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总结

合集下载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疾病的发生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在医学、公共卫生和防疫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篇文章将介绍流行病学的常用概念、常见研究设计和常见的流行病学方法。

一、常见流行病学概念1. 疫情:是指某一区域或某一时期内出现的疾病大规模暴发或流行。

2. 流行病学调查:是根据一定的调查方法和技术,对流行病学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的过程。

3. 暴发:是指相对于平时来说某种疾病在一段时间或一定的区域内快速、突然发生,且人数较多的现象。

4.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5. 预防措施:是指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通过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二、常见流行病学研究设计1. 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对某种疾病的描述和分类,包括人群的特征、疾病的发生和分布情况等。

例如对某地区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疾病的种类、人群的年龄和性别分布等的描述和分析。

2. 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为了验证某一干预措施对某种疾病的有效性,通过实验性方法研究其效果,如药物的疗效试验、疫苗的效果试验等。

3.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分布与各种可能因素的关系,探究某一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如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系、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等。

三、常见流行病学方法1. 人群调查方法:研究某一疾病在人群中的特征和分布。

包括交叉调查、纵向调查和横向调查等。

2. 病例对照研究法:研究某一疾病与接触到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患者和非患者之间的比较来确定各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3. 回顾性研究法:研究某一疾病发生的早期病例和非病例之间的比较,从而找出疾病可能的危险因素。

4. 前瞻性研究法:研究一定的人群在未来某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疾病,以找出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测疾病的发生。

总之,流行病学研究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流行病学知识,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从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流行病学考点总结

流行病学考点总结

一、名解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防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验证暴露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 (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试验人群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一般发病率水平的时候称为流行。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病例的现象。

由于社会因素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这种情况与地区自然条件无关。

: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只在这些地区存在。

:是指某些传染病可在某一地区长期存在,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独立地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传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染给人。

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现象。

:指研究对象(人)曾经接触某因素,或者具备某些特征,或者处于某种状态。

:是反映暴露与发病 (死亡) 关联强度的指标,为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说明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排出这些因素或特征的干扰。

就病例对照研究而言,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但观察者和资料收集分析者知道。

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处理措施。

病的阳性者和可疑阳性者,指定就医,以便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一、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某些健康问题的科学,主要关注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

其目标是了解人群中不同因素与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以便预防和控制这些问题。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1. 疫情:指某种疾病在某个时间段内在某个地区或人群中发生的情况。

2. 发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新发生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3. 患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患有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4. 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死于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5. 确诊率:指在一定时间内,被确诊为某种疾病的患者数量与所有可能患有该种疾病的患者总数之比。

6. 爆发:指某种疾病在某个地区或人群中,发生了比平常更多的情况。

三、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1. 横断面调查:通过对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的人群进行调查,来了解该人群中某种健康问题的现状。

2. 纵向研究:通过对同一群体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观察,来了解该群体中某种健康问题的变化趋势。

3. 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比较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和没有患有该种疾病的对照组,来探究该种疾病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4. 队列研究:选择一组无特定健康问题的人群,并进行长期跟踪观察,以了解他们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及其相关因素。

四、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描述数据集中每个变量在不同取值下出现频率和比例等基本特征。

2. 探索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探索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通过绘制散点图、箱线图等图形来检查数据的分布情况。

3. 推断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特征,通过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等方法来判断样本统计量是否能够代表总体参数。

五、流行病学中常见的偏倚类型1. 选择偏倚:指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具有代表性,导致结果不可靠。

2. 信息偏倚:指收集到的数据存在误差或缺失,导致结果不准确。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1.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现代定义及其认识:①三个层次:疾病、伤残、健康②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③三个范畴:描述、分析、实验④三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⑤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3. 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基本);②比较的观点(核心);③概率论的观点(特点)。

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流行病学的用途:<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

<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

<3>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

<4>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5>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的疾病的病因。

<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4.疾病的三间分布:以疾病频率为测量指标,来描述与分析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的分布现象(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简称“三间分布”第二、三章疾病的分布和描述性研究1、发病指标⑴发病率: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k =100%,1000‰……⑵罹患率:罹患率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

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k =100%或1000‰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率、观察的时间是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⑶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2、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而发病率的分子则为一定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对例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分布和控制的科学,旨在识别和量化人群中疾病的模式和风险因素。

以下是流行病学的重点总结:
2.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实验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社区试验。

3.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疾病发病率、疾病死亡率、疾病类型和疫苗接种率等相
关因素。

4.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可以提供疾病的基本信息,并有助于了解
疾病的发展和传播模式。

6. 流行病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疾病率、死亡率、感染率、特定风险人群和毒性等。

7. 流行病学中的主要研究设计包括生态学研究、交叉研究和队列研究等。

8. 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帮助发现各种卫生问题,针对领域中的挑战和机会设计出合适
的干预策略。

9. 流行病学还可以帮助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方案,改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
趋势和研究药品安全性等。

10. 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领域密切相关,目的是为人群提供健康、增强社会安全和提
高生活水平。

最新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最新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定义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和评价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任务的三个层次,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1.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流行病学观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其特点是在观察时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也不改变体内外环境的任何条件。

2.流行病学实验又称现场流行病学实验,主要是在人群中进行。

可分为人群现场实验、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三种。

其特征是需要人为地控制某些处理因素,故又称为干预性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数学流行病学。

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用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公式,显示疾病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流行病学理论研究。

四、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特征2.对比的特征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医学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指标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疾病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频率,也是人群新病例数出现频率的指标。

3.患病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被调查人口中某病现有病例(包括新旧病例)的频率。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定义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和评价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任务的三个层次,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1.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流行病学观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其特点是在观察时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也不改变体内外环境的任何条件。

2.流行病学实验又称现场流行病学实验,主要是在人群中进行。

可分为人群现场实验、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三种。

其特征是需要人为地控制某些处理因素,故又称为干预性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数学流行病学。

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用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公式,显示疾病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流行病学理论研究。

四、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特征2.对比的特征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医学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指标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疾病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频率,也是人群新病例数出现频率的指标。

3.患病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被调查人口中某病现有病例(包括新旧病例)的频率。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六、筛检
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1、筛检的目的
早期发现疾病,以便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发现高危人群,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2、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真实性: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等。
2、地区分布
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等差异会导致疾病分布的不同。
城乡分布:城市和农村在环境、人口密度、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疾病的发生。
3、时间分布
短期波动:短期内疾病发病频率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可能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有关。
季节性:某些疾病在特定季节高发,如呼吸道传染病在冬春季多发。
1、人群分布
年龄:不同年龄组的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抵抗力不同,某些疾病有特定的年龄发病高峰。
性别:一些疾病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可能与生理结构、生活方式、职业等因素有关。
职业:某些职业暴露于特定的危险因素,导致特定职业人群易患某些疾病。
种族和民族: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等可能影响疾病在不同种族和民族中的分布。
充分病因:指有该因素存在,必定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促成病因:指某因素的存在只是增加疾病发生的概率,但不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
2、病因推断的原则
关联的时间顺序:病因必须发生在疾病之前。
关联的强度:关联强度越大,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关联的一致性:不同的研究在不同的人群、地区和时间中得到相同的结果。
关联的特异性:病因与疾病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选择患有某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未患该病的个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在过去暴露于某因素的情况。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的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流行病学、观察流行病学(分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又称数学流行病学)。

[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生态学研究、队列研究和疾病控制研究。

[实验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类别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和集群随机试验)。

【疾病的分布:是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群的分布现象,即三间分布。

散发性疾病:指在某一地区的人群中发现的一种疾病,发病率一般。

病例在人群中分散或散发,病例之间没有明显联系。

它们的分布是为了描述更大人口的流行病强度。

【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称爆发。

【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包括:散发、流行和暴发。

【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的常用术语:自然地方性、统计地方性、自然疫源性。

【自然地方性:主要指一些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疟疾等)因传播媒介受自然环境影响,表现为只在一定地区生存,使该病分布呈地方性。

统计地区:由于生活习惯、健康状况或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一些地区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无关。

【自然疫源性: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仅靠人,而且依靠自然界野生动物或家畜来蔓延繁殖,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传染人。

[疾病时间分布的变化主要包括短期波动性、季节性、周期性和长期趋势。

【短期波动:又称爆发或时点流行,是指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季节性:疾病发病率在某个季节增加的现象称为~。

严格季节性是指某些疾病的发生严格限制在一年中的某个特定季节,但在其他季节不会发生。

主要见于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如乙脑;季节性增加是指疾病可以通过一年中,但不同月份的发生频率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例如呼吸道传染病——冬季,肠道传染病——夏季和秋季;无季节性:疾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增加。

最新流行病学重点笔记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最新流行病学重点笔记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最新流行病学重点笔记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科学。

根据研究设计类型,流行病学可以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

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是指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

一般认为,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疾病发生的三要素是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

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

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

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其公式为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同期暴露人口×K。

罹患率是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其公式为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K。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其公式为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K。

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其公式为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K。

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和家庭;地区分布包括国家间、国内、城乡和局部地区;时间分布包括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和长期变异。

横断面分析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易感人口增加会导致麻疹流行,原因是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原因是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原因是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原因是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例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和莱姆病等。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新发生的频率。

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制措施效果。

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

普通用于衡量小范围内、短期内的发病频率,观察时间通常以月、周、日或者一个流行期为单位,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亦称现患率或者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总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

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的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自原发病例浮现后,在该病的最短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即二代病例。

继发率=易感接触者中的续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计算续发率要掌握的资料有:原发病的发病时间、接触者中易感者人数、观察期内的二代病例数。

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是测量人群死亡危(wei)险最常用的指标,其份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年平均人口数。

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所以通常被称为粗死亡率 ( crude death rate) ,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wei)险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

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 specific death rate),常用于探讨疾病的病因和评价防制措施。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通常用于描述病程较短的疾病。

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者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 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

是指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

PYLL 是测量人群疾病负担常用的指标,也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总结

一、绪论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 控制和消灭疾病即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2、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3、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1) 群体的观点 (2) 比较的观点 (3) 概率论的观点 (4) 社会医学的观点 (5) 多病因论的观点、疾病的分布1、疾病的分布:是指某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及不同时间的发病、死亡及患病水平等2、研究疾病分布常用的测量指标(1)发病指标1) 发病率 (IR) : 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①计算公式: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xk K=100%、10000/ 万或100000/10万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若在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多次患病时,则应多次计为新发 病例数,如流感、腹泻等暴露人口数:是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数②意义:发病率是用来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的指标 发病专率:某病的发病率还可以按年龄、性别、职业及地区等不同特征分别计算2) 罹患 率(A R) : 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与发病率相同之处是分子均 为新发病例数,不同之处是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是以月、周、 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①计算公式: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x k K=100%、10000/ 万或100000/10万②优点: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或食物中毒、 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的情况3) 患病率 (P R) : 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 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所占的比例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究流,观察法;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临床试验 实验法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理论法{流行学方法学理论流行病学研究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行学研①计算公式: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x kK=100%、10000/ 万或100000/10万②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③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与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与病程三者的关系是:患病率=发病率X 病程,即P=IxD③意义: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发生或流行情况4) 感染率(IR): 是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的感染人数所占的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①计算公式: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x100%②意义:可估计某病的流行趋势,也可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5) 续发率(SAR) : 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①计算公式:续发率=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数x100%②意义:可用于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以及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等(2)死亡指标1) 死亡率 (M R): 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①计算公式: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xkK=100%、10000/ 万或100000/10万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所以通常被称为粗死亡率②应用:用于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指标,反映一个人群的总死亡水平,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死亡专率: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或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2) 病死率 (FR ): 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①计算公式:病死率=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人数x100%②应用:常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用以衡量疾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疾病的严重程度)3) 生存率 (S R): 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 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①计算公式:n 年生存率=随访满n 年尚存活的病例数/开始随访的病例数x100%②应用:反映了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如癌症及心血管病等的远期疗效3、疾病的流行强度(1)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2)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3)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4、疾病的地区分布:一方面可按行政区域划分,另一方面可依据自然地理因素进行地区划分(1)疾病在国家间的分布1)有些疾病只发生在世界某些地区,如黄热病只在非洲及南美洲流行,登革热则流行于热带、亚热带2)有些疾病虽然在全世界均可发生,但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一(2) 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一方面表现为某些疾病的分布在一个国家内具有严格的地区性(3)疾病的城乡分布:许多疾病在地区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别,这与城乡间各种环境因素、人们生活习惯等因素不同有着密切关系5、疾病的时间分布(1) 短期波动:又称暴发或时点流行,是指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多见于传染病、食物中毒、化学毒物中毒等情况(2) 季节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频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表现形式:1) 严格的季节性:指一些疾病的发生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年四季的特殊季节里,而在其他季节不发生;多见于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2) 季节性升高:疾病在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生,但在不同的月份,疾病的发生频率可出现较大的差异3) 无季节性:指疾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升高现象,表现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3) 周期性: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称为周期性;在无有效疫苗使用之前,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均可表现出周期性流行的特点(4) 长期趋势:又称为长期变异,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6、疾病的人群分布:疾病的发病率常随人群的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民族及婚姻状况等不同而有差异(1)年龄分布: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免疫水平、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对致病因子暴露的机会不同,几乎所有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都与年龄有关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1) 横断面分析:适用于分析潜伏期和病例程短的急性病或传染病的年龄分布2) 出生队列分析:适用于分析潜伏期长的慢性病的年龄分布(2)性别分布:描述疾病在不同性别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一般是指比较男女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取决因素:1)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2)遗传、生理解剖及内分泌等因素不同(3) 职业分布: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群,其疾病的分布可能有所不同(4) 种族和民族分布:许多疾病的分布常常会表现出种族和民族上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不同种族和民族间遗传、地理环境、国家、宗教、生活习惯、卫生水平及文化素质有所不同(5) 婚姻和家庭状况:婚姻状况的不同可影响疾病的分布特征(6) 社会阶层:由于疾病的发生与社会因素有关,而社会阶层又正好能够体现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因此,研究疾病在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中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发现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7)行为:不同行为人群其疾病的分布特征可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具有不良行为的人群7、移民流行病学: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五、队列研究1、队列研究:是将研究人群按照是否暴露于某个因素或暴露的程度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追踪观察并比较两组成员在特定时间内与暴露因素相关结局(如疾病)发生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2、特点:(1) 时间上是前瞻性的(2) 属于观察性研究(3) 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4)是从“因”到“果”的研究3、类型(1) 前瞻性队列研究:是队列研究的基本形式,即在研究开始时,根据每个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此时研究结局还没有出现,需要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收集每个研究对象研究结局发生情况的信息(2) 历史性队列研究:也称回顾性队列研究,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已掌握的有关研究对象在过去某个时点暴露状况的历史资料进行分组,研究的结局在研究开始时已经发生,不需要前瞻性观察(3) 双向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常常因为追踪的历史太短,结局还没有充分显现,需要继续对研究对象前瞻性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即在历史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此即双向性队列研究4、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1)确定研究目的(2)确定研究因素及研究因素的定义(3) 选择研究对象1) 暴露组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2) 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4)确定样本含量(5) 确定结局(6)资料的收集与随访1)基线资料的收集:队列研究在选定研究对象之后,必须详细收集每个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始时的基线资料,包括①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等)以及可能的混杂因素信息,②暴露因素信息③结局指标信息2)随访:就是通过定期的访问或检查获取研究对象预期结局事件发生的情况或观察结局指标的变化,同时收集有关暴露和混杂因素变化的资料目的:1、确定那些人尚在观察之中,哪些已死亡,哪些已无法追踪,即弄清楚率的分母的信息2、确定终点事件的发生,即确定关于率的分子的信息观察终点: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研究结局失访:由于随访对象多,时间长,不可避免会有中途不知不落的成员,也可能有拒绝继续受观察的人或因其他原因而死亡的人,这样就产生了失访5、资料整理及分析(1)首先要将所得资料整理成基本四表格形式:组别发病人数未发病人数合计累积发病率暴露组a b a+b=n a/n₁非暴露组 C d c+d=ne c/no合计a+c=m; b+d=mg a+b+c+d=n mjn(2) 结局发生率的计算1) 积发病率(CI) : 当观察人群的数量比较多,观察人口比较稳定(即固定队列)时,无论观察时间长短,以开始观察时的人口数为分母,整个观察期内发病人数为分子,计算该观察期的累积发病率;同理可计算累积死亡率(CM)计算公式:累积发病率=观察期内发病人数/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xk2) 病密度 (ID) : 当观察的人口不稳定,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失访等均可造成每个研究对象被观察的时间不一样,这样的队列即为动态队列,此时应以人时为单位计算发病密度计算公式:发病密度=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观察人年数xk(3) 关联强度的估计1) 相对危险度(RR) : 相对危险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的最常用指标,也叫率比 (RR) 或危险度比(RR), 是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之比①计算公式:RR=11/10②意义:R R=1 表示两组的发病(或死亡)率没有差别RR>1 表示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高于非暴露组,暴露可增加发病(或死亡) 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RR<1表示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低于非暴露组,暴露可减少发病(或死亡) 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RR 值离1 越远,表面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2) 因危险度(AR) : 又叫特异危险度、率差(RD) 和超频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与对照组发病(或死亡)率相差的绝对值,说明发病(或死亡)率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即由于暴露因素的存在使暴露人群发病(或死亡)率增加或减少的程度①计算公式:AR=11-I0②意义:说明暴露者中完全由于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的高低3) 因危险度百分比(ARP,AR%) 又称病因分值(EF), 是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那部分发病(或死亡)率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率的百分比计算公式:AR%=(11-10)/11×100%4)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 是指总人群发病(或死亡)率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计算公式:PAR=It-10(It 代表全人群的发病(或死亡)率)5)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PARP%) : 也称人群病因分值 (PE F), 是指总人群发病(或死亡)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率的百分比计算公式:PAR%=(lt-I0)/tx100%6、队列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1)优点1)暴露资料较正确2)可计算发病率及危险度3)可同时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一、流行病学基本概念1. 流行病学的定义和任务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分布、传播规律及相关因素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规律,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为预防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2.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分布规律,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疾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及人群特征、环境因素等。

3.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主要采用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实验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干预试验等。

4. 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流行病学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疾病控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等领域。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1. 流行病学的基本指标疾病的发病率(incidence):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疾病新发病例的数量,通常用每10万人年作为单位。

疾病的患病率(prevalence):指在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某一疾病或危险因素存在的状况,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某一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每10万人年作为单位。

病死率(case-fatality rate):指某一疾病发病者中死亡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在特定时间内患病者存活下来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2. 流行病学三要素流行病学研究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宿主(host)、病原体(agent)和环境(environment)。

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宿主:指可能成为某种疾病的发病对象,包括人、动物或植物等。

病原体:指导致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环境:指影响宿主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总结

第1.1章1.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研究疾病及健康有关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及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第1.2章1. 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及分布的现象。

2. 发病率 (incidence rate): 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

3. 罹患率 (attack rate):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4. 患病率 (prevalence rate):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5. 死亡率 (mortality 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及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6. 病死率 (fa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值。

7. 散发 (sporadic):指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

8. 流行 (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9. 大流行 (pandemic):指某疾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10. 爆发 (outbreak):指在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某病的发病人数突然大量增多的现象。

11. 周期性 (periodicity):疾病有规律地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发生流行的现象。

12. 长期变异 (secular change):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多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13. 移民流行病学 (migrant epidemiology):是利用移民人群研究疾病分布,观察某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探讨该病的发生及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从而找出病因的方法。

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总结

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总结

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总结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类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科学,通过疾病分布的描述和分析,可以为公共卫生工作提供指导,并帮助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情况进行总结。

1. 传染病的分布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疾病,其传播速度和范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流感是一种高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在季节变化时易造成流行。

而艾滋病则主要通过性行为、血液传播和婴儿垂直传播途径,其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方式和人群易感性有所不同。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分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发病风险受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某些类型的癌症在吸烟或暴露于有害物质时的风险更高,而心血管疾病则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分布也存在差异。

3. 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布营养相关疾病主要由于个体的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导致,如贫血、肥胖等。

在发展中国家,供给不足导致的营养不良在某些地区较为普遍,而在发达国家,高能量、高脂肪饮食使肥胖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疾病的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4. 残疾与健康影响的分布除了疾病本身,残疾和健康影响也是流行病学关注的重点。

某些疾病(如中风、交通事故等)可能导致短期或长期的残疾,对个体和社会造成重大负担。

同时,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也备受关注,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总之,流行病学的研究对于了解疾病分布的规律和特点至关重要,并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分析不同疾病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可以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策略,促进人类健康。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总结引言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科学。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疾病的风险因素、预防策略等,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本文将对流行病学的概念、研究设计和应用进行总结。

流行病学的概念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和影响因素的学科。

它关注研究疾病的发生、分布、发展、控制和预防等方面的问题。

通常,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而不是个体。

通过对人群中疾病的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出疾病的特点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有几种常见的研究设计,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也称为横断式研究。

它通过对一个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的人群进行调查和观察,了解人群中疾病的分布和其它相关因素。

横断面研究可以提供人群中某一时间点的疾病患病率和因素的分布情况。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研究设计。

它选择已患特定疾病的病例和未患该疾病的对照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两组的曝露因素,评估可能的风险因素。

•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一种前瞻性研究设计。

它选择一个没有患病的人群,对其进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相关因素的观察和调查,然后随访这个人群,观察他们在随访过程中是否患上特定疾病。

通过比较各个因素的暴露情况和疾病的发生情况,评估可能的风险因素。

流行病学的应用流行病学研究对公共卫生的决策和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流行病学可以帮助控制和预防疾病的传播,制定健康政策和预防策略。

流行病学研究还可以揭示疾病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疾病的高发区域和高危人群,可以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流行病学研究还可以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观察和比较实施不同干预措施前后的疾病发生情况,可以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和疾病防治工作的效果。

结论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科学。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了解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疾病的风险因素和预防策略。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总结

流⾏病学总结第⼀,⼆讲流⾏病学病因流⾏病学:流⾏病学是研究⼈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阐明流⾏和分布规律,探索病因、制定防制对策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的⼀门学科。

研究对象:⼈群;研究范围: 疾病与健康状况;研究任务: 探索病因;研究⽬的: 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第⼆讲流⾏病学病因研究1.流⾏病学病因(危险因素):是指使疾病发⽣概率即风险(risk)升⾼的因素,这些因素必须发⽣在疾病之前,同时“升⾼的概率或风险”未受到其它因素的⼲扰。

2.病因三要素:致病因⼦(agent)物理因⼦、化学因⼦和⽣物因⼦宿主(host):遗传、免疫、性别、年龄、种族等环境(environment):⾃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病因⽹(web of causation):疾病的发⽣往往是多病因的,多个病因因素根据时间先后或相互作⽤关系联接起来就构成⼀条病因链(chain of causation);多个病因链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张病因⽹。

肝癌的病因⽹络4.病因的相互作⽤:相加作⽤;相乘作⽤;拮抗作⽤;转化作⽤。

5.病因研究步骤:收集资料,分析分布,提出病因假设:差异法;求同法;共变法;类⽐法验证病因假设: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流⾏病学研究因果联系的分析与判断:某因素与某病之间有⽆统计联系;某因素与某病之间有⽆因果联系;如果是因果联系,是直接病因、还是间接病因6.判断因果联系的⼋条原则:(1)联系的时间性(2)联系的强度(3)联系的特异性(4)联系的重复性(稳定性)(5)研究因素与疾病的分布⼀致性(6)剂量反应关系(7)实验依据(8)联系的合理性讨论题1:有⼈观察到在冠⼼病患者中有⾼⾎压者居多。

能否得出“⾼⾎压与冠⼼病有关”的结论?要得出此结论,应如何进⾏研究?讨论题2:某部队发⽣⼀种不明原因疾病爆发,应该如何确定发病的原因?第三讲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是指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空间)和不同⼈群(⼈间)发⽣的数量或频率特征。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复习重点+名解+简答+试卷集合1、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疾病的发病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病因论;疾病推测的原则;疾病放制的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等。

2、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的特征:不忽略个体,但更重视群体(2)对比的特征:只有比较才能鉴别异同(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心理的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3、影响患病率的因素:(1)使患病率上升的因素:1.病程延长 2.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3.发病率的增高4.病例的迁入5.健康者的迁出6.易感者的迁入7.诊断水平的提高8.报告率的提高(2)使患病率降低的因素:1.病程的缩短 2.病死率高3.发病率下降4.健康者迁入5.病例的迁出6.治愈率的提高4.5.②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③传播机制比较难以实现的传染病,如狂犬病;④潜伏期长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

6 . 疾病的职业分布:(1)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趋势7. 判断地方病的依据:①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都高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类似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迁入该地区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④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减轻或治愈⑤除人以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发同样的疾病8. 现况调查的特点:(1)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立对照组(2)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3)确定因果联系受限(4)对不合发生改变的暴露,可以提示因果关系9. 现况调查的优点:(1)常用抽样调查,其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2)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结果具有可比性(3)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局限性:(1)只能反映调查当时个体的疾病与暴露状况,难以确定先后因果的时相关系(2)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3)研究对象可能处于临床前期而被误定为正常人,使研究结果发生偏倚,低估该研究群体的患病水平10.现况研究常见的偏倚及控制方法:选择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测量偏倚选择偏性的控制方法(1)严格按照抽样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对象的选取,坚持随机化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阐明流行和分布规律,探索病因、制定防制对策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人群;研究范围: 疾病与健康状况;研究任务: 探索病因;研究目的: 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第二讲 病因与病因推断一、.病因模型(多因论)(1)三角模式(triangle mode ) 流行病学三角(epidemiological triangle )(2)轮状模型(wheel mode )(3)病因因素模型(4)病因网络(web of causation )模型二.病因的定义使人群发病概率即风险升高的因素,包括发病机理和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risk factor ):流行病学层次的病因。

三.病因的分类必需病因(necessary factor of cause ):是指某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即缺乏该因素时疾病就不会发生。

促成病因(contributory factor of cause ):是指某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某病产生的概率增加,但该病发生并非一定具有该因素。

四、.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Mill 原则(如何提出假设)1、求同法:相同事件之间找共同点2、求异法:不同事件之间找不同点3、共变法:因素出现频率波动时疾病频率或强度也发生变化4、类推法:疾病分布与病因已明的疾病的分布特征相似,推测两者有共同的病因5、排除法:产生几个假设,逐一排除 五、病因推导原则因素与疾病关联的形式: 统计学关联虚假描述性研究(查明分布)形成假设(Mill 法则)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设)病因推断(九条标准)临床、病理实验等资料关联间接关联因果关联(直接和间接病因)因果关联的形式: 单因单果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Hill’s Criteria for Assessing CausationStrength of Association 关联的强度Biologic Credibility(Plausibility) 关联的合理性Specificity 关联的特异性Consistency with other Association 关联的可重复性Time sequence (Temporality) 关联的时序性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剂量反应关系Analogy 相似性Experiment 实验证据Coherence 关联的一致性第三讲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率(rate): 表示单位时间内人群中某疾病事件的发生频率。

如:发病率、死亡率。

构成比(proportion):表示特定时刻某事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如:患病率。

比值(ratio):又称相对比,表示两个独立的、互不包含事件的相对数量关系。

如:相对危险度(RR)、比值比(OR)。

发病率(incidence rate,morbidity)一定时期某人群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数*K( K=100%,1,000‰,或10,000/万…)➢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单位时间内人群中某疾病事件出现的平均概率水平➢罹患率(attack rate)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日、周、旬、月)内的发病率应用:①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②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暴发流行患病率(prevalence rate)特定时间内某人群某病新旧发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数*K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单位时间内人群中某疾病事件出现的平均概率水平患病率反映特定时间内某人群病例(新、旧)数的多少;同类性质的指标还有感染率、阳性率等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罹患率(attack rate)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日、周、旬、月)内的发病率应用:①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②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暴发流行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 某病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人数续发病例(二代病例):在一个家庭内、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受其传染而发生的病例。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某年因某病死亡的人数/ 同期平均人口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 描述某人群总的死亡水平,又称全死因死亡率、总死亡率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按病种和死因按年龄、性别、职业等人口学特征分类计算。

病死率(fatality rate) 某时期因某病死亡的人数/ 同期某病患者人数二、疾病的流行强度散发(sporadic)一个地区某时期的发病率未显著超过该地区历年来同时期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散发时病例间常无明显联系。

流行(epidemic)一个地区某时期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地区历年来同时期的一般发病率时,称流行。

暴发(outbreak)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大流行(pandemic)发病率超过一般水平且波及范围广,常超过国界、州界,称大流行。

隐性流行:显性病例不多,实际感染率却很高。

如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三、疾病分布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中的发生频率。

又可称为“三间分布”,或称为疾病的“人群现象”。

人群分布特征WHO 时间分布特征WHEN 地区分布特征WHERE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的术语1.地方性(endemicity): 某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经常局限于某一地区,或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稳定地高于其他地区,具有比较严格的地区选择和分布特征。

统计地方性;自然地方性自然疫源性疾病(diease of natural focus)病原体不依靠人而多以动物为传染源或中间宿主,或以昆虫为传播媒介,只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传染给人或家畜的疾病。

如:鼠疫、狂犬病。

地方病(endemic diseases)在非传染病中,是一类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中人体正常代谢所需的某些微量元素过多或者缺乏所致的疾病。

如:碘缺乏病。

2.输入性疾病(外来性疾病):本国不存在或曾经有,现已经消灭,现有的病例是从国外传入的。

时间分布特征(一)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 irregular variation)一般是指持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的流行或暴发疫情。

大量人群同时或持续暴露于某共同致病因素大多数病例往往出现在该病的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流行曲线呈单峰型。

由于存在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很多情况下可见到暴发后拖长的流行波。

(二)周期性(cyclic variation, pediodicity)疾病发生的频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有规律的起伏波动,每隔若干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的现象。

(三)季节性(seasonal variation, seasonality)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增高的现象。

(四)长期变异(trend variation,secular change)即疾病的自然史,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临床特征、分布状态,以及强度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人群分布特征年龄、性别、职业、社会阶层、民族和种族、婚姻状况、行为、流动人口●疾病在年龄间分布差异的原因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机体的易感性及暴露机会不同●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现况分析法(cross sectional analysis)主要用于描述调查当时不同年龄组人群疾病发生频率的存在现状,常用于传染病。

➢反映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人群疾病发生频率的高低➢反映不同调查时间相同年龄组人群疾病发生频率的差别出生队列分析法(birth cohort analysis)属于纵向年龄分析法,主要用来描述同一出生队列人群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疾病发生频率的变化趋势。

此法将同一年代出生的人划归一组称为出生队列(birth cohort),随访观察其在不同年代的疾病发生频率。

疾病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住国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探讨疾病的病因及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应用原则●某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移民国的人群相似,该病病因则可能为遗传因素。

●某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移居国的人群相似,则该病的病因,可能为环境因素。

第四讲传染病流行病学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一、传染病流行的新动向再燃传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出现回升或再度流行的传染病结核霍乱疟疾二、传染过程及感染谱传染或感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指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传染性(infectiousness):指感染容易传播给新宿主的程度。

感染力(infectivity):指病原体侵入、生存和繁殖的能力,可用接触者续发率或暴露者发生感染的比例来测量。

致病力(pathogenecity):指病原体引起机体病变的能力,可用感染者中患者的比例来测量。

毒力(virulence):指病原体引起机体严重病变的能力,可用患者中的重症病例比例或病死率来测量。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病原体引起机体病变的表现范围称为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它可以从隐性感染(无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轻、中、重型疾病)到死亡。

这又称为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 ):病原体侵入易感者机体使其感染后,可使机体具有一定的使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传染期一般需依据病原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加以判断。

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1.病人(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

(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该期是传染病病人表现出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这一时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3)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指病人的临床症状已经消失,机体所受损伤处于逐渐恢复的时期。

2.病原携带者(carrier)定义: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无症状病原携带者无症状病原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r):指整个感染过程中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即未曾发病的感染者,有时也包括处于长潜伏期的感染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