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台湾原住民的起源
第一讲 台湾原住民的起源
• 台中逢甲夜市 • 逢甲夜市,位于台中 市西屯区文华路,为 固定观光夜市,内含 191家摊位,全台知 名创意小吃大都源自 逢甲夜市的创意,例 如章鱼小丸子、懒人 虾、鱼要酱吃、巧蕉 王、巨无霸臭豆腐、 传统古早味大肠包小 肠、逢甲特大鸡排等 大家耳熟能详的特色 小吃。
• • • • • • • •
光復南路102號 長壽三好庵 南京東路三段267巷20弄1號
山花SANKA 敦化南路二段146巷1號
台湾十大夜市
• 台北士林夜市 • 士林夜市是台北市范围最大的夜 市,也是观光客造访台北必到之 地。士林夜市最为著名的小吃有 香喷喷的“豪大大鸡排” ;吃 上瘾的“10元串烤”;香气四溢 的“士林大香肠”;会喷汤汁的 “上海生煎包”;包着满满红烧 肉、蛋酥的“润饼卷”;甜甜咸 咸的“大饼包小饼”,嚼劲十足; 热腾腾的“药膳排骨汤”补补身 子;特有的生炒花枝、青蛙下蛋、 三兄弟豆花、葱油饼、炒蟹脚等, 都是 令人直吞口水的美食小吃, 让人驻足不前、流连忘返。
平埔族的社会礼俗
• 平埔族大部分为母系社会,所以常有平埔 族女“娶”汉人男子之说。在婚姻里,男 子入赘女方,女子继承家业,传承家系。 • 另一种为婚姻形式叫“来脚去”,这种形 式是女方嫁到丈夫家,但是其丈夫必须不 时地去女方家帮助生产,女方仍有继承家 产的权利,并且女方父母亡故,必须负担 丧葬费用。
• 清代时,根据台湾原住民的汉化程度将称他们为 “东番”、“野番”、“生番”、“化番”、 “熟番” 。 • 国民党统治时期后,行政上土著族被统称为“山 胞”,并区分为“平地山胞”,即平埔族,与 “山地山胞”,即高山族。 • 平埔族居住在西部平原地区,与汉人接触已久, 大多汉化,已失去其固有语言文化;高山族居住 在山区及其附近,与汉人接触较晚,汉化较浅, 大部分保有其固有文化特质、语言及传统习俗。
第一讲 台湾的早期历史
2、南洋群岛移民
越人,濮人---中印半岛---南洋群岛---原马来 人(与印度奈西安人结合)---பைடு நூலகம்律宾---台湾 (鲁凯人,排湾人,雅美人,阿美人,卑南人) 从体质,语言,文化特征,神话传说诸方面的 比较看,台湾土著与南洋诸岛的马来人有很 多相似之处。(神话传说)
3、当代原住民状况
高山族、平埔族 清代时称“生番”、“野番”、“熟番”、 “土番” 现今台湾原住民大约有34万人。
迁台时间:
约在新石器中期或晚期.有一支越族进入台湾北部, 与先前的矮黑人融合,成为泰雅,赛夏,布农,朱瓯等 族的祖先。“至今仍保持有古代越,濮诸族的一些 文化特征,如缺齿、去毛、文身、琼面、猎首、吹 口琴、着贯头衣、住干栏屋、行崖葬及室内葬、 腰机纺织以及父子联名等,而和南方诸族有很大的 差异。” 台湾学者认为,第四纪出现的几次海进与海退 (12000---4500B.C)时,大陆人进入台湾。
2.新石器时代 文化代表:大坌坑文化;凤鼻头文化;圆 山文化;麒麟文化。 生活状况:①生活范围扩大,渔猎技术进 步,如石斧,石锛,骨角鱼叉; ②农业种植业开始出现; ③生产工具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的发展; ④开始烧制陶器; ⑤洞穴居住到建筑房屋的发展。
三.台湾与大陆联系的建立
1.早期的史籍记载 三国时期:《三国志· 卷60· 全宗传/卷47· 孙 权传》;丹阳太守沈莹于264——280年间写 成《临海水土志》,是关于台湾的最早记 载;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 率一万官兵“浮海求夷洲及覃洲(今日 本)”,到达了夷洲(即今日之台湾)。 隋代:《隋书· 卷81· 流求国传》,隋炀帝于 公元607,610年两次派兵到达流求。
二.早期居民的社会生活
J10230209-陈杭--台湾原住民
邵族
相传邵族祖先是从阿里山追 逐一只白鹿,无意间发现了 日月潭,之后举族迁往居住, 并发展出狩猎、渔捞、采集、 山田游耕等营生方式。邵族 是平埔族之一,拥有独特语 言及文化特色。
谢谢观赏
阿美族
阿美族是典型的母系社会。一直居住 在平原地带,向来是原住民中人数最 多的一族。阿美族的社会基础单位是 「家族」,也就是居住于同一屋子中 的人。每一个家族都由一位最年长的 女性出任「家长」,对内拥有行使权 威的绝对绝对力量。 阿美族人一般都自称为「板炸」有人 种、血统、同族及民族之意。阿美族 的另一个称呼是「阿米斯」。在阿美 族语汇中,阿米斯意谓「北方人」。 阿美族世居花东纵谷及海岸的狭长地 带,自古就分为不同的几个群,所以 位于南方的部族就称北方的部族为阿 米斯。
宗教信仰
台湾原住民在印度尼西亚圈内诸民族中,是受印度教、佛教、回教 和基督教等外来宗影响最少的民族 ,他们大都保存着其固有的信仰。 原住民传统的本质是精灵主义,以信仰灵的存在为中心 ,此决定了 其宗教态度,他们对神祗、精灵、死灵和妖怪之观念分明 ,大多数 的族群相信灵魂和神灵有善恶两种,人死则化为灵魂,正常死者为 善灵,凶死者为恶灵 。善灵可到天界,能保佑子孙 ,恶灵留于人间 作祟,令人生病或带来厄 。 祭仪是宗教信仰的实践,岁时祭仪以粟为中心而展开农耕仪礼 ,中 间掺杂捕鱼和狩猎活动。生命礼俗有出生、命名、成年、结婚、丧 葬 ,各族间其重要性不尽相同 ,如阿美族对成年礼极为隆重 , 而赛夏族则未有任何仪式 。
布农族
布农族是一个典型的父系社会, 狩猎是全族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因此猎场的分配很重要。小型的 山区旱耕农业生产也是维持族人 生活的重要生产活动,农耕产品 以粟为主。 布农族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 族,所以他们不会在同一个地点 定居太久,而是跟随野兽的踪迹, 不断迁移,遇适合的耕地或是好 猎场就筑屋而居,并从事小型的 山区农耕。 布农族的祖先居住在海拔二、 三千公尺的高山地带,是典型的 高山民族。
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是怎样的?
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是怎样的?想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台湾,就必须要了解台湾的史前史和原住民的历史。
(长滨文化遗址位于台东县长滨乡,去台湾旅游的大陆同胞到了台东必去长滨文化遗址参观)台湾最早的文化是长滨文化,长滨文化的年代最早距今约5万年前,一直延续到5000年前。
长滨人是从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进入台湾的,在冰河期间,台湾曾与祖国大陆数次相连,当两地相连时,大陆的生物及古代人类来到台湾定居。
长滨人很有可能是在两地相连时,进入台湾的。
(位于台东县长滨乡的八仙洞遗址)长滨人是一个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的队群社会,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边的洞穴及岩荫,不知农耕、畜牧,亦不会制陶,但已经知道用火,并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长滨人生活图景复原)台湾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虽然不能确定是现在的哪一个族群留下的,但是他们与大陆南方的文化非常的相似。
新石器时代的南岛语系民族台湾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及金属时代的文化与旧石器文化的关联性不高,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南岛民族是后来进入台湾的。
也就是说现在的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定居在台湾之前,台湾还有别的族群比较早来到这里定居。
南岛语族是怎么进入台湾的?从哪里来的?目前学术界争论比较大。
总之,台湾现在的原住民都是南岛语族。
什么是南岛语族?南岛民族是指大洋洲和东南亚以南岛语系为语言的族群。
其中包括中国台湾、中国海南、东帝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波利尼西亚以及新西兰和夏威夷玻利尼西亚人、非巴布亚人的美拉尼西亚人等多个民族。
他们还分布于泰国北大年地区、新加坡、越南和湛地区(覆盖越南中部和南部的占婆王国)、柬埔寨。
这些地区统称为南岛民族地区。
南岛语族的来源有很多的争论,在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南岛语族分布图)起源于台湾一部分学者认为南岛语族的祖先是从亚洲大陆迁徙到台湾的,并在台湾形成南岛语族,然后逐渐扩散到东南亚和南太平的广大区域。
中国台湾的历史变迁
引言概述:
中国台湾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变迁的地区,经历了多个王朝的统治以及外来势力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详细阐述中国台湾的历史变迁,包括古代台湾的原住民时期、中国大陆支配的时期、荷兰和西班牙殖民时期、清朝统治时期以及统治和二战后的时期。
正文内容:
1.古代台湾的原住民时期
1.1台湾原住民的起源和分布
1.2原住民与中国大陆的关系
1.3原住民文化的特点和传统
2.中国大陆支配的时期
2.1明朝时期的台湾
2.2清朝时期的台湾
2.3中国大陆支配下台湾的政治经济状况
3.荷兰和西班牙殖民时期
3.1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台湾的关系
3.2荷兰殖民时期的政治格局
3.3西班牙殖民对台湾的影响
4.清朝统治时期
4.1清朝台湾的统治方式和政策
4.2清朝政府对台湾的改革和控制
4.3清朝时期台湾的经济状况和对外交往
5.统治和二战后的时期
5.1统治下台湾的改革和控制
5.2台湾日治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5.3二战后的中国台湾
总结:
中国台湾的历史变迁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原住民时期到中国大陆的统治,再到荷兰、西班牙的殖民时期,清朝的统治时期,以及统治和二战后的中国统治时期。
每个时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影响。
台湾的历史变迁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了解这一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台湾及其与中国大陆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台湾的历史变迁将继续发展,并对未来的台湾产生深远的影响。
台湾的原住民
以稻米、藷、芋為主食, 粟、黍、豆等為次要食 糧。以稻煮成乾飯,也 有用稻或粟再加上蔬菜、 甘藷,來煮成粥。日常 副食以赤豆、花豆、豌 豆、大豆、花生加鹽煮 食。
以小米、旱稻、乾藷、里 芋為主。日常飲食有小米 飯、稻米粥、菜粥等,平 時副食物有鹹菜、燻肉、 鹹魚、豆類、瓜類、鹽煮 野菜等。節日則用糕、酒 宴響賓客。
பைடு நூலகம்
主食為水芋、蕃薯二種, 小米作為儀禮場合親友互 相餽贈的禮品。副食是魚 類。偶而從山野或海濱採 集的野菜,也常是佐食的 佳餚。豬、雞、羊則是在 重要節慶或祭儀時才可宰 殺食用。雅美人的食物大 部份採熟食方式,例如芋 頭、地瓜均洗淨後整粒放 進白水煮熟後再剝皮吃。 有加海水烹調魚肉的習慣。
主糧為稻米、蕃薯、 芋、樹薯,副食為魚、 蝦、疏菜、瓜、豆類, 豬肉、雞鴨等肉類只 在祭祀時才偶爾食用, 最喜歡使用的調味品 則是薑。近來隨著時 代的變化,原本清淡 簡單的飲食方式已有 所改變。
小米、黍、蕃薯為主食。 平時以胡瓜、南瓜、韭、 薑、野菜、辣椒、豆類加 鹽煮食為副食。獵肉、魚、 蝦等只在農閑行獵有所捕 獲時才可享用。家有飼養 豬與雞。米和小米在平常 煮成乾飯或稀飯食用,祭 典時則做成餅。宰殺家豬 或獵獸時,是用火燒烤或 用水煮食。
旱稻為主食,其次為 小米、藷、芋、山芋、 玉蜀黍、菜豆、赤豆、 木豆等。以稻或小米 煮成乾飯,以糯米、 糯小米搗成糕;以棕 葉裹糯米飯;米與藷、 芋、豆類或蔬菜混合 煮成飯。
收穫祭 台灣原住民族各族皆有收穫祭,大多以此祭作為新舊年度的更替。在 收穫祭期間皆會準備豐盛酒食,晝夜歡樂,社眾都期望此日到來。 排灣族的收穫祭(masarut) 主要是感謝神靈眷顧,給神過年之意。由祭師主持祭儀,將收穫的小 米入倉,並選出播種用的小米,舉行吃新米活動。 魯凱族則在每年八月,舉行收穫祭,收穫祭中有一個烤小米餅的重要 儀式,這是利用烤小米餅來占卜下一年農作與狩獵的情形。此烤小米 餅的儀式只限男性參加。儀式過程是,族人帶小米麵糰至特定地點 (大多在村外野地),以石板鋪地,將板面燒熱後,把小米麵糰放在 上面,再蓋上香蕉葉,之上再壓另一塊石板。看烤完後的狀態來判斷 新的一年的情形。例如若烤得太乾,則表示新的一年可能雨水較少, 烤得溫潤,表示雨水豐沛。魯凱以前的收穫祭長達七至十五天,現在 則只有一天。傳統的烤小米餅儀式現今也只有少數部落保存著。
台湾原住民-卑南族
卑南族卑南族在台湾地区的关系位置卑南族的起源傳說,可分為兩大系統:(一) 「石生」的傳說:相信祖先是由巨石裂開所生,發源於今台東太麻里鄉美和海岸附近的山坡地上,此系統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等。
知本村、建和村的卑南人還在此地立了一塊發祥地的紀念碑,並有石棚祭祀著渡海來台約三位先祖的名字。
(二) 「竹生」的傳說:以南王里(現隸屬台東市)為主。
根據長老口述,祖先是由竹子所生。
起源傳說的不同與地理位置的差異。
以知本為首的石生文化,因緊臨排灣、魯凱的聚落,文化上的表現與語言上的濁重音明顯地受到了他族的影響。
接近阿美族的南王系統在語音的輕巧上與阿美族相近。
清康熙年間,以南王為首的卑南人,平定了朱一貴之亂的餘黨。
因此被清政府冊封為「卑南大王」,並且賜予朝服;鄰近的阿美族、排灣族都要而其納貢、賦稅。
是族人至今津津樂道的光榮史蹟。
(一) 斯巴達式的會所訓練。
(二) 精湛的刺繡手藝:以十字繡法最普遍,人形舞蹈紋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
(三) 戴花環的普遍性:雖然其它各族也戴花環,但形制的一致性,及花環所代表的男子成年意義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
(四) 巫術的盛行: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
巫術又分為白巫與黑巫,白巫替人治病,黑巫施咒害人。
目前卑南八社尚有多位祭師。
光是南王就有二十幾位男、女巫師,負責部落性的祭儀。
或為族人祈福趨邪。
甚至有一位巫師開業服務,為人占卜、趨邪、解答人生疑惑,當然,服務的對象不僅止於卑南人,連漢人也前去卜問。
一、組成特色卑南族的社會裡有二個領導人物:一個是男祭師(rahan),負責主持部落性的重要祭儀。
一位是政治領袖(ayawan),由村子裡領導能力強的人來擔任,負責部落裡重大事情的協調者,亦是人獵祭、爭戰的領導人物。
卑南族屬於母系社會。
所謂母系社會有下列幾點特質:.婚姻上,男子以入贅女方家為原則。
.氏族姓氏的繼承以女子為主。
.財產的繼承是母傳女。
.祭祀權的管理與責任也是由母親方面的女子來承續。
台湾原住民-赛夏族
塞夏族塞夏族在台灣地區的關係位置賽夏族夾雜於泰雅族與客家人之間,所以賽夏人大部份會講泰雅語與客語,甚至以此兩種語言為日常用語。
一提到賽夏族,大家立刻聯想到充滿神秘色彩,難以理解的矮靈祭。
相傳過去賽夏族和矮人taai(ta'ay)毗鄰而居,矮人傳授賽夏人農耕、醫術、及祭祀歌舞,賽夏人將其視為恩人,每當舉行祭典節慶時,都會請矮人前來飲酒作樂。
但是矮人常常調戲賽夏族婦女,賽夏族隱忍許久後決定報復,設計殺害了許多矮人,存活下來的矮人詛咒賽夏人將會招逢連年災害、穀物歉收果然應驗成真。
賽夏族人因此年年舉辦「矮靈祭」,祈求矮靈不再降禍於賽夏族人。
賽夏族矮靈祭便在賽夏族人恩怨情仇的複雜心理下延續至今。
不僅如此,日常生活中也多嚴格遵守許多與矮靈祭相關的禁忌和避諱。
賽夏族人對於矮靈的敬畏,由此可見一班。
聚落特性:賽夏族為分散的部落,此種部落形式是:部落入口分散在若干個小聚落,集合這些小聚落構成一個部落。
同時每一個小聚落維持著平等地位,很少有一個中心聚落存在的情形。
一、 組成特色賽夏族的家族制度為父系制。
家族中以男性為家長,女性不能執行家長權,除非家中沒有男性。
賽夏族以 「同姓之人」組成氏族,氏族成員間具有共同父系祖先。
大部分是以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天文或生理現象而命名。
氏族具有多重的社會運作功能:1.同一姓氏的成員絕對不得通婚。
2.不同氏族各負有特定的重要祭儀。
3.也是共同開墾、築屋、獵隊等最基本的行動單位。
二、 財產繼承家族與個人財產的繼承之法為長男繼承制,方式如下:(1)家屋與主要家族財產,由長子或幼子繼承主要部份,其餘酌量分配諸子。
女子如非招贅繼嗣其家族系統者,無承受家族財產之權利。
(2)個人財產屬於男子者,父系繼承;屬於女用者,母系繼承。
三、婚姻日據之前賽夏族人盛行交換婚,即通婚雙方,互換女兒。
另有買賣婚、勞役婚為輔。
至於搶奪婚則用於再婚之儀式,先經雙方家長同意,如女子不肯時則強行搶奪。
交換婚改變為現今之嫁娶婚,由勞役婚改變為招贅婚,而買賣婚則存在於異族通婚中,搶奪婚則已絕跡。
原住民之介绍
學習活動
• 活動一
名稱:巧奪天工 材料與用具:肥皂 2 塊、雕刻刀或美工刀 1 支。 步驟:利用肥皂雕出一隻可愛的蛇和一個自己最 喜歡的卡通人物。
• 活動二
名稱:五彩繽紛 材料與用具:圖畫紙1張、彩色筆或水彩。 步驟:以蛇為主體,畫出小朋友心目中最可愛或最喜歡 的蛇。
傳統藝術
➢《一》服飾方面:身穿佈滿圖案,一針一線繡上
去的琉璃珠或繡線 。
➢《二》雕刻方面:最常見的雕像為人首與雙蛇 。 ➢《三》陶器方面:陰陽壺兼具母壺與公壺的紋飾,
是陶壺中最尊貴的,族人稱 ➢(二) 長嗣繼承家產、兩性平權的社會 ➢(三) 祖靈崇拜 ➢(四) 祭典: 1.收穫祭、2.人神盟約祭
卑南族:卑南族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
海岸地區,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
達悟族:達悟族在行政區分上隸屬於台東縣蘭嶼鄉,
總人口數約四千多人,分佈在紅頭、漁人、椰油、東 清、胡島、銀野六村。
魯凱族:魯凱族主要居住本省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
兩側。屏東縣霧台鄉人口數最多,其次為台東縣卑南 鄉,再來是高雄縣茂林鄉及屏東縣三地門鄉。 人口總 數約為九千多人。
邵族自稱thao目前人口只有近三百人居住在南投縣魚池和水里兩鄉境內主要的聚落為barawpaw卜吉村部份在大平林舊社名與漢人布農族的通婚情形非常普遍
原住民之介紹
原住民的起源
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移入台灣的時間於在五 千 年前,最晚大概在唐宋之間。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family)又稱『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MalayoPolynesian family),是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大小島嶼 上 的種族所說的數百種語言組成 。
東市是阿美族人口分佈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蓮 光復鄉、吉安鄉、台東縣的東河鄉及成功鎮。
台湾的历史简介
台湾的历史简介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
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
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
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
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
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
台湾文化之源
上千年来东南沿海居民们的这种无“国家界线”的思维,显然是与长期以来亚洲 地区的历史文化沿革及区域间的往来状况互为联系的。从各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 政府层面上看,自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国”与“国”的某些界线。但是由于 亚洲国家数千年来基本上未能形成严格而有具有制度性意义的“国家界线”与居 民出入境政策,特别是中国的历代政府,更多的是奉行着“自敛性”的国民出入 境的管理措施,政府对于民间的对外交往,主要着眼点是在于控制本国人,而不 是控制外国人。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使中国沿海的居民只要敢于冒险犯本国不得随 意跨海交通外洋的禁令而前往其他区域进行活动,就基本上没有了太多的“国家 界线”上的障碍。这种情景与近代西方国家的情景很有不同。十三、四世纪以来, 西方国家逐渐推性着向外扩张性的政策,“国家界线”随之日益严格起来。亚洲 国家的“国家界线”意识,正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下逐渐建立起来。特别是 到了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叶,西方殖民主义者以及日本等列强国已经完全控 制了东亚的国际贸易权益并且在不同程度上霸占了弱势国家的领土之后,亚洲各 国才真正确立起来“国家界线”的主权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国民出入境管理制 度。
如果我们把思考的空间进一步扩大,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东南沿海居民 的一个延续千年而又十分有趣的思维模式,这就是:自汉唐以迄清代后 期日本人侵占台湾之前,东南沿海的居民们出海谋生、跨海贸易,很少 考虑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国家界线”的 概念。东南沿海商人跨海贸易,更多的是关注到交通工具的可行性,而 较少顾及出国与入境的障碍。只要航船可及,他们就可能前往贸易互通 有无,甚至定居下来,成为当地新的居民。即使是定居下来,他们也始 终认为自己是福建沿海某地人或闽南某地人,而不是东西洋的某地人。 我们现在到东南亚各国考察当地的华人社会,其祠堂、寺庙里的先人牌 位,无不是如此慎终追远写上诸如“大清国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第几都 第几图某乡村人”,绝少有人在自家祖先的牌位上写着东南亚某国人的。 这种状态,一直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才有了所谓“国别”的改变。
《台湾历史与文化》第二章,台湾原住民
卫惠林认为台湾原住民渡台的时间与地点,依族群而异。 卫惠林认为台湾原住民渡台的时间与地点,依族群而异。 其中,平埔族群最早来台者应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而 其中,平埔族群最早来台者应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2000年以上的历史 最迟者恐亦不下于500 500年 最迟者恐亦不下于500年,而同一系统中各族群亦可能 有数百年的前后差距。 有数百年的前后差距。
泰雅族
泰雅族黥面
赛夏族
賽夏族竹屋 賽夏族竹屋
布农族
布农族打耳祭
邹族
邹族集 邹族集会所
鲁凯族
鲁凯族服饰
排湾族
排湾族的石板屋
卑南族
卑南族服饰
阿美族
阿美族丰 阿美族丰 年祭
达悟族
达悟族 达悟族飞鱼祭
台
灣
原
住
民 ( ( ( (
) ) ) )
泰雅族(Atayal) 分布于台中、埔里、花莲一线以北之山区, 泰雅族(Atayal) ,分布于台中、埔里、花莲一线以北之山区, 包括台中、南投、苗栗、新竹、桃园、台北、宜兰、 包括台中、南投、苗栗、新竹、桃园、台北、宜兰、花莲诸 县境内,现有人口约六万余人。 县境内,现有人口约六万余人。
台
灣
原
住
民 ( ( ( (
) ) ) )
噶玛兰族(Kavalan),分布于宜兰、罗东、苏澳一带。 噶玛兰族(Kavalan),分布于宜兰、罗东、苏澳一带。 (Kavalan)
凯达格兰族(Ketagalan),分布于淡水、台北、基隆一带。 凯达格兰族(Ketagalan),分布于淡水、台北、基隆一带。 (Ketagalan)
六、关于台湾原住民分类的讨论
(一)明清时期: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性分类
台湾原住民-卑南族
卑南族卑南族在台湾地区的关系位置卑南族的起源傳說,可分為兩大系統:(一) 「石生」的傳說:相信祖先是由巨石裂開所生,發源於今台東太麻里鄉美和海岸附近的山坡地上,此系統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等。
知本村、建和村的卑南人還在此地立了一塊發祥地的紀念碑,並有石棚祭祀著渡海來台約三位先祖的名字。
(二) 「竹生」的傳說:以南王里(現隸屬台東市)為主。
根據長老口述,祖先是由竹子所生。
起源傳說的不同與地理位置的差異。
以知本為首的石生文化,因緊臨排灣、魯凱的聚落,文化上的表現與語言上的濁重音明顯地受到了他族的影響。
接近阿美族的南王系統在語音的輕巧上與阿美族相近。
清康熙年間,以南王為首的卑南人,平定了朱一貴之亂的餘黨。
因此被清政府冊封為「卑南大王」,並且賜予朝服;鄰近的阿美族、排灣族都要而其納貢、賦稅。
是族人至今津津樂道的光榮史蹟。
(一) 斯巴達式的會所訓練。
(二) 精湛的刺繡手藝:以十字繡法最普遍,人形舞蹈紋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
(三) 戴花環的普遍性:雖然其它各族也戴花環,但形制的一致性,及花環所代表的男子成年意義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
(四) 巫術的盛行: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
巫術又分為白巫與黑巫,白巫替人治病,黑巫施咒害人。
目前卑南八社尚有多位祭師。
光是南王就有二十幾位男、女巫師,負責部落性的祭儀。
或為族人祈福趨邪。
甚至有一位巫師開業服務,為人占卜、趨邪、解答人生疑惑,當然,服務的對象不僅止於卑南人,連漢人也前去卜問。
一、組成特色卑南族的社會裡有二個領導人物:一個是男祭師(rahan),負責主持部落性的重要祭儀。
一位是政治領袖(ayawan),由村子裡領導能力強的人來擔任,負責部落裡重大事情的協調者,亦是人獵祭、爭戰的領導人物。
卑南族屬於母系社會。
所謂母系社會有下列幾點特質:.婚姻上,男子以入贅女方家為原則。
.氏族姓氏的繼承以女子為主。
.財產的繼承是母傳女。
.祭祀權的管理與責任也是由母親方面的女子來承續。
第一章 原住民的起源与族群分布
此说 以凌纯声教授为代表
认为
域
。
他 又 发 现 南 岛 民 族 的话 言 很 多 与
.
造反
.
失败 后 遁 八 海 中
后 代相传这
。
台 湾 土 著 民族 是 在 古 代 与 原 来 广 义 的 苗族 同为 陆长 江 以南 个 民族
.
东 南 亚 的关 系 非 常 密 切 和越 南
~
有 很 多借 字
。
批 残 兵 败 卒 就 是 今 日 马 来 人 的祖 先
.
。
或者群 岛 中 的
个岛
。
最后
,
度 尼 西 亚 群 岛与 菲 律 宾 群 岛
若 以文
古代 称为
他 推 断 古 南 岛 民 族 大 概 居 住 在 占婆
2 0 0 9 10 8
I A [S t i E N ( i
'
台声
33
(C h a m p a )
、
中 国 与越 南 交 界 处 以 及 沿
。
言都 是 属 于
。
如 语
布 拉 斯 特 (R o
B lu
) 提出另
一Leabharlann 种多 南 岛语 学 者
这 学说
。
.
例 如 土 田 龟 滋就 相 信
清 浊 塞 音 对 比 的 消失
这样
一
来
,
台湾 起 源 说 础上
有 自 己 的语 言 相传的述说中 传承
,
但是 没 有 文 字
。
深信
,
居 住 在 台 湾 的原
,
铸 就 了 原 住 民 文化 的
住 民 应 该 不 是 马 来群 岛 的原 住 居 民 也 就 是说
原住民社会讲解
凱達格蘭族
分佈在桃園、淡水、 臺北、基隆一帶之平 地,如里族、北投、
奇里岸、秀朗等社,
現皆已漢化,僅餘地
名。
雷
朗
族
分佈於臺北盆地南部及
桃園台地,現已絕跡。
道 卡 斯 族
分佈在桃園、苗栗、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竹一帶,主要部落有竹
塹社、日南社、大甲社、 苑裡社等。
拍 瀑 拉 族
分佈在臺中縣海岸一帶 平地,主要部落有大肚 社、沙轆社、牛罵社等。
雅美族居住於台灣東南海上的蘭嶼,其社會
中沒有氏族組織或階級組織,最重要的組織是 與經濟生活相關的魚團組織,其主要作物為芋 頭;以捕魚維生;擅於製作拼板船,因此視漁 舟的下水禮為重要的祭典,另有飛魚祭亦是一 重要祭儀;雅美族的女子則擅於跳頭髮舞,相 當美麗。
您
好
泰雅族–––lokah su
布農族–––masialasang 謝 謝
部落有新港社、大目降
社、麻豆社等。
西 拉 雅 族
邵
族
分佈在日月潭 附
近,主要是德 化 社,又稱為水 沙
漣。
其居住於台灣山區、東部及蘭嶼等地區。包括: 賽 夏 族 布農族 鄒 族 卑 南 族 泰雅族
魯凱族
阿美族
雅 美 族
排灣族
分布於濁水、北港、大甲、大安、木瓜等諸溪流域。
其男女在成年之時會在臉上刺青,故曾被稱為 「王字番」或「黥面番」。在社會組織上以「祭團」 (gaga)代替親族組織,多由男子組成,部落的公 共事務由部落首長及部落長老會議處理;擅於織布 的女子在社會中則有一定的地位。 泰雅族的祭典以豐年祭為主, 另外還有祖靈祭、收割祭、 除草祭、敵首祭等。
平埔族和高山族
台湾的先住民
台湾的先住民
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已传到台湾。
70年代,台湾考古学家在台南县左镇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经过鉴定,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同属于3万年以前的古人类。
以后又陆续发掘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这些东西的形状的制作方法,都与大陆各地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的器物特别相似。
其中高雄县凤鼻头一带出土的彩陶和黑陶,经过鉴定,确认它们是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传过去的,和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沿海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几何形印纹陶”从制作方法到用料都是一样的。
1980年7月,台湾考古学家在台东县卑南乡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及玉器,经鉴定这是二三千年前古代台湾人的遗物,和我国南方各省古代的越濮族人留下的遗物一样。
学者们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在距今2000年以前,台湾海峡两岸两岸海水退潮时,一部分人从大陆渡海来到台湾,这部分人也就是今天台湾的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和曹族等少数族的祖先,这些最早到台湾的人被称为台湾“先住民”。
“住民”就是“居民”的意思。
经考察研究认为,除了从大陆直接移民外,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一部分可能是从南洋群岛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财半岛等地移居来的,他们就是今天台湾鲁凯族、排湾族、雅美族、阿美族、卑南族的祖先。
在17世纪中国大陆大量向台湾移民之前,这里的先住民一直过着原始氏族部落的生活,以打鱼、狩猎为主,没有文字记载历史,只有一些口头流传的神话和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名 西拉雅 洪雅 巴布萨 拍瀑拉(巴布拉) 道卡斯
讲族语的情况 1860’s前消失 可能1860’s前 消失 1860’s消失 1860’s消失 1860’s渐消失
注
族语的流失:
台湾平埔族在十 九世纪中叶以后, 族语的流失也逐 渐折损他们的族 群认同。
1934年新港 社一位90岁 老妇还会说 断片
台湾原住民的来源说
• 第一种为北来说:台湾原住民来自于北方琉球 等地。 • 第二种为西来说:台湾原住民来自中国大陆。 • 第三种为南来说:台湾原住民来自南方海岛。
民族台独
• 20 世纪末期以来,一些极端“台独”分子在台湾 区域人群研究中抛出了分裂中华民族的“台湾民 族独立论”,尤其是在原住民来源问题上大肆渲染 “南来论”。 • 台独分子称原住民“在种族上属于南方古蒙古人 种的原马来人系,语言上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 族(Malayo - Polynesian ,即“南岛语族”) ,文化 特质上属于印度尼西亚文化群,由此可以说,他们系 由东南亚北上而移住于台湾者”,“原住民高山 族的台湾不是支那固有领土”。 • “台独”分子甚至将这种论调写入中学教科书 《认识台湾》,其危害更是十分巨大的。
平埔族文化的“消亡”
• 平埔族文化的失去主要是因为被“同化”,而 “同化”则主要呈现在通婚、语言的流失、习俗、 价值观、及宗教信仰的改变。
• 汉化:饮食、服饰、器用、婚嫁、丧葬之类,大都从了汉 人的风俗。 • 宗教: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 清政府 “教化”政策:1686年,诸罗知县樊维屏就在府 城附近的西拉雅四大社设立“社学”。到了1722年,那裡 有些小孩能背些《四书》、《左传》、和《诗经》的章句。 1813年以后,平埔族基本都使用中文写了。 逐渐改用汉 姓。
• 台中逢甲夜市 • 逢甲夜市,位于台中 市西屯区文华路,为 固定观光夜市,内含 191家摊位,全台知 名创意小吃大都源自 逢甲夜市的创意,例 如章鱼小丸子、懒人 虾、鱼要酱吃、巧蕉 王、巨无霸臭豆腐、 传统古早味大肠包小 肠、逢甲特大鸡排等 大家耳熟能详的特色 小吃。
• • • • • • • •
• 平埔族祖灵崇拜约可分为3种分别为赛跑型祖 灵祭、祖骨崇拜与无特殊型态的祖灵祭祀。
1.其中赛跑型祖灵祭祀,盛行于巴则海族、巴布拉 族、道卡斯族等,名称来由为该祭祀仪式均以族人竞 走为重心,该类型祭祀有时也与少年成年礼混合存在。 2.祖骨崇拜则普遍施行于台湾南部的西拉雅族,因 为祭祀用祖骨放置于陶罐,亦成为特点之一。 3.台湾北部平埔各族如凯达加兰族、噶玛兰族或雷 朗族,其祖灵祭仪式均无固定特殊方式。
思考:一个民族如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保留自己原有的文化?
高山族的社会与文化——父系氏族下的
高山族群
资料卡片
•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民国正式治理 台湾,将“高砂族”改称为“高山族”,或 称“山胞”,由此正式产生了“高山族”这 个词。但基于尊重南岛语族,1994年之后官 方改称台湾原住民迄今。
新都里SHINTORI 建國北路一段80號B1
台湾人的饮食
• 台湾菜烹调的重点:“清、淡、鲜、醇” 高玉KOGYOKU 民生東路三段8號B1 • 台湾因为四面环海,海资源丰富,又曾在 三燔 MIHAN 日据时期受到日本菜的影响,肥美新鲜的 中山北路二段41號B3(晶華酒店) 鱼、虾、蟹等海鲜,成为了台湾菜的招牌 三井 MITSUI 之一,以清爽不腻、色鲜味美而著称。 敦化南路一段108號B1 • 品尝台湾小吃的最佳场所:夜市 DOZO創作和食居酒屋
一、雅族的社会与“嘎嘎”组 织
• 泰雅族人是典型的高山居民,集中型 的居住聚落平均高度仅次于布农族,疆域 是所有台湾原住民中最大的。 • 泰雅族的社会组织,通常由10户左右 聚集而成一同族系的部落;其制度以核心 家庭为主体,采一夫一妻制(女从夫居)。
“嘎嘎”(gaga) 组织
• “嘎嘎”是超自然观念与信仰为基础的团体组织。 “嘎嘎”的成员通常包括若干完全无亲属关系的 家庭,他们是以同一个“祖灵”为信仰中心,组 成“遵守共同祖训、共同拥有超自然集体知识” 的仪式团体。 • 巫医为泰雅族传统特色,且多系女性世袭(母女或 婆媳相传)。 • 同时,“嘎嘎”也是一个共同的生产团体,他们 共同参加狩猎,共同种植谷物,共同开垦、播种、 除草、收割、建造房屋。
泰雅族的黥面传统
• 在台湾原住民中,在脸上刺青(人类学家称之为 “黥面”或“纹面”)的民族是泰雅族与赛夏族, 其中又以泰雅族最普遍。据说“黥面”有四种意 义: • 1). 驱除邪魔的作用; • 2). 美丽雅观的效果; • 3). 族系的识别; • 4). 荣耀的象征。
平埔族的经济生活主要是以狩猎为主,辅 有简单的农业生产。另外,捕鱼在平埔族中也 是较为常见的经济活动。农业生产则以女子为 主,主要的种植物是水芋和稻米。
台北圭武卒社的平埔族 群,摄于1897年
平埔族的服饰颜色以黑白为主,纹饰多为几 何花纹,且以大红花纹最为常见。平埔族男女下 身都会穿围布桶裙,男女出门皆有插雉羽和鸡尾 的习惯。
平埔族的社会礼俗
• 平埔族大部分为母系社会,所以常有平埔 族女“娶”汉人男子之说。在婚姻里,男 子入赘女方,女子继承家业,传承家系。 • 另一种为婚姻形式叫“来脚去”,这种形 式是女方嫁到丈夫家,但是其丈夫必须不 时地去女方家帮助生产,女方仍有继承家 产的权利,并且女方父母亡故,必须负担 丧葬费用。
台南 “花园夜市” 嘉义文化路夜市 高雄六合夜市 凤山中华街夜市 宜兰罗东夜市 华西街夜市 宁夏夜市 基隆庙口
大肠包小肠
棺材板
盐酥鸡 鸡排
台湾原住民
• 台湾原住民,大陆称之为台湾先住民,指 汉人移居台湾前,最早台湾定居或本土的 族群。 • 台湾原住民族人口数为504,531人(占台湾 人口数的2.1%)。
光復南路102號 長壽三好庵 南京東路三段267巷20弄1號
山花SANKA 敦化南路二段146巷1號
台湾十大夜市
• 台北士林夜市 • 士林夜市是台北市范围最大的夜 市,也是观光客造访台北必到之 地。士林夜市最为著名的小吃有 香喷喷的“豪大大鸡排” ;吃 上瘾的“10元串烤”;香气四溢 的“士林大香肠”;会喷汤汁的 “上海生煎包”;包着满满红烧 肉、蛋酥的“润饼卷”;甜甜咸 咸的“大饼包小饼”,嚼劲十足; 热腾腾的“药膳排骨汤”补补身 子;特有的生炒花枝、青蛙下蛋、 三兄弟豆花、葱油饼、炒蟹脚等, 都是 令人直吞口水的美食小吃, 让人驻足不前、流连忘返。
台湾原住民社会与文化概论
第一讲 台湾原住民的起源
认识台湾
• 台湾省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仅占全国 的0.38%,2013年人口总数达到2337.3517 万
• 历史沿革:台湾在古时被称为瀛洲、夷州、 流求、大员、东宁、琉球。 • 地质地形: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 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本岛是一个多山的海岛,高山和丘陵 面积占2/3,平原不到1/3。
• 苗栗: • 旧名为“猫里”,是取道卡斯平埔族猫里 社的译音而来,平埔族语是平原的意思。 • 高雄: • 原是马卡道平埔族打狗社的所在地,旧称 “打狗”,后来日本人把它改成与日语相 似发音的“高雄”。
•
平埔族从1647年到1908年人口在四万人左右。 在十七世纪中叶,平埔族人口从1647年42,678 人减到1655年39,223人,少了三千多人。但聚 落却从1647年133个增加1655年233个,八年之 间增加了90个;而户数也从9,167增加到11, 029,八年之间增加了1,862户。到了1905年平 埔族才增加到46,432人,但三年后的1908年却 又减到35,845人。虽然聚落增加到260个,但总 户数(6,642)却只是1655年的五分之三而已。
• • • • • •
•
• • • •
• • • • • •
基隆: “鸡笼”传说就是从“凯达格兰”翻译而来的; 汐止: 旧名“水返脚”,顾名思义是潮水只涨到此为止,然 后就回返了; 淡水: 原称“沪尾”,沪是捕鱼的器具,尾则指河流末端的 河口地带,因为位在淡水河口,是设沪捕鱼的末端处, 故称之; 万华: 原名“艋舺”,此名起源于凯达格兰平埔族的译音, 是独木舟的意思; 桃园: 初由客家人垦拓,称为“虎茅庄”;后来有人在此种 植桃树,改称“桃仔园”,后来才叫桃园。
• 西拉雅人从四岁到结婚住在公寮;男子十 六、七岁前必须留齐耳短发;女子到三十 六、七岁才可生育;三十六、七岁到五十 岁,夫妇才可以同居。
宗教生活
• 平埔族的宗教是多神信仰,他们相信灵魂不 灭,祭祀祖灵。另外树有树灵,石有石灵, 他们将其通称为精灵。 • 平埔族中有巫师的存在,但基本上都是女性, 他们相信女巫师能够驱魔消灾,并且可以作 法下咒伤人。 • 平埔族还相信鸟占,认为听鸟声可占凶吉。
凯达格兰 巴宰(巴则海) 葛玛兰
19世纪末前消失 1879-1923还有 人会说 20世纪渐消失 1995年几乎消失 1995年还有500 人会说
平埔族在逐渐失去文化、语言和土地, 不断被汉族同化的同时,也失去了其族群认 同。到了1860年,台湾的平埔族在外表上看 已与汉人差不多了;而实质上,他们也不再 有原本的文化特色了。
• 平埔族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原因很多,有因 为他们与汉族的武力冲突导致伤亡,还有 因为疾病阻碍了人口的增长,但最重要的 原因则是他们逐渐汉化和迁移,不再被看 做平埔族。
• 进入二十世纪后,平埔族被不断同化,它 的文化渐渐消亡,被视为“完全汉化”, 语言被形容为“死语”。平埔族的人口不 断减少,直至如今的十余万人,而即使是 现有的平埔族人,也大多和汉人无异,对 于如今台湾原住民的社会和文化影响较小。
• 清代时,根据台湾原住民的汉化程度将称他们为 “东番”、“野番”、“生番”、“化番”、 “熟番” 。 • 国民党统治时期后,行政上土著族被统称为“山 胞”,并区分为“平地山胞”,即平埔族,与 “山地山胞”,即高山族。 • 平埔族居住在西部平原地区,与汉人接触已久, 大多汉化,已失去其固有语言文化;高山族居住 在山区及其附近,与汉人接触较晚,汉化较浅, 大部分保有其固有文化特质、语言及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