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

合集下载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历来公认是抒发命运乖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青春易逝之情的名句。

那么,冯唐为何易老李广为何难封王勃此句,究竟表达什么情怀先说冯唐易老。

冯唐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

在二十四史中,以官员身份入史的,算是级别很低的一个人。

一生主要的职位是“中郎署长”,做过约十年的“车骑都尉”,很短时间的“楚相”。

一生事迹也不多,亮点就是为魏尚辨冤,并持节云中,让魏尚官复原职。

司马迁之所以专门为他立传(《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因为他“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

然而真正让冯唐声名显赫的原因,却是他的“易老”。

冯唐为何易老呢分析起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冯唐易老的原因首先是汉代的“举孝廉”选官制度。

西汉强调以“孝”治国,其中一个主要的证据是,西汉的皇帝,除了高祖刘邦外,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

在家孝父母的人,做官一定忠君。

当然,这是皇帝们的逻辑,也是他们的梦想。

在汉代,想做官,途径倒是很多。

首先当然是皇亲国戚,皇帝老儿想让你做个什么官,说句话就行了。

再有就是达官贵人、豪强士族的后人,有人推荐,做官也容易。

如果你舍得银子,捐钱捐粮买个官做,不仅理所应当,而且还正大光明。

这些条件都没有的贫民百姓呢,武可以从军,积累军功,做官封侯也非难事;文可以成大儒,经学研究透彻,先做“博士”后做高官,甚至可以做到丞相,比如匡衡,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

如果你文武双不全,也还有一条路,就是“举孝廉”。

这“举孝廉”,顾名思义,当然是重在品德。

要孝顺父母、为人清廉。

学问也要考虑的,不过,这倒是其次。

若有特别“孝”或者特别“廉”的,学问倒不在乎。

这“举孝廉”其实是一种推荐制度,汉代要求地方官、中央官二千石以上的,每年都要推荐这样的人才。

若是推荐出特别优秀的人才,推荐者要受到奖赏。

当然,若是推荐出来的人犯了事,也要受到牵连。

冯唐就属于这类人。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史记》),所谓“以孝著”,即“以至孝闻也”,那是当时因为最孝顺而闻名的。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难封一:[李广难封]滕王阁序典故(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有才而得不到重用,文帝时被委派为特使赦免了轻罪重罚的云中郡守(亦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由来),景帝时拜楚相不就又被免,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飞将军李广本人亦为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元老,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多为后世称颂在此不赘述,缺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故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于是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

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贾谊的典故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后汉书•梁鸿传》。

梁鸿,东汉文学家。

东汉初年,梁鸿入太学受业,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受业期间曾遍览古今典籍,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诗,每句后面有一个“噫”字。

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

这首诗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鸿。

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吴地(今苏州一带)后,在富商门下做雇工,全家三口总算有了个安身的栖所(后来每当他拖着白天干活的疲惫身躯回家时,非常敬重丈夫的妻子由于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导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

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

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

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

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

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

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

李广究竟为何难封?

李广究竟为何难封?

“李广”究竟为何“难封”?王勃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千百年来,李广成了才德出众却不得志的所有人的代名词。

但是,深入研究一下李广一生的行事,我们便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他没被封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没有什么怨愤可言。

李广,西汉名将,陕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在中国历史上,他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

自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由于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军前自杀,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为二千石吏四十余年,但至死未得封侯。

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之热泪。

太史公本人还因为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向汉武帝辩解而被施以宫刑。

然而,他并没有揭示造成李广不能封侯的深层次原因,却使得李广的“飞将军”正面形象代代流传,二千多年来让后人感慨、惋惜。

而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却是意气用事、难着边际,更不能令人信服的解释李广缘何而不封侯。

“李广难封”之因,我们应对历史做冷峻的思考。

任何结果都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造成的。

外因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内因。

我们先谈外因。

李广的青年时代恰逢文景时期,那时国力还不足以与匈奴打一场大战,李广英雄无用武之地。

文帝也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在那个大背景下,再有才干的将领也难有所作为。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李广来说不是好事,但也绝不是坏事。

要知道,个人勇、力远远赶不上李广却被封侯的大有人在。

比如,李广的从弟李蔡也事汉文帝做郎官,同样出征、同样有战功,又同样抗击匈奴,李蔡封为乐安侯,官到丞相;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

甚至李广的部属边史、士兵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的。

偏偏李广本人却不能封侯,甚至落得引刀自刎的下场。

这样分析,不能说李广太委屈,社会不公平,而是说,文景武帝的社会背景虽对李广不太利,但不是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西汉李广难封

西汉李广难封

西汉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是一句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意思是说李广虽然勇猛善战,但却一直未能被封侯。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曾多次率军与匈奴作战,作战勇猛,深得士兵爱戴。

但由于他的性格和政治原因,一直未能被封侯。

据《史记》记载,李广曾因为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军印,被汉武帝认为有谋反之心,从而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此外,李广在政治上也不够圆滑,不善于与权贵交往,因此也失去了一些机会。

尽管李广一生未能被封侯,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后人所称道。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被后人传颂不衰。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本文是关于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

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

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

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

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

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

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李广难封的典故启示

李广难封的典故启示

李广难封的典故启示
李广难封的典故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关于齐国有一个将军李广,他功勋卓著,但却始终没有被封为王爵。

这个典故启示我们很多道理。

首先,李广难封故事告诉我们,能力和功绩并非是封官加爵的唯一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有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回报的情况。

这时我们应该从李广的故事中汲取教训,知道封赏并非唯一衡量价值的标准,我们要更加关注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外部的荣誉和地位。

其次,李广难封的故事还教育我们要有耐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封赏是一种外力的认同和奖励,而李广始终没有被封赏,但他并没有放弃努力,一直以来都在默默无闻地坚持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即使在没有外界的认可和回报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价值和信念,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最后,李广难封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外界的荣誉和地位。

尽管李广没有被封为王爵,但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深受士兵和人民的敬爱,他的名字也因此被流传至今。

这就提醒我们,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权势和地位,我们要注重塑造自己的品德和价值观,以此影响他人,使自己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李广难封的典故启示我们要关注内在的价值和影响力,要有耐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过分追求外界的荣誉和地位。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该秉持的精神和准则。

《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滕王阁序》原文唐代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滕王阁序》原文译文赏析

《滕王阁序》原文译文赏析

《滕王阁序》一、作者简介: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的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

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

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

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

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

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

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

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

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二、关于《滕王阁序》的故事一字千金:传说,唐朝文学家王勃到南昌,刚好赶上都督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成《滕王阁序》。

《史记》李广难封之性格决定命运

《史记》李广难封之性格决定命运

《史记》李广难封之性格决定命运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一篇著名的骈文《滕王阁序》中写有这么几句“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现在“李广难封”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人物。

那么李广为什么终其一生都未能封侯?这其中到底有哪些隐情呢?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抗击匈奴的名将,他是陇西成纪,就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一带的人。

那里可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传说女娲伏羲就出生在那里,后来的大诗人李白,唐皇室李氏一脉均出自那里。

李广的祖上李信在战国时期就是秦国的名将,后来生擒太子丹,立下功勋,所以李家世世代代都要学习一个本领——射箭技术,他们家的箭法可以说举世无双。

传至李广,其箭法更是精妙绝伦,无人能及,我们下面可以看到。

以至于在《水浒传》中有一位百步穿杨的神射手花荣,人送外号就叫“小李广”,可见一斑。

那么说了半天,李广的骑射技术真有那么好么?会不会有被夸大的意味?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说有一次李广出门打猎,忽听得草丛中有声音,以为是猛虎,于是搭弓上箭,只见在分秒之间一支箭如闪电般直蹿草丛,众人扒开茂盛的荒草,哪里有什么猛虎,原来只不过是一块顽石。

但是让手下感到震惊的是,那只箭的箭头竟然已经射进了顽石之中,不能拔出。

这样的神力和手法世上能有几人?李广只要听说自己所居住的郡县有猛虎出没,都亲自前去射杀。

有一次在射杀猛虎的过程中,那老虎肯定没有死透,竟然站起来还把李广抓伤,在这种情况下李广依然将老虎射杀。

还有一次,汉景帝派自己宠幸的宦官太监前往李广的军营监军,那帮监军尤其是太监监军是非常容易惹事生非的,这不一天这位太监就带着人马去散步去了,途中遇到三个匈奴人,这位太监大人自不量力,觉得我手下这么多人马他们就三人,于是下令攻击。

谁知那三人都是匈奴有名的射雕手,三下五除二,将这位中贵人所带领的人马全部射杀,中贵人自己溜得快,逃回帐中,向李广求救。

李广马上意识到这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他点了百骑,亲自出马,因为匈奴人没有骑马,所以很快李广就追上他们,李广叫手下从两面包抄,将三人团团围住,自己又拿出看家本领,搭弓上箭,射死两人,生擒一人。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历来公认是抒发命运乖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青春易逝之情的名句。

那么,冯唐为何易老?李广为何难封?王勃此句,究竟表达什么情怀?先说冯唐易老。

冯唐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

在二十四史中,以官员身份入史的,算是级别很低的一个人。

一生主要的职位是“中郎署长”,做过约十年的“车骑都尉”,很短时间的“楚相”。

一生事迹也不多,亮点就是为魏尚辨冤,并持节云中,让魏尚官复原职。

司马迁之所以专门为他立传(《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因为他“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

然而真正让冯唐声名显赫的原因,却是他的“易老”。

冯唐为何易老呢?分析起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冯唐易老的原因首先是汉代的“举孝廉”选官制度。

西汉强调以“孝”治国,其中一个主要的证据是,西汉的皇帝,除了高祖刘邦外,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

在家孝父母的人,做官一定忠君。

当然,这是皇帝们的逻辑,也是他们的梦想。

在汉代,想做官,途径倒是很多。

首先当然是皇亲国戚,皇帝老儿想让你做个什么官,说句话就行了。

再有就是达官贵人、豪强士族的后人,有人推荐,做官也容易。

如果你舍得银子,捐钱捐粮买个官做,不仅理所应当,而且还正大光明。

这些条件都没有的贫民百姓呢,武可以从军,积累军功,做官封侯也非难事;文可以成大儒,经学研究透彻,先做“博士”后做高官,甚至可以做到丞相,比如匡衡,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

如果你文武双不全,也还有一条路,就是“举孝廉”。

这“举孝廉”,顾名思义,当然是重在品德。

要孝顺父母、为人清廉。

学问也要考虑的,不过,这倒是其次。

若有特别“孝”或者特别“廉”的,学问倒不在乎。

这“举孝廉”其实是一种推荐制度,汉代要求地方官、中央官二千石以上的,每年都要推荐这样的人才。

若是推荐出特别优秀的人才,推荐者要受到奖赏。

当然,若是推荐出来的人犯了事,也要受到牵连。

冯唐就属于这类人。

李广难封典故介绍

李广难封典故介绍

李广难封典故介绍李广是汉代著名的,但是李广至死也没有被封侯,所以后人诗句里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然而李广为什么难封呢?他的功劳难道还不够吗?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李广难封典故介绍,希望你喜欢。

李广难封典故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

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

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

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李广气而无可奈何。

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

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

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

”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所以不得封侯者也。

”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

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虽然非常忠君爱国,但他性格上有缺陷,智谋上也有所不足,更何况家里出了个“污点”李陵,这个投降匈奴的“污点”也足够让李家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了。

李广其人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

也说“李广难封”

也说“李广难封”

也说“李广难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常被人们用来感叹生不逢时,或人才不被重用。

尤其是李广,其传奇而悲剧的一生更为后人无限同情。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中所赞叹的正是汉朝飞将军李广。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人,西汉著名军事家。

做过骑郎将、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多年不敢犯,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很多人包括一些平民子弟都可以凭借战功位列将,爵通侯,但大小战役参加七十余次的李广却一直未能被封侯。

对此,司马迁在传记中含含糊糊将其归结为一个宿命论的观点。

后人则把原因归咎于汉武帝和卫青的任人唯亲,排斥异己,这一说法,基成定调,其实这一观点值得推敲。

首先,在武帝上台伊始就把李广从边境调到中央,其缘由是周围的人都称赞李广的才气,刘彻这么做就是对李广有意加以保护。

其次,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武帝分遣四将各率军一万出塞,这是汉军第一次主动出击,李广也在其中。

这是汉武帝有意挑选未来最高军事统帅的“测试”。

每人一万,机会均等。

至于之后李广生擒被捉,侥幸得脱,当和汉武帝无关。

也许是《史记》中“天子以为老,弗许”这句话,让我们更容易相信是汉武帝的君主独断而使李广未能在最后一次战役中有所作为。

其实细析之不难看出,汉武帝这一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李广此时大概50岁左右,而卫青才20多岁,加之前几次战役中李广并没有太多的战功。

这样安排也是未尝不可的。

我倒是觉得司马迁所说的“数奇”更能解释李广未能得以封侯的原因,当然在这里我们不是继续沿着司马迁宿命论的老路子,而是认为李广确实不走运,他生不逢时,这让他很难有机会封侯。

李广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

高祖刘邦在白登被匈奴人给打怕了,便接受大臣刘敬的主张,使之“往结和亲约”。

至此,文帝、景帝忠实地执行这一路线,不敢越雷池半步。

文帝所下的诏书,更强调如果坚持和亲,称其可以让老百姓如何的丰衣足食、世代如何的昌盛云云。

李广难封的原因

李广难封的原因

一起唠唠命运的标签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个典故古往今来被多少文人墨客用来慨叹:命运多舛,时不我与的人生困境。

李广是汉朝的一元猛将,而且从汉文帝开始,辅佐了三朝皇帝,跟匈奴大大小小打了七十多场战争,为什么到了汉武帝时期,依然没有被封侯呢?海富天下的小编就跟大家一起唠唠李广难封的原因。

话说,在汉文帝的时候,文帝就慨叹李广的命不好,要是李广能早生几年,凭借着李广的一身本领,跟着汉高祖刘邦打江山,封个万户侯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被汉文帝贴上“命不好”的标签以后,李广带兵出去打仗冥冥之中就被命数所困,不是这出问题,就是那有纰漏,最终李广没能封上万户侯。

要是评论李广的人品,那是好得没得说,一辈子勤勤恳恳、廉洁奉公。

对待士兵也是关爱有加,每次都是士兵吃饱了他才吃,士兵喝足了他才喝,是出了名的“爱兵如子”,他的人缘也是不错的,在他自杀之后,很多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痛哭流涕。

这样看来,李广是一个人品好、劳苦功高的老将,可就是到死也没有给封侯,这样的事实实在难以让人接受。

但是,回过头来分析,李广难封也是有他的原因的。

一个人被皇帝贴上“命不好”的标签,不管自己信不信,反正别人是相信他注定这一本子都不顺了,不然汉武帝也不会在漠北之战临行前特意地嘱咐卫青:别让李广打头阵,嫌他“晦气”。

人这一本子身上很容易被贴上标签,关键不在于自己信不信,别人如果相信了,那将会影响你一辈子。

也许世间本无命数可言,但是一旦被贴上“世俗的标签”,要想改变命运就不容易了。

李广将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警示这后人。

【文苑★散文】李广难封

【文苑★散文】李广难封

【文苑★散文】李广难封飞将军李广的大名,家喻户晓,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据说,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仗的时候,行踪飘忽不定,敏捷迅猛,令得匈奴闻风而逃,抱头鼠窜。

因此上,他的大名便被载入了史册,并被世人所熟记,作为骁勇善战的代表。

只可惜,李广虽然战功赫赫,但是,遗憾的是,他直到自己死,也没有能够封侯拜相,成就自己的功名,所以,他也常常被人认为是命运坎坷的代表。

就好像唐朝的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的那样:“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不过,世人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带有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或许,人们都觉得,像李广这样一个勇猛天下无双的人,却不能得到朝廷的重用,是极为遗憾的,因此,便将极大的同情心赋予了李广。

不过话说回来,李广这个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其实,李广的确是勇猛善战的,这一点,不仅后世之人对其赞誉有加,就算是当世之人,也是对其赞不绝口,钦佩无比的。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在孝文帝十四年的时候,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从军击退胡人,由于他非常善于骑射之术,所以,杀死敌寇的数量非常多,因此被封为汉中郎。

汉文帝看见他格杀猛兽的样子,惊叹道:“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由此可见,就算是当时的皇帝,对于李广的才能,也是颇为赞赏的。

可是,汉朝的皇帝虽然对于李广的才能十分看重,却依然没有加封李广,造成了李广难封的结果,这也的确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不可否认的是,李广的武艺的确是超群的,他尤其擅长骑射,这样的本领,在千军万马的阵中,是尤为重要的。

他不仅善于射箭,而且胆量无穷,据说,他射箭的方法是一定要等到敌人逼近之后再射,如果敌人不在其十步之内,估摸不能一发即中,他便绝不射箭。

只要利剑离弦而出,敌人就会立刻应声倒地。

能够这样射箭的人,必须具备两种特质,其一,便是精于射箭之术,要能够百步穿杨,例不虚发,不逊于后羿、养由基等古代高手才行;其二,便是要有极大的胆量,要能够沉得住气,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两点,缺一不可。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思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思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思
【意思】
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

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原文出处】
《滕王阁序》(节选)
(唐代)王勃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节选译文】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

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
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
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
凌云壮志。

李广难封的启示

李广难封的启示

李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

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

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

后任右北平郡太守。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李广虽然在他的一生之中历经大小战役七十余战从军四十七年,屡立战功但最后还是未得封侯落得自杀的悲剧结局,也就是后人常说的“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有这样的记载: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出身于军人世家,身怀绝技,英勇善战。

从这方面来看,没有什么不利的因素,不出意外,是可以功成名就的。

从李广的战斗生涯来看,他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勇”和“善射”。

刚出道时,他就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说他:“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为什么子不遇时呢?因为那时没有大规模战争,作为军人,李广没有发挥的空间。

不过,李广的表现肯定是非常有震憾效果的。

接下来,平定七国之乱时,夺取了吴军旗帜。

与匈奴作战时,追杀射雕者,遇匈奴大队镇定自若,被俘能夺马而回,被围能稳定军心等到援军,这些都脱不开“勇”字。

“善射”就不用多说了。

在治军方面,他是怀柔派,非常善待自己的士兵。

很多古代将军追求两个极端,要么让士兵爱自己胜过爱亲人,要么让士兵怕自己胜过怕敌人。

这样的部队会很顽强,能承受大的伤亡。

李广就属于前者。

同期的另一个将军程不识治军要严厉得多,并且批评李广的部队自由松散。

不过要注意一点,李广很注意军容军纪,因此他的部队也没因为军纪不佳而被敌军袭破。

所以,作为一个将军,李广也是很优秀的。

看到这里,李广好像没道理不能封侯。

为什么一世英名的李广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首先,政治立场不坚。

李广难封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成语故事
lǐguǎngnánfēng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唐·王勃《滕王阁序》
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同“李广未封”。

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主谓式
李广难封
正正经经、知出乎争、板上钉钉、遣将调兵、一路福星、阒无人声、寂然无声、一口一声、江湖医生、寥若晨星、......
古代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藤王阁序》高中四册·课文·22
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受到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自杀。

他的部将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他的堂兄弟李蔡才能不如他却官至丞相。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出自唐·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一句。

拼音:féng táng yì lǎo ,lǐ guǎng nán fēng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两个典故。

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初唐四杰”的王勃因《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恰逢重阳节。

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吟诗作乐。

王勃在席上即兴作《滕王阁序》感慨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典故冯唐易老“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

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

郎官是汉代的初级官吏,职责是担任皇宫侍卫,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冯唐作郎官时年纪已经不小了。

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说是代郡人。

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

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

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

”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

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

”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广难封,为什么?拼音:lǐ guǎng nán fēng释义: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同“李广未封”。

飞将军李广,纵横沙场与匈奴大小70余战,却未被封侯,最终自刎而死。

《滕王阁序》亦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之句。

笨笨今献拙文一篇,也侃一侃李广之难封。

中华名将之林,如李广之骁勇者屈指可数。

司马光笔下的飞将军更是栩栩如生:汉景帝初年,随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并“取旗”。

立下赫赫战功。

匈奴大入上郡之时,中贵人所率之数十骑被匈奴射雕者三人射杀将尽。

中贵人走至广处。

李广率百骑追击并包围射雕者。

并亲自射杀二人,生得一人。

欲归时与匈奴数千骑相遇。

李广沉着冷静,迷惑敌军,终于化险为夷。

元狩二年,李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与张骞会合。

途中被匈奴四万骑包围。

李广先命其子与数十骑直贯胡骑而回。

以鼓舞士气,稳定军心。

并命汉军布圆阵外向御敌,从容应战。

匈奴攻势如潮,汉军伤亡惨重,且箭矢将尽之际,李广以大黄弓连续射杀数名敌前指挥官,终于瓦解了敌人的进攻并盼到了张骞的军队。

如此骁勇善战,使匈奴闻之色变的飞将军最后不得善终。

笨笨和司马迁一样,对其遭遇深表同情。

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笨笨先对李广的军事才能做一个比较公允地评价:一方面,李广骁勇异常,再加上其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且能与士卒同富贵,共患难,故其率领的军队战斗力极强。

另一方面,李广擅长冲锋陷阵,却无力统帅大军。

其部常被敌人包围甚至全歼。

此其不善用兵所至。

李广之名一定程度上是靠自己的骁勇善战,但更多的是依靠《李将军列传》。

作为世界名著的《史记》,最精华之处是其列传部分。

而《李将军列传》更是列传中的颠峰之作。

此篇传记使一无名之辈(夸张一点的说法)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代名将。

李广任陇西太守之时,羌人发生叛乱,李广诱骗800多人投降后,又杀之。

此事颇像白起坑杀40余万赵国降兵。

但两者稍有不同。

白起坑杀赵军的确有失道义,但他地顾虑不无道理:赵军是在粮已尽数日,且主将战死的情形下被迫投降的,完全是迫于无奈而无丝毫诚意。

40余万降军就像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白起坑杀之是为国家利益计。

而羌人则是被李广招降的,肯定是诚心地归顺。

虽然只有800人,但比白起的“杀已降”性质更为恶劣。

由此事可知李广之本性——无仁义、失诚信、奸诈、卑鄙和阴险。

汉军出雁门击匈奴之战中,李广兵败被俘,后又侥幸逃脱。

汉法当斩,赎为庶人。

赋闲数岁。

一次,李广和随从外出打猎,夜归时路过霸陵亭。

霸陵尉酒醉,呵斥李广,不让其通行。

李广只好夜宿霸陵亭。

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后,便请命使霸陵尉一起戍边,霸陵尉至右北平后遭李广杀害。

最初笨笨认为,李广杀霸陵尉之事就好比有只疯狗对其狂叫了几声,而李广在盛怒之下将这疯狗活活咬死。

与韩信相比,李广可谓心胸狭窄,气量全无。

但后来又得知,汉法禁止提刀夜行。

霸陵尉让李广在其管辖地留宿完全是履行公务。

霸陵尉虽然醉酒,但依然知道自己的职责并依法办事。

而李广却公报私仇,滥用职权,报复并杀害了秉公执法的霸陵尉。

由此事又可知李广心胸狭窄,目无法纪,滥用职权,对秉公执法的国家干部打击报复,草菅人命。

综上所述,李广难封的原因甚多,如封建统治者得残酷无情、李广不善用兵等等。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心胸狭窄、奸诈卑鄙、目无法纪所至。

李广若真被封侯,不知会有多少秉公执法的国家干部被他打击报复致死。

吴起杀妻求将,终被乱箭射死。

白起杀已降,最后不得善终……如此种种,一言蔽之,多行不义必自毙也。

李广之恶比吴起、白起更甚。

天理尚存,其必遭天谴,焉得封侯。

附:司马迁虽对李广地遭遇鸣不平,还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来称赞他。

但对其依然善恶并书。

将李广杀已降和杀霸陵尉之事真实地记录于史书之中。

司马迁不以个人情感篡改历史,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这进一步证明了《史记》是可信度最高的史书,无愧于“实录”、“良史”之名。

李广难封成语,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出处和释义拼音lǐ guǎng nán fēng释义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同“李广未封”。

命途多舛mìng tú duō chuǎn【解释】:舛:不顺,不幸。

命运充满不顺。

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人物简介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中国西汉名将。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

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

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

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另十六国和明朝有同名人物。

编辑本段典故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

李广身材高大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

以力战为名。

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

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

”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

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

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

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

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

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李广气而无可奈何。

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

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

”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

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

”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

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

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

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

”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

田甲知后,逃走。

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

”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

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

”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

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

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东方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东方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

”东方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

”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

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

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

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

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

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

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

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

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

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

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

结果李广此局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

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

命哉!编辑本段李广难封的原因李广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将军。

他的敌人叫他飞将军。

唐人王昌龄曾写诗赞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由一个李广酒后把石头当老虎射穿的传说,而演化出的成语。

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

王勃引李广的典故就是基于这个史实。

既有怀才不遇的意思,又有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其实李广难封,自身的原因恐怕多些。

首先就是他的运气太差。

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

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

汉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军出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