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先生读后感1500字
华威先生
3)迟叙事件有内在迟叙事件与外在迟叙事件之分。 如果迟叙事件是外在于整个故事的起点的往事,则为 外在迟叙事件;如果迟叙事件在故事的起点之后,只 是被推迟到“应发生”的时间之后才在文本中第一 次叙述到,则为内在迟叙事件。《华威先生》中的两 个迟叙事件,均属外在迟叙事件。 4)战时保婴会与日本问题座谈会这两场冲突被处理 成外在迟叙事件,不但打破了故事的自然时序,设置 了解读障碍,达到了“陌生化”效果,从而使文本有 了跌宕摇曳之美,而且也大大拓展了文本的深广度, 加强了故事的张力,对凸现华威先生的本质有着不可 或缺的意义。
2.1928-1942创作的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有《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脊背与奶子》 《蜜蜂》《反攻》《移行》《团圆》《万仞约》《春风》 《追》《速写三篇》等;
中篇小说《清明时节》;
长篇小说《鬼土日记》《齿轮》《一年》《洋泾浜奇侠》 《在城市里》等; 儿童文学作品有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中 篇小说《奇怪的地方》等,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由此可见:
联系前后这两场冲突,华威先生“每会必到” 的心理动因就一清二楚了:华威先生每会必到, 并不是出于“爱国心切”,而是为了抓权,为了 对抗日运动及抗日组织进行有效监控。
如果采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外部视角,把华 威先生如此阴暗隐秘的深层心理动因全部由 叙述者叙说出来,就会失尽作品的幽深意蕴。
4.华威先生形象分析的变化: 三四十年代 投机型的文化救亡者----四十年 代以后 国民党反动官僚的象征(文化特务)---现在理解日益泛化
5.艺术特点: ⑴善于抓住细节凸显人物的灵魂. ⑵善于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达到暴露 与讽刺的目的. ⑶常用漫画式的夸张和谐谑的讽刺笔调揭示 社会的虚伪和丑恶,谑而不虐,冷峭审视生活.
《华威先生》解读 (3)
《华威先生》解读“华威先生”是个怎样的形象?时隔60多年, 再提出疑问, 似乎有点多余。
如同《华威先生》始终是张天翼先生当之无愧的小说代表作, 对作品主角“华威先生”的评论, 长期以来也一贯是“一个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党棍的形象。
”关于这个问题, 还有一桩较著名的“公案”。
建国初,《华威先生》入选教材, 有学校讲授时, 以为华威先生东一个会西一个会, 是官僚主义。
因此,《中国语文》杂志社特地请教作家以明是非, 而张天翼专门复信, 肯定了一位(派) 的意见, 其中说得很清楚,“华威先生是那时国民党反动集团里的家伙, 他们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 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
”作家意图的明确表白从此成为小说主题无可争议的经典解释。
作家本人是“华威先生”传统形象观的始作俑者, 而身在当代, 掩卷之余是不防揣摩当时历史背景下作者自我言说的权宜心理的, 但我宁可不怀疑张天翼的真诚。
重读抗战初期的那段历史, 我们也感到,《华威先生》确实属于那种与现实贴紧的作品, 甚至它的发生是有很实际的生活背景与功利考虑的。
也正因如此, 1938 年初《华威先生》发表以后, 在社会上、文坛上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并历史性地导致了一个直接的成果——40 年代“暴露讽刺”文学的兴起。
所以这篇作者自己写罢“看着不像小说”的简捷文学, 却显然是具有极高文学史意义的作品, 张天翼以其天才的信笔开创了十来年的文学主潮,“华威先生”成为抗战文学讽刺形象系列的先锋官。
滥觞也好, 先声亦罢,《华威先生》都不受之有愧, 但这只能在喧嚣沉寂时光流逝之后, 在当时沉浮于轩然大波的《华威先生》却可谓自身难保。
日本方面利用《华威先生》作为宣传材料, 诬蔑中华抗战事业, 谣言“华威先生”乃是中国抗日工作者的代表; 有人因而认为“暴露黑暗是帮助敌人”的, 是“作者对于抗战的悲观主义的流露”。
在你死我活的斗争岁月,《华威先生》降世伊始便摇摇欲坠于意识形态漩涡之中, 这是不难理解的。
北京版必修五《华威先生》读后感
天翼是现代文学史上“左联”的重要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刺风格,为世人所瞩目。
《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
作者以异常开阔的艺术视野,在文艺界普遍歌颂抗日热潮中独树一帜,继承和发扬了英俄讽刺小说的优点,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使用纯熟的汉民族语言,从现实中发现美与丑,体验喜与悲。
在《华威先生》中,作者不用具有中心意味的事件,不用大的矛盾冲突和十分连贯的情节,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用漫画的方式,通过对华威先生三次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以及像“变色龙”一样的市侩形象,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的绘声绘色描写,以异常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出忠实推行片面抗战路线、虚伪狂妄、庸俗浅薄、色厉内荏的国民党党棍和文化官僚的形象。
华威先生就像刚刚改换装束,活生生地从《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儒林外史》、《阿Q正传》等作品中走出来,在中国最早暴露和刻画了假抗战的现实典型,体现了张氏高超的讽刺艺术。
张天翼对主人公华威先生的深刻讽刺,从不直接进行评论和指出,而是在似乎不经意中搭建起一个让其自我表演的舞台,通过“我”的观察并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显得不温不火,诙谐幽默,含蓄学深沉,发人深思。
首先,在人物形象刻画上蕴含讽刺性。
主要是通过形象和行动上的前后矛盾和不协调,让主人公“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达到深刻的讽刺效果。
一是仪表和风度上优雅与失范的矛盾。
他“立刻戴上帽子”,“永远挟着公文皮包”,“永远带着那根老粗老粗黑油油的手杖”,同时还“戴着戒指”,十分注意仪表和形象;他经常“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拍几下手板”,显得很有领导风度,风雅高贵;当没能参加战时保婴会时,“他开始打听,调查”,“把下巴挂了下来”,“食指点对方的胸脯”;当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时,他“发脾气”、“吼着”、“猛地跳起来了”、“瞪着眼”、“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没命地喝许多酒”、“嘴里嘶哑地骂着”、“打碎了一只茶杯”等等。
优秀读后感 合集15篇
优秀读后感合集15篇优秀读后感 1桑桑是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中的主人公。
他的善良、诚实、坚强把我深深了。
桑桑在油麻地小学读了六年书,在这六年中,他从跟条件优越的同学杜小康暗中较量的得失并为之感到苦恼,到主动卖掉自己心爱的鸽子来为杜小康攒摆杂货摊的资金。
现在的孩子,要么娇生惯养,要么依赖家长,几乎没有自强自立的。
现在有些孩子一点绅士风度都没有,不会谦让,总以自己为中心。
而且做事拖拖拉拉,拖泥带水。
一点也不像桑桑,敢作敢当,会谦让他人。
桑桑他做人光明磊落,言而有信。
人都没了诚信,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可是现在许多人都在欺骗他人,甚至有些孩子都丧失了诚信。
桑桑,你是个男子汉!你敢作敢当、锲而不舍,永不放弃、善良、诚实、坚强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优秀读后感 2寒假里,妈妈又给我买了好多书。
我一本一本地看完了,觉得最好的是那本《草房子》。
我被它深深地吸引着,一连读了两次。
《草房子》这本小说主要介绍了桑桑、陆鹤、纸月、细马和杜小康五个人的生活,展现了桑桑的无忧无虑、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药寮”这一章里,我知道了什么是勇敢。
桑桑因为偷拿了他爸爸的本子而被爸爸毒打一顿,之后,他病得连医院都觉得他将不久于世了。
于是,他爸爸只好带他去寻找偏方治病。
在看病的这一段时间里,桑桑不知喝下了多少碗苦药。
他甚至勇敢地接受了火针:一根根长长的针,被烧得通红之后,向桑桑的脖子扎了下去……历经磨难,桑桑的病终于治好了。
后来,他还顺利地升入了中学。
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给了我宝贵的启迪它让我感受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要好好珍惜。
优秀读后感 3用34天时间,读完了澳大利亚怀特著的长篇小说《人树》(一译《人类之树》)。
这是我读的唯一的澳国长篇作品,也是在电脑上读的最后一部较大规模的文学作品(49万字),不过,更是读得最痛苦的一本书。
日记从头至尾,《人树》都是那样一种平静缓慢以至于淡而无味的风格,只有格兰斯顿伯里庄园的大火的紧迫,女主人公艾米·帕克与欧达乌德太太被发酒疯的欧达乌德追逐的幽默,才极罕见地让我舒服一阵。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个人读书感想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个人读书感想时隔多年,偶然机会我又重读了上个世纪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张天翼先生在1938年发表的。
这篇讽刺小说很有意思,至今仍然有常读常新、常悟常进的感觉,小说的主人公叫华威先生,在今天的社会中仿佛还有他的影子。
小说塑造的华威先生是一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虚伪庸俗,极其浅薄却又自命不凡。
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之时,他也跟风赶时髦,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抗战积极分子,他一边诉说着自己不怕吃苦,一边却不停地叫喊着忙,时时处处装着很忙的样子,什么事都要蜻蜓点水地插上一杠子,但实际上他什么具体的抗战工作都不干。
活脱脱一个到处走穴的不入流演员,走马灯般周游于各大片场,甚至无需阅读剧本了解剧情,只是挖空心思多出镜头多露脸,幻想着一日成名、一夜暴富。
他的忙纯属是装出来的,煞有介事地到处参加一个个活动,装模作样地讲上几句毫无用处又永远正确的废话,然后就是追风赶月地忙于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了。
这篇小说在创作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每位中国人都应同仇敌忾,全力以赴,共赴国难。
可是,就是这位全靠嘴上功夫的华威先生却整天忙于开会、讲话、赶酒场,他口口声声抗战救国,却迟迟不见有实质性行动,故作居高临下地玩深沉,着迷于会海,热衷于高谈阔论、空喊口号,讲究排场,极善表演,睁着大眼说瞎话,他的言行充满戏剧性,是个典型的戏精。
形上爱国,嘴上救国,实际上是在误国害国。
小说描写的这位大忙人,其实就是瞎忙、假忙,伪装着自己很忙。
如今你我周围还有不少华威先生的身影。
现代社会,知识与技术都在不断更新迭代,快节奏已成为生活的主基调,来去匆匆是社会的常态。
应该承认的是,有的人是真忙,忙的是正事、好事、善事,忙的有成效,忙的有意义,忙的有条不紊,这种人的忙是社会的正能量,是向上向善向好的生力军。
但有些人就不一样了,尽管看起来整天东跑西颠,上蹿下跳,老是处于亢奋状态,实质上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沉不下心来,像那位华威先生一样畅游在人欢马叫的热闹场面上,沉浸于表演之中难以自拔,显得很忙,其实忙而无序、忙而无效、忙而无功、为忙而忙,甚至陷入了越忙越乱、越乱越忙的陷阱。
《华威先生》解读 (4)
解读华威人物形象写于1938 年的《华威先生》是张天翼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它与《速写三篇》(1943 年出版)中的另外两篇《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在当时的左翼文坛上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三篇的主旨都在于揭露抗战初期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阴暗面, 而其中的《华威先生》是里面最为有名的一篇。
小说篇幅不长,也没有什么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也缺乏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艺术构造。
作家只是通过几个会议片段的描写,就把华威先生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出来,用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段揭露了混迹在抗战队伍中的官僚形象,极富典型意义。
这得益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
1937 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变得激烈起来,其斗争也日趋尖锐。
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抗日激情高涨,另一方面,国民党统治区地方的军政界的头目却害怕人民动员起来。
作家对后者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 因为他曾经参加过一些救亡活动和文化界的统战工作,比较了解这内部的矛盾情况,他从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截取了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来反映当时的阴暗面,内涵着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抗战热情。
关于华威先生的形象塑造,这是历来的评论者所关注到的一个重要话题。
总的来看,他是混迹于抗日文化阵营中的一个国民党小官僚, 平时不学无术庸俗浅薄但又自命不凡、刚愎自用,有着近乎痴迷的强烈的领袖欲。
从全文的结构安排来看,作家主要是通过华威先生在赶赴各种会议以及在会议上的表现来刻画其性格的,通过这个公共场合让他的丑恶形象自暴于读者面前。
解读作品,华威的外在装扮是“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
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
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
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这哪是与群众共同抵御外侮的实干型领导, 分明有着一种“贵族”的味道。
而他给我们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一个字——“忙”。
在这个小城里,他的包车跑得最快: “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
《华威先生》读后感
《华威先生》读后感天翼是现代文学史上“左联”的重要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刺风格,为世人所瞩目。
《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
作者以异常开阔的艺术视野,在文艺界普遍歌颂抗日热潮中独树一帜,继承和发扬了英俄讽刺小说的优点,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使用纯熟的汉民族语言,从现实中发现美与丑,体验喜与悲。
在《华威先生》中,作者不用具有中心意味的事件,不用大的矛盾冲突和十分连贯的情节,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用漫画的方式,通过对华威先生三次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以及像“变色龙”一样的市侩形象,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的绘声绘色描写,以异常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出忠实推行片面抗战路线、虚伪狂妄、庸俗浅薄、色厉内荏的国民党党棍和文化官僚的形象。
华威先生就像刚刚改换装束,活生生地从《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儒林外史》、《阿Q正传》等作品中走出来,在中国最早暴露和刻画了假抗战的现实典型,体现了张氏高超的讽刺艺术。
张天翼对主人公华威先生的深刻讽刺,从不直接进行评论和指出,而是在似乎不经意中搭建起一个让其自我表演的舞台,通过“我”的观察并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显得不温不火,诙谐幽默,含蓄学深沉,发人深思。
首先,在人物形象刻画上蕴含讽刺性。
主要是通过形象和行动上的前后矛盾和不协调,让主人公“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达到深刻的讽刺效果。
一是仪表和风度上优雅与失范的矛盾。
他“立刻戴上帽子”,“永远挟着公文皮包”,“永远带着那根老粗老粗黑油油的手杖”,同时还“戴着戒指”,十分注意仪表和形象;他经常“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拍几下手板”,显得很有领导风度,风雅高贵;当没能参加战时保婴会时,“他开始打听,调查”,“把下巴挂了下来”,“食指点对方的胸脯”;当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时,他“发脾气”、“吼着”、“猛地跳起来了”、“瞪着眼”、“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没命地喝许多酒”、“嘴里嘶哑地骂着”、“打碎了一只茶杯”等等。
华威先生
关于华威先生的分析《华威先生》这篇小说是张天翼于1938年发表,是他的代表作。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华威先生是一个热衷于权利的官僚。
在抗战时期,他奔走于各个组织、团体之间,每天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却总是迟到早退。
而且无一例外的都是在会上发表两点意见——一成不变的两点意见。
他把自己搞得很忙,忙得“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然而他所谓的“救亡工作”就只是每天忙碌于各种集会之间、发表那不变的两点意见。
另外便是想方设法成为各种组织的委员会成员,不放过任何一个新成立的组织。
下面就让我们聚焦于华威先生这个人,看看他具体具有怎样的形象。
首先,华威先生给我的感觉是“忙”。
他的“时间总是不够支配”、“他的时间很要紧”、他的包车是跑的顶快的、他时时刻刻都不忘掏出表来看一看。
如果你去找他,很可能三次都找不见他……华威先生的忙是实实在在的,可他的忙又是虚假的。
让我们来看他究竟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他忙于奔走,忙于把一两点意见在各个会议上发表出来,忙于努力成为新成立组织的委员会成员。
可是他的忙对于抗战又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假设,如果没有了华威先生的忙,甚至是如果抗战没有了华威先生的存在,又哪里会有什么损失呢?答案是:没有!其次,华威先生是个热衷于权利的官僚,然而他包而不办而又虚伪。
他“不大肯当主席”,这句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华威先生他其实是肯当主席的,然而并没有人一定坚持要他去当,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的在那里括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像计算什么似的看看它”,他不是听主席的报告,而是不耐烦的点烟,这体现出华威先生在听报告时心里的烦躁,或者,还有不甘。
而时不时的看表并计算时间这个细节则更加凸显出华威先生不愿听主席的教导与报告,他的自傲可见一斑。
他在主席发言时大声提议,这也表现出他对主席的不尊敬。
也许在华威先生的心里,他虽然不是主席,可是他的地位甚至比主席还要高;他没有当主席不是因为他没有资格,而是他自己不愿意,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华威先生》研究述评
《华威先生》研究述评摘要:《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在1938年发表的一篇短篇讽刺小说,自发表之日起小说就倍受关注。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天翼《华威先生》的研究进行整理,发现这段时间的研究方向可归纳为:对华威先生人物形象的研究、对艺术手法尤其是讽刺艺术的研究,以及对主题的社会学与政治学内容的研究三种。
每一种研究方向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威先生》这部作品,但是每一种研究也都有所局限。
关键词:《华威先生》;研究;述评;人物形象;讽刺艺术;社会学;政治学《华威先生》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十分显功力,鞭辟入里的短篇速写,深刻尖锐,直接针对但又不伤艺术优雅的体态,拿捏得恰到好处。
【1】全篇仅五千来字,一个人物,几个速写镜头,几乎连矛盾冲突都没有,情节结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却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氛,概括性很强,典型性极高。
【2】《华威先生》这部短篇小说在《文艺阵地》上发表之初,就因其典型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讽刺艺术使得小说倍受关注。
笔者收集整理80年代年到2011年共20多年的评论,根据评论文章的共同研究方向将《华威先生》研究分为三个方面:华威人物形象研究,作品艺术手法(讽刺艺术)研究,作品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内容研究。
下面笔者就针对每一个研究方向对《华威先生》的研究作具体梳理。
一、华威人物形象研究《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写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作于1938年4月,发表在《文艺阵地》1卷1期上。
小说描写一个叫华威先生的国民党官僚,整体忙忙碌碌,到处开会讲话,装腔作势。
表面上打着抗战的招牌,实际上企图控制所有抗战群众组织和包而不办整个抗日工作。
【3】作者写华威先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他的忙,曾有论者戏谑的说“大概是华威先生忙得来不及’自报家门’吧,他一出场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4】的确,此后的论者都在华威先生的“忙”上下功夫,抽丝剥茧后发现,原来“忙碌”的华威先生不过是一个虚伪、庸俗、不务正业、充满权欲的国民党文化官僚形象。
于同文在《浅谈华威先生形象塑造》中分析了这一形象,“作者在四千多字的短篇中,极为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国民党小官僚的典型形象一—华威先生,华威先生其人,打着抗日救亡的招牌,在全民族奋起救亡的时代巨浪中,整天整日地闪电般东奔西跑,招摇过市,到处插手争地位,抢领导权,让什么组织都要认定他为“领导中心”一一实际上是在鼓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他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一心想的是谋取私利,竭力压制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活动。
初一读后感作文600字大全5
初一读后感作文
在我们的开始中经常性的会让我们写一篇读后感来作为我们的作文。但是我们怎么才能写好我们的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读后感作文600字大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读后感作文600字大全5篇1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感情的描述,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感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感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初一读后感作文600字大全5篇3
引领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辨证法”,这与巴尔扎克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述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感情心理描述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感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述。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下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令人拍案叫绝。
华威先生
写作背景
• 《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当 年抗战初期, 华威先生》创作于 年抗战初期 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 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 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 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批 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忙于在统一战线内部 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力图打进一切 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 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 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 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
讽刺的力量
• • • • • • 1、深刻地把握到人性或生活中的不合理 、 找准标靶 2、敏锐地捕捉到它的典型表现及代言人 、 锻造标枪 3、形象地描绘出他们自己的可笑的表演 、 凌厉投射
凌厉投射: 凌厉投射:
• 1、人物形象漫画化(夸张、变形) 、人物形象漫画化(夸张、变形) • 2、反差鲜明的对比 、 • 3、精妙的细节描写 、
人物塑造方法: 人物塑造方法:
• 1、人物形象漫画化 、
人物塑造方法: 人物塑造方法:
• 1、人物形象漫画化(夸张、变形) 、人物形象漫画化(夸张、变形) • 2、反差鲜明的对比 、 • 3、精妙的细节描写 、
什么是讽刺
• 讽刺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 讽刺是一种文学手法, 的缺点和可笑之处, 的缺点和可笑之处,常采用夸张或反 说反话)等方式, 讽(说反话)等方式,从而产生幽默 的效果,达到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的效果,达到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作业:
• 请你试着写一个富有讽刺意味的人物, 请你试着写一个富有讽刺意味的人物, 要求讽刺生活中的某种现象, 要求讽刺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要有一 定的思考深度, 字左右。 定的思考深度,800字左右。 字左右
九年级语文《华威先生》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华威先生》人教四年制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华威先生》二. 本周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 以阅读分析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 从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人手,了解作者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三.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华威先生这个艺术形象的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2. 教学难点:简约、洗练的讽刺艺术手法。
四. 知识分析:《华威先生》1. 作者:张天翼(1906~1985),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
原名元定,号一之,笔名还有张无诤、铁池翰。
祖籍湖南湘乡,出生于南京。
读北京大学预科时,接受马列主义,1929年在鲁迅关怀下开始发表新文学作品。
他对社会生活多有接触,厌恶社会的虚伪、庸俗和倾轧,本人又有很强的喜剧悟性和讽刺才能,因此,他的作品富有鲜明的讽刺色彩。
代表作为《包氏父子》、《华威先生》,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等也深受小读者喜爱。
2. 作品时代背景:“七七事变”后,大批文人走向前线,走向大众,投身于抗日洪流中,张天翼也回到湖南,投入抗日救亡的工作。
当时,一般的作者正忙于表现抗战的光明,但张天翼却独具慧眼,以他对中国文化界和官僚阶层的长期观察,加上他在抗战热情的激发下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看到了抗日运动中的阴暗面,冷然揭露出了抗战中的破坏分子、投机分子和颓废分子。
这三种人的形象分别成文,后收入他的短篇小说集《速写三篇》里。
其中,华威先生就是抗战破坏分子的代表形象。
3.(1)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嗳挟撮牵舔瞅(2)解释下列词语。
转弯抹角:形容路弯弯曲曲或走弯弯曲曲的路,引申为以见解的方式做某事或谈论某事。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
稍为:稍微。
救亡:拯救祖国的危亡。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4. 华威先生的形象:在抗战这种严峻的环境中,华威先生整天忙碌,却不做任何实事,华威先生隐藏在假和空背后的实质,是强烈的权力欲,他努力作出谦和、民主的样子,让别人叫他“威弟”“阿威”,但实际上却很霸道,他对人的态度,是有很大区别的。
大林和小林读后感15篇 (2)
大林和小林读后感15篇大林和小林读后感1最近刚读完张天翼写的《大林和小林》,感受颇深。
张天翼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作家,也有童心,他曾写过《秃秃大王》、《宝葫芦的隐秘》、《华威先生》等。
《大林和小林》里,小林过得很贫困,但他努力工作,最终有一天当上了火车司机。
大林呢,他和狡猾的狐狸在一起,想出了一条阴谋,成为百万富翁的儿子,每天好吃懒散,最终为了钱财,留在富翁岛上活活被饿死了!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这个世界有许多像大林这样贪图金银的人,但钱不是万能的,总有一天会被花光,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有钱不等于安康,它可以被丢掉再赚,但生命只有一次,是永久回不来的,想要美好,就要劳动,为人们造福,不能光等不做,这样,你的一每天就全完了……我们不能靠他人,要勤奋学习,用最高实力闯出一大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吧!大林和小林读后感2这个月老师让我们去图书馆选择一本自己喜爱的书。
今日,我就和我妈妈去了图书馆。
我和妈妈兴高采烈的来到图书馆,我挑啊挑啊,挑来挑去,就是挑不到一本好书。
突然,观察了一本让我赏心阅目的书,我认真看了看那本书,我觉得写得很好。
于是,我确定把《大林和小林》买下来。
买回家,我仔细地看,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最终有一天我把书看完了。
这本书写得特别好、生动,第一篇是出门遇险,先是一对老人已经很老了,还生了一对儿子,他们特别兴奋,于是给他们取名叫大林和小林,是年后老人死了,只留下他们俩,大林和小林把老人埋了以后,就开头了他们的旅程。
大小说家张天翼是一个特别有童心、童趣的小说家,他的作品用嘲讽笔调,著有短篇小说《包氏父子》及儿童文学作品《大林和小林》,《罗文应的故事》等,而且我最喜爱里面的大林和小林,小林特别幽默,爱淘气爱捣蛋,和大林在一起的时候常常戏弄大林,而大林呢,特别狡猾,有时常常挨饿,没有吃的,但也忍住,不去偷不去抢。
我今生最喜爱的书就是《大林和小林》。
由于他们有坚决的意志和坚韧拼搏的精神。
大林和小林读后感3大林和小林是一对好兄弟,为躲避怪兽的攻击,他们走散了,从今两人过上了不同的生活:小林生活始终很艰辛,但他工作很努力,最终成了一名优秀的火车司机。
华威先生
解放后,主编《人民文学》并从事 儿童文学的写作,有《罗文应的故 事》《宝葫芦的秘密》。 小说内容 张天翼写得最多的,是对势利庸俗 人世的敏锐深刻的解剖。其中有: 《脊背与奶子》《砥柱》
小说内容 1、张天翼写得最多的,是对势利庸俗人世的敏 锐深刻的解剖。其中有: 《脊背与奶子》《砥柱》 2、描绘于动摇中日趋庸俗、仰慕荣达而渐显枯 窘的小公务员、小市民、小知识分子形象,深刻 地描写小市民生活并批判他们向上爬的心理。如 《一年》《陆宝田》。 短篇《包氏父子》是张天翼这方面的代表作。 3、张天翼193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 以速写式、辛辣的讽刺笔法,刻画了抗战时期的 一个国民党官僚形象。 1938年《华威先生》的问世引起了长达数年 之久的关于抗战文学“暴露与讽刺”的论争,为 整个40年代国统区讽刺文学开了先河,率先打破 了左翼创作僵化的局面。
三、反封建
对于阿Q式的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国民,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主题是反庸俗和反麻木,哀其 不幸,怒其不“醒”。这反映了张天翼受到鲁迅 的深刻影响。代表作品《包氏父子》是中国现代 讽刺小说中的上品,它把包氏父子背道而驰的行 为方式交织印照,整篇作品充满着饱含生活酸甜 苦辣的幽默讽刺意味。老包不仅是一个梦想破灭 的小市民的形象,也是一个封建秩序和文化的受 害者。作者笔下的老包极为本分,老实忠厚,他 身上充斥着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和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文化交织的国民劣根性,呈现出鲜明的世 俗悲喜剧特征。
华威先生各种战会场表演的几个片断:开会、 赴宴、作报告、发指示、插手各种抗日组织活 动、对不听他指挥的人进行讹诈和恐吓。 作者从错综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截取了最能反 映生活特征的横断面进行艺术的典型化创造, 从而揭示出了重大的历史主题。
2.人物描写手法的漫画化:
《华威先生》作品解析课件
梳理文章结构
1.简介“我”与华威先生的关系和他繁忙。 2.通过与黄包车对比 进一步写华威先生的匆忙。 3.华威先生参加难民救济会 会议。 4.华威先生参加 通俗文艺研究会 会议。 5.华威先生参加 文化界抗敌总会 会议。 6.华威先生加入 战时保婴会 的情形。 7.华威先生因未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而感 到 深深地失落与恐惧 。
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难民救 济会
通俗文 艺研究
忙 会
战时 保婴
文化抗 敌总会
漫画式的场景
• 1、(1-8)与我的寒暄与诉苦; • 2、(9-13)包车飞速奔向会场; • 3、(14-42)出席难民救济会; • 4、(43-45)出席通俗文艺研究会; • 5、(46-64)出席文化界抗敌总会; • 6、(65-72)对“战时保婴会”成员训斥; • 7、(73-88)因“日本问题座谈会”而发怒。
张天翼中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为小说与儿童 文学。曾任中国中央文学研究所副主任,中国 作协理事、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等 职。 代表作《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长篇童话《宝葫芦的秘密》 《大林和小林》 长篇小说:《鬼士日记》 他的作品富有鲜明的 讽刺 色彩。他 善于用 夸张的 、 诙谐的 语言去揭示 现实社会的虚伪与丑恶,抨击用“仁义道德” 装饰起来的“禽兽世界”。
作品分析
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时期。当时前方战事紧张,而后方的华 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着为抗战做“贡献”──到各个组 织开会、讲话,然而总是讲不了两句,就又赶到下一个会 场去了。 他不是真正关心组织不过是想把各个组织的权 力抓到手,强调“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才是他的主要目 的。小说巧妙地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运用夸张和对比手 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这部漫画小品式 的中篇小说,是抗战前期著名的暴露国统区弊端的讽刺文 学。华威先生这一带有某些类型化倾向的人物,因其攫取 权力的狂热与无孔不入的流氓气质而具有了一定超时代的 因素,因此至今有人读来仍然有所感慨。
羊皮卷一读后感6篇
羊皮卷一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致辞演讲、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羊皮卷一读后感6篇优秀的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揭示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感受,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思想碰撞和价值观冲突的深入思考和反思,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羊皮卷一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精选失败面前请微笑读后感900字
失败面前请微笑读后感900字寒假中,我有幸读了《失败面前请微笑》。
这本书精选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励志故事。
我在轻松地阅读中懂得了什么是自立、自信和自强。
我最喜欢读的一个故事是《倒霉裁缝的伟大发现》。
故事讲的是一个倒霉的裁缝,因为不会经营,所以门庭冷清。
他的妻子早逝,几个孩子又大多夭折,只有一个女儿长大成人。
禁受了如此大打击的他做起了法院的看门员,每天看着法院的大门,下了班就默默回家。
回家后,日日夜夜打磨一颗玻璃珠。
二十年过去了,他在不知不觉中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
他就是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坎坷的人生,不幸的遭遇,并不是消沉的借口和理由。
曾经默默无闻、穷困潦倒的小裁缝,虽然屡遭不幸,但是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正是由于他的坚强和坚持,最终有了一个伟大的发现。
这是一个坚毅的心灵所创造出来的伟大力量,这是坚持的力量。
像列文虎克这样因为坚持而获得成功的名人还有很多:《哈利波特》的创作者罗琳在成名之前,是个不起眼的,甚至连正常生活都无法维持的单身母亲,正是由于她的坚持和勤奋,才把她举到了世界的舞台上;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现代书画家齐白石每日坚持挥毫作画,坚持不懈的创作,最终令他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次数学测验,由于我的“轻敌”,只考了74分。
这分数对于我这个数学尖子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耻辱,我一下子羞愧得抬不起头来。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卧薪尝胆,好好努力,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第二次测验的当天晚上,我看书、做错题、复习得相当认真。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我又只考了89分。
我仿佛从山顶一下子跌入谷底,像泄了气的皮球,再无斗志。
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贵有恒,只要持之以恒,铁杵都能磨成针,又有什么事办不成呢?孩子,你再坚持一下,就能看到成功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恍然大悟,背数学概念,练错题,考试时细心检查最终,我考了10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威先生读后感1500字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华威先生读后感1500字,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华威先生读后感1500字
张天翼是现代文学史上“左联”的重要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刺风格,为世人所瞩目。
《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
这是一部创作于抗战之初的政治讽刺小说,暴露了国统区的弊端。
在抗战的特定时代环境中,华威先生无疑是国民党政客的化身,其反复鼓吹“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则是国民党四处抓权、破坏抗战的真切写照。
作者继承了鲁迅、果戈理、契诃夫、莫泊桑等中外名师的文学描写手法和反映现实与人生的传统,学习了他们讽刺艺术的优秀成果,又采用漫画的方式,体现了张氏讽刺艺术的独特风貌。
在塑造华威先生这一形象时,张天翼并没有用具有中心意味的事件或大的矛盾冲突来表现,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靠“我”的观察并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显得不温不火,诙谐幽默,含蓄深沉,却也发人深思。
作者通过对华威先生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进行的绘声绘色描写,以异常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一个浮夸傲慢、虚伪狂妄、盛气凌人的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形象。
首先在小说内容上,内容看似褒,实则贬。
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时期。
华威先生又名阿威。
他的官职很多,但具体分管哪一项工作,文中没有交代。
但总的感觉是,他很忙,忙得简直不可开交。
“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
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
”这是阿威亲口说的。
看来,他的时间真的不够用。
然而,他在忙些什么呢?当时前方战事紧张,而后方的华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着为抗战做“贡献”──到各个组织开会、讲话,然而总是讲不了两句,就又赶到下一个会场去了。
他是真的在关心抗战组织的发展吗?不,他不过是想把各个组织的权力抓到手罢了,强调“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才是他的主要目的。
小说巧妙地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
这部漫画小品式的中篇小说,是抗战前期著名的暴露国统区弊端的讽刺文学。
华威先生这一带有某些类型化倾向的人物,因其攫取权力的狂热与无孔不入的流氓气质而具有了一定超时代的因素,因此至今有人读来仍然有所感慨。
其次,在人物形象刻画上也蕴含讽刺性。
通过形象和行动上的前后矛盾和不协调,让主人公“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达到深刻的讽刺效果。
作者将华威先生虚伪、庸俗和无赖的嘴脸放在具体的事件中,进行对比揭露。
他让别人叫他“威弟”、“阿威”,好像很亲切很和气,但是一不如意,就大骂他人“混蛋”“妈的”,翻脸不认人。
华威先生表面谦和,主动声明自己不当主席,可是却蛮横地指定主席,不容别人开口。
他说“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但是每天的“忙碌”就是到处讲废话、喝酒吃饭。
他以自己时间宝贵为理由,肆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而他“宝贵”的时间却用来在各个地方讲一样的废话。
他“挟着公文包”,“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看上去像一个很有权威的人,却“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做作得令人恶心。
他媚上欺下,对着总会的主席“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不停地为迟到道歉。
而对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主席,迟到了不仅没有任何表示,反而“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粗鲁地打断他人的发言。
在总会发言时“腰板微微地”弯着,客气无比,而在其他会上却“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
他对太太称“密司黄”,好像一个开明懂礼貌的绅士,对妇女界保婴会的负责人却用“食指”去点她的胸脯。
对比讽刺的例子还有很多。
作者用典型的形象和细节,毫不留情地进行讽刺、鞭挞。
这正是作者常用的艺术手法,
张天翼对主人公华威先生的深刻讽刺,通过“我”的观察并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显得不温不火,诙谐幽默,含蓄学深沉,发人深思。
语言风格上饱含讽刺性。
作者运用纯熟通俗的语言,采用反复的、矛盾的语言艺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不直接进行评论和指出,而是在似乎不经意中搭建起一个让其自我表演的舞台,从而表现了主人公假抗日、真独裁,犹如“披着羊皮的狼”的可憎面目。
《华威先生》作为张天翼小说创作的重要代表,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讽刺艺术画廊中的典型形象,体现了张氏讽刺艺术的独特风貌。
他的小说始终直面人生,展现世态,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
而华威先生是其中的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
总之,张天翼给人的印象,正如《中国现代文学史》(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武汉大学2000年3月第2版)评论的那样,“他是一个手里拿着显微镜,脸上带着冷峭笑容去审视生活的富于内心激情的作家。
”“他的讽刺艺术,立意严肃,又有分寸,绝非一律‘杀将过去’;他的嘲笑,内蕴深厚,恰到好处,又不落于轻佻。
” 通过对《华威先生》讽刺艺术的分析,结合与前时期和同时期的鲁迅、沙汀等人经典小说的对比,并在其本人众多的讽刺艺术作品中加以考察,我们能很好地感受到这一点。
上文为大家介绍的华威先生读后感1500字,你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