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理论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把关人”理论内容: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历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使用与满足理论内容: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历史: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

几个有名的传播学理论

几个有名的传播学理论

1.子弹理论: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

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3.有限效果论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

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

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8.第三人效果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

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过程是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

也可以具体理解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及其影响不是一般认为的直接流向或者传达给普通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这里的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再由意见领袖传达给受众。

这个理论是在4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举例说在欧美换届选举中,一般选民们对于自己所要选择的政党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对于他们的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反而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一般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从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意见领袖那里,这主要是一个信息传达的过程,然后在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

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态度形成、转变以及具体的行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它是由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

大众传播可以为公众提供一种“议事日程”,也就是说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可以给那些“议题”分清轻重缓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社会上的某些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突出报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以此来影响民众对周围世界的重要事件的判断。

而且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对这些事件的具体看法,也无法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但是可以通过那些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举例说,之前发生的“7·23”动车事故,全国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这次事故的相关追踪报道,在报纸和电视媒体上都是放在第一位报道的,这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民众的重视,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而当时的其他一些事件就没有都不是那么地引人注意了。

可见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大规模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在大众社会中,信息如何通过各种传媒渠道传播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所产生的效果。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涉及信息传播的过程、媒介的角色和影响等方面。

首先,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传播过程中的源-信道-受众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传播过程从信息源开始,经过不同的信道传递给受众,受众对信息进行接收和理解。

信息源是信息产生的地方,比如媒体、机构和个人等;信道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受众是接收信息的人群,包括大众和特定的群体。

这个模型强调了信息传播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不同环节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其次,大众传播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媒介的作用。

大众传播学研究了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媒介可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同时,媒介也具有选择性,能够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形式和语言等,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编辑,从而影响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价。

此外,媒介还可以通过社交影响、设置议程和引导观点等方式,对受众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因此,媒介在大众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传播效果的研究。

大众传播学关注的是信息传播的结果和效果。

通过研究传播的效果,可以了解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理解和反馈情况,以及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和改变。

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研究传播效果有助于了解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机制,对媒介的发展和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因素。

大众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信仰体系、知识水平、媒介环境等。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信息的传播和接受产生差异性影响,因此,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影响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传播过程的源-信道-受众模型、媒介的作用、传播效果的研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大众传播学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大众传播学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BaranS.J.&DavisD.K.曹书乐译•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理论介绍•共两章第一章介绍•关于媒介的三个问题(1)媒介技术的新形式提供了何种潜在的可能性,以及带来了何种威胁?(2)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媒介行政管理机构或媒介产业来控制或规范媒介技术,从而发现其潜在的可能性,减少其威胁?(3)媒介如何为民主、多元文化的社会服务?宏大理论(grand):用来描绘和解释某个现象的所有方面的理论新媒介的倡导者和反对者积极的受众:人们寻找到了使媒介服务于自己的方法,这样他们的生活会更加有趣,更加有目的性被动的受众:普通民众被新技术压倒,被新媒体催眠般的力量麻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再定义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受众进行沟通时,被称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两个或几个人之间的传播,通常是面对面的经由媒介的传播的连续统一体•媒介理论发展的五个时期: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大众传播科学研究视角出现时期、有限效果论时期、文化批评理论时期、适中效应出现时期•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大众媒介象征着19世纪城市生活中一切错误的东西•精英:在社会系统中占据较高的位置或有特权的人•大众社会理论(mass society theory):将具有负面影响力的角色归结于媒介的关于西方工业社会的视角根本论点:媒介对传统社会秩序起到破坏作用谁来承担建立维持新社会秩序的任务?•大众传播的科学研究视角背景:纳粹的宣传控制拉扎斯菲尔德和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中心有限效果视角(limited effects perspective):媒介在加强现有的社会趋势,对社会现状起到加强而不是威胁的作用•有限效果范式精英多元论(elite pluralism):认为具有多样性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会丰富民主•适度的、有限的效果•文化批评理论:对有限效果的挑战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 m):媒介使得有统治权的社会精英维持他们的权力的社会理论大众媒介是公共竞技场,文化战争在其中打响,并熔炼出一种支配性文化或霸权文化英国文化研究学派(British cultural studies):关注大众媒介和它们在社会不同子群体中推行霸权世界观和主导文化的角色文化批评(cultural criticism):关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以及传播有助于某个集团对其它集团的永久统治的看法的集合•适中效应视角新的研究开始支持适中媒介效应的观念,包括传播科学、社会符号学理论和媒介素养等运动社会符号学理论(social semiotics theory):将传播科学和关注受众积极性的批判性理论及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理解受众如何获取媒介信息的理论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媒介中的讯息的能力重要的媒介效果可以作为观众或读者的自愿的直接后果而长期存在获取意义的视角当公众的吸引力被转移到某些社会趋势上去的时候,与之相对的那些可能有用的趋势就被破坏了。

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

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

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定义要点: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要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人类传播活动但其它传播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作为研究对象。

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行为、向日葵向着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

传播发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二、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

2、互动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

5、发展性。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四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传播学与社会学2、传播学与心理学3、传播学与人类学4、传播学与新闻学:新闻学是报刊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理论或“学”的研究。

新闻学以报学为基础,侧重于微观、局部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为基础,偏重于宏观、整体和双向研究。

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

5、传播学与历史学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按照知识的构成或抽绎层次,传播学可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

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1、传播科学论;2、传播过程论;3、传播主体论;4、传播客体论;5、传播载体论;6、传播对象论;7、传播方法论;8传播环境论[绪论思考题]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传播学与新闻学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解释概念并分别说明其创建者的主要贡献: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传播学奠基人简介[本章补充资料]传播学的奠基人1、拉扎斯菲尔德1901年1月2日生于奥地利。

大众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理论
160万年前 50万年前
一、符号与信号时代

这种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使用对早期 人们的思维和发明能力,造成了重大的 不可避免的限制,其结果是文化进展的 速度缓慢、规模微小。
二、说话和语言时代

人类对说话和语言这种行为方式的掌握,对个人 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后果。通过语言符号的使用, 人们可以记忆、传送、接收和理解的信息,在长 度、复杂性和精细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使用过 去的传播形式所能达到的程度。
一枪弹论大众社会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众传媒出现大众社会理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二有限效果论1传播流程研究伊里调查两级传播意见领袖ipp指数选择性接触信息流影响流2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心理学家耶鲁学派3使用满足研究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先河
到不同的地方,会遇见不同的人, 遇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

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类的传 播能力与需要有了空前的提高和壮大。 我们可以从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发展 过程看到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知识信息 的急剧增加。因此,大众媒介本身就是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同时,大 众传播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知识信息 的进一步拓展。
第四章
传播控制研究
第一节


四、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1940年 伊里调查 《人民的选择》

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结束了“枪弹论”统治 传播学的研究时代。从此,传播效果研究进 入到了“有限效果论”时期。 两级传播理论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 中的众多因素,推动了传播过程的研究。

第三节

施拉姆与传播学的诞生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创立的标志。

传达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大众传播学课程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大众传播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信息在大规模人群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这种传递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二、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受众是接受和解读信息的个体或群体,他们的特征和行为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传播内容是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新闻、广告、宣传等。

三、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传统线性模型认为信息是从媒体传递给受众,受众passively 接受信息。

双向模型强调受众的反馈和互动,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多向模型则更加关注受众的主动参与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四、大众传播学的实际应用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

广告是大众传播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过研究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设计有效的广告策略。

公关是另一个重要领域,通过研究受众的态度和反馈,制定有效的公关策略。

社交媒体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大众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影响。

总结:大众传播学课程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包括广告、公关和社交媒体等。

通过大众传播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传播环境中的挑战。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大众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规律、影响以及效果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将对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大众传播指的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特点包括: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能够及时提供关于社会环境变动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所处的环境,从而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决策。

2、社会协调功能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

3、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播能够传承文化遗产,将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4、娱乐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供消遣和娱乐。

三、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这一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拓展了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的重要性。

四、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播者与受众相互作用的过程,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探讨了信息在社会中如何传播,以及传播对于社会、个体和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学主要包含了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两个方面。

传播学原理是大众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它研究了信息传播的各种规律和机制。

其中包括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受众、信息和意义的角色和互动关系,以及人们接收、解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传播学原理还研究了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传播对于社会、文化和个体认知的影响。

传播学教程则是传播学的学科教学内容,它涵盖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

传播学教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传播学的基本定义和概念;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媒体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变革;受众分析和传播效果评估等。

总的来说,大众传播学既研究了大众传播现象和规律,也提供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播学的知识,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第6章大众传播

第6章大众传播

(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1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认知、互动 2 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社会中由个体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传播活动的 总体构成的环境。 其主要特征是:以非人际之间的信息获取为特征。而在现代社 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构造者。
3 信息环境与现实环境 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1)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 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 主要机制 ; (2) 大众传播是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但控制的性质 和方向不完全去决于它自身,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更为复 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
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概念(即信息环境):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 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 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 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 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 势。 日本的藤竹晓1968年,在李普曼的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 “拟态环境的拟态化”问题。
(四)网络
(五)社会化媒体(?)
三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主要观点
1948年,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能》): 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有三个方面 (1)环境监视功能(surveillance of the environment); (2)社会协调功能(correlation of the different parts of society in responding to environmemt);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transmission of the social heritage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问题:
1.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 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 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意义: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 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 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 中的巨大作用。(故事讲解员、缓和社会矛盾与冲突的 “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 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 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 会后果。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组员
李雅芩 李佳乐 冯曼曼 刘 岚
START
目录
CONTENTS 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培养”理论 四、大众传播与现实“构建” ——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五、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推出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芝麻街 》,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但实际结果是扩 大了贫富儿童之间的成绩差距。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 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 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大众传播理论 (2)

大众传播理论 (2)

大众传播理论引言大众传播理论是研究大众传媒对社会信息传播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它是现代传播研究的重要分支。

大众传播理论通过对媒体、受众、信息传播方式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大众传媒在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主要观点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起源和发展大众传播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普及,学者开始关注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1948年,荷兰学者拉斯维尔(Paul Lazarsfeld)和美国学者鲍兹曼(Robert K. Merton)合作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即被称为拉斯维尔-鲍兹曼传播研究项目。

该项目通过对选民在纽约市市长选举中的投票行为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发现大众媒体的影响远不如当时普遍认为的那么大,而是更多地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拉斯维尔和鲍兹曼提出了“两步流程”传播模型,认为媒体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首先通过具有影响力的个人传播给受众,再由受众传递给其他人。

这一模型揭示了媒体和人际关系在信息传播中的相互作用,为后来的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观点传播媒体的角色在大众传播理论中,传播媒体被视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起到将信息从发出者传递到受众的作用。

媒体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例如,媒体的立场、偏好和利益等因素可能会导致信息的选择性呈现和偏向性传播。

受众的反应和影响大众传播理论强调了受众在信息接收、理解和反馈等方面的作用。

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还具有主动选择、解码、评估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同时,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影响力也受到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经验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例如,媒体可以通过传播政治信息、塑造公众舆论、推动社会变革和引发文化冲突等方式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媒体的影响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例如政府管理和监管、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

[传播学]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大众传播研究方法3

[传播学]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大众传播研究方法3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三部分组织第十一章大环境中的媒介组织一、一个研究传统的兴起了解媒介组织自身动作的情况。

二、框架与视角下面将要讨论的绝大多数研究与理论基本上都赞同“媒介中心”而非“社会中心”,可能会过高估计媒介组织对内容的影响力。

三、组织对内容的影响:主要议题媒介内容反映了社会真实;媒介内容受到了媒介工作者的影响;媒介内容受到媒介组织常规的影响;媒介内容受到社会机构与社会力量的影响;媒介内容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其中第二、三、四项与讨论相关。

四、分析层次五、社会力量范围中的媒介组织重点提示:媒介组织关系的六种类型:一与社会的关系;二与媒介所有人、广告商、赞助商的关系;三与压力团体的关系;四媒介组织内部的关系;五与受众的关系;六与记者的关系。

六、媒介组织与社会的关系(六至十一是六个方面)社会对媒介组织的影响力无所不在且持续不断,而媒介专业程度越高就越能拥有自主性。

媒介组织的目标。

在组织理论中,功利性的组织目标与规范性的组织目标之间被区分开来。

前者旨在为了经济目的而生产或提供实物商品或服务,而规范性的目标,则旨在提出某种价值观或取得有价值的状态。

媒介组织通常混合了功利与规范的运作目标及形式。

另一个分类的方法是按照受益人类型划分。

媒介应当首先满足受众的需要和利益,客户和国家的利益是第二位的。

七、记者的角色:介入还是中立二分法:中立报道者:是信息传递者、解释者和政府工具,使报业自身成为渠道和镜子。

记者更喜欢中立,提供大量信息的角色。

参与者:即传统的第四权力的概念,其中包括了将报业视为大众的代表者、政府的批评者,或政策与政策制订的代表者。

但沉重的政治责任并不容易与平衡中立的报道调和。

虽然美国记者往往对不介入有明显的偏好,但他们仍认为“媒介对政府的声明、报告进行调查”很重要。

认为媒介应该为受众的利益着想,媒介是受众的代言人。

三分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中立与介入的二分法进行重新评价,把记者角色划分为三种:解释者、传播者、对立者,三种角色的重要性依此为序。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导言大众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导论,以帮助读者了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大众传播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和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和媒体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以及信息传播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结果对于媒体和社会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以及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研究范围涵盖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接受、解读和传播的各个环节。

三、研究方法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

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分析来验证和解释研究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来分析数据。

2. 理论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另一重要方法,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来探讨和解释研究问题。

理论研究方法可以通过梳理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解释,并通过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来验证和论证理论观点。

四、研究过程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问题提出、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阶段。

1.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起点,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目的,确定研究的范围和重点,并提出可行的研究假设。

2. 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关键环节,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确定研究对象和样本,设计合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案。

3.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环节,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核心环节,研究者可以使用统计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 究
❖ (三)“培养分析” 主要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
结果。
❖ “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 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 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 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 中。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 随着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展开,“议程设置功能 ”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也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 知觉模式
“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显著性模式 优先顺序模式
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个人议题 谈话议题 公共议题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 (二)效果观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
效果和影响。 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
布状况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 处于“多元无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传媒提示 和强调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 数意见”来认知 。 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 第六节 “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
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
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 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
❖ 意义: ❖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
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 2.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把关人”理论内容: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历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使用与满足理论内容: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历史: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第一部分理论第一章早期理论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

图见书P6页四、不同类型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

见图P9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

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ssumptions of Cultivation Theory
• The observable effects of television on culture are relatively small. • New technologies extend television’s influence.
Media History
•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nt epoch:
– The invention of the printing press in Germany, 1450 AD. – Everything that was mentioned for the literate epoch, but on a larger scale. – Fragmented communities. – The emergence of the middle-class.
•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 Mass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form of interaction.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 Some examples of how messages are crafted to conform to the medium.
– – – – Film and TV action/violence. Windows interface and “multitasking.” The hypertext book. TOOL audio recording: “Die Eier Von Satan”
Media: Hot and Cool
Cultivation of…
• Attitudes toward sex roles. • Development of racial/ethnic stereotypes. • Expectations concerning physical appearance and sexuality.
• Hot Media “are those that include relatively complete sensory data. Thus, a person doesn’t need to fill in a lot of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the message” (242). • Cool Media, on the other hand, demand involvement from individuals” (242).
2 Mechanisms of Cultivation
• Mainstreaming: “television’s ability to stabilize and homogenize views within a society” (248). • Resonance: “the extent to which something is congruent with personal experience” (249).
Assumptions of Cultivation Theory
• Television is unique because it is pervasive. • The pervasiveness of television gives it the power to establish the cultural mainstream. • Television cultivates broad assumptions as opposed to specific attitudes. • Television is a medium of conservative socialization (it reinforces cultural norms and practices).
Cultivation Theory
• “Cultivation is the cumulative process by which television fosters beliefs about social reality.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television portrays the world as more violent and dangerous than it really is” (245).
Media History
•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te epoch:
– The invention of the alphabet in Greece, 1000 B.C. – Vision – Linearity – Logic – Solitary Learning
Media History
•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onic epoch:
– Revival of Oralality/Aurality and Tactility. – The “global village.”
The Medium is the…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 “The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states that technology – specifically, media – decisively shapes how individuals think, feel, and act and how societies organize themselves and operate” (238).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Chapter 11
Marshall McLuhan
• The Mechanical Bride (1951) • The Gutenberg Galaxy: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 (1960) •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1964) •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An Inventory of Effects (1967)
Violence
• Content Analyses of television demonstrate high incidence of violence.
– Cultivation theory infers from the high rate of televised violence that viewers will come to expect and tolerate violence in their real lives. In other words, they will come to see the world as a violent place.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 “The theory Marshall McLuhan advanced has been called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As with any deterministic theory, the basic claim is that some single cause or phenomenon determines other aspects of life” (237).
Criticisms of Cultivation
• Causation Vs. Correlation
– Television viewing causes fear. – Fear causes television viewing. – A third factor causes both television viewing and fear.
– Speech developed by homo-sapiens 20,00040,000 years ago. – Orality, Aurality, and tactility – Narrative Storytelling – Immersion and Simultaneity – Cohesive Communities
– “If we believe that all relationship problems can be fixed, that sex can always be sublime, and that couples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then we’re likely to be dissatisfied with real relationships that can’t consistently live up to these synthesized images” (248).
– Cumulative impact as opposed to a “magic bullet.”
Violence
•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Violence (1967 and 1968). • The Surgeon General’s 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 on Television and Social Behavior (1972).
•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 The medium determines the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