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背景: 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 经济: 生产力发展: 地私有制和封建经济发展。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代表不同阶级、 政治: 社会转型: 利益集团的士阶层的崛起——诸子百家。
宽松的环境: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称雄,无力文化专制, 相反还竞相招揽人才,使各学派都有发展机会。 文化: 私学兴起: 讲学之风盛行,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造就了一批思想家。 2、影响: 1、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构造了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哲学基础 法家变革思想——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形成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推动了社会变革。
③影响: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伟大的 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③促进了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 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7、吐故纳新——新时期对儒学的态度
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 “性恶论”:后天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子 以礼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促进 “治世”局面的出现
②道家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万物的本源。 老 辨证法:事物是矛盾的, 可以互相转化。 子
评价 第一个;否定“天命” 权威
辩证法思想
•约束暴政,稳定社会秩序; 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 “常使民无知无欲” •开历史发展的倒车; •是消极思想; “齐物”—万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丧失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 “消遥” —对事物变化旁观、 庄 •体现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 超然的态度 子 •散文富有哲理,是文学与 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哲学的完善结合。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张: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1-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3-1-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 、道德伦理观:“孝” 、“仁义” 、“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建设。 3 、 “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约束和规范市场经 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4、 “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5 、 “大一统” 思想——巩固统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 为大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加强中央集权
——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统治秩序
——加强君权
回2
评价新儒学
1、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 2、巩固统一,稳定社会
评价
消极
3、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成分 2、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3、扼杀其他流派,思想专制
回2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学生成人,反对愚忠; 中庸思想:“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尚书》、《春秋》 等。
*孟子
“仁政”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 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民贵”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 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 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 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 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
构成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 历史进步性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办私学。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六经”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产生1.百家争鸣: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③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⑴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中庸(仁爱过度则无礼,礼过多则无仁爱,故取其中)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⑵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3)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著作:“五经”。

其学说在修身养性、提高公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春秋):孔子→蔚然大宗(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逐渐复苏(西汉初)→独尊、正统思想(汉武帝):董仲舒→严峻挑战(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唐)→程朱理学(宋):程颢、程颐、朱熹→心学(明中):王阳明→新发展(明清)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是有教无类。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

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6、孔子和孟子分别分称为至圣和亚圣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前期,“举贤良”对策的皇帝是汉武帝。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董仲舒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3、汉代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第三课宋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北宋儒家代表:程颢、程颐,主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核心);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南宋儒家代表: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③教育: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理学㈠、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危机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新思想体系
维新变法时 被利用 新文化运动时被抨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争 鸣 、 一 统 到 教 义 化
春秋 战国
百 家 争 鸣
形成儒、墨、道、法各家 春秋: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荀、孟发展儒学 新儒
儒学创立和 发展
西汉
董仲舒创立 学
确立正统 思想地位 发展到理学新 阶段(成熟) 儒学正统受冲 击但仍为主流
5、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消极:用三纲五常等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禁锢人们思 想,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 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6、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学派 内容 同 实质 影响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 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 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格起积极作用.
宋明
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
明清 之际
李贽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异端”思想
经世致用 君主批判
3.主要学派及主张:
儒家 孔子 “仁” “为政以德”;“礼”“贵 贱有序”;“因材施教”;“中 当时不受重视, 庸” 但后来成为中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 传统社会主流思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荀子 善论” 想 礼法并重 君者,舟也;庶人者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 事物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 墨家 墨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诸子百家2.汉代儒学3.宋明理学4.明清进步思想家1.主流思想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主流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1)汉代:①汉代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适应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需要。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重用儒生,兴办太学,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华,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5)宋明:①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南宋朱熹全面总结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倡“格物致知”,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③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④明代王阳明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

(6)明清时期: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3.主流思想随着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法治”“加强君主集权”等理论适应了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儒学不受重视。

(2)汉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宋明: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现代价值1.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2.诸子百家的思想契合当今3.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气节产生了积极影响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勤奋向上、勇于担当等优良传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演变

2.(2009· 上海,31)(12 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 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 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请回答: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 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7 分)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3 分) 解析: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地位。第(1)问首先要理解基本内容的 含义,因为孔子思想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历史等,但是核心内 容还在其哲学和伦理方面,其次要准确表述基本思想的属性和范畴。第(2)问汉、 宋两代儒家思想的变化不仅有儒学内容的发展,还有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3) 问要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因为新文化运动尽管沉 重打击了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
(3)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政治上无 为而治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辨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 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思想评价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 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 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子曰:“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1)尊儒:
(2)倡儒:
知识·梳理
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进一步强化。 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的角度思考、总结… …
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 有何特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汉武帝怎样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他是如何实现国家“大一统”的?

第1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2015•四川卷)战国中后期,思想领 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 B 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2、(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5题)秦朝法律 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 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二、“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 1、经济: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政治:
根本 制产生,封建经济发展(物质条件)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 (政治基础、社会环境) 3、阶级: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原因: 社会 大变 革
4、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人才基础、舆论阵地)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诗》《书》 《礼》《乐》 《易》《春秋》,是为“六 经”,即儒家的经典。(“儒家五经”)
2、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民本) 伦理观:性本善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四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
3、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②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 “信”,终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④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⑤ 学校:——创办私学
(4)伦理观: 性相近 (5)整理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孔子
思想核心:“ 仁 ” “仁”就是爱人;克己复礼 实现“仁”,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 人” 政治思想: 主张“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包 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 《六经》 思想地位 举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 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 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二、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及其思想
1、生平: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
2、著作:《春秋繁露》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发挥民本思想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1、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 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 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 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 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 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 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 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 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其实,我们常说的宋明理学,在通常 的意义上就是指程朱理学。 内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 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变法的理论武器。
误区警示
不能说“民本”思想就是“民主意识”。因为从
根本上讲, 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其提出“民贵”主张 的目的是使地主阶级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和压迫人民, 其提出 “君轻”主张的目的是使君主更有效地统治、剥削人民。
③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史观解读]
民生史观关注民生和社会发展,是研究历史的一种全新
视角和理念。本考点可渗透民生史观的考查点主要有:先秦
的仁政、民本思想,道家“无为”思想及墨家的“兼爱”思 想;另外汉代新儒家“天人合一”及伦理道德思想也可用民 生史观进行重新解读。
特别提醒:理学也是儒学,它是儒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2.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有何可取之处和不可取之处? 提示:(1)可取之处:①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 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 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 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 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 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⑤义利观:有利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2)不可取之处: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观念;④轻 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想的形成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统地位
考点
历史特征 程朱理学与陆王
历史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 道、佛的冲击,唐代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5)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
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①北宋五 子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②南宋朱熹提出“理 气论”和“心性论”,注解《四书》,成为理学的集大 成者,同时南宋的陆九渊开创“心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儒家学说的特征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 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 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具体来说 (1)在天道观上,儒家继承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 “人德”相配合的思路,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 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甚至声明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实
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
刻的启迪。
(2)不完善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 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从发展空间程度 上看,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专制的缝隙中 挣扎,决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发育不健全。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 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 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 “显学”,在社会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 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 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如一,从而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2.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 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为政以 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 家“足兵”,取得“民信”。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 为。” 妄为。“无不为”是说没 ——《老子》第37章 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 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 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 学观。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 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 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 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 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 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 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 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 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 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 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 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的本质: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 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二)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朱熹(集大成者) 2.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3.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 (2)理学的修养论:强调:仁;核心是正君心 (3)社会政治理论: 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
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 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
知识点拔
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 柔能胜刚。
小国寡民的社会
成就呈现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 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 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 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内容概览
百家争鸣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 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汉武帝
董仲舒
学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 习 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体会汉代儒 要 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统一观念的认同。 求
讲一讲
你能给大家讲一 讲‚苛政猛于虎‛的 故事吗? 这个故事反映了 孟子的什么思想?
师生互动
如何理解荀子所提出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和‚制天命 而用之‛等观点?
——《荀子· 天论》
师生互动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 加完备。
领域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2.辨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内容
‚道‛是最高的哲学 概念; 事物是矛盾对立的, 但可以互相转化
‚无事取天下‛
思想评价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 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有消极的因素
思想概括: 理论来源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感知: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 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 体系——理学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二程)
程颢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程颐
知识小结
儒学的兴起:
1.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 任职务 4.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隋唐)的主要内容,进 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朱 熹
程颢
陆九渊
程 颐
学 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 习 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 要 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 求 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 本专题主线十分清楚,就是儒家思想如何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的大致经过及其发展变化, 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特色。 • 本专题的难点:专讲中国古代思想史,涉及人物和概 念较多,内容也比较艰深.如何将本专题的内容尽量 讲生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起学生兴趣是最大 难点。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 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 孔子、老子、墨子的思 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想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士”阶层活跃 私学兴起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攻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感悟
“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 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 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拔
子曰:‚仁者爱人。‛ 材料1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2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系统
完整 蔚然大宗 人数之多 沉重 打击

成为 正统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
感知
背景: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文
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的新儒学
与国家大政。
表现:(1)尊儒: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
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2)倡儒: ②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 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韩 法 观点主张 非 家 子
发展趋势
作 用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知识点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汉代成为正统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 宋明发展为理学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明清新发展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学 习 要 求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 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 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 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变的价值。 本课的主题是‚百家争鸣‛,学习时应结合以往所 学 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和阶 段特征,理解这一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及 其 意义。 ‚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
说 明
要准确理解本课中的‚兴起‛之内涵,将本课的内 容放在整个专题中加以考察,把握儒家思想的兴起、 发展与演变及导致这些变化的社会根源。 ‚‘焚书坑儒’的批判‛和‚东汉太学生议政运 动‛、‚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为课外阅读内容。
内容概览:
儒 学 的 兴起
春 秋 战 国
孔子 创始人
孟子 发展 荀子 改造
董仲舒像
(2)指出材料二中观点的积极作用。
(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知识点拔
思想主张
1、‚儒学独尊‛
作用
思想统一、国家安 宁,中央集权
君权
2、‚君权神授‛ 加强君权,服从统 ‚天人合一‛ 天 = 君 治;爱护百姓 ‚天人感应‛
3、发挥儒家仁政 忠君 思想 4、‚三纲五常‛ 减轻负担,缓和矛 盾,改善生活 为人处事标准
基本脉络
课程标准指出: 《历史(必修三)》这个模 块‚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 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 重要内容‛。实际上就讲古今中 外文化史。 以中国和世界历史中思想、科 技和文学艺术发展的典型史实为 主要内容的模块,其专题的排列 采用了先中国后外国,先古代后 现代,先思想理论后科技和文学 艺术的方式。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 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守 株 待 兔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
——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 而不能治天下。
说 明
理学思想较为深奥,学习时无需深掘其内涵。如 感兴趣,可阅读一些较浅显的课外读物,以帮助理解。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的复兴运动‛和‚周敦颐与张 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 为课外阅读内容。
内容概览
宋 明 理 学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学 的 发 展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4.影响: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理学的发展——心学 1.陆九渊——“发明本心‛
(1)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2)思想: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思想概括
宗旨、核 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