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的教学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https://img.taocdn.com/s3/m/cd510c2e5901020207409c9b.png)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内容摘要: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是中学物理的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而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应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抽象”来概括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再使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最后还要使学生在运用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从定性或定量的方面不断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形成掌握基础知识抽象思维实验联系感性和理性本质实际阶段性一、做好实验,丰富感性认识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
感性认识是头脑进行思维加工的原料、掌握规律的基础。
做好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规律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比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材料、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做好实验就显的格外重要。
实验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有能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富有启发性,使学生思维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所以实验的成功,是事半功倍地建立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关键。
例如:课本上比热容的演示实验,实验器材可改装成水和煤油。
煤油和水质量相同,用完全相同的洒精灯同时加热,而微小压强计中红墨水升高的高度不同,让全班同学都清楚地看到这一直观现象。
通过实验使学生看到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的现象,用微小压强计代替温度计,大大加强了实验的可见度,学生清楚地看到,水的液面高度差没有煤油的显著,既升高的温度不同。
煤油和水质量相同,吸热量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液体的种类不同,升高的温度就不同,这一感性认识为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由此可见,演示实验的成功对概念的建立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反之,如果演示实验使用一般的温度计,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又无条件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教师又忽视了把实验数据明显地写在黑板上,建立比热容的概念就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建立概念就会增加抽象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浅谈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浅谈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https://img.taocdn.com/s3/m/fc2c42054431b90d6c85c74e.png)
·教育研究·195浅谈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 张小莉【摘要】本文对形成物理概念及掌握物理规律的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从多个角度说明其重要性。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
【关键词】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 抽象 具体 感性 理性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并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 原理、公式和法则等)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
在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二)形成物理概念的重要性1.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
2.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3.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三)掌握物理规律的重要性整个高中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
其中,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
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使学生学好基本规律。
二、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2024年浅谈初中物理课中物理概念及规律的教学
![2024年浅谈初中物理课中物理概念及规律的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2e24b37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5.png)
2024年浅谈初中物理课中物理概念及规律的教学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接触物理学的基础阶段,其中物理概念及规律的教学尤为重要。
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物理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物理概念及规律的教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初中物理教学。
一、物理概念的教学1. 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学生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的关键。
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保学生对概念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所适用的范围。
例如,在教学“力”的概念时,要强调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同时指出力可以是接触力也可以是非接触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2. 结合实验和实例进行概念教学物理概念往往抽象难懂,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教学“浮力”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实验展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或下沉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同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船只在水面上漂浮、潜水员在水中上下浮动等,来加深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3. 注重概念的辨析和联系在物理教学中,有些概念容易混淆或产生误解,教师需要进行辨析。
例如,“速度”和“加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和联系,避免混淆。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功和能的关系等,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二、物理规律的教学1. 探究规律的形成过程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描述物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法则。
在进行物理规律的教学时,教师应注重探究规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这些规律的。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惯性定律的正确性。
浅谈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浅谈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90bca87c01f69e31433294cd.png)
浅谈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下面拟从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
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
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
例如,在进行“杠杆”教学中,关键在于弄清“力臂”的概念。
教师在选择事例时,必须包含力的作用点不垂直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联线这一情况。
二、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
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
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
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浅谈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
![浅谈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cb9c57d050e2524de5187e88.png)
的快 慢 , 清 _ 弄 r它们 的 物 理 意 义 , 可 以避 免 “ 度 为 零 , 速 就 速 加 度也 为零 ; 度越 大 , 速 度 越 大 或 速 度 越 小 , 速 度 越 小 ” 速 加 加 等 错误 的认 识 。 2 .物理 概 念 和 规 律 的 适 用 范 围 和 条 件 的 把 握 是 前 提 。例 如, 讨论地球公转 问题时, 它可以被视为“ 质点 ” 但在讨论地球 , 自转 问题 时 , 又不 能 被视 为 “ 点 ” 电 场 强 度 E= Q r 适 它 质 ; k /2仅 用 于点 电荷所 形 成 的非 匀 强 电场 ; 牛顿 第 二 定 律 F=m a只适 用 于惯 性 系 中宏 观 物 体 低 速 运 动 的 问 题 等 。 因此 , 有 明 确 了 物 只 理 概念 和 规律 的适 用范 围 和条 件 ,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过 程 中才 在 能不 至 于 生搬 硬 套 , “ 做 拿来 主 义 ” 奴隶 。 的 3 .物理 概 念 间 、 律 间的 比较 也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比较 是 确 规 定概 念 间 、 律 间在 不 同条 件 下 的异 同 的一 种 思 维 过 程 。物 理 规 学中, 概念 间 、 律 间在 空 间上 、 间 上 都 存 在 着 差 异性 和 统 一 规 时 性, 囚此 , 在教 学 中应 引 导 学 生 作 空 间上 、 问 上 的 比较 以辨 别 时 概念 间 、 律 间 的异 同 和 了解 它们 的发 展过 程 , 能做 到 正 确 运 规 才 用 。 以动 量 和动 能 为例 , 们 相 同 的 是 , 是 物 体 的状 态 量 ; 它 都 不 同 的是 , 能 的增 量 表 示能 量 的转 化 , 动 量 的增 量 则表 示 机 械 动 而 运 动 的转 移 。既 然 已有 动 能 来 描 述 物 体 的运 动 状 态 , 为何 还 要 引入 动 量 呢 ?原 因就 是 动 能 的变 化 是 力 在 空 间上 的 累积 效 应 , 而 动量 的变化 却 是 力在 时 间上 的 累积 效 应 , 者 从 不 同 侧 面 来 二 表 现 同一 物理 现 象 的本 质 特 征 , 显然 , 如 此不 能 满 足全 面 描 述 非 物体 状 态 的客 观 需要 。 另 外 , 要重 视 概 念 、 律 的 纵 向联 系 , 要 加 强 它们 的 横 既 规 又 向联 系 , 以活 化 学 生 的 思 维 。 如 以 加 速 度 为 中心 , 速 度 相 联 与 系 , 学 生 理解 加 速 度是 速 度 变化 率 的含 义 ; 住 加速 度 产 生 可使 抓 的原 因 , 以联 系 到力 、 量 、 性 以及 牛 顿第 二定 律 ; 据 加 速 可 质 惯 根 度是 描 述 物体 运 动 状态 变 化 的基 本 物 理 量 这 一 点 , 以 联 系 到 可 常见机械运动的分类 ; 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 量 , 以联 系 到 物体 做 功 的快 慢 、 通量 变 化 的快 慢 等 。 可 磁
浅谈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浅谈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https://img.taocdn.com/s3/m/cc42ea24ed630b1c59eeb5b6.png)
现 象 或 过 程 的本 质联 系在 一 定 条件 下 必 然 发 生 、 展 和 变化 的规 律 性 的 反 映 。 发
在 一 定 意 义 上说 .物 理规 律 揭 示 了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某 些 物 理 量 间 内在 的 、 必 然 的 联 系 ( ) 成物 理 概 念 的 重 要 性 二 形 1 .物 理 概 念 是 物 理 学 最 重 要 的 基
不 变 的运 动 。
的 反 作 用 力 使 马 前 进 。 而 车 虽 受 地 面 摩擦 力 , 小 于 马 拉 力 , 但 只能 前 进 。而 不
是后退。 ( ) 生 对 相 关 物 理 问题 的感 性 材 三 学 料进 行 科 学 抽 象
2让 学 生 掌 握 好 物 理 概 念 是 物 理 教 .
浅谈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杨 迪
( 尔滨 师 范 大 学 物 理 与 电子 工 程 学 院, 尔 滨 1 0 2 ) 哈 哈 5 0 5
喃
要】 本文对形成物理概念及掌握物理规律的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 , 从多个角度说明其重要性。物理概念和规律
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 最基本 的内容 ,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 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 , 准确地 掌握物理规律 , 并
在 “ 拉 车 ” 问 题 上 。 管 学 生 把 牛 顿 马 的 尽 第 三 定 律 背 得 滚 瓜 烂 熟 .思 想 上 总 还 认 为“ 马对 车 有 拉 力 . 对 马 没 拉 力 ” 者 车 或 “ 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 马 。简 单地 说 , 蹄 对 地 面 有 作 用 力 , 面对 它 马 地
学 的关 键 。 3物 理 概 念 教 学 是 培 养 能 力 、 发 . 开 智 力 的重 要 途 径 。 ( ) 握 物 理规 律 的重 要 性 三 掌 整 个 中学 物 理 是 以为 数 不 多 的 的 基 本 概念 和基 本 规 律 为 主干 而 构 成 的 一 个 完 整 的体 系 . 物理 基本 概 念 、 本 规 律 和 基 基 本方 法 及 其 相 互 联 系 构 成 了物 理 学 科 的 基本 结 构 。其 中 , 本概 念是 基石 , 基 基 本 规 律是 中心 , 本 方 法 是 纽 带 。 使 学 基 要 生 掌握 学科 的基 本 结 构 ,就 必 须 使 学 生 学 好 基 本规 律 。 二 、 生 自身 对 形 成 概 念 、 握 规 律 学 掌
浅谈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
![浅谈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https://img.taocdn.com/s3/m/608205355727a5e9856a61dd.png)
如果教学 中只做作 用力拉物 体一类 实验 ,或 只列 举
一
类 事 例 ,不 仅 不 能 纠 正 学 生 的上 述 错 误 认 识 ,而
且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还 会 强 化 学 生 的 这 种 错 误 认 识 。
般 来 说 .教 学 中 学 生 对 有 关 物 理 问 题 的感 性
在一些实验 中,物 体受 到 的摩擦力 的方 向确实 与它 的运动方 向相反 ,并 阻碍物 体 的运 动 。也 许正 是 由
于 这 个 原 因 ,学 生 才 把 阻 碍 相 对 运 动 和 阻 碍 运 动 相
材 料进行 抽象得 出结论后 ,对有关 概念 的理解 往往
是 表 面 的 、片 面 的 、有 时 甚 至 是 错 误 的 。为 此 .在 教 学 中要 通 过 多 种 途 径 和方 法 ,使 学 生 着 重 理 解 其
解 决 问题 的 。怎样 才能 使学 生较 顺 利地形 成 概念 、 掌 握 规 律 呢 ? 笔 者 认 为 可 从 以下 几 条 途 使 学 生 获 得 必 要 的感 性认 一
识
存精 、由此及 彼 、由表 及里 ”的整里 加工 。中学物
较 、分 类 、类 比、归纳 和演绎 、分析 和综合 等等抽
象思 维的方法 .对感性 材料进 行 “ 去伪存真 、去粗
谭雅 屯
E C Rt C M i W U f { I 骚 A 髓 t
就会转 化为正确 的认识 ,表 面的认识 就会深 化为 内
在 的认 识 。
( ) 重视 科 学 抽 象 ,使 学 生 的理 解 经历 由 感 性 二
上 升 到 理 性 的过 程
生来说 ,完全是 空洞 的东西 。这种 做法颠倒 了认识
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教学研究
![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5655476caaedd3383c4d3fd.png)
象, 否 定 牛顿第 三定 律 有关 2个物 体 间 的相互 作 用 等
大反 向这 一论 述 的. 他 们认 为 马 车是 向前 进 , 因此 , 在 马和 车相 互作 用 过 程 中 , 虽 然 力 的方 向是 相 反 的 , 但 是 在力 大小 方 面是 马 占有优 势 , 这 也 是 马 车能 够 前 进
题 的原 因是复 杂 的 , 也 是 多种 因素共 同作用 的结 果 .
1 )物 理 概 念 与 规 律 客 观 性 的 影 响
活 有着 深远 的影 响 , 但是 , 在 具 体 应 用 过 程 却 不 被 人 们 所认 知 . 在这种情况下 , 只 有 借 助 抽 象 思 维 才 能 够 揭 示 隐藏在 事 物表 面下 的规 律.
总之 , 物理 的概 念 和规 律在 物 理 的学 习过 程 中有 着 重要 的意义 , 是 提 高 物 理 成 绩 的 前 提. 能 够 在 一 定
物 理 概念 与规 律 都是 实 践 的结 果 , 在 理 论 方 面 论 证 比较 严谨 , 同时 还 需 要 一 定 物 理 实 验 作 为 支 撑 . 但
发 展.
2 问 题 产 生 的 原 因
响, 也 是提 高 物理成 绩 的有效 手 段.
3 )建 立抽 象思 维 抽 象 思维 对 物 理 概 念 的 学 习及 规 律 的 掌 握 也 有 着 重要 的作 用 . 很 多物 理规 律 虽然 对 人 类 的生 产 和 生
在 物 理 概 念 形 成 与 规 律 掌 握 教 学 过 程 中 存 在 问
的关 系 的物 理 概 念. 如 果 没 有 感 性 的认 知 , 仅 是 从 概 念 方 面掌握 牛 顿第 三定 律 , 那 么在 实践 过 程 中 就会 出 现 碰 壁 的现象 . 例如 : 有 很 多 学 生 就 是 以 马 拉 车 的 现
浅谈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学习
![浅谈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9bb9141d960590c69fc37630.png)
例如,我们在进行 “杠 杆 ”讲 解 的 时 候,这 个 问 题 的 关 键 是我们要搞清楚 “力 臂 ”是 什 么? 它 是 怎 么 定 义 的。 考 虑 这 种情况:力的作用点可能到支点的连 线 之 间 不 垂 直。 然 后 让 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的概念和 规 律 都 是 我 们 对 日 常生活中存在 的 现 象 等 直 观 材 料 进 行 抽 象 化 得 出 的 结 论。 那么我们在获得直 观 认 识 的 基 础 上,首 先 我 们 提 出 问 题,然 后引导学生一步步 地 分 析、引 导,找 出 这 些 例 举 的 物 体 所 具
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其 中 物 理 规 律 阐 述 了物理概念中一 种 相 互 制 约 的 关 系。 比 如,当 学 生 对 力、质 量以及加速度这几个物理概念比较模糊 时,那 就 很 难 掌 握 和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又如何谈得上能 正 确 应 用 它 们 呢。 也 就 是说,如果不能有各 种 物 理 概 念 来 作 为 基 础,就 很 难 形 成 基 本的物理学 体 系。 再 来,同 样 的 如 果 没 有 电 路、电 流、电 压、 电阻、磁感应强度以 及 电 磁 感 应 等 一 系 列 物 理 概 念,也 同 样 地会很难形成电磁学体系等等。 三、按照循序渐 进 的 原 则 进 行 物 理 概 念 和 物 理 规 律 的 基 本 教学
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
![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48329e19650e52ea5518987c.png)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摘要: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核心地位,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 形成规律; 教学步骤初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反映。
初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
这类知识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一、概念形成与规律形成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那么,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呢?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需要和意义初中生刚从小学过渡到中学,头脑中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前概念,在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时,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实现这种转变呢?在几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出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实现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一个良好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在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问题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放弃前概念,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新的知识。
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和需要。
在这样积极主动、目的明确的状态下,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如在教学密度这一概念时,鉴于学生的认识多数停留在“凡体积是500毫升的液体,质量就为500克”。
我在教学中用实验法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天平测出等质量的水和酒精,装入同样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测量结果。
用科学实验结果改变了学生以往形成的前科学概念。
形成概念与规律的前提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或规律的感性材料,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上的飞跃,这个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高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高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https://img.taocdn.com/s3/m/a9b80718a216147917112895.png)
高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摘要:物理学中存在着诸多的概念和规律,只有掌握好这些概念和规律,才有可能学习好物理这门课程。
作者结合多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阐述了高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整体知识结构中的精华所在,如果说高中物理被比做一栋大厦的话,那概念与规律则堪称大厦的基石与框架。
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如此之重要,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盲目地做题、做实验上,并不注重对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与熟练掌握,导致在进行物理学习时思绪混乱,没有章法,在练习上遇到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障碍,形成一种看似忙碌,实际是在做无用功的现象。
不但造成了学习时间上的浪费,还容易让学生产生物理难学的错觉。
高中物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学科。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物理感知力,对现实生活中反映的物理现象有了相对完整的认识,并在认识过程中形成了积极的学习心理。
这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强化学生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学习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因素。
反而言之,他们在对待感性材料时表现的概括、抽象上的不足,也反映了他们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因而也形成了一个消极因素。
物理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积极因素,及时克服消极因素,帮助学生完成高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这一系统的、深刻的、复杂的心理转变过程[1]。
一、提高学生对概念与规律的感性认识在高中物理知识中,用数字语言或者词语表达出来的概念与规律,通常会给学生造成抽象乏味的感觉。
像分子热运动等类似的知识内容都表现得十分抽象,不便于学生理解。
而高中生要实现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都要历经从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再到理性的具体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获得对物理知识必要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
在众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里,都包含着许多物理事例,当教师为学生陈列这些具体的物理事例和介绍相关物理现象时,学生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同时,会下意识地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已学知识不能合理解释某些现象与事例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产生“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的疑问,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浅谈物理教学中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
![浅谈物理教学中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0838ed27453610661ed9f421.png)
程。 是形成概念的关键 物理概念是人脑对物理现象 的和过 程等感性 材料 进行 “ 科学 抽象 ” 的产物 , 用抽象思维 的方法 , 对感性材料进行“ 去粗取精 、 去 伪存真 、 由此及彼 、 由表及里 ” 的整理加工 , 把握本质属性 的过程 , 这个 过程必须经 过头脑 的思考 才能完成 。中学 物理概念教 学存
概念的理解。
1 加 强实验 , 审慎地选择实验和事例 , 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
识, 是形成概念、 掌握 规律 的基础
在研究物理 问题 时 , 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具
体的认识 , 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 。有的教师不甚 了解感性 认识是 头脑进行思维 加工的原料 、 掌握规 律的基础 , 在教 学中习 惯 于“ 口头加 粉笔” 的教学方式 , 特别是对 教学 中的物 理实验 ( 包
括演示和学生实验 ) 不重视。因而在学生对 所学习的物理问题尚
别与联系 , 以加深理解 。对存在依存 关系的物理概念要注意加 以
引导 , 进一步 理解其物理 意义 。从相似 概念 的“ 比较” , 学生 中 使
了解 和学会形 成概 念 的某 些方法 。在 物理学 中 , 对于 概念 的定
义, 特别是物理量 的的定义 常用一些 物理量相 除或相乘 意 阶 段 性
未获得 必要 的感性认 识 的情 况下 , 向学生 讲解有 关 的物理概 就
念 , 这种情况下 , 在 要学生 理解和掌握是 不可能 的。在物理教学
中 , 使学生掌握必要 的事实 , 不 那么要想使 学生形成 概念也是枉 费心机 的。
堕 塾 塞
No. 6
试论高中物理教学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方法
![试论高中物理教学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acadaddc1c708a1284a44b3.png)
() 限 法 : 一些 物 体 的 运 动 过程 中 , 3极 在 往 往 在 将 要 达 到 临 界 状 态 时 , 关 的 物 理 有 量 会发生突变 , I 状 态 的 物 理 当 量 就 是 临界 这 一 物 体 发 生 突 变 的 临界 值 。 物 理 学界 , 在 极 限 法 的 应 用 无 处 不 在 。 般 物 质 都 有 临 一 界 状 态 , 临 界值 作 为 解 题 思 路 的 起 点 , 以 是 种很 有用的思考途径 。 ( ) 合 法 : 合 法 就 是 一 种 将 整 体 结 4综 综 果 分化 成 各 个 条件 , 从 分 化 出的 已 知 条 又 件 来 推 断 出 未 知 条 件 的 推 理 方 法 , 一 种 是 化 整 为 零 , 从 局 部 到 整 体 的 一 个 物 理 思 又
一
[]李新 民 , 【 编】物理 教 学论[ . 3 等主 . M】北京 : 科 学 出版 社 , 0 5 20. 【】阎金 泽 , 【 编 】 中学 物 理 教 材 教 法 4 等 主 . 【 . M】北京 : 北京 师范大学 出版社 , 0 12 20,. 【】李 尚文 . 样 学好 高 中物 理 【 】科 学 出 5 怎 c. 版 社 、 门 书 局 出版 , 9 6 1 龙 l9 ,. [】梁 旭 . 学 物 理 —— 教 学 艺 术 的 研 究 6 中
语 言 技 巧 , 自卑 的 学 生 也 会 激 发 起 学 习 最
主义。
() 2 形成 概 念 阶 段 。 引 入 概 念 是 感 性 的 认 识 , 成 概 念 是 形 抽 象 思 维 的运 转 过 程 。 引 入 了 概念 之 后 , 在 要 求 学 生 能 用 自己 的 语言 准 确 地 将 概 念 表 述出来 , 就是 运 用 抽 象 思 维 思 考 后 的结 果 。 当一 个 人思 考过 后 , 会得 到 一 定 的 结 论 , 总 概 念 经 过 学生 的 语 言组 织 和 思 考 之 后 , 会 在脑海里形成鲜 明的印象。 ( ) 固概 念 阶 段 。 3巩 要 达 到 巩 固 概 念 的 目的 , 要 对 学 生 还 强 调用 词 的 精 确 性 、 言 逻 辑 的 连 贯 性 , 语 能 够 概 念 来 解 释 身 边 的 物 理 现 象 。 语 的 精 词 确 性可 以有 效 区别 类 似 概 念 或 者相 似概 念 的 不 同 之 处 , 言 逻 辑 的 连 贯 性 可 以 加 深 语 概 念形 成 的 推理 过程 , 强 了理 解 和 记 忆 。 加 1 2规律 . 学 习物 理 学 的 规 律 , 学 会 从 描 述 物 要 体 的 物 理 过 程 开 始 , 道 用 什 么词 语 去 描 知 述 物 理 的 量 和 物 体 的 运 动 状 态 , 够 准 确 能 的描 述 就 能 准 确 的 理 解 。 律 的 理 解 和 人 规 的理 解 水 平 是 相 辅 相 成 的 , 理 解 了 才 能 要 认 识 规 律 , 识 规 律 之 后 反 过 来 加 深 了 理 认 解。 观 察 同一 种 物 理 现 象 , 生 们 会 得 出 学 多 种 结 论 , 为 在 每 一 种 物 理 现 象 都 不 会 因 单 独 存 在 , 是 彼 此 之 间 互 为 因果 。 学 生 而 在 7 6 中 国科 教创新导 刊
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https://img.taocdn.com/s3/m/4e1ccecd84254b35eefd342b.png)
物理 概 念 的 形 成 与 规 律 的 掌 握
高金 妹
杭 州 绿城 育 华 学校
摘 要 概 念 和 物 理 规律 掌握 是 学 习 物 理 基 础 知 识 最 重 要 的 内
积 累效应 和 力的 空 间积 累效应
思路
。 , ,
。
解 决 力 学 问题 离不 开这 三 种解 题
。
容
。
那 么 在 物 理 教 学 中 如 何 帮 助 学 生 掌握 正确 的 物 理 概 念 和 物
古 人云
: “
尽信 书 则 不 如 无 书 作 为 新 一 代 的
”
”
平抛
。
学子 不 能 读 死 书 亦 不 能 死 读 书 尤 其 在 理 工 科 的 学 习 上 将 更 加
显 得 尤 为 重要
。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有 ( D )
己 b
仁
所 以 说 完 全 从教 科 书上 或 教 师 课 堂 笔记 那 里 一
, , , 。
在 比 较复杂 的题 目 中 这三 种 方 法往往是交替使 用 的
下面
。
理 规律 将 会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义 和 作 用
就 我 个人 而 言 经 过 多
, 。
举 一 个例题 说明学 习 物理 概念 掌握规律 的精神 之 所在这一 点
年 的 教 学 经 验 和 历 练 总 结 了 下 面 的 一 些 要 点 和 可行 的 方 法
, ,
,
,
“
”
的有限的物理 知识 却 又 无 法合 理地 去阐 述 说 明 和表 达 解释这 些相
的求 联系 或者 联想 与 之 相 关 的物 理 情景 因 为常言 道 温故 而 知新 可 以 为师也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法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法](https://img.taocdn.com/s3/m/b28633f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d.png)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法摘要: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注重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如果把物理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
所以说,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教好物理概念是学好初中物理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物理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和规律,才能解释物理现象和解决物理问题,单纯的机械记忆是学不好物理的。
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切实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概念和规律。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重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注重阐述它们的物理意义,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三点教法。
1.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规律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其中物理现象来自物理实验和具体事例,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对已获得的感性材料经科学的抽象,抓其本质,找出规律,提出理论,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是物理念的由来。
例如,进行“功”概念的教学,关键在于弄清做功包括的两个必要因素。
我在选择例题时,选出包含物体虽然移动距离,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这一情况,否则尽管教师一再强调“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有些学生却认为功等于力跟距离的乘积。
这样就不可能形成功的正确功的概念,为此,可选以下例题进行教学。
某起重机吊起重为10牛顿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为5米,则起重机做功为多大?有些学生答为5×10焦耳。
我就向学生分析这个问题,超重机对物体做功,就是起重机钢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所做的功,而物体只在水平方向上通过5米距离,在竖直方向上物体没有移动距离,故起重机对物体做功为零。
这样的例题有助于学生正确形成功的概念。
又如讲沸腾过程液体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学生难以理解。
浅谈如何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
![浅谈如何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873770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1.png)
浅谈如何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浅谈如何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在大家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都学过物理这门学科,那么如何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呢?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利于物理的学习!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浅谈如何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欢迎阅读!(一)要在更广泛的知识和更普遍的背景材料上把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就需要对概念、规律的提出、建立有一定的了解,对概念、规律内容的各种表达形式(文字的和公式的)有清楚的认识,能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理解它们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理解它们在物理理论大厦中的位置,会应用它们分析解决问题。
在复习前考生对此已经有一定的认识、理解,但是应该知道,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揭露了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人类经过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的结晶,具有深刻的、丰富的意义,对它们的实质和意义的理解是分层次的,在高中一、二年级学习时的理解是低层次的,在复习过程中要努力提高一个层次。
例如,对电场的理解就是一个从静止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到变化的磁场产生涡旋电场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深化的过程。
电场强度的定义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和电荷所带电量的比值。
全部学完高中教材后应该清楚有两种电场:即静止电荷产生的电场和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的电场。
电场强度的定义对这两种电场都适用,它是电场强度的普遍定义。
这两种电场的性质不同,即:静止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其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止于负电荷,沿着电场线电势降落,不可能闭合;变化磁场产生的涡旋电场,其电场线没有起点、终点,是闭合的,也没有沿着电场线电视降落的说法了。
电动势的本质是非静电力移动电荷做的功,电感线圈中的自感电动势、变压器副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都是涡旋电场产生的。
(二)概念与规律紧密联系,互为补充。
例如:功的概念除抓住功的定义式外,应该着重从动能定理、功能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普遍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等角度来理解,即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理解。
论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论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https://img.taocdn.com/s3/m/f30dd69f6529647d2728521e.png)
在初 中物 理教 学 中, 应 营造 良好 的教 学情境 ,以激发 学生 对物理 学习兴趣 。 通过提供探 究性 的素材进行研 究,以提 高学 生的 自主 学习及探 究式 学习能力。如在 “ 液化 ”知识点的课堂 教 学 中,教师可借助 多媒体技术进行教 学,先提 出问题 , 供 学 生进行 思考。 如水沸腾 时为什 么会 出现 大量 白气?为什 么夏天 中午水管表 面会 存在 大量 的水珠呢 ?通 过向 学生提 出这些 问 题 ,并 引导 学生进行有效探 究, 在 学生说 出答案后 ,用多媒体 技术将这 些物理现 象以形象的方式播放 出来的 , 并告知 学生的 答案 。学生通过研 究性学 习, 有利 于培 养学生发现 、思考及解 决问题 的能力 , 从而 才能有效提 高学生学习物理 的积极性及有
2 . 3探 究 性教 学
在 生活 中涉及到许 多和物理知 识相 关联 的资源。 若在物理 教 学中能将课本知识 与实际生活有机 结合 , 既 可以有效提 高初 中生的物理 学习有效性 , 还 可以使 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物理知识 对 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 有利 于增 强学生对物理 学习的动 力 , 最 终有利 于提 高学生学 习物理的有效性。 所 以, 在初 中物理课 堂 教 学 中, 教 师必须要 重视教 学知 识点与实际生活的相 结合 , 联 系生活提 出问题 , 以提 高初 中物理教 学的有效性。 如在 “ 光 学” 知识点 的教 学上 , 教师应结合 生活实际提 出问题 ,以增加光 的 形 象性 。如提 出 “ 为什 么通过放 大镜 可以将物 结 合
课程教育研 究
养。 如 在力学 “ 浮力” 的课程教 学中, 教师在讲述浮力概念 时, 应首先向学生讲解浮力的产 生原 因。 让 学生能真正理 解浮力的 概念 以及 产生浮力的原 因。 在 学生掌握 好浮力的概念后 , 教 师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30fbf6a958fafab068dc02a9.png)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摘要】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经历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阶段;运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阶段;概念、规律的整理阶段。
总之,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三个教学阶段,包含了近期的新课教学和远期的复习教学整个过程,它对大纲要求较高的重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与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范例模型;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核心地位,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探索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是物理教学的永恒话题。
本文试图从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划分的角度,谈谈在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1.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阶段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那么,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呢?1.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需要和意义。
“在学生的相异构想与新的物理知识相冲突时,怎样才能促成认知结构的顺应,从而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呢?关键是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其顽固信念的基础.”所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和需要,主动放弃“前概念”的影响,急于了解新的知识.这样目的明确、积极主动的准备状态,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1. 2 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思路。
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对斜面小车实验现象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小车运动的方向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再用外推法分析、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结果,逐步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浅谈物理概念形成教学
![浅谈物理概念形成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b0ec891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6.png)
浅谈物理概念形成教学浅谈物理概念形成教学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
因此物理概念的形成教学就成为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建立概念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知过程。
因此在它的形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的感性材料一定要具有范例性和普遍性建立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从具体事物、事例、或从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物理概念。
教学中,教师从该概念所包含的大量事例中,精选那些包含各种类型、本质联系明显的、能引起学习兴趣的、与学生智力水平和经验相适应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教学,学生就易于接受,并且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遗忘。
例如在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中,引入例子(1):下雨天骑自行车的人,如果车子后面没有挡泥板,会看到什么现象?例子(2):砂轮打磨下来的炽热微粒沿着什么方向飞出?例子(3):链球运动中的链球从运动员手中沿什么方向飞出?像这样通过列举普遍性的范例对某些概念教学会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的感性材料一定要具有基础性和生活性“基础性是针对受教育者接受教学内容来说的,强调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基本经验和生活实际,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
教师精选感性材料时,一方面要认真结合《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从知识结构体系、教材编写意图上整体把握教材。
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为不同地区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所不同,形成同一物理概念引用感性材料可能就有所不同。
例如在“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一节的教学举例中,对农村学校的学生举出“牛和马启动过程”的例子,生活性较为鲜明,而对城市学校的学生举出同样的例子显然缺乏生活的鲜活性,因生活经验的欠缺,导致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
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
趔趄,甚至摔倒。
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
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
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
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
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
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
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
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总之,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