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四年级科学实验操作

四年级科学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操作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拟实验目的:测量室内外温度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实验步骤: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

3、读数。

4、比拟。

实验结论: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实验目的:测量温度的变化实验器材:温度计实验步骤:1、阳光下和背阴处测量温度;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黄昏的气温。

实验结论: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3. 实验名称:制作风向标实验目的:自制风向标,测量风向。

实验器材:吸管、硬纸板、带橡皮的铅笔、大头针、透明胶带、剪刀。

实验步骤:1、制作风向标:(1)将吸管两头分别剪开一条缝隙。

(2)用卡纸分别剪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大三角梯形做风向标的箭头〔小三角〕和箭尾〔大三角梯形〕,并把它们插在吸管两头。

(3)将大头针插入吸管中间,并穿过一颗珠子,插在铅笔的橡皮擦上。

(4)把铅笔固定在一个位置,标明东、西、南、北,风向标即制作完成。

2、实验操作:把风向标放在户外高处,根据箭头指的方向来判断风向。

实验结论: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4.实验名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实验目的:食盐能否在水中溶解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观察实验结论:食盐在水中溶解了5.实验名称: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实验目的:面粉能否在水中溶解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实验结论: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7. 实验名称: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目的: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吗实验器材:烧杯、高锰酸钾、钥匙、搅拌棒、水。

实验步骤:1、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演示实验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

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1.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一.教学导入: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二.活动观察植物的身体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

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科学探究1.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

2.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3.培养学生制定、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茎运输水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探究植物奥秘的科学兴趣。

2.认真的进行实验,学会细致的观察,促进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科学知识4.认识直根和须根。

5.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

6.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教学建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用锥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置。

湘教版本小学四年级的上册的科学分组活动与探究实验

湘教版本小学四年级的上册的科学分组活动与探究实验

1、《察看鱼》分组活动与研究实验教课目的过程与方法1、能对鱼进行多方面的察看,会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察看和发现;2、能对如何养鱼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3、能聆听其余如何养鱼的见解和建议,并改正自己的养鱼方案。

知识与技术1、经过察看认识鱼的生活习惯和外形特色,并学会判断是不是鱼;2、经过沟通互动,认识如何养鱼。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喜爱小动物,愿意关怀珍爱它们;2、愿意和其余同学合作并沟通见解。

教课准备鱼、鱼缸、水草、笔、实验记录表格等。

(经过有构造的资料,使学生在研究中加强目的性,增添兴趣性,表现实践性。

在察看研究中发现,在察看研究中体验。

)教课过程设计(一)察看两种鱼外形的不一样点和相同点,并记录下来。

师:鱼缸中的两条鱼你们认识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师: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一样的地方?让我们记录在表格上,看谁的发现的多。

学生:进行察看活动。

(在此过程中,经过察看记录表,鼓舞和指引学生多发现,多记录。

察看的记录能够是文字,能够是图,也能够图文并茂。

学生同时察看两条不一样的鱼,其目的是在比较中察看,较易于发现鱼相互之间的相同和差别。

为概括总结鱼类的特色进行铺垫。

此外,鼓舞学生将察看的过程记录下来,一方面有助于他们发现,使思想过程外化,另一方面有益于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认识,实时反应和评论。

)师:我们共同来议论这两条鱼都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一样。

学生:依据他们自己的记录,进行沟通和报告。

师:在这么多的相同之处中,你们知道哪些地方是鱼类有而其余动物所没有的?学生:在诸多鱼的相同点中,找出鱼类所独有的性状和行为习惯。

(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

迫使学生经历从特别到一般,从详细到抽象的察看和认识事物,进而对鱼的看法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就如何养鱼提出问题,将察看从外形拓展到生活习惯。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喜爱这些鱼,假如把它们送给你,你能养活它们吗?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要想养活养好这些鱼,需要做些什么?(情境关于少儿来说至关重要,讲堂上对鱼的察看,更多的不过外形的察看,要认识鱼的习惯,它的行为方式和生长变化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空间。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第一单元天气天气这一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学生将了解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

同时学生也将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制作简易风向标测量风向,自制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1.实验内容:测量室内外的温度器材:温度计规范操作要点:(1)手拿温度计上端(拇指、食指和中指)。

(2)观测时,等示数稳定时再读数(小液泡虽然敏感,但也需要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约2-3分钟)。

(3)视线要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相平。

(4)读数时,不要对着温度计说话,避免呼出的气影响温度。

操作的建议:(1)室内温度的测量,可以在教室里挂一支温度计,便于全班同学观测。

(2)每天测量温度的时间和地点要一致,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3)温度计是易碎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用好后要入盒,避免放在桌子上滚落地上打碎。

链接:1.测高温时用水银温度计,[100摄氏度以上]。

测低温时用酒精温度计。

2.温度计打碎了怎么办(1)用硫磺粉撒在上面,让它与水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毒化合物。

(其实这是最好的办法)(2)若没有,可以用吸尘器,但必须要彻底清洁吸尘器。

(3)将碎片收集(不要碰到手),包好倒入垃圾箱。

水银用纸是吸不上的,所以要用扫的。

不要见水。

你的伤口没碰上就没事,若不太确定,最好去趟医院,水银是重金属,有剧毒!!还有,收拾完一定要开窗通气,这一点切记切记!3.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 正确的方法是:A 手拿温度计上端,将其竖直放入水中。

B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水中,玻璃泡不要碰烧杯的侧壁和底部。

C 示数稳定时再读数。

读数时,要让玻璃泡继续停留在水中。

D 视线要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相平。

2.实验内容:制作风向标测风向。

实验材料:吸管1根、硬纸板1张、带橡皮铅笔1支、剪刀、大头针1枚规范操作要点: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或麦秆),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

四年级实验报告

四年级实验报告

四年级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

[具体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

1. [阐述第一个实验目的,例如探究某种现象]2. [如果有多个目的,依次列出]三、实验器材。

[列出所用到的实验器材名称,如:烧杯、玻璃棒、食盐、水等]四、实验步骤。

1. 准备阶段。

- [详细描述第一步操作,如:取一个干净的烧杯,用量筒量取[X]毫升的水倒入烧杯中。

]2. 实验操作过程。

- [按照操作顺序依次描述,如:用天平称取[X]克的食盐,将称好的食盐缓慢加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观察食盐的溶解情况。

]- [如果有多个操作步骤,继续详细列出]3. 结束阶段。

- [描述实验结束时的操作,如:当食盐不再溶解时,停止搅拌,观察溶液的状态。

]五、实验现象。

1.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观察到[具体现象一,如:食盐颗粒逐渐变小,在水中慢慢消失]。

2. [继续描述其他现象,如果有的话]六、实验结论。

1.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与实验目的相呼应,例如: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2. [如果有多个结论,依次列出]七、实验反思。

1. 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问题一:如在搅拌过程中,有少量食盐溅出烧杯。

解决方法:下次操作时要更加小心,缓慢搅拌。

]- [如果有其他问题,继续列出]2. 实验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 [不足之处:如实验仅进行了一次,可能存在偶然性。

改进措施:可以进行多次重复实验,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完整)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完整)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二:热水中冰糖溶解得快,冷水中冰糖溶解得慢。
实验三: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快,未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慢。
实验结论
搅拌、用热水、将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
《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7、水里有什么
实验名称
探究净化水的方法
实验材料
烧杯、玻璃棒、镊子、明矾、浑浊水、滤纸、纱布、放大镜、水槽等
实验方案
实验一: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大半杯浑浊水。
实验材料
一株生长完好的植物、玻璃杯(或矿泉水瓶)、花生油(棉花、叫塞、橡皮泥)、水
实验方案
1、在瓶子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放入瓶中。
3、在瓶里滴入花生油,同时固定好植物,并在瓶壁水面处做记号。
4、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瓶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
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
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实验现象
1、加入碘酒后,馒头变成蓝黑色。说明面粉中含有淀粉。
2、白纸上会留下油迹,说明花生中含有脂肪
3、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瘦肉中含有蛋白质。
实验结论
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和水。
《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4、水变咸了
实验名称
1、水流有力量实验
2、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实验
实验材料
小水轮、塑料瓶、水槽、水。
实验方案
实验一:1、在塑料瓶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均匀的倒水。
2、观察小水轮的变化。
实验二:(一)、1、在塑料瓶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水量要小而均匀。
2、、在塑料瓶内盛满水,仍然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水量要大而均匀。

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PPT

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PPT

问题三:实验结果不准确
• 解决方案:首先,老师应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准确、完好。其 次,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 象和数据。如果实验结果不准确,老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如操作不当、观察不仔细等,并指导学生重新进行实验。 同时,教育学生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培养科 学精神。
04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一:实验材料不足或损坏
• 解决方案:在实验前,老师应检查所有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完 好。如有不足或损坏,应及时补充或替换。同时,教育学生爱 护实验器材,规范使用,减少损坏。
问题二:学生操作不规范
• 解决方案:在实验前,老师应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并进行示范。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 生的错误操作。实验后,老师应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
03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如平均值计
算、图表分析等。
THANKS
感谢观看
06
图表与附录
实验数据图表
图表类型
图表分析
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用于直观 展示实验数据。
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 实验结论或发现实验规律。
图表内容
包括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如温度 、时间、质量等。
附录:实验器材清单
器材名称
列出进行实验所需要的所有器材,如烧杯、量筒 、天平、温度计等。
热量传递
实验涉及热量传递的过程,探究 热量在不同物质间的传递方式和 效率。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酒精 灯、火柴、水、温度计、搅拌棒
、护目镜等。
2. 点燃酒精灯,调节火焰大小 。
3.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将温 度计放入水中。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橡皮筋、实验记录表。

介绍实验材料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A、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C、学生尝试用音叉。

2、学生开展活动:、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请各组分工协作,想办法让音叉发出声音来,每个人制造声音,声音不要太大,看谁想的办法多,交流你们的方法,说说物体在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报告单上。

①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③当我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听一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④说一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音叉产生的声音是音叉在振动时发出的。

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探究活动二:其它物品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

谁来说一说都有些什么?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

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2、学生分组实验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将彩色纸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响小鼓时小纸屑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吹响口哨时,口哨里的小珠子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4、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6、交流汇报实验现象,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7、得出结论,总结方法①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

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篇一: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部分组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较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这两个活动是发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生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

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最初认识。

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

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2024年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总结

2024年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总结

2024年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总结
1. 发电实验:学生可以通过搭建简单的电池电路来观察电能转化过程。

他们可以使用铜钱和锌片作为阳极和阴极,将它们浸泡在柠檬汁中,观察到电场产生及灯泡发光。

2. 水循环实验:学生可以通过搭建一个封闭的模型来观察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过程。

他们可以使用一个小瓶子装满水,放在一个加热源上加热,观察到水蒸发为云的形成,然后在模型的另一侧将瓶子冷却,观察到云凝结为水滴降落。

3. 植物生长实验:学生可以通过种植植物并观察其生长过程来了解植物的需求和影响因素。

他们可以在不同条件下种植不同的植物,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然后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进行比较。

4. 食物变质实验:学生可以将不同的食物放置在不同的条件下观察其变质过程。

他们可以将食物放在冰箱、室温和高温环境中,然后每天观察食物的变化,包括颜色、味道和质地。

5. 磁铁实验:学生可以利用磁铁的性质来探索磁力的影响。

他们可以使用磁铁吸引铁钉、吸铁石等,然后尝试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铁物体,观察到磁力的变化。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科学知识和原理,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1 页共 1 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一:观察植物的生长实验目的:观察并记录植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实验材料:花盆、土壤、种子(如绿豆、向日葵等)、水、尺子、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1、在花盆中装入适量的土壤。

2、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轻轻覆盖一层薄土。

3、适量浇水,使土壤湿润但不过于潮湿。

4、每天定时观察并测量植物的高度,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日期|植物高度(厘米)|生长情况描述||||||第一天|0|种子刚刚种下,没有明显变化。

||第二天|0|仍未发芽。

||第三天|05|有几颗种子开始发芽,冒出了嫩绿的芽尖。

||第四天|12|芽苗继续生长,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第五天|20|叶子增多,茎干变粗。

||第六天|28|植株生长明显,更加健壮。

|实验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发现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土壤。

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会发芽并逐渐长大。

实验二:溶解的实验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材料:食盐、白糖、沙子、食用油、水、玻璃杯、搅拌棒、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1、在四个玻璃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水。

2、向第一个杯子中加入适量的食盐,用搅拌棒搅拌,观察其溶解情况。

3、向第二个杯子中加入适量的白糖,搅拌并观察。

4、向第三个杯子中加入适量的沙子,搅拌后观察。

5、向第四个杯子中加入适量的食用油,搅拌后观察。

实验记录:|物质|是否溶解|溶解速度||||||食盐|是|较快||白糖|是|较快||沙子|否|不溶解||食用油|否|浮在水面上|实验结论:食盐和白糖能在水中溶解,而沙子和食用油不能在水中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三:声音的传播实验目的: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实验材料:闹钟、玻璃罩、抽气泵、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1、将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2、用抽气泵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实验记录:|抽气情况|声音大小|||||未抽气|清晰响亮||抽气中|逐渐变小||抽完气|几乎听不到|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

四年级的实验报告

四年级的实验报告

四年级的实验报告四年级的实验报告一、引言实验报告是科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自动手,观察现象,探索规律。

本次实验报告将介绍我在四年级时进行的一次有趣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植物对光的反应,了解光的重要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和方法1. 材料:- 两盆相同大小的花盆- 相同种类的植物苗两株- 相同数量的土壤- 水壶- 光线强度计(可选)2. 方法:- 将土壤均匀地分配到两个花盆中。

- 将一株植物苗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株放在光线较弱的地方。

- 每天给两株植物适量浇水,并记录生长情况。

- 可以使用光线强度计来测量两个位置的光线强度。

四、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我发现阳光充足的植物生长得更好。

它的叶子更绿,茎更粗壮,花朵更鲜艳。

而光线较弱的植物则生长缓慢,叶子较小且颜色较浅。

五、实验分析1. 光的作用: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生长和发育。

2. 光线强度:光线强度越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就越强,生长也就越好。

光线强度较弱时,植物无法充分利用光能,因此生长缓慢。

3. 叶绿素:叶绿素是植物中的重要色素,它可以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阳光充足的植物叶绿素含量较高,因此叶子更绿。

六、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了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只有给予植物足够的光线,它们才能健康地生长。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这对我以后的科学学习将有很大帮助。

七、实验改进虽然这次实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还有一些地方可以改进。

例如,可以增加更多的植物种类,观察它们对光的反应是否一致。

另外,可以通过调整光线强度来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以更深入地了解光对植物的影响。

八、实验应用这次实验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照顾植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位置,确保它们能够得到足够的阳光。

同时,在种植花草时,也可以根据它们对光的需求进行合理的搭配,以促进它们的生长和开花。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橡皮筋、实验记录表。

介绍实验材料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A、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C、学生尝试用音叉。

2、学生开展活动:、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请各组分工协作,想办法让音叉发出声音来,每个人制造声音,声音不要太大,看谁想的办法多,交流你们的方法,说说物体在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报告单上。

①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③当我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听一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④说一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音叉产生的声音是音叉在振动时发出的。

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探究活动二:其它物品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

谁来说一说都有些什么?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

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2、学生分组实验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将彩色纸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响小鼓时小纸屑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吹响口哨时,口哨里的小珠子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4、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6、交流汇报实验现象,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7、得出结论,总结方法①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

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74475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标准范本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标准范本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篇一: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部分组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较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这两个活动是发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小学四年级科学实践报告(3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学科,它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未知的事物。

为了培养我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学校组织了一次科学实践活动——探索水的奥秘。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感悟。

二、实践过程1. 活动背景水是生命之源,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我们对水的了解却非常有限。

为了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学校开展了这次探索水的奥秘的科学实践活动。

2. 活动目的(1)了解水的性质和用途;(2)培养动手实践能力;(3)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3. 活动内容(1)认识水:通过观察水的颜色、味道、温度等,了解水的特性;(2)实验探究: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浮力、折射、表面张力等;(3)应用实践:学习水的净化、循环利用等知识。

4. 实践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玻璃杯、水、食盐、肥皂、筷子、玻璃棒等;(2)观察水的性质:观察水的颜色、味道、温度等;(3)进行实验探究:进行水的浮力、折射、表面张力等实验;(4)应用实践:学习水的净化、循环利用等知识。

三、实践成果1. 认识水的性质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流动性、溶解性、表面张力等特性。

2. 实验探究(1)水的浮力:我们将小石子放入水中,发现石子会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水的浮力作用;(2)水的折射:我们用玻璃棒将光线从水中射出,发现光线会发生弯曲,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3)水的表面张力:我们将肥皂水滴入水中,发现肥皂水形成了一个球形,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

3. 应用实践(1)水的净化: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净化水;(2)水的循环利用:我们了解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如何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四、实践感悟1. 增长了知识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对水的性质、用途、净化、循环利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培养了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操作实验器材,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分析实验结果。

3. 激发了兴趣通过亲身体验,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继续学习更多科学知识。

最新湘教版四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最新湘教版四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步骤
1.在鱼的前方用蘸了酱油的筷子快速地点一下水面,在黑色散开之前观察鱼喝水的情况。
2.仔细观察鱼在水中是靠什么游泳的。
3.观察鱼的外表特征。
实验现象:我们发现鱼吸进了酱油水后由鱼的腮部又吐出来了。鱼是靠鱼鳍在游泳,鱼的全身长满了鳞。
实验结论:鱼鳍:游泳
鱼鳃:呼吸
鱼鳞:保护
等第: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塑料袋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实验结论:植物体内的水会变成水蒸气从叶的气孔跑出,(植物叶具有蒸腾的作用)。
等第: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金峰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
观察鱼
班级
四(1)班
实验者
实验时间
实验器材:鲫鱼、水槽、筷子、酱油。
实验目的:了解鱼鳍、鱼鳃、鱼鳞的作用。
实验现象:1.拨动空盒上的皮筋,发出声音,皮筋在(振动)。2.鼓槌敲鼓,发出声音,鼓面(振动),豆粒上下跳动。3.敲击音叉后发出声音,音叉在(振动),用手握住音叉,有(振动)的感觉;音叉接触烧杯水面,有(振动)溅起。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等第: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
金峰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
叶的蒸腾作用
班级
四(1)班
实验者
实验时间
实验器材:一盆长势良好的盆栽植物,一个透明度好的塑料袋。
实验目的: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盆栽植物浇足水,用干净塑料袋罩住盆栽植物的叶。2、将塑料袋的袋口在植物的下部扎紧,放在向阳的地方。
3、一会儿,观察罩着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学生观察汇报后,可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是水蒸气形成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由此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篇一: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部分组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较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这两个活动是发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生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

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最初认识。

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

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三、[设计理念]通过对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认识上的跨越。

为此我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观察、收集发声物体的变化特点,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③通过更多物体,采用实证与反证结合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

四、[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会停止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3)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听、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六、[教学模式选择]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猜测。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总结评价。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听、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

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七、[多媒体的使用]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羊角锤、铁钉、小木板、洗衣刷、音叉、装水的水槽,砂纸学生分小组准备:音叉、乒乓球、装水的水槽、小鼓、彩色纸屑、小瓶水、口哨、橡皮筋、实验记录表。

[课时安排]一课时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用羊角锤在小木板上钉铁钉。

问:刚才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钉铁钉,敲打铁钉发出的声音)(2)、老师出示洗衣刷,砂纸,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

问:刚才看到了这位学生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听到了较响的沙沙声)(3)、播放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声音”。

小鸟欢快鸣叫、哗哗的流水声、咚咚的鼓声--------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都能发出声音,我们也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回答:敲打、摩擦、撞击、弹拨、风吹、乐器发声、语言说话)(板书)(2)谈话: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是自己的一种看法,一种猜测。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

而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敲打、摩擦、撞击、弹拨、碰撞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情景敲铁钉,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聆听丰富多彩的声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介绍实验材料(1)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A、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教师示范)C、学生尝试用音叉。

2、学生开展活动:(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实验要求):请各组分工协作,想办法让音叉发出声音来,每个人制造声音,声音不要太大,看谁想的办法多,交流你们的方法,说说物体在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报告单上。

①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振动,引起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②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学生回答,音叉在振动教师同时板书:麻、痒)③当我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听一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④说一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音叉产生的声音是音叉在振动(颤动)时发出的。

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听、说)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探究活动二:其它物品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

谁来说一说都有些什么?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

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2、学生分组实验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1)、将彩色纸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响小鼓时小纸屑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2)、吹响口哨时,口哨里的小珠子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4、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6、交流汇报实验现象,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7、得出结论,总结方法①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

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

(课件打出)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讲解:科学家发现,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我们把这种运动叫做振动。

(出示课件:振动。

)篇二: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围绕“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开展探究活动。

安排了“植物的一生”、“翩翩雌与雄”、“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物质的变化”、“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六个主题单元,共设计了44个活动。

“植物的一生”:根据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种植、观察、记录、整理信息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

“翩翩雌与雄”:教材以植物的繁殖与动物的繁殖、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两条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活动了解生物繁殖的方式。

对于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探究方式以接受式探究为主。

“位置与运动”:通过观察、描述、游戏、实验、测量、统计分析等活动,引领学生发现:描述物体位置时需要用到参照物、方位和距离3个因素;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用到参照物、位置、方向和快慢(速度)“力与运动”:首先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力无处不在;然后通过试验、游戏、测量、统计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弹力、重力、摩檫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