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教案 (3)
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坝、戴”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字,会写“边疆、汉族”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描写小学生认真读书的情景及赞美之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资料袋,理解“边疆、民族”等词语,读懂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选自《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文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所位于边疆的小学的美丽景致,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友爱。
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小学美丽的校园环境;第二自然段描绘了孩子们在学校愉快学习的情景;第三自然段抒发了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描写小学生认真读书的情景及赞美之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 教学难点:理解“边疆、民族”等词语,感悟课文中的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录音带等。
2. 学具:课本、铅笔、橡皮、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边疆小学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所学校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去那里上学?”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
2. 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3. 理解词语:结合资料袋,引导学生理解“边疆、民族”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4. 分析课文:分段讲解课文,分析每个自然段的描写,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赞美之情。
5. 感悟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教学重点,巩固教学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 用字母表示数(3课时)教案
1用字母表示数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课时目标导航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材第52~53页例1、例2)1.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2.在理解含有字母式子的具体意义的基础上,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重点: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
一、情景引入1.导入:你今年几岁了?再过两年呢?再过三年、四年、n年呢?学生回答自己的年龄,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过几年就用年龄加几,n年就加n。
2.质疑:这里的n表示的是什么?(一个数)3.揭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52页例1。
(1)引导: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明确: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
(2)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出示教材第52页的表格,引导学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并集体完成表格。
(3)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通过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
“小红的年龄”写起来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书写更简便?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
(4)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可能用(n+30)表示,n表示小红的年龄,(n+30)就表示爸爸的年龄;也有可能用(a +30),用a代表小红的年龄,因为爸爸比小红大30岁,所以(a+30)就是爸爸的年龄。
思考:大家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上面所有的算式,既简洁又方便。
这些式子中的字母n、a……都表示什么?追问:是不是只能用这些字母表示?还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任意字母来表示小红的年龄。
质疑:这些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能表示200吗?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这里的字母能表示从1开始的自然数,但是不能表示太大的数,不能表示200,因为人不可能活到200岁。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教案示范三篇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教案示范三篇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教案1教材分析: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是一节基础性课程,课本中主要包含了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定义、常见角度的三角函数值以及相应的推导方法等内容。
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教材的内容,并对教材的组织结构、难易程度及与之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处理。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诱导公式的基本概念、运用方法及其相关定理,能够熟练地计算一些常见角度的三角函数值,并能够对不同情况下的三角函数值进行求解。
教学重点: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诱导公式的定义及其相关定理的理解和运用上,同时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对于诱导公式的记忆和运用情况。
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难点在于对于一些相对较为复杂的求解题目的讲解和理解,尤其是在涉及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相互替换问题时需要引导学生注重方法逻辑的分析和运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三角函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和延伸,对于新生来说可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加深对于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案例以及图像的呈现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三角函数概念以及诱导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的引导。
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方法需要注重理论掌握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可以通过练习习题,讲解案例和互动讨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同时也可以通过个性化的辅导方式注重对于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个体差异进行分析和处理。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教案2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环节(约5分钟)教学内容:复习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教学活动:1.学生们通过手写练习纸,复习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和图像;2.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有哪些角的三角函数值已知,而另外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不易计算;3.通过引导,学生们提出了需要学习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需求;4.老师介绍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含义和作用,引发学生们兴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父亲、树林和鸟》第一课时(教案)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鸟的故事。
2.能力目标:解决生字词,能有感情的读懂课文。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会写13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教学难点: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齐读课题1.播放视频《聆听大自然声音》,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3课《父亲、树林和鸟》,请大家带着你们的感受,对树林和小鸟的浓浓爱地读一读课题。
(词语也是有温度的,读出自己的感受,我们也就能赋子它生命。
把声音读轻一点,柔一点,就能读出对小鸟浓浓的爱,请再来试一试。
)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1.过渡:读课文,也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昨天预习课文,读课文吗?(读正确了吗,读流利了吗?)2.老师这里出示几句话,看同学们能否读通顺:(1)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上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讲解词语“黎明”,这句话交代了什么?(2)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讲解生字“朝”、“雾”、“蒙”、“鼻”和词语“幽深”。
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3)“林子里有不少鸟。
”父亲喃喃着。
“喃喃”一词怎么理解?(怕惊动鸟,连续不断小声的说话)请你把这种感受送进句子里读一读。
(4)我茫然望着凝神静力的像树一样几立的父亲。
讲解词语“凝神静力”、“几立”。
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5)“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讲解生字总。
(6)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讲解生字“吸”、词语“舒畅”。
(7)“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讲解生字抖。
(8)过了一会儿,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的那一瞬间,但这时也最容易被容易被猎人打中。
”从父亲的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对鸟的生活习性非常熟悉,鸟儿容易受伤,父亲对此深深的担忧。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附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重点、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突破方法通过理解诗句意思来记忆诗句;借助图画,帮助想象,理解诗意,促进表达。
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通过师生对话,多种形式朗读,走进诗歌意境,感悟诗人心境。
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点拨法、问题导读法。
学法: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作者及创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会写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
一、观看插图,初游建德江师:看第1幅插图,你看到了什么?能否用几句话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说话内容相机导人:这幅画描绘的正是《宿建德江》这首诗的情景。
(板书课题:宿建德江)二、字字落实,读通诗歌(一)自由读师:前两遍读准字音,把你觉得要注意的音节圈起来,争取做到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诗句读通念顺。
(二)准确读“泊”在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念作bó。
“泊烟渚"的“渚”读zhŭ。
“德”:书写时注意不要丢了右边中间的“一”。
(三)有节奏地读。
师: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
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般是: 2/2/1或2/1/2。
例如:“移舟/泊/烟渚”为2/1/2。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
每行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老师读。
然后交换读。
三、走进诗境,感悟情感(一)许多古诗都有“诗眼”,它就像诗的“眼睛”,是能揭示诗的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
第3课.学习有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 2024)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做学习的主人第3课学习有方法第1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知道课内学习有方法,课外学习也讲究方法。
●通过自己和别人的好经验,学会学习的方法。
●要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进步。
【教学重点】●要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进步。
【教学难点】●要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进步。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进步。
可为什么有的同学学得很好,而有的同学却学得不好?你知道原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
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展示课题:第3课学习有方法第1课时【新课教学】(一)课内学习有方法➢观看视频,阅读教材P14页内容,知道要想学得好,掌握方法很重要。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
➢【活动园】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课内学习的方法?。
●我每次学新课前,先预习,带着疑问进课堂。
●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发言。
●课后,会把学过的知识回顾一下,做到“温故而知新”。
●我喜欢与同学们共同学习。
●一起讨论时,点子多,很快乐。
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我喜欢独立思考。
从小养成了爱动脑筋的习惯。
●自己独立做作业。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上课专心听讲和不专心听讲区别?提示:上课专心听讲,能记住老师所讲的内容,学习就能学得好。
不专心听讲,老师讲的内容不知道,作业也做不来,不能学好。
➢【知识窗】课内学习有方法。
➢新课前,先预习,带着疑问进课堂。
➢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发言。
➢课后回顾知识。
➢和同学一起讨论学习。
➢爱动脑筋,独立思考。
(二)课外学习也讲究方法➢阅读教材P15页,观看图片,知道课内学习有方法,课外学习同样也讲究方法。
●我常常与同学一起探究,围绕主题查阅,整理资料。
●我们有时会去实地调查采访,做了采访记录。
●我常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再与同学反复讨论。
➢【想一想】你有哪些学习的方法,总结一下你的经验。
●我经常出去游玩,在游玩中学习。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第一课时(三篇)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第一课时(三篇) 《漂亮的小兴安岭》教案第一课时篇一1、初步学会本课15个生字,熟悉2个生字。
把握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语。
2、理解课文,体会小兴安岭春天的漂亮风光,激发学生喜爱祖国、喜爱大自然的美妙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一、课前学习方法引题。
1、齐读课题。
2、依据单元导读,引出本课学习方法(附板书:多读多想)3、生依据收集的资料,补充简介小兴安岭。
二、按预习方法自行初读课文,师检查预习状况:1、请生教读圈出的生字,并随机正音。
生提示教读。
2、请生领读勾画的新词及宠爱的词语,留意正音。
在不理解的词旁打上“?”随文学习后不解,再提出来共同解决。
3、出示小黑板,齐读并自我发觉词语排列规律,(板:春夏秋冬)提醒课文主要内容及。
写作挨次。
贴学生的四季画。
(春)抽出嫩绿涨满淙淙地流着(夏)葱葱郁茏浓雾照耀(秋)松柏青翠林间飘舞献出(冬)积满白雪没过膝盖呼呼地刮过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终一自然段。
1、自读这两个自然段,小组争论:应怎样读,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2、汇报读,互评,齐读。
(板:大花园巨大宝库)3、小结本文“总—分—总”的组篇方式。
四、按喜爱的季节分组,合作学习二至五自然段,提醒阅读提示:1、你最喜爱的季节写了哪些景物?用“=”标出来。
2、你最喜爱这个季节的什么?怎么读?联系文中你体会最深的词或资料说说理由。
3 展现汇报,选你最喜爱的。
方式:或画画,或朗读,或邀请伙伴表演,……五、沟通汇报其次自然段的学习成果。
1、学生汇报这段所写的春天的景物2、学生说喜爱的景物,读句子,说读出的体会。
师生多角色感情朗读。
重点引导:(1)抽出(应用查字典理解、换词比拟体会树木的生气勃勃及拟人手法的生动形象)(2)溪水的欢快旋律,师生在朗读与配乐中互动。
(3)从“静静看、别惊扰”中体会小鹿在这舒适、安静的家园里自由拘束、无忧无虑的生活及爱惜动物的环保意识。
3、生用自己宠爱的方式展现宠爱的景物。
《再塑生命的人》名师教案3(第1课时)
《再塑生命的人》名师教案3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默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任务一]默读全文。
默读过程中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设置正序时间秒表供学生对照。
本文共1378字,我用时( )分( )秒。
我认为我用时过多的原因是,提醒自己,以后的默读要克服的不良习惯有。
[任务二]梳理全文结构。
用跳读的方法圈点勾画出“回忆”的时间,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展开本节的写作的;试着仿照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的做法,依据关键句画一画本文的结构导图。
学生简述结构图的绘制思路。
复习抓住总起句、表示时间变化的关键句来梳理回忆性作品的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结构导图的绘制不拘泥于某一种格式,但要体现出本文的结构特点,联系教读课所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以标题为纲目,理解全文内容[任务三]撰写主题发言稿。
1.精读回顾:“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的怀念”“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标题都在内容、结构、主旨上成为全文的纲目。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做好主题发言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先做示例。
示例可参考学生主题发言举例。
2.沿着下面的提问展开思考,以“再塑生命”为核心词,撰写300字的主题发言稿,准备在全班交流。
(1)“生命”在文章中有几层含义?(2)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为什么需要“再塑”?作者是怎么写“再塑”的?(3)结合课文旁批开展阅读,理解“再塑‘我’生命的两个支点”。
思考: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两个支点”?“再塑”是莎莉文老师和“我”的多次互动,“叙事之中穿插‘我’的感受与认识”,画出这样的句子,体会“再塑”过程中“我”的苦与乐。
(4)有的译本将本文的标题译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而华文出版社的译本将标题译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1课时 维护秩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1课时 维护秩序 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教学难点: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思考:以上图片展示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提示:这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
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混乱不堪。
教师讲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社会生活有秩序”,有秩序才有美好生活;而良好的秩序又需要规则,“维护秩序靠规则。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第1课时:维护秩序。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生活有秩序(一)感悟社会秩序的存在1.什么是社会秩序?提示:“秩”指条理,“序”指次序,社会秩序就是指有条理、有次序地安排社会各组成部分,以达到正常运转的状态。
即,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常见的社会秩序有哪些?提示:常见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也包括经济秩序、社会公共秩序、生态文明秩序等。
(二)社会秩序的意义活动一:雨天的校门口(多媒体展示图片)设计意图:通过感受生活情境“校门口的交通乱象”,引导学生思考“混乱无序”带来的问题,从反面揭示“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的道理,理解社会秩序的意义。
1.角色扮演:请学生扮演学生、家长、过路车辆驾驶者以及行人等不同角色。
2.思考“我”的主观愿望以及客观境遇分别是怎样的,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混乱、校门口的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3.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提示: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每个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也容易引发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
4.你认为应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态?提示: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在路边等候孩子,学生们有序排队出校门等。
5.“阅读感悟”让你对社会秩序有了怎样的认识?提示: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第三课《学会反思》第1课时教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1、讲述《老师的一次难忘经历》
(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班主任经历,讲解一个故事并进行反思)
2、让学生以“小学阶段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为题进行发言。
讲授新课
活动一:案例对比分析——明确反思的积极影响
(1)小明在竞选班长的事件上落选了,大多同学甚至好朋友都没有投给他?他想:自己是哪里做的不好呢?我要跟好朋友问问,找找自己的不足。
2、其他同学在这次活动中表现如何?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任务二:撰写一篇心得体会,题目“反思可以让我……”
延伸活动
回家搜集名人善于反思的故事,下节课进行交流
课堂小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板书
第三课学会反思
第1课时
善于反思才能进步
吾日三省吾身才能成长
第三课《学会反思》第1课时
课题
《学会反思》
单元
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理解反思作为一种内心活动,对个人生活成长的意义。
2.教育学生正Biblioteka 认识反思行为3.鼓励学生主动反思生活经验、经历,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重点
正确认识反思行为,并从反思中获得成长经验。
难点
深刻理解反思的意义,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反思的好习惯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观看曾子视频,议一议:在学习上我们要向曾子学习什么样好品质?
活动四:经验分享
要求:回忆最近的一次班级活动,如春游、联欢会、辩论赛、运动会等。
任务一:思考
1、你在活动中担任什么角色?表现如何?如果重来一次你会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
人教版(PEP)三下《Unit1Welcomebacktoschool》(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PEP)三下《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是人教版(PEP)三下册的第一单元,主题是“欢迎回到学校”。
本单元主要围绕学校生活展开,让学生学会介绍自己、询问他人及描述学校物品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听懂、会说、会读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句子,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能够听懂简单的英语指令,并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
但是,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需要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听懂、会说、会读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句子,了解学校生活的相关词汇。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和询问他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生活,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难点: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交流。
五. 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定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学校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本单元的生词卡片和图片。
2.准备学校场景的图片或视频。
3.准备录音机、课件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校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学校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What do you like about school?”,学生回答:“I likeplaying with my friends.”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本单元的生词卡片,引导学生说出单词。
初一语文第一课教案
初一语文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明确每段的基本含义。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学习使用正确的语调、语速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2.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词的含义。
2.朗读时的语音语调。
教学准备:
1.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文具等。
2.教师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利用图片等激发学生对诗的兴趣。
二、预习(10分钟)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图片和短语提示,预测课文内容。
2.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预测。
三、讲解(15分钟)
1.教师用PPT展示课文,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操练(15分钟)
1.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课文中的问题,巩固课文内容。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音语调。
3.教师选几组学生进行表演,评价其朗读效果。
五、总结(5分钟)
1.学生互相总结课文的内容。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搜索相关的诗词,展示在下节课上。
外研版六年级英语上册Module1Unit1It’smorethantwentythousandkilometerslong第1课时教学案(三起)
more than超过something某事物thousand千million百万kilometer千米,公里
2、New sentence:
These postcards are great.
Tell me about...It’s...
It’s more than...
more than,thousand,kilometer,something,million
2、你会读下列句子吗?
A:These postcards are great!
B:Yes,they are.
A:Tell me more about the Great Wall.How long is it?
B:It’s more than twenty thousand kilometers long.
3、查一查,找一找。
请查找有关长城、北京和纽约的相关资料。
小
组
合
作
小组内角色表演对话。
两人一小组表演对话,注意语调优美。
小组交流:
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2.写出以下句子:
这些明信片太棒了!
这是一张长城的照片。
告诉我有关长城的更多信息。
它真的好长!
北京有多大?
作业设计
Homework
1.完成练习册作业。
2.背诵新单词和新课文。
3.在一张纸上画一副自己喜欢的建筑物,在背面写上他的长度或高度,年龄。
板书设计
Module1 Unit1 It’s more than twenty thousand kilometers long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教学设计(3课时)部编人教版
检查时间: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 我们的守护者
总( 1 )课时
课题
第1课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第(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1.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与道德。
2.能够正确认识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能够遵守法律和道德。
3.了解法律是什么,对法律的概念和法律后果有正确的认识,学会区别道德和法律,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我们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
板书设计
第1课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指南针——行为指引
法律作用大尺子——衡量对错
武器——保障作用
教学反思
一分钟安全教育
1.上下楼梯不要拥挤、礼让慢行。
5.小结:当我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6.可是,75岁的张爷爷独自生活,子女都不管他,一分钱也不给他,法律的事他不懂,又没钱请律师。那该怎么办呢?
7.播放视频:法律援助。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8.小结:相信有了法律援助,张爷爷会解决困难的。也请大家知道,如果经济困难,或特殊原因,可以通过法律援助,获得政府提供的免费法律服务。
2.除了这些,我们家人及亲戚的工作和生活中还涉及哪些法律呢?
提示:食品安全法、建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2.拿出课前采访表,分小组汇报交流采访情况。
举例说明法律是无处不在的,例如网络、学校、小区、公共场所、餐馆商场等
三、法律功用各不同
观点1:如果有人偷摘我家果园的葡萄,我就去摘他们家的。
观点2:如果有人欺负我弟弟,我就找人去教训他。
高三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案(精选3篇)
高三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案(精选3篇)第一课时教案:高三盐类的水解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盐的水解现象;2.掌握高三盐类的水解常见规律;3.能够预测盐水解反应过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4.能够解析盐的水解现象对生活、环境和工业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1.盐的水解现象和常见规律的掌握;2.盐的水解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教学内容:1.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饮用矿泉水可以起到酸碱中和作用?2.概念讲解:介绍盐的概念,盐是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主要包括阴离子和阳离子。
3.盐的水解现象:讲解盐的水解现象是指水溶液中的盐在水作用下分解为酸和碱的过程。
通过实验示范盐的水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总结规律。
4.盐的水解常见规律:介绍常见的盐类水解规律,如氯化钠、硝酸铵、硫酸铵、硼酸氢钠等。
5.盐的水解反应方程式的写法:以氯化钠为例,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盐的水解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6.盐的水解现象对生活、环境和工业的影响:通过讲解相关例子,引导学生了解盐的水解现象对生活、环境和工业的影响,如盐碱化、地下水污染等。
7.课堂练习:进行一些水解反应方程式的练习,并通过让学生思考应用题的方式加深对盐类水解的理解。
教学手段:1.课堂讲解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盐的水解现象和常见规律。
2.示范法:通过实验示范盐的水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规律。
3.思维导图法: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和总结盐类水解的概念和规律。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盐的水解现象。
2.概念讲解:介绍盐的概念和组成。
3.盐的水解现象:通过实验示范盐的水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规律。
4.盐的水解常见规律:讲解盐的水解常见规律,引导学生掌握。
5.盐的水解反应方程式的写法:以氯化钠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结果,掌握盐的水解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6.盐的水解现象对生活、环境和工业的影响讲解:通过讲解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盐的水解现象对生活、环境和工业的影响。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1.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
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坝、汉、艳、扮、扬、读、摔、跤、凤、洁”10个生字,会写“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13个字。
能力、方法培养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坝、汉、艳、扮、扬、读、摔、跤、凤、洁”10个生字,会写“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13个字。
教学难点: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板题导入同学们,图中人物的服饰漂亮吗?你知道这些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服装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一家。
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参观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
板书课题,齐读。
首先让我们在来认识字词,理解词语。
二、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课件出示)bàhàn yàn bàn yán g坝汉艳扮扬dúshuāi jiāo fèn g jié读摔跤凤洁指名认读,相继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
(3)出示认读生字组词。
(课件出示)bàhàn yàn bàn yán g坪坝汉族鲜艳打扮飘扬dúshuāi jiāo fèn g jié朗读摔跤凤尾竹洁白二、生字书写出示生字: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指导写字:(1)师范写,重点指导“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并讲述,组词、造句、指导:出示生字:晨chén书写指导:两部分“日”字占田字格三分之一,要写得扁一些,“辰”字拖着“日”,要写紧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生自我介绍:I’m…
3.让学生模仿教师说:I’m a boy/girl. …(人名) is a boy/girl.
4.教师出示图片A Let’s learn,学习单词UK,Canada,USA,China
5.学习应用I’m from …让学生先听录音,然后练习句子,火车接龙,反复练习
课时教案
课时进度
第一周 第1课时(学期第1课时)
课题
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
1.Let’s learn
教学目标
Let’s learn
本部分主要学习UK,Canada,USA,China,要求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并且能够听懂、会说“I’m from …2. Let’schant通过歌曲巩固本课单词。
教学重点
UK,Canada,USA,China
教学难点
Canada的发音;I’m from …的运用
课型
New Lesson
教具
磁带 卡片教法Leabharlann 学法及个性化设计教
学
内
容
与
过
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出示学生熟知的外国名人或者景物的图片,让学生用汉语说出是哪个国家。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Let’s learn
课
后
反
思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让学生指着班上的某一个同学说:This is …He’s a boy. This is…She’s a girl.练习使用he和she来表达。也可让学生打开书,指着书中的某一个人物来进行这一活动。
板
书
设
计
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一起学唱歌曲:
I am a boy ;you are a girl……
对话练习
A:(指着B)I have a new friend.
B:(起立)Hi, I am…I am from…
C: (全班) Nice to meet you.
B:Nice to meet you, 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