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燃烧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燃烧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燃烧教案模板
课题:化学燃烧
教学目标:
1. 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燃烧的条件和方程式;
3.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方程式
教学难点:燃烧的实质和化学方程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玻璃瓶、蜡烛、火柴、燃烧器等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入燃烧的概念,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燃烧的认识;
2. 展示一段燃烧现象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燃烧的兴趣。

二、燃烧实验(15分钟)
1.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燃烧的过程,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条件和特点。

三、燃烧方程式(20分钟)
1. 讲解燃烧方程式的概念和写法;
2. 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导燃烧方程式,进行相关练习。

四、燃烧的实质(15分钟)
1. 分析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燃烧实质;
2. 总结燃烧产物和燃料的关系。

五、练习与检测(10分钟)
1.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燃烧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辅导学生解答疑问,巩固学习成果。

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燃烧的要点;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化学知识,积极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教学反思:
1. 教学重点难点设置是否合理;
2. 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如何;
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

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 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

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 船是 ________________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_________ 、2、点燃两根火柴,一根火柴头朝上,一根火柴头朝下,观察哪根火柴梗 燃烧更旺?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3、小红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 恙。

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A 、 纸船不是可燃物B 、 没有与氧气接触C 、 没有达到纸船的着火点D 、水能灭火4、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我们设计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在 25OmL 烧杯中,注入20OmL 热水,并投入一小块白 磷,烧杯口盖上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块已用 滤纸吸干水的白磷,另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口磷 着火点为40°C,红磷着火点为200o C )。

不一会儿, 观察到:⑴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这是因为白磷是 ______________ •温度达到 ___________ 乂与 _________ 接触。

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这是因为红磷虽然与 ________________ 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 ________________ o 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这是因为水中 白磷温度超过 __________ ,而不与 __________ 接触。

⑵若铜片上的白磷量比较多,燃烧一段时间后,铜片上的红磷也会燃烧 起来,为什么?(3)若将烧杯上的铜片移走,并用一根玻璃导管对着水中的Cl 磷吹入空 气。

你将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⑷从以上实验,可得到启示:实验室保存Cl 磷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情反馈在学案的小结处对四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画 2 或“X”。

将画“X”的内容进一步讲解。

课题4. 1常见的化学反应一燃烧(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燃烧反应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反应教案

燃烧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概念和特点,知道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

2. 让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能够分析判断燃烧是否会发生。

3. 让学生了解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提高学生的防火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燃烧的概念和特点2. 燃烧的条件3.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三、教学难点1. 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判断2. 灭火方法的原理和选择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火焰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火焰的产生,引出燃烧的概念。

1.2 学生分享对燃烧的了解,教师总结燃烧的特点。

2. 燃烧的条件2.1 教师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2.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验证燃烧的条件。

2.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判断燃烧是否会发生的方法。

3.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3.1 教师介绍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不同灭火方法的原理。

3.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灭火方法的选择,提高学生的防火安全意识。

4. 课堂小结4.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燃烧的概念、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燃烧的概念和条件的练习题。

2. 思考并总结灭火方法的选择原则,撰写一篇关于防火安全的小短文。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如何。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燃烧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提高学生的防火安全意识。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题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能说出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条件及危害,懂得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懂得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储存、运输、使用的注意点,熟悉相关标志。

3.了解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

了解爆炸极限的概念。

知道引爆的常见因素(明火、电火花、高温、撞击等)。

教学重点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比较教学难点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比较归纳教学媒体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写出下列化学用语两个氢原子,n个铵根离子,三个亚铁离子两个水分子,氧化铁,氯化钠中的阴离子,氯化铁,硫酸铵,硝酸锌,氢氧化铜,高锰酸钾制氧气符号表达式,双氧水制氧气符号表达式,电解水符号表达式,氢气燃烧符号表达式,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以下几种消防安全标志的意义:【新知导学】(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如等是物理变化。

(3)爆炸极限是什么?可燃物在生活中使用时要注意什么?活动一、含碳燃料的完全与不完全燃烧1.碳燃烧的符号表达式: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

2.认识一氧化碳:⑴性质⑵危害⑶中毒机理⑷产生的主要途径⑸如何减少和预防一氧化碳的产生?(6)比较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知道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知道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活动二、合作、研讨与点拨1.为什么液化气灶、煤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图4-3实验: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现象,你的解释:3.蜡烛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在煤炉的进风口扇风炉火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燃烧越旺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燃烧木材,是将一大块木材直接燃烧,还是怎么做?说明了燃烧越旺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活动三、爆炸现象1、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观察老师进行的粉尘爆炸实验,你有什么启发?三、总结、反思与提升1.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2.请你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3.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如何防止爆炸发生?知识链接爆炸极限(爆炸极限的概念见课本P96页)燃烧生成另一种碳的氧化物,写出符号表达式甲烷燃烧生成两种氧化物,写出符号表达式5.可燃性气体与其他气体混合点燃时一定会发生爆炸吗?发生爆炸的条件有哪些?四、自检、反馈与巩固【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介绍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燃烧引起爆炸现象和防火与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教材采纳从实验观看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能够通过亲躯体验和摸索把握知识。

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一个有味的实验,来说明什么缘故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进一步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CO的产生及其危害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树立内因是变化的依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明白得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预备】酒精、蜡烛、烧杯、蒸馏水、手帕、打火机、酒精灯、坩埚钳、多媒体。

【新课引入】今天天气专门冷,我们想到需要什么?(火)如何才能产生火呢?(物质燃烧)。

火是物质燃烧的一种现象,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煤、石油、天然气、酒精等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燃料。

本节我们就来学习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板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提问】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许多燃烧的事例,把你感爱好的燃烧现象填写到92页表4-1中。

【交流】学生填表:教材92页表4-1。

【设疑】这些燃烧各有不同,对人类有的有利,有的不利,但都有共同之处:(特点)发光、发热,(实质)化学反应。

【交流】一、燃烧的条件1.概念: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初中化学燃烧的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燃烧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2. 掌握化学燃烧的条件;
3. 能够简单解释化学燃烧的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燃烧的条件和特点;
2. 化学燃烧过程中的反应方程式。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洋葱、燃烧管、明火、硫黄粉末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燃烧现象的思考;
2. 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燃烧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化学燃烧的探讨。

二、讲解(10分钟)
1. 通过PPT介绍化学燃烧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2. 分析化学燃烧的条件:氧气、燃料和点燃温度;
3. 举例说明化学燃烧的过程。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 展示燃烧现象的实验:使用硫黄粉末实验,让学生观察硫黄粉末燃烧的过程;
2.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化学燃烧的特点和条件。

四、讨论(10分钟)
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化学燃烧与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写一份简单的化学燃烧反应方程式。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化学燃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化学燃烧的条件,并能够简单解释化学燃烧的过程。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验演示和生活案例,帮助学生
深入理解化学燃烧的原理和应用。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燃烧教案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燃烧教案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燃烧教案
主题:常见物质的燃烧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常见物质如何燃烧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产物及其性质;
3. 能够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

二、教学重点
1. 常见物质的燃烧原理;
2. 常见物质的燃烧产物及其性质。

三、教学内容
1. 常见物质的燃烧原理;
2. 常见物质的燃烧产物及其性质;
3. 实验:观察不同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让学生观看燃烧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对燃烧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

2. 理论讲解(15分钟)
通过课件或板书,简要介绍常见物质的燃烧原理,燃烧产物及其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
准备不同常见物质(如木材、纸张、酒精等),让学生分组进行燃烧实验,观察不同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分析与讨论(10分钟)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让学生探讨不同常见物质的燃烧过程及产物,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现象的规律。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

五、课堂作业
观察家中的一些物质,了解它们的燃烧特点和性质,写一份观察报告。

六、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验证,有助于深化对常见物质燃烧原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2)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2)
【情景引入】展示文字新闻(CO的中毒事件)
【提问】CO为什么会使人中毒?
【播放动画】CO使人中毒的原理
【提问】CO对空气有污染,会使人中毒,它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讨论】
燃烧特征
燃烧产物
含碳、氢燃料的完全燃烧
含碳、氢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教师讲解】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及之间的区别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提高安全用火的意识,学习简单的灭火技能.
教学重难点: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及之间的区别
爆炸发生的原理
教学过程第课时
共课时
【作业检查】学生交流查阅的有关灭火器的资料
【图片展示】几种常用灭火器的图片
【教师小结】灭火器的种类及其使用方法和使用范围
【学生讨论】学校图书馆、计算机房、实验室等地方一般配备什么灭火器?
【课堂练习】
1.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做法不属于安全措施的是()
A.加油站、面粉厂附近严禁烟火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做灯火试验
C.夜间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D.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
2.“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国家对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贮存、运输、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学生讨论】爆炸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为了防止爆炸的发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注意些什么?
【图片展示】几种常见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防安全标志
【教师介绍】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
介绍H2、CO、CH4三种气体的燃烧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学生讨论】以上三种气体,如何进行简便地鉴别?
【小结】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异同点

初中化学几种燃烧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几种燃烧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几种燃烧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几种常见的燃烧现象;
2. 掌握燃烧现象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教学内容:
1. 完全燃烧:氧气与燃料充分混合并放出热量;
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与燃料未完全混合或供氧不足;
3. 明火燃烧:明显呈现火焰现象;
4. 隐火燃烧:无明显火焰但有热量释放。

教学过程:
一、引入:通过引入一组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燃烧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

二、讲解: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燃烧现象,并分别说明其特点和规律。

三、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比如点燃蜡烛观察明火燃烧的现象,或者燃烧一小段纸条观察隐火燃烧的现象。

四、讨论:让学生讨论燃烧现象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并提出防止燃烧现象不良影响的措施。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燃烧现象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处理燃烧现象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画一幅图展示几种不同的燃烧现象,并写一篇短文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1. 教学活动设计要引人入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活动要简单明了,能够有效展示燃烧现象的特点,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3. 教师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常见的化学反应_燃烧【公开课教案】1

 常见的化学反应_燃烧【公开课教案】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题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地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知道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

能懂得被困火灾区时的自救方法。

3.了解常见灭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内容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目标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材分析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回忆:能为人类带来好处的燃烧实例有:照明、取暖;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有:山林火灾、住宅起火。

2.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常用的灭火方法有哪些?①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②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③使用大量的冷却剂使燃烧物冷却,让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说到火,我们就会想起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那么物质为什么会燃烧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概念事例观察到的现象镁条的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蜡烛的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瓶壁有水珠。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红磷的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燃烧反应的的特征可归纳为:发光、发热、化学变化结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实验与思考】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你的解释(1)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哪个能被点燃?蘸有酒精的小棉球能被点燃酒精具有可燃性,水不具有可燃性(2)点燃两支蜡烛,一支用集气瓶罩住,哪支蜡烛会很快熄灭?用集气瓶罩住的蜡烛会很快熄灭。

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3)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比较容易被点燃?小木条容易被点燃。

初中化学燃烧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现象教案
【教学内容】燃烧现象
【教学目标】
1. 理解燃烧的本质是氧化反应。

2. 能够描述燃烧的过程和条件。

3. 能够区分不完全燃烧和完全燃烧。

【教学重点】
1. 燃烧的本质是氧化反应。

2. 燃烧的过程和条件。

【教学难点】
1. 区分不完全燃烧和完全燃烧。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蜡烛、盛有少量氯化钠的玻璃试管、火柴、燃烧瓶等。

2. 实验物质:蜡烛、氯化钠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引入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并让学生描述燃烧的现象。

2. 提出问题:燃烧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何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二、学习过程
1. 燃烧的本质
教师讲解燃烧的本质是氧化反应,通过示意图和实验让学生理解。

2. 燃烧的过程和条件
教师讲解燃烧的过程和所需的条件,如氧气、点燃温度等。

3.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教师讲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并进行相应的实验进行演示。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燃烧的本质是氧化反应,掌握了燃烧的过程和条件,区分了不完全燃烧和完全燃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笔记。

2. 思考并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及其原理。

3. 准备一份小实验报告,描述一个关于燃烧现象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拓展延伸】
1. 组织学生开展更多关于燃烧现象的实验,深化学生对燃烧现象的理解。

2. 设计更多情境性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爆炸公开课教案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爆炸公开课教案

C
O
2
点燃 一氧化碳
炭黑小颗粒 CO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 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 密度略微小于空气; • 难溶于水。
问题一 谁能说出悲剧发生的原因
O 2
CO与Hb的结合能力是O2与Hb的结合能力的200~300倍
OOOOOOOOOOO 22222222222
问题二 如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呢?
,可能发生的情况为( )
• A、收集到的氧气可能不纯
B、可能会引起爆炸
• C、可能会使反应速率减慢
D、没有影响
• 3.下列物质中,属于易燃物的是( )
• ①酒精 ②白磷 ③煤气 ④食盐 ⑤食醋 ⑥液化石油气 ⑦镁 ⑧铜片
•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①③⑥
C、只有①②③⑥⑦ D、全部都是
• 4.某些媒体曾有下列报道,其中不符合科学原理的是( )
二、爆炸
爆炸的类型 1.由物理膨胀导致的爆炸 2.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
演示面粉爆炸实验
能力知源识于再运现用
2.爆炸: (1).爆炸的原因:
①.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②.产生急速的燃烧 ③.在有限的空间内
思考: 火药平摊在铁板上,点燃能否发生爆炸?为什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
气体 H2 CH4 CO
问题三 为什么称一氧化碳为“隐形杀手”呢?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
CO有毒,对环境有污染,它真的没有用吗
由于它具有可燃性,通常可被用于 做燃料 ,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CO 。
交流与讨论 为什么要使燃料完全燃烧
完全燃烧 燃烧彻底放热多。
不完全燃烧会生成CO等有毒气体污染大气;燃烧不彻底放 热少,造成资源浪费。

初中化学4.1.2《燃烧》第2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4.1.2《燃烧》第2课时教案
【教师引导】抛疑:我们有没有什么措施可以促进可燃物的完全燃烧?
【学生活动】回答:增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教师引导】引导思考: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氧气量是否充足。
【教师引导】那么,如果我们增加或者减少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量,那么是否就可以促进或者抑制完全燃烧?
【学生活动】回答:是。
【课堂总结】CO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会和Hb结合使人昏厥窒息死亡,可燃,和氧气点燃生成CO2;
因此要促进完全燃烧,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可以通过增加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或者增加氧气浓度,如鼓进空气等,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会区分物理爆炸与化学爆炸即可。
【布置作业】课本第99页“练习与实践”3、4
七、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应熄灭火盆,打开门窗通风,禁止使用会产生电火花或明火的电器,如电灯开关、手机、手电筒等。
【教师引导】同样的,假如是煤气泄漏导致有人中毒了,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禁止使用会产生明火的电器,如电灯开关、手机、手电筒等。
【教师活动】补充:如果有人昏厥了,以同学们现有的能力,老师建议大家向父母或者邻居等大人求助,而以后长大了有能力以后,应该将昏厥者拖到空气流通性好的地方,如果症状较严重的,应立即送医。
【教师引导】是的,那么除此以外呢,还有另一种发生原理,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粉尘爆炸实验视频
【教师引导】抛疑:视频中粉尘爆炸的原理是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教师讲解】这是爆炸原理二,不仅如此,氧气的浓度较高,粉尘或气体也会发生爆炸。
【过渡】以上就是我们所讲的燃烧。在生活中经常看见某处因为燃烧引发了爆炸,造成了死伤。爆炸是什么呢?和燃烧有什么不同?

初中化学的燃烧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的燃烧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的燃烧现象教案
主题:燃烧现象
目标:让学生了解燃烧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特征,并理解燃烧与氧化的关系。

教学内容及流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问题:你知道什么是燃烧吗?有哪些常见的燃烧现象?
2. 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讲解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放出热量和光线,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2. 讲解燃烧的条件:氧气、可燃物质、着火点。

3. 讲解燃烧的特征:放热、放光、产生新的物质。

三、实验(15分钟)
1. 实验目的:观察燃烧现象,验证燃烧的条件及特征。

2. 实验步骤:在实验室中放置一小块白磷,在其周围围上玻璃板,点燃白磷并观察。

3. 实验结果:白磷在氧气作用下发生燃烧,放出热量和光线。

四、讨论(10分钟)
1. 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确认燃烧的条件和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燃烧与氧化的关系是什么?燃烧的质量守恒原理是什么?
五、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燃烧的定义、条件、特征
2. 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燃烧与氧化的关系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整理燃烧与氧化的关系。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
好奇心。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实验的设计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爆炸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爆炸

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共2课时)
第二课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爆炸
备课教师:韦延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爆炸发生的原因及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爆炸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利弊作用。

【教学方式】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2、能用化学学科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爆炸的现象和原因,树立安全消防意识。

【板书设计】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爆炸
一、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碳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2、CO的性质
二、爆炸
1、爆炸的种类
2、爆炸产生原因
【作业布置】课本P99练习与实践:3、4、7、8
【课后教学反思】学生对探究实验很感兴趣,学生的接受效果较好,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学设计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学设计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2)能够描述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现象和区别。

(3)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

(2)理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坩埚钳、蜡烛、木条、煤块、小石块、集气瓶、玻璃片、水槽、热水、白磷、红磷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烟花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燃烧可能带来的危害。

2、讲授新课(1)燃烧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总结燃烧的共同特征,得出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一:分别将木条和小石块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两支蜡烛点燃,其中一支用玻璃杯罩住,观察现象。

实验三:在一个盛有热水的水槽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和一小块红磷,观察现象。

然后用导管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通过讲解和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现象和产物。

例如,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完全燃烧;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是不完全燃烧。

初中化学第七章燃烧教案

初中化学第七章燃烧教案

初中化学第七章燃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2.掌握燃烧的条件;
3.学会燃烧的种类和类型;
4.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5.能够解释燃烧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重点
1. 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2. 燃烧的条件;
3. 燃烧的种类和类型。

三、教学难点
1. 燃烧的条件;
2. 燃烧种类和类型的区别。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入话题,引发学生思考;
2. 讲授:讲解燃烧的定义和特征,燃烧的条件,燃烧的种类和类型;
3. 实验: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自体验燃烧过程;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讨论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学生学习的要点;
6.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种类和类型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了解到燃烧的基本知识,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种类,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初中化学四单元燃烧教案

初中化学四单元燃烧教案

初中化学四单元燃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燃烧的三要素;
3. 理解燃烧和氧化的关系;
4. 分辨燃烧和发光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
1. 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2. 燃烧的三要素;
3. 燃烧和氧化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燃烧和氧化的关系;
2. 燃烧的三要素。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明火燃烧的视频或图片引出燃烧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现象及
特征。

2. 探究燃烧的三要素: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探究燃烧的三要素,即燃料、氧气和着火点,并让学生总结燃烧的条件。

3. 理解燃烧和氧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燃烧和氧化的关系,通过实验或案例帮助学生理
解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的一种。

4. 辨析燃烧和发光的区别: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辨析燃烧和发光的区别,帮助学生理解
燃烧产生的光和热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表现。

5. 小结:总结燃烧的定义、特征、三要素和与氧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整理成框
架图或概念图。

六、课堂练习:布置课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回顾本课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并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
规划和调整。

以上为初中化学四单元燃烧教案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2.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灭火和爆炸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爆炸与人类的利和弊
教学内容:
情景设置:生煤炉时要用扇子扇,家里、学校等使用的炉子、锅炉要使用鼓风机鼓风,其中的道理是什么?请带着这一问题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探究]:学生合作完成蜡烛不完全燃烧的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引导学生看书,说明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

得出结论: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主要是由氧气的量不同,引起燃烧的程度不同
课堂思考:完全燃烧有什么优越性?
2.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通常情况下密度略小于空气
(2)化学性质: ①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②具有剧毒性:CO 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之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3)用途:家庭常用于气体燃料(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
(4)CO 是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之一,主要来源:气体尾气、燃烧不完全燃烧、管道煤气漏气等;
(5)防止CO 中毒的措施:尽量使燃烧完全燃烧,及时通风
三.爆炸
在化学变化中,主要是由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而使剧烈程度增大引起的
1.实验:粉尘爆炸实验
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2.爆炸的条件:
(1)有限空间内,发生急速燃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如:爆竹、炸弹爆炸
(2)某些在敞开的体系中,氧气的浓度或可燃物的浓度较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产生爆炸如:加油站可能发生的爆炸
注意:从爆炸产生的原因来看,某些是物理变化(如: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等),某些是化学变化(如氢气球爆炸,炸药爆炸等)
(3)比较容易发生爆炸的地点:加油站、仓库、粮仓……
3.认识一些消防安全标志:
小结:1.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2.爆炸的知识。

点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