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自制)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自制)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制)第⼀章1.最北端:⿊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龙江江⼼(53.5°N);最南端:南海的曾母暗沙(3.9°N);最西端:新疆维吾尔⾃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尔⾼原东缘(73°E);最东端:⿊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江汇⼊⿊龙江的交汇处(135°E)。

2.中国在世界的地理区位:①与14个国家相邻接: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挝、越南;②具有⽅便的交通和区域协作的地缘优势,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是亚欧交通要道和海上门户。

3.中国在世界的地位:①世界⼈⼝⼤国;②世界⾃然资源⼤国;③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

4.中国的⼤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南抵中越边界的北仑河⼝,长1.8×104km。

5.陆地⾯积:960×104km2;海域⾯积:约300×104km2。

6.中国的地理特征:①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②⾃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③⼈类活动对⾃然环境影响深刻(中国是世界最古⽼的农业⼤国和最快速⼯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实现⽣态安全和环境友好,将是中国未来⼈与⾃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标)。

第⼆章1.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势较⾼,⾼差显著;西⾼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中国地势的地理意义:①西⾼东低的地势控制着⼤河的⾛向,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②落差较⼤,⽔利资源丰富;③陡坡⼭地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④青藏⾼原以其巨⼤地势,形成特殊的⾼原季风环流,使得中国西北⼲旱化,东部⼤陆性季风显著,三⼤⾃然区差异加⼤。

3.⼭脉的分界意义:①贺兰⼭、六盘⼭和横断⼭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部分;②昆仑⼭:青藏⾼原和塔⾥⽊盆地的分界线;③天⼭:塔⾥⽊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④阴⼭:构成了内蒙古⾼原的边缘;⑤秦岭: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岭,中国南⽅与北⽅的⾃然分界线;⑥南岭:长江与珠江的分⽔岭,华中与华南的分界线。

(整理)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整理)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风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P33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11、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2、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13、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14、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5、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

P10016、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17、低碳经济:具有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

18、地域分异: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

P21723、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

(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P27824、草地退化:是自然或人为因素驱动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中国地理教程》共30页文档

《中国地理教程》共30页文档
《中国地理教程》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1.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

半球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板块位置自然带位置中国位于地球的北半球,并处于北半球的东部。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临近印度洋,西部和北部深入内地,远离海洋。

(其他的自己的讲述)2.中国在世界上的地理区位。

中国位于亚洲中东部,属于东亚国家,与14个国家相接邻。

中国处在亚洲的东部,西连西亚,东北接东北亚,东南为东南亚,南接南亚,具有方便的交通和区域协作做的地缘优势。

中国作为经济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3.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世界人口大国世界资源大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4.中国的地理特征。

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

(中国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显示在地带性、地域性、地方性以及城乡之间,农牧、林牧之间差异显著;也可以从维度差异性和经度差异性来分析)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季节降水不稳定,构造运动活跃地表起伏显著,易侵蚀地表物质分布广泛。

从这四点分开论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可以从城市化和工业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治理等方面来论述)5.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的影响。

大地构造特点:一、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二、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排列具有一定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具有一定得几何形态。

三、地势特征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梯状分布。

影响:一、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控制着大河的走向,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

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

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

二、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

西北地区形成高山冰雪资源库与山前绿洲的对应冰雪资源库与山前绿洲的对应,是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

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

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中国地理第⼆章景观格局及其演变⼀、⼤地构造与地貌格局(⼀)⼤地构造1.⼤地构造格局的特点(1)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2)⼭地、⾼原、盆地、平原等主要的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定的⽅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吻合,且具有⼀定的⼏何形态(⼆)地势⒈特点:地势较⾼,⾼差显著,西⾼东低,呈阶梯状分布⒉三级阶梯分布:第⼀级阶梯:青藏⾼原第⼆级阶梯:⼤兴安岭、太⾏⼭、巫⼭、雪峰⼭第三级阶梯:东部平原和丘陵⒊地势意义:①西⾼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循环呈反时针⽅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陆性;控制着⼤河的⾛向;便于东西航运。

②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资源丰富,便于⽔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热障碍。

③地势⾼及起伏较⼤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

三⼤⾃然区差异加⼤;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

(三)地貌组合1.基本类型:⼭地、⾼原、盆地、丘陵、平原(其中⼭地和⾼原是主要)2.主要⼭脉:3..四⼤⾼原:名称位置和省、区范围海拔主要特征青藏⾼原位于西南部,介于昆仑⼭与喜马拉雅⼭之间;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省西部4000⽶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的⾼原世界最⾼⼤⾼原,⾼寒、冰川⼴布雪⼭连绵内蒙古⾼原位于北部,⼤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麓;内蒙古⼤部、冀⽢宁⼀部分1000⽶左右我国第⼆⼤⾼原,最平坦的⾼原,风⼒作⽤强烈,西部风蚀地貌典型黄⼟⾼原西起祁连⼭东端,东到太⾏⼭麓,北邻内蒙古⾼原,以长城为界,南到秦岭;⼭西省全部、陕⽢宁⼀部分1000-2000⽶,是世界上最⼤的黄⼟分布区世界黄⼟分布最⼴,流⽔侵蚀作⽤强烈,千沟万壑。

云贵⾼原云南省东部、贵州省⼤部分1000-2000⽶地势西⾼东低,⽯灰岩⼴布,流⽔溶蚀作⽤强烈,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有许多“坝⼦”名称位置与范围海拔主要特征塔⾥⽊盆地昆仑⼭与天⼭之间;新疆境内1000⽶我国⾯积最⼤盆地,有最⼤沙漠—塔克拉玛⼲沙漠(世界最⼤的流动沙丘区)和最⼤内流河,封闭严密、⼲燥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天⼭之间;新疆境内500⽶⾯积第⼆⼤盆地,西北有缺⼝,相对湿润,沙漠、⼽壁⾯积较⼩,北部有⼀条外流河,多为固定沙丘(⼀)季风环流1.中国⽓候的基本特征是⼤陆性季风显著。

中国地理(中国地形)复习资料PPT文档44页

中国地理(中国地形)复习资料PPT文档44页
中国地理(中国地形)复 习资料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中国地理复习总结

中国地理复习总结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1.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态势,形成我国地貌的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2)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

中国地貌的基本类型,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

其中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其次是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都较少。

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分布的格式。

2.我国山地的分布规律。

请绘出它们分布的示意图。

以兰州——昆明一线为界,东西不同1.东西走向的山地(1)天山和阴山(2)昆仑山、秦岭(3)南岭2. 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3. 北东走向的山地(1)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2)长白山、千山、鲁中山地、武夷山(3)外列:台湾山脉4. 北西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等。

上述主要走向的山地互相交织,把我国陆地分隔成许多网络,巨大的高原、盆地、平原、高原均镶嵌在网格中。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1.江河发源于第一、第二级阶梯上,成为西部内陆与东部沿海之间经济联系的纽带。

2.有利于海洋暖湿气流深入内陆。

3.促使干冷的冬季风长驱南下,加强了我国东部地区季风的强度。

4.在阶梯之间,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

5.增加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

4.举例说明地理位置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影响。

1)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对我国东西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及差异,起着重要的作用,利于各地因地制宜的安排农业生产3)海陆兼备有利于对外交往和合作4)处于亚太地区的中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5)具有控制南海和战略水道的有利条件。

6)在军事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7)具有广阔的海洋空间,并提供了广阔的渔场,还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资源(生物、矿产、能源。

大学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大学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大学中国地理复习资料大学中国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地理是大学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中国地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学学习期间,地理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国地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气候、资源、人口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中国地理知识,本文将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方法。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中国是位于东亚的一个大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东临太平洋,西濒亚洲大陆,南界赤道,北至寒带,地理位置的多样性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貌景观。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地图,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地质学知识,了解中国的地貌类型和特点。

中国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湖泊等,每个地貌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二、气候与水文中国是一个气候多样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明显。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气象学知识,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中国的气候类型包括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每个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气温、降水和季节变化。

此外,中国还有丰富的水文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水文学知识,了解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以及它们的地理特点和水资源利用情况。

三、资源与环境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农业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资源学知识,了解中国的主要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以及它们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土壤退化、空气污染等。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环境科学知识,了解中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人口与城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相对稀少。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人口学知识,了解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人口结构,以及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此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十分迅速,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城市学知识,了解中国的主要城市和城市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样例5)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样例5)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样例5)第一篇:中国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地理复习资料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

风景旅游资源的概念: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2.交通运输业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促使客、货沿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物质生产部门;它起着联结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的纽带作用。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交通运输业在沟通各地区联系、发展国民经济方面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邮电通信业指通过交通线路、电报、电话、传真、电视、广播等方式传递语言、文字、图像、数据、函件进行邮件和信息传递的产业部门,包括电话、电报、函件、报刊发行、用户传真、无线寻呼、特快专递等。

3.旅游业是利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旅游设施,为旅行者、游览者提供服务的一个独特的经济部门。

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在内的综合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民间外交的一个方面。

4.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5.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

6.经济区:经济区是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

它是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商品经济相当发达条件下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与协作的必然产物,具有客观性、阶段性、过渡性和综合性特征。

填空、选择1.地表结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态势,形成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中国地理教程复重点1、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中国地理景观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

从宏观上看,中国景观差异为海陆差异,由东到西呈现为海洋景观、海岸带景观和陆地景观。

在陆地上,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随着降水量的减少,依次呈现出受海陆分布影响的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

在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随着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变化,依次呈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自然景观。

此外,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形成垂直带分异的自然景观谱系,呈现出东南湿润海洋性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到西北干旱区内陆型自然景观带谱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型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

最后,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伴随土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国还形成了东部发达的都市景观、中部较发达的城乡景观、西部欠发达的农牧景观。

2、自然环境的时空变化:中国自然环境的时空变化表现为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季风降水不稳定,构造运动活跃,地表起伏显著,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

3、简述我国地势特征及其地理意义:中国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这种地势特征控制着大河的走向,自西向东奔流,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

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另外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地势高低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个相同,使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地势高差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4、我国三大阶梯的分界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之间为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季风环流的特点:季风环流具有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

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1、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地理景观的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

首先,从宏观上看,中国景观差异为海陆差异,由东到西呈现为海洋景观、海岸带景观和陆地景观。

在陆地上,由东南沿海到西北陆,随着降水量的减少,依次呈现出受海陆分布影响的分异的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

在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随着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变化,依次呈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自然景观。

其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递变成各种相似于水平地带性的自然景观类型,形成垂直带分异的自然景观谱系,由于东理差异,呈现出东南湿润海洋性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到西北干旱区陆型自然景观带谱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型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

最后,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伴随土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国还形成了东部发达的都市景观、中部较发达的城乡景观、西部欠发达的农牧景观。

2、自然环境的时空变化:①气候、季节变化明显。

②季风降水不稳定③构造运动活跃④地表起伏显著⑤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3、简述我国地势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地势特征: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理意义: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自西向东奔流,加强了沿海与陆的联系;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另外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③地势高低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个相同,使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地势高差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中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4、、我国三大阶梯的分界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之间——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5、、季风环流的特点:①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③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围。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篇:《中国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1.中国地理位置(1)中国在地球坐标中的位置中国位于地球的北半球,并处于北半球的东部。

中国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国家之一,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即53.5ºN;最南端为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9ºN;二者之间跨越约50º,相距5500多千米。

北回归线横穿中国南部,约98%的陆地位于20ºN 50ºN之间;亚热带和温带所占国土面积较大。

分别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6.1%和45.1%。

中国的最西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即73ºE附近;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的交汇处即135ºE附近;二者之差约62º,相距5200多千米。

中国从西到东,分别位于东五区到东九区,共占据了5个时区。

(2)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侧临近印度洋,西部和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

在六大板块组成的全球大地构造格局中,中国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相交汇的位置。

(3)中国在世界的地理区位中国位于亚洲中东部,属东亚国家,与14个国家相邻接。

东北与朝鲜接壤,北与蒙古、俄罗斯相邻,西北依次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相连,西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相接,南部相邻的国家是: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

2.中国的疆域和国土疆域中国陆地疆界长约2.2万km。

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抵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长1.8万km,岛屿海岸线总长1.4万km。

海域由北至南分为渤海(为中国内陆海)、黄海、东海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南海海区。

沿海岸有较大的海湾150余个,岛屿约有6500多个,其中约85%的岛屿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大陆近岸和南海之中。

中国地理考试重点

中国地理考试重点

(分析)大地构造、新构造运动、气候、地表组成物质、人类活动等对地貌形成的影响: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2.气候因素(外营力) 地貌的形成除受地质构造控制外,还深受外营力的影响。

外营力的程度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候条件。

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与强度。

3.地表组成物质因素(物质基础) 地表组成物质是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

我国地表的组成物质千差万别,分布错综复杂。

由于地表物质的不同,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一,在一定的外营力作用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

4.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改变局部地貌形态;二是加速或延缓现代地貌过程。

(了解)中国地貌分布的基本格局:我国的大地貌格局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的,而现在的地势差别主要是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理解)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形成因素: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温带亚热带为主、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灾害频繁。

主要形成因素:1、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由于纬度位置的不同,我国太阳辐射量存在差异,并且是夏季太阳辐射量大而南北差异小,冬季太阳辐射量小而南北差异大。

这正是造成我国夏季普遍高温且南北温差小、冬季普遍低温且南北温差大的重要原因。

②海陆位置2、下垫面因素:海陆分布、水域、林地、地形等。

3、大气环流(了解)主要气团、锋面、冬季环流夏季环流:1.冬季环流冬季气压中心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是影响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两大活动中心。

蒙古高压的强弱变化主宰着我国冬季冷空气的活动。

阿留申低压强盛时可吸引寒潮东去,减弱时可使我国冬季寒潮南下的频率增加。

受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的影响,我国冬季形成冬季风。

(2)冬季气团冬季控制我国近地面的气团主要是极地大陆气团。

它以蒙古高压区为源地,性质寒冷而干燥。

大学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大学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大学中国地理复习资料在大学中国地理课程中,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没有好的复习资料,不仅容易浪费时间,还会导致考试成绩的下降。

因此,准备一份好的复习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大学中国地理考试的内容。

大学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学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包括中国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水文、生态环境等方面。

人文地理则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

因此,在制作中国地理复习资料时,需要全面了解这些内容。

其次,我们需要找到可靠的参考书和资料。

在大学教材中,对于中国地理这门课,通常会有一些经典的参考书籍,如《人文中国》、《中国地理》等等。

这些书籍都是经过严谨筛选的,对于大学考试非常有参考价值。

此外,也可以在图书馆或网络上寻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和题库。

第三,我们需要对于所学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通过对于知识点的分类整理,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点,还可以方便我们更快地回答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将中国的地貌区划、水文体系等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第四,我们可以通过创造多种形式的复习资料来帮助自己巩固知识。

例如,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点制作成思维导图、答题卡、小抄等等。

而且,这些复习资料可以通过多次反复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复习的过程一定要有计划性和科学性。

我们可以通过细分复习时间、分配复习内容等方式来确保复习的科学性。

此外,可以通过参与学习小组或找到学习伙伴,一方面可以相互探讨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彼此的督促和帮助下提高复习质量。

总之,准备一份好的中国地理复习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全面的了解考试内容,找到可靠的参考书和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创造多种形式的复习资料以及科学的复习计划,我们一定能更好地准备考试,取得好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第二章景观格局及其演变一、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一)大地构造1.大地构造格局的特点(1)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2)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的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二)地势⒈特点: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⒉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东部平原和丘陵⒊地势意义:①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的走向;便于东西航运。

②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热障碍。

③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

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

(三)地貌组合1.基本类型: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其中山地和高原是主要)2.主要山脉:3..四大高原:名称位置和省、区范围海拔主要特征青藏高原位于西南部,介于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省西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世界最高大高原,高寒、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内蒙古高原位于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麓;内蒙古大部、冀甘宁一部分1000米左右我国第二大高原,最平坦的高原,风力作用强烈,西部风蚀地貌典型黄土高原西起祁连山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邻内蒙古高原,以长城为界,南到秦岭;山西省全部、陕甘宁一部分1000-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云南省东部、贵州省大部分1000-2000米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有许多“坝子”名称位置与范围海拔主要特征塔里木盆地昆仑山与天山之间;新疆境内1000米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丘区)和最大内流河,封闭严密、干燥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天山之间;新疆境内500米面积第二大盆地,西北有缺口,相对湿润,沙漠、戈壁面积较小,北部有一条外流河,多为固定沙丘(一)季风环流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大陆性季风显著。

一是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二是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三是雨热同期。

2.我国主要季风环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季风环流主要有: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形成的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夏季为亚洲低压形成的东南季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南季风。

⑴海陆分布对我国季风分布的影响:海洋的热容量大于陆地的。

冬季陆地比海洋冷,大陆气压高于海洋,气压梯度力大陆指向海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则相反,气压梯度力由海洋指向大陆。

海陆温差大,季风明显。

⑵行星风带位置季节转化对我国季风的影响冬季,我国主要在西风带的影响下,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笼罩全国,盛行西北季风;夏季,西风带北移,我国在大陆热低压控制下,副热带高压北移,盛行偏南风。

⑶青藏高原对我国的影响在冬季,高原温度较低,周围温度较高,形成下沉气流,从而加强了地面高压系统,是冬季风加强;在夏季,高原相对于周围自由大气是一个热源,加强了高原周围地区系统,是夏季风加强,另外,西南季风沿横断山脉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形成西南季风。

(二)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1.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1)分支作用:冬季,青藏高原北部把冬季风分化为两支:一支形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分支气流形成于 10 月,次年 4-5 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2)屏障作用: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年较差小。

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

2.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

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最明显的地理格局影响就是:导致我国众多大江大河都是由西向东或东南方流,因为青藏高原的海拔关系。

还有就是青藏高原让我国东部的气候更适宜,因为它的存在我国东部就变成处于高原和海洋之间,这样格局是好的地理气候格局。

夏天吹东南季风没有阻挡。

还有就是青藏高原能有效制止西南季风北上,这样会给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带来丰富迎风坡降雨。

(三)水热结构1.气温与温度带我国版图纵跨赤道,经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中温带,直到寒温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别,特别是东部表现更为明显,温度基本上自南向北降低。

季风的更替使这种温度变化表现更为复杂。

(1)冬寒冷夏暖热: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夏季全国气温普遍升高。

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小于冬季(2)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3)年较差由南往北加大(4)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偏低2.降水与干湿地带:(1)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800mm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一线400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六盘山、巴颜碦拉山、冈底斯山(2)受地形影响显著: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华北——春旱夏雨型;长江中下游地区——春雨、梅雨、伏旱型;青南、藏东、川西和云南大部及华南——冬春旱、夏秋雨型;青藏高原西部——夏雨集中型;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全年多雨型;东北东部地区——夏秋雨型;西北内陆—全年干旱型(4)降水变率大(季风性气候导致)三、自然地带(一)土壤—植被地带1.土壤地带:(1)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中国境内展现得比较完整,其中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秉承东西向伸展,西侧之抵横断山系。

(2)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并常随山体高度和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2.植被地带(1)植被水平地带:中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南北植被地带变化。

依次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

中国北方东、西植被地带变化。

自东向西随降水量的下降,依次分布着湿润区针叶阔叶混交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半荒漠及荒漠—极端干旱区荒漠等。

(2)植被垂直带:3.土壤-植被水平地带模式(1)东部在温度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纬度地带模式(2)西北部在水分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经度地带模式(3)青藏高原在高度、热量和水分三重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高原水平地带模式4.土壤-植被垂直带谱与水平地带的关系(1)山地垂直带谱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基带(2)东部湿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3)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植被-土壤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二)地表水的自然地带分异1.水系与流域特点内容河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水量丰富河流年径流量达27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水能蕴藏量大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2.河流径流地带(1)年径流深分布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全国可划分5个带:800mm以上:丰水带(相当于亚热带)200—800mm:多水带(北亚热带地区)50—200mm:过渡带(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地带)10—50mm:少水带(草原和荒漠地带)10mm以下:缺水(荒漠地带)(2)影响因素:气候、植被、土壤等①东部季风区呈现纬度分异(季风气候)随经度变化(东亚季风影响)地形抬升影响3.不同自然带的水系发育水系网的功能是承泄流域中由大气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另一方面,水系又是径流对流域地表进行侵蚀的产物。

(1)常流性河川水系密度取决于地表径流丰沛程度。

从湿润区到干旱区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2)常流性河道频率的南北地带分异明显。

华南、华中地区水道频率最高,向北逐渐减小,在华北达到最低值,进入东北又逐渐加大;四、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一)土地利用(人类为获取所需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1.空间格局(1)耕地分布不均衡(2)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兴安岭与南方山地丘陵(3)草地分布在中西部,寒温带与中温带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4)中国城市分布特点:一是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二是分布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带;三是集中于海拔小于500m 的丘陵、平原区;(二)土地覆盖(地球陆地表面的自然状态,植被和土壤是其主要的组成要素)(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1.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1)用地类型结构的变化(2)空间分布的变化2.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第五章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二、中国行政区划1.行政区划分原则①政治原则经济原则民族原则④自然生态原则2.行政区划的演变3.现状(1)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2)333个地级行政区第七章中国的自然灾害一、自然灾害的特征(一)自然灾害及其分类1.定义: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情况。

2.分类:(1)按发生及持续的时间:突发性灾害和渐发式灾害;(2)产生的原因分:自然灾害、环境(生态)灾害与人为灾害;(二)灾害系统1.要素: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三)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1.种类多且灾次频发2.灾情严重3.地狱差异大二、中国综合自然灾害1.孕灾环境与自然致灾因子2.承灾体与灾情(1)中国承灾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对灾情放大有何影响?基本特征:①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降低的人口与经济水平的地带差异;②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首都圈等大都市为中心逐渐降低的人口与经济水平的次一级环带分布;③沿主要交通干线延伸的人口与经济水平呈串珠状的次一级带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