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传播学引论》

合集下载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互动)【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互动)【圣才出品】

第四章符号互动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编码与译码1954年,施拉姆提出的传播模式:信源→编码→信号→译码→目的地。

图4-1编码: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译码: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

图4-2(1)人际传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编码与译码。

(2)编码与译码是一种主观活动。

编码作用于传播者的大脑,译码作用于受传者的大脑。

(3)在编码与译码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干扰可能发生信息的失真与变形。

二、左右认知的主观机制一般而言,认知行为分为两种,一种叫感知,一种叫理解。

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影响感知的因素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会受到“结构因素”(structural factors)的支配。

结构因素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

它先天性地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并不因种族、民族、性别、年龄以及政治信仰、伦理观念、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受影响。

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影响的表现。

(1)类似与相近(resemblance and proximity)类似与相近是说,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趋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归并在一起。

(2)完形趋向(good form)完形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

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

(3)残缺闭合(closure)残缺闭合与完形趋向有共同或相通之处。

二者的实质都是力求完好,只不过完形趋向是在已经完好的认知图景中排斥不完好的成分,而残缺闭合则是把接近完好的认知图景完善起来,将其中缺残部分修补闭合。

(4)共同命运(common fate)共同命运是指人们倾向于把类似的东西当成一个共同体来感知。

2.制约理解的因素理解不是机械的、刻板的反映,它是一种积极的、带有创造性的活动。

任何理解过程都不可避免地深入主观因素,带上感情色彩,加进想象成分。

(1)心理预设人们在理解活动开始之前,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都已不知不觉地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导言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状态而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最基本的媒介。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语言或口语的局限性:人类传播活动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从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文字起源于绘画,逐渐从具象的图画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

文字传播时代形成垄断文字媒介的传播阶层,这种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相互吻合。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印刷术(技术层面)和印刷品(社会层面)。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所以作为开户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的历史舞台。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现代传播的源头)。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发端于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7世纪初德国和尼德兰的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事业从17、18世纪,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发育成长。

19世纪后,新闻事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通讯社的诞生。

19世纪后,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为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 “(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传播是 基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 施拉姆
一、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 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 “扬”等。通常,“传”示纵横地传播,“播”示广泛地传 播,“布”示伸展地传播,“流”示连续地传播,“宣”示庄 重地传播, “扬”示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墨子· 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 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 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 《国语· 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 龙· 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 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报刊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传播学概论》)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 了“施拉姆学派”。
三、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 ),广义上指的 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的社会科学流派,与以 思辩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 2、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是在法 兰克福学派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 发展起来,主要代表有M.霍克海默、H.马尔 库塞、T.W.阿多诺等人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定性研究方法 1、人文科学研究方法 2、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二)定量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内容分析法 3、控制实验法 4、个案研究法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梅尔文·德弗勒 在《大众传播学诸论》中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 社会与传播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和传播效果。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3.斯蒂文·小约翰在《传播理论》中认为传播学的 主要研究对象:
传播的本质和传播过程:考察人们处理信息含义的 过程,人们如何组织、翻译和理解信息,如何在不同的 环境中相互交换、产生与接收信息。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概括: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传播史的研究 2.传播过程的研究 3.传播环境研究 4.传播研究的研究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体系是进行传播学研究所使用的具 体操作方法,它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 1.定量研究方法又称量化研究法或实证研究法,是 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 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与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 定量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内容分析法、实验法、 问卷调查法与个案研究法。 定量研究方法程序:确立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法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验证最初的假设。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2页。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系统 1.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经常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20
世纪20年代开始应用,拉斯韦尔创造。它指用系统的 方法分析传播媒介的内容。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 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媒介内 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
质的研究则注重在互动过程中系统收集、分析原始资料的 基础上展开讨论。
③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在方法论的层面,也坚守实证主义 的立场,认为存在真理和客观的现实,不论是定量的,还是 定性的,都通过定量的计算或者定性的规定来寻找事物中普 遍存在的本质。

记者编辑学习——硕士新闻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记者编辑学习——硕士新闻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硕士新闻学研究生阅读书目陈力丹必读报刊:《读书》月刊《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一,综合《新闻学大词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

《世界新闻出版大典》,新华社国际部编纂,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冯健总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新闻技法鉴赏辞典》,刘文波主编,林业出版社1999年版。

二,新闻理论1,马列主义新闻理论较全的原著类:《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社科院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杨春华、星华编译,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斯大林论报刊》,李清芳编,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社编,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社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社科院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或:任何一本中共中央新闻工作文件汇编。

简读的原著类:《马恩列斯论报刊》上下册,人民大学新闻系编,内部出版。

或:《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陈力丹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研究类:《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新闻学科》(在下卷内),廖盖隆总主编,新闻学科陈力丹分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2,世界传统著作《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密尔顿著,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论自由》,[英]约翰.密尔著,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一般新闻理论历史开篇:《新闻学》,徐宝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或见:《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国内教材类代表作:《新闻理论基础》,甘惜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新闻传播学原理》,童兵、展江、郭青春等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艺术传播学参考书目

艺术传播学参考书目

《艺术传播学》参考书目《舆论传播》,刘建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传播学引论》,李彬,新华出版社,1993。

《媒介通论》,[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

《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等,华夏出版社,1989。

《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1。

《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美]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1996。

《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说服学--攻心的学问》,龚文庠,东方出版社,1994。

《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胡钰,新华出版社,2000。

《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崔保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

《大众文化与传媒》,路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中国电视史》,郭镇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电视与社会》,[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对外传播初探》,段连城,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新闻写作教程》,[美]密苏里新闻学院编,新华出版社,1986。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泰勒《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权力的转移》,阿尔温·托夫勒《未来启示录--苏美思想家谈未来》,奥辛廷斯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丹尼尔·贝尔《大趋势》,奈斯比特《美育书简》,席勒《论音乐的美》,汉斯立克《艺术哲学》,丹纳《电影是什么》,安德烈·巴赞《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二卷《意境》,宗白华《美的历程》,李泽厚《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科学史》,丹皮尔《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科学的历程》,吴国盛《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西方哲学史》,罗素《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

传播学引论李彬整理版

传播学引论李彬整理版

传播学引论李彬整理版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传播学乃是人类传播活动演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而言,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人类传播活动划分成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口语传播时代,二是文字传播时代,三是印刷传播时代,四是电子传播时代。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差不多占了“这一天”的5/6。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没有交往,没有传播,这个共同体就无法存在,更无法运行。

对人类传播活动来说,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自然是口语及语言了。

其他任何媒介都无不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和延伸。

口语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生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由于口语随说随逝,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二、文字传播时代语言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最终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类的转变;文字的发明,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

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时间上传之久远。

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外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从传播角度看,统治阶级就是话语权。

话语垄断与当时的“专制”政体是相互吻合的。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传媒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但是,有了技术发明不见得就有社会需要,两者并不一定契合。

一般认为,印刷术和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

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一为纸张,一为印刷机。

约翰?古登堡(古腾贝格)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他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2021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2021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学很多人担心报考的学校会不会歧视二本三本的孩子,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是不会歧视本科,只要你进了复试,自己很优秀,出身不受影响。

法大的特点是总成绩由初试分数的百分之五十+复试分数的百分之五十组成,所以能进复试就有逆袭的可能。

而且可能性很大。

一、专业课篇参考书: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这本书是神书,基本所有新传院校都要考这本书,我背了10遍+。

如果这本书刚开始看觉得吃力,我建议先看一下《传播学引论》(李彬),很接地气,看完以后有个大概,再回过头背这本书。

2.《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4. 《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李永健,展江这四本书最最重要,你可以先看一遍书再做新闻专题背,也可以买新闻专题的笔记背,靠背记和平时论文和热点积累能拿高分的~5.《新闻采访学》蓝鸿文6.《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7.《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8.《新闻评论教程》胡文龙9.《广告策划与创意》蒋旭峰10.《广告学教程》倪宁11.《危机传播管理》胡百精12.《公共关系学》居延安13.《新媒体概论》匡文波另外,法大的老师论文要看的,因为你如果论述题用上老师的论文,又有自己的观点,分数直接就会提高一个档次啊!!老师最爱这种孩子了,有自己的想法又积极学习老师观点的孩子。

陆小华老师:他的论文产量最多,数量特别多,内容很接地气,很多论文的内容可以直接用到论述题里。

刘斌老师:他的《论传媒与司法公正》我看了好多遍,而且复试的笔试连续两年都考了“传媒和司法的关系”,可见重要。

王天铮老师:她是传播所所长,也很认真敬业,学术功底很强。

王佳航老师,姚广宜老师的论文也很重要。

除了法大老师的论文,还有新传学术邻域大牛的论文也要看,喻国明,展江,陈力丹,李良荣,杨保军。

这部分参考书看了一遍,整理出自己认为会考的名词解释啥的,广告公关那些也别慌,自己觉得会考的就先整理出来,然后可以利用微信里面的搜一搜,看看有没有新传考研公众号曾经推过该考点的名词解释。

全球新闻传播史笔记(李彬)介绍

全球新闻传播史笔记(李彬)介绍

系联的学文与史历。归回或拢靠学文向是�势趋大一的学史代现 史学文是都史历切一 。态形明文和观景史历的特独己自成形而 从�期周命生的己自有都明文个一每中其�等明文伯拉阿、明文度印 、明文国中、明文安第印、明文马罗腊希古、明文及埃如� ”明文“个 余十二为分史历类人将�学哲讲言语的史历用� 》究研史历《比因汤 。程过的复往环循、死到生从个个一是而�传相脉一今至古从非并 史历类人�来看他在。观史历的式回轮命生以之代而�观史历性线的 固蒂深根了除破�事叙大宏的洽自套整一成形�史历类人个整视透光 目邃深的家学哲以�史历讲言语的学哲用� 》落没的方西《勒格宾斯 。学科证实和学上而形、学神�态形种三或段阶个三历经要需�时 界世映反在灵心的类人�曲部三个一外另出提年 2881 于。响影的学 哲史历学上而形科维到受�人基奠的义主证实和学科会社代现�德孔 。学哲史历的学上而形套一是�形情的”分三足 鼎“列系一几这还外此�代时的人和代时的雄英、代时的神——曲部 三展发史历名著出提�源起的学哲史历辨思� �5271� 》学科新《科维 比因汤家学史国英、勒格宾斯家想思国德 -思克马、尔格黑、德康-》学科新《科维�迹轨展发的学哲史历辨思 。论识认于属者后�论体本 于属者前�质性识认的身自学史是的寻探者后�律规展发的身自史历 是的究追者前。学哲史历的析分是一�学哲史历的辨思是一�类大两 为分又学哲史历的代现近 �点观的什尔沃家学哲代当国英据根而

历“其及)etihW nedyaH(特怀·登海者学国美�手旗”义主史历新“ 。域领学史及 波”义主史历新“过通又响影一这�响影大巨生产家想思义主代现后 、义主构结、义主构结的叶半下纪世 02 对想思学言语的尔绪索 。学科释解 的义意求寻种一是更�学科验实的律规求寻种一是既样同学史�学科 会社文人门一为作 。中之络网化文的织编所义意其及言语由在活生是 说如不�中之实现的成构所知无由在活生们人说起一。化文的寓寄所 人指之广而推也�言语指仅不”话“个这来后。人说在话是而�话说 在人是不�说点俗通。构结在内的言语于制受往往想思的们人是倒反 相�想思递传来具工为作言语用非并们人�统系构结或统系号符的足 自套一是言语�论理的�6191 � 》程教学言语通普《在集聚想思的他 �启开 】解名 70 �40 合综【 尔绪索家学言语士瑞由命革的学言语代现 。击冲的有未所前了到受学史代现�起突军异后之战二在义主构结与 】解名 20 合综【学号符的下响影其及学言语尔绪索着随�而然 。 ”书直实如“后然�料材察考、料材集收于同等就史历写书、史 历究研�化学科和化业专被学史历。疑质到遭始开才统传学史的化事 叙或化学文种一样这�道其行大义主证实的先为德孔以纪世 91 ” 。的式学文是上质本则种一另�的式董古和式究 学是要主种一�统传的位地导主占大两有直一作著学史历“方西�期 初纪世九十到直。等》记史《如�待看品作学文当妨不都史野是还史 正论无�味意学文的动生明鲜有具往往传史典古国中�长流远源就本

传播学引论 清华大学李彬

传播学引论   清华大学李彬

导论第一节:人类的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缺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性不强人类文明的日趋发展——社会信息系统的日趋复杂——文字二、文字传播时代《西方的没落》“书写是有关远方的重大象征........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认为的过程——文字传播时代由于种种认为条件而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传播阶层——统治权就是话语权——”发明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为技术层面,后者为社会层面的纸莎草又叫纸草印刷术发明的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产生了崭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度。

”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世界第一家通讯社,是法新社的前身、1935年创办与巴黎的哈瓦斯社“黄色新闻”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四、电子传播时代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即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狭义的则专制公共性的媒介电子传播时代的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实际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就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不断活跃的历史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一。

传播与信息传播分为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即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从传播的内部看,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物质——原子——信息);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信息的本质——信息论的创立者:香浓——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社会生活的变异度与人类传播的信息量成正比——生活变化越来越大,社会信息越来越多。

文艺学(学科代码:050101)

文艺学(学科代码:050101)

四川外语学院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Graduate Degree Programs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Graduate School of SISU文艺学(学科代码:050101)(一)、必读书目: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8.00。

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80。

5、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2002。

9、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二)、参考书目:1、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

3、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

4、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5、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

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6。

7、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8、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10、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等译,2001。

11、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中传新闻学考研参考书

中传新闻学考研参考书

中传新闻学考研参考书编辑:凯程艺术硕士中传新闻学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凯程艺术硕士王牌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

712新闻传播史论(简称专1,或史论)1)基础书目新闻与广电史1、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李磊:《外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3、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新闻理论4、雷跃捷:《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5、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传播理论6、李彬:《传播学引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7、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新媒体与网络传播8、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9、延森著,刘君译:《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拓展书目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24、常江:《广播电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815新闻实务(简称专业课2)1)基础书目1、熊高、熊倩:《新闻采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2、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方毅华:《新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李舒:《新闻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拓展书目徐明华:《网络新闻采写》,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邓炘炘:《网络新闻编辑》(修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中传考研的一些学习方法解读(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第八章

《传播学》第八章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一文中概括为三点: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1959年美国学者赖特提出了四功能说: “1、环境监 视。”“2、揭示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 活动,‘他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 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 ‘社会协调’是一致的。” “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 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人的社 会化过程既是在家庭、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也是在特定的大 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提供娱乐” 。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邵培仁先生主要概括为6点:“树立典 范”、“统一规范”、“监视环境”、“确定议 程”、“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邵培仁著: 《传播学》第35页)。 作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例 如,现代社会的媒介接触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 方式,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也同大众传播密 切地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情况所带来的影响有好 有坏。有人持“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有人持“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郭庆光著: 《传播学教程》第121-124页)。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讯 息
讯 息
传播过剩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1、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 邵培仁:“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书 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 程。”(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5页)郭庆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 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 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111页)范 东生、张雅宾:“大众传播是由专业性的社会机构运用复杂的传播技术手 段向整个社会广泛传播信息的活动。”( 范东生、张雅宾合编:《传播学 原理》第287页 )。李彬:“大众传播无非是指媒介组织通过大批复制并 迅速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这么一个过程。”(李彬:《传播学 引论》第110页)。罗新:“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 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 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沙莲香主编:《传播学》, 1版,145页)

传播学书目

传播学书目
64、《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大卫·帕金翰 张建中译 华夏出版社 2005
65、《长尾理论》(美)克里斯·安德森 乔江涛译 中信出版社 2006
66、《数字化生存》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 胡泳、范海燕译 海南出版社 1997
67、《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 [美]唐·泰普斯科特 陈晓开、袁世佩译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10、《媒体与社会》〔英〕格雷姆·伯顿 史安斌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大众传媒把关》Shoemaker(休梅克)张咏华注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5)
12、《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与战争》 张巨岩 三联 2004
13、《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 复旦(2003)(《西方新闻事业概论》)
72、《文化研究导轮》 陆杨 王毅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73、《文化的阐释》〔美〕格尔茨 韩莉译 译林出版社1999年
74、《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美〕道格拉斯.凯尔纳 丁宁译 商务印书馆2004
75、《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
68、《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 [美]威廉·J·米切尔 范海燕、胡泳译 三联书店 1999
69、《大汇流:整合媒介、资讯与传播》 [美]鲍德温等 龙耘译 华夏出版社 2000
70、《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 [美]菲德勒著 明安香译 华夏出版社 2000
文化研究学派
71、《文化研究指南》〔美〕托比.米勒 编 王晓路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6、《传媒的四种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美]西伯特 彼得森 戴鑫译 展江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新华(1980);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第五章控制分析:谁—说什么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传播概览1.大众传播概念大众传播指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属于点对面的传播。

其英文原文是mass communication。

这里的mass指:(1)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2)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3)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

2.反馈(1)包括信息的反向传播及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

(2)大众传播的反馈的特性:迟缓,模糊,微弱。

3.控制分析(1)就传播者控制传播过程而言的,它包括:①控制主体即“谁”;②控制手段即“说什么”。

(2)围绕传播者的控制可分为:①从微观角度研究对具体传播过程的控制;②从宏观方面审视传播活动的潜在的控制因素。

二、把关人与把关1.把关的概念(1)卢因最早提出这一概念。

(2)把关: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3)把关人:人在传播活动中不可能保持纯客观,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而这种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守门),有这种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守门人)。

2.怀特的把关研究图5-1该图5-1公式表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怀特理论的不足: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性与社会性。

3.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图5-2这个模式中的(见图5-2)c1、c2、c3、c4、c5等都是把关人,S为信息。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乃至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而并非只有一个关口。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对怀特单一把关说的修正与发展。

4.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图5-3(1)在巴斯看来,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的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的把关因素都处于次要的地位。

(2)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所谓双重行动就是针对这两部分而言的。

①新闻采集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八章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一、名词解释1.“证词法”(清华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答:“证词法”是一种宣传策略,是熟知的七种宣传技巧之一。

“证词法”是指要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特定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的好话或坏话的宣传方法。

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

2.刺激—反应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刺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认为大众媒介发出的信息能轻而易举让观众接受,这种理论被形象地称之为“枪弹理论”或“皮下注射理论”。

“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

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3.休眠效果(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清华大学2010年研;华师2008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答:休眠效果,又称睡眠者效果,由霍夫兰等提出的一个劝服效果理论。

这一假说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此理论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4.“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答:“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是说服性传播活动中的传播方式之一。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课外必读书目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课外必读书目

三一文库()〔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课外必读书目〕*篇一:新闻传播学专业100种必读书目(专业类)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必读书目100种(专业类)一、新闻理论1.《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华出版社,1985。

2.《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杨春华、星华编译,新华出版社,1983。

3.《斯大林论报刊》,李清芳编,新华出版社,1985。

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83。

5.《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1998。

6.《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华出版社,1980。

7.《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弥尔顿,商务印书馆,1958。

10.《论自由》,[英]约翰?米尔,商务印书馆,1959。

11.《新闻文存》,徐宝璜等,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

12.《新闻理论基础》,甘惜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13.《宏观新闻学》,刘建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4.《新闻传播学》,黄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15.《新闻学新论》,孙旭培,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16.《新闻原理的思考》,梁衡,人民出版社,1996。

17.《新闻论争三十年》,甘惜分,新华出版社,1988。

18.《主体与喉舌》,童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9.《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980。

20.《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主编,新华出版社,1998。

21.《当代新闻学》,[法]贝尔纳?瓦耶纳,新华出版社,1986。

22.《新闻学导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二、历史1.《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2.《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类考研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类考研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类考研参考书目【北京大学推荐参考书目】传播学《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新华出版社2003《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华夏出版社2000《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美)巴兰(Baran S.J.) (美)戴维斯(Davis D.K.) 清华大学出版社《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李特约翰(Littlejohn,S.W.)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罗杰斯上**出版社2002《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新世纪传播学研究丛书》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作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黄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学概论¬¬——男人,女人,信息和媒介》威尔伯-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 《传播学概论——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周庆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传播学概论》吴文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传播学概论》许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林玮新华出版社2002《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英)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英)泰勒(Taylor,L.) (英)威利斯(Willis,A.)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文化研究导论》陆扬王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美)凯瑞华夏出版社2005《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英]约翰•斯道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英)麦奎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谢新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杨伯溆人民出版社2002《北大新闻传播学评论》(共两辑)《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李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李永健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传播学是什么》陈力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英)安德斯•汉森新华出版社2004《大众媒介研究导论》(美)多米尼克(美)维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美)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2005《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关于凯程: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李彬文集》:行行重行行 旧著发新知

《李彬文集》:行行重行行 旧著发新知

《李彬文集》:行行重行行旧著发新知
董浩
【期刊名称】《中国出版》
【年(卷),期】2024()8
【摘要】2024年新年伊始问世的《李彬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由《传播学引论(第四版)》《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修订版)》《传播符号论(第
二版)》《全球新闻传播史(第二版)》《中国新闻社会史(第二版)》等五本著作构成。

收入文集的著作虽经过多次修订,但此次修订力度非常大。

因此,无论是对李彬教授
个人而言,还是对于学界而言,都值得关注。

文集是李彬教授40年教学与学术研究
的总结,同时也是个人性情与家国情怀的学术表达。

【总页数】1页(P71-71)
【作者】董浩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一部求真开国史潜心治学启后昆——读李鸿彬教授著《清朝开国史略》
2.一部
精心考稽、濯旧出新的年谱——评李震著《曾巩年谱》3.旧著新论——评张振珮
先生1933年《李义山评传》4.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丰硕成果——读李会滨教授著《社会主义文集》5.新知旧爱,旧爱新知——令人心仪的飞利浦190S5液晶显示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导论导言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传播学乃是人类传播活动演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而言,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人类传播活动划分成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口语传播时代,二是文字传播时代,三是印刷传播时代,四是电子传播时代。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差不多占了“这一天”的5/6。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没有交往,没有传播,这个共同体就无法存在,更无法运行。

对人类传播活动来说,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自然是口语及语言了。

其他任何媒介都无不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和延伸。

口语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生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由于口语随说随逝,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二、文字传播时代语言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最终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类的转变;文字的发明,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

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时间上传之久远。

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外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从传播角度看,统治阶级就是话语权。

话语垄断与当时的“专制”政体是相互吻合的。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传媒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但是,有了技术发明不见得就有社会需要,两者并不一定契合。

一般认为,印刷术和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

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一为纸张,一为印刷机。

约翰•古登堡(古腾贝格)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他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新闻事业兴起:15、16世纪,萌芽状态;17、18 世纪,开始发育成长(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后,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以普遍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美国19世纪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业繁盛景象。

四、电子传播时代整个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都可以视为这样一种新兴媒介叠加而非取代既有媒介的复线发展过程。

广义的电子媒介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电话、电报、手机等),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广播、电视、网络等)。

狭义的电子媒介专指公共性的媒介。

人们常以广播作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开端,我们也以此作为开启电子传播时代的大门。

电子传播时代的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

网络命名为“第四媒体”,即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广播只延伸了人的听觉,电视又延伸了人的视觉,而网络则延伸了人的所有感觉。

一部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完善、不断活跃的历史。

以解剖人类传播活动和探究社会信息系统为主旨的传播学,就是上述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日渐凸显的结晶。

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传播活动和探析传播规律的一门学问。

一、传播与信息发生在生命世界的传播现象,分为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两大类型,传播学研究的只是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一般简称传播。

社会传播,即指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社会传播这一现象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一种社会活动或社会行为。

传播这个概念的核心,就是信息。

从外在方面看,传播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活动或行为;从内在面看,它则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信息概念:一、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客观世界是由三大要素所组成,即物质、能量和信息)二、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信息是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社会信息不仅具有物理信息的机械性或生物信息的本能性,更具有独一无二的精神性,也就是意义或意思)三、信息的本质,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熵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系统如果任其自然发展而不加外力,那么最后都将趋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被视为事物以及事物间的差异与变化。

有差异有变化,就有信息;差异越大变化越多,信息就越丰富,反之亦然。

社会生活的变异度与人类传播的信息量是呈正比——生活变化越来越大,社会信息越来越多。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传播,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即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讯息更指向具体的名物,而信息而包含抽象的意味。

如果说在一个抽象阶梯上,“消息”处在底端而“信息”居于顶端,那么讯息就位于这个阶梯的中部。

二、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量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简言之,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传播信息的社会。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最早对信息社会做出理论解释(《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轴心从生产转向管理,又机器转向信息,整个社会开始围绕知识亦即系统化的信息而运作,主要特征是产品型经济向服务性经济的转变,与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上升到社会的主要地位。

发展模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农民——工人——职员。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使这一理论普及开来广为人知。

阿尔温•托夫勒的未来三部曲:1970《未来的冲击》、1980《第三次浪潮》和1990《权力的转移》。

《第三次浪潮》:三个革命性阶段——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特点是多样化、个性化和小型化,同时生产与消费将重新合二为一。

奈斯比特:1983《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势》(经济的现实;加快了变化;新技术首先应用到旧工业部门;更需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技术不是绝对,取决于高技术和深厚感情原则)信息业或信息产业,指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生产、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

1993美国政府率先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

我国信息化建设:1993启动“三金”(金桥、金卡、金关);1997提出指导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相连通。

”同时,确立信息化建设两步走的目标:一、2000年以前,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息化体系,二、2010年以前,建立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1998进一步确定了发展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的战略。

三、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及传播)便是它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一是从自然科学的层面研究信息及其传播的技术性问题;二是从社会科学的层面揭示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规律性问题;三是从人文科学的层面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型问题。

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关系:传播学是一个总的学科名称,而大众传播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在传播学包罗万象的探讨中,大众传播学始终居于主流:一、传播学直接源于大众传播的兴盛;二、传播学的研究大多发端于大众传播的运行;三、传播学的理论主要适用于大众传播的领域。

第三节传播学研究的演化关于传播学的研究及其演化,我们可以概括为亮的流派、三大来源、四大先驱。

一、三大来源传播学的促成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二是内在的学科自身的演化。

从社会历史方面看,传播学的兴起与现代文明或曰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其中尤以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兴起为首屈一指的动因。

传播学的任务是为了认识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更有效更有意义地开展传播。

从学科自身方面讲,传播学乃是诸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传播学三大来源:一是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其二是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即俗称的“三论”喂主干的信息科学;其三是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1、行为科学人类所有知识大致分属三个门类:一是关乎精神价值的人文科学;二是涉及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三是有关社会行为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的知识进化三部曲:神学——哲学——科学。

他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引入有关社会问题的研究领域,力图将这方面的研究至于严格的科学基础上,从而创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

传播学秉承着行为主义所倡导的实证精神而发展起来。

2、信息科学(1)信息论:1949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电信工程师香农与数学家韦弗合作,出版了信息论的奠基之作——《通信的数学理论》(《传播的数学理论》)。

重要的两点贡献:一是提出了信息这个概念,并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了信息的本质,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飞跃;二是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2)控制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威纳:1948《控制论》和1950《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对传播学来讲,控制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反馈这个概念。

反馈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息中有一部分又返回输入一端,也就是信息的部分回流。

控制的实质无非是通过信息对特定的系统如自然、社会和工程等进行调节,使之达到所需的状态,而信息的调节又是经由反馈机制进行的。

系统的状态取决于控制,控制的关键又在于信息,而信息的功能则体现于反馈。

(2)系统论:系统是一种有机的构成,二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简单相加或排列组合。

对传播学的影响,更多表现在方法论上,那就是始终从整体的、联系的、有机的角度看待传播过程,始终将传播活动置于整个社会信息系统进行考察。

传播学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借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模式,把系统、信息和反馈的概念引入对传播活动的研究,试图建立关于人类传播规律的理论体系。

3、新闻学多学科交叉特征既体现在学科之间横向的融合吸纳上,又表现在学科之间纵向的传承演进上。

纵向线索是三点一线的“报学——新闻学——传播学”。

新闻学的研究领域不仅比报学大为拓展,而且由于得力于19世纪兴起的社会科学的滋养而更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

新闻学面貌已经逐渐被传播学所改造,其领域也逐渐被传播学所蚕食。

此外,语言学以及关系密切的符号学、修辞学等,也为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

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两篇对传播学学科发展贡献尤为显著的论文——1927《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和传播学的开山之作1948《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