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中母亲形象的特点分析——以苏教版为例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内容摘要:论文关键词:语文学科语文教材母亲形象教育资源论文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挖掘了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的一系列的母亲形象。
笔者认为,教材中的这些教学资源应该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载体,以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亲情,是一切情感之始。
可当代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中长大,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亲情观念却越来越淡薄,似乎家长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有些孩子甚至与父母敌对,更有甚者不堪所谓的压力弑父杀母。
这固然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我们的教育难道就没有责任了吗?答案是肯定的。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为中学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奠基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还应该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作用。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一大批母亲形象,这为我们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下面笔者仅以《我的母亲》、《父母的心》、《甜甜的泥土》、《一厘米》中的母亲形象为例作一分析。
一、博大无私,为孩子奉献挚爱的母亲形象邹韬奋在《我的母亲》一文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平凡又感人的母亲形象。
她有一定的文化和才干,温柔善良、富有感情,但是她身处封建社会,这样一个社会将她封闭在狭小的家庭空间里,没有踏上社会施展才干的机会,只能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子女的身上。
她时刻不忘子女,要让孩子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她以自己的情感熏陶教化子女,使子女形成正确的爱憎观,形成丰富的感情世界;她为子女的受责而痛苦,却又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而赞同封建式的教育以督促子女上进;她日夜劳作,为家人无私奉献。
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通过对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断的描写所抒发的对母爱的深情感念。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探析当翻阅不同时期的语文教材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女性形象在选择角度、出现频率等方面会不断地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那么新课改以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呈现的状况如何?下面我们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07年间的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从女性形象选择的角度,对当前初中语文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教育意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正面的女性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惊人的。
虽然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在选文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但是毋庸置疑其中对母爱、爱情的赞美,或对女性在社会上、事业上取得成功加以肯定,会让学生得到审美愉悦,引发内心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种力量对学生的精神引领、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发挥其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一)以形象美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人的形象美是人类本身最直接的审美对象。
古往今来的审美体验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比人更美的形式,也没有谁比人更懂得美。
女性的形象美,是人们普遍追求与欣赏的一种女性的外在美,它包括了女性的人体美、姿态美与服饰美等方面。
冰心在《观舞记》中就从多个角度给大家展现了舞者卡拉玛?拉克希曼摄人心魄的美: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
真是光艳的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了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决定了语文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也应该使学生作为欣赏者获得审美愉悦,得到审美满足,在把握形象意蕴的基础上进而认识生活审美本质。
母亲所具有的形象特点

母亲所具有的形象特点
母亲是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她具有许多形象特点。
首先,母亲通常被认为是慈爱和关怀的化身。
她为孩子们无私地付出,关心他们的成长和福祉。
母亲的关爱常常体现在她的行为举止中,比如她会为孩子们做饭、洗衣、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以及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其次,母亲也被视为家庭的支柱和稳定的力量。
在家庭中,母亲通常承担着许多责任,包括管理家务、照顾孩子、处理家庭事务等。
她经常是家庭成员们的精神支持,她的坚韧和耐心帮助家庭克服困难,保持稳定和和谐。
此外,母亲还具有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角色。
她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照顾者,也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
母亲通过言传身教,教导孩子们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技能。
她的影响深远,塑造着孩子们的性格和行为。
另外,母亲也经常被视为家庭的和平缔造者。
她在家庭纷争中扮演着调解者的角色,努力维持家庭的和谐与团结。
她的宽容和理解有助于化解家庭内部的矛盾,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
总的来说,母亲具有慈爱关怀、家庭支柱、教育引导和和平缔造者等多重形象特点。
她的存在对家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母亲的形象特点丰富多彩,展现了她在家庭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及其教育教学研究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女性形象不 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也反映了编者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通过 对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女性形象多样化: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是多样化的。这 些女性形象包括历史人物、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等。这些 形象不仅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女性,也展现了女性的多 元性格和才能。
三、教学方法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以下方法:
1、注重对女性形象的全面理解和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全面理 解和评价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不仅要女性的优秀品质和贡献,也要注意到一些刻 板印象的存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引导他们思考教材中女性形象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这些形象对他们的启 示和影响。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背景介绍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版)》编写的,由人民教育社。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文质兼美,体现了时代性、实 用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特点。在众多的课文中,母亲形象的作品引起了我们的。 这些作品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母亲形象,展现了母亲们的爱、智慧和勇气,成为 初中生认识和了解母亲的重要途径。
2、女性形象积极向上:在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大多积极向上,具有许多优秀 的品质和特点。例如,《秋夜》中的女主人公、《白桦林》中的少女等,她们都 具有坚定的信念、勇敢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些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 德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女性形象存在一些刻板印象:尽管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多样化,但仍然存 在一些刻板印象。例如,在一些文章中,女性被描绘为温柔、体贴、善良的形象, 而男性则被描绘为勇敢、坚强、有担当的形象。这种刻板印象可能导致学生对性 别角色的认知产生偏差,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我的母亲》说课稿(苏教版八年级必修说课)共3篇

《我的母亲》说课稿(苏教版八年级必修说课)共3篇《我的母亲》说课稿(苏教版八年级必修说课)1《我的母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教师,大家好!我是某中学的语文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讲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的一篇课文——《我的母亲》。
一、教材分析1. 课文背景《我的母亲》是新课标八年级语文必修篇目,作者是朱自清。
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对自己的母亲的真实感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情况。
2. 内容分析本文主要通过作者对母亲的回忆和描述,展现出母亲作为家庭中最美丽、最伟大的一员,为家庭奉献和家庭和睦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母爱的可贵。
同时,本文还呈现了作者的感情世界和思想境界的一些特点,如懂得感恩、崇尚自由、注重思考和寻找真理等。
3. 教学目标本文是一篇描写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和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同时,本文也是教育性文章,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的美德情操,感恩父母,珍惜现在,做一个关爱家人、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理解文章内涵,领会作者的情感。
(2)丰富语言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 难点(1)认识和理解课文中的言外之意和寓意。
(2)在感性理解的前提下,学生如何通过思辨和猜测来将感性理解提升到理性认识。
三、教学方法1. 情感教学利用学生普遍感性理解的优势,通过学生成熟而个性化的字词解释来呈现出作者的情感。
2. 名师授课通过课堂讲解、分析、解读,帮助学生特别是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领会作者的感受。
3. 合作探究通过分组合作,打破传统老师讲课的模式,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考唤醒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1. 课前准备(6分钟)(1)师生相互问候,为课堂氛围烘托好氛围。
(2)通过名言警句或名人名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导入(5分钟)这个环节是直接联系学生生活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亲情观念。
解读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母亲形象

解读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母亲形象母爱是一个千古永恒的话题,耐人寻味。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母亲的形象到底有哪些?一.坚毅勤劳铸大孝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情深意切,感人肺腑。
朱德回忆了母亲钟老太太饱尝艰辛,“勤劳一生”。
上孝顺长辈,下养活了包括朱德在内的八个孩子。
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坚毅勤劳的传统美德。
朱德一家是个大的佃户家庭。
“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流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由于受母亲整日劳碌的影响,作者“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作者十分深情地回忆说:“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是使他学会生产劳动的最早的老师。
作者这样归纳说:“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未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她以劳动为生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虽至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要维持一个庞大的家庭,母亲柔弱的双肩不知要承受多少的艰辛。
作为一个劳动妇女,在她身上十分突出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美德。
母亲用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财富,也创造了领袖。
高尔基说:“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朱德,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他的背后就是站立着这样一位坚毅勤劳的母亲,她用中国女性最传统最纯真的本质支持和引导着朱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和革命,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文章最后写到:“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
”作者深深地懂得: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朱德的母亲就这样用坚毅勤劳来尽孝,在家尽小孝,在国尽大孝。
“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我的母亲》教案:分析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我的母亲》是一篇描写母亲亲情的文章,文章中详细描述了作者眼中的母亲形象和性格特点。
文中的母亲体现出了非常慈爱和关爱家庭的特点。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母亲是一个善良而又勤快的人,经常抽出时间照顾家庭和照顾自己的孩子。
母亲对家庭的关注和照顾,让作者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和感动。
母亲还具备极强的坚韧和毅力,从小到大,她总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甚至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能够毫不屈服地坚持下去。
这种坚韧的品质让作者深受感动,同时坚定了她人生的信念与决心。
另外,母亲还具有非常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关爱,她经常会关心家庭中每一个人的生活情况和健康状况,并且会关心并照顾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关系。
母亲的关爱和关心,让家庭成员之间充满了爱和温情,让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更加浓厚。
此外,母亲还极为聪明、机智,往往能够百忙之中有条不紊地处理好种种事务。
她的智慧和才干,不仅让她能够在生活中身兼多职,而且还让她心思缜密,遇事果断,成为了家庭的中坚力量。
《我的母亲》是一篇描写母亲亲情的文章,通过作者对母亲的形象和性格的描绘,展现了母亲的慈爱、坚韧、关爱、责任感、聪明等多方面的性格特点,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情的生活形态,从而激励我们珍爱生活,珍爱亲情,珍惜和母亲共度的每一个时刻。
试论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

试论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作者:田娟来源:《成才之路》2021年第15期摘要: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三大主题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母爱主题的文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对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类型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旨在为语文教师讲解这类文章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母亲形象;教材分析;身心发展;情感;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5-0076-02纵观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母亲形象,虽然刻画、塑造不尽相同,但在精神品质上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勤劳、坚强。
在语文教材中,所选取文章里的母亲形象都以中国传统母亲为原型,表现母亲无私奉献、关爱子女的伟大精神和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优秀品格。
本文对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类型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旨在为语文教师讲解这类文章提供借鉴。
一、语文教材中母亲形象类型分析1.诚实守信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为人处世的必备条件。
作为一个品行端正的人,要做到诚实守信,不欺骗别人,凭良心做事。
例如,课文《中彩那天》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父亲在帮同事购买彩票时,意外中了一辆汽车。
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父亲选择忠于自己的内心,把彩票还给同事。
全家人尽管生活拮据,仅靠父亲的工资维持生计,但是父亲和母亲总教育“我”要讲诚信,守信用。
父亲母亲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上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课。
直到长大后,我才明白父亲的做法有多么明智。
虽然中彩那天家境依然贫穷,但却是人生中最富有的一天。
在对待这件事上,母亲更是忠于自己的内心,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金钱上虽然贫穷,但是精神上这一家人富裕无比。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虽然贫穷,但坚守原则、忠于内心的母亲形象。
2.深明大义型深明大义是指能够识大体,顾全大局,按原则做事。
例如,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心性坚韧的母亲形象。
2012年姜宪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

2012年姜宪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2012年姜某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自爱坚强,能给子女以引导和示范的母亲形象,毕某某《一厘米》中的陶某是一个非常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母亲。
作品写她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
这在很多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在陶某眼里却是一件关系到自己的尊严、关系到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大事。
陶某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她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品质,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强烈正义感、责任感、有自尊的母亲形象。
这与大多数作品中的顺从迁就、任劳任怨的母亲形象不同,这样的形象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母爱博大无私、宽厚仁慈的一面,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母爱中正直、坚强与有尊严的一面,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做一个诚实、正直,拥有美好心灵的人。
除了这些,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母亲形象,比如《母狼的智慧》中的母狼,在危险时刻不顾自身安危,牺牲自己保全孩子,我们在赞叹她的智慧的同时,更为她伟大的母爱所折服。
当然,除了这些正面的形象,教材中也有一些反面的母亲形象,比如《甜甜的泥土》中的后妈,没有给自己的继子以关怀,把家庭劳动的负担全都压在孩子身上,又不能给孩子以所需的营养,非但如此,还要打骂孩子,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将这一人物淡化,并结合现在一些善良的继母形象,让孩子重拾对继母的认识,并主动争取继母的爱。
还有《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母亲形象,一定意义上克丽丝是一个以金钱来衡量亲情的人,重利益轻感情,会给学生以负面某响,但我们要知道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样一个特定的大背景之下,她的一些举动就情有可原。
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则要从克丽丝对自己子女的关爱上来挖掘克丽丝这个人物身上的闪光点都从反面给我们教育和启发。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一、能通过整体感知文本,概括关于母亲的典型情节二、能通过赏析描写母亲的细节,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三、能通过品味文中动人的语言,感知母爱的伟大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教学重难点:主要情节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归纳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片段】同学们一边听着这首舒缓动人的歌曲,一边回忆一下: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母亲曾经做过哪些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举一例说一说。
【学生回忆、分享,评价】有人曾这样说过:“我最动情的时候就是回忆母亲的时候。
”每当想起母亲,想到她对子女那沉甸甸的爱,总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回忆,关于母爱的文字也总会获得他人的共鸣。
今天我们就一起分享著名新闻出版人邹韬奋先生关于母亲的记忆。
【出示课题《我的母亲》】二、母爱之初体验【过渡】在作者童年时期,他的母亲就去世了。
他和母亲相处的时光是很短暂的,但母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不知不觉中已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烙印,以至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母亲的哪些画面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些片段?(提示:概括文章情节可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几方面概括。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评价、完善答案】【板书】:母亲在“我”两三岁的一天夜里背“我”去看花灯。
母亲给妹仔讲故事讲得热泪盈眶。
在“我”十岁时,母亲见“我”因背书被父亲打而陪“我”一同哭。
在“我”八岁的一个夜晚,母亲熬夜为“我”做布鞋。
三、解读母爱【过渡】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在他心中留下痕迹的不是玩乐,而是关于母亲的几件小事,想必其中肯定有打动人心之处。
我们一起来品读一番,并尝试着把其中打动你的内容“保留”下来。
我们常说:“细节最能震憾人心。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探寻最打动你的描写母亲的细节,把它摘录下来,谈一谈打动你的原因何在,并把以上内容制作成一张读书卡片保存。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材解读探究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材解读探究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是一篇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塑造直接关系到故事的发展和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本文将从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中的选定课文出发,探究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母爱的力量》中的母亲形象塑造如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中的《母爱的力量》,通过对母亲形象的刻画,展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和力量。
在文中,母亲被描述为慈祥、质朴的形象,她默默地付出、关心着孩子的成长,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孩子们。
通过母亲的形象塑造,作者传递出了对母爱的敬意和赞美,让读者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力量。
二、《月亮》中的孩子形象塑造另一个例子是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中的《月亮》,通过对孩子形象的描绘,表现出了孩子的单纯、天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文中,孩子与月亮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外界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
通过对孩子的形象塑造,作者呈现了孩子内心世界的奇妙和纯真,引发读者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和思考。
三、《山中》中的老人形象塑造还有一篇选定课文是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中的《山中》,通过对老人形象的描写,呈现出老人的智慧、坚韧和世故。
在文中,老人象征着经历了岁月洗礼的智者,他们教导并引导年轻人认识世界、面对挫折。
通过对老人形象的刻画,作者传达了对老人的尊重和敬仰,也启示读者关于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
综上所述,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读者对人性、生命等主题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形象塑造不仅使课文更加丰富和生动,而且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
教案八、多角度剖析母亲形象: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多姿多彩

教案八、多角度剖析母亲形象: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多姿多彩。
一、温柔贤惠的母亲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
这样的母亲,常常是一个家的风景线,为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温馨和幸福。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中,周淑怡就是一个典型的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
她虽然在家庭中处于次要地位,但她始终用她那温暖的笑容和慈爱的话语关怀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给孩子们带来了莫大的精神安慰和鼓舞。
再比如,莫泊桑的《小妇人》中,妈妈玛米便是一个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
她不仅教育子女要有爱心、有耐心,而且还时刻关心着子女的成长和进步,从不想让孩子们吃亏。
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代表了对家庭的无限热爱和关注,所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母亲形象经常被用来表达爱与和谐之情。
二、坚强果敢的母亲除了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之外,坚强果敢的母亲形象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
这样的母亲,常常是家庭中最坚强的支柱,她们不仅要兼顾家庭和工作,还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但是她们都能够顽强的战胜困难,克服失败,永远是家庭中的中流砥柱,英勇而又坚定。
例如,鲁迅的《药》中,母亲便是一个坚强果敢的母亲形象。
她不顾自己的身体和病痛,为了家庭的生计,默默地忍受着贫困和艰辛。
她不仅劳作挣钱,还时常拿出来慷慨解囊,帮助那些困境中的人,表现了做一个善良而又坚强的人所需要的品质。
坚强果敢的母亲形象,代表了母亲和女性的魅力,所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母亲形象经常被用来表达女性的自力更生与坚韧不拔。
三、自由独立的母亲自由独立的母亲形象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
这样的母亲,不仅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还善于独立思考和决策。
她们不当墙头草,敢于独立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方向。
例如,刘震云的《黄金时代》中,母亲便是一个自由独立的母亲形象。
她不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而且还善于自力更生,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她教育子女要自由独立,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这样才能在更加辽阔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翱翔。
例谈《第一次抱母亲》中母亲形象的把握

例谈《第一次抱母亲》中母亲形象的把握作者:朱江辉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针对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中不容易把握母亲形象的问题,即形象把握过于抽象或明显过度等误区,论述教师应从对话插图、对话语言、对话动作等角度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立体生动的母亲形象。
【关键词】形象把握抽象深度对话【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116-02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写人记事类的文章,笔者在研讨教学这篇文章时发现,由于文中母亲的形象不容易准确把握,因而教学中出现了以下两个误区:一是形象把握过于抽象。
如围绕母亲的“伟大”层层感悟,教师慷慨激昂,学生也频频点头,全部认同。
反思后却发现,孩子早就把“伟大”这一标签贴在了母亲的身上,而且发现这一结论非常容易,在哪儿使用似乎也都合适。
这样的课堂虽然表面上很热闹,但孩子早就心知肚明,其在课堂中感悟到的母亲形象是抽象化的,并无“深度”。
二是形象把握明显过度。
如让学生围绕母亲的“瘦弱”展开多角度对比,感受她用80多斤重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结果对比出了母亲的勤劳和子女的懒惰,对比出了母亲对子女的多爱和子女对母亲的缺爱,甚至对比出了母亲的崇高和子女的不孝。
很显然,母亲和子女形象上形成了对立,这不是作者所要传递的本意,属于形象把握过度,缺乏“准度”。
那么,该如何正确定位母亲形象,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呢?笔者分析教材得知:文中母亲的形象是多层面的、立体的,教学中一定要避免“起点太高”或“以偏概全”的错误,而要带着“平常心”走近母亲,从字里行间认识一个具体的母亲形象。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
一、对话插图,感受母亲“勤劳体弱”的形象观察是学生获取最直观的感受、产生最本真认知的好方法,把握母亲的形象就可以从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入手,引导学生第一次形成对母亲形象的感性认知。
解读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母亲形象

解读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母亲形象作者:唐秀良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年第09期母爱是一个千古永恒的话题,耐人寻味。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母亲的形象到底有哪些?一.坚毅勤劳铸大孝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情深意切,感人肺腑。
朱德回忆了母亲钟老太太饱尝艰辛,“勤劳一生”。
上孝顺长辈,下养活了包括朱德在内的八个孩子。
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坚毅勤劳的传统美德。
朱德一家是个大的佃户家庭。
“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流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由于受母亲整日劳碌的影响,作者“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作者十分深情地回忆说:“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是使他学会生产劳动的最早的老师。
作者这样归纳说:“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未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她以劳动为生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虽至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要维持一个庞大的家庭,母亲柔弱的双肩不知要承受多少的艰辛。
作为一个劳动妇女,在她身上十分突出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美德。
母亲用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财富,也创造了领袖。
高尔基说:“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朱德,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他的背后就是站立着这样一位坚毅勤劳的母亲,她用中国女性最传统最纯真的本质支持和引导着朱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和革命,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文章最后写到:“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
”作者深深地懂得: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朱德的母亲就这样用坚毅勤劳来尽孝,在家尽小孝,在国尽大孝。
中学教材中母亲形象的特点分析——以苏教版为例

中学教材中母亲形象的特点分析——以苏教版为例-大学语文论文中学教材中母亲形象的特点分析——以苏教版为例○朱颖一、古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特点古代文学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并不多,但当中的母亲形象却值得分析。
(一)恪守礼法、爱女可敬的母亲《长亭送别》中的老夫人是一个独特存在的人物,她恪守礼法,渴望通过联姻的方式重振相国家声。
首先,老夫人作为一家之长,集名、利、权于一身,必然担负着比平常妇人更多的责任和道义,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其次,老夫人作为崔莺莺的母亲,肩负着抚养女儿并为其找个好归宿的重任,她对女儿的关心、慈爱在一开始就展现了出来,她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
她深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不愿意与世俗礼教抗争,可是虽然不愿意,但是当她发现女儿和张生木已成舟的事实,她就立刻考虑科举及第的变通办法。
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但她考虑一切的出发点都是自己女儿的幸福和家族的利益。
因此,老夫人唯一不变的就是她那颗深沉的爱女之心。
(二)思想腐朽、封建保守的母亲在封建大家庭中,长辈们的思想似乎更为保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夫人是贾府里真正的当权派,是“封建人物”的代表,她始终都维护着封建制度,以保证封建大家庭的长期存在,获得权力斗争的胜利。
贾母疼爱孙辈,爱好享受,思想上也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在黛玉初见贾母的时候,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了什么书,贾母回答:“读的什么书,不过认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1]这里可以看出这位封建的老太太的观点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她们都是恪守封建礼教的母亲。
二、近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特点在选取的二十余篇课文中,近代文学作品中国外的只有一篇。
描写的是一位庸俗自私、爱慕虚荣的母亲。
《我的叔叔于勒》选取的是国外的一篇文章,写于一八八三年,相当于中国的近代社会时期。
这篇作品最大的成功就是塑造了菲利普夫妇这一对深刻的城市小市民的典型。
菲利普夫人是被资产阶级的精神毒害了的人,她自私、贪婪、拜金、爱慕虚荣、冷酷,面对丈夫装绅士的邀请她和孩子吃牡蛎,她用“我怕伤胃”的借口来掩饰,用“别把男孩子惯坏了”的理由来拒绝,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她心疼钱,怕吃牡蛎花钱,但是同时还要做出一副“我们能够吃得起”的样子,既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同时也省了钱。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母爱”的解读与思考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母爱”的解读与思考作者:宋玉媛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5年第5期江苏徐州市铜山新区实验小学(221116)宋玉媛[摘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两篇关于母爱的文章。
但文章表现的内容太过完美,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
建议以人性化标准与生活化标准来选择课文,对发生在学生周围的母爱予以关注,让学生在平凡中领会母爱的感动,感恩母亲,成为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
[关键词]苏教版语文教材母爱选择[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3-07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为价值取向,旨在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感,建立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为实现该目的,在文章选择上就有所侧重。
在本文中,笔者重点关注了教材对于母爱文章的选择。
苏教版教材中有两篇文章涉及母爱,一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二是《少年王冕》,均是教育孩子在面对缺点和困难时应该如何应对。
虽然这两篇文章能够带给人较大的心灵感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和学生的生活脱节,太过于完美,不符合现实,同时具有比较强烈的成人主观观念。
笔者认为,真正切合人类心灵的应当是生活中点滴平凡的爱。
因此,笔者对苏教版教材中“母爱”题材的文章进行了优劣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母爱”文章的解读现实生活中,孩子没有权利选择父母,父母的相貌、背景等均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可能有些孩子会面临外界的嘲笑。
此时,如果母亲能够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为孩子指引正确的成长方向,于他们而言将会大有裨益。
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中,小骆驼因为自己的身体构造特殊,受到了小红马的嘲笑。
它不开心,也对自己失去了自信。
它向母亲倾诉,母亲运用自己的智慧,向小骆驼予以解释。
虽然小骆驼的脚掌很厚,但是面临恶劣的环境时,不会掉进沙子,十分有用处;虽然眼皮上和别人不一样,长了两层睫毛,但是能够挡沙子,防止沙子伤害眼睛;虽然背上有两个大肉疙瘩,但是它能够储存养料,保证身体健硕。
统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母亲形象研究

统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母亲形象研究统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母亲形象研究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教辅资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渠道。
在统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母亲这一形象是经常出现的,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文将对统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揭示其中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首先,统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多样丰富。
母亲形象既有善良贤淑的形象,也有坚强勇敢的形象,还有智慧过人的形象。
比如,在《红楼梦》中,贾母作为贾府的家长,主持家务,关心子女,是一位善良贤淑的母亲形象。
而在《雷雨》中,方红卫则是一个坚强勇敢的母亲,她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地奔走在为儿子正名的道路上。
在《荷花淀》中,李爱国的母亲则展现了智慧过人的形象,她深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育,竭尽全力。
其次,统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母亲形象不仅是学生们心目中的榜样,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从贾母、方红卫、李爱国的母亲等形象中,学生可以看到一个母亲的道德情操、家庭责任和教育智慧。
在贾母身上,学生可以学到家庭的和睦与快乐;在方红卫身上,学生可以学到坚守正义与自信勇敢;在李爱国的母亲身上,学生可以学到为了孩子的未来与教育而努力拼搏的精神。
此外,统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还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许多家庭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然而,教育无处不在,家庭教育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母亲身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员,她们承载着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在教材中呈现的母亲形象,不仅提示着学生要尊重母亲,体谅母亲的辛苦,也提醒着学生要珍惜家庭教育的机会。
最后,统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也体现了对母爱的讴歌。
母爱是伟大的,它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激励着人们前行。
通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纯粹。
无论是面对社会的压力还是困境,母亲总是默默支持与鼓励,给予孩子们无尽的爱与关怀。
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母亲》教案

教案设计:《母亲》——冰心作品赏析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冰心的散文《母亲》中的情感表达与语言特色,掌握通过分析文本细节来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深刻理解与感激之情,培养感恩之心,学会珍惜亲情。
教学内容:•文本介绍:简要介绍冰心及其作品风格。
•文本赏析:深入分析《母亲》一文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对母爱的理解与感悟。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我心中的母亲”为题,进行短文创作。
教学准备:•《母亲》原文打印稿或电子版。
•背景音乐(轻柔、温馨,用于朗读环节)。
•小组讨论问题卡片。
•白板及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母爱的短片或歌曲,如《世上只有妈妈好》,营造温馨氛围,提问:“这首歌让你想起了什么?在你的心中,母亲是怎样的形象?”简短交流后,引出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冰心的世界,通过她的散文《母亲》,感受那份细腻而深沉的母爱。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5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冰心,强调其作为“爱的哲学”倡导者的身份,以及她在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散文创作的特点。
简述《母亲》一文的创作背景,如写作时间、个人情感状态等,为深入理解文本奠定基础。
三、初读感知(约10分钟)•学生活动:分发《母亲》原文,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注意标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活动:随后,播放轻柔背景音乐,邀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其他同学闭眼聆听,想象文中描绘的场景。
朗读结束后,请几位学生分享初读感受。
四、深度解析(约20分钟)1.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即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2.情感表达:o分析文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如“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o讨论间接情感流露的段落,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日常小事反映母爱的温暖。
初中语文_《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我的母亲》预习【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了解作者。
2. 感知内容,理解母亲的形象。
3.品味质朴真切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的母亲》课堂学习【学习目标】1.感知内容,理解母亲的形象。
2.品味质朴真切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妈妈这个亲切的名字让多少人魂牵梦萦。
你是我心中永远不灭的火把,黑夜里我不会迷失方向。
让我们伴随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者胡适一同回顾那段难忘的少年生活,了解他笔下的母亲。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作者说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出作者受了什么影响?学生抓关键词找出。
地方看出来的?(8-11段)不仅如此,作者说在母亲的教训下度过了少年时代,母亲如何教训我的?(5-7段)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明确。
4就是这样一个母亲,16岁给人做填房,嫁给了大她32岁的胡适的父亲,23岁守寡,直到46岁去世。
在艰难的日子里,她用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
在胡适40岁时,他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笔触投向了母亲,作者语言质朴真切,你能感受到他的文字里对母亲的真情?会情感③融入生活体验写出自己的理解④交流时先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说一说。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5.结束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再齐读最后一段,学会珍惜。
【自主建网】写作借鉴具体的事情或典型细节质朴真切的语言特点写作,讲述你和母亲之间难忘的故事或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 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划出触动最深的句子,写出感受。
八年级学生经过多年的阅读,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自主阅读的习惯,学会了预习课文的方法。
具备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借助字典扫除字词障碍,能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有关作者胡适的介绍和作品简介。
能在阅读中思考提出疑惑。
“我的母亲”是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学生容易练习自己的生活获得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材中母亲形象的特点分析——以苏教版为例-大学语
文论文
中学教材中母亲形象的特点分析——以苏教版为例
○朱颖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特点
古代文学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并不多,但当中的母亲形象却值得分析。
(一)恪守礼法、爱女可敬的母亲
《长亭送别》中的老夫人是一个独特存在的人物,她恪守礼法,渴望通过联姻的方式重振相国家声。
首先,老夫人作为一家之长,集名、利、权于一身,必然担负着比平常妇人更多的责任和道义,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其次,老夫人作为崔莺莺的母亲,肩负着抚养女儿并为其找个好归宿的重任,她对女儿的关心、慈爱在一开始就展现了出来,她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
她深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不愿意与世俗礼教抗争,可是虽然不愿意,但是当她发现女儿和张生木已成舟的事实,她就立刻考虑科举及第的变通办法。
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但她考虑一切的出发点都是自己女儿的幸福和家族的利益。
因此,老夫人唯一不变的就是她那颗深沉的爱女之心。
(二)思想腐朽、封建保守的母亲
在封建大家庭中,长辈们的思想似乎更为保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夫人是贾府里真正的当权派,是“封建人物”的代表,她始终都维护着封建制度,以保证封建大家庭的长期存在,获得权力斗争的胜利。
贾母疼爱孙辈,爱好享受,思想上也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在黛玉初见贾母的时候,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了什么书,贾母回答:“读的什么书,不过认得几个字,不是睁
眼的瞎子罢了。
”[1]这里可以看出这位封建的老太太的观点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她们都是恪守封建礼教的母亲。
二、近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特点
在选取的二十余篇课文中,近代文学作品中国外的只有一篇。
描写的是一位庸俗自私、爱慕虚荣的母亲。
《我的叔叔于勒》选取的是国外的一篇文章,写于一八八三年,相当于中国的近代社会时期。
这篇作品最大的成功就是塑造了菲利普夫妇这一对深刻的城市小市民的典型。
菲利普夫人是被资产阶级的精神毒害了的人,她自私、贪婪、拜金、爱慕虚荣、冷酷,面对丈夫装绅士的邀请她和孩子吃牡蛎,她用“我怕伤胃”的借口来掩饰,用“别把男孩子惯坏了”的理由来拒绝,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她心疼钱,怕吃牡蛎花钱,但是同时还要做出一副“我们能够吃得起”的样子,既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同时也省了钱。
莫泊桑通过细节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么一个庸俗、爱慕虚荣的小市民形象,读罢令人忍俊不禁。
三、现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特点
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文学革命,其中的母亲形象也各有特点。
(一)深受压迫,身世悲惨的母亲
鲁迅的小说多控诉封建制度对人们的迫害,尤其是对女性的迫害。
《祝福》中的祥林嫂原本是一个善良、温顺、勤劳的劳动妇女形象,最后却沦为了乞丐,凄惨地死去。
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是最低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她们,她们依附着男性生活。
祥林嫂短暂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她生命的高潮就在她生了儿子后,然而短暂的幸福过后,丈夫死了,儿子又被狼叼
去了,她成了寡妇,没有了男性的依靠,她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也从此没有了平静,没有了儿子这个精神支柱,“她变得脸色青黄,目光呆滞,神情麻木,动作迟缓,记忆力下降”[2]。
而她后来逢人就说儿子的事,也能够看出这位爱子情深的母亲内心的悲凉落寞,阿毛对她来说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支柱,是她在封建社会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可见封建社会的寡母是多么的无助和绝望。
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受尽压迫也习惯了压迫,反抗却得不到回应。
(二)敢于反抗,大胆特别的母亲
封建社会里受尽压迫的母亲形象固然让人心酸,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是如此。
《雷雨》中的繁漪是一个个性鲜明的母亲形象,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新女性形象。
她敢于反抗黑暗的封建制度,但是她的反抗却是通过一种畸形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重压之下,她常常感到无助,甚至自虐。
周朴园让她喝药她不喝,让她看病也不去。
她追求个性解放,敢爱敢恨,因为厌倦了周家沉闷的气氛,喜欢上了自己的继子周萍,与周萍在一起后获得了幸福的感觉,不再压抑。
她跟周萍之间不伦的感情实际也是她的一种反抗,在四凤和周萍相爱的时候,她也因爱生恨,百般阻挠。
她作为母亲,她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周冲娶四凤,她认为周冲应该娶受过教育的女性,这实质上也可以看出封建思想在她身上的一些残留。
虽然她是那个时代敢于反抗的新女性,但是她的反抗是病态的,她的一生也是一个悲剧。
(三)慈爱善良、勤劳能干的母亲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散文,作者通过四个片段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査氏。
第一个片段主要是从一个幼儿的视角来写母亲年轻时的可爱形象。
第二个
片段写母亲讲到悲惨的故事的时候便热泪盈眶,这就把一个有着深切同情心并且感情丰富的善良的母亲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三个片段写我呜咽的时候母亲也跟着哭,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怜惜和疼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母亲的善良、仁慈的一面,她对孩子的痛苦感同身受。
第四个片段写了在夜里母亲为我做布鞋,即使汗流浃背也不停下,表现了母亲的勤劳和能干,同时也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真挚感人。
四、当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特点
当代文学作品距离我们的时代更近,因此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爱子情深、关心孩子的单亲母亲
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塑造了一位爱子情深的母亲。
如今都市的离婚率逐步攀升。
文中的母亲虽已离异,但给孩子的爱却有增无减,长期不能和儿子生活在一起,母亲因为思念而变得面容憔悴。
生活艰难的母亲,却在儿子生日的当天,为了给儿子送一包奶糖,在风雪中默默等候。
虽然已经离异,仍记得儿子的生日,知道儿子想要什么,这些皆出于她对儿子的关心和牵挂。
当听到下课铃声的时候,母亲的目光变得热切,表现了她对于见到儿子的渴望之情。
因此,这包奶糖不是普通的奶糖,它包含着崇高的母爱,凝聚着母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二)深明大义、智慧坚强的母亲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当中的母亲形象曾经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可以说,她就是让儿子“站起来”的人,有着充分的育儿智慧。
当史铁生在苦难的道路上徘徊的时候,她平静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秉着“慢养”的思路,行动上用自己的双脚开辟了一条应对苦难的路,她像启明星一样指引着儿子迎来了黎明,同
时这种启示又是充满温情的。
她的智慧还体现在她知道要给儿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她只是默默地观察着儿子的一切动静,却不去打扰他,等待儿子自己摸索出一条路。
著名的“芳香疗法治疗师”金韵蓉说:“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是引导者的角色,总之一定坚持要让孩子是自由的。
”[3]另外,母亲也是坚强的,她一个人照顾残疾而又有着极大心理压力的儿子,她担心着急但是却不能让儿子看出来,默默承受着双倍于儿子的心理压力,因为她的坚忍和智慧,才有了后来的史铁生。
(三)诚实正直、维护儿子尊严的母亲
毕淑敏的《一厘米》中的母亲陶影,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但是在对儿子的营养方面,她却不吝惜花钱,对自己却处处俭省,“不买票”实际上也是表现了她的俭省。
小说中陶影的儿子身高究竟是一米零九还是一米一,这里的一厘米关系着儿子的尊严,以及关系着这位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母亲最后帮儿子买了票,她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和美好,她给儿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此时,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善良、大度又自尊的母亲形象立刻出现在我们面前。
家庭不富裕,因此钱对于母亲来说很重要,但是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母亲毫不含糊,她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学会诚实,同时也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
通过细节刻画,使这位母亲在平凡中显出伟大。
注释:
[1]黄厚江主编:《普通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冯雪峰主编:《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
67页。
[3]金韵蓉名言,国际芳香疗法治疗诗学会大华区首席代表。
(朱颖扬州大学文学院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