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第一讲种群和群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J”型增长中,种群的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在“S”型增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
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 6.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 ) 7.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 )
8.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 9.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
123456
6.“植物A→动物B→动物C”是某草原的一条食物链,生态学家对该草原生态系统进 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动物B的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 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4_8_0_只/hm2。若被标记的 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偏大____(填“大” 或“小”)。 (2)研究人员调查并绘制动物C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甲。2016年 6月C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增__长___型。可以预测,2017年6月后C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最可能是 _下__降___,直接原因是种群的 _出__生__率__小__于__死__亡__率__。
2.群落的两种结构
项目 现象
垂直结构 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 常呈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阳光 动物:栖息空间 和食物条件
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 异及光照强度; 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 动物的影响
易错提醒 垂直分布≠垂直结构 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 高度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群 落垂直分布。
C.“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易错辨析
1.用样方法调查估算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而且应以所有
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 ) 2.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 )
3.从理论上讲,第二次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
数量要偏小( × ) 4.环境条件适宜时,物种入侵后的初期,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类似于“J”型增长( √ )
123456
考向二 种群的数量的变化分析 3.(2018·全国Ⅰ,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
数量
123456
网络构建
“S” 次生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物种组成(丰富度) 水平结构
2.群落 (1)判断群落的三要素: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全部生物。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物种组成(丰富度、优势种)、种间 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优势种是群落命名的重要依据。 (4)群落内的各种生物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种间关系包括种 间斗争(寄生、竞争、捕食等)和种间互助(互利共生等)。 (5)群落的垂直结构是不同垂直方向上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种群,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 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水平结构是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种群呈镶嵌分布。
123456
4.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 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 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天敌、有限的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导致第5年 到第9年种群数量减少
专题五 生物与环境
第1讲 种群和群落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网络构建
“S” 次生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物种组成(丰富度) 水平结构
基础必备
1.种群 (1)判断种群的三要素 a.同一地点:个体间不存在地理隔离。 b.同种生物:个体间没有生殖隔离。 以上两个要素保证了种群内个体间能进行基因交流,具有同一个基因库。 c.全部个体: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3)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 比例、年龄组成等)和空间特征(集群型分布、随机型分布和均匀型分布等)。
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种群 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②K值与K/2值的应用
减小环境阻力→K值增大→保护野生生Biblioteka Baidu资源 K值 增大环境阻力→K值降低→防治有害生物
草原最大载畜量不超过K值→确定合理载畜量
K/2值
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在K/2值处 K/2值前防治有害生物,严防达到K/2值处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 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123456
5.(2019·全国Ⅲ,3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 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 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S__型,且种群数量为_a_/_2_时,种群增长最快。
科学思维 不同曲线模型中的“K值”与“K/2值”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 数量为K/2值。
考向设计
考向一 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辨析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 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减__小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 中 接 种 该 菌 的 量 增 加 一 倍 , 则 与 增 加 前 相 比 , K 值 _不__变___( 填 “ 增 大 ”“ 不 变 ” 或 “减小”),原因是_K_值__是__由__环__境__资__源__量__决__定__的__,__与__接__种__量__无__关___。
√D.去除样方中的牧草B减少了蛞蝓对牧草A的取食
7 8 9 10 11
8.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 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灭绝的
123456
2.利用稻田养鲤鱼,既可获得鲤鱼,又可利用鲤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 便肥田,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下列有关稻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了鲤鱼的种群密度
√B.若稻田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过多地流入害虫等消费者体内,则该生态系统不能
处于稳态 C.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D.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们获得更多能量
(6)群落的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 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 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7)群落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 “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虽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 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对于数量少的种群可以采取直接计数法,对于数量 很多的种群可以采取估算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估算法,得出的不是真实值。 (5)不是所有种群都有全部的五大数量特征,如:没有性别分化的生物种群不具有性 别比例特征;封闭的海岛上的生物种群不具有迁入(出)率特征。 (6)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和下降等多种形式,其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包 括不受密度制约的“J”型增长和受密度制约的“S”型增长。
123456
(3)研究人员监测了C种群几年间的数量变化并绘制出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乙。监测 过程中为控制C种群的数量,引入了以C为食的种群D。据图分析,D最可能是在图 中_____点对应的时间引入,该时间点_____b_(填“是”或“不是”)控制C种群数量 增长的最佳不时是期。
123456
1.(2018·海口高二检测)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灭绝危险 D.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
相等
7 8 9 10 11
考向二 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调查分析 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3)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①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 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 ②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 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3.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 (1)图示
(2)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值与K/2值的分析
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4.几种调查方法的比较
考向设计
考向一 生物的种间关系辨析 7.蛞蝓既取食牧草A也取食牧草B。为 研究牧草间的竞争和蛞蝓的捕食对牧 草A存活的影响,生态学家在牧场内选 择多个样方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 果如右图所示。据此作出的分析,下 列说法合理的是 A.该牧场的群落仅包括牧草A、B和蛞蝓三种生物 B.应选取牧草生长状况差异较大的不同样方进行实验 C.没有蛞蝓捕食条件下,竞争对牧草A存活影响显著
解析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受食物、空间、天敌等的影响,会发生变化,A项错误;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如同一区域的大象和蚂蚁等,B项正确;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一般可分为幼年个体、成年个体、 老年个体的比例,C项正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D项正确。
10.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 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
的垂直结构( × )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要点整合
1.四种种间关系辨析 (1)寄生与互利共生,看对一方 有利还是双方有利。 (2)竞争与捕食,看最后结果, 若一种生物死亡灭绝则为竞争。 (3)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一般数 量先增加的为被捕食者。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要点整合
1.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1)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估算方法 (1)适用条件 ①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跳蝻、蚜虫、昆虫的卵)。 (2)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 6.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 ) 7.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 )
8.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 9.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
123456
6.“植物A→动物B→动物C”是某草原的一条食物链,生态学家对该草原生态系统进 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动物B的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 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4_8_0_只/hm2。若被标记的 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偏大____(填“大” 或“小”)。 (2)研究人员调查并绘制动物C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甲。2016年 6月C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增__长___型。可以预测,2017年6月后C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最可能是 _下__降___,直接原因是种群的 _出__生__率__小__于__死__亡__率__。
2.群落的两种结构
项目 现象
垂直结构 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 常呈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阳光 动物:栖息空间 和食物条件
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 异及光照强度; 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 动物的影响
易错提醒 垂直分布≠垂直结构 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 高度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群 落垂直分布。
C.“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易错辨析
1.用样方法调查估算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而且应以所有
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 ) 2.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 )
3.从理论上讲,第二次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
数量要偏小( × ) 4.环境条件适宜时,物种入侵后的初期,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类似于“J”型增长( √ )
123456
考向二 种群的数量的变化分析 3.(2018·全国Ⅰ,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
数量
123456
网络构建
“S” 次生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物种组成(丰富度) 水平结构
2.群落 (1)判断群落的三要素: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全部生物。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物种组成(丰富度、优势种)、种间 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优势种是群落命名的重要依据。 (4)群落内的各种生物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种间关系包括种 间斗争(寄生、竞争、捕食等)和种间互助(互利共生等)。 (5)群落的垂直结构是不同垂直方向上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种群,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 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水平结构是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种群呈镶嵌分布。
123456
4.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 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 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天敌、有限的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导致第5年 到第9年种群数量减少
专题五 生物与环境
第1讲 种群和群落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网络构建
“S” 次生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物种组成(丰富度) 水平结构
基础必备
1.种群 (1)判断种群的三要素 a.同一地点:个体间不存在地理隔离。 b.同种生物:个体间没有生殖隔离。 以上两个要素保证了种群内个体间能进行基因交流,具有同一个基因库。 c.全部个体: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3)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 比例、年龄组成等)和空间特征(集群型分布、随机型分布和均匀型分布等)。
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种群 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②K值与K/2值的应用
减小环境阻力→K值增大→保护野生生Biblioteka Baidu资源 K值 增大环境阻力→K值降低→防治有害生物
草原最大载畜量不超过K值→确定合理载畜量
K/2值
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在K/2值处 K/2值前防治有害生物,严防达到K/2值处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 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123456
5.(2019·全国Ⅲ,3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 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 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S__型,且种群数量为_a_/_2_时,种群增长最快。
科学思维 不同曲线模型中的“K值”与“K/2值”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 数量为K/2值。
考向设计
考向一 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辨析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 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减__小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 中 接 种 该 菌 的 量 增 加 一 倍 , 则 与 增 加 前 相 比 , K 值 _不__变___( 填 “ 增 大 ”“ 不 变 ” 或 “减小”),原因是_K_值__是__由__环__境__资__源__量__决__定__的__,__与__接__种__量__无__关___。
√D.去除样方中的牧草B减少了蛞蝓对牧草A的取食
7 8 9 10 11
8.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 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灭绝的
123456
2.利用稻田养鲤鱼,既可获得鲤鱼,又可利用鲤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 便肥田,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下列有关稻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了鲤鱼的种群密度
√B.若稻田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过多地流入害虫等消费者体内,则该生态系统不能
处于稳态 C.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D.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们获得更多能量
(6)群落的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 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 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7)群落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 “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虽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 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对于数量少的种群可以采取直接计数法,对于数量 很多的种群可以采取估算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估算法,得出的不是真实值。 (5)不是所有种群都有全部的五大数量特征,如:没有性别分化的生物种群不具有性 别比例特征;封闭的海岛上的生物种群不具有迁入(出)率特征。 (6)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和下降等多种形式,其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包 括不受密度制约的“J”型增长和受密度制约的“S”型增长。
123456
(3)研究人员监测了C种群几年间的数量变化并绘制出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乙。监测 过程中为控制C种群的数量,引入了以C为食的种群D。据图分析,D最可能是在图 中_____点对应的时间引入,该时间点_____b_(填“是”或“不是”)控制C种群数量 增长的最佳不时是期。
123456
1.(2018·海口高二检测)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灭绝危险 D.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
相等
7 8 9 10 11
考向二 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调查分析 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3)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①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 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 ②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 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3.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 (1)图示
(2)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值与K/2值的分析
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4.几种调查方法的比较
考向设计
考向一 生物的种间关系辨析 7.蛞蝓既取食牧草A也取食牧草B。为 研究牧草间的竞争和蛞蝓的捕食对牧 草A存活的影响,生态学家在牧场内选 择多个样方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 果如右图所示。据此作出的分析,下 列说法合理的是 A.该牧场的群落仅包括牧草A、B和蛞蝓三种生物 B.应选取牧草生长状况差异较大的不同样方进行实验 C.没有蛞蝓捕食条件下,竞争对牧草A存活影响显著
解析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受食物、空间、天敌等的影响,会发生变化,A项错误;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如同一区域的大象和蚂蚁等,B项正确;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一般可分为幼年个体、成年个体、 老年个体的比例,C项正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D项正确。
10.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 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
的垂直结构( × )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要点整合
1.四种种间关系辨析 (1)寄生与互利共生,看对一方 有利还是双方有利。 (2)竞争与捕食,看最后结果, 若一种生物死亡灭绝则为竞争。 (3)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一般数 量先增加的为被捕食者。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要点整合
1.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1)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估算方法 (1)适用条件 ①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跳蝻、蚜虫、昆虫的卵)。 (2)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