溢出,向非极化地区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发展区域经济的佩鲁增长极理论,在增长极和非增长极之间发挥“经济联系通道”功能的现代物流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然后考察了港口城市中,港口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从而研究了港口物流发展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港口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城市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对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归纳了各种现代物流发展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如港口带动型、工业带动型、商业带动型和交通枢纽型模式。论文讨论了世界主要港口发展物流的经营管理模式,总结了世界主要港口发展物流的经验和发展趋势。最终论证了港口为增长极带动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以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带动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型。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主要通过文献及理论研究,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归纳。并以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使论文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最后给出了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港口物流增长极聚集效应扩散效应

目录

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 (1)

协同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1)

目录 (3)

引言 (5)

1. 区域经济理论及构筑模式 (6)

1.1区域经济理论基本框架 (6)

1.1.1区域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6)

1.1.2 萌芽时期 (7)

1.1.3 形成时期 (8)

1.1.4 成长时期 (10)

1.2.区域经济构筑的主要模式 (11)

1.2.1佩鲁增长极模式的理论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以增长极模式发展区域经济..............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3 新产业区模式与区域经济 (13)

1.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增长极模式 (18)

1.4 区域增长极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6)

1.5 增长极模式在西方区域开发中的应用与评价 (17)

2 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20)

2.1 物流的概念及发展阶段 (20)

2.1.1 物流的概念 (20)

2.1.2 物流的发展阶段 (20)

2.2 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 (21)

2.2.3 现代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3)

2.2.4区域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的拉动作用 (25)

2.2.5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27)

3 经济中心城市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30)

3.1 经济中心城市物流发展的主要模式 (30)

3.2 港口带动型物流发展模式的特点 (32)

3.3 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支持作用 (33)

3.3.1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合作用 (33)

3.3.2 港口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 (34)

4 港口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的机理 (38)

4.1港口与所在城市的关系 (38)

4.2 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9)

4.3港口与区域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42)

4.4 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及传导机制 (45)

4.5 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 (47)

5 世界典型港口物流模式分析 (48)

5.1 世界典型港口物流的经营管理模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鹿特丹港模式 (48)

5.1.2安特卫普港模式 (49)

5.1.3香港模式 (50)

5.1.4新加坡港模式 (49)

5.2世界典型港口物流发展的启示 (57)

6 天津滨海新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6.1国家“十一五”发展战略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的规划 (51)

6.2天津滨海新区对天津港发展的定位 (52)

6.3天津港口物流发展对天津滨海新区的支持作用 (53)

6.4天津滨海新区对天津港口物流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加强港口的物流功能错误!未

定义书签。

7.2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加强港口物流发展中软实力的

建设 (60)

参考文献 (63)

引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并首先在沿海十四城市进行了试点。经过近30年的持续发展,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总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以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又带动了中西部、西北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动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作为经济活动重要节点的中心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一方面,通过聚集效应成为庞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又通过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对区域经济起着强大的带动效应。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所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并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的科学。目前从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构建区域经济较为流行的模式是增长极模式,培育区域增长极是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增长极理论于80年代传入我国,并被许多地区用来指导区域经济开发实践。根据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优势较大的地区来带动。特别是滨海地区港口城市中的临港工业区,这些地区和产业成为增长极的条件比较成熟。港口作为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接口,是货流、商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汇合点。港口是否可以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如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对我国现在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是出于以上考虑,本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对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和区域经济对港口物流的带动作用进行了剖析。尤其是对港口的功能和作用,港口物流在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做出了分析。之后,对港口与城市,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及传到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最终,对港口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港口物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了理论论证和实证分析。

1.区域经济理论及构筑模式

1.1区域经济理论基本框架

1.1.1区域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地理意义上的,又是人们观念上抽象出来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它可以包括一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城市群,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目前关于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一种定义,则是由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于1970年给出的。他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1在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2“区域乃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细条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3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区域是指有内聚力的地区,它以地域内部的同构型和功能一体化为特征,具有经济上的密切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的实质是一种结构,一种由生产要素的运动、网络、主要节点、次要节点等级体系形成的经济空间结构。网络是指联系各个节点的通道或轴,节点指经济体的极化点,功能聚集点。生产要素,即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流通过网络(通道)在各个节点交换流动。如图1-1所示。因此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有若干行政区组合在一起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有一个经济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市、广大农村地区组成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系。

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的人类经济活动。在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上,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经济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

区域经济的具体含义如下:

(1)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经济是由各个区域的经济共同组成的,如果没有各个区域经济,也就不会存在国家经济。

(2)区域经济有一定的功能,区域经济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满足本区域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满足其它区域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区域经济不是孤立存在的,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分工,区域经济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与其他区域经济不同,即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如一个区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著:《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第239页。2方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研究》,1988年第一期。

3林德全:《区域经济规划的理论与实用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资料》,186年专辑,第一页。

域以生产汽车、石化、粮食为主,而另外一个区域以生产食品、服装、电子产品为主,这样就形成了区域之间的分工与联系。

(4)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所谓均质性,是指一个区域的内部一致性和区际差异性,也就是一个区域的共同特征和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本质特征;集聚性则是指区域内部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有中心,有外围,有网络,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5)经济结构基本完整,一个经济区域要有相对完整的经济部门,一个工厂、一所学校、一块农田都不能构成一个区域。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

(6)区域经济本身也是由许多部分组成。

图1-1极化区域的空间结构要素

当今时代,区域经济已经成为引人瞩目的区域发展趋势,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贡献。随着中国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现象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东南沿海不少地区依靠区域经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区域经济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和它对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使得它成为很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在经济学领域内,区域经济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丰富,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甚至有人认为区域经济研究已成为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和成长时期。

1.1.2 萌芽时期

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于交通和信息技术不发达,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

贸易等方面的协作较少,但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和互动性。这一时期区域经济理论代表主要有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古典区域经济理论。

事实上,在经济学发展之初,就包含着对区域经济的萌芽性研究。比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在《国富论》中谈到的分工与市场范围的关系,行业发展与市场竞争环境的关系等都包含着与区域经济有关的一些经济思想,只是由于当时区域经济现象在经济中还没有突显出来,没有成为当时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Tunen)在其《孤立国》中, 通过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 以农业为研究对象, 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为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学科基础。他认为:不同农产品由于距市场远近不同,各有其相对优势区位。该理论将农业生产者的运输成本作为最为重要的因素,对农业区位进行系统分析。其结论是: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发生变化的。显然,它对于县(市)域农业布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杜能的理论模型与现实存在的农业区位之间出现了差异。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农业区位论的局限性也更为突出。例如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经济距离和时间距离较之它们的地理距离大为缩短;通过经济政策,制定特殊运价率,使得远离消费地的地点也可能生产单位重量价值较低的产品。因此,到了运输业高度发达、运费在农产品市场价格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小的今天,过分突出运输费用显然是无法与现实模型相一致的。

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1909)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1909 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用现代的概念来说也就是形成了区域经济。随后,杨格(Allen Young, 1928)提出了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一些核心内容,他重视分工、交易成本和市场范围的关系,重新阐述了亚当·斯密关于分工与市场规模的思想,从这一角度提出了一些对区域经济的看法。30年代初,继韦伯之后,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从研究地图上的聚落分布开始,通过调查研究,确立了中心地理论的一系列原理。它主要包括:三角形聚落分布、六边形市场区域、等级序列、门槛入口等。克里斯塔勒认为城市具有等级序列,是一种蜂窝状的经济结构,城市的辐射范围是一个正六边形,而每一个顶点又是次一级的中心。克里斯塔勒的区位理论是从城市或中心居民点的供应、行政、管理、交通等主要职能角度,论述城镇居民点和地域体系的,因而后人称之为“中心地理论”。该理论深刻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规模的空间关系,有时亦称城市区位理论。而胡佛(Hoover,1975)将区域经济看作是具有“集聚体”规模效益的企业群体,从企业区位选择等角度对区域经济进行了一些研究。实际上这是由企业集群所产生的区位理论,即区域经济的微观形式。

1.1.3 形成时期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至70年代,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特别是海运、空运等新的运输方式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实现了物流的多

样性,使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向更为广泛的地区和更多的商品交换发展。这一时期区域经济理论代表主要有地域空间结构理论、中心边缘理论(Core-Periphery),形成了现代区位理论。

七十年代末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将空间维度引入现代主流经济学,一些经济地理学家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引入经济地理的研究,现代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融促使新经济地理学逐渐发展起来。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克鲁格曼,他以传统的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分析了空间结构、经济增长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除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外,管理学、竞争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研究的发展。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ugust losch)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论的特征在于确定理论上的能够获得最大收益的地域。其最大利润区位论的市场不是韦伯学派的“点”状市场,也不是霍特林学派的“线型”市场,而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状市场。这一区位理论是用利润原则说明区位趋势,并把利润原则同产品的销售范围联系起来考察所形成的。廖什不认为工业的最低运输成本在工业区位趋势中起决定作用,他既从一般均衡的角度来考察整个工业的区位问题,又从局部均衡的角度考察一个工厂的区位问题。他认为,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以下4个因素的作用:价格的高低、需求的强度、市场的半径、每单位距离产品的运输成本。他还认为,工厂的追求应是总利润量,在平均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增加总利润量,必须使销售量增加或总成本减少。近代西欧的工业区位正是按产品需求量的大小而逐步形成的,每一个新出现的工业点都离不开它周围的消费者。廖什没有把最低成本作为工业区位的决定因素,而把与工业产品销售范围联系在一起的利润原则看成决定因素。这对区域经济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廖什的区位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的区位理论一样,使区位理论由生产领域扩展到市场领域,由局部扩展到一般,由单纯扩展到综合,成为一种宏观的、静态分析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商业服务行业和加工工业的区位论,从而使古典区位论改观,为具体解决规划问题的动态地域平衡模式奠定了基础。它是区位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廖什只是说明了一个正六边形的格局是有效率的,但并没有说明它有从任何一个非中央化过程(decentralized process)中演化出来的倾向。

20世纪40年代,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首先提出中心—边缘理论,主要是阐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间的中心—边缘不平等体系及其发展模式与政策主张。“中心——边缘”结构仍是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边缘”国家谋求发展只能在此结构内上升,全球化使“边缘”国家具有更多依附发展的机遇。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国际战略是实现发展中国家顺利发展的关键。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国际战略应以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心”为目标,以参与、利用和改造现有国际秩序,扩大对外开放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主要内容。它是一种依附论——以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发展理论,通过不断修正和对新现象的诠释使其仍会保持持续的影响力。20世纪60年代,弗里德曼(Friedman)将中心—边缘理论的概念引入区域经济学。他认为,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都是由中心和边缘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资源、市场、技术和环境等的区域分布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边缘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中心。边缘(落后地区)相对于中心(发达地区),

处于依附地位而缺乏经济自主,从而出现了空间二元结构,并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强化。不过,政府的作用和区际人口的迁移将影响要素的流向,并且随着市场扩大、交通条件改善和城市化加快,中心与边缘的界限会逐步消失,亦即最终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将推动空间经济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1.1.4 成长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几乎涵盖了整个地球,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物流行业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贸易的往来,使区域经济学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形成了多流派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梯度增长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增长极理论等。

梯度发展理论,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发展,而这种梯度发展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与梯度发展理论相类似的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将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列为不同的发展梯度,并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梯度发展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梯度发展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难以科学划分梯度,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区发展的位置凝固化,造成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Zaremba)和马利士(Marlis)提出。它是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出发,在重视“点”(中心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的增长极作用的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认为随着连接各种中心地理的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增长点和增长轴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领头羊。点轴开发理论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点轴带开发论从点、线、面等区位几何要素进行归纳演绎,从地理空间角度提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揭示了各区位因子(因素)在地理空间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的建树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得说明的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所提出的非均衡增长战略,是通过“增长极”对周围资源和产业的吸聚带动作用来实现的。该理论从物理学的“磁极”概念引伸而来,认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中存在着若干个中心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每一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产

生相互交汇的一定范围的“场”。这个增长极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边缘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增长极理论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它产业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增长极理论的推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布代维尔(Boudeville)、缪尔达尔(G. Myrdal)、赫尔希曼(Hirschman) 等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有两大缺陷:一是将增长极建筑在抽象的经济空间基础上;二是过分强调增长极的正面效应而对负面效应不置一词。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弥补了第一个缺陷,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和赫尔希曼弥补了第二个缺陷。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提出了“区域增长极”的概念。缪尔达尔在1944年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亦即“累积的地区增长和下降”理论。后来,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又经卡尔多(Kaldor)、迪克逊(Dixon)和瑟尔沃尔等人发展并具体化为模型。赫尔希曼稍后也提出类似的观点, 即增长极产生极化效应(即回流效应)和涓流效应(即扩散效应), 并强调指出:尽管这两种效应会同时起作用, 但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 极化效应占支配地位。在佩鲁的分析中虽未提到空间集聚,但其实质也是一种集聚经济理论。这种增长极是由不同质的产业构成的极化区(也叫集聚区,结节区,功能区)。这种区域是以在某种区域的共同利益和集团意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内聚力的,功能紧密联系的区域。

1.2.区域经济构筑的主要模式

1.2.1 以增长极模式发展区域经济

1950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发表在《经济学季刊》的“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在该文中,佩鲁指出各种企业的建立,在地理上是分散的,并形成各自的某种势力边界。他认为空间是一种受力场,只要在某种客体之间存在抽象的联系结构,就存在空间;在经济活动中各活动单元都创造他们自己的决策和操作的抽象空间,并产生一种推进效应,这种推进效应是多种效应的集合。按佩鲁的观点,经济空间是“存在于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与一般意义上的地理空间完全不同,其着眼点是经济联系。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R.Boudeville) 把经济空间分为计划空间、极化空间、均匀空间三种类型。计划空间是指由原材料、劳动力、资本、动力的供应者和购买者之间建立的、以经营计划为基础的空间;极化空间是“由中心与力的通道”组

成的集合体,也就是由引力和斥力的中心与其作用范围组成的抽象空间;均匀空间是指在等值的经济变量的作用与影响下的经济空间。如价格相对固定市场中,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种植同种作物的土地,人均收入差别不大的市民也可以认为是处在同一均匀空间当中。佩鲁认为,20世纪的经济增长是以支配效应为特征的。“这种可见的经济增长并不像均衡增长模式那样有规律,而是以结构变化为特征的,……不同的工业有不同的增长率,一种工业的增长可以扩散到其他工业”。为了分析有支配效果发生的经济的非均衡增长,佩鲁引入了“推动性单位”(propulsive unit)及“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所谓推动性单位是指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增长单位,推动性单位可能是一个工厂,或是同部门内的一组工厂,或是有共同合同关系的某个工厂的集合。在佩鲁看来,“如果有一个有支配效应发生的经济空间被定义为力场,那么这个力场中的推动单位就被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在特定环境中的推动性单位”,“它是和周围相联系的推动性单位”。4这种推进型产业与被推进型产业通过经济联系建立起非竞争性的经济联合体,通过向后、向前连锁带动区域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佩鲁增长极理论的三个核心问题是:即占支配地位的企业的支配效应;支配型企业与其他企业(或周围地区)之间存在的连锁效应,这种连锁效应产生乘数效应;占支配地位的企业通过这种乘数效应带动其他企业(或边缘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分配的均衡,即分配效应。5

佩鲁所提出的非均衡增长战略与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空间中的聚集、回流、扩散作用是不同的,这种联系是通过其作用通道(Channels)发生的。佩鲁认为如果要使区域内的经济单位都得到发展,“必须要增加从大企业到具有偿付能力的顾客积聚区的通道”。佩鲁认为这种通道是以运输和通讯为主的经济联系。再次,增长极效应就是指在计划空间中增长极对受其支配或依赖于它的产业所实施的推进作用。这种作用是非对称的,增长极对其他相关企业的成长具有绝对的支配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以实物、货币、信息等来表现出来。增长极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增长能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间关联的乘数扩张效应,推动了其它产业的增长,因此是与主导产业相联系的。经济发展不是同时在全区域进行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这些地区是具有高创新能力、高增长率,并拥有大量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因此它是促进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企业聚集区,即增长中心。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些中心一旦形成,就通过一个极化过程取得增长动量,例如,一种新的工业配置于一个地区,就能发生一连串的效应吸引新的工业,并最终导致该地区经济的繁荣。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这种集聚效应发生的途径:一是新工业的配置导致地方就业机会增加,吸引外地移民进入,造成地区总人口的增加;二是就业机会和人口的增加,刺激当

4转引自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5安虎森:《区域结构及区域发展的一些问题》(1998)第82页

地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改善人力资本,吸引更多工业;三是新工业的配置引起相关工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产生模范效应,导致大批相关厂商模仿跟进聚集,整个产业规模扩大,是行业规模经济产生;四是外来资本的涌入,将加强外部经济效应,吸引更多同类或相关工业聚集。

1.2.2 新产业区模式与区域经济

70年代以来,对新产业区模式的研究逐渐成了国际上研究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有关发展区域经济研究中,在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是产业区模式。6虽然产业布局一直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新产业区与传统的工业聚集区有很大区别。企业为节约因空间阻隔而产生的运输成本需要利用公共的基础设施,或被优惠政策吸引所产生的企业的聚集区不是新产业区。新产业区,是指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中小型企业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以结网和根植为特征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中小型企业的一种综合体,也是一种创新的“孵化器”。这与传统的产业区或工业区是不同的。同时这种新产业区的形成和发展,与科技发展所推动的制造业生产发式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新产业区往往是比较有活力的新产品研究发展和制造的中心。

马歇尔(Marshall,1890)从外部经济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在他看来,引起产业集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然条件”外7,追求外部规模经济是根本原因。首先,产业群有利于知识、技能、信息、和新思想在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从而群内企业都受益。“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相互从邻近的地方所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同行们学到了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地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地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其次,有助于提高机械的利用率,促进辅助工业的发展。“大量同类产业的聚集,可大大提高辅助工业专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使辅助工业的发展有利可图”。再次,有助于专业化人才市场的建设。“雇主们往往到他们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的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的技能就会有良好的市场”。最后,有助于劳动力结构的平衡。在产业群内,既有专业化的企业,又有大量相关的产业及辅助性产业,从而保证了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平衡,既有利于降低厂商的生产成本,也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家庭收入。这种产业区之所以有效率是因为实现了物质交换,信息交流、技术溢出、社会交往、与人和谐的邻里关系、良好的文化氛围等各种

6Eamonn D’ary & Bruno Guissani: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nging the parameter?》(1996)

7[英]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译本,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上卷,第281、282页

社会、经济活动与这个特定区域的结合。这些是新产业园区有别于一般意义产业园区的特征。马歇尔的新产业园区的理论贡献就是把某一区域原本相互无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造就一种企业生存发展的氛围。

新产业区模式强调社会资本(指非正式契约关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在中小企业集群的新产业区内,由于企业之间地理接近,彼此熟悉,且拥有共同的产业文化和社会背景,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创新、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该理论的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首先是企业集聚而形成的,特别是由中小企业占主导,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既竞争又合作的的高科技新兴产业区。例如硅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临太平洋的一块约80 多公里长、面积约1500 平方公里的条状形平坦谷地。在全世界人的眼中,硅谷是一个神话。从20 世纪60 年代的半导体工业,70年代的处理器,到80 年代的软件和90 年代的互联网,硅谷都走在世界高科技的前列。如今,硅谷代表着全球科技发展的潮流,成为高科技的代名词。目前硅谷地区集中了近万家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在这些公司中,世界最著名的高技术公司有10 多家,如惠普、网景、雅虎、英特尔、思科、升阳等,同时,硅谷号称跨国公司的信息天线,这里驻扎着许多世界著名公司的分支机构,如爱立信、西门子、索尼、三星等,而且还有不少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的总部在这里集聚。企业之间共享公共设施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不是主要目的,最重要的是同时密切社会联系,交流思想,传播技术知识,共享信息,培育创新环境,形成企业的外部正效应和整个行业的乘数放大效应。企业集中又可以产生新的供给与需求,产生新的经济活动。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和信息时代,企业间结网又是技术交易的需要。研究表明,任何高明的个人或某个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都很难单独开发出高新技术,尤其是需要合作开发的技术。因为创新所需要的知识难以交易或交易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单个企业不能控制创新的全部过程和创新所需的全部要素。尤其是需要对于合作开发的高新技术来讲,风险高,投入大。只有跨越组织边界实行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一体化合作才能创造出新产品。

第二、本地结网也是新产业区理论的重要内容。网络是指区内的各种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机构等,选择性地与其他行为主体进行长期合作而结成的长期的稳定关系。各种行为主体在长期交往中,通过面对面谈判、信息交流、新思想交流加强了对彼此的了解。因此,这种网络是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制度性手段,它可以活化资源、扩大信息交流、增强灵活性、减少不确定性,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社会网络学派认为由于存在成本、法律限制等因素,企业无法通过市场和企业内在化获得自身所需的全部资源(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等各种资源),只有跨越自身的边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才能确保企业的持续成长与发展。理查德首先从互补性活动的角度论证了网络组织存在的理论基础。在他看来,由于个别企业能力有限,企业只是从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截取某些阶段从事分工活动,而把其他活动留给市场。由于企业只从事某种分工活动,因此,企业间是相互信赖的。互补的活动在企业之间需要协调,特别是那些互补性密切的活动。企业不可能拥有所必要的全部能力,其结果是需要企业间

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比如特许经营、合资或证券投资等等。另一代表人物哈堪森认为,企业联合是多层次的,它们把活动联结在一起,使行为主体相互结合,并形成资源纽带。这些关系是由企业自发地创造的,而它又形成对相关企业的约束力量,因此,网络形成是自组织过程,其演进带有路径信赖的特征。

第三为企业的本地化,也就是强调企业的“根植性”概念。格兰诺维特(Granovettor)提出的“根植性”(Eddedness)概念在新产业区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格兰诺维特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行为是植根在网络与制度之中,这种网络与制度是由社会构筑并有文化意义。企业之间非贸易的相互依赖,提供了通过非正式的安排来增强创新和地方才智的途径。在不完全的信息世界里,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最初的关系以及其他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企业在本地的扎根和结网所形成的地方集聚,可以使企业构筑起交流和合作的系统,从而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竞争力。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外来企业,只有当它的企业文化与当地社会、文化环境融为一体时,才能接近客户,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否则再先进的技术如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与当地的法律法规格格不入,在当地市场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任何生产活动或创新都不能脱离当地的政治、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研究表明,在新产业区内,不仅能形成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三位一体的产业链联系,实现研发、生产、销售信息共享降低成本,同时还会因为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与当地企业趋同。这将导致外来企业的生产体系、管理制度、用人制度、企业文化都深深扎根於当地社会文化当中。

第四、新产业区理论强调行为区域内主体之间的对等关系,依靠区域内企业内生的创新力量发展区域经济。在新产业区,企业之间是一种对等的关系,各行为主体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是相对独立的,不存在支配与受支配的依附关系,都以平等的地位参加本地的结网。这样,传统产业区中以支配与受支配为主要特征的等级制被伙伴关系和以合同为基础的网络所取代。与前后相连锁来维持企业之间联系的增长极模式相反,这种网络是由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合作、交往来维持的。依靠内生力量,如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来发展区域经济,区内各行为主体通过中介机构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关系,结成一种牢固的合作、生产网络。

第五,新产业理论与增长极理论不同的是:新产业区内企业聚集在一起的主要目的是产生创新环境,创新网络,产生创新动力。创新网络则更注重集群内企业之间、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正是这些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沟通与接触,才形成了有效的创新网络,从而使企业内部产生了一种内生的创新力,推动着集群创新的不断发展。创新环境”是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创新网络”在本质上是就是为了创新要素的融合和集成。创新是一种社会集体的努力,是一种合作进程,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学习的过程。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到特定的经济环境之中,并具有一定

的互补性和资源依赖性。波特(Poter,1998)认为创新环境是产业良好的环境特质。相对于孤立的地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常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获得创新元素而快速创新;同时要面对同行竞争,持续性比较以及基本环境相似(如劳动和设备成本)的压力,迫使厂商必须以有创意的方式使自己有别于他人,使得创新压力节节升高,虽然个别企业很难长期保持领先,但是许多企业比在其他地点的公司进步更快。在波特的钻石理论中,制度和市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该理论在注意到市场网络和制度支持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也揭示了空间区域创新体系的其它共性因素:一是区域化的空间发展模式实际上方便了“集群学习过程”,使得信息、知识和最佳实践经验能够在整个区域内快速传播,从而提高创新体系内部企业和其他机构的创造能力。二是区域化的空间创新体系减少了“动态的不确定因素”,创新体系内部的企业和其他机构通过比较和相互学习,能够理解各种决策的可能后果,提升本地区的创新成功率和创新水平。三是区域化的空间创新体系有利于内部企业及其他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特别是有利于创新型小企业共享不同群体(如劳动者、供应商、顾客、技术协会、教育培训机构等)的专业知识,共享区域创新网络资源(包括市场网络、技术支持平台等),分组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

总之,新产业区理论强调的是自立型发展而不是依附性发展,认为区域经济不能单纯依靠外力(主要指外来资本和本地的自然资源禀赋等)和政府推动来发展,不能简单地通过凯恩斯式的政府干预来发展,也不能靠单纯的通过增长极的推动作用和扩散作用来发展。可以说,新产业区模式是自立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适用于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而增长极理论更适于更广泛意义上区域经济的发展。

1.3区域增长极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佩鲁增长极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即占支配地位的企业的支配效应;支配型企业与其他企业(或周围地区)之间存在的连锁效应,这种连锁效应产生乘数效应。占支配地位的企业通过这种乘数效应带动其他企业(或边缘区)的发展,当增长极地区由于生产要素大量聚集到一定规模产生经济不规模时导致扩散效应的出现,最终实现分配的均衡,即分配效应。佩鲁认为特定企业的支配是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整体的发展,并主张对占有支配地位的企业和国家投资,这不仅可增加产出、扩大有效需求,也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佩鲁详细研究了占支配地位的企业如何为全局带来利益的问题。佩鲁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可以划分为支配者和被支配者,但这双方可以从这种联系中都获益,因为占支配地位的企业是高效率的,能够有效的利用创新来增加产出;占支配地位的企业完全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反过来又激励创新,这两种效应的叠加使占支配地位的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连锁效应和乘数效应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因此佩鲁主张要使整个社会的产出迅速增长,特定企业的支配是绝对必要的。

在佩鲁看来,“如果有一个有支配效应发生的经济空间被定义为力场,那么这个力场中的推动单位就被描述为增长极”,这种推进效应所产生的扩散效应与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空间中的积聚、回流、扩散作用是不同的,这种联系是通过其作用通道(Channels)发生的。佩鲁认为如果要使区域内的经济单位都得到发展,“必须要增加从大企业到具有偿付能力的顾客积聚区的通道”。佩鲁认为这种通道一般指运输和通讯,但并不是仅指实际的运输和通讯线路,其实质是经济联系。再次,增长极效应就是指在计划空间中增长极对受其支配或依赖于它的产业所实施的推进作用。这种作用是非对称的,增长极对其他相关企业的成长具有绝对的支配作用。这种增长极实际上是一种创新环境,是一种本地化的网状结构,一种有多种生产资料聚集形成的综合体。这种创新环境是把从外部学习和企业内部创新结合起来的聚集体。通过创新不断的聚集生产资料,即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技术不断进步,知识不断积累。在这个动态推进的过程中,各个行为主体不断调整经营战略,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不断模仿和吸收先进技术和思想。极化地区可以通过联系通道将新的技术知识向非极化地区传播和扩散。例如,一个高科技生物技术公司在一个地区投资建厂,就能发生一连串的效应吸引新的相关或上下游企业入驻这一地区,形成生物科技产业链并最终导致该地区经济的繁荣。

这种推进型产业与被推进型产业通过经济联系建立起非竞争性的经济联合体,通过产业之间的连锁反应把经济增长势头扩散到各个企业和地区。赫尔希曼把这种产业之间的连锁效应分为向后连锁和向前连锁两种。前者又称引申需求,即一种非初级经济活动(包括投资)已发出对前阶段产品(或原料)的需求,这种引申作用一直扩展到最基本的原料供应,所以也就称为向后连锁。与此相反,将原料加工成中间产品和成品分销和零售给客户的经济活动,称为向前连锁效应。通过向后、向前连锁带动区域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1.4 增长极模式在西方区域开发中的应用与评价

从西方国家对经济增长极理论的实践来看,增长极理论作为一种发展理论有成功也有失败。意大利为了解决南贫北富的地域二元结构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1957至1966年期间,在南部选了四个增长极地区,建立了钢铁、石油化工、机械、金属加工、电机等“推进型”产业,还配置了与此相关的一大批小型企业。但是经济增长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首先是这些新建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和当地传统的,落后的企业之间出现产业链的断层及连锁反应的中断。这些推进型产业同当地的产业没有发生紧密的联系,二者在规模上、技术上无法有效结合,难

以形成资源要素向外扩散的通道。这样一来,推进型企业就无法推动其他企业的发展,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的企业多数为大型企业,由于其产品结构的刚性,缺乏应变能力,面对当时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显得无能为力。结果,在意大利南部推行增长极战略而创造的就业机会远低于计划指标;南贫北富的二元结构也没有多大改善。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增长极理论走入繁荣,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之一。为了有效发挥增长极的作用,防止新兴增长极或增长中心资金、企业和人才外流的“空洞化”和“空壳化”,各国出现了四大种类型的“粘性”区域:

一是马歇尔或意大利式工业区。如意大利东北部和美国的硅谷,这些地区内部各企业加强合作,创新能力和吸收就业能力增强,独特的地区文化特征和高效的行政机制是其成功原因。

二是舵轮式工业区。如韩国釜山、美国的西雅图(波音飞机城)和底特律(福特汽车城),特点是少数大型企业发挥区域经济的舵轮和轴心作用。

三是国家拉动式工业区。其粘性产生的原动力来自国家和非盈利性机构(如公有学校),例如美国的麦迪森、萨克拉门托。

四是卫星式工业平台。其特点是总部设在区外的大企业占主导地位,本地政府基础设施的规划和政策导向(如税收减免和招商项目)决定该地区集聚力。

强调创新中心的孵化器理论,也为增长极的培育作出重大贡献。创造良好的孵化环境和生长机制,降低创新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开发成本,提高新兴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使得4000多家孵化器如花朵般在全球绽放。

目前世界上形成了四大经济增长极———东北亚增长极、西欧增长极、东南亚增长极、波斯湾增长极。

1.5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增长极模式

近30年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具有渐进性、阶段性特征。就经济发展而言,每一阶段都要借助于一个或几个经济增长极来带动;就改革开放而言,每一阶段都要借助于试验点或试验区先行试验,以为全国提供经验和示范。

例如,改革开放中所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他们先富起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为“先富”要承担起带动“后富”的责任。先富起来的地方,虽然没有达到经济学意义上“增长极”的要求,但是,这些地方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增长极”的角色。

从1979年起之后,深圳、海南等经济特区陆续设立。之后,14个沿海开放

城市也被圈定。不久,上海浦东新区被确认为开发区。廖元和认为,这些都是国家从培育一个地区发展增长极的角度考虑的。

在这些城市中,深圳、广州的发展带动了珠三角地区成为增长极,上海、苏州的发展使长三角成为增长极,近年来的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带动了环渤海经济圈,也成了学界认同的增长极。

增长极应该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由于经济空间中经济发展不均衡,需要以个别点来促进点(极)发展,通过点(极)发展带影响、带动周边其他经济空间发展。例如西部地区的发展就是以重庆为增长极的。重庆有良好的基础并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产生较强的辐射力。长江流域作为一个经济带,上海在东部,重庆在中西部。增长极应该是一个点接着一个点的,而重庆在长江经济带中,应该是上海的延续。

可以说增长极理论无论是在我国过去区域经济开发的实践中还是将来西部大开发的规划中都是政府主要采取的理论模式。

当然,在借鉴增长极理论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第一,增长极理论是一种发展理论, 它只是制订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时的理论依据;第二,增长极理论的形成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区位背景的,它主要针对经济发展步入成长阶段或成熟阶段的区域而言的。因此,应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前提和适用范围。一般来讲,增长极理论适合于如下情况的区域, 即区域产业之间基本上形成投入产出链,区域各种基础设施已基本具备,城镇体系也已基本形成或正在形成。第三,由于增长极理论适用上的前提和限制条件,该理论不适合贫困落后地区,不能用来指导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更不能作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模式, 不能盲目照搬硬套。第四,佩鲁提出的经济空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一种受力场,是存在于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这种经济空间具有几何规定性,它依附于地理空间而存在。各种生产要素,如物质流、资本流、人流、技术流、信息流在佩鲁空间里相互联系与运动。没有如此运动,增长极的支配效应和分配效应无从谈起。第五,该理论的核心是依附型发展,核心起决定性作用,边缘受核心支配。佩鲁假设增长极是创新的发源地,而创新是外来的投资,技术引进等资源要素聚集和本地自然资源禀赋催生的产物。当外力消失时,如何保持增长极的可持续发展该理论没有回答。

2 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2.1 物流的概念及发展阶段

2.1.1 物流的概念

关于物流的概念,由于研究者所进行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对物流概念的描述也不尽相同。至今,物流的定义仍在不断演化,但基本思想没有改变。据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NCPDM1960年的定义:“所谓物流,就是把完成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消费者手里的广大范围的活动,有时也包括从原材料的供给源到生产线的始点的移动。”目前,国际上对于物流的定义采用的最多是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的定义,即:“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到消费地之间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1.2 物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

这一阶段被称作储存运输阶段。在20世纪初,北美和西欧一些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实现,人们开始意识到降低物资采购及产品销售成本的重要性。单元化技术的发展,为大批量配送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人们认识物流提供了可能。1901 年美国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农产品的配送》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配送成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揭开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序幕。1915年阿奇.萧(Arch W .Shaw)在《市场分销中的若干问题》中提出了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的概念,这是最早的物流概念,这一概念的实质是“分销物流”。1927年R.Borsodi在“流通时代”中首次用Logistics来称呼物流,为后来的物流概念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物流发展的萌芽和初

港口物流发展模式

1鹿特丹港模式,基于建设信息港发展增值物流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的三角洲,濒临世界海运最繁忙的多佛尔海峡,是荷兰和欧盟的货物集散中心,有“欧洲门户”之称。目前,该港年吞吐量有超过5亿吨的纪录,当之无愧地占据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鹿特丹港口物流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 1)多样化的集装箱运输形式。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驳船集装箱运输。 2)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鹿特丹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在港区内实行“比自由港还自由”的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拥有大约3500家国际贸易公司,拥有一条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部门的临海沿河工业带。 3)现代化的港口建设。鹿特丹港以新航道为主轴,港池多采用挖入式,雁列于主航道两侧,按功能分设干散货、集装箱、滚装船、液货及原油等专用和多用码头,实行“保税仓库区”制度,构成由港口铁路、公路、内河、管道和城市交通系统及机场连接的集疏运系统。 4)功能齐全的配送园区。鹿特丹港在离货物码头和联运设施附近大力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其主要功能有拆装箱、仓储、再包

装、组装、贴标、分拣、测试、报关、集装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欧洲各收货点配送等,发挥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 5)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鹿特丹港务管理局不断在进行功能调整,由先前的港务管理功能向物流链管理功能转变,继续扩大港口区域,尝试使用近海运输、驳船和铁路等方式来,促进对物流专家的教育和培训,建设信息港,发展增值物流。 2安特卫普港模式,实现信息服务现代化 安特卫普港位于比利时北部斯海尔德河下游,距北海约80km 处,是欧洲第二大港、世界第四大港,港口接近于欧洲主要生产和消费中心,吞吐量的一半为转口贸易,是欧洲汽车、纸张、新鲜水果等产品的分拨中心,运输量几乎100%是国际运输。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 1)完善的交通网络。安特卫普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 2)良好的硬件设施。安特卫普港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 3)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安特卫普港拥有现代化的EDI信息控

重庆港口物流的功能比较分析

重庆港口物流的功能比较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的港口物流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物流园区不仅是港口物流发展中的一种新生事物,也是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政府之所以对港口物流园区的开发和建设高度关注,是因为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以使港口成为物流园区的优良载体。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大坝的建成为重庆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提高西部地区的竞争力和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有必要建设重庆的港口物流园区。但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热情,对物流园区进行重复建设,没有从实际出发对港口物流园区的开发和运营模式进行选择,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因此,科学合理的选择港口物流园区的开发和运营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重庆;港口物流;功能比较;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rt logistics has also been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Logistics Park is not only a new th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rt logistics,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port logistics development. The reason why the local government on the port logistics park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 concern, because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can make the port as a good carrier of the logistics par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brought a broad development space for Chongqing Por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expand foreign economic exchange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Chongqing port logistics park. But in recent years some local governments blindly enthusiastic, the logistics park to repeat the construction, not from the actual departure of the port logistics park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mode to choose, resulting in a lot of waste of resources. Therefore,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hoice of port logistics park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model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 Chongqing; port logistics; function comparison; analysis

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滨海地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摘要 近几年来,区域经济在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中一种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区域内的企业通过互动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同时亦可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乘数效应,扩散效应。因此,区域经济有利于集群内企业获得竞争上的优势,从而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例如,深圳、浦东作为增长极的区域发展为滨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范例。论文首先对区域经济的概念、形成原因、条件、机理和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佩鲁增长极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文中阐释了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即对非极化地区生产要素的吸引带来经济的原因主要是集群内资源的相对集中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所引起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降低了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和物流成本等。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导致生产要素包括资本、人才、知识、技术从极化地区溢出,向非极化地区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发展区域经济的佩鲁增长极理论,在增长极和非增长极之间发挥“经济联系通道”功能的现代物流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然后考察了港口城市中,港口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从而研究了港口物流发展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港口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城市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对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归纳了各种现代物流发展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如港口带动型、工业带动型、商业带动型和交通枢纽型模式。论文讨论了世界主要港口发展物流的经营管理模式,总结了世界主要港口发展物流的经验和发展趋势。最终论证了港口为增长极带动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以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带动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型。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主要通过文献及理论研究,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归纳。并以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使论文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最后给出了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港口物流增长极聚集效应扩散效应

物流行业调查报告

宁波工程学院 行业参观与调研 实习报告 学院名称:交通与物流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 姓名:学号

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调研与参观实习报告 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行业调研与参观的意义 通过这两周的行业调研与企业参观,可以带来许多平时学习与课本上学不来的知识。更好地了解了物流行业的现状,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都有一定的了解,实地看到货物流动的操作过程和各种先进物流器械与软件。对于物流与商流的结合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次活动之后,学习到了更多实际的物流知识,使原本的知识框架更加充实。 二、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调研与参观内容 这次为期两周的实习,我们总共参观了三个物流企业:大亚物流、每食屋、中通物流。同时还听了练个讲座分别是关于道德与职业规划的。同时也对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进程进行了调研。 首先是每食屋的参观,这是一家宁波的冷链物流企业。来到这里我们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冷链物流,各种大小的冷库。实际观看了冷藏货物的运输、装卸、与搬运。同时实地的进入冷库体验环境。在参观完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着重讨论了物流与商流的结合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接下来的是大亚物流企业,这家做港口物流的企业位于北仑区,进入大亚物流后首先了解了这家企业在宁波的发展历程,然后对企业的运用软件进行了学习与了解,了解了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运用。然后我们实地观察了他们的作业基地,对于集装箱的搬运、型号、样式有了认识。最后参观的物流企业是学校附近的中通物流,这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很大,我们在主管的带领下对他们的各个仓库和分拣地进行了参观。观看这些企业的对于货物实际的操作环境和方式。通过与书本知识的结合,对于物流企业有了更加深刻地印象。接下来几天的两次讲座对于我们的人生和职业规划又是一次很好的教育。两位老师分别从道德与职业规划的角度给我们开了两次讲座。关于道德讲座,老师通过自己切身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道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实例对我们教育意义很深刻。第二位专家则根据当今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结合书上的实例,讲述了在工作或者创业时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为我们今后参加工作积累了一些理论知识,打下了一些基础。 在这些日子里我也对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进程进行了调究。宁波—舟山港拥有优良的港口条件,如何发挥其港口优势,促进港口物流发展进而带动两市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两市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宁波、舟山两港本属一个水域,就其自然属性应该是一个港口,并且两港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经常共用一些航道和锚地。但长期以来,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两港浪费了不少资源和优势。经交通部批准“宁波—舟山港”名称于2006年1月正式启用,宁波—舟山港管理委

重庆港口物流的发展状况分析

重庆港口物流的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 港口物流已成为一个港口发展的动脉和支柱性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境条件,因此,加强港口物流建设,对重庆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重庆港是我国直辖市中唯一在长江内的港口,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和长江黄金水道开发战略的实施,其地位不断攀升。本论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重庆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重庆市及重庆港口物流系统规划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了重庆港口物流规划发展的功能定位和总体目标。对重庆港口物流系统规划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研究,对重庆港口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布局,最后阐述了重庆港物流系统规划发展对策和实施的措施。 [关键词] 重庆港口物流 港口物流的定义: 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在港口物流发展过程中,港口物流发展轨迹是一个由成本理念到利润理念再到综合物流服务理念的过程。成本理念追求的是降低物流总成本,利润理念追求的是获取最大利润,而综合物流服务理念则除追求商品自然流通的效率和费用外,还要强化客户服务意识,切实转换经营和管理方式,按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整合,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管理和控制,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运输是物流的主要载体,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物流的内涵正在逐渐扩大,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宽。港口在发展现代物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港口物流必须是建立在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的高效虚拟供应链,供应链的任何一环都能达到资源、信息共享,实现总体功能最优化的物流服务目标,依托虚拟链形成援盖全球的虚拟港。这些新特点对传统的港口物流运转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现代港口需要不断完善其物流职能,研究现代港口物流功能完善的策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本论文通过港口系统物流的规划研究,拟寻找一种港口企业现代综合物流发展的模式,促进重庆港口企业根据各自的区位特点,从单一的运输,仓储等分职分段服务,向一步到位的物流服务转变;为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储运和配送等业务从企业物流中分离出来创建外部环境;同时为重庆市港航企业的结构调整开拓空间。2.通过港口物流系统规划研究,提高重庆市专业物流企业的服务竞争水平和示范作用,加速本土现代物流产业的国际进程,应对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3.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的需要。目前,中国沿海和长江港口城市之间围绕建设区域性核心港及集装箱转运枢纽的竞争日趋激烈,通过本规划研究,将确定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方向,加强港口及港口集疏运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重庆港口资源优势,全面提升港口的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

港口物流考试内容参考

1.信息化对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性 港口是物流运动的重要汇接点,是地区和国家间物资交换的枢纽,因此,信息对于港口具有重要的作用。 1、港口是信息的汇集地。据估算,每一笔实物交易产生十次以上的信息交换,由此可知,港口也是信息汇集的口岸。 2、港口对物流信息的通畅与否起到关键作用。庞大的货物集散运动带来密集的信息流量,对信息流的处理方式和效率会影响港口的运作效率、货物的在港周转时间和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 3、港口的信息处理环节多。信息要在这众多的部门和企业中交换,任何一处的信息处理延迟,都会影响外贸货物的进出港速度,进而影响各方的经济利益。 4、港口信息系统是社会物流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来说,港口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平台,而信息系统是现代物流业的主要技术支撑。可以说,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就无从谈起。因此,港口的信息系统也就是社会大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港口的信息具有经济晴雨表的作用。通过对港口货种结构信息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地区或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通过对单位重量货物价值信息的深入挖掘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等等。这些信息不仅对工业企业和宏观调控有作用,对于港口发现新市场,制定经营方向和战略,调整港口功能布局和建设规划,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港口商务管理的内容及重要性(看书P148-P166) 3.我国保税物流的发展及趋势(P200-P206) 3.1保税物流,是指保税状态下货物在保税监管区域、场所或网点间的流通,包括保税货物在供应销售链上的采购、存储、简单加工、增值服务、检测、维修、配送、分拨、分销、运输、流转、调拨等行为,不含加工贸易企业生产链上的物流和传统的口岸通关物流。 3.2保税物流的发展是随着保税区的改革和发展而发展的,目前中国的保税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传统的保税区阶段和保税区区港联动阶段,相应的,保税物流也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传统保税物流阶段和区港联动后的保税物流阶段(现代保税物流阶段)。传统保税物流阶段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2年,现代保税物流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 3.3保税物流的发展趋势 海关将稳步推进保税物流监管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关保税物流监管体系;构建以保税港、保税物流园区为龙头,以保税物流中心(A、B型)为枢纽,以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为星罗棋布网点的多元化保税物流监管体系;推进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跨境工业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改革,实现全国范围内多层次、完整的保税物流网络;创新保税货物更便利流转机制,实现保税物流监管区域、场所、网点间的联动发展;优化保税物流监管程序流程,强化风险分析监控作用,加强实际监管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保税物流企业申报制度、保税物流税收担保机制和企业分类管理机制,推进企业自律和综合治理。总之,未来的保税物流在监管方式上将更加灵活、高效;在功能服务上将逐步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外向性经济快速发展对保税物流发展的需求。 4. 港口发展与港口经济腹地的关系 4.1港口不仅为腹地提供运输服务,更重要的是对腹地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港口利用腹地能够通过陆上交通网络,吸纳和集聚陆向经济能量,又可以通过海上大通道,更容易超越地理的空间界限,大跨度地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在世界范围内吸纳和集聚生产力各要素。腹地利用港口运输的优势,可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加工贸易,促进腹地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带动腹地经济的发展,使腹地经济更具生命力。因此,港口与腹地区域之间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是密不可分、不可或缺的。按照“海陆一体化”的开发

我国港口及港口群的现状和发展

国际物流阶段论文 ——我国港口群的分布特点及发展问题的探讨 所学专业:物流管理 任课教师:彭东华 所在班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日期:2010年6月2日

摘要 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形成了五大港口群,自北向南依次是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西南沿海地区。 港口群在发挥装卸集装箱船货物的运输功能外,还将参与组织各个物流环节业务活动及彼此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逐步成为全球国际贸易和运输体系中的物流基地。 在新一轮的国际物流竞争中,随着世界海运业的船舶向大型化和超大型化发展趋势,中国五大港口群及内河港口都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沿海所规划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布局,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出台港口群战略部署,显然各港口群之间首先是分工与协作,其次强调彼此之间的公平竞争。 关键字 港口群、港口物流、港城物流、竞争、合作、发展

目录 一、港口以及港口物流的概念 (04) 二、我国港口发展现状及特点 (04) ㈠、我国港口发展现状 (04) ㈡、我国最近几年港口发展的特点 (05) 三、我国五大区域港口群 (05) 四、五大港口群之间物流合作与竞争体系 (05) 五、我国在港口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06) ㈠、港口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06) ㈡、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物流系统化问题 (06) ㈢、我国港口物流在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07) 六、我国港口发展应采取的战略和措施 (07) ㈠、建立港城物流合作与竞争体系 (07) ㈡、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 (07) ㈢、提高物流系统整体化、规模化程度 (08) ㈣、强化港口物流服务理念 (08) ㈤、五大港口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08)

港口物流园区建设与运营模式研究

2009年 第11期 物流工程与管理 第31卷 总第185期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09-10-12 【作者简介】娄万里(1981-),汉族,湖北枝江,助理工程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港口与航道工程粉喷桩设计要素探讨。 王 琪(1983-),汉族,四川省仁寿县人,助理工程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港口与航道工程。 ?物流论坛? 港口物流园区建设与运营模式研究 □ 娄万里,王 琪 (长江航运规划设计院 浙江分院,浙江 杭州 310011) 【摘 要】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起步较晚,对于港口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仍在探索中,文中通过介绍几种典型的港口物流园区建设与运营模式,并在此基础介绍国外成功建设与运营港口物流园区的实践操作经验,以有利于摸索出适合国内自身情况的港口建设和运营的模式。 【关键词】港口物流园区;园区建设;园区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993(2009)11-0014-02 Port Logistics Park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ode □ LOU Wan-li, WANG Qi (Changjiang National Shipping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Hangzhou 310011, China) 【Abstract】As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started relatively late, Port logistics park's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ode are still exploring, The paper by introducing some typical port logistics park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ode, And on this basis, the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port logistics park's practice of operating experience, Beneficial to explore the country's own conditions suitable for por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model. 【Key words】Port Logistics Park; Park Construction; Zone operation mode 1 港口物流园区的内涵及功能效用 1.1 港口物流园区的内涵 物流园区最早出现在日本东京,由于物流园区给物流企业和其所在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之后在欧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学者认为物流园区﹙Logistics Park﹚就是在空间上促使物流﹙配送﹚企业集中布局形成的物流集结点,这一结点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的功能。物流园区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概念一样,具有产业一致性和相关性、且集中建设的物流用的空间。因此物流园区应是指由几种运输方式衔接而形成的物流节点在空间上聚集成一体,也是多种现代物流设施设备和多家物流组织机构在政府规划指导下进行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大型场所,它是具有一定规模和服务功能的新型物流业务的载体。 借鉴于日本建设与运营物流团地、德国建设与运营大规模物流中心等的经验,以及我国对港口物流园区建设等项目的界定,本文认为港口物流园区就是指以港口为依托,由多个物流组织或专业化物流企业所构成物流组织的经济运行区域,它的目的为了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改善企业的服务,同时拥有装卸、仓储、运输、加工等基本的功能,以及配套的信息、咨询、维修等综合服务功能,具有规模化、功能化、信息化的特点。 1.2 港口物流园区的功能效用 从世界各国港口物流园区发展史上看,港口物流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能够显著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的港口物流园区迅速发展,对经济发展贡献大,主要体现在港口的吞吐量对GDP 以及社会就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也因此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每万吨吞吐量对GDP 贡献为100万~120万元,可以创造20~30个就业岗位。 港口物流园区集约多种设施,是发挥综合协调和基础作用的物流设施的区域集合体,也是大规模、集约化物流设施的集中地和物流线路的交汇点,具有综合多种物流方式和物流形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并且与其它工业园区相比,具有占地少、运力大、节能减排、运行安全等诸多特点,具有相当大的功能效用:一是建立港口物流园区能够吸引汇集更多的物流,以快速地实现物流诸多功能,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人驻物流园区,以提供港口稳定的货源,提高港口竞争力,也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建立港口物流园区能够畅通商品流通渠道,通过提高企业的消化能力而促进企业生产,带动本地经济和腹地经济共同发展;三是建立港口物流园区可以发展临港工业。港口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许多的对原材料进口重度依赖的钢铁厂,往往都建在港口地区,并且世界主要港口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另外建立港口物流园区也有利于该

03449港口物流管理思考题答案

03449港口物流管理思考题答案D

《港口物流管理》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衡量港口的能力? 衡量港口能力是两个指标一是港口通过能力二是货物吞吐量。港口通过能力,指一年间在既定的设备条件下,按合理的操作过程,设计最佳的装卸工艺和生产组织所允许通过的货运量,计量单位为货物的自然吨。港口通过能力是港口所有泊位通过能力的总和,经常受到港口薄弱环节能力的限制,其大小与劳动组织、管理水平、设备状况和数量、船型、车型、机型等有关,也受货物种类及其比重变化情况、生产的季节性、车船到港的均衡性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港口通过能力是对已经形成的港口码头及其配套设施运用技术规范标准进行综合评估得出的设计值。 货物吞吐量,指一年间经由水运输出、输入港区并经过装卸作业的货物总量或集装箱数量。货物吞吐量是衡量一个港口能力的最重要标志,反映港口规模和它在物资交流中的重要程度,对港口具有重要意义。 2.简述港口与港口腹地之间的关系。 港口腹地与港口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腹地经济越发达,对外经济联系越频繁,对港口的运输需求也越大,由此推动港口规模扩大和结构演进;港口的发展又为腹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可促使港口腹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港口和其腹地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对以港口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物流条件下,港口与港口之间的竞争,早已脱离了点与点竞争的概念,而是以港口、腹地为整体的综合实力的较量。港口与港口腹地共同构成了一个港口内容。 3.概括中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加入WTO以后,全球化的趋势和区域性经济合作、互相促进的趋势非常明显。从港口发展的机遇讲,我国正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世界制造业基地形成的过程,对海运和港口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目前海运占外贸运输的85%)。新的工业化进程将拉动港口经济高速扩张,港口业需要提高超前发展系数。新环境和新需求将促使我国港口经济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从挑战讲,第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班级:MBA00B 姓名:开心 学号:613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港口的基本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港口的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港口的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错误!未定义书 签。 2. 2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案例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区域港口一体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港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是区域经济参与

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依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港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首先,港口是交通的枢纽,是各种交通工具转换的中心,大量的货物聚集在这里,拉动经济的发展。同时,港口周边地区又发展加工工业,带动了工业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它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当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资源在全球共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这些都要靠海运来支撑,因为海运的运量最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在港口周围就变成了资源配置的枢纽。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港口对于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发展各种产业集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贸易基础理论、港口生长点理论和中心-边缘理论等,并通过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为例,来阐述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一、引言 港口是连接水域和陆域的桥梁和纽带,它不仅对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而且能带动周围地区也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下面,来对港口的基本概念做一个简单了解。 1.1港口的基本概念 2003年6月28日通过,200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对“港口”的概念作了以下描述: 港口,是指具有船舶进出、停泊、靠泊、旅客上下,货物装卸、驳运、储存等功能,具有相应的码头设施,由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共12篇)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共12篇)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共12篇) 第1篇新加坡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新加坡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现代物流业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加坡物流业对GDP贡献在8左右。物流相关公司8000多家,物流业从业人员达92万人,占全国总劳动人口的5。 一.新加坡现代物流业的主要特点 1.效率高。新加坡物流业充分体现了“高效”的含义,这不仅由于新加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还在于其各环节畅通无阻。以通关程序为例,新加坡政府使用“贸易网络”,实现了无纸化通关,涉及贸易审批.许可.管制等通过一个电脑终端即可完成。 2.技术强。高科技是新加坡物流业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而网络技术则是重中之重。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一般都拥有高技术仓储设备.全自动立体仓库.无线扫描设备.自动提存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网络技术主要包括政府的公众网络系统和物流企业的电脑技术平台。新加坡政府的“贸易网络”系统,实现了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在线信息交换。同时,物流企业都斥资数百万美元建成了电脑技术平台。通过公司的技术平台,客户不但可以进行下订单等商务联系,还随

时可以了解所托运货物当时的空间位置.所处的运送环节和预计送达的时间。现代科技还保证了货物的安全和物流过程中的准确性,如条形码和无线扫描仪的使用使每天多达数千万份的货物运送准确率超过 99.99。 3.专业性强。服务的专一性是新加坡物流企业能够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重要原因。它们要么专门为某一行业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要么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某一环节的物流服务。如新加坡本地的雅阁物流公司,为完成其承担的瑞典SKF公司在亚太地区的专业配送服务,设立了SKF一是市场导向原则。按市场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推进资源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二是企业主体原则。企业是物流业务经营主体.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经营要落实到企业,政府重在引导.推动.扶持。 三是与经济协调发展原则。物流业的发展要服从于.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建设制造业强省服务,为外贸货物大进大出服务,为商贸流通服务。推进物流业发展,要把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相结合,物流与商流相结合。 四是物流国际化原则。加快与国际的物流大公司.大集团的合资合作,引进奖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走国际化经营的路子,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

港口物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1952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d6677367.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19528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港口物流本身也是一个综合体系,它包括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等层面的内容。港口有很多新的理念在发展,提升物流服务能力也是港口发展的一个新理念。现代服务业趋势是将在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我国各大港口非常重视港口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物流技术将港口、海关、边检、海事等部门与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互连,为制造业、贸易、物流企业和船代、货代、报关等中介机构提供贸易、采购、物流、仓储、电子通关等“一条龙”服务。 从这几年的经营业绩来看,码头上市公司净利润尽管保持增长,但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持续下滑。随着港口行业建设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未来我国港口发展都面临着转型升级。一方面,港口绿色发展以及港城一体化将是长期趋势;另一方面港口行业也在尝试着向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产业以及围绕码头业务相关领域进行延伸。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静康 物流的发展对一国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儿港口物流作为链接水路运输的核心枢纽更是举足轻重。港口五六十水运模式下的现代物流集成系统,是物流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实现了供应链物资流通整体系统中基础的物流支持和附加的增值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对我国贸易发展及经济发展都十分必要,而发展现代物流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发展现代化物流业,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服务业,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全球物流市场是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在这个世界物流大市场日益融合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港口承担着越来越多国内和国际的物流业务,加快港口现代物流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提升我国港口物流的竞争力、影响力,如何打造现代化的物流港口,让物流服务也成为企业挖掘利润的新的源泉,同时也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一、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在国与国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管理思想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或传播,也因为有了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我国的港口物流发展一度远远落后于世界上其他航海国家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港口物流水平。港口物流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理念的引进使得我国港口物流业发展迅速。根据物流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国际化要求,依托我国港口的天然优势,各地纷纷建设起了一批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上海港提出“大通关”工程,加快外高桥物流基地的建设,改善港口软硬件服务环境,积极开发货物分类、包装、加工、配送等新的服务领域,使港区的辐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得到新的提升。浙江省将“围绕发展港口物流,全面推进三大建设”定位为2010年浙江交通转型发展重点之一,并要求全省交通运输(港航)部门争取将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发展港口物流为龙头,建设港航强省,认真落实部、省共同促进浙江交通物流发展协议,打造全国重要的物

典型港口物流模式分析

典型港口物流模式分析 2005年11月9日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世界港口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港口功能定位为纯粹“运输中心”,主要提供船舶停靠、海运货物装卸、转运和仓储等;第二代港口功能定位为“运 输中心+服务中心”,除了提供货物装卸仓储等,还增加了工业和商业活动,使 港口具有了货物增值功能;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除了作为 海运必经通道在国际贸易中继续保持有形商品强大集散功能并进一步提高有形 商品集散效率之外,还具有集有形商品、技术、资本、信息集散于一体物流功能。 目前,世界主要港口中第二代港口仍是发展主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 化和信息网络化,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开始向第三代港口转型。 在港口物流发展过程中,港口物流发展轨迹是一个由成本理念到利润理念再到综合物流服务理念过程。成本理念追求是降低物流总成本,利润理念追求是获 取最大利润,而综合物流服务理念则除追求商品自然流通效率和费用外,还要强 化客户服务意识,切实转换经营和管理方式,按现代物流要求进行整合,以客户 为中心进行管理和控制,提供完善物流服务。 鹿特丹港模式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三角洲,濒临世界海运最繁忙多佛尔海峡,是荷兰和欧盟货物集散中心,有“欧洲门户”之称。目前,该港年吞吐量有 超过5亿吨纪录,当之无愧地占据着世界第一大港地位。鹿特丹港口物流发展经 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多样化集装箱运输形式。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集装箱码 头,它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鹿特丹集装箱 运输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驳船集装箱运输。 (2)港城一体化国际城市。鹿特丹作为重要国际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在港 区内实行“比自由港还自由”政策,是一个典型港城一体化国际城市,拥有大约 3500家国际贸易公司,拥有一条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

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及发展对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港口物流活动是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依托贸易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形成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市场一体化的形成,越来越多的港口正在改变传统单一的货物装卸运输功能,逐渐向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方向发展(张丽君,2005)。港口物流是也是现代物流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港口作为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在现代综合物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汪长江,2007)。 港口物流是指以港口作为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和服务平台,以建设全程运输服务中心和商贸后勤基地为重点,利用港口集货、存货、配货、多式联运的特长,以区域性经济为中心,发挥其对港口周边区域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活动(程言清,2007)。 任兴洲(2010)在《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港口物流服务不仅几乎涉及到港口经济的各个方面,而且与港口周边甚至更大围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港口物流可以说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基础性行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力和带动效应。而衡量港口物流对城市发展的核心指标主要为对就业和GDP的贡献,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直接贡献,间接贡献和诱发贡献;直接贡献包括码头作业、码头建设、港口管理、转运物资的仓储业、代理业、直接运输业、船舶维修等。间接贡献主要包括相关金融保险业,物资供应商和港口用户等。诱发贡献是指港口直接和间接贡献的波及效应(贾大山,2006)。 1 国内研究现状 1.1港口物流对经济的价值研究 国内对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关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的学者对这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张树艳(2007)在《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分析》硕士论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港口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增加,不仅体现在港口本身,而且体现在对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上,港口物流在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国际贸易、国民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

港口物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8259151:号编告报.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行业政策法规 重点企业分析投资机会分析市场规模分析行业宏观背景 行业研究报告发展前景趋势市场供需状况产业竞争格局行业发展现状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报告名称:1519528报告编号:←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6750 元优惠价:¥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咨询电话:Email:网上阅读: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温馨提示: 二、内容介绍 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港口物流本身也是一个综合体系,它包括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等层面的内容。港口有很多新的理念在发展,提升物流服务能力也是港口发展的一个新理念。现代服务业趋势是将在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我国各大港口非常重视港口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物流技术将港口、海关、边检、海事等部门与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互连,为制造业、贸易、物流企业和船代、货代、报关等中介机构提供贸易、采购、物流、仓储、电子通关等“一条龙”服务。 从这几年的经营业绩来看,码头上市公司净利润尽管保持增长,但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持续下滑。随着港口行业建设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未来我国港口发展都面临着转型升级。一方面,港口绿色发展以及港城一体化将是长期趋势;另一方面港口行业也在尝试着向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产业以及围绕码头业务相关领域进行延伸。 中国港口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年版)对我国港口物流行业现状、发展变化、竞争格局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并对未来港口物流市场发展动向作了详尽阐述,还根据港口物流行业的发展轨迹对港口物流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作了审慎的判断,为港口物流产业投资者寻找新的投资亮点。 中国港口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年版)最后阐明港口物流行业的投资空间,指明投资方向,提出研究者的战略建议,以供投资决策者参考。 中国港口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年版)报告是相关港口物流企业、研究单位、政府等准确、全面、迅速了解港口物流行业发展动向、制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专业性报告。 正文目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