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第二、三节(附练习题)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这次革命的实质是()。
A.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B. 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C. 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的转变D. 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转变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C. 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答案:A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
A.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C.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它第一次实现了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
A.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B.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C.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目的D.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唯一标准答案:A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
A. 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地揭示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A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是()。
A. 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B.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C.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D.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答案:B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条件,其中不包括()。
A.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 自然科学基础C.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源D. 社会历史条件答案:D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来源,其中不包括()。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古希腊哲学答案:D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实践基础,其中不包括()。
A.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 资本主义的发展C. 无产阶级的斗争D. 封建主义的衰落答案:D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不包括()。
马原第三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人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A.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久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突出表现在()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的历史作用 B.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在人口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A.无条件地缩减人口数量 B.努力保持人口数量低速增长C.奖励人口增长 D.使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生产保持平衡3.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劳动工具4.在生产关系诸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D.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5.在阶级社会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和途径是()A.发展生产力 B.进行社会革命 C.进行科技革命 D.进行政治革命6.社会意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区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A.落后的社会意识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D.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9.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因素是指()A.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 B.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C.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 D.教育、文化、卫生10.从起源上看,国家是()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需要的产物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1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风气 D.生产方式13.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根本标志是()A.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上层建筑的性质C.掌握政权的阶级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程度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是纯粹偶然的 B.是纯粹必然的C.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在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17.社会革命根源于()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19.阶级实质上是一个()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20.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二、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1.社会存在包括()A.自然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C.物质生产方式 D.全部社会关系2.十八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5.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6.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7.“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D.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阶级分析方法9.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 )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C.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D.文艺、道德、宗教10.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
马原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辨析题1、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正确。
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疑。
这是因为:第一,构成生产力主要要素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都是物质性的要素,是作为客观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生产力是现实的物质力量,它存在于人们的物质性活动中,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三,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疑,有着自身客观的发展规律。
因此,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2、时势造英雄。
正确。
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泄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
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错误。
谋事在人,承认了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泄,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正确。
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左一切。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岀政权的,被压迫阶级通常要经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5、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正确。
历史唯物主义肯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按其作用的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普通个人对历史的作用小些,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包括无数普通个人的作用。
二、论述题1、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精神文明英雄史观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A)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阶层社会基本矛盾群众史观人民群众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A)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B英雄史观C唯物史观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C)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B抽象的人性论C利己主义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的历史作用 B.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
这里的“物质生活矛盾”从根本上说是()A.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有三条道路,即从封建制度的“衰亡”中产生;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从原始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
这体现了()A.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B.社会形态跨越的随意性C.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观性 D.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4.在生产关系诸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D.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5.在阶级社会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和途径是()A.发展生产力 B.进行社会革命 C.进行科技革命 D.进行政治革命6.社会意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区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A.落后的社会意识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D.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A.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D.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10.从起源上看,国家是()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需要的产物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12.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A.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C.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13.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根本标志是()A.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上层建筑的性质C.掌握政权的阶级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程度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是纯粹偶然的 B.是纯粹必然的C.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在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17.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马原各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绪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单选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就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得性质、目得与解放条件得学说C、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构成得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得普遍规律得学说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得根源在于( )AA、以实践为基础得科学性与革命性得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得统一D、科学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得直接理论来源就是()D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得黑格尔哲学中得合理内核就是()B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D、认识论5、马克思主义形成得重要标志就是()DA、《德意志意识形态》得出版B、《资本论》得出版C、《反杜林论》得出版D、《共产党宣言》得公开发表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最新理论成果就是( )D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旧唯物主义就是半截子得唯物主义",这就是指()BA、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得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就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就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就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得辩证法多选8、作为一个完整得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得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 )B —D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物质与意识(1)单选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 )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得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得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D、关于人得本质问题2、“未有世界之先,毕竟就是先有理",这就是( )C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贝克莱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实证主义观点3、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DA、由精神与物质两个本原构成得B、客观存在得物质世界C、没有规律得事物得杂乱堆积D、“绝对精神"或主观意识得产物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得就是()DA、万物皆备于我B、心外无物C、物就是感觉得复合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得本质归结为( )CA、存在B、精神C、实物D、物质6、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得关系属于()BA、高级与低级得关系B、一般与个别得关系C、整体与部分得关系D、简单与复杂得关系7、关于意识得本质,唯心主义得错误在于( )DA、否认意识对物质得反作用B、夸大物质对意识得决定作用C、强调意识对物质得依赖关系D、否认意识对物质得依赖性8、“意识就是人脑分泌得特殊物质”就是一种( )B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9、“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CA、意识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B、意识就是人脑得机能C、意识就是社会得产物D、意识就是大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10、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得出发点应该就是( )CA、人们得主观愿望B、先进分子得要求C、客观存在得事实D、正确得指导思想1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瞧就是( )A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得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得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得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得表现多选1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得哲学意义就是()B-DA、意识就是第一性得,物质就是第二性得B、物质就是第一性得,意识就是第二性得C、主观能动性得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辨析13、一切唯物论都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错)14、错误得意识不就是对客观世界得反映(错)第一章物质世界得发展规律(2)单选1、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得三种历史形态就是()A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2、唯物辩证法得总特征就是()AA、联系得观点与发展得观点B、运动与静止辩证统一得观点C、矛盾得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得观点D、肯定与否定辩证统一得观点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包含得哲学道理就是()DA、矛盾就是事物发展得动力B、事物就是本质与现象得统一C、事物得发展就是量变与质变得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就是事物发展得总趋势4、唯心主义运动观得根本错误在于()DA、否认物质就是运动得B、否认运动就是绝对得C、否认静止就是运动得特殊状态D、否认运动就是物质得运动5、“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就是( )AA、形而上学得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得实质就是()CA、事物数量得增减B、事物场所得变更C、新事物得产生旧事物得灭亡D、周而复始得循环7、爱因斯坦得相对论揭示得就是()D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得速度而变化C、时间、空间就是主观精神得表现形式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8、“假象与真相一样具有客观性”,这就是()BA、折衷主义诡辩论观点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C、相对主义得观点D、形而上学得观点9、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得就是( )CA、昼夜交替B、寒来暑往C、磨擦生热D、电闪雷鸣10、事物得内容就是()DA、各种现象联系得总与B、事物诸要素得结构方式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得种种趋势D、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11、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B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得作用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D、起决定性作用12、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得、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得种种趋势、潜在得尚未实现得东西称之为( )DA、偶然性B、必然性C、现实性D、可能性13、有得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得尘土中,每一粒尘土得运动状况都就是纯粹必然得。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步11 .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原各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单选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D、认识论5、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D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D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多选8、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B-D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物质和意识(1)单选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未有世界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 )C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贝克莱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实证主义观点3、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DA、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构成的B、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C、没有规律的事物的杂乱堆积D、“绝对精神”或主观意识的产物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A、万物皆备于我B、心外无物C、物是感觉的复合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CA、存在B、精神C、实物D、物质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 )B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简单和复杂的关系7、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D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D、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8、“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是一种( )B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9、“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C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0、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 )CA、人们的主观愿望B、先进分子的要求C、客观存在的事实D、正确的指导思想1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四、判断说明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是因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斗争不力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没有完整意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历史观方面有些进步的思想家有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唯物史观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之所以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2.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正确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劳动不仅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与物质自然界相联系,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式从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另一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只有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才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则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意识形态部分是阶级性的,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等。
4.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错误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社会意识产生和变化的根源。
但唯物史观同时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的变化,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才能同生产力发生联系,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生产力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而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正确生产力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胜利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答案:B解析: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地理环境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因此,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物质生产来实现。
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答案:A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A.艺术B.宗教C.政治D.哲学答案:C解析: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政治。
4.唯物历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人的价值追求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情感态度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答案:D解析: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生产工具B.管理手段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答案:A解析: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者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答案:B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邓小平提出。
7.”谋事在天,成事在人“这种观点属于()A.历史唯心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 .机械决定论D.唯意志论答案:A解析: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3.首要的生产力是C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劳动者 D.生产管理4.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C.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5.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6.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理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DA. 地理条件B. 人口条件C. 资源条件D.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7.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15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49年增长20倍,上升到世界第6位。
但是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000多美元,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100位以后。
1957-2005年48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10多倍,同期人均国民收入却只增长3.2倍(按可比价计算)。
另外一组数字是:我国人口从1950年的55196万人增加到1988年的111026万人,增长2倍多。
这些数字表明CA.经济基础决定人口发展B.人多力量大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D.物质生产是人口生产的前提条件8.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D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C.它是否能有效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9.“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参考答案:1-5 DCBCD 6-10 CACAA 11-13 ABD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条件B. 社会生产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 全部社会关系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3.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思想发展史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 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合力”的一部分6.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参考答案:1.ABC2.ABCD3.AB4.ACD5.CD6.AB7.ABD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概念?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哪些?6.什么是经济基础,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内涵?简答题1、2、3、4、6参见教科书。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试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形式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3.社会意识是(A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4.社会意识是(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6.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D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B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C )A.对立统一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阶级斗争规律9.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C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10.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D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11.社会形态的确切含义是指( 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社会中各因素的总和12.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 )A.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 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C. 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D.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改善13.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14.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C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1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C.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C )A.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中并转为现实的生产力B.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C.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D.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8.“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的含义是( C )A.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绝对对立的B. 每次革命都会创造奇迹,要不间断地“革命”C.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D. 社会革命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 )A.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B. 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改变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C. 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D. 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2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C)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属性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精神属性二、多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到4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CD )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唯物史观D. 唯心史观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AB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C.劳动者 D.劳动工具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是()。
A、阶级和阶级斗争史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
A、物质生产发展史B、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史C、理性思维发展史D、思想关系发展史4、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A、社会的上层建筑B、人口因素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5、社会形态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6、经济基础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C、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D、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方面是由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历史的原动力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9、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社会基本矛盾C、科学技术D、精神文明10、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二、不定项选择题1、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
A、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B、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C、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D、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E、发现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
考研马原练习题 第三章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硬符合题目要求。
1.列宁说:tt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者。
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
”列宁还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
他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的本质是反映。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性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A.主体和客体的矛盾 B.主观和客观的矛盾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矛盾 D.真理和价值的矛盾3.在古代,为了适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确定了季节、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为了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器和其他的计算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为了适应建筑工程、产生了手工业以及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力学;天文学和力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所以,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主要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其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是强调A.读书也能获得知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5.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加深刻的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这一观点说明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D.感性认识是可以脱离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可以不依赖感性认识的6.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皇家学院工作中表现出杰出的实验才能,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是他的许多重大发现和重要思想并未被人们所认识,原因就在于他未对这些思想从科学理论上给予精确的论证和说明。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10.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属性和量
C.事物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12345678910 ... 下一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 3 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意的。
1.在国家社会发展问题上,有一种观点是“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这 种说法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强调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的事物发展的哲学道 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曲折发展的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9.下列各项古代汉语表述,属于因果关系的有(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D.对立统一规律
7.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C.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
D.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D.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¾
à ¼
µ Ê
¦ Á
Ð Ö
ú ¹
Õ È
¾ ±
À Ã
ú ¹
要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发展教育
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
教育的功能:
培养人才、发展科技、 传承文化、服务社会
★ 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 ★ 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
教育的作用
★ 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
重要动力 ★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 性,全局性作用
一七八九年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 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 步而创造条件。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
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 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 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2008年“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
鲁豫有约——对话袁隆平先生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如何发展科技?
Ð ¹ Ö ú Õ ± È ¾ À ¹ Ã ú
ó Ñ ´ §É ú Ê ý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平 2008年8月,中国的粮价 油价肉价的胀势不仅得到 了控制,而且都在跌,中 国经济的头号难题找到了 答案:农业丰收得靠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世界可以没有比尔· 盖茨, 不可以没有袁隆平。
走近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汉族,江西省德安人, 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长沙。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 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现年81 岁。 袁先生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 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联合国粮 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 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等。 2007年4月29日,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 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 当选者。
案 例 一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
就在有人对“大包干”提出质疑、改革处于关键时刻时, 1980年5月31日,小平同志在同其他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 表重要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应搞包产到 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 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 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这 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的重要谈话对于打破僵化观念,消除恐惧心理, 推动包产到组和最终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具有扭转乾 坤的巨大作用。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 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 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2、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 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 的量变过程中。 3、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 是历史的、变化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其历史进步作用是其他阶级斗争不可比拟的。
从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
改革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在 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 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 径和手段。
社会主义的‚不断改革‛论告诉我们, ‚所 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 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课堂练习 2008年6月20日人民网载文指出,数据显示,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46万人,已成 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是相对 来讲,大师级的高科技人才还是比较缺乏。 上述材料反映了:( B ) A、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B、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 C、我国人力资源处于劣势 D、科教兴国的目标已经实现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强大杠杆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科学
是什么 为什么
理论基础
手段
技术
做什么 怎么做
可能
现实
从个别到一般 知识形态 认识世界
从一般到个别 物质形态
改造世界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 的强大杠杆
二
四次 科学 技术 革命
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 会的科学方法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 出现的社会现象
1、阶级: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 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 的劳动。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 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 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 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有时 “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全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 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 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
三
原子
一
蒸 汽 机 技 术 革 命
电 力 技 术 革 命
能、
计算 机和 空间 技术 革命
信 息 技 术 革 命
科 学 技 术 革 命 的 影 响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 构。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 思维工具,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 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 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 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 了新教的工具。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气磨产生 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当今中国谁的名字最值钱?为什么?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 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袁隆平院士给出的答案不 容置疑:中国人通过科技 进步和共同努力,不仅能 养活自己,而且可以帮助 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 问题。 “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 1008.9亿元。
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 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 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 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 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 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 定性环节。“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关键: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单项选择:
课堂练习
2008年6月2日人民网载文指出,教育历 来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不可缺少 的火车头,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A、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B、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 导性、全局性作用 C、教育改变落后 D、发展生产力,教育要先行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 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 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 会基本矛盾。它们规定并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 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 素,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 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 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 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 会的科学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 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 史现象。 2、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 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 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 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 经不是主要矛盾。
荣誉
1.2007年十大经济年度特别荣誉奖 2.国家特等发明奖 3.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之“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5.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他也被称为:“米神”、“当代神农” ,并曾获得很多国际 荣誉: 2002年,获越南政府“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荣誉徽章” 2004年,世界粮食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 2008年,获颁“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0年,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荣 获法国最高农业成就勋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