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2014最新版)

合集下载

WHO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全球指南解读()

WHO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全球指南解读()
7、专家委员会不推荐机械性肠道准备单独用于降低成年人肠道 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不推荐单独应用机械性肠道准备)
➢ 推荐等级: 强烈推荐 ➢ 证据等级: 中等
8. 关于去除毛发
WHO推荐:
1. 准备接受任何手术的患者, 不应去除手术部位的毛发
2. 如果有明显需要,只能使用 剪刀
3. 任何情况下,强烈反对使用 剃刀去除毛发,无论是在手 术前或在手术室中
术中及术后防控措施
1.关于围术期吸氧
WHO推荐:全麻气管插管的成年手术患者,应在术中 给予FiO2 80%,如果可行,术后立即给予吸氧2-6小时
➢ 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 证据等级:中等
2. 保持正常体温
WHO推荐:在手术室和手术中使用保温设备来维持患 者正常体温来降低SSI
• 围手术期低温:中心温度低于36ºC • 几乎所有全身麻醉患者都会发生低温。
3、应考虑莫匹罗星的 潜在过敏反应。
6 & 7. 机械性肠道准备与 口服抗生素
6、专家委员会建议肠道外科择期手术应于手术前口服抗炎药物, 同时进行机械性肠道准备以降低成年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推荐机械性肠道准备与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 推荐等级: 条件推荐 ➢ 证据等级: 中等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沐浴前 沐浴2次后
洗必泰
100 10
碘伏
100 87
三氯二苯脲
100 81
Garibaldi RA. Prevention of intraoperative wound contamination with chlorhexidine shower and scrub. J Hosp Infect 1988; 11(Suppl B): 5-9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世界卫生组织指南解读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世界卫生组织指南解读

危害严重
感染会导致手术部位愈合延迟、 疤痕形成、甚至引发败血症等严 重后果,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经济负担重
感染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 加医疗费用,还给患者及其家庭 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目的
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总结和分析全球范围内的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预防控制经验,为世界各国提供科学依 据和技术支持。
06
培训与宣传教育工作开展
培训对象和内容设计
培训对象
包括外科医生、护士、手术室工作人 员等所有参与手术过程的人员。
内容设计
涵盖手术部位感染的基本知识、危险 因素、预防措施、感染控制标准操作 规程等方面。
宣传材料制作和发布渠道选择
宣传材料制作
制作形式多样、内容简洁明了的宣传材料,如海报、折页、动画视频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 技术指南世界卫生组织指南
解:读
2023-12-30
• 指南背景与意义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预防控制措施与建议 • 诊断与治疗策略 • 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 • 培训与宣传教育工作开展 • 总结与展望
01
指南背景与意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现状及危害
感染率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常见 的并发症之一,感染率较高,给 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术前预防措施
术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营养状况、免疫状态、并存疾病等,以识别潜在的风 险因素。
术前准备
确保患者术前皮肤清洁,降低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对于需要肠道准备的患者,应遵循 相关指南进行肠道清洁和抗生素使用。
术前宣教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手术部位感染的信息,包括预防措施、症状识别和报告等,以提 高他们的意识和参与度。

手术部位感染与预防

手术部位感染与预防

乳腺
眼科 骨科 非心脏胸科 血管 阑尾
金黄色葡萄球菌,CNS
金黄色葡萄球菌,CNS,链球菌,阴性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CNS,阴性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CNS,肺链,阴性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CNS 阴性杆菌,厌氧菌
胆道
直肠肛门
阴性杆菌,厌氧菌
阴性杆菌,厌氧菌
手术切口的分类
切口类型 清洁切口 标准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 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 述条件者。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 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 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感染炎 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 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 按压)者。
的风险。
• • • •
7.手术小组应避免无意中遗留任何器械或海绵于手术切口内。 8.手术小组应妥善保存并准确识别所有取之于患者的手术标本。 9.手术小组之间应有效沟通和交流与手术安全相关的所有重要信息。 10.医院和公共卫生系统应建立例行制度和程序,以监测手术的能力、 数量和结果。
SSI是外科医生的“灾难”!
SSI分类
浅表切口SSI 深部切口SSI
皮肤 皮下组织 深部软组织
脏器/腔隙SSI
器官/腔隙
表浅切口感染
• 手术后30天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及皮下组织 的感染,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 • • • 表浅切口流脓,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 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并培养出微生物。 至少有下列感染症状或体征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和外科医生有 目的地开放表浅切口,除非培养阴性。 外科医生或主治医师已经诊断。应该有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抗吞噬与被
破坏的能力。
(二)微生物来源
❖ ①医院工作人员:是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微生物的重要来源 。当手术者皮肤有感染而手套一旦破裂,术者皮肤鳞屑所 带的细菌,内衣沾有的细菌,可透过潮湿的手术衣、无菌 巾进入手术野或经过手术室内空气传播至术野,导致SSI
❖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术前30分钟-2H开始预防性使用抗菌 药物,能有效降低SSI的发生。
(一)手术前
⑴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 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⑵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⑶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
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处手术 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 刮除毛发。
皮下组织 深部软组织
器官
u 器官/腔隙感染
❖ ㈠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
列条件之一: ❖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 3.具有感染的炎症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
胸椎手术皮肤消毒范围:上至肩, 下至髂嵴连线,两侧至腋中线
腰椎手术皮肤消毒范围:上至两腋 窝连线,下过臀部,两侧至腋中线。
(14)会阴部手术皮肤消毒范围:耻骨联合、肛门周围及臀,大腿 上1/3内侧
四肢手术皮肤消毒范围:周圈消毒,上下各超过一个关节
术前:
⑸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 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
⑵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 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⑶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 流管。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 Wesley Alexander, M.D., •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Medical Center, U.S.A.
英国SSI预防指南
2019/12/30
美国CMS-SCIP防止手术部位感染的最佳策略 适当去除毛发 使用含碘抗菌手术薄膜 预防使用合理的抗生素 维持正常体温 控制血糖
THANK YOU
2019/12/30
(7)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器械护士熟悉手术步骤,器械准备完善,熟 悉配合手术和手术医生达成默契有利于手术的尽早结束,减少切口 感染的发生。
2019/12/30
2.来自手术室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有效的洗手是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最有效的措
A
施之一,手术室要强化手术人员的洗手意识,尤
其是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接触病人前。有资料
手术切口的感染是外 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 发症之一,同时也是 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
感染之一
SSI的危害
增加患者的痛苦,使病情加重 严重的甚至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 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染,对于
S 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切口感染 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手 术室护理人员处于减少外科手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什么是SSI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手术部位感染 取代了原先外科伤口感染(Surgical Wound Infection SWI)的名称
SSI ≠切口感染
SSI是外科医生的"恶梦”
手术是外科系统治疗 疾病的重要手段,而 手术室是对患者实施 外科治疗的重要场所。
术。
(4)加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无菌观念、责任 心及慎独精神,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按规定 更换手术室必备的衣服、口罩、帽子等,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最新指南营养支持及相关措施解读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最新指南营养支持及相关措施解读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最新指南营养支持及相关措施解读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即手术后发生在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是外科病人最常见的医院感染。

也是最常见的危害最大的手术相关并发症之一。

其一旦发生将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一直以来重视SSI预防指南的制定与更新,但随着指南的提出,SSI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等并无明显变化。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性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的更新版完成出版,旨在通过文本制定,推广措施的实施和监督。

基于该指南,结合同年出版的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和外科感染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and Surgical Infection Society,ACS/SIS)更新的SSI预防指南,本文就预防手术部位感染营养支持措施及相关内容做一分析解读和比较。

1、SSI相关风险因素分类SSI发生是多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分为内在风险因素(病人相关的)及外在风险因素。

其中内在风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的如高龄、近期放疗等因素和可改变的如肥胖、糖尿病、术前白蛋白<35.0 g/L等因素。

也可依据风险因素发生或存在时点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时段风险因素。

本文解读SSI风险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加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和血糖控制,及有关的术前肠道准备、术中循环血量和液体量及术前超重-肥胖等几方面。

结合已有共识更新版及最新WHO指南,强调从多个不同角度落实SSI预防策略,遵循循证医学指南和实践以降低SSI的发生率并改善病人转归。

2、术前、术中或术后相关SSI预防措施的评估2.1 加强营养支持 WHO全球SSI预防指南指出,对接受大型手术的低体重病人,为预防SSI考虑通过口服或肠内给予富含多种营养素的营养制剂。

推荐级别为条件推荐,证据质量等级为极低。

美国CDC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PPT课件

美国CDC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PPT课件
3.文献检索未发现有随机对照试验对预防SSI中糖化血红蛋白(A1C) 的最佳控制目标进行了评估,无论患者有无糖尿病。(无推荐强度/ 未解决问题)
10
正常体温
1. 维持围手术期正常体温。(推荐类别IA,强推荐;中高级质量 证据) 2. 文献检索未发现有随机对照试验关于预防SSI中体温控制提出 建议:包括达到和维持正常体温的相关措施,正常体温下限或正 常体温控制最佳时机及持续时间。另外,有其他组织机构根据观 察性研究的证据提出了相关建议,可参考相关问题的“补充指南 部分”(补充附录1)。(无推荐强度/未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发现
1.在手术日前一晚(或更早时候),患者应该使用抗 菌/非抗菌肥皂或其他抗菌剂进行淋浴或全身沐浴。 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必须遵循已发表的权威临床实 践指南,并应选择合理的给药时机以保证切皮时血清 和组织中的抗菌药物达到杀菌浓度。 3.应于剖宫产手术切皮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4.除非禁忌,否则在手术室内进行皮肤准备时应使用 含酒精的消毒剂。 5.对于清洁切口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追加的预防用 抗菌药物不应于切口缝合后给药(即使存在引流管) 。
9
血控制
1.实施围手术期血糖控制,且无论是否为糖尿病患者,均应设置血糖 目标水平低于200mg/dL。(推荐类别IA,强推荐,中高级质量证据)
2.文献检索未发现有随机对照试验评估的血糖控制目标比本指南中推 荐的(200mg/dL)更低(或控制范围更窄),同样也未发现针对预防 SSI而提出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最佳时机、持续时间或实施方式相关 建议。但有其他组织机构根据观察性研究证据提出的相关建议,可参 考相关问题的“补充指南部分”(补充附录1)。(无推荐强度/未解 决的问题)
4.文献检索未发现有随机对照试验对抗菌药物胃肠外预防给药剂量( 根据体重调整)及其对SSI影响的风险进行评估。但有其他组织机构 根据观察性研究证据及药代动力学数据提出的相关建议,可参考相关 问题的“补充指南部分” 。 (无推荐强度/未解决的问题)

美国CDCHICPA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全文)

美国CDCHICPA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全文)

美国CDC/HICPA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全文)推荐要点-教育、培训和人员配备1 •对医务人员进行导管使用指征、插管和维护的正确操作规程,以及恰当的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感染控制措施等知识教育。

证据级别IA2.定期评估导管插管和维护人员对指南的知晓情况和依从性。

证据级别IA3.只有经过培训,且证实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才能进行外周和中央导管插管和维护。

证据级别IA4确保ICU人员具有合适的护理水平。

观察性硏究提示,需要管理中心静脉的ICU , CRBSl与流动护士比例高或护患比例下降有关。

证据级别IB二、导管和插管部位的选择(一)外周导管和中导管1 •对于成年患者,插管部位选择上肢部位。

下肢部位的插管尽可能更换到上肢部位。

证据级别II2.对于儿童患者,插管部位既可以选择上肢,也可以选择下肢或头皮(新生儿或婴幼儿)。

证据级别II3•根据插管的目的、使用持续时间、已知感染性或感染性并发症(如静脉炎和渗透),以及导管操作人员的经验等,选择导管。

证据级别IB4•渗透可致组织坏死的液体和药物避免使用钢针给药。

证据级别IA5•如果IV持续使用时间可能超过6天,使用中导管或PlCC ,替代短期外周导管。

证据级别II6.每日通过敷料触诊插管部位,评估有无压痛,或者透过透明敷料查看有无红肿。

如果患者没有临床感染体征,不应揭开纱布和不透明敷料。

当患者可能有CRBSI的局部压痛或其他体征时,应揭开不透明敷料,肉眼检查插管部位。

证据级别II7.如果患者出现静脉炎的体征(发热、压痛、红斑或痛性索状硬条)、感染,导管功能障碍时,拔除外周静脉导管。

证据级别IB(二)中心静脉导管1.在推荐的可减少感染并发症的部位放置中心静脉装置,要权衡预防机械并发症发生风险(如气胸、误穿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撕裂、锁骨下静脉狭窄、胸腔积血、血栓症、空气栓塞、以及导管异位)的利弊。

证据级别IA2.对于成年患者,中心静脉通路要避免选择股静脉。

证据级别IA3•对于成年患者,为减少感染风险,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推荐选择锁骨下静脉,而不是颈静脉或股静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一、术前准备1.术前评估患者的体质、营养状况、患病情况等,确保患者适合手术,并将有关信息与手术团队共享。

2.术前检查手术部位,清除污染物,防止感染源进入手术部位。

3.术前患者洗澡或清洁手术部位,使用抗菌皂或洗剂,减少细菌的数量。

二、术中控制1.术中手术者和手术助手应穿戴清洁无菌服,佩戴口罩、帽子、护目镜和手套。

手术麻醉团队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2.术中使用无菌手术器械和材料,防止感染源的引入。

3.术中尽可能减少手术时间,以减少术中感染的发生率。

三、术后处理1.术后及时更换手术创口敷料,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预防细菌滋生。

2.术后给予患者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根据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分类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3.术后加强创口护理,定期观察创口情况,及时处理感染迹象。

4.术后教育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创口护理方法,减少感染的发生。

四、其他措施1.建立健全的手卫生理政策,普及手卫生知识和技能。

2.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手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

3.加强手术室和手术器械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4.建立感染监测与报告机制,及时掌握感染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上就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的主要内容。

这些指南的制定旨在通过规范化的操作和措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指南并非静止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更新和调整。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预防控制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保障手术安全。

WHO全球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指南

WHO全球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指南

2016 WHO全球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指南一、术前措施1.1术前沐浴使用普通肥皂或抗菌肥皂可预防ssi (条件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由于证据有限且质量极低,专家小组不建议术前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以减少ssi 提出建议1.2需要手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鼻部携带者,使用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可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已知鼻腔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行心胸外科或骨科手术时,应在围手术期内使用2%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已知鼻腔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行其它类型手术时,应在围手术期内使用2%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条件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1.3对产超广谱B -内酰胺酶(ESBLS细菌定植的筛查及其对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影响(由于缺乏证据,专家对此不提出建议)1.4术前应用抗生素的最佳时机必要时(取决于手术类型)应在手术切皮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应在手术切皮前120 分钟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同时考虑抗生素的半衰期。

(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1.5机械性肠道准备(MBP与口服抗生素的应用术前联合使用口服抗生素和MBP可以降低接受择期结肠直肠手术成年患者SSI 风险。

(条件推荐,中等证据质量)单用MBP(不联合口服抗生素)不应以降低SSI为目的用于择期结直肠手术的成年患者。

(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1.6 清除毛发接受任何外科手术的患者不应去除毛发,如果有绝对必要,应该只使用剪刀去除毛发,不管是术前还是手术室内,任何时候都强烈劝阻刮剃毛发。

(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1 . 7 手术部位皮肤准备推荐含酒精和葡萄糖酸氯己定的消毒液用于接受外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皮肤准备。

(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1 . 8 抗菌皮肤密封剂抗菌皮肤密封剂不应以降低SSI 为目的用于手术部位皮肤准备(条件推荐,极低等级证据质量)1.9 外科手准备戴无菌手套前,需要用合适的抗菌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刷洗或者使用合适的含酒精的速干消毒剂进行外科手准备。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全球指南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全球指南

11月3日WHO在其网站正式发布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全球指南》。

WHO调研显示,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患者住院过程中最常见的医源性感染(HAI)(美国占HAI的67%,欧洲占33%);外科脓毒血症患者大约占所有脓毒血症患者的30%;在中低收入国家,SSI是最常见的HAI,且发生率远高于发达国家。

本次更新的《WHO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全球指南》将所有29条推荐等级分为:
“强烈推荐”:专家团确信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适用,病人应该接受这一干预。

“条件推荐”:专家团认为干预措施应该利大于弊,认为应该结合利益相关方参与共同决策。

至此,全新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全球指南》正式面向全球医疗工作者。

文章来源:iSurgery。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 抗药细菌的增加; • 老年人并多种夹杂症接受手术增加; • 移植及植入物手术增加。
手术部位感染SSI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浅表切开
表皮
Superficial incisional 皮下组织
深部切口
Deep incisional
器官和腔隙
Organ/Space
深部软组 织
dura) 关节或滑囊(Joint or bursa)
器官/腔隙手术感染特定部位之分类
纵膈炎(Mediastinitis) 脑膜炎或脑室炎(Meningitis or ventriculitis) 心肌炎或心包膜炎(Myocarditis or pericarditis) 口腔(口、舌头、或齿龈)Oral cavity 9mouth, tongue, or gums) 骨髓炎(Osteomyelitis) 其他下呼吸道感染(例如:脓疡或脓胸)(Other infection of
吸烟
吸烟可能与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在内的术 后并发症有关
– 吸烟导致胶原低生成有关, – 尼古丁的用使延长伤口愈合时间
远隔感染灶
远隔感染灶的存在,使术后感染率升高 2-3倍
泌尿道感染、肺炎、皮肤或软组织感染 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
非生理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影 响术后正常的炎症反应
血源性和淋巴源性来源
– 远离手术部位的感染灶
危险因素
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类别
危险因素
病人 年龄、营养状况、糖尿病、抽烟、肥胖、 远处感染灶、 有微生物移生、免疫反应改变、术前住院日数
手术
刷手时间长短、皮肤消毒、手术前剃毛、抗菌剂洗澡、 手术时间长短、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手术室空调、器 械灭菌不完全、手术部位有异物植入、放置引流管、手 术技术(止血效果不佳、死腔形成、组织创伤)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新版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新版
❖ NPSG.07.05.01: Implement best practices for preventing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实施最佳实践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WHO 10大安全手术检验指南
❖ 手术小组应确信是针对正确旳患者和正确旳部位施行手术。 ❖ 手术小组将使用已知旳合适措施,既要让患者处于无痛状态,又要预
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旳给药时机
❖ 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旳目旳为使手术期间旳血清和组织药物浓度超出 手术中可能污染病原菌旳MIC。
❖ 术前60 min开始静脉予以抗菌药物(术前0.5-2小时) ❖ 四肢手术应在抗菌药物使用后再上止血带 ❖ 手术时间长于3小时或手术时间长于抗生药物旳半衰期或失血量>1500ml手
什么情况下需要预防使用抗生素?
❖ 清洁手术一般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除非伴有下列情况:异物植 入;手术涉及主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远处有感染灶;全身情 况差(ASA Ⅲ~Ⅳ级);高龄或免疫缺陷患者;估计手术时间长、分离组 织广、局部组织血供不良;脾切除术等。
❖ 清洁一污染手术中胃癌手术、大肠或末端回肠手术、有肠管血供不良 旳小肠手术及胆道手术有必要预防性用药。
名患者做白内障手术。次日上午10名患者相继出 现眼部肿疼等感染体现。17日9名患者相继实施单 眼眼球摘除手术。 ❖ 【深度调查】 ❖ 1、无菌手术室与污染手术室混用,管理混乱; ❖ 2、手术器械可能存在混用情况,没有做到一人 一用一灭菌; ❖ 3、连台手术间隔时间短,不能确保灭菌时间,
❖ SSI占医院感染旳14-16% ❖ SSI是外科患者最常见感染,占38% ❖ 1999,美国CDC颁布SSI预防指南 ❖ 2023,英国卫生部颁布SSI预防指南 ❖ 2023,中国《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

美国

美国

(美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2014最新版)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SHEA)等组织中专门从事传染病的Anderson等11名专家,联合对《急诊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策略》2008版进行了更新。

此前公布的指南版本已为及时发现并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AI)提出了综合性推荐方案。

此次更新旨在以简洁实用的形式突出临床实践指南重点,用来协助急诊医院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nfection,SSI)做出努力。

该指南发表在2014年6月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杂志上。

现将2014最新版指南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1、SSI理论基础及相关流行病学情况SSI在急诊医疗机构中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SSI在住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发病率为2%-5%;在美国每年约有160000-300000例SSI病例;目前SSI是HAI中最常见的、经济花费最高的感染。

据估计有高达60%的SSI可通过循证医学指南操作进行避免;SSI在住院患者所有HAI中占20%;每例SSI的发生与大约7-11天术后额外住院日有关;SSI患者相较没有发生SSI的患者而言,死亡风险高出2-11倍。

其中,发生SSI的患者中有77%者直接死于SSI;SSI所造成的经济花费因手术类型、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据估计,SSI每年消耗医疗保健相关经济支出约为$35亿-$100亿。

2、SSI发现策略研究背景2.1 监测内容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下属的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NHSN)所定义的SSI,为目前广泛应用在公共卫生上报、医疗机构数据对比以及按业绩支付酬劳等方面的标准定义。

SSI分为以下几类:1、浅表切口SSI(只涉及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切口);2、深部切口SSI (涉及筋膜和/或肌层):主要深部切口(DIP)-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或多处主要切口SSI,次要深部切口(DIS)-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以上次要切口SSI;3、器官/间隙SSI(包括手术操作过程中打开的任何身体部位,除外皮肤、筋膜或肌层切口)。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在手术时,为防止部位感染需要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一、术前预防控制措施1手术室环境控制(店铺认为目前缺乏循证依据)手术室空气中的微生物可成为导致手术部位感染致病菌的重要来源。

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并减少手术室间不必要的人员走动穿梭和谈笑是降低空气中细菌数量的必要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为破损的外科手套。

强调使用双指示型手套(双层手套)能够更有效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双指示型手套更易于发现术中是否发生手套破损,如果术中手套破损,即时立刻更换手套。

手术室非手术人员也应双手保持清洁。

2缩短术前住院时间术前住院时间越长,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机会越多。

因此应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术前住院时间<3天,可减少革兰阴性杆菌在患者体内的定植。

3毛发去除方法美国SSI预防指南建议术前不要刮除毛发,除非在切口周围并将影响手术操作,确需要去除毛发,应在手术开始前(但不宜在手术室内去除毛发)使用电动推刀(或剪毛器剪除)或脱毛剂去除毛发。

废除刀片剃毛,防止皮肤划伤。

与使用脱毛剂、剪刀去毛或不从手术部位去毛相比,用剃刀去除毛发的方法和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升高10倍相关。

4术前皮肤消毒手术部位使用碘伏--酒精或洗必泰--酒精制剂目前是最佳的选择。

酒精与洗必泰复合制剂或酒精与碘伏复合制剂涂抹手术切口部位形成的屏障作用持久。

用洗必泰-酒精复合消毒制剂擦手2-3分钟可最大程度上减少皮肤细菌量。

术前用消毒剂沐浴可减少皮肤上细菌数量,但与降低SSI的发生率没有明确关系。

5保证手术器械的无菌手术器械的清洗、包装、灭菌过程的质量是关键。

6远隔部位感染的治疗远隔感染病灶能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在择期手术前确定和治疗所有远隔部位的感染,并对远隔部位感染的患者推迟择期手术,直到感染治愈后再进行手术。

7戒焑吸烟可以使伤口愈合速度减慢,可能会增加SSI的发生危险。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的更新新指南的内容和要点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的更新新指南的内容和要点
手卫生依从性监测
建立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制度,对医护人员手卫生 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患者术前准备与评估策略调
04

患者术前皮肤准备新方法推广
术前皮肤清洁
强调术前使用温和的清洁剂和温水进行全身皮肤清洁,特别注意 手术部位的清洁。
避免剃毛
推荐避免在术前进行手术部位的剃毛,以减少皮肤损伤和细菌定植 的风险。
举办学术会议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防控相关的学术会议,分享最新 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促进医护人 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开展经验分享活动
鼓励医护人员之间开展经验分享活动 ,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和 处理经验进行分享,促进团队之间的 学习和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02 空气质量监测
在手术室关键区域设置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实时 监测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含量。
03 空气净化操作规范
制定空气净化系统操作规范,确保医护人员正确 使用和维护设备。
手术器械清洗消毒流程优化
清洗流程改进
使用专用清洗剂和工具,按照规范流程对手术器械进行彻底清洗, 去除血渍、组织残留等污染物。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体系, 包括用药前、用药中和用药后的监测,以及耐药 性的定期监测。
及时报告和处理异常情况
对于监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如药物副作用、治 疗效果不佳或耐药性等,应及时报告并处理,避 免问题扩大和延误治疗。
加强培训和宣传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培训和宣传 ,提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感染防控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
优先选择窄谱、针对性强的药物
在满足治疗需求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窄谱、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风险。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首剂给药时机
• 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目标为使手术期间的血清和组织 药物浓度超过手术中可能污染病原菌的杀菌浓度。 • 术前60min开始静脉给予抗菌药物。 • 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为减少快速滴注给 药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应在术前120min给药。 • 研究显示在麻醉诱导期给药抗菌药物安全、有效。
器官、腔隙的SSI
• 感染发生在手术30天以内(无植入物)或1年以内(有植入物), 且感染与外科手术有关,除切口以外的任何解剖部位,只要是手 术操作过或打开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 1.另行戳孔引流管中有化脓性引流液。放置于器官或腔隙的。 • 2.从器官或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脓肿或感 染的其他证据。 • 4.外科医生或会诊的内科医生诊断为器官腔隙的SSI。
妇产科手术
曲松或呋辛或噻肟;+甲硝唑;或单用西丁
什么情况下需要预防使用抗生素
• 清洁手术通常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除非伴有一下情况:异 物植入;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远处有感染 灶;全身情况差;高龄或免疫缺陷患者;估计手术时间长、分离 组织广、局部组织血供不良;脾切除术者等。 • 清洁-污染手术中胃癌手术、大肠或末端回肠手术、有肠管血供应 不良的小肠手术及胆道手术有必要预防性用药。 • 污染手术需要术前使用抗生素。 • 污染-感染手术则属于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范畴。
术前备皮
• 只有当毛发确实会干扰手术时才备皮 • --术前备皮 • 自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的研究表明剃毛可增加感染率 • --皮肤有划痕 • --有利于细菌聚集 • --剃毛可手术时间间隔的越长(最长24小时),感染率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2014最新版)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SHEA)等组织中专门从事传染病的Anderson等11名专家,联合对《急诊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策略》2008版进行了更新。

此前公布的指南版本已为及时发现并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AI)提出了综合性推荐方案。

此次更新旨在以简洁实用的形式突出临床实践指南重点,用来协助急诊医院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nfection,SSI)做出努力。

该指南发表在2014年6月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杂志上。

现将2014最新版指南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1、SSI理论基础及相关流行病学情况SSI在急诊医疗机构中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SSI在住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发病率为2%-5%;在美国每年约有160000-300000例SSI病例;目前SSI是HAI中最常见的、经济花费最高的感染。

据估计有高达60%的SSI可通过循证医学指南操作进行避免;SSI在住院患者所有HAI中占20%;每例SSI的发生与大约7-11天术后额外住院日有关;SSI患者相较没有发生SSI的患者而言,死亡风险高出2-11倍。

其中,发生SSI的患者中有77%者直接死于SSI;SSI所造成的经济花费因手术类型、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据估计,SSI每年消耗医疗保健相关经济支出约为$35亿-$100亿。

2、SSI发现策略研究背景2.1 监测内容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下属的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NHSN)所定义的SSI,为目前广泛应用在公共卫生上报、医疗机构数据对比以及按业绩支付酬劳等方面的标准定义。

SSI分为以下几类:1、浅表切口SSI(只涉及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切口);2、深部切口SSI (涉及筋膜和/或肌层):主要深部切口(DIP)-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或多处主要切口SSI,次要深部切口(DIS)-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以上次要切口SSI;3、器官/间隙SSI(包括手术操作过程中打开的任何身体部位,除外皮肤、筋膜或肌层切口)。

CDC及NHSN对手术部位感染定义示意图2.2 监测SSI的方法直接法:术后24-48小时开始由医生、注册护士或感染控制与预防(IPC)专家每天对手术创口进行监察,是SSI监测方法中最准确一种方法。

虽然直接法可作为相关研究的金标准,但是临床实践中因可行性受限而很少使用。

间接法:回顾微生物学报告和患者病历、外科医生和/或患者调查、筛查再入院和/或二次手术情况、利用其它信息如诊断编码、操作编码、手术报告或抗生素使用记录。

该间接法优点在于耗时少并且可由IPC人员通过巡查开展。

间接法相较于直接法金标准,其结果既可靠(灵敏度84-89%)又具体(特异性99.8%)。

间接法所包含的内容中敏感性最高的几项指标包括:回顾护理记录、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编码系统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

但SSI间接监测法在监测浅表切口感染方面结果并不十分可靠,尤其是对于那些出院后的患者而言。

可利用医院的自动数据系统扩大SSI的监视范围,该系统数据库包括医嘱数据、抗生素使用持续时间、再入院情况以及二次手术,并且可将微生物培养结果数据、手术操作数据以及患者基本信息情况导入一个独立的监测数据库。

这些方法可改善间接法监测SSI发生率、减少感染预防人员所花费的人力。

另外,其中医疗保险索赔数据可以用来增强传统SSI监测法的监测力度,用来发现医院所发生的异常高或较低的SSI发生率;使用行政管理数据可以提高SSI报告和验证的效率。

2.3 出院后SSI监测在过去的三十年,医疗技术的改进和支付形式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外科手术从急诊医院转移到了门诊(独立机构或附属于医院)医疗机构。

与此同时,术后住院时间也逐渐缩短。

这种趋势突出了出院后疾病监测的重要性,若没有后续跟踪监测,就可能低估了SSI发生率,以及错失了改善医疗服务、加强患者安全和预防SSI发生的机会。

SSI发生率可随出院后监测方法、手术医院、SSI类型或手术操作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目前还没有建立可靠的或标准的出院后监测方法,而基于外科医生和患者问卷调查结果的出院后监测法,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都并不尽如人意。

对门诊这样的流动护理医疗机构而言,在常规监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或管理并发症方面都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因为患者术后可能并不一定按规定复诊。

因此需要开展相关研究,以便更好地针对急症住院手术患者过渡到门诊流动复查而制定出院后监测方案。

门诊处理的最常见的手术相关感染就是浅表切口SSI;而深部切口和器官/间隙感染则需要再入院接受进一步处理。

在荷兰,术后出院发生深部SSI比例范围,从结肠切除术的SSI发生率6%到膝关节置换术的SSI发生率88%。

解释这两项手术操作发生SSI比例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两种手术操作伤口污染分类不同和出院后监测持续时长有关(前者与后者植入物相关操作监测时间分别为30天vs 1年)。

一项普外预实验显示,结肠术后SSI中有10.5%是在患者出院后发生的。

通过提高相关报告的完整性,利用各种方法开始完善出院监测以后,整体医疗机构SSI发现率显著增高。

为改善医院间SSI的可比性、尽量减少不同出院监测方法所带来的潜在偏移,全国报告致力于统计并公开患者住院期间所发生的非浅表切口SSI发现率、出院后SSI发生率以及需再入院接受二次处理的比例。

3、SSI预防策略研究背景3.1 现有指南、推荐及规定情况汇总CDC与医疗护理感染控制措施咨询委员会(HICPAC)指南:其中最近一版预防SSI的指南是1999年由Mangram等发布的;而CDC和HICPAC如今正在致力于对该版指南进行更新修订中,并将于2014年中期发布最新版指南。

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卓越研究所(NICE)指南:该版指南是2008年发布,用以防治SSI而制定;手术感染预防项目(SIP):该计划是由医疗保险和补助服务中心(CMS)创建于2002年。

SIP经过对既往发布的指南进回顾审阅,专家组明确3种有关抗生素预防用药的改善措施:1、手术切开操作前1小时内给予静脉抗生素预防用药(万古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允许术前2小时内给药);2、按照既往公布的指南规定给予相应抗生素药物类型;3、术后24小时中断预防性抗生素用药(对于成年患者行心胸手术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中断给药)SIP项目主要针对7种手术操作:经腹子宫切除术、阴式子宫切除术、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心脏手术、血管手术以及结直肠手术。

有研究显示,许多按照SIP计划推荐措施规范操作的医院,其SSI发生率有所降低。

除采取SIP中推荐的3种措施外,2003创建的多中心协作手术护理改进计划(SCIP),为预防SSI及扩展所涉及的手术类型范围,也同样推荐了另外3种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改进措施:(1)正确地清理毛发:虽然可以使用推剪等方法清理毛发,但认为不清理毛发也是可以的;使用剃须刀脱毛是不合理的,除非特殊部位如阴囊区或头部创伤后对头发进行清理。

(2)心脏手术术后短期内要控制血糖水平,控制标准掌握在术后当天、第1天、第2天早6点血糖为≤200mg/dl或更低。

2014年对心脏手术血糖控制标准修订为麻醉清醒后18-24小时内血糖水平维持在≤180mg/dl。

(3)对于麻醉时间60分钟以上患者,围手术期要维持常温。

医疗保健改善研究所(IHI)旨在全国范围开展医疗质量改进计划,用来改善住院患者预后结局。

IHI同样提出了SCIP所推荐6个预防措施,并将其纳入10万和500万生命倡议活动中;此外,还有联合委员会关于全国患者安全目标07.05.01也包含了几项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SSI预防措施。

CMS相关联邦规定,依照2005年赤字削减法案,所有由医疗保险支付、急诊住院前瞻性支付系统下的医院,只有向CMS按规定提交质量改善措施相关信息,每年才可获得医疗保险的全额支付。

CMS现在要求医院将7项SCIP预防措施作为医院住院治疗报告(IQR)系统的一部分,并提交相关数据。

其中3项措施致力于预防SSI(包括切开1小时内抗生素预防用药、抗生素用药类型选择、心脏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此外,CMS现在还要求医院对通过NHSN接受经腹子宫切除术和结直肠手术的患者统计上报SSI发生率。

3.2基础要求预防感染专业人员必须是经过SSI监测专门训练过的,具备前瞻性使用CDC/NHSN定义识别SSI的知识和能力,具备计算机和数学基本技能,善于在合适时机向医疗机构反馈有关经验教训。

对外科医生和手术相关医务人员定期提供接受医学再教育机会,教导医务人员按照推荐方案操作,尽量减少围手术期SSI发生风险。

教育内容可整合成简明、有效、实用而易懂易记的推荐方案。

除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外,还要对所有患者、家属等宣教有关SSI发生风险的知识,该方法可有效降低与患者本身有关的风险因素导致的SSI。

一些先进的医疗机构已经成功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决策的方法,用来改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合理用药率(包括对延长用药时间者再次给药)。

然而,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价格昂贵、耗时较多,且有一个研究报告称该方法可能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率。

因此,医疗机构必须在推广应用前理性验证该自动化系统。

4、SSI预防策略推荐推荐方案划分为两类:(1)所有急症护理医院都应该采纳的基本做法;(2)对局部地区和/或特定人群住院期间采用基本方法不能有效控制HAI时,应考虑采取的特殊方法。

前者所包括的推荐方案应为降低HIA风险获益显著超过可能带来的潜在不良后果;后者推荐方案是指干预措施可能减少HIA发生风险,但存在发生相应不良后果的风险、相关证据不足或有证据表明在特定情况、特定人群中有效。

医院最初工作重点可以优先放在基础预防方法上。

如果HAI监测或其他风险评估显示,医院应考虑采取一些其他预防措施,则将这些措施列为特殊预防方法。

4.1 预防SSI基本方法(1)依据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标准及指南,对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I级证据):切皮前1小时内开始用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组织部位药物浓度;开始给药时间接近1小时也是有效的,有研究对比切皮前0-30min给药与30-60min给药,结果显示前者效果比较好。

对于万古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以于切皮前2小时给药。

许多专家认为,应在给止血带充气阻断血流前给予抗生素,但相关数据资料还不足以支持这一推荐。

基于具体手术操作、最常见引起SSI的病原体以及发布的指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在术后24小时内停药。

虽然指南建议如此,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支持停药后再次给药对疗效有影响,而却有证据表明继续用药会增加耐药性和感染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风险。

基于患者体重调整药量,例如头孢唑林给予患儿应按30mg/kg给药,体重80kg左右成人给药2g,而体重120kg以上成人患者给药3g;万古霉素按15mg/kg给药;庆大霉素对成人和儿童分别按照5mg/kg和2.5mg/kg给药,对病态肥胖患者计算体重给药时应分别以理想体重+额外体重计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