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知识之页

合集下载

翰墨阁砚台介绍

翰墨阁砚台介绍

翰墨阁砚台介绍翰墨阁砚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房用品之一,也被称为“文房四宝”中的砚台。

它是用于买卖、摩擦和干磨墨块的器皿,常见的材质有石料、陶土、瓷器等。

翰墨阁砚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寄托了人们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追求。

翰墨阁砚台的历史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起初被称为“瓠砚”,后来发展演变成为翰墨阁砚台。

翰墨阁砚台是由石料制成的,最早使用的石料是自然形成的河床石,并逐渐演变为人工开凿的石料。

石料砚台因其独特的材质和纹理,被誉为“天然的艺术品”,深受书画家和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追捧。

翰墨阁砚台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

首先,选择合适的石料材质,如玉石、青石等;然后进行原材料的切割、雕刻、抛光等工艺,使砚台达到完美的外观和功能;最后进行加工、烧制等步骤,使得砚台具备稳定性和不易破损的特点。

翰墨阁砚台有着不同的形状和样式,常见的有方形、圆形、杂形等。

除了实用功能之外,砚台还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例如,有的砚台上雕刻着四季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有的砚台上刻有文人雅士的名言警句,寓意深远,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中,翰墨阁砚台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征和身份象征。

它代表了文人的高雅情趣、精湛技艺和丰富知识,是文人雅士展示自己文化修养和品位的重要工具之一。

因此,翰墨阁砚台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和重要性,被誉为“砚台滋养文明,滴水成汪洋”。

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翰墨阁砚台的使用范围和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便捷、快速的书写工具,如钢笔、毛笔等,而翰墨阁砚台则逐渐被边缘化。

然而,翰墨阁砚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翰墨阁砚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无论它是否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使用,都不改变它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中国十大名砚

中国十大名砚

中国十大名砚(附砚台的种类、价格、鉴别方法及砚台保养知识)启明按: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砚台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砚台的种类、砚台的价格、砚台的鉴别方法以及砚台的保养知识。

之所以要整理砚台方面的知识,是因为之前因为自己的需要,整理了关于毛笔牌子以及宣纸牌子的文章,后来又因为有前辈留言让我整理一些关于墨汁的文章资料,所以在十一国庆五台山穿越回来后趁着闲暇,我又对墨汁的一些常识也做了整理,晚上浏览自己的博客时,心想干脆把砚台的一些知识也做个整理,这样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就全了。

虽然自己平时用的就是普通的砚台(当时报书法班的时候老师赠送的圆形的带盖砚台,后来问了才知道他们是在北京砚田书院买的。

),但是今后可能也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全文如下:中国十大名砚——砚台的种类通常我们说起“文房四宝”时脱口而出便是“笔墨纸砚”,砚在这里是排最后的,但是这似乎丝毫不影响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书法以及收藏界的地位。

砚台是中国毛笔书法的必备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

砚台的材料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几十种。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产石砚,但自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shè)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táo)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属陶)被并称为“四大名砚”,但中国书法界公认的十大名砚是:1.广东端砚:用端溪砚石制作,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

端砚的特点在于它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一口气即可研墨。

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纹构成端石的“石品”,如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冰纹、石眼等。

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以古雅、朴实、精美、自然闻名于世,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的美誉。

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自唐代问世以来,便受文人学士青睐。

砚台

砚台

书法爱好话砚台砚用于研墨,是书写毛笔字磨墨的文具。

砚台平坦的地方磨墨,凹陷的地方盛放墨汁,斜边掭笔。

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唐皮日休、张贲等《药名联句》:“鸓(lěi)鼠啼书户,蜗牛上砚台。

”元姚燧《阳春曲》:“墨磨北海乌龙角,笔蘸南山紫兔毫。

花笺铺展砚台高,诗气豪,凭换紫罗袍!”一、种类砚台与笔、墨、纸称之为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砚台性质坚固,历传百世而不朽,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砚台质材丰富多样,除用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制作名砚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砚存世。

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的,最早出现是石砚。

由于汉代发明了直接在砚上研磨的人工制墨,于是开始出现铜、陶、银、木胎漆砂等砚台,六朝至隋朝出现瓷砚;唐代是砚台发展的鼎盛时期,发掘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创新制作瓦、铁、锡、玉、竹、象牙等砚。

木砚始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但清代居多。

木材因其属性不宜制作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

汉代有瓦、陶、玉、铁和漆砚,晋代有木、瓷、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石泥、砖瓦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当今有橡皮砚。

由此可见,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工艺精品和文人墨客观赏的收藏珍品。

二、起源砚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

中国历代文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把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

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历朝历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

对现代人来说,古砚已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造就了它特有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三、名砚端砚。

端砚取材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斧柯山即现烂河山,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不损笔毫、发墨快速的特点。

描写藏书楼的诗句

描写藏书楼的诗句

描写藏书楼的诗句
古老而神秘的藏书楼,宛如一座沉睡的宫殿,沉甸甸地承载着无数古代文明的智慧。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描写藏书楼的诗句,感受这宁静而壮美的场景。

1.窗外云卷云舒,藏书楼内岁月流。

书香飘溢心安然,智慧灌溉花开伦。

2.石阶踏过古来人,千卷经典留心间。

藏书楼宛如智慧海,涤荡心灵尘埃烦。

3.青瓦古楼蕴智慧,卷卷经文铸文明。

岁月如梭书香在,藏书楼永不凋零。

4.琳琅满目藏书香,徜徉其中心扉狂。

书架间萦绕古韵,古今交汇智慧长。

5.砚台墨痕藏书楼,书声琴韵共繁华。

墨香扑鼻思如海,文化沉淀心牢牢。

6.藏书楼宛如静谧湖,书卷云集如繁星。

书海深处藏真意,思绪飘逸心回旋。

7.阅尽人生藏书楼,智慧之光照天下。

秘籍载满文明史,传承千年永不老。

8.古书叠影藏书楼,尘封岁月如诗流。

翻开一页感智慧,悠然心境如水舟。

9.摇曳书页藏书楼,瑰丽文化在其中。

古人笔下流淌的墨,触动心弦梦成真。

10.藏书楼静享书香浓,一卷经典一段情。

掌握智慧飞天地,照亮未来点滴光。

这些诗句描绘了藏书楼的壮美与宁静,以及蕴含其中的智慧与韵味。

藏书楼的存在让我们与古人的思想对话,感受到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无论是寻找知识的喜悦,还是享受阅读带来的宁静,藏书楼都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让我们保护和珍惜这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智慧的火炬在藏书楼中永不熄灭。

砚台的讲究知识点总结

砚台的讲究知识点总结

砚台的讲究知识点总结一、砚台的历史及分类砚台源自古代的石砚,始于商周时期,兴于汉唐时代。

砚台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已经成为了中国书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而根据砚台的材质不同,可以分为石砚、陶砚、玉砚等几种。

其中,以石砚最为常见,也最为珍贵。

二、砚台的选择1.材质选择石砚多取材于天然石料,如大理石、青石、花岗石等。

选石时要考虑砚面的坚硬程度,砚胚的质地,颜色和质地是选择石砚时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

2.形状选择砚台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

圆形的砚台一般适合放置在文台上使用,而方形和八角形的砚台则更多用于摆件或收藏。

三、砚台的使用1.使用前处理新购得的砚台需要先用清水浸泡,然后磨砚,也就是在砚面上揩上少许水,用墨块或墨片在砚台上摩擦,以磨去表面的滑腻、打磨石砚本身的纲颗等杂质,让砚台更加适合书法写意的需求。

2.使用时注意使用砚台时要注重砚台与笔、墨的搭配,另外还要注意水的用量与添加的方式,保持砚台的湿度恰到好处,让砚墨搭配的效果更加出色。

四、砚台的保养1.使用后清洁使用完毕后,要将砚台上的水倒掉,然后用干布擦干净砚台表面的水渍。

2.定期清洁砚台长时间不用时,也要注意定期清洁,防止砚台长时间受潮发霉。

可以用清水反复冲洗砚面,然后晾干。

在存放砚台时,最好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不要长时间密封。

五、砚台的收藏1.保存环境砚台做为古玩收藏,也是需要注意环境的,要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2.收藏价值古砚在收藏价值上和其品相和器物的历史特点有很大的关联。

一般来说,纹饰清晰,用料考究的古砚收藏价值较高。

总之,砚台作为一种书法文房用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用砚台时要注重选择、使用和保养,同时也要注意砚台的收藏价值和保管方式。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砚台的相关知识有所帮助。

端砚知识100问答

端砚知识100问答

四宝之首——端砚知识100问答1问:砚在我国存在了多年?为什么说砚是“四宝之首”?砚台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商殷时代用瓦片或石片作研墨的工具,也可以称为砚台的话,那么就是3000年的历史了。

以端砚而言,始于初唐,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同时它又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甚至可以说,从某一个角度、某一范围内反映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艺术水平。

自唐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

以后,澄泥代替了红丝。

四大名砚之所以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

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四宝之首”。

2问:端砚起源于何时?关于端砚的源起和传说,专家考证认为端砚自唐朝初年就开始生产了。

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3问:端砚在一开始时是什么样子的,是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在砚上进行雕饰的?自唐朝初年就开始了端砚的生产。

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

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玩砚的入门知识——上篇:历代砚台的形制浅谈(收藏知识分享)

玩砚的入门知识——上篇:历代砚台的形制浅谈(收藏知识分享)

玩砚的入门知识——上篇:历代砚台的形制浅谈(收藏知识分享)老杨在上篇图文中,给各位看官介绍了名石名砚的为什么名贵,算是玩砚种草了。

本期就来讲讲砚台藏玩必须学习与了解的知识之一,历代砚台的形制。

砚台的使用历史,传承了数千年。

至今仍然有不少书法爱好者与国画爱好者,在使用砚台来研墨创作。

藏玩砚,先了解砚的历史,而砚历史,应该先从最表象的形制聊起。

老杨也不磨叽,先进入正题:砚的各部位名称首次说说砚的俗称,砚台,从字面上来理解,应该是置砚之台,但是并非如此。

砚台,就是指整个完成的砚。

非要称为台,应该叫墨台,至墨之台(老杨玩笑)。

很多看官可能不太了解,所以老杨就来具体的科普一下。

砚的各部位名称砚堂:又称为墨堂、或墨道、砚心,是指砚的中心研墨区域。

这是一方砚的核心部位,石质的好坏,使用价值的高低,乃至石品花纹的观赏,都主要集中在这个区域。

大部分古代名砚,都把名贵的石品,金星等,在设计和刻制的时候,尽可能的保留在这一部分。

砚冈:指砚堂中间稍高的部分。

砚冈向四周渐渐低下去,在研墨的过程中间,墨汁可以流向四周低洼之处,与水充分的融合。

贮存起来。

砚池:又称砚湖、砚沼、砚海、墨海、墨池、砚泓。

是指砚的贮存墨汁的低洼处,一般的砚池都设计砚堂的前段,或是周围。

砚唇:又称砚缘。

砚堂周围微高的边缘。

形成砚的轮廓,犹如一圈堤坝。

将墨汁控制在砚堂之中。

砚额:又称砚头、池头。

砚额部分较其他三边砚唇更款,主要的工艺雕刻和纹饰部分,都在于砚额部分的创作。

砚额通常位于砚的上方,包围砚池。

也有设计在左右的作品。

砚面:砚面就比较好理解,指砚的整个表面,上面,正面。

也就是图中展现的,是整个砚面。

砚阴:又称作砚背、砚底、砚下、砚后。

指砚的背面,或者说砚面相对的底面。

古人经常在砚阴镌刻铭记款识或者诗句,也就是放座右铭的地方。

砚旁:又称作砚侧,既指砚的四周侧面,砚旁也会镌铭文字,或者边款。

了解了砚的各部分名称,就可以好的去欣赏一方砚了。

简单的说,先看砚面的整体构图。

砚台使用知识点总结

砚台使用知识点总结

砚台使用知识点总结1. 砚台的种类砚台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石砚台、陶砚台和竹砚台。

石砚台多用云石、砚石、玉石等加工而成,质地坚硬,耐磨损,常用于制作墨迹。

陶砚台则是用陶瓷制成,外观精美,常用于描金镶嵌的文房四宝。

竹砚台则是使用竹子进行制作,轻便易携带,常用于旅行时书法作品的制作。

不同种类的砚台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适当的保养和保存。

2. 砚台的使用方法砚台的使用方法主要分为揣墨和摩墨两种。

揣墨是将少量墨丸放入砚台的凹槽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后,用砚座上的砚蘸或直接用毛笔搅拌墨汁。

摩墨则是将墨条放在砚台的凹槽上,用水滴湿墨条,然后用砚座上的砚蘸或直接用毛笔在墨汁上摩擦,直至墨汁变得浓稠。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用水的量和砚台的摩擦力度,以便调配出适合自己书法作品的墨汁。

3. 砚台的保养砚台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保养,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首先,要保持砚台的清洁,用水冲洗后擦干净。

其次,要避免将砚台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以防材质老化。

再次,要注意温度的变化,避免将砚台放在过于潮湿或干燥的环境中。

最后,要定期给砚台上薄薄的一层墨迹,避免干裂。

4. 砚台的保存砚台在不用的时候需要妥善保存,以防受潮或受损。

首先,要将砚台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其次,要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然后将砚台放在通风处晾干。

再次,要避免将其他金属制品放在砚台上,以防刮伤砚台的表面。

最后,可以放一些除湿剂在砚台周围,以防潮湿。

总的来说,砚台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砚台种类,掌握准确的使用方法,做好砚台的保养和保存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砚台在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作用。

砚台的鉴定、种类及历史价值!

砚台的鉴定、种类及历史价值!

砚台的鉴定、种类及历史价值!名称:唐李颢款风字形砚年代:唐代文物原属:清宫旧藏文物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简介:长:20.5cm,宽:13.8cm,高:4.6cm。

砚台起源若要深究砚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即当时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

资料显示,砚台又称研,是一种研墨的工具,它是伴随笔墨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

由于汉代人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随后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木胎漆砂砚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

虽然根据制砚原料的不同,有石砚、玉砚、陶砚等不同叫法,但从实用的角度,一般只有瓦砚和石砚两大类。

瓦砚按照制作的不同,分澄泥砚和砖瓦砚两种;石砚按照产地,又分为端砚、歙砚、乌金砚、灵岩石砚、开化石砚、大沽石砚、沉州石砚、溪石砚、洮石砚、紫金石砚、辽砚、松花石砚等十多个品种。

名称:端石长方砚年代:明隆庆简介:长9.8cm,宽9.5cm,厚2.5cm文物原属:清宫旧藏收藏类别说起对砚台的收藏,自古就有。

纵观中国历史,书法家嗜砚、藏砚、编砚谱、著砚文者,代不乏人。

其中特别著名者如唐代柳公权;宋代欧阳修、米芾、苏东坡、陆游;清代朱彝尊、高凤翰、纪昀等,他们的《论砚》、《砚谱》、《砚史》、《研评》、《砚录》、《说砚》、《阅微草堂砚谱》等影响深远。

在文人藏者看来,砚既是实用器,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把砚作为一种收藏,作为一个研究对象,非博雅淹通者不能为之。

眼力来自于实践,学养决定砚识。

砚者研也,抛开文字学上的“砚”、“研”相通,砚亦可称为砚学,涉及材质、雕刻、美术、书法、民俗、文学、文化、历史等诸方面,实难兼通。

以形制论,则有足支形、几何形(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六棱形、八棱形等)、仿生形、随意形等。

宋代的《端溪砚谱》记载,砚之形制有数十种典型样式,它们分别是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合欢四直、斧样、瓜样、卵样、人面、荷叶、仙桃、蟾样、龟样、钟样、圭样、笏样、琴样、双鱼样、团样、砚板、琵琶样、月样等。

砚台相关名词及解释

砚台相关名词及解释

砚台相关名词及解释砚台的保养和使用(砚台相关名词及解释)今天单位停水,放假一天,心情大好,决定用新砚台写写字,直接倒入墨汁后,发现砚台里好像有腊,不知怎样去除,赶快到网上查,有一篇写得很好。

如下,砚台的部位、用语、保养:1.砚的各部位名称砚的各部位名称,砚在使用时的特殊用语,对一个初研究砚的人,均必须先加以熟记,如此才会对有些必要的文字叙述,易于了解。

砚池--是贮墨汁的凹下部份。

又名砚海、砚泓、砚沼、或墨窝。

墨堂--是磨墨的部份。

又名砚冈、墨道。

砚缘--是砚周围的边缘。

又名砚唇。

砚面--指砚的表面。

又名砚表。

砚背--指砚的后背。

又名砚下,砚阴。

砚侧--指砚的四方侧面。

又名砚旁。

2.砚的特殊用语石品--亦称石质,指石材的温润、粗糙及优劣等。

锋铓--指磨砚处石质粒子的锐利程度,与粗细之意不同,锋铓强者,容易使墨汁变浓,但不伤笔,(石粗者伤笔),好砚久用后锋铓减弱,磨成墨汁慢,必须用乳石、柔石或柳炭条研磨,使砚面变锐,增加锋铓。

砚式--指砚的外形姿态,如砚式「四直」,即长方砚,「八棱」即八角形砚。

乳石--制砚完成,用作最后打磨用之研磨石,磨后使砚堂有锋铓。

磨石依粗细分为五种;称为「五道石」,研磨时先粗后细,最细软者称为乳石。

油脑--制砚经乳石开锋铓后,全身薄涂石腊,以保护锋铓及尘土,亦有在侧面涂薄漆者,防止砚石风化。

用砚--指以实用为主之砚。

应如清朝陈恭尹所描述,砚之为用,发墨而不损毫,石粗则锉墨,细则拒墨,皆不适宜,不质应玉肌、腻理、滋润、不冻,着水磨墨,油油然,与墨相恋。

观砚--指并不太实用,而可供鉴赏品味之砚、如砚之色泽,式样,石纹,石眼及雕刻之花饰等。

铭砚--指砚背刻有文人雅士之铭文,对砚之品赏及收藏者叙述之类,识者以为古砚伪铭甚多,真正好的名砚,均不愿轻刻铭。

贡砚--为各地良石刻砚贡献与朝廷者,应皆为最好的砚,始于宋时常精刻五爪龙身。

眼砚--特别指端溪石砚中有石眼者,较为名贵,石眼有优劣,名贵程度亦异,端砚有眼及青花者大多为一级砚,而一级端砚,也有无眼者。

文房四宝---砚

文房四宝---砚

文房四宝---砚砚为文房用具之一。

为磨墨工具,又称砚台。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四宝研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

正因为此,历代文人墨客,对砚情有独钟,藏砚、赏砚成为风气。

制砚的材料极为广泛,常见的有石、陶、瓷等,另有金属、水晶、玉、象牙、竹、木、漆、紫砂等。

砚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它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磨棒,已为学术界所认定。

宋李之彦《砚谱》:“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

这是关于砚的最早起源的说法,但可信度不高。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曾出土有石砚,砚为鹅卵石加工而成,旁有一件研石。

这一考古发现说明最迟不过战国末期砚就出现了,只是传世品和出土物甚少。

《汉书·薛宣传》:“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

这说明汉代砚的使用已十分普及。

汉代砚的传世和出土较多,以陶、石为主,另有漆、木等砚,汉代砚式可分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

魏晋时期,石砚、陶砚继续流行,同时瓷砚出现在砚的家族之中。

瓷砚的形状有圆形、长方形、风字形和多足砚。

石砚则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有四足。

隋唐时期,各种砚材出现,如瓦、澄泥等。

陶砚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时期。

石砚已开始讲究石材,有名的端石、歙石、洮河石等都已经开采制砚。

此时瓷砚盛行,砚形除承袭魏晋之外,辟雍砚尤为常见。

宋代以石砚最为普遍,形式多样,并追求雕饰的完美。

瓷砚的烧制种类增多,陶砚仍然流行。

上层社会中品评砚台之风日盛。

元代石砚较为流行,浑朴自然的风格使元砚卓而不群。

明代的砚更为讲究,不仅品种齐全,而且追求砚的质地、雕刻工艺及装潢设计。

文人雅士赏砚藏砚之风盛过宋代,致使砚的实用性降低,工艺性增强。

清代砚材更为丰富,除前代已有的砚材外,还有铁、漆、砂、玉等,文献记载达数十种之多。

砚的造型更加多样化,制作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精雕细镂的砚台当时就是文人学士追逐的目标,今天仍是收藏者朝思暮想的理想之物。

为了使读者对历朝历代砚的种类、形制有一大概了解,下面以砚的材质分类加以介绍。

砚的构成和形制(端砚系列讲座二)

砚的构成和形制(端砚系列讲座二)

砚的构成和形制(端砚系列讲座二)(一)砚的构成砚主要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的:砚堂:又称墨堂、墨道、砚心。

砚堂指磨墨的位置,是砚的核心地区。

砚池:砚池是砚的低洼之处,用来存积清水或墨汁,其面积可大可小。

砚池又称砚泓、砚湖、砚沼、墨池、墨海。

砚额:砚的上部较其他三边砚唇更宽的部位。

砚额是展示砚雕刻水平的重要之处,主要图案和纹饰一般都安排在此。

砚岗:砚堂中间稍高,并向四周渐渐地低下去的地方。

砚边:砚堂周围略高的边缘带,它像围栏形成砚的轮廓。

砚边又称砚唇、砚缘,起蓄水和蓄贮墨汁的作用。

(二)砚的形制1.足支形类足支形砚是指以足支撑的砚台,流行于盛唐之前。

①三足形足支形砚最早的表现形式,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

②圈足形圈足形又称多足形,砚面多作圆形,砚足围圆周而立。

③萁形萁形砚是足支形砚在唐代经改进而出现的新的砚形。

2.暖砚形类暖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墨堂下凿出空腔,灌注烫水于内,使砚面的温度升高;另一种是在砚面之下设置底座,一般用金属制成砚匣,置炭火提高砚面温度。

3.抄手形类所谓抄手是可以用手抄砚底,便于拿取。

4.扁形类扁形类的砚台种类特别多,大致可分为几何形、仿生形、什物形和随意形。

①几何形几何形包括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六棱形、八棱形等。

圆形砚也称圆砚,墨堂较高,砚池环绕四周。

方形砚和长方砚是最常见的砚台式样,同圆形砚一样,要有好的雕工,质料上乘,或有年份的才有收藏价值。

长方形砚中有淌池砚、门子砚和长方砚。

②动物形蟾蜍砚,有吉祥长生之意。

蜘蛛砚,即根据蜘蛛的形态雕刻在砚面的砚。

龟形砚,即制作成乌龟形状的砚台,多见出于陶砚一类,有单龟、双龟、直颈、屈颈、交颈等。

龟形砚上刻有隔壁,并附有盖。

蝙蝠砚,因为“蝠”读音与“福”相同,所以刻砚常用到蝙蝠的图形。

孔雀砚依照孔雀开屏的姿态,选用上等的有石眼的端石制作。

蟹砚又称横行君子砚,也有将荷叶与蟹雕刻在一起的,称为荷叶君子砚。

鱼砚,特别是双鱼砚大多用歙州砚石制作。

笔墨纸砚之四:认识砚台

笔墨纸砚之四:认识砚台

笔墨纸砚之四:认识砚台砚的历史砚的历史悠久,是由原始社会研磨器演变而来,逐步形成的专业书写砚,主要用来磨墨,砚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砚台为1975 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末期石砚,是一菱形鹅卵石制成,形制简略,带有原始社会研磨器的痕迹。

汉代早期的砚多与战国、秦代相似,此后出现了纹饰,下有三足,上带有盖。

这一时期的砚,砚盘及砚盖上多有比较立体纹案,此外有些还有铭刻文字,如河南安阳出土的带盖龙石砚,两汉时期还有长方形的石板砚,在形制上已显示了美化的趋势,完成了从研磨器到书写砚的过渡。

魏晋南北朝时期,砚的质地初次发生变化,瓷砚成为研品中的新成员,江南地区广泛出现青瓷砚,多为圆形盘状,下有三蹄足,到南北朝时期又多为五足砚,除瓷砚外,这一时期,还有陶砚比较多。

隋唐五代时期,成为砚台发展的重要阶段,砚石原料也有了重大调整,人们发现并开采出更加优良的砚材,取代了过去的杂石砚材,这些优良的砚材有,广东肇庆的端石,安徽歙县的歙石,山东临朐的红丝石等,除此之外,砚的制作水平也在有了极大地提高,砚的形制也有了诸多改变,但主要还是以“箕”形为主,也称“风”形砚,这种砚形研制主要是为了使用功能。

宋元以后,砚的形制、纹饰雕刻日臻精美,主要是围绕着实用性与艺术性来变化,当然这也与同一时期其他种传统艺术的发展分离不开,因此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的风格和特有的艺术风貌。

宋元时期砚的形制基本为隋唐砚形的延续和演变,造型端庄,风格典雅,唐代的“箕”形砚到了宋代已经演变成长方形抄手砚,成为了宋代的主要砚式。

明清时期,砚的品种增多。

出于艺术性的需要,像翡翠、象牙等一些不适合研磨的材料也被拿来当砚石材料,砚台的形式也改变了以往单纯实用性的特点,在雕刻手法上更讲究精巧细致,由原来的古朴趋向豪华,简略趋向繁荣,尤其后期更加明显。

从此砚台由质到形完成了工艺化、艺术化的进程。

砚台的种类按照砚的材质,可以分为石砚、陶砚、木砚、瓷砚、铜砚、铁砚、玉砚、水晶砚、金属砚等。

砚台收藏知识

砚台收藏知识

砚台收藏知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砚台收藏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砚台啊,那可真是个宝贝!它就像是一位沉默的文化使者,承载着千年的墨香和智慧。

想想看,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在它上面磨墨挥毫,写下了多少锦绣文章,留下了多少千古名句。

这要是能收藏到一方好砚台,那感觉,就好像和那些古代的大文豪们有了某种奇妙的联系,是不是特别带劲!先来说说这砚台的材质吧。

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什么石头的、陶瓷的、木头的,各有各的特色。

就拿石头砚来说吧,好的石头砚那摸起来光滑细腻,就像婴儿的皮肤一样。

而且不同的石头还有不同的纹路和色彩,那简直就是大自然的杰作啊!陶瓷砚呢,往往造型精美,上面还可能有精美的图案,摆在那儿就是一件艺术品。

木头砚呢,带着一种天然的质朴感,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再讲讲砚台的形状。

有方的、圆的、椭圆的,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形状。

有的砚台做得像个小动物,活灵活现的,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笑。

还有的做成了山水的样子,那意境,啧啧,仿佛能让人置身于山水之间。

你说这古人得多有创意啊,能把一个砚台做得这么有趣!收藏砚台可不能瞎来,得有点眼力见儿。

首先你得看它的工艺,雕工是不是精细,线条是不是流畅。

要是雕得歪七扭八的,那可就大打折扣了。

然后再看看它的年代,年代越久远当然就越珍贵啦。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现代的砚台做得那也是相当精美,同样值得收藏。

还有啊,砚台的保养也很重要呢!可不能随随便便对待它。

平时要注意保持干净,别让灰尘弄脏了它。

要是不小心沾上了墨渍,那可得赶紧清理干净,不然时间长了可就不好弄啦。

而且要放在干燥的地方,别让它受潮了。

你想想,要是好不容易收藏了一方好砚台,结果因为没保养好给弄坏了,那得多心疼啊!我就认识一个朋友,他特别痴迷砚台收藏。

家里那是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砚台,每次去他家,就跟进了一个砚台博物馆似的。

他跟我讲每一方砚台的来历和故事,那眉飞色舞的样子,就好像在炫耀自己最珍贵的宝贝。

我就想啊,等我以后有了钱,我也要收藏好多好多的砚台,把它们摆在我的书房里,那得多有文化氛围啊!总之呢,砚台收藏是一件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

砚台

砚台
一,借助于古代制作砖瓦陶器的工艺,把泥 土经过澄滤,除掉粗渣沉淀后,加一些坚固剂,再制坯燃烧制成。其质地坚硬 耐磨,呵气即湿,容易发墨,不损笔毫,不耗墨。有人工砚与天然砚之别。虢 州澄泥砚,唐人推为第一。宋代有相州、泽州澄泥砚,明代颇负盛名的是绛县 澄泥砚。 2、瓦头砚 又名秦砖汉瓦砚,这是用秦砖汉瓦制成的砚台。 3、漆砚 在现形外表,裹上麻布及丝织品,在麻布、丝织品上涂上一层漆灰, 经晾干打磨后,再涂上一层朱漆。这种砚台轻便、坚固、耐用。 4、石砚 用石制作的砚,是历史最悠久、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砚台,历代名 品叠出,按产地可将其分为: 5.青州紫金石砚:石色纯紫,色润细腻,发墨如端歙,有人将其列为宋代名砚 之首。 6.青州金星石砚:产于临沂,又称羲之砚。石墨如漆,温润如玉,金星遍布, 质地滴水不涸,叩之有声,涩不留笔,是制砚上品。 7.博山淄石砚:产于山东博山。石砚色泽缤纷,绚丽多彩,肌理润滑,易于发 墨,被视为上品,素有“损石”美称。 8.灵壁砚:产于安徽灵壁县。砚石出自古泅水中,因为受到千万年来的水击浪 冲,形成了自然的峰峦纹理,透空玲珑,形状各异。石质硬度大,石理缜密, 色泽清润,发墨快,不损笔毫,与端歙齐名,宋代曾作为贡品进贡。
莫 言 深 闺 空 寂 寞
善 舞 红 袖 传 飞 鸿
砚 台 图 片
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 来的。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 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 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 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 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 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 歙石和洮河石三大砚材,明清时期制 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 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 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 清代居多。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 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砚台的基本知识

砚台的基本知识

砚台的基本知识(一)砚台部位的构成1、砚堂:又称墨堂、墨道、砚心,砚的中心研墨处。

它是砚的核心部位,砚的好坏主要由它决定。

以往中小学生习字用的长方型砚台,堂在下方,能占五分之四的位置。

名砚砚堂的大小和部位则因材而异,不拘一格。

有些名贵石品,如端砚的鱼脑冻、蕉叶白,歙砚的对眉子或刷丝纹等,都精心设计、保留在砚堂的部位。

2、砚池:别称砚海、砚泓、砚沼,或墨池、墨海等。

指砚的低洼处,用来存清水或墨汁。

它可大可小,因材而异。

有些圆型砚的池设计在砚的边缘,还有的砚干脆不设砚池。

不过用名贵石料制作的上品砚台,一般都会挖出很小的一处作为砚池的,因为砚池毕竟是砚的重要特征。

3、砚额:也叫额头,指砚的上部较其他三边砚唇更宽的的地方。

砚的主要工艺雕刻、纹饰一般都安排在这里,以提高砚的观赏价值。

4、砚岗:指砚堂中间稍高的地方。

从这里往四周渐渐变低,可使研墨时的墨汁随时向四周低洼处流淌而保存起来。

5、砚边:也叫砚缘,指砚堂四周略高的边缘带。

它形成砚的轮廓,好像是砚的堤坝,起到蓄水或墨汁的作用。

很多名品砚台往往不设砚边,这是名砚更注重其观赏和收藏价值而忽略其实用价值。

现在有些名砚甚至只磨制一块砚板,不少人还喜欢收藏这种砚板,置之案头作为赏玩之物。

6、底边:砚下部的边。

7、砚壁:砚堂和砚池边的壁。

8、砚角:相邻两边或两壁相交处,直角相角称倾角,圆弧过渡称圆角。

9、砚唇:边与壁或砚侧相交部分。

10、砚面:砚的表面、上面或正面。

11、砚底:也叫砚背、砚后、砚下,与砚面相反的那一部分。

12、砚侧:也叫砚旁,的周围侧面。

13、覆手:砚底中央凹陷部分。

14、砚墙:砚底挖空成弧面斜探至前端,两侧称为墙,既可以减轻份量,又便于用手抄取砚台。

砚台小知识

砚台小知识

砚台小知识
一、砚的各部位名称
砚额----是砚的顶端部位。

又名砚头。

砚池----是贮墨汁的凹下部份。

又名砚海、砚泓、砚沼、或墨窝。

墨堂----是磨墨的部份。

又名砚冈、墨道。

砚岗----是砚堂中间稍高的部份。

又名砚坝。

砚缘----是砚周围的边缘。

又名砚唇。

砚面----指砚的表面。

又名砚表。

砚背----指砚的后背。

又名砚下,砚阴。

砚侧----指砚的四方侧面。

又名砚旁。

二、端砚的鉴别方法
看:看砚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

如果修补过的,其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总会有差别。

摸:拿到一方砚,可用手摸一摸。

如果摸起来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觉,说明其石质较差。

敲:将砚面用五指托空,轻轻击打,或用手指弹砚,闻其声。

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体现出端石质的嫩与老。

洗:砚最好要经过清洗,尤其是古砚因砚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
砚的自然美纹,也分辨不清石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砚的墨痕,看砚石是否有伤痕和修补过的痕迹。

掂:用手掂砚的分量。

同样大小的石砚,一般来说重的砚石物胶结紧,颗粒细;轻的说明胶结松。

刻:一方砚的好与差,首先考虑的是石质的好坏。

对于砚石熟悉的只要用力在砚石上轻轻地刻上几道,马上就会感觉出砚石的优与劣。

云龙纹端砚
瓜瓞延绵端砚。

文房四宝——砚台

文房四宝——砚台

文房四宝——砚台砚亦称为研,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

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

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

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

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

唐、宋时,砚台的造型在使用中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基本简介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

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

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

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

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

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漆砚,晋代有木砚,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而今有橡皮砚。

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

如果要探究起中国砚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作为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中国历代的文化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砚台知识之页一、砚台简史“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照此说法,砚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实际上来说,它却居领衔地位,因此才有了“文房四宝砚为首”的说法。

砚之所以在实际上成了文房四宝之首,主要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

古代并没有特制的砚,凡是可以研墨的东西,如石块、蚌壳、瓦片、砖头之类都可以作砚使用。

后来有了石制的砚,所以砚字从“石”旁。

又因砚是从“研”的意义生出来的,字音相同,所以用“见”作音符。

汉刘熙《释名》解释“砚”字,说:“砚,研也,研墨以和儒也。

”许慎《说文》说:“砚,石滑也。

”“滑”字训作“利”字意,亦与研、磨同义。

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进一步清楚地解说道:“字之本义,谓石滑不涩。

今人研磨者曰:砚。

”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砚解释为研磨的工具。

砚又叫砚瓦,现在北方有的地方还保留这种叫法,可能是因其形凹下像瓦,也可能是因为有的是陶制得名。

北京人叫砚台,是因为形状像台。

现在“砚台”已成了砚在全国的通称。

砚究竟起于何时,仍无无明确的结论。

“砚与文字同兴,予黄帝之代也”。

《文房四谱》上说:“从前黄帝得玉一纽,将其治成墨海,并在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

”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砚和它的铭。

又有人根据山东曲阜孔庙的石砚,说是孔子用过的,甚至说孔子是砚的创始人。

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远在新石器时期,原始氏族社会已有彩绘陶器,利用黑红两色或其它色彩,绘出多种多样的花纹,颜料颜色已经极为细腻。

以理推之,说明那时已有研磨颜料的工具。

西安半坡出土的“彩绘研磨器”,多数学者认为是砚的起始,至今当有六千年历史了。

不过,这种“砚”只不过是砚的雏形罢了。

从殷墟发现的甲骨刻辞来看,除刻字以外,还有用毛笔朱书或墨书的。

有的甲骨上还残留着朱书、墨书的痕迹。

那么朱和墨的研磨也是一定有工具的。

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粗见雏形。

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

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古砚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方战国墨砚。

砚和研墨石都是用鹅卵石的原形打磨制成的。

砚和研石上面都有使用的痕迹和墨迹。

不过,那时的墨为天然矿石,因而砚还需用研棒辅助,才能将墨磨至细。

这段时期内,我们的先祖对砚的形制、品质进行了不懈的改进,除一般石砚外,还出现了陶砚、铜砚、漆砚等。

目前所知,直到汉代发明了以松烟为主的人工手捏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研磨天然或半天然墨了。

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解放以后,各地不断发现汉代的砚,说明汉代已普遍使用砚了。

1955年在洛阳一汉墓中发现汉石砚,为圆形三足,同时并发现一研石放在砚上。

1956年安徽太和县多处发现汉圆形三足石砚。

而此种圆形石砚,亦见于汉墓壁画中。

由此可以得一概念,西汉末至东汉石砚,多为圆形、三足、平面、有盖,并有简单的刻划花纹。

汉代的砚,大多以石制成,也有陶制的。

石砚用圆而扁、或长而方的石料磨制而成,都附有研墨的石。

有些石砚三足,有盖,刻有花纹。

陶砚有圆形、三足、带盖的,有山形和龟形的。

东汉有一种兽形鎏(音留)金的铜砚盒,砚盖作兽身形,砚面部分为石片镶成,兽身通体鎏金,还镶嵌着各种宝石、红珊瑚等,制作精巧,极为美观,为汉砚中的珍品。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继承汉代石砚、陶砚外,由于瓷业的渐兴,故多制瓷砚。

有一种青瓷三熊足砚,圆形,内周有水槽,砚心平坦,砚上有盖,砚盘下以三熊足支撑。

到了隋唐,砚的取材种类及形状更为多样化。

石砚、陶砚多为箕形,后部有二足,此二足有安在后部两角者,有与两角有一定的距离者。

砚面呈箕形,与米芾《砚史》所说“有如风字两足者”正相合。

此种陶砚在隋唐之际乃为通行的砚台。

陶瓷砚除三足圆形外,尚有多足的辟雍砚,圆拱如壁,四周有水槽可以盛水,取教化流行之意。

这一时期,瓷砚的胎土变成了白色,出现了涂有灰、黄、绿、三彩釉的瓷砚。

五代南唐时宫廷对制砚特别重视,命人采掘歙州石,用以制作南唐官砚。

还专在歙州设置制砚官,提高了制砚的地位。

自此始,歙砚名扬天下。

石砚的发展于唐宋时代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石砚,已经开始讲究石材。

山东青州的红丝石,广东高要县的端石,江西婺源县的歙石和甘肃卓尼县的洮河石,已被用来制砚,生产了著名的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

柳公权《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

”此外,澄泥砚在唐代也开始制作,最初出于山西绛州。

据说用绢袋装上汾水河泥加以漂洗淘澄得出细泥烧制而成。

唐三彩砚也开始烧制,多为小型,制作精美。

有人以为或系官闺画眉之用。

宋代,士人更重石砚,尤其对端砚、歙砚爱之。

宋代书法家蔡襄及诗人梅圣俞等也都写过《咏龙尾砚诗》》。

达官贵人、文人学土尤讲求端、歙、洮等石,当时石砚的主要式样为“抄手砚”,将砚背部分挖空,便于挪移,既轻且稳。

陶砚逐渐被石砚所替代,但澄泥砚仍有发展。

宋砚朴素大方,实用雅观。

宋米芾所作《砚史》,实即为砚石谱。

其中仅有二三处讲到陶砚,可见此时箕形灰陶砚已日趋没落,而端歙两地所产砚石之美,凡文豪和书画名家无不喜爱。

宋代使用的石砚,多是就地取材,雕工亦不甚讲求,形式多种多样。

石材制成的砚,己为诗人所珍视。

米芾《砚史》备列晋砚、唐砚以至宋砚的各种形制,而于端、歙两石记载尤详。

芾本善书,凡石之优劣,皆亲自试验,故所论都很精确。

这时的砚台以实用为主,形状多为“凤”字形及“箕”形。

元代以蒙古族入主中国,本不重文事,惟对于砚石一事亦知所宝,于端歙各处设把总一员,守兵若干专司守坑,律盗坑石比窃盗论罪,故砚在元代未有多大发展,但客观上却保护了砚石资源没有受到大的毁损。

元代雕砚风格比较粗犷、浑朴自然。

明初时开砚禁,定制未周,且以宦官当权,贿赂成风。

开采时,质量之佳者、纹理之美者尽流入阉寺权要之手。

禁采时,居民竞相盗采。

端溪石中唐代开采的龙岩,宋代开采的上、中、下岩已不可用,又在水岩开采,分为大西洞、小西洞、正洞和东洞四个洞。

由于在水下,非冬季浅水时不能开采。

来时先抽水,洞小水寒,工人裸身在水内凿石,虽是盗采,亦至为辛苦。

明末盗掘之风更甚,民盗不已,又继以官盗。

明代的砚端庄厚重,纹饰也较古朴。

除仍以端、歙石砚为人所宝重外,澄泥砚、瓷砚、漆砚、铜砚也有制作。

另外,还有用木、铁作砚的。

并且在砚上雕刻诗句、铭文,成为风气。

这些砚的制作,逐渐出现了脱离实用,走向工艺美术品的趋势。

由此,砚台分为实用砚和赏玩砚。

当然,也有一部分砚台既可使用又可把玩。

明清时,端、歙更加讲求石质,雕刻花纹、造型式样等日渐丰富,并在砚上镌刻名人诗词、题识,同时也追求外装砚匣的装璜考究和华丽美观。

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制砚名手,有顾二娘、王岫筠、汪复庆等。

雕刻艺术上追求自然,出现了随形砚式,因材制砚,形式多样,至使明代砚从使用价值转化为艺术价值,达官贵人的附庸风雅、收藏砚台的风气大为流行。

文人、士大夫、艺术家的直接参与,亲自选材,亲自设计和制作,也大大提高了砚石的质地与装饰。

清初三藩作乱,砚坑禁驰,易采之石均为当地百姓剥取殆尽。

乾隆朝重新整理,并大肆开伐,凡以前不易得、不能得之端石,均设法加以挖掘出来。

故乾隆朝所产的端砚质地、花纹,均优于以前任何一朝。

清末张之洞总督两广,又行采取,所获既多,且为大件。

清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砚台的材料更加丰富多样,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此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不下几十种材质。

由于清代统治者重视始祖发祥地东北,所以在这时又大力推崇产于东北混同江的“松花石砚”,将其定为御砚。

清代砚的制作极注重雕刻,方法、题材同石雕、牙雕、玉雕也很类似。

制砚工艺更为发达,砚材的品种,雕刻的技术,形式的精巧,以及砚匣的装璜,都有许多考究。

但清代砚台同明代一样,有重美观而不问实用的倾向,成了供欣赏的装饰品。

特别是用一些不太发墨的材料如玉石、翡翠、水晶来制砚,美观性増强了,但实用性却大为降低。

在古代,由于砚台历来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因而也就有了"石虚中"、"即墨侯"、" 万石君"、"石乡侯"、"铁面尚书"等别号。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砚台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论规模和工艺水平,与明清颠峰时期相比都难以望其项背。

上世纪50年代,毛笔最终退出了它作为主要书写用具的历史舞台。

受其影响,砚台的生产和收藏继续呈现低迷状态。

文革之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砚台的生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传统的工艺得以恢复和发展,各地诸多名坑重新开挖,新的坑口也陆续被发现,生产的规模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但是,滥挖乱采、竭泽而渔的风气也一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所幸的是,由于很多有识之士的呼吁和有些开明官员的重视,加上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近年来这种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从以上简略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砚台的历史是悠久的,它从最初的研磨工具,逐步变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宝”,因此可以说砚台的历史,也是我们历史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反映,它与每一时代风尚和生活、生产情况,都有关联。

简单地了解一下砚的发展历史,可以使我们增长有关知识,更加喜欢这一文房宝物,加入爱砚、藏砚、玩砚的队伍,从而陶冶情怀,益智健身,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快走向富裕、民主、文明的步伐多做贡献。

二、四大名砚在当代,人们所说的四大名砚是指端砚、歙(shâ)砚、洮(táo)河砚和澄(chãng)泥砚。

(一)端砚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斧柯山西麓端溪一带。

因肇庆古称端州,所以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

端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由于端砚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所以它自宋朝后期被推为四大名砚之首,其霸主地位至今难以撼动。

1、端砚的坑口一个地方砚台的石料,一般并不是从一个石头坑中挖出来的。

所谓砚的坑口,就是说砚台是从哪个坑里开出来的。

端石有多个坑口,以品质而论可以分为两个档次。

第一档次:三大名坑: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1)老坑端砚优质石产区位于肇庆市郊羚羊峡南岸端溪水以东,各名坑星罗此间,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

产区分三个矿层,老坑属第一含矿层,位于含矿段的最下部,这个层面上仅有老坑,别无他洞。

老坑砚石外观上看,青灰中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