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血压病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H型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H型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H型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H型高血压是指仅在运动时出现临床症状的高血压,其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血压一般是
正常的。

H型高血压在临床上是一种少见的高血压型别,但在某些特定的人群中,如运动
爱好者和年轻人,其发病率可能会明显升高。

针对H型高血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并且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目前,H型高血压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临床上H型高血压患者中一般存
在一些常见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如家族遗传、高脂血症、肥胖、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等。

此外,H型高血压患者多数具有非透明性鼻骨隆起等鼻腔疾病史,也有报道指出,H型高血压与鼻粘膜免疫学异常有关。

因此,要认真评估H型高血压患者的病史和体征,以确
定其具体的病因及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H型高血压的诊断,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动态血压监测和运动血压测定来进行。

研究表明,H型高血压患者多数表现为运动后血压升高,其收缩压和舒张压可能会出现明
显的波动,而在静息状态下血压一般是正常的。

因此,要对H型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进行
综合评估,包括血压变异性、血脂代谢指标、肝肾功能指标等。

治疗方面,H型高血压患者应该根据其具体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般情况下,对于轻度H型高血压患者,可采取非药物治疗,如减轻体重、规律运动、戒烟
戒酒等措施。

对于重度患者,应采取药物治疗,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

总之,H型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的高血压型别,其病因和诊断有其特殊性。

当前,针对H 型高血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帮助诊断和治疗更
加准确和有效。

抗高血压药物研究现状及新进展

抗高血压药物研究现状及新进展

Pr s ntst to a e e iua i n nd e e r h r g e s o y i r s a c p o r s f d azde
LuHa h u X a in , n hpn ,h n un u n i i o , ioQ a g Wa gZ iig Z a gY ay a z
( i d oU i rt o c ne n ehooy Qn do26 4 ,hn ) Qn a n e i g v sy fSi c dTcnl , i a 6 0 2 C ia e a g g
Ab t a t An ic r ip t y i t e n mb r— o e k l r o r ae i g p o l e l 。a d h p re so s o e o e sr c : go a do ah s h u e n i e f t t nn e p e s h at l e h n y et n in i n f t h
m s cm ndsae nrcn er,y e es nh sb cmetema rtra nt pol Shat, hc a sste ot o mo i s.I eet as hpr ni a eo h j et o epe e h w i cue e y t o o h e l h h
酐 > 6 m lL或 3m / L 患者 禁 用 。可 以选 择 25 ̄ o / gd )
1 当前高血压 的用药 分类
按药物类别来分 , 目前常用 的治疗高血 压药 物
有如 下几类 :
11 利尿 降药合用 , 以增强
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资 助课题 ( 批准号 :07 0 0 。 2 72 7 )
高血压是 目前最为流行 的心血管疾病 , 同时它 也是导致冠心病 、 脑卒 中、 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功能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PPT课件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PPT课件
心率、节律、心音、杂音、腹部有无血管杂音、四 肢脉搏、眼底
.
9
诊断
诊断方法: 1.诊室血压。 2.家庭自测血压:稍低于诊室血压。 3.动态血压:目前指南推荐 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
10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分类
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1. 超重和肥胖:导致高血压可能与水钠潴留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肾素-醛固酮系统异 常及胰岛素抵抗有关。
2. 膳食髙钠、低钾:
3. 社会心理精神因素:
.
5
发病机制
遗传:父母均有高血压比没有高血压家族史的高2~3 倍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肾素 激活 血管紧张素原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作用下 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血管收 缩
脑血管病: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
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史、心绞痛、冠状动脉 血运重建、充血性心力衰竭
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受损(血清 肌酐)男性>133umol/L,女性>124umol/L, 蛋白尿(>300mg/24h)
外周血管疾病
.
视神经病变:出血、渗出,视盘水肿 15
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表现
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umol/L,女 性107-124umol/L,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30300mg/24h,白蛋白/肌酐比:男性≥22mg/g ,女性≥31mg/g
.
13
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
.
14
并存的临床情况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
.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引言
引言
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在慢性疾病防治中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广泛的实践经验。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完善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医药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本次演示旨在探讨中医药防 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 展
01 摘要
03 文献综述 05 结论
目录
02 引言 04 现状分析
摘要
摘要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药在高血压病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次演示对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中药材、 针灸、推拿、饮食和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 究方向。
3、推拿研究
3、推拿研究
中医推拿在高血压病防治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主要通过按摩头面部和颈部的 穴位,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相关研究表明,推拿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水平,改善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然而,推拿治疗高血压病的长期疗效及其作 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4、饮食研究
4、饮食研究
中医饮食疗法在高血压病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 能够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如增加膳食纤维、减少钠盐摄入、适量补充优 质蛋白质等。此外,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材如杜仲、桑叶、菊花等也可以通过食 疗方式辅助降压。然而,饮食疗法的长期疗效及其对机体代谢的影响仍需进一步 研究。
1、中药材研究
1、中药材研究
中药材在高血压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许多中药材如杜仲、桑 叶、菊花、钩藤、夏枯草等具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其中,杜仲主要成分是绿原酸 和杜仲胶,能够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脂代谢和肾功能;桑叶具有清肝明目、疏风 散热的功效,能够降低血压和血脂;菊花含有黄酮类和醇类成分,具有明显的降 压作用;钩藤中含有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等成分,

高血压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

高血压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

高血压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摘要:当今,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在各种死亡原因中的百分比由1960年的10.0%上升到2010年的42.4%。

心脑血管病中主要致残、致死的原因是脑卒中、各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而高血压病在上述临床病征的发病机制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高血压的防治一直是全球医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20世纪的60年代至世纪末,高血压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长达数十年的流行病学及各种大型临床试验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发生高血压的各种危险因素及高血压与冠心病、糖尿病等的相互影响,高血压对靶器官特别是心、肾、脑的损伤机理,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

提出了延缓和逆转靶器官损害的概念,各类药物的新长效剂型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Ⅰ)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ⅡA)的发展等众多的成就,使我们几乎每5~10年需要更新知识。

关键字:高血压收缩压冠心病1998年9月29日~10月1日在日本召开了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的高血压大会,在此次会议上确定了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WHO/I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这一指南的颁布被认为是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里程碑,它是20世纪高血压防治研究的总结,又是一个面向21世纪的高血压防治工作的纲领。

指南突出之点有:(1)明确了诊断高血压的水平。

(2)治疗高血压不仅要达到目标水平,而且还要参考靶器官损伤程度及与高血压密切有关的临床病征确定危险度。

(3)特别要重视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

(4)明确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将心血管病事件发生与否及其发生频率紧密地和高血压患者的预后相连。

(5)全面提出了高血压的防治方案。

可以认为在各类心血管病已有的对策(或指南)中,这一指南是最为全面的一个防治方案。

1高血压的诊断和分类高血压的定义是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0mmHg,也就是说140mmHg/90mmHg是不正常的。

高血压病治疗新进展展望

高血压病治疗新进展展望

高血压病治疗新进展展望我们要明确高血压病的危害。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甚至引发心脑血管事件,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

在过去,高血压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如钙离子拮抗剂、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能有效降低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万能,有些患者对药物有不良反应,有些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坚持服药,这使得高血压病的治疗面临一定的挑战。

除了生活方式的干预,中医治疗也逐渐受到重视。

中医治疗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历史悠久,许多中药具有降血压、保护靶器官的作用。

针灸和推拿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能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在治疗高血压病的征途上,药物治疗曾经是唯一的道路。

钙离子拮抗剂、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等,这些曾经是我们对抗高血压的利器。

然而,药物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也并非没有副作用。

有些患者对药物有不良反应,有些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坚持服药,这让我深感治疗高血压病的挑战。

然而,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希望。

非药物治疗,如生活方式的干预,成为了治疗高血压病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些都是我深入研究后,深信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的方法。

我看到了生活方式的干预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它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中的潜力。

中医治疗也逐渐展现出了它的魅力。

中药、针灸、推拿,这些都是我深入研究后,深信可以有效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法。

我看到了中医治疗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作用,也看到了它在保护靶器官中的潜力。

基因治疗的研究也让我感到兴奋。

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它有潜力成为高血压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我看到了基因治疗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希望,也看到了它在个性化治疗中的潜力。

总的来说,高血压病的治疗新进展让我充满了希望。

我相信,随着非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基因治疗等方法的发展,加上生活方式的干预和智能化管理,高血压病的治疗将更加高效、便捷。

高血压资料全:国内外研究进展

高血压资料全:国内外研究进展

高血压资料全:国内外研究进展一、引言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高血压,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在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高血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高血压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高血压是指在没有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根据血压水平,高血压可分为1级、2级和3级,其中1级高血压为140-159/90-99mmHg,2级高血压为160-179/100-109mmHg,3级高血压为≥180/≥110mmHg。

此外,根据病因,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三、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全球范围内,高血压的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而在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印度等,高血压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且男性高于女性。

高血压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此外,高血压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父母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其发病风险较正常人高。

四、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有60%-70%的病例具有家族遗传背景。

环境因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诱因。

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等均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等疾病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肾脏调节血压功能异常;2)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4)血管内皮功能异常;5)胰岛素抵抗等。

高血压病年终总结

高血压病年终总结

高血压病年终总结作为一位医生或研究人员,年终总结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对高血压病进行年终总结,回顾过去一年在高血压领域的进展、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

它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心脏病、中风、肾脏疾病等。

因此,了解高血压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对于更好地管理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一年里,高血压领域发生了许多有意义的变化。

以下是本文将会探讨的几个方面:1. 高血压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预防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高血压的方法,如锻炼、饮食调整和生活习惯改变等。

另外,我们还将探讨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和工具。

2. 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控制高血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药物,如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新药的研究进展。

3. 分层管理和个体化治疗不同患者对高血压的治疗反应和需要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将介绍分层管理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4. 高血压病研究的进展高血压病领域的研究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我们将介绍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如病因研究、基因组学和生物标记物等方面的研究。

5. 高血压病的心理健康关注高血压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将讨论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支持。

总结起来,高血压病是一个全球范围内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对于更好地管理高血压病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年终总结,我们希望能够为医生、研究人员和患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指导,以促进高血压病的防控和治疗。

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新进展

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新进展
避免血压有较大 的变化。
【 】n g c i ,S naT sh uh 1 [ou h o t ,T u o ei 7 T H,e 1 rti iaeC dp n e t ta. oenkn s — e ed n P
f m teA r RMYD - I [ovs t r eu t no y cri a g o h A C N a rat i f d ci f oada dmae t an or o m l
1 家属和陪护 . 3 通过健康教育,让高血 压患者的家属及朋友了解更多的有关 护士宣教以患者的行为干预和一般 的卫生知识教育为主。 33 非专业 的健康教育者 .
高血压病的知识 , 以便能有效地参 与到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过程 中,
去影响患者,督促 患者形成健康行为,帮助患者尽快 康复。
临床 医生掌握专业 的医疗保健知识 ,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是 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陈小风调查显示 ,高血压知识的 6 % 5 来源医生 l 6 】 。医生以宣教疾病的防治知识 及心理疏导为主。
32 护 士 .
护士的职责不单是照顾患者,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已成为护理 在对 16例患者的调查 中, 4 危 险因素,矫正其 不 良 为,养成 良好 的生活习惯 ,对预 防高血 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允 据有关报道, 行 有 9%的患者希望护士在出院时针对具体 隋况讲解有关健康知识 嘲 5 。 压有重要 的意义 。
23 高血压患者之间的互动 .
者知晓率低 、服药率低 、控制率 低 _ 1 。高血压是导致脑卒 中、冠 等特 。
为,使其 建立健康 的生活方 式 , 患者能合理饮 食,控制体重 , 使
适当运动等来有效控制血压 。同时能 自觉地配合治疗,防止并发 症的发生 1 。现将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进展综述如下。

高血压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期 ( 天或 热 天 ) 需 剂 量 也 不 同 。 冷 所 5 2 降 压 治 疗 必 须 长 期 进 行 , 减 少 不 必 . 为 要 的 不 良反 应 , 患者 能 长 期 坚 持 服 用 , 至 终 使 甚
抗药普遍 应用后 已很少应用 。 敏乐 啶作用较强 , 不 良反 应 也 较 多 , 仅 在 顽 固性 高 血 压 的 联 台 故 用 药 中 应 用 它 氯 苯 甲噻 二 嚷 是 高 血 压 急 症 的
于顽 固性 高 血 压 , 多 与 其 他 抗 高 血 压 药 台 用 , 且
单 用时 不 良反 应 也较 多 . 一般 不 用 于 轻 、 度 高 中
药 优 降 宁 , 的不 良反 应鞍 多 , 它 已淘 汰不 用 。 近 年 来 尚有 一 些 降 压机 制 与 上 述 不 同 的 新 药 , 如 血 清 素拈 抗 药 酮 舍林 ( tn ei) 钾 通 道 开 Kea srn 和
降 压药 之一 。 推 荐 应 用 较 小 剂 量 此 外 , 哒 怛 叼【
帕胺 (n a a d ) 属 噻 嗪 类 。 利 碌 作 用 外 , I d p mie 不 除
维普资讯
陕 西 医学 杂 志 1 9 9 4年 4月第 2 3卷 第 4期
指 征 和 理 想 抗 高血 压 药枷 , 高血 压 药 物 的 分 类 以及 目前 应 用 情 况 以及 抗 高血 压 药 抗
物 的 选 择 进 行 探 讨 。 对 复 合 制 剂尤 其 是 我 国 多年 来广 泛应 用 的 小 复 方 制 剂进 行 分 析
评价 , 后 在 治 疗展 望 中提 出 了高血 压 治疗 的 新 概 念 , 高 血压 痛 不 单纯 是 血 流 动 力 i 卵
注射用药 . 用产生快 。 作 4 4 钙 离 子 拮 抗 药 : 1 的代 表性 药物 . 第 代 有 3种 。 维 拉 帕 米 ( 名 异 搏 定 ) 因抑 制心 肌 ① 又 ,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新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新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新进展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死亡率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显著。

心脑血管疾病指的是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和糖尿病等疾病。

这些疾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严重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

幸运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本文将介绍心脑血管疾病诊疗的新进展。

一、针对高血压的新型药物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之一,高血压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

近年来,针对高血压的药物也出现了不少新进展。

最近有一类叫做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的药物,它的作用机制是缓解血管紧张素导致的血管痉挛,以防止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有些ARBs还可以防止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还有一类叫做单硝酸类药物的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放松血管壁,从而降低血压,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之,新型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血压,而且副作用更小,更适合高血压患者长期服药。

二、介入治疗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也是一种新进展,它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复杂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肌梗死。

手术过程中,通过一种小型导管将药物或设备放置在心脏、冠状动脉或大血管中,来治疗并且预防血栓的形成。

介入治疗可以对患者产生很少的切口和白天,几乎不需要恢复时间,并且患者的痛苦减轻了很多,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难度。

三、手术治疗脑血管疾病手术治疗脑血管疾病是另一项新进展。

大脑是人体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对于脑血管疾病而言,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手段。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改善,手术治疗对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来说越来越重要。

例如,现在在手术中使用的神经监测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加精确地切除病灶,减少手术风险,并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数字化医疗发展迅猛,CTA和DSA这些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被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规划,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高血压临床实验最新消息

高血压临床实验最新消息

高血压临床实验最新消息近年来,高血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关于高血压的临床实验成为医学界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介绍关于高血压临床实验的最新消息。

1. 研究目的高血压临床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各种治疗和管理高血压的方法,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指导。

研究者希望通过实验了解高血压的病理机制,发现可能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并提供证据支持临床决策。

2. 血压监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血压监测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传统的血压监测主要依靠袖带式血压计,需要定期测量并记录患者的血压值。

然而,这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不便,并且无法提供连续的血压数据。

而随着无创血压监测技术的发展,如脉搏波传感器和便携式设备,患者可以更便捷地进行血压监测,并提供更准确、详细的血压数据,为高血压临床实验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3. 药物治疗的新进展药物治疗一直是高血压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抗高血压药物被引入临床实验。

例如,针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抑制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

这些新药物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具有更好的避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优势。

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这些新型药物在治疗高血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4. 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也在高血压临床实验中得到广泛研究。

例如,运动疗法、饮食调整、心理行为干预等。

研究发现,非药物治疗方法在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功能和减少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基于医疗设备和技术的新疗法,如射频消融和神经调制器等,也在实验阶段展现出良好的潜力。

5. 个体化治疗的前景高血压临床实验的最新消息提示,个体化治疗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状态和疾病特点不同,单一的治疗策略无法适用于所有患者。

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高血压,或称为高血压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许多研究正在进行。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 遗传因素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家系和双胞胎研究,研究者们发现,高血压具有较强的遗传倾向。

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基因的变异。

这些研究揭示了高血压的遗传基础,并为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探索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高血压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异常可以导致血管阻力的增加和血管收缩功能的失调,从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一些研究还发现,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这些发现为针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调控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3. 神经调节的研究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重要调节系统。

研究表明,交感神经过度活跃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可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可以有效地控制高血压的发展。

因此,神经调节的研究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目标器官损伤的研究高血压使得心脏、血管、肾脏等重要器官长时间承受高压的侵袭,导致器官损伤和功能异常。

研究表明,心脏肥厚、动脉硬化、肾小球损伤等目标器官损伤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目标器官损伤的机制,可以寻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5. 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在高血压发生过程中涉及到的信号通路,如Ca2+/Calmodulin依赖激酶II、RhoA/Rho激酶等。

这些研究为开发新的干预手段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国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展望

我国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展望

我国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展望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极高的危险因素。

目前,高血压无论患病率及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快速地增长,其发展趋势令人十分担忧。

2012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我国十五岁及以上的人口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4%,估计高血压患者已达2.66亿。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呈年轻化。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5岁到34岁年龄段患病率已达24.4%。

因此,我国高血压发展趋势很不乐观,其防治任务十分繁重,认识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特点,对于制定相关对策有效防治高血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血压患病率呈井喷态势我国1959年、1979年、1991年、2002年进行四次全国高血压调查,15岁以上人群其患病率分别为5.11%、7.73%、13.58%和17.65%。

2012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0.5%。

成年人患病率已达到18.8%,根据几何级数法估算,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4%。

由此可见,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之快可谓呈井喷态势。

此外,高血压患病率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均存在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男性40岁以前较女性增加明显,40岁以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

近年来,城乡高血压患病率差别在缩小,前者为19.3%,后者为18.6%。

这也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猛增的一个原因。

值得提出的是,高血压患病率有地区差异,南方广东省患病率为11.75%、浙江省18.7%,而北方辽宁省为28.7%、黑龙江省为30.48%,其原因可能与饮食习惯和所处的环境因素有关。

目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每年增长3%,每年实际增长1000万人以上,估计到2015年其患病率可达30%,约有3亿人以上(林曙光《心脏病学进展》2014)。

由此不难看出,高血压患病率猛增态势相当严重,仍不能遏制发展趋势,故称井喷状态实不为过。

高血压患病率增长的原因包括:我国社会经济处于变革期,城镇化加速,老年化进程加快;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国内外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建议

国内外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建议

国内外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建议高血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患高血压的人也在不断的增加。

高血压对身体的危害十分大,如果不及时得到有效的控制,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加强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和控制方法,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1.大众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较低目前在国内,大众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度较低。

不少人认为高血压只是老年人的病,年轻人不会得。

实际上,高血压并不是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年轻人也可能患上它。

这种错误的认知会让人们在自己得了高血压的时候,无法及时发现和治疗,有很大的风险。

2.缺乏相关健康知识很多人对于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都缺乏相关的健康知识,导致很多人在得了高血压病之后不知道该如何控制和治疗。

更有甚者,有些人存在错误的治疗观念,用不正规的方法进行治疗,造成了更大的危害。

3.健康教育的普及度较低国内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教育内容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其次,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电视、海报等传统方式进行,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二、国外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1.注重高血压病的预防和治疗相对于国内而言,国外对于高血压病的预防更加注重,教育宣传也更加广泛。

例如在美国,人们的饮食习惯相对健康,高盐、高脂肪等食物的摄入比例较低。

此外,国外对高血压的治疗方法也更加系统,药物治疗更趋规范化。

2.绿色健康生活理念的落地绿色健康生活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健康领域掀起的一股新潮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支持和认可。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人们更多地使用和关注一些绿色及健康的食物、健身、保健用品等,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三、关于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建议1.加强前期阶段的宣传首先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应加强对高血压病的宣传,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病的认知度。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的风险。

以下是高血压治疗的一些新进展: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的方法。

例如,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可以采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则可以采用钙通道阻滞剂。

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联合应用多种降压药物可以提高降压的效果。

近年来,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患者,研发了许多新的降压药物,如螺内酯、噻嗪类利尿剂、RAS受体拮抗剂等。

神经调节治疗:神经调节治疗是一种针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治疗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心血管神经调节系统(Barostim NEO)或经皮电刺激神经(Renal Denervation)来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自我管理和远程监测:自我管理和远程监测可以帮助高血压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并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治疗依从性。

例如,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血压计进行血压监测和管理,并实现远程医疗咨询。

总之,高血压治疗的新进展包括靶向治疗、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神经调节治疗、自我管理和远程监测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从而更好地控制高血
压,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高血压的最新药物研究进展

高血压的最新药物研究进展

高血压的最新药物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健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血压的治疗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最新药物研究进展,并介绍其主要特点和应用前景。

一、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是目前广泛应用于高血压治疗的药物之一。

最新的相关研究表明,长效缓释制剂具有更好的降压效果和更低的不良反应。

例如,氨氯地平缓释片(CCB)是一种常用的钙离子拮抗剂。

近期对氨氯地平缓释片的研究表明,该药具有较好的长效降压作用,并且对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具有显著效果。

二、单硝酸酯类药物单硝酸酯类药物已经被证实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最新研究显示,欧地利尔是一种新型单硝酸酯类药物,可有效降低血压。

该药物通过扩张血管、增加氧供给和改善心脏功能等机制发挥作用。

此外,欧地利尔还能够减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贝特类受体拮抗剂贝特类受体拮抗剂也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治疗中。

目前研究人员对贝特类受体拮抗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例如,博伐地平是一种新型贝特类受体拮抗剂,在降血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并且对肾功能保护也具有积极影响。

此外,近期针对博伐地平的研究发现,其可以改善内皮功能,减轻靶器官损害。

四、RAAS系统抑制剂RAAS系统抑制剂是目前治疗高血压常用的药物之一。

最新的研究进展显示,利拉鲁肽是一种新型RAAS系统抑制剂,具有较强的降压效果。

与传统的ACE抑制剂相比,利拉鲁肽在降低血压、减轻靶器官损害以及保护肾脏功能方面作用更为明显。

这些研究结果使得利拉鲁肽在高血压治疗中备受关注。

五、利尿剂利尿剂常被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中,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排除体内多余的液体和钠离子来减轻循环血容量,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最新研究显示,阿米洛利德片是一种新型利尿剂,在治疗高血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该药物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还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和临床并发症。

高血压药物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药物治疗新进展

(aliskiren)是--种直接肾素抑制剂,去年在美国获准上市用于高血压治疗,但至
今缺乏以主要心血管事件为终点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ALLAY试验以血管紧张 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为对照,评价阿利克仑以及阿利克仑与氯沙坦联用能否更 多地减轻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程度。试验结果证实,阿利吉仑单独使用或
15
钾通道开放剂:PCOs 钾通道开放剂PCOs可选择性提高细胞膜对K+通透性,促进K+外流,舒 张血管平滑肌,进而降低血压。PCOs虽可开放心肌细胞ATP敏感K+通道,但
所需浓度要比对血管的作用高10.-一100倍。研究发现:PCOs仅扩张小动脉,
对主动脉血管无明显扩张作用;动物实验观察到对高血压动物模型有降压作用,
种亚型。通常临床使用的均为L一型钙通道阻滞剂。T-型钙通道存在于心脏起搏
细胞,与心脏及血管的生长与重塑密切相关。胚胎期,T一型钙通道有显著表达, 成年后,T一型钙通道主要见于肥厚的心肌和血管壁。选择性T-通道阻滞剂米贝 地尔(mibefradil),对T通道的作用是对L通道作用的30~100倍。与L一
型钙通道阻滞剂相比,T通道阻滞剂具有高度血管选择性,扩张冠脉而缓解心
16
绞痛,无负性肌力作用,无反射性心动过速,并能减慢心率,副作用小,尤其
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心衰患者。mibefradil的出现,不仅为高血压的治
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武器,而且必将对T一型钙通道的生理功能的研究起着重大的 推动作用川。 基因治疗 高血压作为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是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的结果。因此高
血压的基因治疗也逐渐成为目前高血压治疗研究的热点。基因疗法包括正义基 因(基因转移)和反义基因(基因抑制)。
正义基因是指以脂质体、腺病毒或逆转录病毒为载体,通过静脉注射或靶组 织局部注射将目的基因转染到体内,使之表达相应蛋白以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

高血压护理新进展

高血压护理新进展

高血压的病因与症状
病因
高血压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 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环境等因素 。
症状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 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 头痛、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
高血压的危害与预防
危害
高血压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患者自我管理与护理
自我监测
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自身 血压状况,并做好记录。如发现 血压异常升高或波动较大,应及
时就医。
心理调适
高血压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 免情绪波动过大。如有需要,可寻 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戒烟限酒
高血压患者应戒烟限酒,避免烟草 和酒精对血管的刺激,加重病情。
03
高血压护理新进展
非药物治疗与护理
健康饮食
控制体重
高血压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低糖、 高纤维的饮食习惯,多摄入蔬菜水果, 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
肥胖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 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在正常范围内。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减轻体重、 增强心肺功能。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 慢跑、太极拳等。
新型药物治疗与护理
新型降压药物的研发
随着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降压药物被研发出来,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 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通道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具有更好的降压效果和更少的副作用。
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的监测与调整
高血压护理新进展
• 高血压概述 • 高血压护理现状 • 高血压护理新进展 • 高血压护理案例分享 • 高血压护理未来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高血压病的新进展摘要目前高血压有两大趋势,一是患病率和发病率上升,并发症加重。

二是发病年龄降低,中青年患者增加。

本文叙述了近年来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临床表现、典型病例及预防和护理等。

解释了高血压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提高的原因,并提出在治疗高血压疾病上存在哪些问题和阻碍,有哪些进展,还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高血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例进展护理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临床上很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

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

[1]高血压的病因病机高血压与遗传、饮食、环境、肥胖和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遗传遗传高血压的发病有较明显的家族集聚性,双亲均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病率为40%[2]。

国内调查发现,与无高血压家族史者比较,双亲一方有高血压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1.5倍,双亲均有高血压病者则高2~3倍,高血压病患者的亲生子女和收养子女虽然生活环境相同但前者更易患高血压[3]。

(二)饮食高脂、高盐、低价低钙低镉饮食和长期饮酒等都会引起血压的升高。

1.盐类与高血压最密切相关的是Na+,人群平均血压水平与食盐摄入量有关,在摄盐较高的侰,减少每日摄入食盐量可使血压下降[4]。

2.饮酒长期饮酒者高血压的患病率升高,而且与饮酒量呈正比。

可能与饮酒促使皮质激素、儿茶酚胺水平升高有关。

(三)环境职业和环境流行病材料提示,从事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长期精神紧张、长期受环境噪音及不良视觉刺激者易患高血压病。

(四)其他如吸烟、肥胖者高血压病患病率高。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说到高血压症状,其实绝大部分患者没有任何表现,只有极少一部分患者有头晕、头痛表现。

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在30%-40%,治疗率在20%左右,控制率在10%左右的原因[5]。

对多数患者而言,高血压是无声无息的疾病,很多患者患病多年仍未察觉。

大家都很清楚,高血压诊断很简单、治疗也很容易,但就是因为有可能是不痛不痒,因此不为人所知晓和重视,往往很多是到了严重的情况才引起重视[6]。

高血压病根据起病和病情进展的缓急及病程的长短可分为两型,缓进型和急进型高血压,前者又称良性高血压,绝大部分患者属此型,后者又称恶性高血压,仅占高血压病患者的1%~5%[7]。

高血压的一般表现为头痛、头晕、头胀、失眠、健忘、耳鸣和乏力等。

病人头痛多发在枕部,尤易发生在睡醒时。

高血压直接引起的头痛多发生在早晨,位于前额、枕部或颞部,可能是颅外颈动脉系统血管扩张,其脉搏振幅增高所致。

这些病人舒张压多很高,经降压药物治疗后头痛可减轻。

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可为暂时性或持续性,伴有眩晕者轻音乐和,与内耳迷路血管性障碍有关,经降压药物治疗后也可减轻,但要注意有时血压下降得过多也可引起头晕。

这些症状并非都是由高血压直接引起,部分是高级社会功能失调所致,无临床特异性。

此外,尚可出现身体不同部位的反复出血[8]。

缓进型高血压病多为中年后起病,有家族史者发病年轻可较轻。

起病多数隐匿,病情发展慢,病程长。

早期患者血压波动,血压时高时正常,为脆性高血压阶段,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时易有血压升高,休息、去除上述因素后,血压常可降至正常。

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可逐渐升高并趋向持续性或波动幅度变小。

病人的主观症状和血压升高的程度可不一致,约半数病人无明显症状,只是在体格检查或因其它疾病就医时才发现有高血压,少数病人则在发生心、脑、肾等器官的并发症时,才明确高血压病的诊断[9]。

早期病人由于血压波动幅度大,可有较多症状,而在长期高血压后,即使在血压水平较高时也无明显症状,因此,不论有无症状,病人应定期随访血压。

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明显而持续性地升高,则可出现脑、心、肾、眼底等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10]。

在并发主动脉粥样硬化时,其收缩压增高常较显著,,并长期或从此不再升高。

高血压病时并发的脑血管病统称脑血管意外,民间俗称卒中或中风,可分二大类:①缺血性梗塞,其中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间隙梗塞、栓塞、脑出血和未定型等各种类型。

②出血,有脑实质和蛛网膜下出血。

大部分脑血管意外仅涉及一侧半球而影响对侧身体的活动,约15%可发生在脑干,而影响两侧身体[11]。

脑出血起病急,常在情绪激动、用力抬物或排大便等时,因血压突然升高而骤然发病,病情一般也较重。

脑梗塞的发病也急。

脑动脉血栓形成起病较缓,多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常先有头晕、肢体麻木、失语等症状,然后逐渐发生偏瘫,一般无昏迷或仅有浅昏迷[12]。

心脏表现血压长期升高增加了左心室的负担,左心室因代偿而逐渐肥厚、扩张,形成了高血压性心脏病。

一些有关高血压的病例与分析(1)顾某,男性60岁,工人。

病人患高血压病已二十多年,常觉头晕头疼。

血压波动在200/100-250/110mmHg之间.医生除给他积极治疗外,还要他适当休息,但他仍坚持工作,近两年来,感觉劳累后心跳气短.体力减退。

一年来,每于劳累后就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嗽、吐泡沫状痰等症状。

并发现尿少、双下肢浮肿,半年来感觉双下肢发凉、发麻。

行动时腿疼明显,休息后好转、上述症状渐渐加重。

近几天来右脚剧痛,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皮肤逐渐变黑.感觉消失,完全不能活动,便进行右小腿截肢术。

病人最后因心功能不全抢救无效死亡[13]。

该病人因为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脏发生病变,后因病情加重导致全心衰使一年来,咳嗽、吐泡沫状痰、尿少、双下肢浮肿,半年来感觉双下肢发凉、发麻。

(2)小刚10岁了,不知为何,最近3月脾气暴躁,似乎看什么都不顺眼,父母的话也不听。

爷爷因高血压而过世。

父母说其血压高1个月。

医院查体血压为140/95mmHg,四肢血压无明显差异。

各项实验室检查肾上腺功能。

动脉造影等均无异常。

给以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抑制剂,血压能够再一段时间内得到控制[14]。

小刚脾气暴躁难息,可能是因为发生在儿童期的原发性高血压。

(3)男性,61岁,渐进性活动后呼吸困难五年,明显加重伴下肢浮肿一个月。

五年前,因登山时突感心悸、气短、胸闷,休息约1小时稍有缓解。

以后自觉体力日渐下降,稍微活动即感气短、胸闷,夜间时有憋醒,无心前区痛。

曾在当地诊断为“心律不整”,服药疗效不好。

一个月前感冒后咳嗽,咳白色粘痰,气短明显,不能平卧,尿少,颜面及两下肢浮肿,腹胀加重而来院。

既往二十余年前发现高血压(170/100mmHg)未经任何治疗,八年前有阵发心悸、气短发作;无结核、肝炎病史,无长期咳嗽、咳痰史,吸烟40年,不饮酒[15]。

查体:T37.1℃,P72次/分,R20次/分,Bp 160/96mmHg,神清合作,半卧位,口唇轻度发绀,巩膜无黄染,颈静脉充盈,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两肺叩清,左肺可闻及细湿罗音,心界两侧扩大,心律不整,心率92次/分,心前区可闻Ⅲ/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软,肝肋下2.5cm,有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脾未及,移动浊音(-),肠鸣音减弱;双下肢明显可凹性水肿。

化验:血常规Hb129g/L,WBC6.7×109/L,尿蛋白(++),比重1.016,镜检(-)该病人得的是高血压病三期,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依据是高血压病史长,未治疗;左心功能不全(夜间憋醒,不能平卧);右心功能不全(颈静脉充盈,肝大和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双下肢水肿);心脏向两侧扩大,心律不整,心率>脉率。

治疗高血压病的进展近年来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提高,患病人数不断增加。

高血压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基础研究也已达到分子和基因水平,这大大促进了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包括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双肽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1-7和缬沙坦的研究[16]。

这些都是降压药,对治疗高血压有很好的效果。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有很多,疗效也各有差异。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用药做出最适当的方案。

高血压病的饮食护理高血压病人饮食需要适时定量,不饥不饱,不暴饮暴餐。

要多食水果和蔬菜因为大量维生素c可使胆固醇化为胆酸而排出。

食盐摄取每天应限制在3克以下,浮肿明显时更应控制食盐量[17]。

高血压病人要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菠菜、油菜和西红柿等。

吃含钾的食物不仅能保护心肌细胞,而且还能缓和吃钠太多引起的不良后果。

如果高血压伴有肾功能不全时,则不宜吃含钾过多的食物,不然会因为少尿而减弱体内代谢使机体内钾积蓄过多导致心律紊乱心脏停止[18]。

高血压患者要限制高脂肪的摄入,从而减少胆固醇的提高。

为了保证血压的稳定,高血压患者应少吃刺激性食物,红茶中含有咖啡因较多,因此高血压患者避免喝红茶[19]。

展望:近30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随机临床试验已证明降压治疗可减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终末期肾衰竭,包括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20]。

血压控制得越严格效果越好。

高血压已不再像以前那么难以控制了。

参考文献:[1]刘力生. 高血压(精)[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2-01 : 14[2]陈慧. 难治性高血压[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06 : 600[3]朱鼎良.《高血压病人健康之路》[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 06-08 :19[4]尹国有,郭新民. 《高血压病辨证与成方治疗》[J].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06-08: 12[5]刘红,张颖. 特诊特治高血压[M]. 北京.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07:56[6]罗伟. 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06 : 61[7] 郑沛仪. 原发性高血压[N].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15: 114[8] 袁民, 张唐法. 降高血压的观察[J] .上海杂志, 1998,8(3): 12[9] 武成. 高血压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学杂志, 1995 ,11(1):48[10] 胡伟. 治疗原发性缓进型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N]. 洛阳医学学报, 2001: 149-150[11] 王明惠, 顾玲. 高血压名医秘验绝技[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07[12] 李军, 苟建平, 肖兆祥. 现代康复[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 722-723[13] 徐贵成, 张流成. 活血降压方治疗高血压病102例[J]. 北京中医, 1994 :26[14] 丁青. 治疗高血压病426例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 1992(6): 278[15] 吕志杰. 降压治疗高血压病87例临川观察[J]. 新中医, 1990-11: 22[16] 刘红, 张颖新. 高血压-中医诊断学[M]. 北京.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07[17]沈卫,张明.《高血压的生活指导》[J].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11-20: 245[18]刘红, 张颖新. 高血压-中医治疗学[M]. 北京.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07[19]李训东, 苏忠, 张银光. 降压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86例[J]. 四川中医, 2000-09: 27[20] 傅世英. 高血压防治的新进展[N]. 黑龙江医学,2004-0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