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词四首 教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与《渔家傲·秋思》同期的诗词作品,了解古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中有关古代词人的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思想。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词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渔家傲·秋思》的教学,引入其他同期的诗词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艺术特色。
2. 拓展要求: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两首古代诗词进行深入阅读,尝试分析其意境、情感和创作背景。
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词,运用所学的词牌知识和创作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了解至少两位古代词人的生平,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与《渔家傲·秋思》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并在课堂上进行简要介绍。
-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词牌特点等基础知识点。
-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案例研究法:分析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词人的生活状态。
- 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秋思》的赏析文章。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2. 诗词的情感抒发: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秋天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同时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词情感。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拓展
12 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人教语文九下优秀创新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交流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诗歌写作背景导入。
北宋仁宗继位之后,国家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国立日渐薄弱。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屡次侵犯北宋边境,宋廷调兵遣将,但事出仓促,准备不足,屡战屡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山西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抗击西夏。
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一心,逐收失地,连挫西夏军队,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渔家傲秋思》就作于此时。
今天,我们便一起来赏析这首词。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庆历三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2.读准字音燕然未勒羌管悠悠人不寐三、课堂研习(一)初读诗词,把握准读音、节奏1.读准节奏。
2.听示范朗读,注意体会朗读的语速、停顿。
3.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试着读一读( 4分钟)。
然后派小组代表朗读。
(二)再读诗词,疏通大意小组合作学习(5分钟):小组内互动合作,理解词句,讲解诗歌大意;如有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结束后,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三)合作交流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2分钟)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
第12课《词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一、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1)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
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
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
有《范文正公集》。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谥号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有《稼轩词》等传世。
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统治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此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4)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她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先后加入光复会和中国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浙皖两省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捕,坚贞不屈,1907年7月15日凌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12《词四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2课词四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结合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3.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教学重点1.诵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词在韵律、节奏上的美感,熟读成诵。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教学难点《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同为豪放词,一首苍凉悲壮,一首豪迈激昂,风格不同,试着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唐诗宋词,国之瑰宝;自古及今,人才辈出。
人们赞美“诗仙”的浪漫情怀,讴歌“诗圣”的宽广胸襟,欣赏苏东坡的满腹豪情,称颂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四首词,感受词的魅力。
新知探究《渔家傲·秋思》一、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有关词的文学知识,重点了解词的发展、分类等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有关范仲淹的信息。
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并简单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并补充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诵读诗歌【活动内容】1.听《渔家傲·秋思》的范读音频,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词的音韵美。
2.反复诵读,读出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读出音韵之美。
(1)学生听范读音频的时候,留意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比如,仄声韵的低沉,平声韵的悠扬,短句的明快,长句的婉转。
根据范读在课本上做标记。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词中的意象,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教案】【随堂练习】
12《词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
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背诵这四首词。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一、新课导入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作者)二、明确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词的内容。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
3.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三、自主学习,互动交流1.作者介绍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苏州吴县人。
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
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
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2.链接写作背景北宋仁宗即位后,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了重内轻外的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松戒备,武备松弛。
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但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以致每战辄败。
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移知延州,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渔家傲·秋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渔家傲·秋思》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词的基本概念。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它以抒发情感为主,形式上比诗更加自由灵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渔家傲·秋思》这首词。这首词描绘了秋天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的意境美和词牌的特点。对于词牌的韵律、结构等特点,我会通过示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12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词四首》之《渔家傲·秋思》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能力。通过反复朗读和默写,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渔家傲·秋思》的词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
(1)分析《渔家傲·秋思》的意境美。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中的意象,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学设计(3课时)课文内容分析:本篇课文由四首词组成,分别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的《满江红》。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在范仲淹仅存的五首词中,乃至在当时的词坛上,都属于另类。
境界阔大,气魄宏伟,气概豪迈,对偶工整而又自然天成,精致醇美而又不失古朴浑厚,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是这首词的主要风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的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自己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是与朋友陈亮的唱和之作。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下片描写战斗场面。
上下两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
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满江红》是秋瑾1903年中秋时节寓居北京时所作。
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
但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
词的结尾,发出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到九年级下半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不少古典诗词积累。
这种积累,不仅体现在古诗词记忆容量上,更体现在对诗词内容、情感、思想、内涵的感受、认识、理解上。
但总体来说,这种理解感受是相对感性的。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分类、作家风格、作品中的意象、典故等古典诗歌的专门特色还并不能很好掌握。
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这一学习阶段中,学生对“词”这一文体的接触较少。
12《词四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2《词四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程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词四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同时,本课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学生能够对诗歌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叙述。
•学生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随机教师会挑选一位学生作为主持人,让他找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读,其他学生评分,得分最高的同学可以获得小奖励。
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韵律和格律。
2. 文本导读教师在此环节主要是通过逐行分析,分析出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并且帮助学生理清诗歌的结构和意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小组讨论随机选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这首诗歌。
每一个小组应该有一个组长,其他组员可以畅所欲言,从不同方面来讨论这首诗歌,如情感,意义,结构,词汇的巧妙运用等。
4. 格律分析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格律,对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并让一些学生上台表现。
5. 个人表达针对这首诗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它们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两百字的随笔,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一谈自己对诗歌的感受或对诗人的评价。
四、教学评估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评价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诗歌的了解和理解。
同时,课后用课堂讨论和写随笔的方式来评估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该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并且因材施教。
•在自由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方向,避免跑题。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诗歌的分析,在教材上获得更多的乐趣。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2 词四首》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2 词四首》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节课共包括四首词: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辛弃疾的《太常引·人日idge》。
这些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欣赏到词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词这一文学体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一些生僻词的理解,对古代社会风俗的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相关知识,掌握四首词的作者、背景及词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四首词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四首词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的分析;2.重点:通过分析,理解词的特点,欣赏词的魅力;3.难点:对一些生僻词的理解,对古代社会风俗的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词的图片、音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以一首现代词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四首词,了解词的背景,感受词的魅力;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首词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教师进行指导;4.课堂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5.总结提升:教师对四首词进行总结,强调词的特点,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学;6.课堂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第12课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词作大意。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把握塞外特殊的环境特点。
3.感受词人忧国怀乡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回顾学过的有关知识,想想词与诗有什么不同。
反复诵读这四首词,感受词的音韵美,并注意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新课导入】同学们,咱们提起范仲淹,最容易想到《岳阳楼记》,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今天,老师想与大家分享有关他的另一句名言,“腹中自有百万甲兵",这句话出自当时与大宋交战的西夏敌军;由此可见,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将军。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他在戍边期间写下的名作《渔家傲·秋思》。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他工于诗词散文,风格较为明健。
现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写作背景】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积弱积贫之势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范仲淹到延州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处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孤城闭"三个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文学常识】词词是诗的别体,隋唐时兴起,成熟繁盛于宋,是诗演进与发展的产物。
词有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
每一种词牌都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
内容上也有大体规定,抒发的感情也有一定的讲究。
12.词四首 优秀教案
12 《词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掌握典故在词中的作用,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典故在词中的作用,并灵活运用。
【课文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文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边的诗词。
今天我们要学的几首词也是关于边关的。
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边关的风光吧。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掌握典故在词中的作用,并灵活运用。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少时家贫好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
官至参知政事。
范仲淹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成就很高。
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
(3)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他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擅长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慷慨悲壮。
(4)秋瑾(1875—1907),字璇卿 , 祖籍山阴(今绍兴市),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中国民主革命志士。
第12课《词四首:满江红》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满江红【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把握《满江红》的大意,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领会作者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作者介绍预设1:秋瑾秋瑾(1875—1907),民主革命烈士。
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工诗词,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笔调雄健,感情奔放。
今有《秋瑾集》。
预设2:秋瑾的家庭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典型的小官僚地主家庭。
其父秋寿南曾任湘乡县督销总办。
秋瑾兄妹四人。
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受封建教育,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
预设3:秋瑾的创作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
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220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15首,共二百四十余首。
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1891-1904 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
后期:1904-1907 抒发革命豪情,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2.背景资料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预设: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采取各种形式把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也有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感慨。
通过对这些词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词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词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词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词作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美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难点: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词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词的文学特点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3.欣赏法:教师通过朗读、播放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案。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学习氛围。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对词有什么了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12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 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多音字、形近字、偏旁部首等语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提高语言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生字、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难点1. 课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蕴含的深层思想感情的领会。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背景介绍(1)介绍秋瑾的生平与成就。
通过多媒体展示秋瑾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对这位女词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讲述秋瑾的字号、别号以及她在中国民主革命和女权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课文背景的兴趣。
(2)讲述《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创作背景。
通过讲述秋瑾在1903年中秋时节,与丈夫发生冲突后寓居北京阜城外的泰顺客栈,决心投身革命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词中情感打下基础。
2. 激发思考(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秋瑾为何会有冲破家庭束缚的决心?"、“她是如何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抱负的?”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力,为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做铺垫。
(2)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和见解,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二)课文朗读1. 朗读前的准备(1)教师简要介绍《满江红(小住京华)》的背景和作者秋瑾的生平,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接着,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九年级下册 12《词四首》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1、介绍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了解词的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四首词。
3、品味语言,体味词的韵律美、意境美。
4、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在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5、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学情分析】:学生问题归类【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设计】:1、《渔家傲秋思》中,()是词牌名,()是题目。
2、“唐宋八大家”中被称为“三苏”是()()()3、借助课下注释自译课文。
【课时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及其作用、体会其爱国情感。
【评价任务】1、了解作者生平、词作风格及代表作,并能熟练翻译课文。
2、理解作品内涵,体会本课所选的词作蕴含的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在九年级上册时,我们一起学习了《岳阳楼记》,我们从中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民之情。
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他的边塞情怀。
二、明确目标齐读目标——陈述本课词作的叙事视角及其作用。
三、预习展示1.展示【预习设计】题1、2答案,师生纠错。
2.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
四、学习新课(一)学习《渔家傲·秋思》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
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步骤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诵读,让学生把握诵读的节奏、停顿和语气。
提问:朗读时的情感是怎样的?明确:低沉、忧郁、哀伤。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12 词四首教案
12 词四首教案第12课词四首【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情境导入】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
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明确: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将士戍边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寂寞孤独思乡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三、拓展延伸——边塞诗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写出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明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情境导入】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
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明确: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将士戍边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寂寞孤独思乡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三、拓展延伸——边塞诗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写出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明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四、本词小结同学们,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附板书设计:《江城子·密州出猎》【情境导入】同学们,杜甫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内容情感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老夫我暂且发一发少年的狂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酒酣之后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
两鬓稍白,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我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2.教师提问:《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渴望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感。
二、深入探究——形象分析1.教师提问: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希望自己能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教师提问:简述词中引用“孙权射虎”“冯唐持节”“射天狼”等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
明确:引“孙权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乘马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
引“冯唐持节”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三、拓展延伸——爱国名句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代还有很多人抒写了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句爱国诗词。
明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四、本词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附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情境导入】同学们,他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样,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也是我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爱国英雄,21岁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
他,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走进他的报国梦,解读他的爱国情!【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内容情感1.学生朗读,借助注释了解全词大意。
明确:夜里酒醉后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连营。
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响霹雳作响的雕弓。
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
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2.这首词上阕写了什么景或事?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这首词上阕写了军旅生活。
下阕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二、深入探究——词意词情1.词的上阕所写内容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还是对理想境界的展望?明确:词中的境界是以梦的形式展现的一种理想境界,这里有作者的生活体验,但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现,刻画一个立功沙场的将军形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国无门的曲折反映。
2.在这首词中,哪几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词中集中吐露了作者心声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前两句抒写作者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
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小组探究,展示交流,明确:“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作“赋壮词”。
三、本词小结同学们,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
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附板书设计:《满江红》【情境导入】同学们,1903年中秋节,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鉴湖女侠秋瑾目睹了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她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
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内容情感1.朗读全词,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明确: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二、深入探究——词意语言1.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明确: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2.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3.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
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三、本词小结同学们,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