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三世界何以成为当地局部战争的主要战场
第3讲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和和平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中,虽然我军在武器装备及其他物
质条件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但经历了 20 多年国内革命战争和反 侵略战争锤炼的中国人民军队也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优势。有 敢打必胜的信念,有以弱胜强的丰富作战经验,有久经锻炼的 高素质的部队和著名战将。加上战争的正义性质,得道多助, 士气高昂。这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李际均《抗美援朝战略遗产: 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基之战》
国的作用更加突出,2000 年举行了千年首脑会议,提出加强联 合国在发展领域的作用。实践证明以政治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 端,建立和维护相互间的和平共处的友好关系是最有效的。
(二)追求共同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全球化是一把“双刃 剑”,既加快了世界经济发展;又扩大了贫富差距,有利于发 达国家,给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提出新的挑战。第三世界要求建 立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中国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已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原则,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 两大主题,也是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选修三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3讲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和
和平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能力探究
真题链接
课后作业
能力探究
一、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一)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1. 朝鲜半岛上的较量:二战后朝鲜半岛上出现了韩国和朝 鲜两个对立政权,且爆发内战;美国干涉,变为侵朝战争。中 国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 年中朝与联合国军在板门店 签订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日本梦想成为政治大国。多极化格局有利于全人类的和平 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人类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 源, 恐怖主义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传统的民族、 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在很多地区仍然存在,成为影响地 区和平与安全的重要隐患。 2.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冷战结束后,联合
第三世界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作用
第三世界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作用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上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经济上有了相当的发展,在国际事务中也争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作用日益增强,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
联合国的诞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也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
50年来,联合国走过了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也有过严重过失,但总的说来,它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外国军事侵略和占领,推动改革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起了积极作用。
必须指出,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
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和促成国际合作。
但是,在一段时间内,联合国成为美国控制和操纵的表决机器,后来又变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激烈争夺的重要场所,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宗旨和原则遭到践踏和破坏。
随着一大批亚、非独立国家相继加入联合国,大大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深刻地影响联合国的发展。
联合国成立时,亚洲与非洲大陆的许多国家还处在殖民主义的枷锁下,创始会员国中的大多数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40年代后半期和50年代,是亚洲崛起时期,中国革命胜利和万隆会议的召开,大大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到60年代,非洲大陆迅速觉醒。
从此,亚、非中小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显得日益突出。
亚洲的创始会员国只有9个,而现在的会员国则已增加到40多个,是原来的5倍。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以后,联合国安理会第一次有了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占有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非洲的情况更为突出,在联合国创建时,只有埃及、利比里亚、南非和埃塞俄比亚是会员国,而现在,非洲在联合国的会员国已达到51个,是联合国全部会员国总数的近1/3。
选修3.3 美苏“冷战”、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
美苏冷战的评价 【例1】(2011·浙江文综·T39)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 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1939年8 苏德签订互不侵 月23日 犯条约
1945年 8 月8 日
苏联对日宣战
1939年9 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共第19次代表会 爆发 月1日 议,首次提出“人 1988年 道的、民主的社会 1941年6 苏德战争爆发 6~7月 主义”,“公开性、 月22日 民主化和社会主义 1942年1 《联合国家宣言》 意见的多元化” 签署 月1日
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 苏冷战”的。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
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
【解题分析】本题以苏联为中心线索,着重考查了苏联对二战的
趋于消失。
(3)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需要有更雄厚的 经济力量支持。
【史论要旨】在海湾战争中,高技术、空中力量起到了举足轻 重的作用,高技术战争使得经济因素在国际斗争中的地位和作 用上升,也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军事革命。
3.影响 (1)给伊拉克和科威特两国人民带来灾难。 (2)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向传统的战 争观念提出了挑战。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
【解题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的重要
原因是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中东国家团结
一致,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国家实施禁运,引 发了一场经济危机。此时美苏争锋中美国处于劣势,但并不是美 国无法保持与苏联竞争的势头,A项错误;二战后,世界经济就 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美
第八章 政治冲突
• 四、反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 • 1、从“以暴治暴”方式到“预防性防御”理论 • 2、加强世界范围的反恐怖合作 • (1)动员世界一切和平正义力量打击恐怖主义
• (2)积极寻求打击恐怖主义的“治本”之道
• 3、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 (1)中国政府的立场
• (2)中国政府的实践
• (3)中国政府的国际反恐立场
• 马克思: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决定着政治 关系和政治冲突。
• 政治冲突:是指阶级社会中各政治主体之 间为实现特定利益要求而围绕国家政权和 国家主权、国际霸权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 行为。
• 2、特征 • (1)各政治主体之间的政治斗争是政治冲突的 主要表现形式 • (2)政治冲突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政治主体的利 益要求。 • (3)政治冲突的内容是夺取和巩固政权,或争 取国际霸权和捍卫国家主权
• 政治冲突表现为四个层次: • 摩擦 • 冷战 • 危机 • 战争
• 2、特征 • (1)战争是政治冲突的最高形式,是政治的继 续 • (2)战争对社会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 (3)战争的性质可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 二、当代世界战争的特点 • 发达国家之间的战争的可能性减少
• 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局部战争的主战场
• 2、特征 • (1)恐怖主义行为一般都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 (2)恐怖主义具有一定的社会思想和社会心理 基础
• (3)恐怖主义组织拥有一定数量的追随者和强 大的经济支持 • (4)恐怖主义活动严重危害国家安全与经济发 展
• 二、当代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的特点 • 1、恐怖主义活动呈现明显的国际化趋势
• (3)执行平衡合理的社会政策,注意协 调各种利益矛盾
• (4)利用体系外政治冲突实现政治稳定 • (5)巧妙运用策略,坚决果断地制止动 乱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三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联合国第181号决议素材新人教版选修3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
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
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
该决议于1947年11月29日获得了联大的通过。
但是由于该决议有偏袒犹太人的嫌疑而饱受争议。
缺陷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案存在重大缺陷,违背了国际法原则,违背了《联合国宪章》规定。
一个一直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地区的人民享有民族自决的权利。
民族自决权是指被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人民取得民族独立的权利,也泛指一个民族不受外族统治干涉、决定和处理自己事务的权利。
一切民族都有自决权,根据这项权利,一切民族在排除外来压迫和干涉的情况下应自由决定自己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
在现代国际法上,民族自决权是受国际法保障的法律权利。
影响
阿拉伯人认为联合国第181号决议明显偏袒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土地极为不公平的分割,因此强烈反对该决议,没有建立阿拉伯国。
后经过5次中东战争,以至于巴勒斯坦难民的安排,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等等,都成为了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
一、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标准)
中国或者说整个第三世界弱的国家与美国或者说整个欧美 日等列强的冲撞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必然的,战争是不可避免 的!而我们选择了最佳战机。这场战争改变了世界。 ——《联合早报》论坛
第三任 “联合国军” 总司令 克拉克
1953年7月,克拉克在 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3年7月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
1.维护国家安全:美国占领平壤后,把战火烧到中朝 边境的鸭绿江畔,并轰炸中国东北地区,在此之前美 国第七舰队还进驻台湾海峡,干涉中国的内政。
3、转折 4、结束
越战时期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
(四)、越南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1、结果
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1975年, 越南实现统一 越南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 正确的战略战术 中国的大力支援 美军士气低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 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70年代石油危机
2、胜利 原因
——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思考:朝鲜当时处在一种怎样的格局当中? 结论:朝鲜战争是以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 的一次局部战争,是全面冷战中的局部热战。
探源朝鲜战争(背景)
冷战对二战后初期的朝鲜半岛政局造成了什么影响? 北部:1948年9月,朝鲜 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苏
38
美 南部:1948年5月,大韩民国
⑤对世界局势:加剧了两极对峙格局。
B、越南战争
(一)、“印度支那问题
范围
亚洲中南半岛上的三个国家: 越南、老挝、柬埔寨。
(二)、越南战争的背景
浅谈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浅谈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作者:夏超邢耀升唐鹏飞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12期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高技术时代,大量先进技术武器兵器研制成功并被投入战场,颠覆了传统的战争理念,改变了以往的作战方式。
高技术正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周边地区并不稳定,一旦爆发局部战争也必是一场高技术的局部战争。
因此深入探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并以此指导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对于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和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霸权主义的存在,使得引发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动因更趋复杂何谓霸权主义?霸权主义就是指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政治地位的政策。
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的指出:“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最危险的的战争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和稳定的根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本性没有变,因而战争的根源与性质仍然未变。
一方面,霸权国家在政治上排斥“异己”,对不听话的国家大肆进行“西化”、“分化”,其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图谋一刻也没停止。
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利比亚进行了多轮空袭。
平民百姓的伤亡和输油管线的被炸导致利比亚国内形势更加的动荡不安。
今后,霸权国家仍会以“人权卫士”自诩,打着“保卫人权”、“保卫平民”的旗号,利用敌对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和国内矛盾等一切“风吹草动”,不遗余力地进行煽动、捣乱,甚至进行军事干涉。
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尚需时日,对霸权国家的制约力量薄弱。
多极化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曲折、艰难的过程。
近年来,美国通过实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美日合作研发和部署“战区防御导弹计划”,以及由美国导演修订的美日安保条约,并进一步拓宽同韩、澳、新之间的军事关系,加强同东盟之间的政治、军事合作,以求控制亚太,打压中国。
将来,美国会利用世界多极格局尚未形成之机,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手段,向全世界大肆扩张。
第三世界的崛起
《海洋法公约》
领海12海里,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 属经济区,对大陆架的所有权可延伸到200 海里,在特殊情况下可延伸到350海里
国际公海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200海里 1973年《关于海洋法问题的宣言》(非洲统一组
织):200海里
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12海里) 1960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12海里) 1973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84年159个国家和地区在公约上签字,美
英等国没有。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开始生效
第十三次会议(吉隆坡)
不结盟运动的特点
会员国不断增多,影响越来越大 矛头由初期指向一切新老殖民主义到70年
代后转向集中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 权主义 斗争从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和深入到经济领 域 内部存在着分歧和各种消极因素
第三世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 的政治力量
联合国的变化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恢复
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 秩序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思想起始于万隆会议
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会议提出 1963年“七十五国集团”形成 1964年第一届贸易与发展大会《七十七国联合宣
言》
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 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第一次讨论改革国际经
济关系问题,通过《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宣言》和《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行动纲领》
1960年9月铁托、纳赛尔、尼赫鲁、恩克鲁玛和苏 加诺举行会晤,进一步形成不结盟运动的领导核 心。
1961年2月至4月铁托出访非洲9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议召开不结盟 国家首脑会议。
1961年6月开罗举行筹备会议,制定不结盟国家首 脑会议的五项标准。
现代战争
现代战争特点一、概念:(一)现代战争:在现代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科学技术条件下进行的战争。
(二)现代战争的规模、类型:规模——全面战争(世界大战)、局部战争。
类型——核战争、核威慑下的常规战争、常规战争。
(三)现代战争的主要形式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1、制约世界大战的因素(1)第三世界力量增长,我国国际地位提高;(2)第二世界摆脱第一世界控制;(3)第一世界国家经济上也难以承受大战的消耗,人民反对战争,策略上已改为经济文化渗透,和平演变。
2、局部战争连绵不断的原因:(1)战争根源存在,帝国主义、霸权主义。
(2)战争诱发因素增多,领土(海)争端,民族矛盾、阶级、宗教矛盾、权利斗争、资源争夺等。
(3)大小霸借助低强度战争,妄图实现控制别国目的(低强度特点:消耗低、效益高、风波小、用途广)(4)帝国主义惯用打代理人战争的手段。
(5)有阶级、民族压迫、人民革命战争不会中止。
二、现代战争主要特点:(一)战争突然性增大,初期地位提高1、出奇不意、攻其无备,所有战争发起者都把它作为争取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
2、扩张主义者,都把突袭作为战争指导的战略原则。
3、高科技武器的发展,为突袭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4、战争的突然性,使战争初期的地位显著提高。
(二)战争立体化程度提高,战场范围扩大1、从以地面为主,海空配合的低强度立体化转到陆海空交叉协同的高强度立体化。
2、海空力量从辅助性到相对独立性,海空对抗已成为一种基本作战样式。
3、随着航天和深海武器的发展,立体化将向高层次、多维化方向延伸。
地面(水面)水下——深海战场空中外层空间——太空战场4、战场扩大的因素:(1)武器射程,威力的提高;(2)军队机动能力的提高;(3)战场多维化;(4)作战指导上更灵活,力争主动。
(三)武器命中率,杀伤力提高,战争破坏性增大1、常规武器插上现代化的翅膀(1)射(航)程增大,杀伤覆盖面扩大;(2)射速提高,弹着点密度大,连续杀伤和破坏。
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
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一、当代局部战争的发展和类型局部战争是在一定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战争。
二战结束以来,新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但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此伏彼起,一直没有停息过。
据统计,从二战结束到80 年代末,世界共发生过1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其中96%以上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第三世界地区,而欧洲则相对稳定,所占比例不到4%。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战后亚、非、拉兴起了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风暴,民族解放战争在战后,特别在60 年代以前的局部战争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60年代后,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局部战争和边界冲突又频繁发生。
第二,由于美苏争霸具有全球性质,因此,这一时期的局部战争及地区冲突具有分散化的特点。
第三,欧洲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直接对峙的地区,因此,它虽是美苏两霸争夺的重点,但谁也不敢贸然在这里动武。
同时,美苏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需要,对各自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严加控制,这一地区的一些潜在矛盾被压制下来。
第四,西欧是经济发达地区,生产和资本高度国际化,这也制约了战争在这里的发生。
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是两极冷战结构全面解体前夕的一次重要局部战争,反映了两极结构即将崩溃,世界更加向多极化发展的一些特征。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世界格局的这种急剧变化给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原来的一些热点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解决或出现了政治解决的前景,如中东、阿富汗、柬埔寨、尼加拉瓜等。
与此同时,欧洲却亮起了红灯。
在东欧和原苏联大部分地区,由于民族争端和领土要求而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连续不断,而且呈现出长期化的特征。
从二战结束到80年代末爆发的1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和民族主义者领导人民进行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武装斗争,人民武装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世界的崛起以及意义
第三世界的崛起及意义第三世界泛指历史上遭受过旧殖民统治,后来争得民族独立,经济相对落后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爱。
1952年法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在《三个世界,一个星球》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第三世界”的概念。
他在该文中写道“我们常说有两个对抗世界却常常忘了还有一个第三世界。
” 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这个术语被广泛应用。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使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同年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会议上的发言谈到了“三个世界”。
在国际学术界“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两个术语是等同使用的。
在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变迁中,第三世界的崛起引人注目,促使第三世界崛起的基本条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高涨的民族民主运动和广大殖民地附属国赢得独立。
第三世界主要是战后获得独立的国家不断加强联合形成的,共同的遭遇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
才有力量维护已经获得的独立,才能求得共同的发展,才能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1、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
参加会议的共有29各国家(其中亚洲18个,非洲6个)。
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民族独立国家自己召开讨论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切身利益的大规模国际会议。
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大会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其内容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宣言等。
万隆会议和它通过的最后公报体现的亚非各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友好合作而斗争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而《亚非会议做后公报》则因其代表正义团结友好进步,被作为战后国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文件之一而普遍引用。
由中国最早提出,中印和中缅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申发展的和平共处十项原则,更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承认,作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非洲亚洲国家的解放运动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非洲亚洲国家的解放运动随着世界的发展,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同时,非洲和亚洲国家纷纷展开解放运动,争取自主权和经济独立。
本文将探讨第三世界的兴起与非洲亚洲国家的解放运动,分析其原因、影响和挑战。
一、第三世界的兴起第三世界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阿尔诺·若尔当提出,指的是处于经济欠发达、政治不稳定和社会福利较差的落后地区。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演变,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日益重要。
1.经济原因第三世界国家普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经济发展成为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但由于外部掠夺和内部不平等的分配制度,使得他们无法充分运用这些资源。
第三世界国家为了争取自主权,开始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通过工业化和经济合作等手段提高经济实力,从而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2.政治原因第三世界国家长期受到殖民主义的统治和剥削,政治权力受到限制,国民无法自主决策。
随着殖民主义的解体和世界民族主义的兴起,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通过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这些国家逐渐获得了自主决策和国际认可。
二、非洲亚洲国家的解放运动非洲和亚洲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主要代表,他们经历了艰苦卓越的解放运动,为国家的发展和独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非洲解放运动非洲国家的解放运动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末。
这些运动旨在推翻殖民主义的统治,恢复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
其中,尼日利亚的独立运动、肯尼亚的马奎特运动以及南非的非洲人民大会等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非洲国家的解放运动不仅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还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取得了进步。
非洲国家开始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通过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改革,实现经济独立和自给自足。
同时,这些运动也为非洲国家带来了国际支持和援助,促进了地区的发展。
2.亚洲解放运动亚洲国家的解放运动主要发生在二战之后,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印度的独立运动和中国的解放运动。
第三世界名词解释
第三世界名词解释第三世界是指在冷战时期,主要是指那些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这个词语最初是由法国学者阿尔弗雷德·萨齐尔(Alfred Sauvy)在1952年提出的,他用这个词来形容世界上不属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体系的国家。
第三世界符合三个维度的特征:政治维度上,这些国家不倾向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集团,也不是美国的盟友也不是苏联的盟友。
经济维度上,这些国家经济较为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较为困苦。
社会发展维度上,这些国家的社会基础设施不完善,医疗、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人民面临的社会问题比较严重。
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贫穷和落后,许多国家缺乏足够的经济资源和技术能力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提高。
其次是社会不稳定和冲突,因为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社会问题严重,这些国家经常面临政治不稳定、冲突和战争等问题。
此外,第三世界国家还面临环境问题,包括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挑战。
然而,第三世界国家也有一些优势和潜力。
一方面,这些国家人口众多,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自身的劳动力和市场潜力,将会成为巨大的经济动力。
另一方面,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够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也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全球化时代,第三世界国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合作和交流机会,通过技术和知识的传播,可以加速发展进程。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拉大,使这些国家更加依赖外部经济体系,面临着经济和文化的侵蚀。
总之,第三世界国家的存在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他们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但也有许多潜力和机遇。
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第三世界国家什么意思
第三世界国家什么意思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三世界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引人注目的高速发展嘎然而止,东亚奇迹转入危机。
人们为危机所震撼,危机促使人们思考。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东亚的金融、经济危机所提出的问题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能否最终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而跨入发达国家行列。
东南亚的危机促使人们重新探讨,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规律问题。
一、发展的“钟形曲线”战后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既有辉煌的成绩,也有痛苦的失败。
根据战后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实绩,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工业化的起步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高速发展阶段,70年代后期以来为停滞—衰退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留下了一条“增长—衰退”的钟型曲线。
这条钟型曲线集中反映了战后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基本状况,是我们研究与认识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规律时必须首先承认和尊重的基本前提。
第三世界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在1956—1960年为4.9%,1961—1965年为5.1%,1966—1970年为5.6%,1971—1975年间为6.6%,1976—1980年为4.5%,1980—1990年为2.6%,1990—1994年竟为–0.11%。
第三世界国家在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经历了高速发展的15年,这是奇迹般的15年。
但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陷入了停滞和衰退。
80年代对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是“失去的十年”,对98个第三世界国家的统计表明:80年代中有10个发展中国家平均GDP出现了负增长,占总数的10.2%。
90年代对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更加严峻。
在被统计的102个第三世界国家中有35个在1990至1994年间平均GDP出现了负增长,占总数的34.3%。
浅析当前世界局部战争动荡的根源
浅析当前世界局部战争动荡的根源浅析当前世界局部战争动荡的根源在一定的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有限目的的战争。
与世界大战相对而言,战争往往只波及世界的某一地区,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
美国一些人士把局部战争称为“有限战争”,即在战争目标、武器使用、参战兵力、作战地区等方面有所限制的战争。
80年代,他们还把战争区分为低强度战争、中强度战争和高强度战争。
局部战争主要是指低强度战争,其中包括地区性武装冲突,游击战和反游击战,叛乱和反叛乱,中、小规模武装入侵与反入侵,“外科手术式”的突然打击等。
局部战争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战争与政治的联系更加直接。
在现代条件下,局部战争受政治因素的制约非常明显。
在许多情况下,局部战争的目的最终不是完全依靠军事行动来达成,而是配合以政治、外交手段来解决。
军事行动不能须臾脱离政治为其规定的目标,有时则应以准确有效的军事行动为外交谈判服务,成为直接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
战争过程中往往是作战与谈判相配合,“边打边谈”,“打打谈谈”,而其结局多以外交谈判或政治妥协方式解决。
②战争在某些方面有所限制。
局部战争的目的有限,往往限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目标上;战争规模有限,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运用一定的兵力;战争的时间有限;战争的空间有限,多发生在战略边缘地区、争议地区或敏感地区,限于双方境内一定纵深、一定的海区或空域范围。
③战争的爆发多具有突然性。
挑起战争的一方,力求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战果,又不致使事态无限制地扩大,往往以突然的方式给对方以猝不及防的打击,造成既成事实和有利于己的局面。
同时,由于局部战争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突然袭击可以达到“闪击致胜”、“初期致胜”的目的。
④大量使用新式武器。
现代局部战争的战场,有人称为是“新式武器的试验场”。
虽然战争规模有限,但现代化程度很高,消耗巨大。
除核武器外,往往使用最先进的飞机、舰艇、坦克、火炮、导弹以及激光、电子、卫星等尖端技术。
影响谋略的主要客观因素分析
影响谋略的主要客观因素分析一、谋略与政治(一)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孙子》开宗明义地把“道”列为准备和进行战争的第一件大事。
他的所谓“道”就是政治。
战争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
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
”“政治因素对制定整个战争计划和战局计划,甚至往往对制定会战计划,却是有决定性影响的。
”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着战略方针。
例如美国的军事战略,服从于争霸世界的政治目的。
相反,我国的积极防御战略,是由保卫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完整的政治目的决定的。
打击目标的选择,有时直接服从战争政治目的。
例如,抗美援朝后期,我军为达到停战谈判的目的,当英美不愿停战时,我们就以英美为打击日标,当英国及其它仆从国愿意停战谈判而美军不愿谈判时,我们就重点打美军;后来,李承晚破坏谈判和协议,我们就重点打李伪军。
(二)国家政治状况谋略制胜,莫贵于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孙子》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战国时期的兵家更明确地指出:“凡战法必本于政胜”,“治强为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兵之胜败,本在于政”等等,阐明了胜败从根本上取决于政治上的优劣。
《韩非子》认为,挫败敌人的进攻,不仅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靠政治上的安定和国家得到良好的治理。
它强调“安,则不可攻”,“治,则不可攻”。
这些说明,谋略家重视修明政治。
谋略家还应当根据国家政治状况选择适当的作战时机。
《吴子》曰:“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
”说的就是当国内不团结、不和睦时,不宜出兵作战。
正确地判断和利用政治形势,是谋略成功的重要条件。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扩大根据地应该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
在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破裂的时期,我们的战略可以比较冒进,较快地扩大发展地域,当统治阶级政权暂时稳定时期,我们的战略必须逐步推进。
在当代战争中,进攻的一方往往利用对方的政治矛盾和内乱乘机进攻。
专题十六 第47讲 局部战争和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②阿以双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分歧是其症结。
③外部势力的插足,是其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
④阿拉伯国家内部不团结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⑤联合国受大国摆布,举棋不定,缺乏控制力。
关键能力
-8-
(4)历次中东战争 ①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1949年,阿拉伯国家失 败,引起新的领土纷争。 ②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 士运河,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结果英法撤军,以色列侵入埃 及领土。1957年3月,以色列撤军。 ③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叙利 亚的大片领土,在联合国的干预下,战争进行了6天即告结束。 ④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1973年,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失 地同以色列交战,收回了部分失地。
关键能力
-13-
二、和平与发展 1.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 (1)成立:1945年,51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联合国宪 章》。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 (2)宗旨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 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 (3)主要机构和原则: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安理会实行“大国一 致”原则。
21-
时期 20 世纪 60 年代 后半期 到 20 世 纪 80 年 代
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
国际形势
一大批亚非拉发 展中国家加入联 合国,使美国对联 合国的控制逐步 减弱
人们希望联合国 在维护世界和 平、建立公正合 理的国际政治经 济新秩序方面发 挥更大作用
作用及评价
推动非殖民化;展开人道主义援助; 解决难民问题;保护妇女、儿童权益 等,联合国不再是美苏争夺世界霸 权的工具,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 对殖民主义的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第三世界国家何以成为当代局部战争的主战场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却连绵不断。
值得注意的是战后绝大多部分局部战争都发生在第三世界,即亚、非、拉地区,据统计,战后全世界共爆发170多次局部战争,其中亚洲86次,非洲54次,拉美26次,三者合计约占局部战争总数的96%以上。
战后在北美地区没有发生战争,在欧洲可以称得上真正战争的只有战后初期的希腊战争,而希腊在经济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国家无疑成了当代局部战争的主战场。
关键词:第三世界局部战争当代主要战场1987年,全世界约发生50次不同规模为战争和武装冲突,波及全球四分之一的国家,其中亚洲21个国家,非洲16个国家,拉美6个国家,欧洲北美却无战事。
自冷战结束,美国参加的局部战争有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2年武力干涉索马里,1994年大兵入侵太子港,1998年打击苏丹和阿富汗,1999年轰炸南联盟,2001年,反恐首选阿富汗,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尽管如此之多,但却无一是在美国本土之上,欧洲北美仍无战事。
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也是值得人们去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什么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国家的范围又如何界定呢?“第三世界”是法国著名人学家、法兰西公学名誉教授阿尔弗雷德·索维在1952 年首创的用语。
当时索维正担任巴《观察家》周刊的记者,他于该年8 月14 日在周刊上发表了题为《三个世界、一个地球》的文章,首次使用了“第三世界”一词。
作者创造这个新词,显然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时代关于“第三等级”概念的启示,借以形象地描绘发展中国家被压迫、被剥削的处境。
他写道:“这个第三世界被忽略,遭剥削,受蔑视,如同从前的第三等级一样。
”①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历史上著名的“万隆会议”上,部分国家表示不靠拢北约或苏联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
“第三世界”这一称谓获得正式确认,由此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接受并使用。
“万隆会议”以及发端于1960年的不结盟运动和1964年在日内瓦发表的《77国联合宣言》是“第三世界”集团意识成形的三大里程碑:亚非会议着重于去殖民化,不结盟运动标榜政治中立,77国集团旨在实现亚非拉国家政治独立后的经济独立。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的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
“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
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希望第三世界团结起来。
”②毛泽东着眼于当时国际战略局势下的权力分配,从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化程度较低、相对弱势的大国,以及反对美苏“超级强权”的观点出发,对所谓的“前两个世界”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定义。
在毛泽东的说法里,“第一世界”是美、苏这两个称霸世界的超级强权;“第二世界”则是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工业化国家。
在70年代初期的全球战略背景下,中国自居“第三世界”所传达出的政治信息可以“无论实行何种意识型态指导下的政经制度,中国不愿依附于任何超级强权之下”。
被解读为:由此我们理解到:“第三世界”是一个描述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概念,它所指涉的国家和区域,虽然没有绝对明确的界定,但一般指一些在政治、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世界,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
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许多战略要地,无论从经济、贸易上,还是从军事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而第三世界也就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代名词,换言之,第三世界无论是从经济、政治、军事上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史上虽有许多战争带有局部战争的性质,但都没有“局部战争”的称谓。
马克思于1859年在《普鲁士对战争的看法》一文中提到:“法国专制君主所发动的战争,无疑地不仅不可能是政治术语中所指的那种‘局部战争’。
”这无疑是人们首次了解到的“局部战争”这一名词。
而今人们对于“局部战争”的理解是,在一定的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有限目的的战争。
与世界大战相对而言。
战争往往只波及世界的某一地区,在一定范围内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
美国一些人士把局部战争称为“有限战争”,即在战争目标、武器使用、参战兵力、作战地区等方面有所限制的战争。
80年代,他们还把战争区分为低强度战争、中强度战争和高强度战争。
局部战争主要是指低强度战争,其中包括地区性武装冲突,游击战与反游击战,叛乱与反叛乱,中、小规模武装入侵与反入侵,“外科手术式”的突然打击等。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的局部战争无论在理论、形式到内容等方面,均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而对于战后全世界共爆发170多次局部战争,其中亚洲86次,非洲54次,拉美26次,三者合计,发生在第三世界的局部战争就占总数的96%以上,这一现象尤为值得世界各界的深思”③。
当代的局部战争,是战后各种政治矛盾发展和激化的结果。
第三世界所以成为局部战争的主要战场,就因为它是战后世界各种矛盾较为集中的地区,同时也与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和第三世界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大的方面,分别来谈谈第三世界国家,何以成为当代局部战争的主战场的。
第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是第三世界国家何以成为当代局部战争主战场的,一个主要因素。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个较长时期,世界一直维系着以美苏对峙为基础的两极化战略格局,它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国际安全和国际冲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决定国际环境的诸多因素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两极化的国际战略格局已难以为继了。
一些被压迫、被剥削的民族和国家站起来了,这里面有的是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有的是爱国的团体和政党领导的国家,这是由于前一种国家的削弱,使得后一种国家得到了机会才起来的。
比如中国由于日本和蒋介石政府的削弱,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就起来了;由于英国削弱了,作为英属殖民地的印度、缅甸和埃及起来了,香港地区也能够回归中国了;由于法国削弱了,越南、叙利亚起来了。
这些得到独立和解放的国家,大多数正是第三世界国家,而第三世界又是战后变化最大最快的地区。
战后多年来,在亚、非、拉地区先后有多个国家从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但由于二战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的殖民主义(对物的掠夺)、新殖民主义(对人的劳动的掠夺)以及二战之后的后殖民主义(对人的精神的彻底改造)的残余影响力,使得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民族独立、国家主权的意识和历史创造主动精神很大程度的奴隶化和附庸化了,使他们更长久的臣服于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
这就使得第三世界国家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了,两者都想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必然会导致两者之间的矛盾,这其中任何的一个小小得矛盾都可能会成为一场战争的导火线。
当然,这些残余的影响力不仅仅存在于西方强国和第三世界,他还导致了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由于争夺于西方强国合作所换取的利益而产生的矛盾,这些矛盾任然可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事实上,如此多的矛盾也确实使得,二战后发生在第三世界的局部战争的数量,在世界总数量中达到96%。
其次,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联合国在解决地区冲突和其他争端中被赋予了越来越多和越来越积极的角色。
根据联合国1993年6月提供的资料,目前它正在索马里、耶路撒冷、塞浦路斯、戈兰高地、印度——巴基斯坦、黎巴嫩、伊拉克——科威待、安哥拉、萨尔瓦多、西撒哈拉、柬埔寨、前南斯拉夫、海地和莫桑比克等十余处地方执行维持和平使命.④在世界各个角落,几乎到处都有联合国派出的维和部队、军事使团或观察员、监督核查小组和特使。
现在联合国驻在世界各地的维和军人约有1 万,一年耗资30 亿美元。
照目前的发展势头,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可能还会不断增加。
这中间有几个特别值得注意的趋向:一是,联合国的维护集体安全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制约和操纵。
考虑到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西方大国越来越多地看重联合国这块“金字招牌”,在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冲突中常常“拉大旗作虎皮”,既增加自己的道义合法性,又为种种形式的弹压提供诸多方便。
到目前为止,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从程序设计到具体实施直至“收尾总结”,无一不是在西方人的主导下进行的。
其次,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指导思想近几年来已不知不觉发生了重大改变:它由传统的奉行“监督停火、绝不参与”的方针变成了“制止冲突、主动加入”的政策,从“维持和平”,变成了“制造和平”。
这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待冲突扩散趋势的某种治病投医、急切焦躁的氛围,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苏联崩溃以后西方人踌躇满志、趾高气昂的心态。
那些制约和操纵着联合国的西方国家为了联合国这块“金字招牌”,也为了能够“制止冲突、主动加入”而增加自己的道义合法性,就会主动去制造可以实现这一切的机会,去制造战争,小范围的局部战争既可以达到这种效果,还不会损害其自己的利益。
当然,他们有人不会傻到将战事引到自己的国土上。
因此,那些落后的弱小的第三世界国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第三世界国家的局部战争随之而来。
最后,民族与国家的不重合。
当代世界政治的一个现实是,在许多地方一个国家内部有多个种族、部族或民族,在另外许多地方,一个种族、部族和民族分布在多个而非一个国家。
虽然发达国家亦有此类情况,第三世界国家由于这一问题而造成冲突和不稳定的情形却严重得多。
例如,前南斯拉夫联邦有30 多个“主体民族”和“非主体民族”,前苏联地区有130 多个民族,非洲的尼日利亚和扎伊尔各有200多个部族,巴勒斯坦人分布在黎巴嫩、突尼斯、约旦、以色列和阿拉伯的其他国家,库尔德族人在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三国政府的夹击下生存。
如人们所见,这些地方恰恰是最不安定的区域。
当代世界的政治现实对传统的民族多元理论提出了挑战:在这些地方,民族与国家的不重合不仅没有促进发展及所谓“杂交”优势的形成,反而造成了摩擦和混乱,它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民族国家”概念。
各民族之间由于不同的各个方面造成的矛盾的产物则更多的是战争,凭着这些民族和国家的财力物力他们并不能引起大的世界战争,而且联合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也不允许他们有大的“造次”。
因此,有的也就只是在他们的本土上的一些小范围的局部战争。
第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的落后是他成为当代局部战争主战场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经济上,由于石油危机引发的债务危机,是导致第三世界局部战争的一个原因。
1973年,在赎罪日战争后,石油价格暴涨了4倍,使国际金融体系产生了崩溃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