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总论

合集下载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根据上课笔记做的)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相似概念:1。

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2。

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3。

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1。

土地类型多样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管理:1。

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

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

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五章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五章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2.土地制度
❖ 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关于土地所有和 使用的制度。
❖使用、收益和处分
❖ 公有和私有
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土地使用制是土地所有 制的反映与体现,又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 手段。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 二、假土设地制:度城变乡迁—的—事例发车不准——车主、客人均不满意
国家为公共利益需要, 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 土地转为国家所有
本着协商一致、平等互利的 原则对不同的土地所有权关 系进行调整或改变(一般发生 在农民集体内部)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我国现阶段土地使用制度及其形成
(一)土地使用权来源 土地归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但并不是直接由国家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而是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让渡。
路径依赖1:一旦一种独特的轨迹建立后,一系列的 外在性,组织学习过程,主观模型都会加强这一轨迹 ——良性循环 路径依赖2:初始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会诱发利益 集团的形成,从而形成制度刚性——恶性循环 从马屁股到现代铁路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 三、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及其形成
我国现阶段土地所有制及其形成
(一)宪法规定: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制度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分为: 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二)法律表现形式: 国家土地所有权和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城市市区的土地及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部分农村土地
(除法律规定属国家所有外)
第一节(三土) 地土地制所度有概权关述系的变化
土地所有权征用
土地所有权整理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 一、土地制度概述
何为制度:
吃青苹果与吃熟苹果的选择

华南理工大学参考书

华南理工大学参考书
交通工程
《交通工程学》王炜、过秀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点击查看
820
概率论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2版)栾长福、梁满发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点击查看
821
传热学
《传热学》杨世铭、陶文铨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点击查看
822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张法、王旭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点击查看
623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同济大学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专业教材
624
微生物学
《现代工业微生物》杨汝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
点击查看
625
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上下册),复旦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分析》(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点击查看
357
英语翻译基础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文体与翻译》,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点击查看
397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
全国统考科目,见国家统一的考试大纲
398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
全国统考科目,见国家统一的考试大纲
399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504
建筑设计2(做图)
点击查看
505
素描
506
工业设计快题设计
网上提供考试大纲
点击查看
601
高等数学(单考)
《高等数学》(上、下册)第五版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华东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一考研真题解析、参考书、考试科目、复试线、考试大纲

2015年华东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一考研真题解析、参考书、考试科目、复试线、考试大纲
同上
三、参考书目
640
土地资源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总论》陆红生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年
综合考试(含土地经济学、土 《土地经济学》毕宝德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土
832
地利用规划学)
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四、2015 年考研复试线
12 管理学 12 管理学
2. 试述土地登记及其内容。 3. 试述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管理。 4. 试分析我国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论述分析题(每题 30 分,共 60 分) 1. 解释土地发展权的含义,说明你对土地发展权归属的看法及理由。试述我国 当前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的内涵,并从发展权的角度对该制 度改革进行分析。 2.试分析“鬼城”现象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并提出制度改革建议。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试卷上做答无效,请在答题纸上做答,试后本卷必须与答题纸一同 交回)
一、考研真题 科目名称:土地资源管理学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一、名词解释(每个 5 分,共 30 分) 1. 土地 2. 土地生态管理 3. 土地监察 4. 土地使用权出让 5. 土地分等定级 6. GIS 空间分析 二、简答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 简述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二阶段:发力(7 月 1 日-10 月 1 日)
发力原因: 这个阶段时间比较充裕,没有学校里的繁杂事情影响,可以安心的投入复习。抓住这个阶
段,就成功了一半。 重点任务:
以英语、数学这些需要长期练习的科目为主。尤其是英语,在不放松单词等基本知识积累 的同时,“以真题为纲”进行复习,把每一套真题彻彻底底的分析明白,真真正正把握住出题 人每一道题的出题意图。

土地管理学教案

土地管理学教案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有关土地的基本概念
2、地籍管理
3、地权管理
4、土地利用管理及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难点:
1、土地分等定级
2、土地登记
3、土地产权流转管理
4、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管理学总论(章节备课)
章节
第一章 绪 论 (理论课4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使学生全面掌握土地的含义、特性、功能、地位与作用,了解人地关系矛盾与人口、土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城镇土地定级工作程序有哪些? 土地等与土地级有什么区别?
4、什么是土地分等定级? 按土地质量的分等定级与按土地利用效果的分等定级有何区别?
5、简述道路通达度作用分值计算过程.
6、特尔菲测定法在土地定级中主要解决哪些问题?它应用步骤有哪?
7、土地级别划分的主要原则和方法各是什么?
8、定级因素作用分值计算方法有哪些?并用其中任两种方法为例进行说明.
土地管理学教案
土地管理学教案
课程名称
土地管理学总论
学时安排
总学时:72 其中课堂讲授56学时;实验16学时
授课对象
国 土 资 源 管 理专业二年级15班
教材说明与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章炳林主编 土地管理学总论 .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年
资料:
林增杰 主编 地籍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樊志全 主编 土地登记理论与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樊志全 主编 土地登记相关法律知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樊志全 主编 土地确权理论与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国土资源报等期刊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土地管理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以及土地管理的基本过程。

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土地管理学这回事儿。

你说土地管理,这可不是个小话题。

土地就像是我们生活的大舞台,要是没管理好,那可就乱套啦!土地是啥?它是我们立足的根基,是万物生长的摇篮。

你想想,要是没有合理的规划和管理,这一片片土地不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没法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比如说,在城市里,土地的管理关乎着高楼大厦的矗立,道路桥梁的铺设。

要是管理不善,规划混乱,这边建个工厂,那边又搞个居民区,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大家能住得舒心吗?这就好比做饭,食材没准备好,调料没搭配对,能做出美味佳肴吗?再看看农村,土地管理更是重中之重。

农田的划分,水利设施的建设,哪一样不需要精心打理?要是管理不到位,土地肥力下降,庄稼收成不好,农民兄弟的日子可怎么过?这就跟种庄稼一样,不精心呵护,哪能有好的收获?土地管理还涉及到土地的产权问题。

这就好比你自己的宝贝,得清楚知道是谁的,有啥权利和义务。

不然,闹不清楚,不是乱了套?而且啊,土地的合理利用也是个大学问。

不能浪费一寸土地,要让每一块地都能物尽其用。

就像一个聪明的管家,把家里的东西安排得妥妥当当,不浪费一丝一毫。

对于土地的保护,那更是不能马虎。

不能随意破坏,不能过度开发。

这就像是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能随便糟蹋,得好好保护着。

土地管理还得考虑到未来的发展。

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得有长远的眼光。

就跟下棋一样,得走一步看三步,为子孙后代着想。

总之,土地管理学可是个极其重要的学问,关系着我们的生活,关系着社会的发展。

咱们可得重视起来,好好管理咱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让它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1、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综合分析法(2)系统分析法(3)比较研究法(4)模拟研究法(5)定性定量法2、政府失灵与对策(1)政府失灵的原因:1、公共决策失误2、政府庞大行政机构运行的低效率和“内部效应”3、寻租活动(2)政府失灵的对策:1、强化政府对土地的公共管理职能2、加强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3、建立良好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互动合作关系4、强化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5、建立健全土地法律体系和加大执法力度3、土地管理的方法(1)行政方法:行政管理系统通常采用命令、指标、规定、通知、条例、章程、指令性计划等方式对子系统进行控制。

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权力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等特点。

局限性:①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领导水平不高,就容易产生瞎指挥②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迟缓,有时候严重失真③行政层次多,手续繁忙,影响工作效率④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积极性(2)经济方法:经济手段(杠杆)是经济方法的工具,它在调节经济利益、实现管理目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土地管理方面常采用的经济杠杆有①地租地价杠杆②财政杠杆③金融杠杆④税收杠杆。

局限性:①它是通过调节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来指导利用,实现管理目标的,并不直接干预、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不能用该方法来解决管理中许多需要严格规定或立即采取措施的问题②人们除了物质利益还有精神和社会的需求,所以,在土地利用中不能单纯依靠该方法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3)法律方法(4)技术方法4、地籍管理流程:书上P74 图4-15、土地统计的任务和内容(一)土地统计的任务:①将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信息,按国家统一规范要求,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载入地籍簿册和地籍图。

②不断更新、充实、修正原有的统计资料,保持土地统计资料的现势性。

③建立土地统计信息库,逐步实施土地统计数据处理和传输的自动化。

④建立土地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开展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二)土地统计的内容:①土地调查总面积:指统计范围内全部土地的总量。

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资源特性,是土地能成为资产的主要原因。

2、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是土地的土地空间承载功能。

3、产生土地报酬递减原理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容量。

4、在土地管理系统中,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和市场管理是核心,土地利用管理是目的。

5、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县6、土地使用权转让与出租的主要区别是所有权是否转移。

7、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管理应着重于土地利用再生产和再开发及防治土地污染。

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结合土地资源的特点,及与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阐明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答:土地资源特性包括:客观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地域分异性、可持续发展性、多功能性;(1)土地与人口土地以其养育功能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生存、发展、繁衍的环境。

土地生产能力决定着其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2)土地与环境土地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的好坏。

(3)土地与可持续发展土地的功能和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强调土地为人类服务,但是,人类如果只强调向土地索取,而不重视保护和改善土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土地的功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将与人们的期望越来越远。

2、简述我国农用地管制的内容和意义。

答:农用地用途管制就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农业用地区,根据规定的使用条件和方式,对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田区、林业用地区、水产养殖区等进行用途管制。

对农用地利用进行管理,要针对农用地的资源和利用特性,采用适当的措施,对农用地的开发、利用、治理、跋扈进行有效管理,具有以下意义:(1)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也是管地方式、用地方式的一个大变革;是深入贯彻中国土地基本国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得以全面提高的根本举措;(2)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部分本门课程的自学指导一、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任务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土地的利用和土地关系的管理,这一完整的、综合的、具体的社会现象的规律性。

土地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调控土地利用,使之达到预定目标的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它是介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

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性,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二、土地管理学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土地管理总论》(陆红生主编,2002年2月第1版,2004年7月第4次印刷)全书10章,体系结构由下列几部分组成:1、土地管理的原理。

包括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管理的人本原理、系统管理原理、动态管理原理、效益管理原理;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2、土地管理内容和方法。

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土地信息管理。

3、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第二部分本门课程(下)的内容辅导第一单元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一、学习重点(一)基本概念1、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是指土地提供或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光能和热量的能力。

2、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3、土地利用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

5、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PPT课件

第一章  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PPT课件
总之,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 供求关系。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土地管理的涵义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 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 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 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 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土地个方面的内容: 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 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 督土地利用。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 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 法管理土地。
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与控制。 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
约,主要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的基本概念
二、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
于现在或可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 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资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 (有其物主)和排它性,并具有经济价值 的土地资源。它是土地的经济形态,是资 本的物的表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的基本概念
五、土地的基本特征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 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
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球来说,是固定不变, 没有弹性。
在土地自然供给与某些自然条件许可的范围 内,某种用途土地的供给量能够随着土地利用效 益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土地的经济供给,具有 弹性。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名词解释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16.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17.土地利用管理:国际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18..耕地: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利用周期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19.土地: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部分,它们附着于地壳,构成土地整体.20.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利益的那部分土地.21.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22.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与某些自然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某种用途土地的供给量能够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为土地的经济供给.23.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24.土地管理的内容: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内容在土地管理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1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及地籍档案管理等25.土地调查: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位置(界限、四至),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26.宗地:被界址线所封闭,具有独立使用权或几个使用者共有权的自然地块.土地变更调查:是指在全国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及权属变化情况,随时进行城镇和村庄地籍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的调查,并定期进行汇总统计.27.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1、有偿取得方式2、无偿取得方式3、依法承包经营取得4、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取得28.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29.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及基本形式: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再转移的行为,是平等民主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基本形式有出售、交换和赠与.30.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的出租是指合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民事主体(即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全部或部分提供给他人(承租人)使用,承租人为此而支付租金的行为.31.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土地使用权人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当土地使用权人不能按期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享有从变卖土地使用权的价款中优先受偿权的债务担保形式.二,简答1.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程序程序:1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出让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的地块的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土地使用条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2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经由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3经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正式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依法办理使用权登记手续,核发土地使用证2.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标准: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费用,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3.土地管理的特性:土地管理除具有管理的一般属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性:(1)全面性,(2)统一性,(3)科学性,(4)法制性.4.土地产权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5、土地征收的特征:1、土地征收的公益性2、土地征收的强制性3、土地征收的有偿性4、土地征收程序的合法性6.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维护土地公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利,加强土地的法制管理,使土地管理走上法制轨道.7.土地管理的总体原则:依法管理;统一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建设和发展的用地需求;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8.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6、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1、保障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纠正市场失灵2、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3、消除土地领的外部性4、协调各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保障土地配置的公平和效率.统一;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 .7.土地管理的内容: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分为产权、产籍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两大部分,具体包括:(1)地籍管理.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地籍信息系统筹内容. (2)土地权属管理.包括大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审核和依法确认,土地权属变更(如土地征用、划拨、出让等)管理,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对违法侵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行为的查处等内容.(3).土地利用管理.包括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的监督和调控等内容.(4).土地经营(土地市场)管理8. 地籍管理的任务和内容:任务:在我国,地籍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编制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有关土地政策等,提供保管、更新有关土地自然、经济、法律方面的信息.内容:地籍管理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地籍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9.地籍管理原则:(1)按国家统一的制度进行;(2)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3)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10、地籍调查的程序:准备工作、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面积量算、编绘地籍图、编绘宗地图.11.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主要内容: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调整土地关系.其中,调整土地关系包括调整土地征用过程中产生的土地关系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以及转让过程中的土地关系. 权属管理的主要的内容有:依法确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依法管理土地权属的变更;依法调处土地权属纠纷;依法查处土地权属方面的违法行为.12.土地利用的原则:(1)先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2)珍惜、节约合理用地;(3)均衡协调开发和合理布局;(4)贯彻农业优先;(5)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13、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 土地利用管理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监督和调控土地利用来实现的. 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的自然、经济特点,对土地的分配、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宏观上进行统筹协调、合理配置的综合措施. 2)、土地开发:通过对土地投入活动和物化劳动,一方面将难利用的土地改变为可利用的土地;另一方面是对已利用土地进行再开发,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3)、土地利用的监督和调控首先是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情况加以监督,在执行过程中因情况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对非农占用土地加以控制;对土地利用状况作正常性的监测,使土地利用不至于偏离规划的目标、方向,至少可以将这种偏离维持在可允许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土地利用朝着良性方向发展.14.土地利用内容:(1)确定土地的用途.(2)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3)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15.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等.它们制约着人们对土地的利用. 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社会制度、政策,土地所处的位置、交通条件,成本、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等.3.人的文化素质人们的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长远性的认识,都会给土地利用带来深远的影响.16.地籍管理的内容和原则内容:1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位置的位置,利用类型,质量和权属状况为内容的调查 2土地分等定级是在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为主要依据的各类土地等级 3土地登记是指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登记 4土地统计是对土地数量、质量等级、权属,利用类型和分布的统计及汇报分析 5地籍档案管理是对度低调查,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的图文、数据图册资料的归档,管理与利用等工作原则;1地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 2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3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三大类:农用地2、建设用地3、未利用土地2八大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3、十二大类: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共公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用地18.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期限和方法1)期限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用地或其他用地50年.2)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 协议、招标和拍卖三论述题20.土地与人口、环境是什么关系人地关系也是土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因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亦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它取决于自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越低,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越小,反之则越大.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矛盾之一.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是指土地生产力的保护和破坏对共它环境条件,甚至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8.土地管理的方法内涵及其相互联系是什么土地管理的方法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技术方法.1)行政方法:土地管理的行政方法指领导者(管理者)运用行政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直接指挥和控制管理对象,按照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实施管理的方法.常用的方式:行政管理系统通常采用命令、指示、规定、通知、条例、章程、指令性计划等方式对于系统进行控制.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权力.特点: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等特点.效果:行政方法能依靠行政机关和领导者的权威,充分发挥高层领导的决策作用、使管理系统达到高度的集中统一.行政方法有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领导水平不高,就容易产生瞎指挥;②横向构通困难.信息传递迟缓,有时严重失真;③行政层次多,手续繁杂,影响工作效率;④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积极性. 行政方法局限性的补救措施:行政指导(提供信息、咨询指导等)2)经济方法:土地管理的经济方法指管理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和引导土地利用活动,以实现管理职能的方法.经济利益原则是经济方法的核心. 经济手段(杠杆)是经济方法的工具,它在调节经济利益、实现管理目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土地管理方面常采用的经济杠杆有:(1)、地租地价杠杆(2)财政杠杆.(3)、金融杠杆.(4)税收杠杆.经济方法的局限性:①不能用来解决管理中许多需要严格规定或立即采取措施的问题.②土地利用中不能单纯依靠该种方法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3)法律方法:是管理者通过贯彻、执行有关土地的法规,调整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规定人们行动必须遵守的准则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在土地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主要是运用立法和司法手段,来巩固和调整各方面的土地关系.特点:法律方法比行政方法具有更大的强制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局限性:对于很多超越法律范围的活动就显得无能为力了.4)技术方法:是管理者按照土地的自然、经济规律,运用科技手段(遥感、电子计算机、系统工程、土地规划等)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因此,在土地管理中必须综合运用上述四种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地价与房价如何调控答:1、基于房地产市场是空间竞争的市场,况伟大(2005)将房价和地价关系建立在空间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考虑住房市场与土地市场的供给者行为,探讨了容积率、闲置土地比重以及开发商占地规模如何影响房价地价及其关系,得出土地供大于求时房价地价负相关、土地供小于求时房价地价正相关的结论2、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房价上涨导致了地价的提高,从供给角度看,地价上涨是导致房价上涨的一个因素,在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过程中,地价和房价分别是由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二、简述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深化改革的建议1.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分为农用地使用权和非农用地使用权.现状: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转换,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现象.从流转的情况来看,主要有转包、租赁、"四荒”拍卖、承租转包或返包、转让、入股等形式.存在问题:(1)存在土地强制流转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从幕后走向前台,并且速度明显加快,但存在不少违背农民意愿,损坏农民利益的问题. (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的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缺乏必要的引导.二是土地流转不规范,缺乏契约约束,农户委托集体经济组织缺少农户委托书,统一发包中由于对预期增值认知不清或漠视,造成对农民、集体利益的损坏,甚至剥夺农民承包权,造成不稳定因素. (3)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制约着土地流转.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4)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缺少中介服务机构.土地流转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乏一个由上到下网络状的中介服务机构,致使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土地流动渠道不畅,范围窄.改革建议:(1)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化建设.一是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二是明确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三是考虑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防农村环境遭受破坏.同时,摸索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做到职责明确,手续完备,合同规范. (2)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基本原则.首先是群众自愿的原则;再次是依法有序的原则;最后是规范操作的原则. (3)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第一,适当进行宣传引导.第二,努力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向.土地流转的方向应尽量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一致.第三,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第四,加强对市场机制的培育和监督. (4)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建议在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内部设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并赋予相应的管理职权,对土地的用途、项目、面积、价格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对土地流转过程实行监管,提高工作透明度,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更趋优化、更加有效、更为合理. (5)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机构.依托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机构,为流转双方提供法律、政策帮助,收集土地流转信息,为土地流转搭建平台三、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土地征收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四、简述城市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区别和联系参考答案:1.从市场层次来讲,城市土地市场又可划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1)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是指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城市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反映的是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我国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政府是城市土地一级市场惟一的供给者,所以城市土地一级市场是一种垄断性市场.目前,我国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存在三种交易方式:出让、出租和入股,其中,出让是一种较常用的交易方式,它又包括协议出让、招标出让和拍卖出让三种方式;出租仍处于试点阶段;入股也只是股份公司土地资产交易的一种方式.(2)城市土地二级市场.城市土地二级市场是指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使用权受让者将剩余年期的土地使用权让予其他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反映的是土地使用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与一级市场不同,二级市场土地供给者不是惟一的,所以城市土地二级市场是一种竞争性市场.目前,我国城市土地二级市场主要存在四种交易方式:转让、转租、抵押和入股.关系: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整个土地市场.一方面,一级土地市场供给和土地价格对二级市场的土地供给和土地价格具有决定性作用,若一级市场运行不规范,二级市场运行无序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二级市场的供需状况和价格又会反馈到一级市场,从而调节一级市场的供给和价格.这就形成了城市土地使用权流动和信息传导的闭合系统.四、填空题1.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可采取的方式:出售、交换、赠与、继承。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环境:
组织外部条件合理组合, 土管工作在良好环境运行。
任有何效系管统理内活,动管。理手段须构封闭循环回路,形成
反馈起关键作用。
管构理、系反统馈可机分构为。指挥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
三、相对封闭

第一部分 理 第二章理 2.1记
指:国土资源部; 我国土管系统, 执行机构:各省市县土地管理机构;
监构:;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业组、国家土地督察机 接:辖区内各用地单位; 反:监测机构、情报机构、各种形式的调查组 一.概 土化管,系本统身,随被管管理理目对标象、—对土象关、系外与部土环利境处变动而态变变。 动态管理须遵动态相关、弹性原理。
整标体分层系合层。:分定解出到总省目、标地,、据县优级化土原管则部,,将组土目规标总优目化
在标管实理现中。,使各分目标互相协调,促进,保总目 将体各规目划标相整关合内,容实。际实施过程中相互协调不违总
全令滥国:用土全耕地国地管各",理省也的市发指县给挥土监中管督心机机:构构国“保,土护资耕源地部,,禁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乱指占
动态管理,须搞好反馈控制。
将反用决馈,策回执决行策结部果门与,计对划决目策标再对输比出,起得调偏节差控信制息作, 通与现信被。息管反理馈系,统对发未展来变决化策相和适行应动,进保行管控理制目,标使实之
有效动态管理,关键:灵敏、准确、有力反馈。
物质存在基本形式:时间空间, 二者相互联系依存
需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相互作用才做正确决策。 有须效留管余理地须,要保据充系分统弹内性外。条因件为环:境变随机应变。 (1)管理科学考察问题大量。 因观素规众律多管,理相不互存关在系,错管综理复留杂可,调百节分余之地百。反映客
系存统、发作展用变的化结由果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

土地管理学总论完整试题

土地管理学总论完整试题

土地管理学总论一、单选题1.栅格格式表达空间数据的缺点: AA:数据存储量大B:难以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面状地物C:数据结构复杂D:多种地图叠合分析较困难2.以下哪项是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共同的形式:B .A:出让B:转让C:入股D:“四荒”拍卖3.下列关于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的"等"和"级”两个层次划分体系说法正确的是A .A:城镇土地等反映全国城镇之间的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B:城镇土地级的顺序不在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具有可比性;C:农用地等别在全省范围内不具有可比性D:农用地级别在市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4.在土地管理系统中D是核心;A:地籍管理B:土地权属管理C:土地市场管理D:土地利用管理5.下列关于土地用途管制不同看法,不正确的是BA:它是一种土地利用约束机制B:不需经过特定的科学程序和法定程序确定土地的具体用途C:土地用途变更的申请许可制D:擅自变更土地用途的责任6.土地征收的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DA:公益性B:强制性C:程序的合法性D:无偿性7.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前3年平均年产值B倍;A:4-10 B:6-10 C:4-6 D:5-108.土地管理目标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可划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A:年度目标B:近期目标C:宏观目标D:微观目标9.关于土地使用制与土地所有制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土地所有制是土地使用制的前提B:土地使用制不能反映土地所有制C:土地所有制为土地使用制服务D:土地使用制具有相对独立性10.土地登记的单元为下列哪项AA:宗地B:地块C:地段D:图斑11.下列关于土地用途管制不同看法,不正确的是B ;A:它是一种土地利用约束机制C:土地用途变更的申请许可制B:不需经过特定的科学程序和法定程序确定土地的具体用途D:擅自变更土地用途的责任12.下列哪项不属于地籍的特性CA:法律性B:精确性C:时间性D:连续性二、填空题1.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可采取的方式:, , 和;参考答案:.出售、交换、赠与、继承2.土地统计分析是对、、、进行分析研究;参考答案:土地数量结构、利用状况、权属状况的区域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与发展趋势3.土地的基本特性有、、、、和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参考答案: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4.地价指数按不同的基期可以分为和;参考答案:定基地价指数、环比地价指数5.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和五个层次.参考答案:3.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6.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参考答案:2.开发、利用、整治、保护7.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参考答案: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8.我国国有土地所有权包括:、、和;参考答案:4.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土地处分权9.土地调查是而进行的调查; 参考答案:3.以查清土地的位置界线、四至,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和权属10.土地收购的方式包括:、、和;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土地收回、土地置换、土地购买11.土地管理的原理包括、、和;参考答案:1.人本管理原理、系统管理原理、动态管理原理、管理效益原理12.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参考答案:宗地、图斑13.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可采取的方式:、、和;参考答案:出售、交换、赠与、继承14.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和五个层次;参考答案: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15.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由、和社会服务信息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参考答案: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信息系统、政务管理信息系统16.土地的功能是、、、提供景观的功能;参考答案: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17.土地管理的方法有、、和;参考答案: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技术方法18.土地登记的类型分为和;参考答案:初始登记、变更登记19.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参考答案:村农民集体或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或乡镇农民集体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法律、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2、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丰登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的综合措施;3、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的核心,土地所有权包括: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4、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5、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1、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2、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内容与程序3、土地征收补偿费的构成4、简述土地产权的基本特征5、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涵义及意义。

土地管理ppt课件

土地管理ppt课件
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具有两重性,它表现在土地 既是生产要素,同时又是土地关系的客体。土地既是 资源,同时是也是资产。土地属于资产性资源,又是 资源性资产。土地利用不仅单纯是一个自然技术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
土地的功能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 对任何社会部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任 何部门对土地的需求是相同的,仅仅是 对土地功能的需求存在着差异。对土地 的需求属于次生需求,即对土地功能的 需求。
土地的概念
法学的观点 法律上的土地仅是指人们能够利用、
控制的土地。人力难以达到、难以控制 利用的陆地,还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 土地。
土地的概念
生态学观点 整个系统是一个生态圈,环境条件差
异很大,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土地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的集合。
土地的概念
资源经济学观点 一切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中,土
土地在合理利用过程中,一般来讲,其肥 力不仅不会减退,反而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必须指出:“只要处理得当”,才能使 土地得到不断更新和永续利用。
土地的特性
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每块土地都具有特定的“三维”(长、宽、高)
“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只能在其所处内加以利用,常 称土地为不动产,这是土地不同于其他生产资料的地 方。 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资产特性 土地资产具有经济与法律的双重价值。
经济学意义上的土地资产所注重的是其 价值,而法律意义上的土地资产即不动 产强调的是资产所有权。
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资源特性 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
土地区别于其他生产资料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 动成果,而是自然的产物。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的面积是固定的:虽然地球表面有高山也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1.人本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

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2.行为原理
管理学所指的行为,是指人们由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

行为是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动机支配的,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

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各种高层次的人生需要。

马斯洛5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通常,需要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种。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动机是指人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推动和维持人的定向活动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

行为的动机常常是多个,从而形成动机结构,其中,决定人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

优势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

3.动力原理
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

动力通常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竞争动力三种。

物质动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因此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

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产生于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

精神动力是比物质动力更高层次的动力。

竞争动力: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表现出来的差距,当竞争一方发现差距后,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奋发图强,急起直追,改变落后状态。

竞争动力产生于公平的竞争环境。

期望理论:一种行为的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期望对行为者的吸引力。

公式: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

要注重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

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
1.系统管理的概念
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何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称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范围之内。

为了实现最优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每个系统,包括母系统和子系统,都需要有自己明确的目的。

一个系统至少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的整体。

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和大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系统的层次态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系统的各层次之间要职责分明。

上一层次系统的主要任务:根据系统的功能目标向下一层次发出指令信息,然后考核指令执行结果,解决下一层次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

2.整分合原理
现代管理要求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

整体观念是前提,分工是关键。

合理的分工要遵循能级对应的原则,能是做功的本领。

实践证明,稳定的管理结构是正立的三角形。

优化组合包括目标优化组合、组织优化组合、人才优化组合和环境优化组合等。

目标优化组合是在实行目标管理中,首先科学地制定出总目标,然后根据优化原则,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到省、地、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组成目标优化体系。

组织优化,首先要建立稳态的管理三角形,在管理三角形中,要形成梯级结构。

即愈是上层领导,直接管理的人员就愈少。

人才优化组合,指在某级组织中,要有高、中、低人才的合理搭配和组合以及具有各种特长的人相互配合,不用多余的人,才能发挥人才组合的整体效应。

环境优化组合就是将组织的外部条件,如国家政策、投资环境、生态环境等合理地组合起来,使土地管理工作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

3.相对封闭原理
相对封闭原理是指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
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反馈起着关键作用。

通常一个管理系统可以分解为指挥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

第三节动态管理原理
1.动态管理的概念
在管理中,要注意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即运用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

2.动态相关原理
管理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管理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

进行动态管理,必须在管理系统的发展变化中,找出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相关关系,通过管理,协调好各部分的关系,促进事物向预定目标发展变化,取得管理的整体效应。

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相关关系,必须要做好信息传递和反馈、控制工作。

信息中所包含的信息大小称信息量,信息的价值和效用称信息的质,能起到应有作用和效果的信息称为有效信息。

根据管理的功能和管理的技术而组织起来的信息流,就是管理信息。

能否有效地进行动态管理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灵敏、准确、有力的反馈。

3.弹性原理
有效管理必须要依据系统内外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做到以变应变,这就要求管理必须留有余地,保持充分的弹性。

原因一:管理科学考察的问题是大量的。

原因二:由于社会、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导致物质环境系统结构的巨大变化,
这就要求管理系统结构在对不断产生的变化做出反应反馈的同时,还要具备应变能力,使管理具有灵活性和充分的弹性。

第四节管理效益原理
1.效益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

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化组合,从而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

2.整体效应原理
整体效应就是要通过管理,使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成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

系统功效的不守恒性是普遍存在的,它表现为整体能产生各部分所不具备的新性能、新功效或使原有性能、功效增强、减弱或消失。

因此,管理要取得整体效益,必须要遵循放大原则,努力使输出大于输入,使管理对象产生“大于”效果。

要避免“不放大”或“负放大”,必须明确大系统的目标以及各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随时注意反馈,及时修正与目标不一致的活动。

3.规律效应原理
规律效应就是按客观规律管理所取得的效应。

任何一个系统,其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它们的运动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牵动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就会做出相应变化。

管理要获得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通过对各组成部分的合理组合、配置、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组成部分的积极作用,发挥各种部分的优势,从而使整体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