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流行病学ppt课件
猪瘟病毒PPT课件
![猪瘟病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05631304a1b0717ed5ddd3.png)
二、非洲猪瘟
(African swine fever,ASF)
• 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 主要特征:高热、皮肤发绀、全身内脏器官广泛出血、呼吸障
碍和神经症状。 • 临诊上非洲猪瘟与猪的很多出血性疾病相似,尤其与猪瘟很难
区分。
第20页/共63页
病原
• 非 洲 猪 瘟 病 毒 (ASFV) 属 非 洲 猪 瘟 病 毒 科
第7页/共63页
急性型病猪临床症状
第8页/共63页
急性型病猪-皮肤出血斑
第9页/共63页
• 2.慢性型猪瘟 • 早期有食欲不振、精神委顿、体温升高和白
细胞减少等临诊症状。 • 后期病猪重现食欲不振、精神委顿临诊症状,
体温再次升高,直至临死前不久才下降。 • 慢性猪瘟的突出表现:病情时轻时重,食欲
第40页/共63页
PRRS病猪产死胎、木乃伊胎
第41页/共63页
PRRS病猪产头部呈水牛样头
第42页/共63页
组织学变化
• 鼻黏膜上皮细胞变性,纤毛上皮消失。 • 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 • 肺泡壁增厚,膈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 动脉周围淋巴鞘的淋巴细胞减少,细胞核破裂和空
泡化。接毒后60h可见单个肝细胞变性和坏死。 • 母猪可见脑内灶性血管炎,脑髓质可见单核淋巴细
病原
• PRRSV属于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 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 。
• 有囊膜,单股正链RNA,病毒粒子呈卵圆形, 直径50~65nm。
• -70℃可保存18个月,4℃保存1个月;37℃ 48h,56℃45min完全失去感染力。
• pH依赖性强,在pH6.5~7.5间相对稳定,高 于7或低于5时,感染力很快消失。
非洲猪瘟课件
![非洲猪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230a8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4.png)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防疫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和技能。
个人层面的防控策略
增强防疫意识
个人应增强对非洲猪瘟的防疫意识,了解非洲猪瘟的症状和传播途 径。
遵守防控规定
个人应遵守政府和企业的防控规定,如不购买和食用病死猪肉等。
做好个人防护
个人在接触生猪和相关产品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 套等。
案例二:某养殖场非洲猪瘟的发现与处理
1 2
发现疫情
某养殖场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病例,立即向有关部 门报告。
处理措施
相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对病猪进行隔离和治疗 ,同时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
3
处理效果
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疫情得到控制,养殖场恢 复正常生产。
案例三:某地区非洲猪瘟疫苗接种的成功经验
疫苗接种
直接接触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直 接接触感染猪只或其分泌 物、排泄物等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污 染的水源、饲料、运输工 具等传播。
空气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空 气传播,特别是在密闭、 拥挤的环境中更容易传播 。
02
非洲猪瘟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疫苗接种方法
目前有几种非洲猪瘟疫苗可供选择, 包括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
通过检测猪只的血清抗体水平,判断是否感染非洲猪瘟。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核酸检测技术,检测病毒的核酸序列,以确定病毒的种类和数 量。
治疗方法
隔离与消毒
将病猪隔离,并对猪舍、用具、饲料、饮水等进 行全面消毒。
对症治疗
根据病猪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退烧 、消炎、补液等。
疫苗接种
对健康猪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最新非洲猪瘟的流行状况和防控主题讲座课件
![最新非洲猪瘟的流行状况和防控主题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94cafa9ec3d5bbfd0a74c8.png)
用途 饮用水、污水
车辆、用具 猪舍、场地、车辆
广谱消毒剂
2.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发病猪、带毒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是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染源,野猪以及钝缘 蜱属软蜱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非洲猪瘟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接触或 采食ASFV污染的物品而经口传播或 通过昆虫吸血传播,短距离内可经 空气传播,污染的饲料、泔水、车 辆、器具及衣物亦可间接传播本病。
目录
CONTENTS
1 非洲猪瘟病原特点 2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3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4 非洲猪瘟防控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 从急性、亚急性到慢性不等,以高热、皮肤发绀、全身脏器广泛性出血、 呼吸障碍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100%。
九点建议:非洲猪瘟生物安全 体系
1. 严把海关、口岸、边境站等关口,严格禁止猪及其制品的进入。严堵 并禁止走私行为。
2. 严格检测饲料、血浆粉、骨粉等饲用品带毒。
3. 严格禁止泔水养猪。
4. 严格进行人员、车辆、用品等的消毒工作。
5. 对猪场的死猪一头不漏的进行非洲猪瘟病毒PCR检测。
6. 对猪场内的粪尿、污水进行非洲猪瘟病毒PCR检测。
从养猪场、屠宰场、卖肉市场,全链条严格控制非洲猪瘟病毒的存在与发病, 确保我国养猪业正常生产,猪肉正常供应,非洲猪瘟得到有效控制和消灭。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谢谢大家!
对于存在ASFV国家 主要避免家猪和野猪等动物与软蜱接触
俄罗斯非洲猪瘟防控
俄罗斯非洲猪瘟防控总体上不太成功,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疫病防控体系相对薄弱,监测系统不完善,导致疫情应对相对滞后 疫情发现、确诊和处置不及时,导致疫情扩散 现代养猪业相对落后,散养户较多,加大防控难度 虽然实行扑杀政策,但补偿不到位,造成农场主不配合(隐瞒疫情和私自处
非洲猪瘟ppt课件
![非洲猪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ca5323227916888486d74b.pn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耳尖发绀,皮肤充血出血
13
血性腹泻
仔猪浑身发红,神经症状
14
慢性非洲猪瘟常见症状
15
脾脏肿大,易碎,呈暗红色或黑色
16
肾脏淋巴结肿大出血
17
胆囊、肺水肿
18
肾脏出血点、出血斑
19
肺部肉芽肿、纤维素性心包炎、出血点
20
21
西班牙防控经验(猪病学第十版)
+ 告知客户疾病的危害性 + 做好生物安全 • 消毒、外来车辆、人员免进猪场 • 驱虫驱蚊蝇、杀灭节肢动物 • 全进全出、净舍消毒 + 加强饲养管理 + 发现异常病猪,马上隔离、封锁,大群发生要及时告知老板,上报主管
畜牧部门
23
非洲猪瘟ASFPPT课件
![非洲猪瘟ASF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51103603d8ce2f01662309.png)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1
• 急性病例的出血机理是病毒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复 制,使内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胞的吞噬活性加强引起的
• 亚急性病例的出血机理是血管的通透性引起的 • 急性病例中淋巴细胞减少的机理与淋巴器官的T淋 巴细胞凋亡有关 • 急性和亚急性病例后期可引起肺水肿,是肺血管 内巨嗜细胞随后作用的结果,肺水肿是病猪死亡 的主要原因
• DIF诊断亚急性和慢性ASF时只有40%敏感性,是由感染组 织中抗原抗体复合物阻断ASFV抗原与标记的抗ASFV免疫球 蛋白的结合引起的
• 血细胞吸附实验是指红细胞能吸附在体外培养的 感染ASFV的巨嗜细胞膜表面
• 在ASFV诱导的细胞病变出现前,红细胞能在巨嗜 细胞周围形成典型的玫瑰花环 • ASFV-DNA检测:PCR技术 • 抗体检测:感染ASFV后的6-8天能从血液中检测到 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G,IFA、ELISA和免疫印迹技 术(IB)最常用
•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从4天到19天不等,实验室感染 潜伏期较短,一般2-5天
耳、背部严重瘀血
病猪精神沉郁,皮肤发绀,腹泻,粪便带血
鼻孔出血
发病机理
• 一般情况下,ASFV在家猪经口或鼻腔传播
• 也可通过蜱叮咬、皮肤划痕和注射感染ASFV • ASFV的感染从扁桃体和下颌淋巴结的单核巨嗜细 胞开始,随淋巴液和血液达到靶器官 • 感染ASFV后6-8天开始出现病毒血症,病毒血症将 存在很长时间
• ASFV能抵抗温度和酸性pH等环境因素的改变,能 从室温放置18个月的血液和血清中分离到病毒 • ASFV能在冰冻或未煮熟的肉中存活几周或几个月
• 病毒经60℃30分钟可被灭活 • 许多脂溶剂能使ASFV灭活
猪瘟PPT课件
![猪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c0231e27284b73f3425049.png)
HCV呈球形,大小40-50nm
2、增殖
HCV经常用猪肾上皮细胞细胞PK-15、SK-6、猪 睾丸细胞ST培养,但不能产生细胞病变 (CPE)。
与新城疫病毒共同培养,可增强后者的致细胞病 变作用,称为“新城疫病毒强化试验”,是鉴别 HCV的方法之一。
3、血清型 猪瘟只有一个血清型,不同分离毒株其毒力不同。 4、毒力强弱 (1)强毒株 ➢ 引起急性猪瘟,死亡率高,通常在1~2周内致死感染猪,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国际动物卫生法 典》中,将猪瘟列为A类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 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也被列为一类 传染病。
二、病原体
1、分类、形态 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 球形、有囊膜、单股正链RNA病毒 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有高度的同源性,既有
血清学交叉反应,也有交叉保护作用。
和四肢皮肤发生坏死; ➢ 后期站立不稳,后肢瘫痪; ➢ 病期2-3个月。
六、病理变化
1、急性型、亚急性型: ➢ 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 ➢ 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不同程度的出血; ➢ 以淋巴结、肾脏出血最为常见; 全身淋巴结,尤其是颈部、肠系膜、腹股沟淋巴结水肿、
出血,呈红黑色外观,切面呈周边出血,大理石样花纹; 肾脏皮质有针尖大出血点,呈“雀斑肾”; ➢ 脾出血性梗死,最具有诊断意义,毛细血管栓塞所致,
官、体液中,尤其血液、淋巴结、脾脏含毒量最 高。
潜伏期排毒、感染毒力较弱的毒株康复后呈慢 性感染猪,危险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呼吸道、结膜和生殖道粘膜感染,
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导致仔猪带毒持续性感染,是猪瘟免 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四、发病机理
HCV进入机体,在扁桃体大量繁殖,随后经淋巴 管到达淋巴结继续增殖,然后到达外周血液和全身 组织;
非洲猪瘟防控知识ppt课件.ppt
![非洲猪瘟防控知识ppt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560baa5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59.png)
非洲猪瘟防控知识ppt课件.ppt1、非洲猪瘟防控学问主要内容01.非洲猪瘟病原02·起源和危害03·传播路径和途径04·国内外疫情05·猪源血粉传播分析一、非洲猪瘟病原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影响全部年龄的猪,主要引起出血热。
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是我国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不是人畜共患病,只感染猪和钝缘软蜱,是家猪、疣猪、欧洲野猪和美洲野猪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出血性疾病。
〔一〕非洲猪瘟的生物学特点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非洲猪瘟病毒属〔Asfarvirus〕的唯一成员2、兼具虹彩病毒和痘病毒的某些特性–唯一核酸为DNA的虫媒病毒–23个基因型9个血清型特点之一:基因组大而冗杂蓝耳病病毒15kb12倍猪瘟病毒12kb15倍口蹄疫病毒8kb24倍特点之二:基因多变基因型多达23个基因组两端各有一个高变区特点之三:对环境抵抗力较强非洲猪瘟病毒〔ASFV〕口蹄疫病毒〔FMDV〕☆56℃70分钟,60℃20分钟灭活56℃30分钟灭活☆25-37℃数周22℃时存活8~10周;37℃时存活10天☆4℃1年4℃可存活1年☆pH:无血清4-11.5,有血清4—13.4☆pH低于6或高于9时很快失活☆粪便中至少存活11d,在环境中存活数天在干粪中病毒可存活14天,在粪浆中可存活63、个月,在尿水中存活39天在地外表,夏季存活3天,冬季存活28天☆在死亡野猪尸体中可以存活长达1年室温放置15周的腐败血清☆4℃保存肉150天,骨髓188天,血液18个月至6年;冷藏〔4℃〕胴体产酸能在3天内杀死病毒☆冷冻〔-20℃〕肉中可存活数年冷冻〔-20℃〕在脾、肺、肾、肠内至少存活210天☆未熟肉品、腌肉、泔水中可长时间存活在腌制干火腿中可存活5个月在未经烧煮或高温烟熏的火腿和香肠中能存活3-6个月食盐对其无杀灭作用,在腌肉中可以存活,但受PH值影响,肉品自然发酵产生乳酸PH下降到5.3-5.7时就将其杀灭〔二〕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特点特点之一:宿主涉及家猪、野猪和软蜱1、贮存宿主:〔1〕非洲的野猪4、:疣猪、丛林猪、大森林猪〔2〕钝缘〔软〕蜱〔3〕疫区的其他吸血昆虫,如血虱、蚊子和苍蝇等2、终末宿主:〔1〕欧洲的野猪:野猪〔2〕美洲的野猪:后颈野猪、白唇野猪等〔3〕家猪:即猪科猪属家猪种的成员 A.家养猪/SusscrofadomesticusB.欧洲野猪/SusscrofaferusC.非洲灌丛野猪/PotamochoerusporcusD.疣猪/PotamochoerusporcusE.巨型森林猪/HylochoerusmeinertzhageniF.钝缘软蜱〔雄性和雌性〕特点之二: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传播方式: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媒介蜱传播3种方式直接接触--亲密接触间接接触--5、污染物媒介传播--软蜱等叮咬感染途径:消化道呼吸道血液非洲猪瘟病毒的循环模式ASFV主要定值循环:森林〔丛林〕传播循环、家猪(家猪-家猪)循环、野猪循环〔野猪-野猪〕、野家循环〔野猪-家猪〕、蜱-猪循环森林〔丛林〕传播循环在非洲,软蜱感染ASFV后通过叮咬传染给野猪,野猪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以形成病毒血症并持续2-3周,未感染ASFV的软蜱通过叮咬获得病毒,病毒可长期在软蜱体内存活和繁殖,通过叮咬再感染其它野猪,从而形成“野猪-软蜱-野猪”之间的循环,称为“森林循环”,ASFV通过森林循环可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
《猪瘟防治》PPT课件
![《猪瘟防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98e73cf705cc1754270909.png)
ppt课件
6
点颜色较暗。切面肾皮质和髓质均只有点状和绒状出血,肾乳 头、肾盂常见有严重出血。胃底部粘膜可见出血溃疡灶,大肠 和直肠粘膜随病程进度发展为淋巴滤泡溃疡,也常见有大量出 血点,小肠和大肠孤立和集合淋巴滤泡肿胀。喉和会厌软骨粘 膜常有出血点,扁桃体常见有出血或坏死。胸腔液增量,呈淡 黄红色。心包积液、心外膜、冠状沟和两侧沟及心内膜均见有 出血斑点,数量和分布不均。亚急性型:病程2~4周,主要 病变表现为淋巴结、肾和脾,与急性病变相同。在耳根、股内 侧有出血性坏死样病灶,断奶仔猪的胸壁肋骨和肋软骨结合处 的骨合线明显增宽。慢性型:败血症变化较轻微,主要特征性 病变为回盲口的纽扣状溃疡。断奶仔猪肋骨末端与软骨交界部 位发生钙化,呈黄色骨化线。繁殖障碍型:母猪具有高水平抗 体,不发病,但子宫内胎儿却因来路不明确的猪瘟病毒感染而 发病或死亡,致使母 猪流产。
猪瘟防治
猪瘟,又称猪霍乱,在我国又叫烂肠瘟。这种猪瘟在欧洲 称为“古典猪瘟”,是为了区别非洲猪瘟而言的,因为两 者症状相同,病原体却不同(非洲猪瘟病毒是RNA病毒,古 典猪瘟病毒是DNA病毒)。
ppt课件
1
猪瘟病原 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牛粘膜病病 毒、马动脉炎病毒有共同抗原性。本病毒为单股 RNA型,病毒粒子呈球形,核衣壳为20面体立体 对称,直径38~44纳米,有囊膜。本病毒只有1个 血清型,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强、中、弱之分。猪瘟 病毒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自然干燥情况下, 病毒易死亡,污染的环境如保持充分干燥和较高的 温度,经1~3周病毒即失去传染性。病毒加热 60~70℃ 1小时才可以被杀死,病毒在冻肉中可生 存数月。病尸体腐败2~3天,病毒即被灭活。2% 氢氧化钠、5%~10%漂白粉、3%来苏水能很快将
非洲猪瘟ppt课件
![非洲猪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225cee960590c69ec37666.png)
5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随ASFV的毒力、感染剂量和感染途径不 同而不同
急性病例表现为食欲减退,高温(40-41℃),内 脏器官出血,皮肤出血(尤其是耳部和腹肋部皮 肤),白细胞减少和高死亡率
6
亚急性病例表现为暂时性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并可见大量的出血灶
胸膜炎,胸膜粘连,干酪样肺炎和淋巴组织增生 纤维素性心包炎和坏死性皮肤病变也常见
14
肿大的脾脏(图上侧) 正常的脾脏(图下侧)
15
肾脏的严重出血斑点
16
膀胱粘膜严重出血
17
小肠的出血斑
18
诊断
ASFV检测:直接免疫荧光法(DIF)和细胞吸附实验
DIF是首选的诊断方法,利用脾、肺、肾或淋巴结的触片 或冰冻切片中的ASFV抗原与标记的抗ASFV免疫球蛋白进 行反应来确诊ASFV抗原
慢性病例表现为呼吸改变、流产和低死亡率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从4天到19天不等,实验室感染
潜伏期较短,一般2-5天
7
耳、背部严重瘀血
8
病猪精神沉郁,皮肤发绀,腹泻,粪便带血
9
鼻孔出血
10
发病机理
一般情况下,ASFV在家猪经口或鼻腔传播
也可通过蜱叮咬、皮肤划痕和注射感染ASFV
ASFV的感染从扁桃体和下颌淋巴结的单核巨嗜细 胞开始,随淋巴液和血液达到靶器官
ASFV-DNA检测:PCR技术 抗体检测:感染ASFV后的6-8天能从血液中检测
到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G,IFA、ELISA和免疫印迹 技术(IB)最常用
20
预防
控制天பைடு நூலகம்宿主,如软蜱和疣猪,防止这些 传染源与家猪接触
2024版412兽医传染病学非洲猪瘟课件
![2024版412兽医传染病学非洲猪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52d05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5.png)
• ASFV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空 气传播等。
•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健康猪与患病猪或其排泄物、分泌物直接接触而感染; 间接接触传播是指健康猪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等而感 染;空气传播是指病毒通过气溶胶形式在空气中扩散,健康猪吸入后感 染。
05
非洲猪瘟预防与控制措施
预防措施建议
加强生物安全
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的流 动,防止病毒传入猪场; 定期对猪场进行消毒,保 持环境清洁卫生。
提高猪群免疫力
合理配制饲料,保证猪群 获得充足的营养;适当添 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 猪群的抵抗力。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疫情监测制度,及时 掌握疫情动态;发现异常 情况及时报告,以便采取 相应措施。
案例二
某地区成功防控非洲猪瘟疫情该地区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加强疫情监测和排查, 严格封锁疫区,强化生猪调运监管和屠宰管理,最终成功控制了疫情扩散。该案例的成功经验表明,及时 发现、快速响应和科学防控是控制非洲猪瘟疫情的关键。
成功经验总结
完善防疫设施 建立健全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完善消 毒设施、隔离设施等防疫设施,确保生
• ASFV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较强,可以在污染的圈舍、用具、衣物等上 存活数周至数月,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03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与传染源
易感动物
家猪和野猪均易感,各年龄段猪均 可感染,以中大猪和母猪为主。
传染源
主要为发病猪和带毒猪,包括病死 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病毒可 长期存在于感染猪的血液、组织液、 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5e83e2d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d.png)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模型
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感染猪的血液、粪便、尿液等体液或污染物 传播。
流行病学特征:非洲猪瘟病毒可在野猪和家猪中传播,感染后死亡率很高,且病 毒可在感染猪体内长期存在,导致持续感染和传播。
流行地区:非洲猪瘟主要流行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但近年来已传播至欧洲和 亚洲部分地区。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汇报人:XX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非洲猪瘟的起源和传 播
02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 特征
03
非洲猪瘟的预防和控 制
04
非洲猪瘟对养猪业的 影响
05
非洲猪瘟的未来发展 趋势和挑战
06
添加章节标题
非洲猪瘟的起源 和传播
非洲猪瘟的起源
非洲猪瘟病毒首次在非洲被发现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感染的猪肉、 猪肉制品和野猪传播
诊断技术:提高 非洲猪瘟的诊断 技术,确保及时、 准确地诊断出病 毒,为防控工作 提供有力支持。
跨部门合作:加 强农业、卫生、 科研等部门之间 的合作,共同应 对非洲猪瘟的挑 战,保护养猪业 和食品安全。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猪瘟疫情
非洲猪瘟的预防 和控制
非洲猪瘟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研发和接种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
生物安全措施: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包括猪场消毒、人员和物品的管理等,以防止病毒的传 播。
监测和检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疑似病例,防止疫情扩散。
养殖方式的转变:推广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方式,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增强猪只免疫力,降低感染 风险。
的传播。
防控措施不完善: 部分地区的防控 措施存在漏洞和 不足,需要加强 和完善防控体系, 提高疫情的防控
《猪瘟防治》PPT课件
![《猪瘟防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98e73cf705cc1754270909.png)
原阳性(带毒猪)最高的30.70%最低的4.4%。 妊娠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在整个妊娠期都可通过胎盘传播。
病毒是由血液通过胎盘屏障传给胎儿的。
ppt课件
36
研究表明用猪瘟兔化弱毒株接种怀孕母猪不发生胎盘垂直传播, 但猪瘟野毒感染母猪后导致胎儿木乃伊化或死亡已有报道。 猪瘟病毒持续感染母猪可经过胎盘垂直传播病毒给仔猪,传 播率达45%~86%。 吃初乳和接种猪瘟疫苗(HCLV)不能阻止带毒仔猪的死亡。 免疫HCLV不能使带毒仔猪产生免疫保护力,强毒攻击可引起 死亡。 同窝出生不带毒的仔猪与带毒的仔猪混合饲养60天内没有发 生水平传播,这可能与母源体有关。 HCV垂直传播的带毒猪可发生水平传播(不同窝)。 HCV持续感染可引起母猪生殖系统病理变化导致繁殖障碍(卵 泡结石化,降低或失去排卵功能)随胎次增加而加强。
染,出现母猪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产弱仔的现 象。在胚胎期感染的仔猪,胚胎期免疫系统遭到严重
的破坏,出生后,对后天的免疫没有反应,因此,产
生免疫耐受。此类仔猪大量的带毒。由于其死亡时间
的延后,或者无症状的长期存活,都导致对环境的大
量排毒,成为主要的传染源
ppt课件
32
③ 低下的免疫力:使猪瘟经常和一些猪的细菌病、原 虫病一起并发,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使损失加大。 造成免疫力低下的原因很多,免疫剂量的不足;免疫 手段的不完善;劣质的疫苗;以及猪蓝耳病、猪圆环 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都可以造成猪群的免 疫力低下,由于这种免疫力低下的猪还有一定的免疫 力,所以表现的症状也不典型,并且经常和其它的疾 病如:猪的链球菌病、猪的支原体肺炎、猪的附红细 胞体病等并发,由于表现的症状相似,所以经常导致 误诊,延误治疗,使大批的猪死亡,加大了经济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污染的饲料、泔水、栏舍、车辆、器具和
衣物也能够使健康猪感染; —感染的猪肉和肉制品是ASFV重要的传染源; —野猪和软蜱是ASFV的储存宿主。
流行病学
传染源-我国钝缘蜱的分布
28个省存在117个种的蜱,其中软蜱包括锐缘蜱属7个种,钝缘
蜱属2个种(特突钝缘蜱(O. tartakovskyi)和乳突钝缘蜱(O.
二、流行病学
特点一宿主:家猪、野猪、软蜱
非洲的野猪: 疣猪(Warthogs) 丛林猪(Bush pigs) 大森林猪(Giant forest hogs)
欧洲的野猪:
野猪(Wild pigs)
欧洲野公猪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发病猪和带毒猪是ASFV的主要传染源, 发病
猪组织和体液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猪与野猪对ASFV自然易感,各品种及个不同年龄的猪
群同样是易感的。
—野猪可自然感染ASFV,非洲猪瘟的自然宿主为非洲的 野猪,尤其是疣猪(phacochoerus africanus)、薮猪 (Potamochoerus porcus)、巨林猪(Giant Forest hog, Hylochoerus meinertzhangeni),而广泛分布于
一、病原学
非洲猪瘟病毒科中唯一成员 ASFV只有1个血清型,是唯一一种节肢动物——蜱作为传播媒介
的核酸为DNA病毒。
一、病原学
ASFV是一种在胞浆内复制的有囊膜的双股DNA病
毒,分类上属非洲猪瘟病毒科
(Asfarviridae),非洲猪瘟病毒属
(Asfivirus)成员,而且是其中的唯一成员。
概述
2007年 东欧——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俄罗斯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2009年 发生非洲猪瘟的国家6个:俄罗斯 、格鲁吉亚、纳米比亚、毛里求斯、 坦桑尼亚、赞比亚。 2010年 发生ASF的国家俄罗斯。 2013.11.18日 赞比亚近2000头猪死于非 洲猪瘟 。
非洲猪瘟疫区国家根除措施
国家 法国 意大利 比利时 荷兰 古巴 巴西 马耳他 多米尼加 格鲁吉亚 俄罗斯 根除措施
野猪
二、流行病学
特点二:传播途径多-口、鼻、蜱 传播方式: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
ASFV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径侵入猪体。
接触传播、经食物传播和软蜱叮咬传播是 ASFV的主要传播途径。
而ASF在野生动物之间、野生动物与家养
动物之间以及在家养动物之间的传播方式
又各有特点。
tholozani或O. papilipes))。
特突钝缘蜱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宿主为刺猬和大沙鼠。乳突 钝缘蜱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和山西,主要寄生于狐、野兔、野 鼠、刺猬等野生动物,有时也在绵羊、犬等家畜体上发现,也
侵袭人。
拉合尔钝缘蜱在我国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西藏 等地,主要寄生在绵羊和其他牲畜。
8kb
24倍
一、病原学
特点二:基因多变
基因型多达22个,其中基因型1和型8在 ASF疫 情中作用重大。
一、病原学
特点之三:生存力强
温度:
60℃ 20分钟; 56℃ 70分钟 25-37 ℃ 数周 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可破坏囊膜使其失活 4 ℃ >1年 冻肉 数年~数十年
pH:
4~11.5 无血清 4~13.4有血清 未熟肉品、腌肉、泔水中可长时间存活罗斯的疫情也受到了中国 的高度关注。中国的东北地区以及新疆的北部地区与俄罗斯 接壤。俄罗斯与我国接壤地区目前尚未发生ASF疫情。但随着 俄罗斯国内ASF疫情的不断扩散,很难保证疫情不传到俄中边 境地区。
中国所在的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是当前世界上养猪和猪肉消 费最多的地区,ASF一旦被传人,后果不堪设想。中国养猪数 量占全球的一半,猪肉的消费也在不断上涨。从国外进口猪 肉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国内 的兽医卫生水平也尚不能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加强出入境 检验检疫工作,防控外来动物疫病的形势十分严峻。
粘病毒
1962~1966年
病原-分类地位
虹彩 病毒科
1981年
痘病毒科
1986年
类非洲猪瘟病毒属 非洲猪瘟病毒科
1995年
1998年
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
2005年,ICTV第八次报告
一、病原学
特点一:基因组大:170-190kb
蓝耳病病毒 猪瘟病毒 15kb 12kb 12倍 15倍
口蹄疫病毒
猪科动物和蜱类是ASFV的易感动物,其中 家猪和欧洲野猪高度易感,死亡率高达100%, 且无明显的品种、年龄和性别差异。而疣猪、 薮猪等非洲本土野猪感染后无临床症状,可作 为ASFV的储存宿主使病毒在自然界长期存在。
蜱类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
非洲猪瘟全球分布图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1921年东部非洲的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 2001年前报道发生ASF的国家37个(非洲27、欧洲8、美 洲2) 2001年后报道发生ASF的国家28个(非洲23、欧洲5)(俄 罗斯、意大利、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理 诊断技术
防控技术规范
非洲猪瘟
外来病
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 非洲猪瘟病毒引起,以高热、皮肤发绀及淋 巴结和内脏器官的严重出血为特征。非洲猪 瘟在症状上与急性猪瘟相似。 目前,本病在我国还未见报道,由于其危 害严重,在引种时一定要严格检疫。
非洲猪瘟
一、病原学
特点四:鸡胚卵黄囊培养繁殖,
PKl5、BHK—21、Vero传代细胞上 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和 红细胞吸附现象,这种吸附现象 可被同型的抗血清所抑制。而猪 瘟病毒无此吸附作用,可以区别 。
病毒形态特征
病毒粒子含有直径70—100nm的核心,外周是直 径172—191nm二十面体的 衣壳和含类脂的囊膜 。 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对应有1892—2172个壳 粒 ,中心有一孔,呈六棱镜状,壳粒间的距离为 74—81 nm。
大面积扑杀
(信息来源:FAO)
消灭所有生猪
(信息来源:Geering et al 1995)
扑杀病猪+误诊 迅速蔓延52疫点
(信息来源:OIE、FAO)
扑杀病猪及同群猪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自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俄罗斯到
2012年底,俄罗斯共发生非洲猪瘟 426起,导致60万头猪死亡或被扑 杀,包括间接经济损失在内的总体 经济损失估计达到300亿卢布,相 当于10亿美元。 信息来源:O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