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1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1课件:3.2.2 用向量方法解决垂直问题
∴ ������������ ·������������1 = 0, ������������ ·������������ = 0. ∴AF⊥EA1,AF⊥ED. 又 EA1∩ED=E,∴AF⊥平面 A1ED.
3 1, , 0 2
.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证明面面垂直
【例 3】 如图,在五面体 ABCDEF 中,FA⊥平面 ABCD,AD∥BC∥ FE,AB⊥AD,M 为 EC 的中点,AF=AB=BC=FE=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解: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点 A 为坐标原点,设 AB=1, 依题意,得 D(0,2,0),F(1,2,1),A1(0,0,4),������
3 1 ∴ ������������ = (1,2,1), ������������1 = -1,- ,4 , ������������ = -1, ,0 , 2 2
1 1 , 1, 2 2
, ������ (1,1,0), ������(0,2,0), ������ (0,1,1),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变式训练3】 如图所示,在六面体ABCD-A1B1C1D1中,四边形 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四边形A1B1C1D1是边长为1的正方 形,DD1⊥平面A1B1C1D1,DD1⊥平面ABCD,DD1=2.
反思对于坐标系易建立的空间线面垂直问题,通常用向量法,先 求出平面的法向量和直线的方向向量,证明平面法向量与直线的方 向向量平行或者直接用向量法证明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 直,再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即可.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变式训练2】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棱BC, CC1上的点,CF=AB=2CE,AB∶AD∶AA1=1∶2∶4.求证:AF⊥平面 A1ED.
3 1, , 0 2
.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证明面面垂直
【例 3】 如图,在五面体 ABCDEF 中,FA⊥平面 ABCD,AD∥BC∥ FE,AB⊥AD,M 为 EC 的中点,AF=AB=BC=FE=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解: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点 A 为坐标原点,设 AB=1, 依题意,得 D(0,2,0),F(1,2,1),A1(0,0,4),������
3 1 ∴ ������������ = (1,2,1), ������������1 = -1,- ,4 , ������������ = -1, ,0 , 2 2
1 1 , 1, 2 2
, ������ (1,1,0), ������(0,2,0), ������ (0,1,1),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变式训练3】 如图所示,在六面体ABCD-A1B1C1D1中,四边形 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四边形A1B1C1D1是边长为1的正方 形,DD1⊥平面A1B1C1D1,DD1⊥平面ABCD,DD1=2.
反思对于坐标系易建立的空间线面垂直问题,通常用向量法,先 求出平面的法向量和直线的方向向量,证明平面法向量与直线的方 向向量平行或者直接用向量法证明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 直,再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即可.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变式训练2】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棱BC, CC1上的点,CF=AB=2CE,AB∶AD∶AA1=1∶2∶4.求证:AF⊥平面 A1ED.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课件本章归纳整合(三)(25张PPT)
设 n=(x,y,z)是平面 B1EF 的一个法向量,则
nn··EE→→BF1==00,⇒-2y+2x4+z=20y,=0,
令 x=1,得 n=(1,1,- 42).
则|D→1B1·n|=4 2, ∴d=|D→1B|n1·| n|=161717.
∴点 D1 到平面 B1EF 的距离为161717.
又由nn··DD→→11AF1==00,⇒12xy2=2-0z,2=0.
令 z2=1,得 n=(0,2,1).∵m·n=(0,1,-2)·(0,2,1) =0,∴m⊥n,故平面 AED⊥平面 A1FD1.
专题三 空间向量与空间角
利用空间向量确定空间中的线线角、线面角、二面 角,避免了利用传统方法求角时先进行角的确定,然后求 角的弊端,只需要准确求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 量,代入公式求角即可,大大体现了向量法的简捷之处.
∴当 F 为 CD 中点时,有 D1E⊥平面 AB1F.
【例4】 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BB1、CD的 中点,求证:平面AED⊥平面A1FD1. 证明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D-
xyz. 设正方体棱长为 1,
则 E(1,1,12)、D1(0,0,1)、 F(0,12,0)、A(1,0,0).
D(0,2,0),∴P→C=(2,2,-2),P→D=
(0,2,-2).
设 M(x1,y1,z1),∵P→M=λP→D,
∴(x1,y1,z1-2)=λ(0,2,-2), ∴x1=0,y1=2λ,z1=-2λ+2, ∴M(0,2λ,2-2λ).
∵PC⊥平面 AMN,∴P→C⊥A→M, ∴P→C·A→M=0,
三、是对利用向量处理平行和垂直问题的考查,主要解 决立体几何中有关垂直和平行判断的一些命题.对于垂直,
数学: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PPT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2-1)
2
(充要条件) 4)同旁内角互补"是 " 两直线平行 "的 "
5)" x 5" 是 " x 3"的
(必要不充分条件) 6)" a b " 是 " a c b c "的 (充要条件)
7)已知ABC不是直角三角形, "A<B" 是 "tan A tan B "的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3、求3x 10x k 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
2
实根的充要条件 .
25 0k . 3
作业:
P.15
A组 第4题
B组第2题
引申
①从命题角度看
㈠若p则q是真命题,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㈡若p则q是真命题,若q则p为假命题,那么p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p必要不充分条件. (三)若p则q,若q则p都是真命题,那么p是q的 充要条件 (四)若p则q,若q则p都是假命题,那么p是q的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q是p既不充分也不必 要条件.
例2、以“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 要条件”与”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出适当的一种 填空. 1)" x 0, y 0" 是 " xy 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a N "是 " a Z "的 (充分不必要条件) "
3) x 1 0" 是 " x 1 0"的 (必要不充分条件) "
引申
②从集合角度看
命题“若p则q”
已知A= x | x满足条件p},B= x | x满足条件q} { {
(充要条件) 4)同旁内角互补"是 " 两直线平行 "的 "
5)" x 5" 是 " x 3"的
(必要不充分条件) 6)" a b " 是 " a c b c "的 (充要条件)
7)已知ABC不是直角三角形, "A<B" 是 "tan A tan B "的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3、求3x 10x k 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
2
实根的充要条件 .
25 0k . 3
作业:
P.15
A组 第4题
B组第2题
引申
①从命题角度看
㈠若p则q是真命题,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㈡若p则q是真命题,若q则p为假命题,那么p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p必要不充分条件. (三)若p则q,若q则p都是真命题,那么p是q的 充要条件 (四)若p则q,若q则p都是假命题,那么p是q的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q是p既不充分也不必 要条件.
例2、以“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 要条件”与”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出适当的一种 填空. 1)" x 0, y 0" 是 " xy 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a N "是 " a Z "的 (充分不必要条件) "
3) x 1 0" 是 " x 1 0"的 (必要不充分条件) "
引申
②从集合角度看
命题“若p则q”
已知A= x | x满足条件p},B= x | x满足条件q} { {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1课件:本章整合2
-2(2-8������ )
4
2
1 + 4������
2 2 2
2
+
6������ 1 + 4������
2
4������ 1 + 4������
2
+
6������ 1 + 4������
2
4(16������ +15������ -1) (1+4������ )
= 4, 整理得7k2=2.
专题一
������2 ������2
������ ������2 ������2 焦点在������轴上: 2 - 2 = 1(������,������ > 0) ������ ������
渐近线方程������ = ±
焦点在������轴上:顶点( ± ������,0),焦点( ± ������,0) 双曲线
3 , 2
连接椭圆的四个顶点得到的菱形的面积为 4. (1)求椭圆的方程; (2)设直线 l 与椭圆相交于不同的两点 A,B.点 A 的坐标为(-a,0), 点 Q(0,y0)在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且������������ ·������������ = 4. 求������0 的值.
解:(1)由 e=
4 a=0,-1,− 时, 5
������+1 ≠0,即 a≠-1, ������ 4(������+1) Δ=0,得 1+ ������
= 0, 解得a=− .
4 5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应用2
������2 已知椭圆 2 ������
+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课件3.2.2
(3)二面角 ①若 AB,CD 分别是二面角 α-l-β 的两个面内与棱 l 垂直的 异面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就是向量A→B与C→D的夹角,如图(1). ②设 n1,n2 是二面角 α-l-β 的两个面 α,β 的法向量,则向 量 n1 与 n2 的夹角(或其补角)就是二面角的大小,如图(2).
2.利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距离的主要方法如下: (1)两点间的距离:转化为求向量模的问题. (2)点到平面的距离. 如图所示,BO⊥平面 α,垂足为 O,则点 B 到平面 α 的距离 就是线段 BO 的长度,若 AB 是平面 α 的任意一条斜线段,则在 Rt △BOA 中, |B→O|=|B→A|cos∠ABO=|B→|AB→·OB→|O|. 如果令平面 α 的法向量为 n,考虑到法 向量的方向,可以得到 B 点到平面 α 的距离 为|B→O|=|A→|Bn·|n|. (3)线面距离、面面距离均可转化为点面距离,用求点面距离 的方法进行求解.
自主探究 1.直线与平面所夹的角不是锐角就是直角,对吗?
【答案】不对,有可能是 0 度角.
2.如何求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线面距离?面面距离呢?
【答案】要求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可以分以下几步完成: (1)求出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2)找出从该点出发到平面的任 一条斜线段对应的向量;(3)求出法向量与斜线段向量的数量积的 绝对值再除以法向量的模,即可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由于|nn|=n0 可以视为平面的单位法向量,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实质就是平面的 单位法向量与从该点出发的斜线段向量的数量积的绝对值,即 d= |A→B·n0|. 线面距离、面面距离均可转化为点面距离用求点面距离的方法 进行求解.
-2y-4z,2x+4y,2z·4,2,-2=0, 即-2y-4z,2x+4y,2z·-2,2,0=0,
高中数学选修2-1人教A版:.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ppt课件
2 . ———————————— y M
.
OF
x
四、点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y
F
.
o
x
五、抛物线定义的应用
1,求抛物线标准方程 2,涉及抛物线的最值问题
五、抛物线的通径、焦半径、焦点弦
1、通径:
y
通过焦点且垂直对称轴的直线,
P (x0, y0 )
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连接这 OF
x
两点的线段叫做抛物线的通径。
F
O
x
B (x2, y2)
焦点弦公式: ABx1x2p
焦点弦的性质
y 1、抛物线的焦点弦AB的长是否存
A
在最小值?若存在,其最小值为
多少?
O Fx B
垂直于对称轴的焦点弦最短,叫做抛 物线的通径,其长度为2p.
2、A、B两点的坐标是否存在相关关
系?若存在,其坐标之间的关系如
何?
yA
O Fx B
2
p 1
1 k2
p tan
d 2
1 tan 2
1 1 tan 2
S 2p 2
tan 2
p tan
2
p2
1 tan 2 2 sin
斜率为 1 的直线 l 经过抛物线 y2 4x 的焦点 F , 且与抛物线相交于 A,B 两点,求线段 AB 的长.
解这题,你有什么方法呢?
法一:直接求两点坐标,计算弦长(运算量一般较大); 法二:设而不求,运用韦达定理,计算弦长(运算量一般);
法三:活用定义,运用韦达定理,计算弦长.
法四:纯几何计算,这也是一种较好的思维.
解法1 F1(1 , 0), l的 方 程 为 : yx1 yy2x4x1x26x10
.
OF
x
四、点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y
F
.
o
x
五、抛物线定义的应用
1,求抛物线标准方程 2,涉及抛物线的最值问题
五、抛物线的通径、焦半径、焦点弦
1、通径:
y
通过焦点且垂直对称轴的直线,
P (x0, y0 )
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连接这 OF
x
两点的线段叫做抛物线的通径。
F
O
x
B (x2, y2)
焦点弦公式: ABx1x2p
焦点弦的性质
y 1、抛物线的焦点弦AB的长是否存
A
在最小值?若存在,其最小值为
多少?
O Fx B
垂直于对称轴的焦点弦最短,叫做抛 物线的通径,其长度为2p.
2、A、B两点的坐标是否存在相关关
系?若存在,其坐标之间的关系如
何?
yA
O Fx B
2
p 1
1 k2
p tan
d 2
1 tan 2
1 1 tan 2
S 2p 2
tan 2
p tan
2
p2
1 tan 2 2 sin
斜率为 1 的直线 l 经过抛物线 y2 4x 的焦点 F , 且与抛物线相交于 A,B 两点,求线段 AB 的长.
解这题,你有什么方法呢?
法一:直接求两点坐标,计算弦长(运算量一般较大); 法二:设而不求,运用韦达定理,计算弦长(运算量一般);
法三:活用定义,运用韦达定理,计算弦长.
法四:纯几何计算,这也是一种较好的思维.
解法1 F1(1 , 0), l的 方 程 为 : yx1 yy2x4x1x26x10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1课件:本章整合3
本章整合
-1-
知识建构
第一章
三角函数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综合应用 三角函数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一 空间向量与线面的位置关系 用向量作为工具来研究几何,真正实现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 数的有机结合.给立体几何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论是证明 平行还是证明垂直,只需简单的运算就可以解决问题.
栏目 导引
1 2 1 2
1 2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综合应用 三角函数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应用2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底面边
长的 2倍, 如图所示, ������为侧棱������������上的点.
(1)求证:AC⊥SD; (2)若SD⊥平面PAC,求二面角P-AC-D 的大小; (3)在(2)的条件下,侧棱S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BE∥平面PAC. 若存在,求SE∶EC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提示: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所涉及的点及向量的坐 标,求证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数量积为零,则两条直线垂直;二面角 求解,可转化为求法向量的夹角;由平面的法向量垂直于直线的方 向向量来证明线面平行.
2 6 ������,0, ������ 2 2
, 平面DAC 的一个法向量������������ = 0,0,
������������· ������������ |������������||������������|
6 ������ 2
,
设所求二面角为 θ,则 cos θ=
=
3 , 2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综合应用 三角函数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应用1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为AB,B1C的中 点.
-1-
知识建构
第一章
三角函数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综合应用 三角函数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一 空间向量与线面的位置关系 用向量作为工具来研究几何,真正实现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 数的有机结合.给立体几何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论是证明 平行还是证明垂直,只需简单的运算就可以解决问题.
栏目 导引
1 2 1 2
1 2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综合应用 三角函数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应用2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底面边
长的 2倍, 如图所示, ������为侧棱������������上的点.
(1)求证:AC⊥SD; (2)若SD⊥平面PAC,求二面角P-AC-D 的大小; (3)在(2)的条件下,侧棱S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BE∥平面PAC. 若存在,求SE∶EC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提示: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所涉及的点及向量的坐 标,求证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数量积为零,则两条直线垂直;二面角 求解,可转化为求法向量的夹角;由平面的法向量垂直于直线的方 向向量来证明线面平行.
2 6 ������,0, ������ 2 2
, 平面DAC 的一个法向量������������ = 0,0,
������������· ������������ |������������||������������|
6 ������ 2
,
设所求二面角为 θ,则 cos θ=
=
3 , 2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综合应用 三角函数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应用1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为AB,B1C的中 点.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配套课件: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4-3
• [规范解答] (1)¬p:∀x∈R,x2+2x+2>0. • (2)¬p:所有的三角形都不是等边三角形. • (3)¬p:存在一个能被3整除的整数不是奇 数. • (4)¬p:存在一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不共圆 .
• 『规律总结』 1.一般地,写含有一个量 词的命题的否定,首先要明确这个命题是 全称命题还是特称命题,并找到量词及相 应结论,然后把命题中的全称量词改成存 在量词,存在量词改成全称量词,同时否 定结论. • 2.对于省略量词的命题,应先挖掘命题中 隐含的量词,改写成含量词的完整形式, 再依据规则来写出命题的否定.
5 整除的数,末位不是 0. (2)省略了全称量词“所有”,命题的否定为:存在一个能被 3 整除的数,不 能被 4 整除.
• 『规律总结』 由于全称量词往往省略不 写,因此在写这类命题的否定时,必须找 出其中省略的全称量词,写成“∀x∈M, p(x)”的形式,然后再把它的否定写成 “∃x0∈M,¬p(x0)”的形式.要学会挖掘 命题中的量词,注意把握每一个命题的实 质,写出命题的否定后可以结合它们的真 假性(一真一假)进行验证.
〔跟踪练习 2〕 导学号 21324291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其真假. (1)p:每一个素数都是奇数; (2)p:与同一平面所成的角相等的两条直线平行.
[ 解析] (1)由于全称量词“每一个”的否定为“存在一个”,因此,¬p:存 在一个素数不是奇数,是真命题. (2)是全称命题,省略了全称量词“任意”,即“任意两条与同一平面所成的 角相等的直线平行”,¬p:存在两条与同一平面所成的角相等的直线不平行,是 真命题.
• 1.命题的否定 ∃x ∈M,¬p(x ) • (1)全称命题p:∀x∈M,p(x),它的否定 特称 ¬p:___________________ ,全称命题的否 ∀x∈M,¬p(x) 定是_______命题. 全称 • (2)特称命题p:∃x0∈M,p(x0),它的否定 ¬p:________________,特称命题的否定是 ______命题.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课件高二:3-1-2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
→→→ =OA+xAB+yAC.
→→ =OA+tAB
重点难点展示
重点:向量的线性运算,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定理. 难点:共线向量和共面向量的理解与运用.
学习要点点拨
1.共线向量 前面,我们学习了平面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这个条件在
空间也是成立的,即①a∥b,b≠0,则存在唯一实数 x 使 a=
xb;②若存在唯一实数 λ,使 a=λb,则 a∥b. 判定两向量共线的关键是找到实数 λ.运用②证明直线平行
如图所示,在平行六面体 ABCD-A1B1C1D1 中,设A→A1= a,A→B=b,A→D=c,M、N、P 分别是 AA1,BC,C1D1 的中点, 试用 a、b、c 表示以下各向量:
(1)A→P; (2)A→1N; (3)M→P+N→C1.
[解析] (1)∵P 是 C1D1 的中点, ∴A→P=A→A1+A→1D1+D→1P=a+A→D+12D→1C1 =a+c+12A→B=a+c+12b. (2)∵N 是 BC 的中点, ∴A→1N=A→1A+A→B+B→N =-a+b+12B→C=-a+b+12A→D=-a+b+12c.
[答案]
2 15
[解析] 由 P 与 A、B、C 三点共面,∴15+23+λ=1,解得 λ=125.
4.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 中,若 E 为矩形 ABCD 对 角线交点,则A→1E=A→1A+xA→1B1+yA→1D1中的 x,y 值应为 x= ________,y=________.
→→ 数 t,使OP=OA+ta①,其中 a 叫做
直线 l 的_方__向__向__量___,如图所示. 如图,空间一点 P 位于平面 ABC
推论
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1课件:1.2.2
)条件.
必要不充分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九分。
1.充要条件判断:
如果p q,那么p与q互为充要条件。 2.形如“若p,则q ”的命题中存在以下四种关系 :
(1)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
(4)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3.条件的判断方法:
定义法 集合法 等价法(逆否命题)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九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后练习
课后习题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九 分。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九 分。
练习3: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 p:x-1=0;q:(x-1)(x+2)=0.
由于P q,所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 p:两条直线平行;q:内错角相等.
由于P q,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3) p:a>b;q:a2>b2
(4)由p于:P四边q,形所的以四P条是边q的相既等不;充q分:也四不边必形要是条正件四;边形. 由于P q,所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九分。
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方法
【1】直接用定义判断
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①确定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②尝试从条件推导结论,从结论推导条件; ③确定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
若 p q,且 p q,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若 p q,且
,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是偶函数
由于P q,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全册课件
【思路探索】 根据命题的定义解题. 【解】 (1)是感叹句,不是命题; (2)是祈使句,不是命题; (3)是疑问句,不是命题; (4)∵x2+x+1=x+122+34>0,能判断真假,∴x2+x+1> 0 是命题,且是真命题;
(5)不能判断真假,不是命题; (6)∵当 a=b=G=0 时,G2=ab,但 a,G,b 不成等比数 列,∴该语句是命题,且是假命题.
对于一个命题来说,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能模棱 两可.对于一个命题,要判断它是真命题,必须经过严格的逻 辑推理;若要说明它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课堂互动探究
归纳透析 触类旁通
题型一 命题的定义及其真假判断 判断下列各语句是否是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
并说明理由. (1)这个小岛真漂亮! (2)求证: 3是无理数; (3)你是高一新生吗? (4)x2+x+1>0; (5)x≤2 015; (6)若 G2=ab,则 a,G,b 成等比数列.
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1)实数的平方都大于零; (2)能被 6 整除的数既能被 3 整除也能被 2 整除; (3)当 x2-2x-3=0 时,x=3 或 x=-1; (4)已知 x,y 为正数,当 y=x-5 时,y=-3,x=2.
【思路探索】 欲解此题应首先分析命题的结构,找到条 件和结论,再写出命题的形式“若 p,则 q”,然后再判断真假.
重点难点突破
解剖难点 探究提高
并不是所有的语句都是命题,一个语句是命题应具备的两 个条件:一是陈述句;二是能够判断真假.一般来说,疑问句、 祈使句、感叹句等都不是命题.还有一些语句,目前无法判断 真假,如科学上的一些猜想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将来可以判 断真假,因此这类语句也叫命题.对于含有变量的语句,要根 据变量的取值范围,能判断真假的是命题,若不能判断真假就 不是命题.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课件2.4.2
围 x≥0,y∈R x≤0,y∈R y≥0,x∈R y≤0,x∈R
何 对称性
关于x轴对称
关于y轴对称
性 顶点
坐标原点O(0,0)
质 离心率
e=1
其中p的几何意义是___焦__点__到__准__线__的__距__离___.
2.焦半径公式.
设抛物线上一点 P 的坐标为(x0,y0),焦点为 F. (1)抛物线 y2=2px(p>0),|PF|=x0+p2=_______x_0_+__p2_____. (2)抛物线 y2=-2px(p>0),|PF|=x0-p2=____-__x_0+__p2_____. (3)抛物线 x2=2py(p>0),|PF|=y0+p2=_______y_0+__p2_____. (4)抛物线 x2=-2py(p>0),|PF|=y0-p2=____-__y_0+__p2_____.
题型1焦点弦问题 例1:已知直线l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且与抛物线 相交,其中一点为(2p,2p),求其焦点弦的长度. 思维突破:①联立直线与抛物线方程,由根与系数关系求 得x1+x2;②利用焦点弦公式.
自主解答:∵直线 l 过p2,0和(2p,2p), ∴l:y=43x-p2.
高中数学课件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2.4.2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1.理解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包括范围、对称性、顶点和离 心率).
2.能根据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对抛物线方程进行讨论,在此 基础上,列表、描点和画抛物线图形.
1.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p>0)
(p>0)
图形
x2=2py (p>0)
题型2抛物线的对称性 例2:正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位于原点,另外两个顶点在抛 物线y2=4x上,求这个正三角形的边长.
何 对称性
关于x轴对称
关于y轴对称
性 顶点
坐标原点O(0,0)
质 离心率
e=1
其中p的几何意义是___焦__点__到__准__线__的__距__离___.
2.焦半径公式.
设抛物线上一点 P 的坐标为(x0,y0),焦点为 F. (1)抛物线 y2=2px(p>0),|PF|=x0+p2=_______x_0_+__p2_____. (2)抛物线 y2=-2px(p>0),|PF|=x0-p2=____-__x_0+__p2_____. (3)抛物线 x2=2py(p>0),|PF|=y0+p2=_______y_0+__p2_____. (4)抛物线 x2=-2py(p>0),|PF|=y0-p2=____-__y_0+__p2_____.
题型1焦点弦问题 例1:已知直线l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且与抛物线 相交,其中一点为(2p,2p),求其焦点弦的长度. 思维突破:①联立直线与抛物线方程,由根与系数关系求 得x1+x2;②利用焦点弦公式.
自主解答:∵直线 l 过p2,0和(2p,2p), ∴l:y=43x-p2.
高中数学课件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2.4.2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1.理解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包括范围、对称性、顶点和离 心率).
2.能根据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对抛物线方程进行讨论,在此 基础上,列表、描点和画抛物线图形.
1.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p>0)
(p>0)
图形
x2=2py (p>0)
题型2抛物线的对称性 例2:正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位于原点,另外两个顶点在抛 物线y2=4x上,求这个正三角形的边长.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课件2.3.3
②当 b2-a2k2≠0,即 k≠±ba时,Δ=(-2a2mk)2-4(b2- a2k2)(-a2m2-a2b2).
Δ>0⇒直线与双曲线有两个公共点,此时称直线与双曲线相交; Δ=0⇒直线与双曲线有一个公共点,此时称直线与双曲线相切; Δ<0⇒直线与双曲线没有公共点,此时称直线与双曲线相离. 注意:直线与双曲线有一个公共点是直线与双曲线相切的 必要不充分条件.因为当直线与双曲线渐近线平行时,也只有 一个交点.
【要点 2】焦半径公式的推导过程. 【剖析】如图 2-3-4,设双曲线 C:ax22-by22=1,其中 P(x0, y0)在 C 上,双曲线的准线为 x=ac2,焦点为(c,0),由双曲线的第 二定义:P(x0,y0)到定点(c,0)的距离和它到直线 l:x=ac2的距离 的比为常数ac(c>a>0).
2.弦长公式. |AB|=__1_+__k_2__·|x1-x2|=___1_+__k1_2_·|y1-y2|.
3.焦半径问题. (1)焦半径的定义:双曲线上的点 P(x0,y0)与左(下)焦点 F1 或右(上)焦点 F2 之间的线段长度称作焦半径,分别记为 r1= |PF1|,r2=|PF2|. (2)焦半径的公式:对双曲线ax22-by22=1(a>0,b>0),若 P 在 右支上,则 r1=ex0+a,r2=ex0-a;若 P 在左支上,有 r1= -ex0-a,r2=-ex0+a.
题型1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
例 1:设双曲线 C:ax22-y2=1(a>0)与直线 l:x+y=1 相交 于两个不同的点 A,B.
(1)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2)设直线 l 与 y 轴的交点为 P,取P→A=152P→B,求 a 的值.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2-1课件:3-1-4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第八页,编辑活于页星期规一:范点训十四练分。
题型一 基底的判断
【例1】 若{a,b,c}是空间的一个基底,判断{a+b,b+c,c +a}能否作为该空间的一个基底. [思路探索] 可先用反证法判断a+b,b+c,c+a是否共面,若 不共面,则可作为一个基底,否则不能作为一个基底.
行.一般情况下,选的基底是单位正交基底.
2.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的理解
(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分别沿x轴、y轴、z轴的正方
向引单位向量i,j,k,则{i,j,k}叫做单位正交基底.单位
向量i,j,k都叫做坐标向量.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第六页,编辑活于页星期规一:范点训十四练分。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第二页,编辑活于页星期规一:范点训十四练分。
2.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1)单位正交基底:三个有公共起点O的两两垂直的单位向 量e1,e2,e3称为单位正交基底. (2)空间直角坐标系:以e1,e2,e3的公共起点O为原点,分 别以e1,e2,e3的方向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 直角坐标系O-xyz.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第五页,编辑活于页星期规一:范点训十四练分。
名师点睛
1.基底的选择
为了简便,在具体问题中选择基底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
所选的基向量能方便地表示其他向量;二是各基向量的模及
其夹角已知或易求.
选定基底后,各基向量的系数组成的有序实数组就是向量在
该基底下的坐标.同一基底下的向量运算可以简化为坐标进
(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任一向量a,根据空间向量 分解定理,存在唯一实数组(a1,a2,a3)使a=a1i+a2j+a3k ,a1i,a2j,a3k分别为向量a在i,j,k方向上的分向量,有 序实数组(a1,a2,a3)叫做向量a在此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 ,可记作a=(a1,a2,a3). (3)空间任一点P的坐标的确定,如图 所示,过点P作面xOy的垂线,垂足 为P′,在面xOy中,过P′分别作x轴、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C,则|x|= P′C,|y|=AP′,|z|=PP′.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理论: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知识
即在两个命题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 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 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就叫做互否 命题,若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 则另一个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否命题⑶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
逆否命题 ⑷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
数学理论: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的知识
问题1:下面的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 特点?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若xy=1,则x、y互为倒数 ; (2)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3)2+4=5 ; (4)如果b≤-1,那么x2-2bx+b2+b=0方程有实根;
(5)若A∪B=B,则 A B (6)3不能被2整除 .
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 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称为命题.
(4)两个内角等于 45 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
角形.
3.设原命题:当c>0时,若a>b,则ac>bc;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 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小结.
本节重点研究了四种命题的概念与表示形式, 即如果原命题为:若p则q,则它的逆命题为: 若q则p,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得其逆 命题;否命题为:若p则q,即同时否定原命题 的条件和结论,即得其否命题;逆否命题为: 若q则p,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 时否定,即得其逆否题;
两个互为逆否的命题同真或同假
四种命题
一.四种命题的概念
1.知识回顾
(1)同位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 (2)两直线平行 , 同位角相等。 (3)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 (4)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
原命题 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题
请观察上面命题中条件和结论与命题(1)中的 条件和结论有什么区别?
逆命题: 若a+c>b+c,则a>b. 否命题: 若a≤b,则a+c≤b+c.
逆否命题:若a+c≤b+c,则a≤b.
C 原命题: 若p则q
逆命题: 若q则p 否命题: 若﹁ p则﹁ q 逆否命题:若﹁ q则﹁p
B 原命题: 若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四边形两对角线垂直。
逆命题: 若四边形两对角线垂直,则四边形是正方形。
一.四种命题的概念
2.四种命题的概念
什么叫互逆命题? 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 件,这两个命题就叫做互逆命题。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 则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什么叫互否命题? 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 定和结论的否定,这两个命题就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 叫做原命题,则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表面上不是“若P, 则q” 的形式,但可以改变 为“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
思考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可以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吗?
问题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你能发现各命题之间有什么关
系?
①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 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那么它们全等; ③如果两个三角形不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不相等 ④如果两个三角形不相等,那么它们不全等;
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形式,并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 题与逆否命题,同时指出它们的真
假。
(1)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 (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3)负数的平方是正数;
练习
1.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能被6整除的整数一定能被3整除; (2)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这个四边形 是正方形; (3)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称为真命题,判断为 假的语句称为假命题.
命题(1)(4)(5),具有 “若P, 则q” 的形式
也可写成 “如果P,那么q” 的形式
也可写成 “只要P,就有q” 的形式
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 题的条件,q叫做结论.
记做: p q
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且平分.
即在两个命题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 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 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就叫做互为 逆否命题,若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 题,则另一个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关于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也 可以这样表述:
⑴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 题是逆命题;
⑵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 的命题是否命题;
否命题: 若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 四边形两对角线不垂直。 逆否命题:若四边形两对角线不垂直,则四边形不是正方形。
一.四种命题的概念
3.知识巩固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逆命题、否
命题、逆否命题。
1.负数的平方是正数 原命题: 若一个数是负数,则它的平方是正数。 逆命题: 若一个数的平方是正数,则它是负数。 否命题: 若一个数不是负数,则它的平方不是正数。 逆否命题: 若一个数的平方不是正数,则它不是负数。
数学理论: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
即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 件(或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 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 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 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 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原命题是: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逆命题就是:⑵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⑶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 否定,所得的命题是逆否命题.
四种命题的形式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例1.写出命题“若a=0,则ab=0”的逆命题、 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
原命题:若a=0,则ab=0是真命题; 逆命题:若ab=0,则a=0是假命题; 否命题:若a0,则ab0”是假命题; 逆否命题:若ab0,则a0”是真命题;
注意:区分否命题和命题的否定(非p )。
什么叫互为逆否命题? 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 定和条件的否定,这两个命题就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 一个叫做原命题,则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一.四种命题的概念
3.知识巩固
分别写出下列命题。
A 原命题: 若a>b,则a+c>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